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辛
細辛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漢城細辛、或華細辛的全草。前兩者習稱「遼細辛」,主產於遼寧、吉林、黑龍江;華細辛主產於陝西等地。原植物喜生於林下坡地或山溝陰濕而肥沃的地上,喜冷涼、陰濕環境,耐嚴寒,忌強光與乾旱。味辛,性溫。歸肺、腎經。功效散寒解、祛風止痛、溫肺化飲、通竅開閉。臨床生用,名稱細辛。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辛,溫。主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痺痛,死肌。
《名醫別錄》
無毒。主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除喉痺,齆鼻,風癇癲疾,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臟,益肝膽,通精氣。
《藥性論》
味甘,辛。治咳逆上氣,惡風風頭,手足拘急,安五藏六腑,添膽氣,去皮風濕癢,能止眼風淚下,明目,開胸中滯,除齒痛,主血閉,婦人血瀝腰痛。
《日華子本草》
治嗽,消死肌,瘡肉,胃中結聚。
《開寶本草》
味辛,溫,無毒。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除喉痺,齆鼻,風癇、癲疾,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臟,益肝膽,通精氣。
《本草衍義》
治頭面風痛不可闕也。
《藥類法象》
氣溫,味大辛。治少陰頭痛如神,當少用之。獨活為使,為主用藥也。
《藥性賦》
味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二:止少陰合病之首痛,散三陽數變之風邪。
《湯液本草》
氣溫,味大辛,純陽。性溫,氣厚於味,陽也,無毒。少陰經藥。手少陰引經之藥。
《象》云:治少陰頭痛如神,當少用之。獨活為使,為主用。
《珍》云:主少陰經頭痛。
《心》云:主諸項頭痛,諸風通用之。味辛熱,溫陰經,散水寒以去內寒。
《本草》云: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痺痛,死肌,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除喉痺,齆鼻,風癇癲疾,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臟,益肝膽,通精氣。久服明目,利九竅。
東垣云:治邪在裡之表,故仲景少陰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也。
易老云:治少陰頭痛。太陽則羌活,少陰則細辛,陽明則白芷,厥陰則川芎、吳茱萸,少陽則柴胡。用者隨經不可差。細辛香味俱緩,故入少陰,與獨活頗相類。
《本草》又云:曾青、棗根為之使,得當歸、芍藥、白芷、川芎、牡丹、藁本、甘草,共療婦人。得決明、鯉魚膽汁、青羊肝,共療目痛。惡狼毒、山茱萸、黃耆,畏硝石、滑石,反藜蘆。
《衍義》云:治頭面風痛,不可缺也。
《本草衍義補遺》
