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本
藁本為繖形科植物藁本或遼寧藁本的根莖。主產於湖南、四川、遼寧、河北等地。原植物藁本生於河邊1500~2700米的林下、溝邊草叢、林緣、陰濕地。喜冷涼濕潤氣候,耐寒,怕,對土壤要求不嚴。味辛,性溫。歸膀胱經。功效發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臨床用名為藁本。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槁茇(《山海經》),鬼卿、地新(《本經》),微莖(《別錄》)。
【釋名】
《新修本草》雲:“以其根上苗下似槁根,故名槁本。”按槁,禾稈也。《廣雅疏證》雲:“本、茇,聲之轉,皆訓為根。”故亦名槁茇。
【基原】
為傘形科植物槁本及遼槁本的根莖和根。
【植物】
1.槁本 Ligusticum sinense Oliv.分佈於河南、陝西、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2.遼槁本 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 Nakai et Kitag.[Cnidi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分佈於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山東等地。
【採集】
栽種2年即可收穫。在9~10月倒苗後,挖取地下部分,去掉泥土及殘莖,曬乾或焙幹。
【化學成分】
槁本:含揮發油0.85%,主要成分為:新蛇床內酯(neocnidilide),檸檬烯(limonene),蛇床內酯(cnidilide),4-松油醇(4-terpineol);還含乙酸-4-松油醇酯(4-terpinyl acetate),棕櫚酸(palmitic acid),α-柏木烯(α-cedrene),β-及δ-芹子烯(selinene),2,3-二氫-4-甲基呋喃(2,3-dihydro-4-methylfuran),庚醛(heptanal),α-及β-蒎烯(α-pinene),3-蒈烯(△3-carene),香檜烯(sabinene),β-羅勒烯-Y(β-ocimene-Y),α-及γ-松油烯(terpinene),異松油烯(terpinolene),α-及β-欖香烯(elemene),異戊酸-3-甲基丁基酯(3-methylbutylisovalerate),對-甲氧基乙醯苯酚(p-methoxyacetophenol),對-甲氧基乙醯苯酮(p-methoxyacetophenone),δ-愈創木烯(δ-guaiene),雪松烯(himachalene),γ-蓽澄茄烯(γ-cadinene),肉豆蔻醚(myristicin),9,12-十八碳二烯酸(9,12-octadecadienoic acid);又含樟烯(camphene),月桂烯(myrcene),α-及β-水芹烯(phellandrene),對-聚傘花素(p-cymene),1-乙氧基-4-甲基苯(1-ethoxyl-4-methylbenzene),樟腦(camphor),戊苯(pent-ylbenzene),薰衣草醇(lavandulol),α-松油醇(α-terpineol),桃金娘醇(myrtenol),馬鞭草烯酮(verbenone),牻牛兒醇(geraniol),牻牛兒醛(geranial),橙花醇(nerol),橙花醛(neral),乙酸龍腦酯(bornylacetate),香荊芥酚(carvacrol),α-王古王巴烯(α-copa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α-及β-金合歡烯(farnesene),香橙烯(aromadendrene),α-葎草烯(α-humulene),α-薑黃烯(α-curcumene),γ-衣蘭油烯(γ-muurolene),γ-廣藿香烯(γ-patchoulene),β-蓽澄茄烯(β-cadinene),異肉豆蔻醚(isomyristicin),欖香脂素(elemicin),3-亞丁基苯酞(3-butylidene phthalide)。