秦艽
秦艽為龍膽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莖秦艽或小秦艽的乾燥根。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秦艽」和「麻花艽」,後一種稱「小秦艽」。主產於甘肅、陝西、內蒙古、四川等地。原植物生於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地、林緣、溪邊。喜涼爽濕潤氣候,耐寒,以土層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最宜生長。味辛、苦,性微寒。歸胃、肝、膽經。功效祛風濕、清虛熱、止痺痛。臨床用名秦艽。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苦,平。主治寒熱邪氣,寒濕,風痺,肢節痛,下水,利小便。
《名醫別錄》
味辛,微溫,無毒。治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
《藥性論》
點服之,利大小便。差五種黃病,解酒毒,去頭風。
《日華子本草》
味苦、冷。主傳尸骨蒸,治疳及時氣。
《開寶本草》
味苦、辛,平、微溫,無毒。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
《藥類法象》
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痺,下水,利小便,療黃病骨蒸。治口噤及腸風瀉血。
《藥性賦》
味苦、辛、平,性微溫,無毒。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二:除四肢風濕若懈,療遍體黃疸如金。
《湯液本草》
氣微溫,味苦、辛,陰中微陽。
手陽明經藥。
《象》云:主寒熱邪氣,風濕痺,下水,利小便。治黃病骨蒸。治口噤及腸風瀉血。去蘆用。
《珍》云:去手陽明經下牙痛,口瘡毒,去本經風濕。
《本草》云:菖蒲為之使。
《本草發揮》
潔古云:秦艽本功外,又治口噤,腸風瀉血。《主治秘訣》云:性平,味鹹。養血榮筋。中風手足不遂者用之,去手陽明下牙痛,及除本經風濕。
《本草綱目》
秦艽,手足陽明驗藥也,兼入肝膽,故手足不遂、黃疸煩渴之病須之,取其去陽明濕熱也。陽明有濕,則耳體酸疼煩熱,有熱,則日晡潮熱骨蒸。所以《聖惠方》治急勞煩熱,身體酸疼,用秦艽、柴胡一兩,甘草五錢,為未白湯調服。治小兒骨蒸潮熱,減食瘦弱,用秦艽、炙甘草各一兩,水煎服之。錢乙加薄荷葉五錢。
治胃熱,虛勞發熱。
《本草經疏》
秦艽感秋金之氣,故味苦平,《別錄》兼辛,微溫而無毒。潔古:氣微溫,味苦辛,亦可云微寒。陰中微陽,可升可降,降多於升。入手足陽明經。苦能泄,辛能散,微溫能通利。故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痺肢節痛,下水利小便。性能祛風除濕,故《別錄》療風無問久新,及通身攣急。能燥濕散熱結,故日華子治骨蒸及疳熱。甄權治酒疸,解酒毒。元素除陽明風濕,及手足不遂,腸風瀉血,養血榮筋。好古泄熱益膽氣。咸以其除濕散結,清腸胃之功也。
簡誤:下部虛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
《本草蒙筌》
味苦、辛,氣平,微溫。可升可降,陰中陽也。無毒。用菖蒲為使,入太陽手經。養血榮筋,除風痺肢節俱痛;通便利水,散黃疸遍體如金。除頭風,解酒毒。止腸風下血,去骨蒸傳尸。
《本草乘雅》
人身直者為經,橫者為絡,絡之下注者為孫。肌腠之邪,多從孫入,次薄於絡,復溜於經,漸傳府藏。秦艽羅紋,錯綜如織,象形從治法也。