氣溫味辛,手少陰引經之藥。治頭痛,諸頂頭痛諸風通用之藥,獨活為使。溫陰經,去內寒,故東垣治邪在裡之表。《本草》云:主咳逆、頭痛,百節拘攣,最能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若單服末,不可過半錢,若多即氣閉,不通者死,故書於此。
《本草發揮》
成聊攝云:細辛、附子之辛,以溫少陰之經。
潔古云:治少陰經頭痛如神,當少用之,獨活為之使。《主治秘訣》云:性溫,味辛,氣厚於味,輕清上浮,而升陽中陰也。止諸陽頭痛,諸風通用,辛熱溫少陰之經,散水寒,治內寒。
《本草綱目》
治口舌生瘡,大便燥結,起目中倒睫。
氣之厚者脹發熱,陽中之陽也。辛溫能散,故諸風寒、風濕頭痛、痰飲、胸中滯氣、驚癇者宜用之。口瘡,喉痺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熱,亦火鬱發之義也。辛能泄肺,故風寒咳嗽上氣者宜用。辛能補肝,故膽氣不足,驚癇眼目諸病,宜用。辛能潤燥,故通少陰及耳竅,便澀者宜用之。
《本草經疏》
細辛稟天地陽升之氣以生,故其味辛溫而無毒。入手少陰、太陽經。風藥也。風性升,升則上行,辛則橫走,溫則發散,故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痺痛死肌。蓋痺及死肌,皆是感地之濕氣,或兼風寒所成,風能除濕,溫能散寒,辛能開竅,故療如上諸風寒濕疾也。《別錄》又謂溫中下氣,破痰開胸中,除喉痺齆鼻,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益肝膽,通精氣,皆升發辛散開通諸竅之功也。
細辛,風藥也,其性升燥發散,故凡病內熱,及火升杪,上盛下虛,氣虛有汗,血虛頭痛,陰虛咳嗽,法皆禁用。即入風藥亦不可過五分,以其氣味俱厚而性過烈耳。
《本草蒙筌》
味大辛,氣溫。氣厚於味,升也,陽也。無毒。其根甚細,其味甚辛。藥中惟採根煎,故因名曰細辛也。反藜蘆,忌生菜。畏滑石硝石,惡狼茱狼毒、山茱萸。黃耆雖手少陰引經,乃足少陰本藥。或用獨活為使,止本經頭痛如神,治諸風濕痺立效。安五臟尤益肝膽,溫陰經旋去內寒。利竅通精,清痰下氣。得歸芍牡本芎清痰下氣。得歸芍牡本芎芷甘草,當歸、芍藥、牡丹皮、藁本、川芎、白芷、甘草。療婦人血閉神方;得決明魚膽羊肝,石決明、青魚膽、青羊肝。止風淚目疼劫劑。寒邪發在裡之表,合麻附三味煎湯。麻黃、附子、細辛湯載仲景方。口臭及齒齦腫疼,煮濃汁熱含;冷吐過半錢單服,令氣塞命傾。
《本草乘雅》
肝木上行,春風上升,反於橫偏矣。經云:無怒其志,使華英成莠,此春轉成夏,升轉從出之機乎。
密通精氣,顯益火大,青陽之象也。
細指形言,辛指味言。輕清柔勁,端直修長,當入少陽,宣達甲膽之用。自下而上,以行春令者也。故主春氣者病在頭,而為頭痛腦動,目不明,竅不利。此雖自下而上,不能宣達者也。咳逆上氣,此惟自下而上,不循倫次者也。百節拘攣,此不能自下而上,升從入令者也。痺痛死肌,此不得自下而上,反侮所勝者也。總屬肝用之過與不及,而獨偏向不及者歟。
輕清柔勁,端直修長,即內經所謂:春脈如弦,何如而弦,春脈者,肝脈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脈之來,輕虛以浮,端直以長,以言肝木這用,效象天氣以為形容者也。細辛功用吻合,的是少陽用藥無疑矣。
《藥性解》
味辛,性溫,無毒,入心、肝、膽、脾四經。止少陰合病之首痛,散三陽數病之風邪,主肢節拘攣,風寒濕痺,溫中氣,散死肌,破結氣,消痰嗽,止目淚,療牙疼,治口臭,利水道,除喉痺,通血閉。獨活、為使,惡狼毒、山茱萸、黃耆,畏硝石、滑石,反藜蘆,華陰者良。