此外,槁本尚含3-亞丁基-4,5-二氫苯酞(3-butylidene-4,5-dihydrophthalide),對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p-phthalate),洋川芎內酯(senkyunolide)A、G、H、I,β-穀甾醇(β-sitosterol),阿魏酸(ferulic acid)和蔗糖(sucrose)。
遼槁本:含揮發油1.3%,主要成分為:β-水芹烯,乙酸-4-松油醇酯,肉豆蔻醚(myristicin),槁本內酯(ligustilide);還含異松油烯,蛇床內酯,4-松油醇,β-及δ-愈創木烯,亞丁基苯酞,辣薄荷烯酮(piperitenone),α-蒎烯,α-羅勒烯(α-ocimene),β-羅勒烯-Y,枯酸(cumic acid),1,4-十一碳二烯(1,4-undecadiene),α-、β-及δ-欖香烯,欖香脂素,乙酸香茅醇酯(citronellyl acetate),丙酸橙花醇酯(nerol propionate),2,3-二氫-4,6,8-三甲基-(2H)-萘烯酮[2,3-dihydro-4,6,8-trimethyl-(2H)-naphthalenone]等。
【藥理】
1.抗炎作用 槁本中性油有抗炎作用。它能降低醋酸、組胺所致小鼠和大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對二甲苯致小鼠耳殼腫脹、角叉菜膠致大鼠足蹠腫脹及摘除腎上腺大鼠注射角叉菜膠所致足蹠腫脹均有抑制作用。
2.對心血管系統作用 槁本水提取物或醇提取物靜脈注射對麻醉兔有降壓作用,但持續時間較短。兔耳及蛙下肢血管灌流實驗表明,槁本有直接血管擴張作用。阿魏酸鈉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流量,解除冠狀動脈痙攣和改善心肌缺血等作用。
3.中樞抑制作用 槁本中性油能明顯減少小鼠自發活動,減少小鼠扭體反應次數,對傷寒副傷寒混合菌苗引起的兔發熱有明顯的解熱作用。槁本內酯和阿魏酸也有相似的中樞抑制作用。
4.對平滑肌的作用 槁本醇提取物對離體兔腸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並能對抗Ach所致腸肌興奮。阿魏酸灌胃能抑制小鼠胃腸推進運動及對抗蓖麻油所致小鼠腹瀉。槁本內酯對組胺、Ach或BaCl2所致豚鼠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有拮抗作用。
5.其他作用 槁本煎劑在體外對許蘭毛癬菌等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阿魏酸對大鼠血小板聚集和5-HT釋放有抑制作用;對小鼠有抗早孕作用。槁本中性油灌胃能明顯減慢小鼠耗氧速度,增加組織耐受缺氧的能力,延長缺氧存活時間。
6.毒性 槁本醇提取物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42.5g(生藥)/kg。槁本中性油小鼠灌胃的LD50為70.17g(生藥)/kg。臨床有引起過敏性蕁麻疹的報導。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莖,搶水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傷寒總病論》:“去苗,洗。”《品匯精要》:“去蘆,水浸潤,銼用。”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潮,防蛀。
