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1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目录

針灸聚英

作者
高武
朝代

鍼灸聚英引

扁鵲有言,疾在腠理,熨焫之所及,在血脈,鍼石之所及,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 是鍼灸藥三者得兼,而後可與言醫,可與言醫者,斯周官之十全者也。 曩武謬以活人之術止於藥,故棄鍼與灸而莫之講,每遇傷寒熱入血室,閃挫諸疾, 非藥餌所能愈,而必俟夫刺者,則束手無策,自愧技窮,因悟治病猶對壘。 攻守奇正,量敵而應者,將之良,鍼灸藥因病而施者,醫之良也。思得師指而艱其人, 求之遠近,以鍼鳴者,各出編集標幽,玉龍,肘後,流注,神應等書。其於撚鍼補瀉, 尚戾越人從衛取氣,從榮置氣之說,復取素,難而研精之,旁究諸家,又知素。 難為醫之鼻祖,猶易為揲著求卦之原,諸家醫流,如以錢擲甲子起卦,勾陳玄武, 螣蛇龍虎斷吉凶,似易而亂易也。後世鍼灸亦若是爾。鳴呼!不溯其原。 則昧夫古人立法之善,故嘗集節要一書矣。不窮其流,則不知後世變法之弊。 此聚英之所以篡也。安故狃近者,猶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詩變而騷。 君子取之,郡縣者,封建之變,租庸者,井田之變,後人因之,固足以經國治世。 奚怪於鍼灸之變法哉!奚是古非今為哉!豈知封建井田變,而卒莫如周之延祚八百, 鍼灸變,而卒莫如古之能收功十全,如使弊法而可因,則彼放蕩踰閑者,可以為禮, 以之安上治民,妖淫愁怨者,可以為樂,以之移風易俗哉。夫易謂窮斯變通久,素, 難者,垂之萬世而無弊,不可謂窮,不容於變而自通且久也。周子謂不復古禮。 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然則不學古醫,不變今俗,而欲收十全之功者,未之有也。 茲續編諸家而折衷以素,難之旨。夫然後前人之法,今時之弊,司命者知所去取矣!

時嘉靖己丑夏六月六日四明梅孤子高武識。

凡 例

-諸書於素問,難經多異少同,今取其同,議其異,故以聚英名。 -此書以經絡窌穴類聚為一卷,各病取穴治法為二卷,諸論鍼艾法為三卷, 各歌賦為四卷,間或發揮一二。 -周身尺寸已詳於前集素難節要,今止繪圖各分寫於上,以便準量取穴。 -經絡俱屬於五藏六府,今繪其圖於經絡之前者,知外有是經,則內屬是藏府也。 -明堂鍼灸,銅人,千金翼諸書,拘頭面腹手足分列髎穴,殊無經絡起止次序, 今以滑氏十四經發揮,金蘭循經經絡繪圖,每經自始至終,某穴主某病,以便考究。 -資生經立諸病目,以窌穴分屬,似難於閱,今以各經窌穴為主,以主某病分屬之, 倣神農本草例,以穴名在前,藥性隨於後。 -各經窌穴,或有原缺者仍舊。 -標幽,玉龍,肘後諸歌賦,今醫家皆謂其易於記誦,然專事於此,則鍼灸亦狹矣, 姑集於末卷,以備參閱。 -奇經八脈,十二絡脈,八會脈,原募穴,雖備於本經絡,復表章於後,以便分別。 -前人著取穴捷治治病,而不明言穴名者,今考明之。 -取穴法有未明者,竊議一二。 -鍼灸書惟明堂,銅人,千金,濟生拔萃,竇氏流注,子午儘好,其餘愈出愈下, 不合素問,難輕者多,各附以發揮。 -東垣鍼法,深得素問之旨,人多忽之,各書亦不能載,今於脾胃論中表章於此。 -素,難井滎俞經合主病,人多不明五行生剋,故不能行, 今以諸經是動所生病補瀉生剋,細為制定,以便鍼刺。 -各書有關於論鍼灸,備錄于卷末。 -濟生拔萃於十二經井滎俞經合穴,萃集各書主治病證,其餘窌穴,則未之及, 故今倣其例,亦亦據銅人,千金,明堂,外臺而補輯之。 -經絡悉依十四經發揮流注交接次第,窌穴亦依之,比之銅人等書有繁雜空穴, 皆不增入。 -各空穴下分寸,鍼淺深,艾壯多少,俱備釗,以便四時取用,明堂經則曰明堂, 資生經則曰資生,千金翼則曰千金,明堂下經則曰明下,或曰下經。 外臺祕要則曰外臺,俱省文爾。 -世俗喜歌賦,以其便於記誦也。今類聚各書歌賦,置之末卷。

集用書目

難經 見節要 素口內經 見節要 子午經一卷,論鍼灸之要,撰成歌訣,後人依托扁鵲者。 銅人鍼灸圖三卷,宋仁宗詔王維德考次鍼灸之法,鑄銅人為式,分府藏十二經, 旁註俞穴所會,刻題其名,并為圖法,并主療之術,刻板傳於世,夏竦為序, 然其窌穴比之內經本輸,骨空等篇,頗亦繁雜也。 明堂鍼灸圖三卷,題曰:黃帝論人身俞穴及灼灸禁忌,曰明堂者,謂雷公問道, 黃帝授之,亦後人所依託者。 存真圖一卷,晃氏謂楊介編,崇寧間,泗州刑賊於市,郡守李夷行遣醫併畫工往, 親決膜摘膏肓,曲折圖之,盡得纖悉,介校以古書,無少異者。 比區希五藏圖過之遠矣,實有益醫家也。王莽時,埔得翟義黨王孫慶, 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剝之,量度五藏,以竹筳道其脈,知所終始,可以治病,亦此意, 膏肓灸法二卷,清源莊綽季裕所集。 千金方三十卷,唐,孫思邈所撰方用藥之方,診脈之訣,鍼灸之穴,禁咒之法, 至導引之要,無不周悉。曰千金者,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愈於此, 議者謂其未知傷寒之數。 千金翼方三十卷,孫思邈掇拾遺軼,以羽翼其書,首之以藥錄,次之以婦人,傷寒, 小兒養性,辟穀,退居,補益,雜病,瘡癰,色脈,鍼灸,而禁經終焉。 外臺祕要,唐,王燾在臺閣二十年,久知宏文館得古方書數千百卷,因述諸證候, 附以方藥,符禁,灼灸之法,凡一千一百四門,天寶中出守房陵及大寧郡, 故名外臺,孫兆以燾,孫兆以燾謂鍼能殺人,不能起死人,取灸而不取鍼, 譏其為醫之蔽。 金蘭循經,元,翰林學士忽泰必列所著,其子光濟銓次。 大德癸卯平江郡文學巖陵邵文龍為之序,首繪藏府前後二圖,中述手足三陰, 三陽走屬,繼取十四經絡 流注,各為註釋,列圖於後,傳之北方。 自恆山董氏鋟梓吳門,傳者始,廣滑氏注十四經發揮,而人始嫌其簡略矣, 濟生拔萃十九卷,一卷取鍼經節要,二卷集潔古,雲歧鍼法,竇氏流注, 三卷鍼經摘英,首鍼法以倣古制也。延祐間杜思敬所撰者。 鍼經指南,古肥竇漢卿所撰,首標幽賦,次定八穴指法及叶蟄宮圖, 頗於素問有不合者。 鍼灸雜說,建安竇桂芳類次,取千金禁忌人神及離合真邪論,未能曲盡鍼灸之妙, 資生經,東嘉王執中叔權取三百六十穴,背面顛末行分類別,以穴屬病,蓋合銅人, 千金,明堂,外臺而一之者也。 十四經發揮三卷,許昌滑壽伯仁傳鍼法於東平高洞陽,得其開闔流注交別之要, 至若陰陽維蹻,帶衝六脈,皆有繫屬,而惟督,任二經,則包乎背腹而有專穴, 諸經滿而溢者,此則受之,宜與十二經並論,及靈樞本篇所述經脈,著十四經發揮, 通考邃穴六百五十有七,而施治功,以盡醫之神祕。

目   錄

卷一上 五藏六府 仰人尺寸 伏人尺寸 手足陰陽流注 中指同身寸法 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太陰脾經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

卷一下 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絡經 手少陽三焦經 足少陽三焦經 足少陽膽經 足厥陰肝經 督脈任脈 陽蹻脈 陰蹻脈 衝脈 陽維脈 陰維脈 帶脈 十五絡脈 十二原穴 五藏募穴 五藏俞穴 八會穴 五藏六府井滎俞原經合

卷二 騎竹馬法 四花穴法 灸癆穴法 取腎俞法 竇氏八穴 子午流注 穴開闔 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 十二經是動所生病補瀉迎隨 十二經病井滎俞經合補虛瀉實 東垣鍼法 治例 傷寒 雜病

卷三 鐵鍼 煮鍼 火鍼 溫鍼 折鍼 暈鍼 鍼灸傷 煖鍼 呼吸 補瀉 十四法 八法 四法 下鍼法 出鍼法 人身左右補瀉不同 男女氣血 古人不行鍼知鍼理 艾葉 艾炷大小 點艾火 壯數多少 阿是穴 治灸瘡令發 洗灸瘡 貼灸瘡 小兒戒逆灸 相天時 忌食物房勞 避人神 炷火 炷火先後 鍼灸避忌太乙圖序 冬至叶蟄宮說 月內人神所在 每月血支 每月血忌 十二支人神 十二部人神 十二時忌 十二部人神 九部傍通人神 四季人神 天醫取師療病吉日 胡侍郎奏過尻神指訣