細辛辛溫,宜入心肝等經,以療在裡之風邪,其氣升陽,故上部多功。然諸症犯寒者可用,若因火熱屬陽證者忌之。單服末不可過半錢,多則氣塞,不通者死。
《藥鑒》
氣溫味辛,氣厚味薄,無毒,浮而升,陽中陰也。止諸陽頭疼、風痺痛,開胸中滯,益肝膽,明目,利九竅,眼淚、齒痛,凡頭面諸風,不可缺也。東垣用之治邪在裡之表,本草主治咳逆,百節拘攣,最能溫中下氣破痰,蓋味本辛也。予嘗用之以利水道,何哉?不知諸辛入肺,肺氣賴辛以通暢,則滲下之官得令,所以能利水道也。大都不可重用,恐成氣閉之患。痘家氣粗,切不可用。
《景岳全書》
反藜蘆,忌生菜,味大辛,氣溫,氣味俱厚,升也,陽也,有小毒。用此者,用其溫散。善祛陰分之寒邪,除陰經之頭痛,益肝溫膽利竅,逐諸風濕痺,風癇閡瘧,鼻齆不聞香臭,開關通竅,散風淚目疼。口臭牙蟲,煎湯含漱。過亦散真氣,不可不知。此味辛甚,故能逐陰分之邪,陰分且然,陽分可知,舊云少陰、厥陰之藥,然豈有辛甚而不入陽分者?但陽證忌熱,用當審之。
《本草備要》
宣,散風濕,補肝,潤腎。
辛溫散風邪,故諸風痺痛,咳嗽上氣,頭痛脊強者宜之。專治少陰頭痛,獨活為使。辛散浮熱,故口瘡喉痺、少陰火。鼻淵齒者蟲蝕膿爛。宜之。辛益肝膽,故膽虛驚癇,風眼淚下者宜之。水停心下則腎燥,細辛之辛,能行水氣,以潤之。腎燥者,心亦燥,火屈於水故燥也。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雖手少陰引經,心。乃足少陰本藥,腎。能通精氣、利九竅,故耳聾鼻齆,音瓮,鼻塞不聞香臭也。寒入腦,故氣不宣通。寒宜表,熱宜清;有息肉者,為末吹鼻。倒睫便澀者宜之。散結溫經,破痰下乳,行血發汗。能發少陰之汗。仲景治少陰證反發熱,麻黃附子細辛湯,乃治邪在裡之表劑。然味厚性烈,不可過用。不可過一錢,多則氣不通,悶絕而死。雖死無傷可驗。開平獄嘗治此,不可不知。惡黃耆、山茱,畏硝石、滑石,反藜蘆。
《本經逢原》
細辛辛溫上升,入手、足厥陰、少陰血分,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本經》治咳逆頭痛腦痛,善搜厥陰伏匿之邪也。獨活為使,治少陰頭痛如神。亦主諸陽頭痛,諸風藥用之,治風濕痺痛,百節拘攣,卻死肌明目者,取辛以散結,而開經脈竅隧之邪也。味辛而,溫少陰之經,故仲景少陰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辛溫能散,故凡風寒風濕,頭痛口瘡,喉痺蛪齒諸病用之,取其能散浮熱,亦火鬱發之之義也。辛能泄肺,故風寒咳嗽上氣者宜之。辛能補肝,故膽氣不足,則肝氣有餘,驚癇眼目諸病宜之。辛能潤燥,故通少陰諸經,及耳竅閉塞者宜之。又主痰結濕火,鼻塞不利。凡口舌生瘡者,用細辛、黃連末摻之。凡血虛內熱,火鬱頭痛,發熱咳嗽者戒用,以其辛烈耗散真氣也。細辛辛之極者,用不過五分。
《本草崇原》
細辛氣味辛溫,一莖直上,其色赤黑。赤黑,稟少陰泉下之火陰,而上交於太陽之藥也。少陰為水臟,太陽為水府。水氣相通,行於皮毛,內合於肺。若循行失職,則病咳逆上氣,而細辛能治之。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從巔絡腦,若循行失職,則病頭痛腦動。而細辛亦能治之。太陽之氣主皮毛,少陰之氣主骨髓,少陰之氣不合太陽,則百節拘攣。節,骨節也。百節拘攣,致有風濕相侵之痺痛。風濕相侵,傷其肌腠,故曰死肌。而細辛皆能治之。
細辛乃《本經》上品藥也,味辛臭香,無毒。主明目利竅。宋元陳承謂:細辛單用末,不可過一錢,多則氣閉不通而死。近醫多以此語忌用,嗟嗟。凡藥所以治病者也,有是病,服是藥,豈辛香之藥而反閉氣乎?豈上品無毒而不可多服乎?方書之言,俱如此類,學者不善詳察而遵信之,伊黃之門,終身不能入矣。