【藥性】
味辛,性溫。歸膀胱經。芳香升散。
1.《本經》:“味辛,溫。”
2.《別錄》:“苦,微溫,無毒。”
3.《珍珠囊》:“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腸經藥。”
4.《醫學啟源》:“味苦、大辛,此太陽經風藥。《主治秘要》雲:氣厚味薄而升,陽也。”
5.《本草求真》:“專入膀胱,兼入奇督。”
【功效主治】
祛風散寒,除濕止痛。主治風寒頭痛,頭風偏痛,目昏鼻塞,齒痛牙宣,風濕痹痛,寒濕腹痛泄瀉,風癢疥癬,婦人陰寒疝瘕。
1.《本經》:“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悅顏色。”
2.《別錄》:“辟霧露,潤澤,療風邪亸曳,金瘡,可作沐藥、面脂。”
3. 《藥性論》:“治一百六十種惡風鬼疰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頭風。”
4.《日華子》:“治癇疾,並皮膚疵皯、酒皶、粉刺。”
5.《醫學啟源》:“太陽經風藥,治寒邪結鬱於本經,治頭痛、腦痛、齒亦痛。”
6.李東垣:“(治)頭面身體皮膚風濕。”(引自《綱目》)
7.王好古:“(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引自《綱目》)
8.《綱目》:“治癰疽,排膿內塞。”
9.《本草正》:“療風濕泄瀉,冷氣腰痛,婦人陰中風邪腫痛,風癇,霧露瘴疫。”
10.《本草再新》:“治風濕痛癢,頭風目腫,泄瀉瘧痢。”
11.《全國中草藥彙編》:“發散風寒,祛風止痛。主治風寒感冒頭痛,頭頂痛,腹痛泄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塗。
【使用注意】
陰血虛、肝陽亢及溫熱證頭痛禁服。
1.《本草經疏》:“溫病頭痛,發熱口渴,或骨疼,及傷寒發於春夏,陽證頭疼,產後血虛火炎頭痛,皆不宜服。”
2.《藥義明辨》:“病因陽盛,不由陽鬱者禁用。”
3.《藥性集要便讀》:“熱痛不相宜,血弱頭疼忌,肝風火禁之。”
【應用配伍】
祛風散寒,除濕止痛 本品辛溫氣雄,芳香升散,為祛太陽經風寒之要藥,故常用於風寒頭痛而見顛頂痛重者,及頭風偏痛,目昏鼻塞及齒痛牙宣等證。多與川芎、羌活、防風、白芷、細辛、荊芥配伍,如《普濟方》川芎羌活散;若寒盛而兼惡寒無汗者,可加麻黃、桂枝,如《審視瑤函》羌活芎槁湯;若風盛而兼眩暈昏悶者,可加蔓荊子、石膏,如《醫學發明》川芎羌活散;若兼濕邪頭昏重痛者,可加蒼朮,如《楊氏家藏方》神朮散。若齒痛牙宣者,可與川芎、細辛等相伍,或與升麻、皂莢等同用搽牙,如《禦藥院方》、《聖濟總錄》槁本散。本品辛散溫通,芳香燥烈,既能走皮膚、肌肉、筋骨以祛風除濕蠲痹,又能入胃腸以溫中燥濕止痛,故常用於風濕痹痛,寒濕泄瀉等證。凡風濕外感,肢體痹痛,頭痛項強,四肢酸重者,可與羌活、獨活、防風等配伍,如《內外傷辨惑論》羌活勝濕湯;凡風濕內侵,氣血不足,症見肢體沉重、疼痛或麻木者,可與黃芪、當歸、川芎同用,如《蘭室秘藏》除濕補氣湯。凡寒濕客於腸胃,腹痛泄瀉者,可與蒼朮相佐,如《保命集》槁本湯。凡脾虛濕盛,清陽不升,泄瀉不已者,可與升麻、蒼朮、葛根等並施,如《醫略六書》升陽除濕湯。
此外,本品祛風除濕之功,可以治療風癢疥癬。凡風濕侵及肌膚,症見遍身皮膚風癢者,常與防風、白蒺藜、防己等配伍,如《聖濟總錄》槁本散;凡疥癬瘙癢者,常與蛇床子、黃柏、硫黃、白礬同用,如《施圓端效方》槁本散。至於散寒止痛之功,又可治療婦人陰寒疝瘕,多與吳茱萸、小茴香等共用,以增強溫散止痛之力。