卷四上 十四經穴歌 十四經步穴歌 十二經脈歌 奇經八脈歌 流注指微賦 標幽賦 通玄指要賦 靈光賦 席弘賦 玉龍賦 攔江賦 肘後歌 百證賦 天元太乙歌 銅人指要賦 禁鍼穴歌 禁灸穴歌 行鍼指要歌 補瀉雪心歌 經脈交會八穴歌 十五絡穴歌 十二經脈晝夜流注歌 十二原穴歌 八會穴歌 薛真人天星十二穴歌

卷四下 八法八穴歌 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 回陽九鍼歌 四總穴歌 六十六穴陰陽二經相合相生養子流注歌 十干相生流注歌 十二經納天干歌 五子元建歌 周身血氣歌 腳不過膝手不過肘歌 生成數歌 刺法啟玄歌

鍼灸聚英 四明 梅孤子高武 纂集

卷一上

五藏六府

脊骨二十一節,大椎三節,至尾骶共二十四節。〔素問〕 肺附三椎 心附五椎 肝附九椎 脾附十一椎 腎附十四椎 膈膜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圍著脊,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薰心肺也。 胃在膈膜下小腸上 小腸在臍上 大腸當臍 膽在肝之短葉間 膀胱在腎下〔俱難經〕 心臟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為五藏。〔難經〕 膽,胃,小大腸,三焦,膀胱瀉而不藏,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 此不能久留輸瀉者,是為六府。 五藏者,藏精而不瀉也。故滿而不實,六府傳化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 以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素問〕

手足陰陽流注

凡人兩手足,各有三陰脈,三陽脈,以合為十二經也。 三陰謂太陰,厥陰,少陰,三陽謂陽明,太陽,少陽也。人兩手足各有三陰,三陽脈, 合為十二經也。詳見脈訣,謂之經者,以血氣流行,經常不息而言,謂之脈者, 以血理分袤行體者而言也。(袤音謀,言相去也。) 手之三陰,從藏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至足,足之三陰, 從足走入腹。 手三陰從藏走至手,謂手太陰起中焦,至出大指之端,手少陰起心中,至出小指之端, 手厥陰起胸中,至出中指之端,手三陽從手走至頭,謂手陽明起大指次指之端, 至上挾鼻孔,手太陽起小指之端,至目內眥,手少陽起小指次指之端,至目銳眥。 足三陽從頭走至足,謂足陽明起於鼻,至入中指內間,足太陽起目內眥, 至小指外側端,足少陽起目銳眥,至入小指次指間,足三陰從足入腹。 謂足太陰起大指之端,至屬脾絡胃,足少陰起足心,至屬腎絡膀胱。 足厥陰起大指聚毛,至屬肝絡膽,足三陰雖曰從足入腹,然太陰乃復上膈。 挾咽散舌下,少陰復從腎挾舌本,厥陰乃復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兼手太陰從肺系橫出腋下,手少陰從心系上肺出腋下,手厥陰循胸出脇,上抵腋下, 此又秦越人所謂諸陰脈皆至頸胸而還者也。然厥陰則又上出於巔,蓋厥陰陰之盡者也。 所以然者,示陰無可盡之理,猶易之碩果不食,示陽無可盡之義也。然易之陰陽, 以氣言,人之陰陽,以藏象言,氣無形,而藏象有質,氣陽而質陰也。 然則無形者貴乎陽,有質者貴乎陰歟。 脈絡傳注,周流不息。 絡脈者,本經之旁支,而別出以聯絡於十二經者也。本經之脈,由絡脈而交他經, 他經之交,亦由是焉!傳注周流,無停息也。夫十二經之有絡脈。 猶江漢之有沱潛也。絡脈之傳注於他經,猶沱潛之旁導於他水也。是以手太陰之支者, 從腕後出次指端,而交於手陽明,手陽明之支者,從缺盆上挾口鼻,而交於足陽明。 足陽明之支者,別跗上,出大指端,而交於足太陰,足太陰之支者,從胃別上膈, 注心中,而交於手少陰,手少陰則直自本經少沖穴,而交於手太陽,不假支授, 蓋君者出令者也。手太陽之支者,別頰上,至目內眥,而交於足太陽。 足太陽之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合膕中,下至小指外側端,而交於足少陰。 足少陰之支者,從肺出注胸中,而交於手厥陰,手厥陰之支者。 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陽,手少陽之支者,從耳後出至目銳眥, 而交於足少陽,足少陽之支者,從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於足厥陰, 足厥陰之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而交於手太陰也。 故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也。 通結上文,以起下文之義,經脈之流行不息,所以運行血氣,流通陰陽, 以榮養於身者也。不言絡脈者,舉經以該之。 其始(平旦寅時)從中焦注手太陰,(肺)陽明,(大腸卯時注此)陽明注足陽明, (胃辰時注此)太陰,(脾巳時注此)太陰注手少陰,(心午時注此)太陽。 (小腸未時注此)太陽注足太陽,(膀胱申時注此)少陰。 (腎酉時注此)少陰注手心主厥陰,(心包絡戌時注此)少陽。 (三焦亥時注此)少陽注足少陽,(膽子時注此)厥陰,(肝丑時注此)厥陰復注手太陰。 (明日寅時) 始於中焦,注手太陰,終於注足厥陰,是經脈之行一周身也。 其氣常以平旦為紀,(句)以漏水下百刻,(晝)夜流行,與天同度,終而復始也。 氣,營氣,紀,統紀也。承上文而言,經脈之行,其始則起自中焦。 其氣則常以平旦為紀也。營氣常以平旦寅時為紀,由中焦而始注手太陰,以次流行也。 不言血者,言氣則血行可知,漏水下百刻,晝夜流行,與天同度者。 言一晝夜漏下百刻之內,人身之經脈流行,無有窮止,與天同一運行也。 蓋天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為一周天,而終一晝夜,人之營衛。 則以五十度周于身,氣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而終一晝夜, 適當明日之寅時,而復會于手太陰,是與天同度,終而復始也。或云, 晝夜漏刻有長短,其營氣盈縮,當何如?然,漏水刻雖有長短之殊,而五十度周身者, 均在其中,不因漏刻而有盈縮也。

中指同身寸法

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廷兩橫紋相去為一寸,取稻稈心量,或用薄竹量則易折, 用蠟紙則粘手不便,用繩則有伸縮不準,用稻稈心則易得而有準。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四垂如蓋,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 行列,分布諸藏之氣,為諸藏之華蓋,(為華蓋者,以其高於諸藏,難經丁德用註, 以木之脈脂全者,方一寸為一兩,今按權衡度量,起於黃鍾,古之一兩。 今之四錢強也。)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于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 其穀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其液涕。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 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欬, 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 苦勝辛。〔素問〕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素問〕 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 肺氣通鼻,鼻和,則知香臭矣,〔難經〕 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藉藉,得時則夢見兵刃血戰,(秋三月) 肺色白,欲如鵝毛,不欲如鹽。〔素問〕 肺白象金,金得水而沉,肺得水而浮何也?肺者,非為純金也。辛商也。丙之柔, 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陰,昏而就火,其意樂火,又行陽道多, 故肺得水而浮也。肺熱而復沉者,辛當歸庚,物極則反也。 肺氣絕,則皮毛焦,肺氣行於皮毛,氣弗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 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俱難經〕