《本草求真》
宣散腎經風寒。
細辛專入腎,兼入肝、膽。味辛而厚,氣溫而烈,為足少陰腎溫經主藥。凡風寒邪入至陰而見本經頭痛,太陽頭痛在腦後,陽明頭痛在額,少陽頭痛在兩角,厥陰頭痛在巔頂,少陰頭痛在腦齒。腰脊俱強,口瘡喉痺,鼻淵齒蛪,水停心下,口吐涎沫,成無己曰:水停心下不行,則腎氣燥,宜辛以潤之,細辛之辛以行水氣而潤燥。耳聾鼻癰,倒睫便澀者,并宜用此調治,或用獨治為使,俾在表之陽邪可表,而在裡之伏邪可除。故書載能通關利竅,破痰下乳,行血發汗。仲景治少陰症反發熱,麻黃附子細辛湯以發少陰之汗。且走腎者必兼肝與膽,膽虛驚癇及風眼淚下者,得此辛散宣通,而令淚收驚除。至書所云服能入腎潤燥,非是火盛水衰,陰被陽涸而成,實因陰盛陽衰,火屈於水而致也。遇此辛以除寒,溫以燥濕,則陰得解而不凝矣,豈剛燥不撓之謂也乎。時珍曰:氣之厚者,能發陽中之陽也。辛溫能散,故諸風寒、風濕頭痛,痰飲胸中滯氣,驚癇者宜用之。口瘡喉痺蛪齒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熱,亦火鬱則發之之義也。辛能泄肺,故風寒咳嗽上氣者宜用之。辛能散燥,故通少陰及耳竅,便澀者宜用之。世之論藥性者,每鮮如此體會,但知就燥論燥,而致固執不通,獨不思經有云,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乎。然味厚性烈,所用止宜數分,過則氣塞命傾。承曰:細辛多則氣悶塞不通者死,雖死無傷,近年開平獄中嘗治此,不可不知。若血虛頭痛者,尤宜戒焉。
《得配本草》
畏滑石、硝石。惡黃耆、狼毒、山茱萸。反藜蘆。
辛、苦,溫。入足少陰、厥陰經血分。溫經發散,治風寒風濕,頭痛脊強,咳逆上氣,不停心下,痰結驚癇,喉痺咽閉,口瘡齒蛪,目淚倒睫,耳聾鼻齆,腰足痺痛,拘攣濕癢,豚瘕疝,乳結便澀。
得黃蠟為丸,綿裹塞耳聾。使川連,摻口瘡齒蛪;使桂心,治客忤。研末吹鼻中,治暗風卒倒,不省人事。并治鼻中息肉。
風熱、陰虛、血虛頭痛者,禁用。
其性極辛烈。氣血兩虛者,但用一二分,亦能見效,多則三四分而止。如用至七八分以及一錢,真氣散,虛氣三四分而止。如用至七八分以及一錢,真氣散,虛氣上壅,一時悶絕。
《本草經解》
細辛氣溫,秉天春升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俱升,陽也。
肺屬金而主皮毛,形寒飲冷則傷肺,肺傷則氣不降,而咳逆上氣之症生矣,細辛入肺,溫能散寒,所以主之。
風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骨,百節拘攣,濕傷筋骨也;風濕痺痛,濕傷肉也;死肌,濕傷皮也。細辛辛溫散濕,活血,則皮肉筋骨之邪,散而愈也。
久服辛溫暢肝,肝開竅於目,五臟津液上奉故目明。辛溫開發,故利九竅。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味辛,溫。主咳逆,散肺經之風。頭痛腦動,散頭風。百節拘攣,風濕痺痛,死肌。散筋骨肌肉之風。久服明目,利九竅,散諸竅之風。輕身長年。風氣除,則身健而壽矣。
此以氣為治也,凡藥香者,皆能疏散風邪。細辛氣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風必挾寒以來,而又本熱而標寒。細辛性溫,又能驅逐寒氣,故其疏散上下之風邪,能無微不入,無處不到也。
《本經疏證》