張潔古:“與木香同用,治霧露之清邪中於上焦;與白芷同作面脂,既治風,又治濕,亦各從其類也。”(引自《綱目》)
【附方】
1.治傷寒傷風,頭疼身痛,腰滯腿疼,發熱惡寒,無汗 蒼朮(米泔浸,炒)、荊芥穗、槁本、幹葛、麻黃、甘草各等分。上㕮咀。每服四錢,加生薑三片,蔥白三根,水煎熱服。輕者一服,汗出愈。(《醫方類聚》引《王氏集驗方》神朮散)
2.治寒邪鬱於足太陽經,頭痛及巔頂痛 槁本、川芎、細辛、蔥頭。煎服。(《廣濟方》)
3.治男子、婦人一切風,遍身瘡癬,手足頑麻,偏正頭疼,鼻塞腦悶,及傷寒頭風 槁本、細辛、白芷、川芎、甘草各等分。上為細末,用藥四兩,加石膏末一斤(煆),水搜為丸,每兩八丸。每服一丸,食後薄荷茶嚼下。(《局方》白龍丸)
4.治口眼㖞斜 槁本、白芷、川烏、草烏、木鱉子。上為末。鱔魚血調勻,塗面。(《證治寶鑒》槁本散)
5.治牙齒疼痛 槁本一兩,川芎、細辛各半兩,胡桐律三錢,白礬灰二錢。上為細末。每用一指蘸藥搽牙病處,吐津,誤咽不妨,無時。(《禦藥院方》槁本散)
6.治牙齒風齲,齦腫宣露,膿出氣臭 槁本、升麻、皂莢(燒存性)各半兩,石膏一兩半。上為散。臨臥時以手指蘸搽齒上,微漱存藥氣。(《聖濟總錄》槁本散)
7.治風濕關節痛 槁本9g,蒼朮9g,防風9g,牛膝12g。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8.治大實心痛,大便已利 槁本半兩,蒼朮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一兩,水煎,溫酒服。(《保命集》槁本湯)
9.治鼻上、面上赤 槁本,研細末。先以皂角水擦動赤處,拭幹,以冷水或蜜水調塗,幹再用。(《雞峰普濟方》槁本散)
10.止癢除疥 ①槁本、蛇床子、黃柏各半兩,硫黃三錢半,白礬(生)一分,輕粉一錢。同研勻,油脂為膏子擦之。(《醫方類聚》引《施圓端效方》槁本散) ②小兒疥癬:槁本煎湯浴之及用浣衣。(《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11.治漏疳蟲蝕 槁本、當歸、杏仁(湯浸去皮、尖)各半兩。上研為散。每用一字,綿裹納蟲孔中。(《普濟方》槁本散)
12.治大人小兒幹白頭屑 槁本、白芷等分。為末,夜擦旦梳,垢自去。(《便民本草匯言小集》)
13.治夏月沙痱子癢痛 新汲水挪槁汁,調蛤粉敷之。雪水尤妙。(《普濟方》)
【臨床報導】
治療神經性皮炎 50%槁本注射液,於病損處皮下注射,一般每處病損每週注射2次,每次5~10ml;如病損較多,或範圍較大,可每日輪流注射,每週內每處病損均能注射2次為宜。每次注射後可於局部熱敷,以防形成硬結。經治139例,觀察1~4個月,痊癒(皮疹全部消退,不癢)46例,顯效(皮疹2/3以上消退,無明顯癢感)44例,有效(皮疹部分消退,仍有一定癢感)47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8.5%(其中6例曾並用少量0.5%氫化可的松乳劑)。一般在注射3~4次後癢感減退,逐漸好轉;病損較少者8~10次痊癒,最多達20次。在治療過程中一般無明顯副作用,個別有過敏現象,或出現蕁麻疹樣皮疹,或注射部位腫脹疼痛,可進行對症處理[1]。
【文獻綜錄】
1.張潔古:“槁本,乃太陽經風藥,其氣雄壯,寒氣鬱於本經頭痛必用之藥,巔頂痛,非此不能治。”(引自《綱目》)