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 起,發也。絡,繞也。還,復也。循,巡也。又依也。沿也。屬,會也。中焦者, 在胃中脘,當臍上四寸之分,大腸註見本經,胃口,胃上下口也。胃上口。 在臍上五寸上脘穴,下口,在臍上二寸下脘穴之分也。膈,隔也。凡人心下有隔膜, 與脊脇周圍相著,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薰心肺也。手太陰起中焦。 受足厥陰之交也。由是循任脈之外,足少陰經脈之裏,以次下行。 當臍上一寸水分穴之分,繞絡大腸,手太陰,陽明相為表裏也。乃復行本經之外, 上循胃口,迤邐上膈,而屬會于肺,榮氣有所歸於本藏也。 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 肺系,謂喉嚨也。喉以候氣,下接於肺,肩下脇上際曰腋,膊下對腋處為臑, 肩肘之間也。臑盡處為肘,肘,臂節也。自肺藏循肺系出而橫行。 循胸部第四行之中府,雲門,以出腋下,下循臑內,歷天府,俠白, 行手少陰心主之前,下入肘中,抵尺澤穴也。蓋手少陰循臑臂出手小指之端, 手心主循臑臂出中指之端,手太 陰則行乎二經之前也。 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句)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肘以下為臂,廉,隅也。邊也。手掌後高骨傍動脈為關,關前動脈為寸口,曰魚。 曰魚際云者,謂掌骨之前,大指本節之後,其肥肉隆起處,統謂之魚。 魚際則其間之穴名也。既下肘中,乃循臂內,上骨之下廉,歷孔最,列缺, 入寸口之經渠,太淵以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至少商穴而終也。端,杪也。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臂骨盡處為腕,脈之大隧為經,交經者為絡,本經終於出大指之端矣, 此則從腕後列缺穴,達次指內廉,出其端,交於手陽明也。 是經多氣少血,平旦寅時氣血注此。 受足厥陰之交,凡十一穴, 左右共二十二穴。 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刺深無過二分, 其留無過一呼,過此者,則脫氣。 中府(一名膺俞)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中,去中行六寸。 肺之募, (募,猶結募也。言經氣聚此。)足太陰脾脈之會。 銅人,鍼三分,留五呼, 灸五壯。(埤雅云,壯者以壯人為法也。)主腹脹,四肢腫,食不下,喘氣胸滿, 肩背痛,嘔啘,欬逆上氣,肺系急,肺寒熱,胸悚悚,膽熱嘔逆,欬唾濁涕,風汗出, 皮痛面腫,少氣不得臥,傷寒,胸中熱,飛尸遁疰,癭瘤。 雲門 巨骨下,俠氣戶傍二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 去胸中行任脈兩旁相去各六寸。 素註,鍼七分,銅人,鍼三分,不宜深, 深則使氣逆,灸五壯。主傷寒四肢熱不已,欬逆短氣,氣上衝心,胸脇徹背痛,喉痹, 肩背痛,臂不得舉,癭氣。 天府 腋下三寸,臂臑內廉動脈陷中,以鼻取之。 甲乙,禁灸,灸之使人逆氣。 銅人,鍼四分,留七呼,素註,留三呼。銅人,灸二七壯至百壯,資生云, 非大急不灸。 主暴痹內逆,肝脈相搏,血溢鼻口,鼻衂血不止,卒中惡風邪氣, 泣出,喜忘,飛尸惡疰,鬼語遁下,喘不得息,瘧寒熱,目眩,遠視䀮䀮,癭氣, 俠白 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 銅人,鍼三分,灸五壯。 主心痛短氣, 乾嘔煩滿。 尺澤 肘中約紋上動脈中,甄權云,屈肘橫紋筋骨罅陷中,手太陰肺脈所入為合,水, 肺實瀉之。 素註,鍼三分,留三呼,灸三壯,明堂,禁灸,銅人,灸五壯,資生同, 素問,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 主肩脊痛,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 溺色變,卒遺失無度,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洒淅寒熱,風痹,臑肘攣, 手臂不得舉,喉痹,上氣嘔吐,口舌乾,欬嗽唾濁,痎瘧,四肢腹暴腫,臂寒短氣, 心痛,肺脹膨膨,缺盆中痛,心煩悶亂,少氣不足以息,勞熱風,汗出中風, 小便數而欠,上氣喘滿,腰脊強痛,肺積息奔,小兒慢驚風。 孔最 去腕上七寸陷者中。 銅人,灸五壯,鍼三分,主熱病汗不出,欬逆, 肘臂厥痛,屈伸難,手不及頭,指不握,吐血,失音,咽腫痛,頭痛。 列缺 手太陰絡,別走陽明。去腕側上一寸五分,滑氏曰: 以手交叉頭食指末筋罅中。 銅人,鍼二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三壯,明堂, 鍼三分,日灸七壯至七七壯。 主偏風口面喎斜,手肘無力,半身不遂,掌中熱, 口噤不開,寒熱瘧,嘔沫,欬嗽,善笑,縱唇口,健忘,溺血,精出,陰莖痛, 小便熱,癎驚妄見,面目四肢癰腫,肩痹,胸背寒憟,少氣不足以息,尸厥寒厥, 交兩手而瞀,實則胸背熱,汗出,四肢暴腫,虛則胸背寒慄,少氣不足以息, 素問云,實則手銳掌熱,瀉之,虛則欠㰦,小便遺,補之。 按素問曰直行者,謂之經,旁出者,謂之絡,手太陰之支,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 出其端,是列缺為太陰別走陽明之絡,人或有寸,關,尺三部脈不見。 自列缺至陽谿脈見者,俗謂之反關脈,此經脈虛而絡脈滿,千金翼謂陽脈逆, 反大於寸口三倍,惜叔和尚未之及,而況高陽生哉。 經渠 寸口陷中。肺脈所行為經,金。素註,鍼三分,銅人,鍼二分,留三呼, 禁灸,灸傷人神明。主瘧寒熱,胸背拘急,胸滿膨膨,喉痹,掌中熱,欬逆上氣, 數欠,傷寒熱病汗不出,暴痹喘促,心痛嘔吐。 太淵(一名太泉避唐祖諱) 掌後陷中,肺脈所注為俞,土,肺虛補之。 難經曰: 脈會太淵,疏曰:脈病治此。 平旦寅時氣血從此始,故曰寸口者,脈之大要會, 手太陰之動脈也。 銅人,灸三壯,鍼一分,素註,鍼二分,留二呼,灸三壯, 主胸痹逆氣,善噦,嘔飲食,欬嗽,煩冤不得眠,肺脹膨膨,臂內廉痛,目生白翳, 眼眥赤筋眼痛,眼青轉筋,乍寒乍熱,缺盆中引痛,掌中熱,數欠,肩背痛寒, 喘不得息,噫氣上逆,心痛脈濇,欬血嘔血,振寒咽乾,狂言口噼,溺色變, 卒遺失無度。 魚際 大指本節後內側陷中,又云散脈中,肺脈所溜為滎,火。 銅人,鍼一分, 留三呼,明堂,素註,鍼二分,灸三壯,素問,刺手魚腹內陷為腫。 主酒病, 惡風寒,虛熱,舌上黃,身熱頭痛,欬嗽噦,傷寒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 煩心少氣,腹痛不下食,肘攣肢滿,喉中乾燥,寒慄皷頷,欬引尻痛,溺血嘔血, 心痹悲恐,乳癰。 東垣曰:胃氣下溜,五藏氣皆亂,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魚際, 足少陰俞。 少商 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白肉際宛宛中,肺脈所出為井,木。 銅人, 鍼一分,留三呼,瀉五吸,不宜灸,素註,留一呼,明下,灸三壯,甲乙,灸一壯。 主頷腫喉閉,煩心善腕嘔,心下滿,汗出而寒,欬逆,痎瘧振寒,腹滿,唾沫。 唇乾引飲,食不下,膨膨,手攣指痛,掌熱,寒慄皷頷,喉中鳴,小兒乳蛾。 唐, 刺史成君綽忽頷腫大如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三日,甄權以三稜鍼刺之,微出血, 立愈,洩藏熱也。 按難經曰:諸井者,肌肉淺薄,不足為使也。刺井者,當刺滎,甄權寫井而療喉痹, 杜寶善類聚井穴,主治病證者,難經曰:井主心下滿,又曰:春刺井, 蓋並行而不悖也。 或問素問註,銅人,明堂,千金諸書,於髎穴有宜鍼灸,有禁鍼灸,刺淺刺深, 艾壯多寡不同,將孰從哉,武曰:一穴而有宜鍼,禁鍼,宜灸,禁灸者。 看病勢輕重緩急,病輕勢緩者,當別用一主治穴以代之,若病勢重急。 倘非此穴不可療,當用此一穴,若諸書皆禁鍼灸,則斷不可用矣!鍼淺深,艾多少, 則以素問十二經淺深刺法為主,諸書相參互用之,不可偏廢也。經曰:春夏刺淺, 秋冬刺深,肥人刺深,瘦人刺淺,故在春夏與瘦人,當從淺刺,秋冬與肥人。 當從深刺,又曰:陷下則灸之,陷下不甚者,灸當從少,陷下甚者,灸當從多, 又寒涼之月,火氣衰,灸當從多,溫暑之月,火氣旺,灸當從少,又肌肉淺薄窌穴, 刺淺艾少,肌肉深厚窌穴,刺深艾多,又春與夏不同,秋與冬不同,肥瘦有適中者, 有過肥而臃腫者,有太瘦而骨立者,以意消息,不可執一論也。又大人與小兒, 刺淺深,艾多少不同,又人頭面及小兒宜毫鍼,艾炷如小麥也。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臍右,迴十六曲,盛穀一斗, 水七升半。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大腸為白腸。〔俱素問〕 五藏各有所,(句)腑皆相近,而心肺獨去大腸,小腸遠者何也。然,經言心榮肺衛, 通行陽氣,故居在上。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遠也。〔難經〕 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 大指之次指,謂食指也。手陽明大腸經也。凡經脈之道,陰脈行手足之裏。 陽脈行手足之表,此經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商陽穴,受手太陰之交,行於陽之分也。 由是循指之上廉,歷二間,三間,以出合谷兩骨之間,復上入陽谿兩筋之中,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 自陽谿而上,循臂上廉之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 循臑外前廉,歷肘髎,五里,臂臑,絡臑會,上肩至肩髃穴也。 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 肩端兩骨間為髃骨,肩胛上際會處為天柱骨,出髃骨前廉,循巨骨穴, 上出柱骨之會上,會於大椎。(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陽明經脈外,絡繞肺藏,復下膈,當天樞之分, 會屬於大腸也。 其支別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 頭莖為頸,耳以下曲處為頰,口前小者為齒,其支別者,自缺盆上行於頸,循天鼎, 扶突,上貫於頰,入下齒縫中。 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唇口上,鼻柱下,為人中,既入齒縫,復出夾兩口吻,相交於人中之分,左脈之右, 右脈之左,上挾鼻子,循禾髎,迎香而終,以交於足陽明也。 是經氣血俱多,卯時氣血注此,受手太陰之交。 凡二十穴,左右共四十穴, 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刺深無過二分,其留無過一呼,過此者, 則脫氣。 商陽(一名絕陽) 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陽明大腸脈所出為井,金, 銅人,灸三壯,鍼一分,留一呼。 