細辛色紫,紫者赤亦黑相兼也。赤為心色,黑為腎色,心與腎皆屬少陰,兩少陰經皆短而直,細辛一枝直上,體細柔勁似之。少陰者,又皆水火相依,細辛體雖細,味極烈似之,故凡風氣寒氣依於精血津液便溺涕唾以為患者,並能曳而出之,使相離而不相附,則精血津液便溺唾各復其常,風氣寒氣自無所容。如本經所載主治咳逆者,風寒依於胸中之飲;頭痛腦動者,風寒依於腦中之髓;百節拘攣者,風寒依於骨節屈伸泄澤之液;風濕痺痛死肌者,風寒依於肌肉中之津。推而廣之,隨地皆有津液,有津液處,風寒皆能依附焉。故在胸為痰為滯結,在喉為痺,在乳為結,在鼻為齆,在心為癲癇,小腸為水,在氣分為汗不出,在血分為血不行,此別錄之與本經,一貫不異者也。然須審定風寒果否零亂細碎倚著於津液者宜之,若風寒偏被一身,及與營衛相搏者,自有他味為治,與細辛無預也。
細辛能提出依附津液之風寒,不能使津液復其常,且不能使津液中氣不隨提曳以出,故其治咳每與五味子乾薑為耦,如小青龍湯、真武湯、厚朴麻黃湯是也。若射干麻黃湯,則不用乾薑用生薑。四逆散、小柴胡湯,則但用乾薑五味子,不用細辛。蓋水氣與風寒相搏,有飲有濕有水,隨人異,亦隨證異,則兼嘔者有之,兼滿者有之,兼喘者有之,不可但因其咳,混同施治也。特風寒將化,則細辛不可用,小柴胡湯證,半化半未化者且然,何況全化者耶?四逆散證雖以四逆繫之少陰,然終外寒內熱,故其治咳,乾薑五味可用,細辛不可用矣。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裡證,故微發汗也。夫以不用細辛為微發汗,則用細辛為大發汗矣;以無裡證不用細辛,則細辛為裡證用矣。裡證謂何?吐利手足厥冷是也。細辛非治吐利手足厥冷之物,少陰病始得即用之者,蓋始得病即脈沉發熱,沉為在裡,病已決在少陰,若少蹉跎,必至吐利手足厥冷,故乘其外有發熱用麻黃附子,一治其內,一治其外,然不得細辛,自陰精中提出寒邪,則溫者溫,散者散,猶未能絲聯繩貫,使在內之邪,直從外解也。若至二三日,猶無吐利手足厥冷,則直是內本臟寒,外被寒著,互相勾引,勢將入內,故不必細辛之提曳陰寒,但以甘草緩其內入,能得微汗,即便愈矣。然則細辛治利手足厥冷,亦有據歟?是其義在當歸四逆湯、烏梅丸二證可驗也。特彼二證,是寒邪附於血,此則寒邪附於精耳,然則少陰吐利四逆證,有用吳茱萸湯者,有用四逆湯者,有用附子湯者,有用白通湯者,有用通脈四逆湯者,皆不兼用細辛,豈其寒非著陰精耶?是又不然,夫諸證皆無外熱,是以不得用細辛,惟通脈四逆湯證有之,又係陽已虛不可汗者,故雖亦欲通陽,不過至用蔥用生薑用桔梗已耳,此則直欲其汗,故與麻黃比而奏功也。然則當歸四逆、烏梅丸,亦欲其汗耶。是蓋有說焉,欲其藉汗分消,非純欲其從汗愈也,之二症者,雖皆手足厥冷,皆有寒,復有熱,若以四逆湯等溫之,則寒既去而熱遂猖,故當歸四逆湯中,仍有桂枝湯在內,以其寒邪內有所著,用細辛助桂枝,是猶與向者之助麻黃,同一理也。若烏梅丸,則烏梅、黃連為君,益以黃櫱沉寒,附子細辛,僅得君藥三之一,是其大致為清劑,以餘寒尚有所附,恐其熱去寒生,故以細辛提之使出,以附子乾薑化之,遂寒熱俱消,太和復書耳。要之藥之功能非有異,而調處之多方,製劑之各別,遂使之若有異者,故既不得舍藥性論方,又不容舍方議論藥矣。