2.《本草經疏》:“蒿本,感天之陽氣,兼得地之辛味,故味辛氣溫。《別錄》兼苦,從火化也。無毒。入足太陽經。溫能通,苦能泄,大辛則善散,氣厚則上升,陽也。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皆太陽經寒濕邪為病也。風頭痛者,風中於太陽經也。此藥正入本經,故悉主之。凡癰瘡皆血熱壅滯,毒氣浸淫於肌肉,以致潰爛不收,辛散苦泄則毒解滯消,肌肉自長矣。悅顏色者,即去風作面脂之義也。辟霧露,療風邪者,辛溫芬芳,開發升散之力也。亸曳金瘡及甄權治一百六十種惡風鬼疰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作沐藥面脂,《日華子》去皮膚疵皯、酒皶粉刺,元素主太陽經頭痛,顛頂痛及大寒犯腦,痛連齒頰,東垣主頭面身體皮膚風濕,皆風邪濕氣幹犯太陽經所致也。好古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者,督脈並足太陽經夾脊而上故也。”
3.《本草匯言》:“槁本,升陽而發散風濕,上通巔頂,下達腸胃之藥也。其氣辛香雄烈,能清上焦之邪,辟霧露之氣,故治風頭痛,寒氣犯腦以連齒痛。又能利下焦之濕,消陰瘴之氣,故兼治婦人陰中作痛,腹中急疾,疝瘕淋帶,及老人風客於胃,久利不止。大抵辛溫升散,祛風寒濕氣於巨陽之經為專功,若利下焦寒濕之證,必兼下行之藥為善。”
4.《本經逢原》:“今人只知槁本為治巔頂頭腦之藥,而《本經》治婦人疝瘕、腹中急、陰中寒等證,皆太陽經寒濕為病,亦屬客邪內犯之候,故用槁本去風除濕,則中外之疾皆痊,豈特除風頭痛而已哉。”
5.《本草求真》:“槁本,或謂其性頗有類於芎䓖,皆能以治頭痛,然一主於肝膽,雖行頭目,而不及於巔頂;一主太陽及督,雖其上下皆通,而不兼及肝膽之為異耳。”
6.《本草正義》:“槁本味辛氣溫,上行升散,專主太陽太陰之寒風寒濕,而能疏達厥陰鬱滯,功用與細辛、川芎、羌活近似。《本經》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皆清陽不振,厥陰之氣鬱壅不伸為病。溫以和之,升以舉之,解結除寒,斯急痛可已,疝瘕可除。而陰虛內熱、肝絡結滯之疝瘕急痛,非其治也。除風頭痛者,升陽以散太陽之寒,正與細辛、芎䓖之主頭痛同例。而肝膽陽邪化風上升之頭痛,正是背道而弛。長肌肉者,亦寒濕除而陽和敷布,氣血乃調。若血虛多火而肌肉消瘦者,寧非鴆毒?悅顏色者,作為外治敷藥,亦所以搜肌表寒濕,《別錄》所謂沐藥面脂,即是長肌膚之意。若多火而面色暗晦者,又豈所宜?《別錄》謂辟霧露潤澤者,溫升助陽,能勝寒濕,此即仲景所謂清邪中上之病,亦即《經》言陽中霧露之氣也。又謂療風邪亸曳,則風寒襲絡,而經掣不仁,步履無力之症,庶幾近之。亦有陰虛無力,痿躄不用,而肢體亸曳者,則更非風藥所可妄試。”
【參考文獻】
[1]旅大市第二人民醫院.臨床資料,1972,1:28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辛,溫。主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悅顏色。
《名醫別錄》
味苦、微溫、微寒,無毒。主辟霧露潤澤,治風邪嚲曳,金瘡,可作沐藥、面脂。
《藥性論》
臣,微溫,畏青葙子能治一百六十種惡風,鬼疰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頭風疱。
《日華子本草》
治痛疾,并皮膚疵瑕,酒齄粉刺。
《開寶本草》
味辛、苦,微溫、微寒,無毒。辟霧露潤澤,療風邪殫曳,金瘡,可作沐藥面脂。實主風流四肢。
《藥類法象》
氣溫,味大辛。氣力雄壯。
此太陽經風藥也。治寒氣鬱結於本經。治頭痛、腦痛,大寒犯腦,令人腦痛,齒亦痛之藥,亦治風通用,氣力雄壯也。
《藥性賦》
味苦、辛,性微溫,無毒。升也,陰中之陽也。其用有二:大寒氣客於巨陽之經,苦頭痛流於巔頂之上,非此味不能除。
《湯液本草》
氣溫,味大辛。苦微溫,氣厚味薄,陽也,升也,純陽,無毒。太陽經本經藥。
《象》云:太陽經風藥,治寒邪結鬱於本經。治頭痛,腦痛,大寒犯腦,令人腦痛,齒亦痛。
《心》云:專治太陽頭痛,其氣雄壯。
《珍》云:治巔頂痛。