主胸中氣滿,喘欬支腫,熱病汗不出,耳鳴耳聾, 寒熱㾬瘧,口乾頤頷腫,齒痛,惡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壯,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立已。 二間(一名間谷) 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溜為滎,水,大腸實瀉之, 銅人,鍼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喉痹,頷䪼腫,肩背臑痛,振寒,鼻鼽衂血, 多驚,齒痛,目黃,口乾口喎,急食不通,傷寒水結。 東垣曰: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深取陽明,少陰之滎俞二間,三間, 三間(一名少谷) 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注為俞,木。 銅人, 鍼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喉痹,咽中如梗,下齒齲痛,嗜臥,胸腹滿, 腸鳴洞泄,寒熱瘧,唇焦口乾,氣喘,目眥急痛,吐舌,戾頸,喜驚,多唾, 急食不通,傷寒氣熱,身寒結水。 合谷(一名虎口) 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過為原,虛實皆拔之, 銅人,鍼三分,留六呼,灸三壯。主傷寒大渴,脈浮在表,發熱惡寒, 頭痛脊強無汗,寒熱瘧,鼻衂不止,熱病汗不出,目視不明,生白翳,頭痛,下齒齲, 耳聾,喉痹,面腫,唇吻不收,瘖不能言,口噤不開,偏風,風𤺋痂疥,偏正頭痛, 腰脊內引痛,小兒單乳蛾。 按合谷婦人妊娠,可瀉不可補,補即墮胎, 詳見足太陰脾經三陰交下。 陽谿(一名中魁) 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行為經,火。 銅人, 鍼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狂言喜笑見鬼,熱病煩心,目風赤爛有翳,厥逆頭痛, 胸滿不得息,寒熱瘧疾,寒欬,嘔沫,喉痹,耳鳴耳聾,驚掣肘臂不舉,痂疥, 偏歷 腕中后三寸,手陽明絡脈,別走太陰。銅人,鍼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明下,灸五壯。 主肩髆肘腕酸疼,瞇目䀮䀮,齒痛,鼻衂,寒熱瘧,癲疾多言, 咽喉乾,喉痹,耳鳴,風汗不出,利小便。 實則齲聾,瀉之,虛則齒寒痹鬲,補之。 溫溜(一名逆注一名池頭) 腕后,大士五寸,小士六寸,明堂,在腕后五寸六寸間, 銅人,鍼三分,灸三壯,主腸鳴而痛,傷寒噦逆噫,鬲中氣閉,寒熱頭痛, 喜笑狂言見鬼,吐涎沫,風逆四肢腫,吐舌口舌痛,喉痹。 下廉 輔骨下,去上廉一寸,輔銳肉分外。 銅人,斜鍼五分,留二呼,灸三壯, 主飱泄,勞瘵,小腹滿,小便黃,便血,狂言,偏風熱風,冷痹不遂,風濕痹。 小腸氣不足,面無顏色,⿸疒圡癖,腹痛若刀刺不可忍,飱泄,腹脇痛滿,狂走,俠臍痛, 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唇乾涎出,乳癰。 上廉 三里下一寸,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 銅人,斜鍼五分,灸五壯。 主小便難, 黃赤,腸鳴,胸痛,偏風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腸氣,腦風頭痛。 三里(一名手三里) 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銳肉之端。 銅人,灸三壯,鍼二分。 主霍亂遺失,失音,齒痛,頰頷腫,瘰癧,手臂不仁,肘孿不伸,中風口噼, 手足不隨。 曲池 肘外輔骨,屈肘兩骨之中,以拱胸取之,手陽明大腸脈所入為合,土。素註, 鍼五分,留七呼。 銅人,鍼七分,得氣先瀉后補之,灸三壯,明堂, 日灸七壯至二百壯,且停十餘日,更灸止二百。 主繞踝風,手臂紅腫,肘中痛, 偏風半身不遂,惡風邪氣,泣出,喜忘,風癮㿗,喉痹不能言,胸中煩滿,臂膊疼痛, 筋緩扑物不得,挽弓不開,屈伸難,風痹,肘細無力,傷寒餘熱不盡,皮膚乾燥, 瘈症癲疾,舉體痛癢如蟲嚙,皮脫作瘡,皮膚痂疥,婦人經脈不通。 肘髎 肘大骨外廉陷中。 銅人,灸三壯,鍼三分 主風勞嗜臥,臂痛不舉, 肩重腋急,肘臂麻木不仁。 五里 肘上三寸,行向裏大脈中央。 銅人灸十壯,素問,大禁鍼。 主風勞驚恐, 吐血欬嗽,肘臂痛,嗜臥,四肢不得動,心下脹滿,上氣,身黃,時有微熱,瘰癧。 臂臑 肘上七寸,肉端,肩髃下一寸,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平手取之,手陽明絡, 手足太陽,陽維之會。 銅人,灸三壯,鍼三分,明堂,宜灸不宜鍼。 日灸七壯至二百壯,若鍼不得過三五分。 主臂細無力,臂痛不得向頭,瘰癧, 頸項拘急。 肩髃(一名中肩井一名扁骨) 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有空, 足少陽,陽蹻之會。 銅人,灸七壯至二七壯,以差為度,若灸偏風,灸偏風, 灸七七壯,不宜多,恐手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差,灸不畏細。 刺即泄肩臂熱氣,明堂,鍼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不及鍼,以平手取其穴, 灸七壯增至二七,素註,鍼一寸,灸五壯,又云鍼六分,留六呼。 主中風手足不隨, 偏風風瘓風𢂽風病,半身不遂,熱風肩中熱,頭不可回顧,肩臂疼痛,臂無力。 手不可向頭,攣急,風熱癮𤺋,顏色枯焦,勞氣泄精,傷寒熱不已,四肢熱,諸癭氣, 唐,魯州刺史庫狄欽風痹,不得挽弓,甄權使欽彀弓矢向堋之立,鍼肩髃, 鍼進即可射。 巨骨 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手陽明,陽蹻之會。 銅人,灸五壯, 鍼一寸半,明堂,灸三壯至七壯。素註,禁鍼,鍼則倒懸,一食頃乃得下鍼,鍼四分, 瀉之勿補,鍼出始得正臥,明下,灸三壯。 主驚癎,破心吐血,臂膊痛, 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 天鼎 頸缺盆上,直扶突後一寸。 素註,鍼四分,銅人,灸三壯,鍼三分,明堂, 灸七壯。 主喉痹嗌腫,不得息,飲食不下,喉鳴。 扶突(一名水穴) 氣舍上一寸五分,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一寸五分,仰而取之, 銅人,灸三壯,鍼三分,素註,鍼四分。 主欬嗽多唾,上氣,咽引喘息, 喉中如水雞聲,暴瘖氣哽。 禾窌(一名長頰) 鼻孔下,俠水溝旁五分。 銅人,鍼三分,灸三壯, 主尸厥及口不可開,鼻瘡息肉,鼻塞不聞香臭,鼽衂。 迎香 禾窌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陽明足陽明之會。 銅人,鍼三分,留三呼, 不宜灸。主鼻塞不聞香臭,偏風口喎,面癢浮腫,風動葉葉,狀如蟲行,唇腫痛, 喘息不利,鼻喎多涕,鼽衂有瘡,鼻有息肉,胃重二斤一兩,大一尺五寸, 長二尺六寸,徑五寸,紆曲屈伸,盛穀二斗,水一斗五升。 胃者,倉廩之官, 五味出焉。 胃為黃腸,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胃者,水穀之海, 六府之大原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於胃。 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藏,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 以決死生。 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人胃中常有留穀二斗,(古斗非今之比,斤兩尺寸亦然。)水一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行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穀盡矣, 故平人不食,七日死也。 東垣曰:飲食勞倦,內傷脾胃,則胃脘之陽,不能升舉,並心肺之氣,陷入中焦, 用補中益氣湯,又曰:胃中元氣盛,多食不傷,過時不飢,胃火盛,則多食易飢, 能食而大便溏者,胃熱善消,脾病不化也。又曰:脾胃不和,九竅不通。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 環唇,下交承漿。 頞,鼻莖也。鼻山根為頞,足陽明起於鼻兩旁迎香穴,由是而上,左右相交於頞中, 過睛明之分,下循鼻外,歷承泣,四白巨髎,入上齒中,復出循地倉,挾口兩吻, 環繞唇下,左右相交於承漿之分也。 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 腮下為頷,頷中為頤,願前為髮際,髮際前為額顱,自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 循頰車,上耳前,歷下關,過客主人,循髮際,行懸釐,頷厭之分,經頭維, 會於額顱之神庭。 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胸兩傍高處為膺,膺上橫骨為巨骨,巨骨上陷中為缺盆,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 循喉嚨,歷水突,氣舍,入缺盆,行足少陰俞府之外下膈,當上脘,中脘之分, 屬胃絡脾。 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衝中。 直行者,從缺盆而下,下乳內廉,循氣戶,氣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 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下挾臍,歷天樞,外陵,大巨,水道, 歸來諸穴而入氣衝中也。 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裏,下至氣衝中而合。 胃下口,下脘之分,難經云,太倉下口,為幽門者是也。自屬胃處,起胃下口, 循腹裏,過足少陰肓俞之外,本經之裏,下至氣沖中,與前之入氣沖者合。 以下髀關,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䯒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外間。(䯒,戶當切。) 抵,至也。股外為髀,髀前膝上起肉處為伏兔,伏兔後交文為髀關,挾膝解中為臏, 脛骨為䯒,跗,足面也。既相合氣沖中,乃下髀關,抵伏兔,歷陰市,梁丘。 下入膝臏中,經犢鼻,下循跗之沖陽,陷谷,入中指外間之內庭,至厲兌而終也。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 此支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別下,歷上廉,條口,下廉,豐隆,解谿,沖陽, 陷谷,以至內庭,厲兌而合也。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此支自跗上衝陽穴別行,入大指間,斜出足厥陰行間穴之外,循大指下出其端, 以交於足太陰。 