金匱桂薑甘棗麻辛附子湯所治之氣分為寒著於何所耶?然其在內者,曰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盂,其在外者,曰手足逆冷腹滿脅鳴身冷骨疼,其脈在寸口曰遲澀,在跌陽曰微遲,則其寒為與胸腹之津液相搏矣。是病也上則心陽不紓,下則腎陽難達。是故桂枝湯,暢心陽之劑也,麻黃附子細辛湯,鼓腎陽之劑也,二方諸味分數皆與傷寒論無異,惟細辛則多用一兩,與小青龍湯同,麻黃較之小青龍湯少用一兩,是則其中有故矣。夫補上治下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小青龍湯其治在上,則此湯其治在下可知矣。且腎主分佈五液於五臟,寒邪之依津液者,雖在上在下不同,然其本莫不根於腎,細辛本入腎能提散依附津液之邪,安得不重之耶?是證之解也,仲景著其義曰,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又著其狀曰,服藥後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夫欲其陽回陰戢,諸味所能也,欲其陰陽相得,非細辛不能也,欲其汗出,亦諸味所能也,惟然則聯二方而重細辛,非無故矣。咳逆倚息不得臥,服小青龍湯後,多唾,口噪,氣從少腹上衝咽胸,面翕熱如醉狀,小便難,時復冒,於小青龍湯去麻黃芍藥乾薑半夏細辛,加茯苓治其氣沖,服湯已沖氣低,反更咳,胸滿,則去桂,還用細辛乾薑治其咳滿,咳滿止則當渴,反不渴,且冒而嘔,則還用半夏蠲其飲,此亦小青龍加減法也。而其關鍵實在細辛乾薑,蓋邪之中人,無所依附,則其去必速,焉有綿延遷變如是哉?惟飲為邪窟宅,邪為飲凶鋒,互相勾留,故其治雖至變端疊出,復加杏子,加大黃,麻黃桂枝可不復用,乾薑細辛終不可去也。夫小青龍本以咳為主證,以渴為欲解,致渴之物,方中無如乾薑者,然乾薑能治飲,不能去附飲之邪,附飲之邪不去,縱使飲已消而邪固在,亦終不渴,此則細辛之功,還在乾薑之右矣。況口燥沖氣面熱,恐其陽勝氣逆,暫撤二物,隨即咳且胸滿,是二物者,可不急復用耶?故下文云,細辛乾薑為熱藥,服之應遂渴,乃渴反止,則二物之始終不可去,尚何疑矣。方以加減而用益長,藥以出入而指益明,審夫咳與渴之離合,細辛乾薑之用遂無誤矣。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若其人下有陳寒者,加細辛;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加吳茱萸生薑。久寒陳寒一也,上條加細辛已足,下條既有細辛,又加吳茱萸生薑,吳茱萸生薑,豈猛於細辛哉?蓋上條之病,在上在外者多,其下但有些微陳寒,加用細辛,引之外達,其寒自隨芪朮甘草薑棗以透達。若下條其病原在內在下,細辛本不可無,加以素有久寒,非細辛桂枝所能悉解,如吳茱萸是劫散其寒,加生薑是協桂枝甘棗,使病從外出也。是故上條不加細辛,則治法有上無下,不能保風濕去而寒復猖,下條若但恃細辛,則治法有下無中,不能保陽已布而寒仍不達,可見細辛究是治下之劑,能直上直下,不能徹內徹外,是下條有細辛,猶上條有生薑,乃病機形勢不能不然,非有猛劣之殊也。故凡鑿然謂甘藥治某病,不知期其病情,聯絡其形勢者,可語一勞永逸耶?其某藥治某病,其間猶有如何則可用,如何則不可用,審其不可用,則可用者遂不誤矣。如細辛本經主咳逆上氣,小青龍湯治咳逆上氣之劑也,而曰服湯已渴者,寒去欲解也,則咳逆上氣而渴者,細辛不當用矣。又主百節拘攣侯氏黑散,千金三黃湯,治百節拘攣之劑也,而此曰惡寒,彼亦曰惡寒,則百節拘攣而不惡寒者,細辛非所宜矣。又主風濕痺痛,防己黃耆湯,治風濕痺痛之劑也,而曰下有陳寒者加之,則風濕痺痛下無陳寒者,細辛無能為力矣。推而廣之,仲景景無治頭痛腦動之方,然曰頭痛腦動,則頭痛腦不動者,細辛其可用耶?總之細辛惟治寒,乃為恰合,惡寒者寒之方猖,口渴者寒之已化,腦動者寒與在上之陽戰而陽欲負,下有陳寒,則必惡寒可見矣。曰脅下偏痛發熱,其脈弦緊,此寒也,當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曰寒氣厥逆,赤丸主之。二者一溫以附子,下以大黃,一溫以烏頭,利以茯苓半夏;一使其從大便解,一使從小便解,皆以細辛聯絡其間,不然,則溫自溫,下自下,利自利,終不能使寒氣徹底澄清耳。