根有羅紋,左旋者入藥,蓋天道左旋,而人生氣從之。經云:自古通天者生之本,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是以本經用治寒熱邪氣,或風寒濕痺,致骨節水道,反從地道右旋者,使順天運,以轉玉璣。別錄諸家,用治轉胞口噤,目暗耳鳴,即九竅內閉。用治癰疽黃疸,傳尸骨蒸,即肌肉外壅。用治手足不遂,通身攣急,即衛氣散解。設左右無別,天道逆矣。
《藥性解》
秦艽,味苦辛,性微溫,無毒,入胃、大小腸三經。主骨蒸腸風瀉血,活筋血,利大小便,除風濕,療黃疸,解酒毒,去頭風。菖蒲為使。羅紋者佳。
按:秦艽苦則涌泄為陰,故入大小腸以療諸濕;辛則發散為陽,故入陽明經以療諸風。骨蒸之症,亦濕勝風淫所致,宜并理之。
《藥鑒》
氣微溫,味苦辛,無毒,可升可降,陰中微陽。手陽明經藥也。治口眼歪斜不正,主口噤腸風下血。下牙腫痛,口內瘡毒。養血榮筋,除風痺肢節俱疼。通便利水,去遍身黃疸如金。又能去本經風濕,以菖蒲為使。
《景岳全書》
味苦,性沉寒,沉中有浮,手足陽明清火藥也。治風寒濕痺,利小水,療通身風濕拘攣,手足不遂,清黃疸,解溫疫熱毒,除口噤牙疼口瘡,腸風下血,及虛勞骨蒸發熱,潮熱煩渴,及婦人胎熱,小兒疳熱瘦弱等證。
《本草備要》
宣,去寒濕。
苦燥濕,辛散風。去腸胃之熱,益肝膽之氣養血榮筋。風藥中潤劑,散藥中補劑。治風寒濕痺,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風勝為行痺,寒勝為痛痺,濕勝為著痺。痺於在骨則體重,在脈則血澀,在筋則拘攣,在肉則不仁,在皮則寒。通身攣急,血不榮筋。虛勞骨蒸,時珍曰:手足陽明經藥,兼入肝膽。陽明有濕,則手足酸痛寒熱,有熱則日晡潮熱骨蒸。《聖惠方》治急勞煩熱,秦艽、柴胡各一兩,甘草五錢,為末,每服三錢;治小兒骨蒸潮熱,食減瘦弱,秦艽、炙甘草各一兩,每服一二錢,錢乙加薄荷五錢。疸黃酒毒,腸風瀉血,口噤牙痛,齒下齦屬手陽明大腸經。張潔古曰:秦艽能去下牙痛,及本經風濕。濕勝風淫之證,利大小便。牛乳點服,兼治黃疸,煩渴便赤。菖蒲為使,畏牛乳。
《本經逢原》
秦艽陰中微陽,可升可降,入手足陽明,以其去濕也。兼入肝膽,以其治風也。故手足不遂,黃疸酒毒,及婦人帶疾須之。陽明有濕,則身體酸痛,肢節煩疼,及攣急不遂。有熱則日晡潮熱,用以祛風勝濕則愈。凡痛有寒熱,或浮腫者,多挾客邪,用此以祛風利濕,方為合劑。故《本經》治寒熱邪氣,寒濕風痺,肢節痛等證。若久痛虛羸,血氣不能營養肢體而痛,及下體虛寒,疼酸枯瘦等病,而小便清利者,咸非秦艽所宜。今庸師喜用秦艽,且不辨左文右文。凡遇痛證,動輒用之,失其旨矣。
《本草求真》
﹝批﹞除腸胃濕熱,兼除肝膽風邪,止痺除痛。
秦艽專入腸胃,兼入肝、膽。苦多於辛,性平微溫。凡人感冒風寒與濕,則身體酸痛,肢節煩疼,拘攣不遂。如風勝則為行痺,痺兼三氣皆有,茲止就其勝者而言。寒勝則為痛痺,濕勝則為著痺。痺在於骨則體重;痺在於脈則血澀;痺在於筋則拘攣;痺在於肉則不仁;痺在於皮則膚寒。至於手足酸疼,寒熱俱有,則為陽明之濕;潮熱骨蒸,則為陽明之熱。推而疸黃便澀,腸風瀉血,口噤牙痛,上齦屬胃,下齦屬大腸,秦艽能除風濕牙痛。亦何莫不由陽明濕熱與風所成。用此苦多於辛,以燥陽明濕邪,辛兼以苦,以除肝膽風熱,實為祛風除濕之劑。風除則潤,故秦艽為風藥中潤劑。濕去則補,故秦艽為散藥中補劑。《聖惠方》治急癆煩熱,身體酸疼,用秦艽、柴胡一兩,甘草五錢,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治小兒骨蒸潮熱,減食瘦弱,用秦艽、炙甘草各一兩,每用一二錢,水煎服之,加薄荷葉五錢。
然久痛虛羸,血氣失養,下體虛寒,酸疼枯瘦,小便利者,咸非所宜。
《得配本草》
菖蒲為之使。畏牛乳。
辛、苦,溫。入手足陽明經氣分。去風濕寒痺,療黃疸酒毒,舒筋養血。皆祛濕之功。
得肉桂,治產後中風;得牛乳,治傷寒煩渴,及發背初起,并治五種黃疸。一種誤食糞作黃,多痰涕目有赤脈,惟悴面赤噁心者是也。配阿膠、艾,治胎動不安。佐紫胡,治風濕骨蒸。風入骨故熱。
