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竭
血竭為棕櫚科植物麒麟竭果實中的樹脂或龍舌蘭科植物劍葉龍血樹、長花龍血樹木材中的樹脂。主產於馬來西尼、印度尼西亞、伊朗等地;我國廣東、台灣亦有種植。原植物分佈於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伊朗;劍葉龍血樹生於海拔950~1700米的石灰岩上,喜高溫濕潤氣候,不耐寒,耐旱;長花龍血樹生於林中或灌叢中。味甘、鹹,性平。歸心、肝經。功效化瘀止痛、止血、生肌斂瘡。臨床用名有血竭、血竭粉。
【本草匯言】
《本草綱目》
騏驎竭,木之脂液,如人之膏血,其味甘鹹而走血,蓋手、足厥陰經藥也。肝與心包皆主血故爾。河間云:血竭除血痛,為和血之聖藥,乳香,沒藥雖主血病,而兼入氣分,此則專於血分也。
散滯血諸痛,婦人血氣,小兒瘈瘲。
《本草經疏》
血竭稟土氣而兼水化,故味甘鹹,氣平無毒。《丹房鑒源》云:稟於熒感之氣,生於湯石之陰,其色赤象火而味鹹,則得陰氣也。氣薄味厚,陰也,降也。入足厥陰,手少陰經。甘主補,鹹主消,散瘀血,生新血之要藥。故主破積血,金瘡止痛生肉。主五臟邪氣者,即邪熱氣也。帶下者,濕熱傷血分所致也。甘鹹能涼血除熱,故悉主之。蘇恭:主心腹座痛;李珣之治傷折打損,一切疼痛,血氣攪刺,內傷血聚者,誠為此耳(此藥產外國,極難得。真者,理傷折有奪命之功)。
《本草蒙筌》
味辛、鹹,氣平。有小毒。治跌仆傷損,療惡毒瘡癰。專破積血引膿,竟驅邪氣止痛。憑作膏貼,任調酒吞。
《藥性解》
血竭,味甘微鹹,性平,有小毒,入諸陰經。主五臟邪氣、心腹卒痛,除帶下,破積血,療疥癬惡瘡及金瘡,生肌止痛,得密陀僧良。敲斷有光彩、磨指甲紅透者佳。若與別藥同搗,化作飛塵。
按:血竭專主血分,故入諸陰之經。《日華子》云:諸瘡久不合者,宜敷此藥。然不可多使,卻能引膿。
《景岳全書》
味甘鹹微澀,性平。善破積血,止痛生肌。療金瘡折傷打損,血瘀疼痛,內傷血逆,婦人血氣凝滯,亦能生血補虛,俱可為末酒服,并治一切惡瘡癬疥久不合口。然性能引膿,不宜多用。
《本草備要》
補,和血斂瘡。
甘鹹。色赤入血分,補心包肝血不足,專除血癰,散瘀生新,為和血之聖藥。治內傷血聚,金瘡折跌,瘡口不合,止痛生肌。性急,不可多使引膿。血竭單入血分,乳香、沒藥兼入氣分皆木脂也。
《本經逢原》
血竭,木之脂液,如人之膏血,為止痛和血,收斂瘡口,散瘀生新之要藥。治傷折打損,一切疼痛,血氣攪刺,內傷血聚,并宜酒服。乳香、沒藥,雖主血病,而兼入氣分,此則專於肝經血分也。但性最急,卻能引膿,不宜多服。其助陽藥中同乳香、沒藥用之者,取以調和血氣,而無留滯壅毒之患。
《本草求真》
﹝批﹞入肝血分,破瘀。
血竭專入肝。係南番樹木之液,猶人之膏脂者是。味甘而鹹,性平色赤。按五味惟甘主補,鹹主消。血竭味甘,雖能和血收口,止痛生肌,然味鹹則消,卻能引膿。性專入肝經血分破瘀,故凡跌仆損傷,氣血攪刺,內傷血聚,并宜同酒調服通氣。乳香、沒藥雖主血病,而亦兼入氣分,此則專入血分,而不兼及氣分者也。但性最急迫,引膿甚利,不可多服。的解。凡血病無積瘀者,不必用之。
《得配本草》
甘、鹹,平。入諸陰經血分。止痛生肌。為和血之聖藥。
配乳香,治慢驚瘈瘲;配沒藥,消腹中血塊。
瘡家多用,引膿不止。
《本草新編》
血竭,味辛、鹹,氣平,有小毒。入腎。治跌打傷損,消惡毒癰疽,專破積血,引膿,驅邪氣止痛,外科多用之。然治諸痛,內治實神效。存之以備採用。
血竭內科可用,而近人不敢用之。不知血竭得補氣血之藥,其功更神。惜人未諳,故再表之也。
《本草分經》
甘、鹹,平。性急,入心肝血分。散瘀生新,和血斂瘡。
【現代藥理研究】
動物實驗表明,血竭有止血、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的作用。
血竭具有增加冠脈血流量、提高小鼠對減壓缺氧的耐受力作用。
血竭有明顯止痛的作用。
血竭有抗炎、加速傷口癒合的作用。
血竭對多種致病桿菌、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