此經多血多氣。 辰時氣血注此。 受手陽明之交,凡四十五穴,左右共九十穴, 足陽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壯熱,不深不散,不留不瀉, 刺深六分,留六呼。 承泣 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陽蹻脈,任脈,胃脈之會。 銅人,灸三壯,禁鍼, 鍼之令人目烏色,明堂,鍼四分半,不宜灸,灸後令人目下大如拳,息肉日加如桃, 至三十日,定不見物,資生云,當不灸不鍼,東垣曰:魏邦彥夫人目翳,自下侵上者, 自陽明來也。 主目冷淚出,上觀,瞳子癢,遠視䀮䀮,昏夜無見,目瞤動, 與項口相引,口眼喎斜,口不能言,面葉葉牽動,眼赤痛,耳鳴耳聾。 四白 目下一寸,直瞳子,令病人正視取之。 素註,鍼四分,甲乙,銅人,灸七壯, 鍼三分,凡用鍼,穩當方得下鍼,刺太深,令人目烏色。 主頭痛,目眩目赤痛, 僻淚不明,目癢目膚翳,口眼喎噼不能言。 巨窌 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溝,蹻脈,足陽明之會。 銅人,鍼三分, 得氣即瀉,灸七壯,明下,灸七七壯。主瘈瘲,唇頰腫痛,口喎噼,目障無見, 青盲無見,遠視䀮䀮,淫膚白膜,翳覆瞳子,面風鼻䪼腫,癰痛,招搖視瞻, 腳氣膝腫。 地倉 俠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脈微動,手足陽明,任,蹻脈之會。銅人, 鍼三分,明堂,三分半,留五呼,得氣即瀉,日可灸二七壯,重者七七壯。 炷如粗釵股腳大,炷若大,口轉喎,灸承漿七七壯即愈。 主偏風口喎,目不得閉, 腳腫,失音不語,飲水不收,水漿漏落,眼瞤動不止,瞳子癢,遠視䀮䀮,昏夜無見, 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宜頻鍼灸,以取盡風氣,口眼喎斜者,以正為度。 大迎 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又以口下當兩肩是穴。 素註,鍼三分,留七呼, 灸三壯。 主風痙口瘖瘂,口噤不開,唇吻瞤動,頰腫牙疼,寒熱,頸痛瘰癧, 舌強舌緩不收,不能言,目痛不得閉。 頰車(一名機關一名曲牙) 耳下曲頰端近前陷中,開口有空。 銅人,鍼四分, 得氣即瀉,日灸七壯止七七壯,明堂,灸三壯,素註,鍼三分。 主中風牙關不開, 口噤不語,失音,牙關痛,頷頰腫,牙不可嚼物,頸強不得回顧,口眼喎, 下關 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閉口有穴,足陽明, 少陽之會。 素註,鍼三分,留七呼,灸三壯,銅人,鍼四分,得氣即瀉,禁灸, 又不得久留鍼,鍼經云,刺之則欠不能㰦,耳中有乾聹摘之,不得灸。 主失欠, 牙車脫臼,目眩齒痛,偏風口眼喎斜,耳鳴耳聾,耳痛膿汁出。 頭維 額角入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足少陽,陽明二脈之會, 銅人,鍼三分,素註,鍼五分,禁灸。 主頭痛如破,目痛如脫,目瞤,目風淚出, 偏風,視物不明。 人迎(一名五會)頸大脈動應手,俠結喉兩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以候五藏氣, 足陽明,少陽之會。 滑氏曰:古以俠喉兩旁為氣口,人迎,至晉。 王叔和直以左右手寸口為人迎,氣口。 銅人,禁鍼,明堂,鍼四分,素註, 刺過深殺人,主吐逆霍亂,胸中滿,喘呼不得息,咽喉癰腫,瘰癧。 水突(一名水門) 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 銅人,鍼三分,灸三壯, 主欬逆上氣,咽喉癰腫,呼吸短氣,喘息不得臥。 氣舍 頸直人迎下,俠天突陷中。 銅人,灸五壯,鍼三分,主欬逆上氣, 肩腫不得顧,喉痹哽噎,咽腫不消,食飲不下,癭瘤。 缺盆(一名天蓋)肩下橫骨陷中。 銅人,灸三壯,鍼三分,素註,鍼二分,留七呼, 不宜太深,深則使人逆息,素問,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欬。 主息奔胸滿, 喘急水腫,瘰癧喉痹,汗出寒熱,缺盆中腫,外㿉則生,胸中熱滿,傷寒胸中熱不已。 氣戶 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去中行各四寸,去膺窗四寸八分, 銅人,鍼三分,灸五壯。 主欬逆上氣,胸背痛,欬逆不得息,不知味,欬嗽, 胸脇支滿,喘息。 庫房 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 銅人,灸五壯,鍼三分, 主胸脇滿,欬逆上氣,呼吸不至息,唾膿血濁沫。 屋翳 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氣戶下三寸二分,去中行各四寸,巨骨下四寸八分, 仰而取之。 素註鍼四分,銅人,灸五壯,鍼二分。 主欬逆上氣,唾血多濁沫膿血, 痰飲,身體腫,皮膚痛不可近衣,淫濼,瘈瘲不仁。 膺窗 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 銅人,鍼四分,灸五壯。 主胸滿短氣不得臥,腸鳴注泄,乳癰寒熱。 乳中 當乳中是。 銅人,微刺三分,禁灸,灸則不幸生蝕瘡,瘡中有膿血清汁可治, 瘡中有息肉,若蝕瘡者死素問云,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 丹溪曰: 乳房陽明胃所經,乳頭厥陰肝所屬,乳去聲子之母,不知調養,忿怒所逆,鬱悶所遏, 厚味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竅不得通,汁不得出,陽明之血沸騰,熱甚化膿, 亦有所乳之子,膈有滯痰,口氣焮熱,含乳而睡,熱氣所吹,遂生結核,初起時, 便須忍痛揉令稍軟,吮令汁透,自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癰癤。若加以艾火兩三壯, 其效尤捷,粗工便用鍼刀,卒惹拙病,若不得夫與舅姑,憂怒鬱悶,脾氣消阻。 肝氣橫逆,遂成結核如碁子,不痛不癢,十數年後為瘡陷,名曰奶岩, 以此瘡形如嵌凹,似岩穴也。不可治矣!若於始生之際,便能消息病根,使心清神安, 然後施治,亦有可安之理。 乳根 乳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 銅人,灸五壯,鍼三分, 素註,鍼四分,灸三壯,主胸下滿悶,胸痛鬲氣,不下食,噎病,臂痛腫,乳痛乳癰, 凄凄寒熱,痛不可按,欬逆,霍亂轉筋,四厥。 不容 幽門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任脈各三寸,上脘兩旁各一寸,直四肋間, 銅人,灸五壯,明堂,三壯,鍼五分,素註,鍼八分。 主腹滿痃癖,唾血,肩脇痛, 口乾,心痛與背相引,不可欬,欬則引肩痛,嗽喘疝瘕,不嗜食,腹虛鳴,嘔吐痰癖。 承滿 不容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 銅人,鍼三分,灸五壯,明堂,三壯, 主腸鳴腹脹,上氣喘逆,食飲不下,肩息唾血。 梁門 承滿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 銅人,鍼二分,灸五壯, 主脇下積氣, 食飲不思,大腸滑泄,完穀不化。 關門 梁門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 銅人,鍼八分,灸五壯。 主善滿積氣, 腸鳴卒痛,泄利,不欲食,腹中氣走,俠臍急痛,身腫,痰瘧振寒,遺溺。 太乙 關門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 銅人,灸五壯,鍼八分。 主心煩,癲狂吐舌。 滑肉門 太乙下一寸,下俠臍下一寸至天樞,去中行各三寸。 銅人,灸五壯, 鍼八分。 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舌強。 天樞(一名長谿一名穀門) 去肓俞半寸,俠臍中兩傍各二寸陷中,大腸之募。 銅人, 灸五壯,濟生拔萃,灸百壯,鍼五分,留十呼,千金云,魂魄之舍,不可鍼,素註, 鍼五分,留七呼。 主奔豚,泄瀉,脹疝,赤白痢水痢不止,食不下,水腫腹脹腸鳴, 上氣沖胸,不能久立,久積冷氣,繞臍切痛,時上沖心,煩滿嘔吐,霍亂。 冬月感寒泄利,瘧寒熱,狂言,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婦人女子癥瘕,血結成塊, 漏下赤白,月事不時。 外陵 天樞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素註一寸半。 銅人,灸五壯,鍼三分,素註, 鍼八分。 主腹痛,心下如懸,下引臍痛。 大巨 外陵下一寸,天樞下二寸,素註一寸,去中行各二寸,素註作一寸半,銅人, 鍼五分,灸五壯,素註,鍼八分。 主小腹脹滿,煩渴,小便難,㿉疝,偏枯, 四肢不收,驚悸不眠。 水道 大巨下二寸,素註三寸,去中行各二寸。 銅人,灸五壯,鍼三分半,素註, 鍼二分半。 主肩背痠疼,三焦,膀胱,腎中熱氣,婦人小腹脹滿,痛引陰中, 月水至,則腰背痛,胞中瘕,子門寒,大小便不通。 歸來 水道下二寸,素註三寸,去中行各二寸。 銅人,灸五壯,鍼五分,素註, 鍼八分。 主奔豚,卵上入腹,引莖中痛,婦人血臟積冷。 氣衝(一名氣街) 歸來下,素註,腹下俠臍相去四寸,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 衝脈所起。 銅人,灸七壯,禁鍼,素問,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僕,明堂, 鍼三分,留七呼,氣至即瀉,灸三壯。 主腹滿不得正臥,㿗疝,大腸中熱, 身熱腹痛,大氣石水,陰痿莖痛,兩丸騫痛,小腹奔豚,腹有逆氣上攻心,腹脹滿, 上搶心,痛不得息,腰痛不得俛仰,淫濼,傷寒胃中熱,婦人無子,小腹痛, 月水不利,妊娠子上衝心,產難,包衣不出。 東垣曰:脾胃虛弱,感濕成痿, 汗大泄,妨食,三里,氣街以三稜鍼出血,又曰:吐血多不愈。 以三稜鍼於氣街出血立愈。 髀關 膝上伏兔後交分中。 銅人,鍼六分,灸三壯。 主腰痛,足麻木,膝寒不仁, 痿痹,股內筋絡急,不屈伸,小腹引喉痛。 伏兔 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一云,膝蓋上七寸,以左右各三指按捺, 上有肉起如兔之狀,因以此名。 此事難知,定癰疽死地分有九,伏兔居一, 劉宗厚曰:脈絡所會也。 主膝冷不得溫,風勞痹逆,狂邪,手攣縮,身癮𤺋, 腹脹少氣,頭重腳氣,婦人八部諸疾。 陰市(一名陰鼎) 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 銅人,鍼三分,禁灸,明堂, 灸三壯。主腰腳如冷水,膝寒,痿痹不仁,不屈伸,卒寒疝,力痿少氣,小腹痛, 脹滿,腳氣,腳以下伏兔上寒,消渴。 梁丘 膝上二寸兩筋間。銅人,灸三壯,鍼三分,明堂,鍼五分。主膝腳腰痛, 冷痹不仁,難跪,不可屈伸,足寒,大驚,乳腫痛。 犢鼻 膝臏下,䯒骨上,俠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故名。素註,鍼六分,銅人, 鍼三分,灸三壯,素問,刺犢鼻出液為跛。主膝中痛不仁,難跪起,腳氣,膝臏腫, 膝臏腫潰者,不可治,不潰可治,若犢鼻堅硬,不便攻,先洗熨,微刺之愈。 