腎虛便多,血虛筋痛,二者禁用。
《本經疏證》
秦艽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痺,且將胥六淫而盡治之,所不及兼者,惟燥耳,其所造就抑何廣耶!夫是條之讀,當作主於寒熱邪氣中下水利小便,又主於寒濕風痺肢節痛中下水利小便,蓋惟寒熱邪氣證可以下水利小便愈者無機,寒濕風痺肢節痛證可以下水利小便愈者變亦無幾。此秦艽之功,殊不為廣,然必於兩證中求其的可以下水利小便愈者,而後秦艽之用得明,則已貫推敲矣。況下水利小便復不得作一串觀,是秦艽所主,確亦實繁且殷也。凡苗短根長之物,皆能攝陽就陰,凝陽於陰,如遠志者可驗。特彼則著於神志,茲則隸於六淫。著神志者攝火於水而精自靈動,隸六淫者化邪於水而溺自流通,惟測識其有水可以化邪,此邪能從水化,有溺可以泄水,此水得隨溺通,斯秦艽之用方無誤也。但屬寒邪雖有水氣,只可使水從寒化,不得寒為水,如小青龍湯證、真武湯證是也。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痺,其驟者雖有水氣,亦只可令從溫泄,不得化水而泄,如白朮附子湯證、甘草附子湯證、桂枝附子湯證是也。惟寒邪已與熱搏,其勢兩不相下,兼有水停於中,是其趣向本亦將從水化,與夫痺已經久,但行於外而絕於中,則均當使其合一,就而下之,縱使小便不利,亦自能去。不然,寒熱邪氣之下,何以不系他證,而肢節痛亦寒濕風痺所固有,亦何必更系此三言於下耶?特通身攣急之候,則不必更論其新久,以寒濕風氣既偏於身,則已與中聯絡,遂不得俟其但肢節痛而後與秦艽,以秦艽原羅紋密織偏綱合身也。後世以之治黃疸,是寒熱邪氣中有水之明驗。以之治煩渴,是寒濕風痺中有熱之確據。
《本草新編》
味苦、辛,氣平、微溫,可升可降,陰中陽也,無毒。入大腸之經。養血榮筋,通利四肢,能止諸痛,通便利水,散黃疸。又止頭風,解酒毒,療腸風下血。但小有補血,終非君藥。前人稱其能去骨蒸傳尸,此乃所不敢信也。
或問秦艽散風邪之品,前人稱其能去骨蒸傳尸,而吾子不敢信,便余疑信相半,幸為我論之。曰:骨蒸,癆瘵之漸也,內無真陰之水,以沖養其骨中之體,故夜發熱而日不熱也。且夜熱之時,在骨中內,皮之熱反輕。此非外有邪犯,又非邪入腎中,乃精自內空。必須填補真陰,少加退陰火之味,始能奏效。秦艽止能散內風,病既無風,用之不益加內熱乎。傳尸之症,乃勞瘵之已成也,內生尸蟲,食人精血,以致咳嗽不止,日事補陰尚難,秦艽況益之以散風利水之藥,以重其虛乎。此余之所不敢信,又天下之所宜共信余之言者也。
《本草分經》
燥濕散風,活血,去腸胃濕熱,疏肝膽滯氣,治一切濕勝風淫之症。
【現代藥理研究】
秦艽鹼甲對甲醛所致關節炎、蛋清所致的急性足腫脹與毛細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明顯抑制作用,且粗莖秦艽的抗炎作用較強。
秦艽鹼甲具有抗過敏作用。
秦艽和秦艽鹼甲小劑量時有明顯的鎮靜作用;大劑量時對中樞神經又有興奮作用,最後導致麻痺而死亡。秦艽鹼甲還有鎮痛作用。
秦艽鹼甲能使血壓明顯降低。
秦艽鹼甲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但當切除雙側腎上腺素後,升糖作用完全消失。
秦艽乙醇提取物對多種桿菌、球菌及霍亂孤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提物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毛癬菌、皮膚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秦艽中的龍膽苦甙對瘧原蟲有抑殺作用,並能促進胃液及鹽酸的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