於金匱求大利者,有大黃附子湯,於傷寒論求利止者,有烏梅丸,可知細辛能已後陰諸疾矣。至千金治鼻塞耳聾齒痛諸方,用細辛者甚多,至口鼻目病,則幾乎無方不用,豈本經所謂明目利九竅者,誠不必別擇,盡可用之耶?然即此亦可窺其岩於去取之意矣。觀於目病,由勞者,息肉者,有障翳者,有赤白膜膚者,生珠管者,皆不用;眼暗者,淚出者,眥赤者,多用之,則目病用細辛有去取矣。鼻病生息肉者,衄血者,皆不用;鼻塞者,鼻齆者,多用之,則鼻病用細辛有去取矣。口病惟口臭齒痛多用之,耳病惟外治多用之,惟前陰則絕無用者,曾謂九竅不利,於細辛毫無別擇哉?素問曰,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細辛雖善治著水之寒,然著於小者能治之,著於川著於海,則非所長矣。前陰者汪潤大水之出路,故非細辛所能與也。
《本草新編》
細辛,味大辛,氣溫,升也,陽也,無毒。入手足少陰。止頭痛如神,治諸風濕痺,尤益肝、膽之經。腎得之而溫。利竅清痰,止迎風淚眼,療婦人血閉,祛在裡之寒邪。口臭齒腫,含漱亦良。但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用,而不能獨用。多用則氣耗而病增,獨用則氣盡而命喪。可不慎歟。
或問細辛既能溫腎,自是補劑,何故又散氣耶?夫細辛,陽藥也,升而不沉,雖下而溫腎中之火,而非溫腎中之水也。火之性杪,細辛溫火,而即引火上升,此所以不可多用耳。
或問細辛散人真氣,何以頭痛能取效?蓋頭為太陽之首,清氣長而濁氣降,則頭目清爽。惟濁氣升而清氣降,則頭目沉沉欲痛矣。細辛氣清而不濁,故善降濁氣而升清氣,所以治頭痛如神也。但味辛而性散,必須佐之以補血之藥,使氣得血而不散也。
《本草分經》
辛、溫,性烈。腎經本藥,心經引經藥。散風寒浮熱,溫經發汗,能行水氣,以潤腎燥,專治少陰經頭痛。北產者良。
【現代藥理研究】
細辛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細辛有解熱、抗炎作用,其揮發油灌胃對實驗性家兔有解熱作用,并使正常動物體溫降至正常以下。
細辛對心血管系統有作用,其揮發油對離體蛙心具有小劑量興奮、大劑量抑制作用,并停搏在舒張期;對豚鼠離體心臟,可使冠脈流量增加;鬆弛家兔離體主動脈,使離體兔耳灌流量減少;延長小鼠常壓耐缺氧時間;細辛揮發油還能擴張蟾蜍內臟血管;給麻醉犬、貓靜注均能降低血壓,但其煎劑對麻醉貓則有升壓作用。細辛醇提取液對兔、豚鼠離體心臟有興奮作用,出現正性肌力和正性頻率,使犬左室泵功能和心肌收縮力明顯改善。
細辛對呼吸系統有作用,華細辛醇浸液可對抗嗎啡所致的呼吸抑制,對離體肺灌流量先呈短暫的降低,而後持續增加。細辛油中的甲基丁香酚對離體豚鼠氣管有顯著的鬆弛作用。
細辛有抗菌作用,對各種球菌、桿菌、黴菌及真菌均有抗菌作用。
細辛對平滑肌有作用。細辛揮發油對兔的離體子宮、腸管,低濃度使張力先增加後下降,振幅增加,高濃度則呈抑制。對大鼠離體子宮呈抑制作用。
細辛有抗氧化作用。
另外,華細辛醇浸液有局麻作用,細辛根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抗過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