《本草》云: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悅顏色,辟霧露,潤澤,療風邪嚲曳,金瘡,可作沐藥、面脂。此與木香同治霧露之氣,與白芷同作面脂藥治療。
仲景云:清明以前,立秋以後,凡中霧露之氣,皆為傷寒。又云:清邪中於上焦,皆霧露之氣,神朮白朮湯內加木香、藁本,擇其可而用之。此既治風,又治濕,亦各從其類也。
《本草衍義補遺》
味辛苦,陽中微陰,太陽經本藥。治寒氣鬱結及巔頂痛、腦齒痛。引諸藥上至巔頂及與木香同治霧露之氣,是各從其類也。
《本草發揮》
潔古云:此太陽經風藥,治寒氣鬱結於本經。治頭疼腦痛,大寒犯腦,令人腦痛齒亦痛。《主治秘訣》云:味苦,性微溫。氣厚味薄而升陽也。太陽頭痛必用之藥。足太陽本經藥也。頂巔痛非此不能除。
《本草綱目》
治癰疽,排膿內塞。
夏英公病泄,太醫以虛治不效。霍翁曰:風客於胃也。飲以藁本湯而止。蓋藁本能去風濕故耳。
《本草經疏》
藁本感天之陽氣,兼得地之辛味,故味辛氣溫。《別錄》兼苦。從火化也。無毒。入足太陽經。溫能通,苦能泄,大辛則善散,氣厚則上升,陽也。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皆太陽經寒濕邪病也;風頭痛者,風中於太陽經也,此藥正入本經,故悉主之。凡癰瘡皆血熱壅滯,毒氣浸淫於肌肉,以致潰爛不收,辛散苦泄則毒散滯消,肌肉自長矣。悅顏色者,即去風作面脂之義也。辟霧露,療風邪者,辛溫芬芳,開發升散之力也。嚲曳,金瘡,及甄權治一百六十種惡風鬼疰,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作沐藥面脂。日華子去皮膚疵颺,酒齄粉刺。元素主太陽經頭痛,顛頂痛,及大寒犯腦,痛連齒頰。東垣主頭面身體皮膚風濕。皆風邪濕氣干犯太陽經所致也。好古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者,督脈并足太陽經夾脊而上故也。
簡誤:溫病頭疼發熱口渴,或骨疼;及傷寒發於春夏,陽證頭疼;產後血虛火炎頭痛,皆不宜服。
《本草蒙筌》
味辛、苦,氣溫。氣厚味薄,升也,陽也,無毒。氣力狀雄,風濕通用。止頭痛巔頂上,散寒邪巨陽經。得白芷作面脂,同木香辟霧露。
《本草乘雅》
藁本,芳草也。為藁悴之本,故悅顏色,長肌膚,與白芷功用相符。宣發藏陰,精明形色,潔劑生物者也。如一陽之上,氣濁及血濁而至風頭痛;一陰這下,血濁及氣濁而致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者,咸可劑之以潔也。精明形色,非藁悴之本乎。蓋形色之藁悴,徭陰不使陽以榮外,陽亦失守於中藏耳。
《藥性解》
藁本,味苦辛,性微溫,無毒,入小腸、膀胱二經。主寒氣客於巨陽之經。苦頭痛流於顛頂之上,又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疼。畏青葙子。
按:藁本上行治風,故理太陽頭痛,下行治濕,故治婦人諸症。風濕俱治,功用雖匹,尤長於風耳。
《景岳全書》
味甘辛,性溫。氣厚味薄,升也,陽也。療諸惡風鬼注,除太陽頂巔頭痛,大寒犯腦,痛連齒頰,及鼻面皮膚酒齄粉刺,風濕泄瀉,冷氣腰疼,婦人陰中風邪腫痛。此足太陽經風癇霧露瘴疫之要藥。
《本草備要》
宣,去風寒濕。
辛溫雄壯,為太陽經風藥。膀胱。寒鬱大經,頭痛連腦者必用之。凡巔頂痛,宜藁本、防風,酒炒升、柴。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督脈并太陽經貫脊。又能下行去濕,治婦人疝瘕,陰寒腫痛,腹中急痛,皆太陽寒濕。胃風泄瀉,夏英公病泄,醫以虛治不效。霍翁曰:此風客於胃也。飲以藁本湯而愈。蓋藁本能除風濕耳。粉刺酒齄。音查。和白芷作面脂良。根紫色似川芎而輕虛,氣香味麻。
《本經逢原》
辛苦溫,無毒。