三里 膝下三寸,䯒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兩筋肉分間,舉足取之,極重按之, 則趺上動脈止矣,又云,犢鼻下三寸,足陽明胃脈所入為合,土。 素註,刺一寸, 留一呼,灸三壯,銅人,灸三壯,鍼五分,明堂,鍼八分,留十呼,瀉七吸, 日灸七壯止百壯,素註,刺一寸,千金,灸五百壯,少亦一二百壯。 主胃中寒, 心腹脹滿,腸鳴,臟氣虛憊,真氣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悶不已,卒心痛, 腹有逆氣上攻,腰痛不得俛仰,小腸氣,水氣蠱毒,鬼擊,痃癖,四肢滿,膝䯒痠痛, 目不明,產婦血暈,不省人事。 秦承祖云,諸病皆治,華佗云,主五勞羸瘦, 七傷虛乏,胸中瘀血,乳癰。 千金翼云,主腹中寒,脹滿,腸中雷鳴,氣上沖胸, 喘不能久立,腹痛,胸腹中瘀血,小腹脹皮腫,陰氣不足,小腹堅,傷寒熱不已, 熱病汗不出,喜嘔口苦,壯熱,身反折,口噤皷頷,腫痛不可回顧,顧而有所見, 喜悲上下求之,口噼,乳腫,喉痹不能言,胃氣不足,久泄利,食不化,脇下支滿, 不能久立,膝痿寒熱,中消穀苦飢,腹熱身煩,狂言,乳癰,喜噫,惡聞食臭, 狂歌妄笑,恐怒大罵,霍亂,遺失失氣,陽厥,凄凄惡寒,頭眩,小便不利,喜噦, 腳氣。 外臺祕要云,人年三十已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沖目。 東垣曰: 飲食失節,及勞役形質,陰火乘於坤土之中,致穀氣,榮氣,清氣,胃氣, 元氣不得上升,滋於六腑之陽氣,是五陽之氣,先絕於外,外者天也。 下流入於坤土陰火之中,皆由喜,怒,悲,憂,恐為五賊所傷,而後胃氣不行, 勞役飲食不節,繼之則元氣乃傷,當於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揚之,以伸元氣。又曰: 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又曰:氣逆霍亂者,取三里, 氣下乃止,不下復治。又曰:胃病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脇,鬲噎不通, 飲食不下,取三里以補之,脾胃虛弱,感濕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 氣街以三稜鍼出血,若汗不減不止者,於三里穴下三寸上廉出血,禁酒濕麵。又曰: 六淫客邪,及上熱下寒,筋骨皮肉血脈之病,錯取於胃之合三里大危。 又曰: 有人年少氣弱,常於三里,氣海灸之,節次約五七十壯,至年老熱厥頭痛, 雖大寒猶喜風寒,痛愈惡煖處及煙火,皆灸之過也。 巨虛上廉(一名上巨虛)三里下三寸,舉足取之,足陽明胃合手陽明大腸。 銅人, 灸三壯,鍼三分,甄權,隨年為壯,明堂,鍼八分,得氣即瀉,灸日七壯, 下至三壯。 主藏氣不足,偏風腳氣,腰腿手足不仁,腳脛痠痛,屈伸難,不能久立, 風水膝腫,骨髓冷疼,大腸冷,食不化,飱洩,勞瘵,夾臍腹脇痛,腸中切痛雷鳴, 氣上衝胸,喘息不能行,不能久立,傷寒胃中熱。 東垣曰:脾胃虛弱,溼痿,汗泄, 妨食,三里,氣街出血,不愈,於上廉出血。 條口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 銅人,鍼五分,明堂,八分,灸三壯。 主足麻木, 風氣,足下熱,不能久立,足寒膝痛,脛寒濕痹,腳痛胻腫,轉筋,足緩不收。 巨虛下廉(一名下巨虛) 上廉下三寸,蹲地舉足取之,足陽明胃與手太陽小腸合。 銅人,鍼八分,灸三壯,素註,鍼三分,明堂,鍼六分,得氣即瀉,甲乙。 灸日七七壯。主小腸氣不足,面無顏色,偏風腿痿,足不履地,熱風冷痹不遂, 風濕痹,喉痹,腳氣不足,沈重,唇乾涎出不覺,不得汗出,毛髮焦肉脫。 傷寒胃中熱,不嗜食,洩膿血,胸脇小腹控睾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 若獨肩上熱甚,及小指次指之間熱痛,暴驚狂,言語非常,女子乳癰,足跗不收, 跟痛。 豐隆 外踝上八寸,下䯒外廉陷中,足陽明絡別走太陰。 銅人,鍼三分,灸三壯, 明下,七壯。 主厥逆,大小便難,怠惰,腿膝痠,屈伸難,胸痛如刺。 腹若刀切痛,風痰頭痛,風逆四肢腫,足清身寒濕,喉痹不能言,登高而歌, 棄衣而走,見鬼,好笑。 氣逆則喉痹卒瘖,實則癲狂,瀉之,虛則足不收,脛枯, 補之。 解谿 衝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大指次指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 足陽明胃脈所行為經,火,胃虛補之。 銅人,灸三壯,鍼五分,留三呼, 主風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衝,腹脹,大便下重,瘈驚,膝股胻腫,轉筋目眩, 頭痛癲疾,煩心悲泣,霍亂,頭風,面赤目赤,眉攢疼不可忍。 衝陽 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三寸骨間動脈,足陽明胃脈所過為原,胃虛實皆拔之。 素註,鍼三分,留十呼,素問,刺足跗上動脈,血出不止死。銅人,鍼五分,灸三壯, 主偏風口眼喎,跗腫,齒齲,發寒熱,腹堅大,不嗜食,傷寒病振寒而欠,久狂, 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足緩履不收,身前痛。 陷谷 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足陽明胃脈所注為俞,木。素註, 鍼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面目浮腫,及水病善噫,腸鳴腹痛,熱病無度, 汗不出,振寒瘧疾。 東垣曰: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 少陰之滎俞內庭,陷谷深取之。 內庭 足大指次指外閒陷中,足陽明胃脈所溜為滎,水。 銅人,灸三壯,鍼三分, 留十呼,甲乙,留二十呼。 主四肢厥逆,腹脹滿,數欠,惡聞人聲,振寒, 咽中引痛,口喎,上齒齲,瘧不嗜食,腦皮膚痛,鼻衂不止,傷寒手足逆冷,汗不出, 赤白痢。 仲景曰:太陽若欲作再經者,鍼足陽明,使不傳則愈。 厲兌 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足陽明胃脈所出為井,金,胃實瀉之。 銅人,鍼一分,灸一壯,一云三壯。 主尸厥口噤氣絕,狀如中惡,心腹脹滿,水腫, 熱病汗不出,寒瘧不嗜食,面腫,足胻寒,喉痹,上齒齲,惡寒鼻不利,多驚好臥, 狂欲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黃疸鼽衂,口喎唇胗,頸腫,膝臏腫痛。 循胸乳氣街股伏兔胻外廉足跗上痛,消穀善飢,溺黃。 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居脊之第十二椎,掩乎太倉, 胃主裹血溫五藏。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 其穀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焦, 其液涎,其色黃。 中央生濕,濕生土 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 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 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 酸勝甘。 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脾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從滑氏改正)脾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 脾主四肢,為胃行其津液。(丹溪曰: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用, 易牝馬地類行地無彊之意。) 脾主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獨主於時也。 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穀味矣。 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則夢築垣墻蓋屋。(長夏及四季) 脾色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一云枳實) 脾氣絕,則脈不榮其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 則肉滿,肉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覈骨後,上內踝前廉。 覈骨,一作核骨,俗云孤拐骨是也。足跟後兩旁起骨為踝骨。 足太陰起大指之端隱白穴,受足陽明之交也。由是循大指內側白肉際大都穴, 過核骨後,歷太白,公孫,商丘,上內踝前廉之三陰交也。 上腨內,循䯒骨後,交出厥陰之前。(腨,示兗切。) 腨,腓腸也。由三陰交上腨內,循䯒骨後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陰經之前, 至地機,陰陵泉。 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 髀內為股,臍上下為腹,自陰陵泉上循膝股內前廉之血海,箕門,迤邐入腹,經沖門, 府舍,會中極,關元,復循腹結,大橫,會下脘,歷腹哀,過日月,期門之分, 循本經之裹,下至中脘,下脘之際,以屬脾絡胃也。 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咽,所以嚥物者,居喉之前,至胃長一尺六寸為胃系也。舌本,舌根也。由腹哀上膈, 循食竇,天谿,胸鄉,周榮,由周榮外曲折向下至大包,又自大包外曲折向上會中府, 上行人迎之裏,挾喉連舌本,散舌下而終焉。 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此支由腹哀別行,再從胃部中脘穴之外上膈,注於膻中之裏,心之分,以交於手少陰, 此經多氣少血。 巳時氣血注此。 凡二十一穴,左右共四十二穴。 隱白 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脾脈所出為井,木。 素註,鍼一分, 留三呼,銅人,鍼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腹脹喘滿,不得安臥,嘔吐食不下, 胸中熱,暴泄,衂血,卒尸厥不識人,足寒不能溫,婦人月事過時不止,小兒客忤, 慢驚風。 大都 足大指本節後內側陷中,骨縫赤白肉際,脾脈所溜為滎,火,脾虛補之。銅人, 鍼三分,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不得臥,身重骨疼,傷寒手足逆冷,腹滿善嘔, 煩熱悶亂,吐逆,目眩,腰痛不可俛仰,繞踝風,胃心痛,腹脹胸滿,心蚘痛, 小兒客忤。 太白 足大指內側,內踝前核骨下陷中,脾脈所注為俞,土。 銅人,鍼三分, 灸三壯。 主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嘔吐,泄瀉膿血,腰痛,大便難,氣逆,霍亂, 腹中切痛,腸鳴,膝股胻痠轉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脹胸滿,心痛脈緩。 公孫 足大指本節後一寸,內踝前,脾之絡脈,別走陽明胃經。 銅人, 鍼四分灸三壯。 主寒瘧,不嗜食,癎氣,好太息,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喜嘔, 嘔已乃衰,頭面腫起,煩心狂言,多飲膽虛。 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 瀉之,虛則皷脹,補之。 商丘 足內踝骨下微前陷中,脾脈所行為經,金,脾實瀉之。 銅人,灸三壯, 鍼三分,主腹脹,腸中鳴不便,脾虛令人不樂,身寒善太息,心悲,骨痹,氣逆, 痔疾,骨疽蝕,魘夢,癎瘈,寒熱好嘔,陰股內痛,氣癰,狐疝走上下,引小腹痛, 不可俛仰,脾積痞氣,黃疸,舌本強痛,胃脘痛,腹脹,寒瘧,溏瘕泄水下,面黃, 善思,善味,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婦人絕子,小兒慢風。 三陰交 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陰,少陰,厥陰之交會。 銅人,鍼三分, 灸三壯。 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脾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 食不化,痃癖,腹寒,膝內廉痛,小便不利,陰莖痛,足痿不能行,疝氣,小便遺失, 膽虛,食後吐水,夢遺失精,霍亂手足逆冷,失欠頰車蹉開,張口不合,男子陰莖痛, 元藏發動,臍下痛不可忍,小兒客忤,婦人臨經行房羸瘦,癥瘕,漏血不止, 月水不止,姙娠胎動,橫生,產後惡露不行,去血過多,血崩暈,不省人事。 如經脈閉塞不通,瀉之立通,經脈虛耗不行者,補之,經脈益盛則通。 按宋太子出苑,逢姙婦,診曰:女,徐文伯曰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視。 文伯瀉三陰交,補合谷,胎應鍼而下,果如文伯之診,後世遂以三陰交, 合谷為姙婦禁鍼,然文伯瀉三陰交補合谷而墮胎,今獨不可補三陰交, 瀉合谷而安胎乎,蓋三陰交腎,肝,脾三脈之交會,主陰血,血當補不當瀉, 合谷為大腸之原,大腸為肺之府,主氣,當瀉不當補,文伯瀉三陰交以補合谷, 是血衰氣旺也。今補三陰交瀉合谷,是血旺氣衰矣,故劉元賓亦曰:血衰氣王定無姙, 血王氣衰應有體。 漏谷(一名太陰絡) 內踝上六寸,䯒骨下陷中。 銅人,鍼三分,灸三壯。 主腸鳴, 強欠,心悲,逆氣,腹脹滿急,痃癖冷氣,食飲不為肌膚,膝痹足不能行。 地機(一名脾舍) 膝下五寸,膝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足太陰郄, 別走上一寸有空。 銅人,灸三壯,鍼五分。 主腰痛不可俛仰,溏泄,腹脇脹, 水腫腹堅,不嗜食,小便不利,精不足,女子癥瘕,按之如湯沃股內至膝。 陰陵泉 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曲膝取之,與陽陵泉穴相對, 足太陰脾脈所入為合,水。 銅人,鍼五分。 主腹中寒,不嗜食,脇下滿, 水脹腹堅,喘逆不得臥,腰痛不可俛仰,霍亂,疝瘕,遺尿失禁不自知,小便不利, 氣淋,寒熱不節,陰痛,胸中熱,暴泄飱泄。 血海 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半。銅人,鍼五分,灸三壯。 主氣逆腹脹, 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東垣曰: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暴崩不止, 多下水漿之物,皆由飲食不節,或勞傷形體,或素有氣不足,灸太陰脾經七壯。 箕門 魚腹上越筋間,陰股內動脈應手,一云,股上起筋間。 銅人,灸三壯, 主淋小便不通,遺溺,鼠鼷腫痛。 衝門(一名上慈宮) 去大橫五寸,府舍下,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去腹中行四寸半。 銅人,鍼七分,灸五壯,主腹寒氣滿,腹中積聚疼,癃,淫濼,陰疝,婦人乳難, 姙娠子沖心,不得息。 府舍 腹結下三寸,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厥陰,太陰,陰維之會。 三脈上下一一入腹,絡肝脾,結心肺,從脇上至肩,此太陰郄,三陰,陽明之別, 銅人,灸五壯,鍼七分。 主疝癖,痹疼,腹滿上搶心,積聚,霍亂。 腹結(一名陽窟) 十四經發揮云,大橫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四寸半。 銅人, 鍼七分,灸五壯,主欬逆,臍痛,腹寒瀉利,心痛。 大橫 腹哀下三寸五分,直臍旁二寸五分,去腹中行四寸半,足太陰,陰維之會。 銅人,鍼七分,灸三壯。 主大風逆氣,多寒善悲,四肢不可舉動,多汗洞痢。 腹哀 日月下一寸五分,去腹中行四寸半,足太陰,陰維之會。 銅人,鍼三分, 主寒中食不化,大便膿血。 食竇 天谿下一寸六分,舉臂取之。 銅人,鍼四分,灸五壯。 主胸脇支滿, 鬲間雷鳴,常有水聲,鬲痛。 天谿 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銅人鍼四分,灸五壯。 主胸中滿痛, 欬逆上氣,喉中作聲,婦人乳腫,㿉癰。 胸鄉 周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銅人鍼四分,灸五壯。 主胸脇支滿, 引胸背痛不得臥,轉側難。 周榮 中府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 銅人,鍼四分,灸五壯。 主胸脇滿不得俛仰, 食不下,喜飲,欬唾稠膿,欬逆,多淫,淫恐作唾。 大包 淵液下三寸,布胸脇中,出九肋間,脾之大絡,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藏。 銅人,灸三壯,鍼三分 主胸脇中痛,喘氣。 實則身盡痛,瀉之,虛則百節盡皆縱, 補之。 心重一十二兩,附著於脊之第五椎,居肺下膈上,中有七孔三毛。(一云, 惟上智之人有之。) 形如未敷蓮花。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當言舌,舌非竅,故言耳。) 藏精於心, 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穀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 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其味苦,其聲言,其液汗。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 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藏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 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苦傷氣,鹹勝苦,心者, 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 心氣通於舌,舌和則知五味矣。心氣虛, 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夏三月,心色赤,欲如帛裏朱,不欲如赭。 〔素問〕 五藏俱等,而肺獨在膈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氣,血為榮,氣為衛,相隨上下, 謂之榮衛,通行經絡,榮周於身,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陳氏曰:心肺能以血氣生育人身,則此身之父母也。父母之尊,理當居上。故曰: 膈膜之上,中有父母,心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 故面色黑如黎者,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心系有二,一則上與肺相通而入肺兩大葉間,一則由肺葉而下,曲折向後。 並脊裏細絡相連,貫脊髓,與腎相通,正當七節之間,蓋五藏系皆通於心。 而心通五藏系也。手少陰經起於心,循任脈之外,屬心系下膈當臍上二寸之分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 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而挾咽系目也。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 直者,復從心系直上,至肺藏之分,出循腋下,抵極泉也。穴在臂內腋下筋間, 動脈入胸,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廉。 自極泉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兩經之後,歷青靈穴,下肘內廉,抵少海, 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骨之端,入掌內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腕下踝為兌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內後廉,歷靈道,通里,至掌後兌骨之端,經陰郄, 神門,入掌內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衝而終,以交於手太陽也。 滑氏曰: 心為君主之官,示尊於他藏,故其交經授受,不假支別云。 此經多血少氣。 午時氣血注此。 受足太陰之交。 凡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 極泉 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 銅人,鍼三分,灸七壯。 主臂肘厥寒,四支厥, 心痛,乾嘔煩滿,脇痛悲愁。 青靈 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 銅人,灸七壯,明堂,三壯。 主目黃, 頭痛振寒,脇痛,肩臂不舉,不能帶衣。 少海(一名曲節) 肘內廉節後,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得之,心脈所入為合, 水。 銅人,鍼三分,灸三壯,甄權云,不宜灸,鍼五分,甲乙,鍼二分,留三呼, 瀉五吸,不宜灸。素註,灸五壯,資生云,數說不同,要之非大急不灸。 主寒熱, 齒齲痛,目眩發狂,嘔吐涎沫,項不得回顧,肘攣,腋脇下痛,四肢不得舉, 腦風頭痛,氣逆噫噦,瘰癧,心疼,手顫,健忘。 靈道 掌後一寸五分,心脈所行為經,金。 銅人,鍼三分,灸三壯。 主心痛, 乾嘔,悲恐,相引瘈瘲,肘攣,暴瘖不能言。 通里 腕後一寸陷中,手少陰心脈之絡,別走太陽小腸經。 銅人,鍼三分,灸三壯, 明堂,七壯。 主目眩頭痛熱病,先不樂數日,懊憹,數欠,頻呻悲,面熱無汗, 頭風,暴瘖不言,目痛,心悸,肘臂臑痛,苦嘔,喉痹,少氣,遺溺,婦人經血過多, 崩中。 實則支滿鬲腫,瀉之,虛則不能言,補之。 陰郄 掌後脈中,去腕五分。 