藁本性升屬陽,為足太陽寒鬱經中,頭項巔頂痛,及大寒犯腦,連齒頰痛之專藥。女人陰腫疝疼,督脈為病,脊強而厥,亦多用之。霧露之邪,中於上焦,須兼木香。風客於胃泄瀉,脾胃藥中宜加用之。今人只知藁本為治巔頂頭腦之藥,而《本經》治婦人疝瘕,腹中急,陰中寒等證,皆太陽經寒濕為病,亦屬客邪內犯之候。故用藁本去風除濕,則中外之疾皆瘳,豈特除風頭痛而已哉!云長肌膚,悅顏色者,外用作面脂之類是也。但頭痛挾內熱,春夏溫病熱病,頭痛口渴,及產後血虛火炎頭痛,皆不可服。
《本草崇原》
藁,高也。藁本始生崇山,得天地崇高之氣,稟太陽標本之精。故下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中治腹拘急,上除頭風痛。蓋太陽之脈本於下,而上額交巔,出入於中上也。太陽陽氣有餘,則長肌膚,悅顏色。
《本草求真》
﹝批﹞治風犯太陽巔頂頭痛。
藁本專入膀胱,兼入奇督。據書載屬辛溫氣雄,能治太陽膀胱風犯巔頂,腦後俱痛,號為是經要藥。凡治巔頂頭痛,必兼防風酒炒,升、柴同入。且復言治脊強而厥,督與太陽之脈,并行於背。并婦人疝瘕急迫腫痛,此雖病屬下見,及係太陽膀胱本經寒濕所致,然非風邪內犯,則病曷形。藁本氣味辛溫,性雖上行,而亦下達,非謂用此以治太陽巔頂頭齒頰痛,功止上建,而於脊強而厥,竟不循經下行也。且據書言能治胃風泄瀉,霍翁曰:風客於胃,飲以藁本湯而止,蓋藁本能治風濕耳。又治粉刺酒齄,同白芷作面脂。亦是風干太陽連累而及,治則與之俱治,豈但治風頭痛而已哉。或謂其性頗有類於川芎,皆能以治頭痛,然一主於肝膽,雖行頭目而不及於巔頂;一主太陽及督,雖其上下皆通,而不兼及肝膽之為異耳。但春夏溫熱頭痛,及血虛火炎頭痛者切忌。
《得配本草》
畏青葙子。
辛、苦,濁。入足太陽經氣分。主寒氣客於巨陽,止巔頂痛連齒頰。治腹中急痛,療婦人腫疝。皆太陽風濕所致。
配木香,治霧露之清邪中於上焦;配蒼朮,治大實心痛;寒濕故也。配白芷末,夜擦旦梳,去頭垢白屑。
頭痛挾虛內熱,春夏陽證頭痛者禁用。
頭痛不有使藥以為之引則無效。然引經各有專司,勿得混用。陽明當用白芷,少陽當用柴胡,太陰蒼朮為宜,厥陰川芎有效,少陰細辛略用,太陽藁本奏功。
《本草經解》
藁本氣溫,秉天春升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俱升,陽也。
婦人以血為主,血藏於肝,肝血少則肝氣滯,而疝瘕之症生矣,藁本溫辛,溫行辛潤,氣不滯而血不少,疝瘕自平也。
厥陰之脈絡陰器,厥陰之筋結陰器,其主陰中寒腫痛者,入肝而辛溫散寒也。
厥陰之脈抵小腹,肝性急,腹中急,肝血不潤也,味辛潤血,所以主之。
風氣通肝,肝經與督脈會於巔頂,風邪行上,所以頭痛,其主之者,辛以散之。
肺主皮毛,長肌膚,味辛益肺之力;悅顏色,辛能潤血之功也。
《本草分經》
辛,溫,雄壯。為膀胱經風藥。寒鬱本經頭痛連腦者,必用之,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又能下行去寒濕。
【現代藥理研究】
藁本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其所含的中性揮發油有鎮靜、鎮痛、解熱、降溫作用。
藁本有抗菌、抗炎作用,其煎劑對許蘭氏毛菌等皮膚癬菌有抑制作用。
藁本對心血管系統有作用,藁本乙醇提取物能加強離體蛙心的心搏,減慢心率,抑制心臟(大劑量)。遼藁本水提液0.1ml、0.2ml對離體蛙心有抑制活性,并使心肌收縮力減弱。藁本揮發油部分則減弱心搏,增加冠脈流量。水提物2g/kg靜注於兔耳,有顯著的降壓作用。
藁本對平滑肌有作用,藁本醇提物對動情期離體大鼠子宮收縮有強化作用,遼藁本水提物對家兔腸肌則有抑制作用。本品具有抗膽鹼、解痙作用,能抑制子宮收縮,後者還能顯著鬆弛氣管平滑肌,故有平喘作用。
藁本有耐缺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