銅人,鍼三分,灸七壯。 主鼻衂,吐血,洒淅畏寒, 厥逆氣驚,心痛。 神門(一名銳中一名中都)掌後銳骨端陷中,手少陰心脈所注為俞,土,心實瀉之。 銅人,鍼三分,留七呼,灸七壯。 主瘧,心煩甚,欲得冷飲,惡寒則欲處溫中, 咽乾不嗜食,心痛數噫,恐悸,少氣不足,手臂寒,面赤喜笑,掌中熱而啘。 目黃脇痛,喘逆身熱,狂悲笑,嘔血吐血,振寒上氣,遺溺,失音,心性癡呆,健忘, 心積伏梁,大小人五癎。 東垣曰:胃氣下溜,五藏氣皆亂,其為病互相出見, 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之俞神門,大陵同精導氣,以復其本位,靈樞經曰: 少陰無俞,心不病乎,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 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藏堅固,邪不能容,容邪則身死, 故諸邪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 少府 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直勞宮,手少陰心脈所溜為滎,火。 銅人,鍼二分, 灸七壯,明堂,三壯。 主煩滿少氣,悲恐畏人,掌中熱,臂痠,肘腋攣急,胸中痛, 手拳不伸,㾬瘧久不愈,振寒陰挺出,陰痛陰癢,遺尿,偏墜,小便不利,太息。 少衝(一名經始) 手小指內廉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陰心脈所出為井,木, 心虛補之。 銅人,鍼一分,灸三壯,明堂,一壯。 主熱病煩滿,上氣嗌乾渴, 目黃,臑臂內後廉痛,厥心痛,痰冷,少氣,悲恐善驚,太息,煩滿,掌中熱, 脇痛胸中痛,口中熱,咽中酸,乍寒乍熱,手攣不伸,引肘腋痛,悲驚。 東垣曰: 一富者前陰臊臭,求先師張潔古也治之,曰夫前陰足厥陰之脈絡循陰器,出其挺末, 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為五臭,入肝為臊,此其一也。當於肝經瀉行間, 是治其本,後於心經中瀉少衝,是治其標。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 盛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胃之下口,小腸上口也。在臍上二寸。 水穀於是入焉,大腸上口,小腸下口也。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滓穢入大腸,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為赤腸。食下則腸實而胃虛。(以此推之, 則知糟粕下於大腸,小腸亦虛矣。)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 臂骨盡處為腕,腕下兌骨為踝,本經起小指端少澤穴,由是循手外側之前谷,後谿, 上腕出踝中,歷腕骨,陽谷,養老穴也。 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 脊兩傍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自養老穴直上。 循臂骨下廉支正穴,出肘內側兩骨之間,歷少海穴,上循臑外廉,行手陽明, 少陽之外,上肩循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諸穴, 乃上會大椎,因 左右相交於兩肩之上。 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自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當膻中之分絡心,循胃系下膈,過上脘抵胃, 下行任脈之外,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貫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 目外角為銳眥,支者,別從缺盆循頸之天窗,天容,上頰抵顴髎,上至目銳眥, 過童子髎,卻入耳中,循聽宮而終也。 其支別者,別循頰上䪼,(䪼音拙)抵鼻至目內眥。 目下為䪼,目大角為內眥,其支者,別循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睛明穴, 以交於足太陽也。 此經多血少氣。 未時氣血注此。 受手少陰之交。 凡一十九穴,左右共三十八穴。 少澤(一名小吉) 手小指端外側,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出為井,金。 素註,灸三壯,銅人,灸一壯,鍼一分,留二呼。 主瘧寒熱汗不出,喉痹舌強, 口乾心煩,臂痛瘈瘲,欬嗽口中涎唾,頸項急,不可顧,目生膚翳覆瞳子,頭痛。 前谷 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溜為滎,水。 銅人,鍼一分, 留三呼,灸一壯,明堂,灸三壯。 主熱病汗不出,痎瘧,癲疾,耳鳴,頸項腫, 喉痹,頰腫引耳後,鼻塞不利,欬嗽吐衂,臂痛不得舉,婦人產後無乳。 後谿 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捏拳取之,手太陽小腸脈所注為俞,木,小腸虛, 補之。 銅人,鍼一分,留二呼,灸一壯。 主瘧寒熱,目赤生翳,鼻衂耳聾,胸滿, 頭項強,不得回顧,癲疾,臂肘攣急,痂疥。 腕骨 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過為原,小腸虛實皆拔之。銅人, 鍼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熱病汗不出,脇下痛,不得息,頸頷腫,寒熱耳鳴, 目冷淚生翳,狂惕,偏枯,肘不得屈伸,痎瘧頭痛,煩悶驚風,瘈瘲,五指掣,頭痛。 陽谷 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行為經,火。 素註,灸三壯。 鍼二分,留三呼,甲乙,留二呼。 主癲疾狂走,熱病汗不出,脇痛,頸頷腫,寒熱, 耳聾耳鳴,齒齲痛,臂外側痛不舉,吐舌,戾頸,妄言,左右顧,目眩,小兒瘈瘲, 舌強不嗍乳。 養老 手踝骨前上,一云,腕骨後一寸陷中。 銅人,鍼三分,灸三壯,主肩臂痠疼, 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自上下,目視不明。 支正 腕後五寸,手太陽絡脈,別走少陰。 銅人,鍼三分,灸三壯,明堂,灸五壯, 主風虛,驚恐悲愁,癲狂,五勞,四肢虛弱,肘臂攣難屈伸,手不握,十指盡痛, 熱病先腰頸痠,喜渴,強項,疣目。 實則節弛肘廢,瀉之,虛則生疣小如指,痂疥, 補之。 小海 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手太陽小腸脈所入為合,土, 小腸實,瀉之。素註,鍼二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寒熱齒根腫,風眩頸項痛,瘍腫振寒,肘腋痛腫,小腹痛,癎發羊鳴,戾頸, 瘈瘲狂走,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耳聾目黃,頰腫。 肩貞 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 銅人,鍼五分,素註,鍼八分,灸三壯。 主傷寒寒熱,耳鳴耳聾,缺盆肩中熱痛,風痹,手足麻木不舉。 臑俞 挾肩髎手少陽穴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手太陽,陽維, 陽蹻三經之會。銅人,鍼八分,灸三壯。 主臂痠無力,肩痛引胛,寒熱氣腫頸痛, 天宗 秉風後大骨下陷中。銅人,灸三壯,鍼五分,留六呼, 主肩臂痠疼, 肘外後廉痛,頰頷腫。 秉風 天髎外肩上小髃後,舉臂有空,手太陽,陽明,手少陽,足少陽四脈之會, 銅人,灸五壯,鍼五分,主肩痛不能舉。 曲垣 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 銅人,灸三壯,鍼五分,明堂,鍼九分, 主肩痹熱痛,氣注肩胛拘急痛悶。 肩外俞 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 銅人,鍼六分,灸三壯,明堂一壯,主肩胛痛, 周痹寒至肘。 肩中俞 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 素註,鍼六分,灸三壯。銅人,鍼三分, 留七呼,灸十壯。 主欬嗽上氣,唾血寒熱,目視不明。 天窗(一名窗龍)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 銅人,灸三壯, 鍼三分,素註六分,主痔瘻,頸痛,肩胛引項不得回顧,耳聾頰腫,齒噤中風, 天容 耳下曲頰後。 素註,灸三壯。 主癭頸項癰,不可回顧,不能言, 胸痛胸滿不得息,嘔逆吐沬,齒噤,耳聾耳鳴。 顴髎 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手少陽,太陽之會。 素註,鍼三分,銅人, 鍼二分。 主口喎面赤,眼瞤動不止,䪼腫齒痛。 聽會(一名多所聞)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 銅人, 鍼三分,灸三壯,明堂,鍼一分,甲乙,鍼三分。 主失音癲疾,心腹滿,聤耳耳聾, 如物填塞無聞,耳中嘈嘈憹憹蟬鳴。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居腎之下,大腸之側,小腸下口,乃膀胱上口, 水液由是滲入焉,盛溺九升九合。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膀胱為黑腸。(從藏屬北方色也) 王安道曰:或曰靈樞經云,水穀者,常并居胃中,成糟粕而俱下大腸,而成下焦, 滲而俱下,濟泌別汁,滲入膀胱焉,王冰曰:水液自回腸泌別汁,滲入膀胱之中, 胞氣化之而為溺以泄出也。楊介云,水穀自小腸盛受于闌門以分別也。 其水則滲入于膀胱上口為溲便,詳已上三說,則小便即泌別之水液。 滲入膀胱以出者也。素問則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散精,上歸于肺, 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則小便又似水飲精微之氣上升,脾肺運化而後成者也。 將何所司,將何所憑乎,余曰:憑夫理耳,且夫溲溺者,果何物耶,水而已矣。 水之下流,其性則然也。故飲入於胃,其精氣雖上升,其飲之本體,固不能上升也。 惟其不能上升者,必有待於上升者為之先道,故素問又曰:膀胱者,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且水者氣之子,氣者水之母,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滯。 或者又謂小便純由泌別,不由運化,蓋不明此理故也。雖然,膀胱固曰津液之府, 至於受盛津液,則又有胞而居膀胱之中焉,故素問曰:胞移熱於膀胱,靈樞曰: 膀胱之胞,薄以濡,類纂曰:膀胱者,胞之室,且夫胞之居於膀胱也。 有上口而無下口,津液既盛於胞,無由自出,必因乎氣化而後能漸浸潤於膀胱, 外積於胞下之空處,遂為溺,以出於前陰也。素問所謂膀胱津液藏焉者。 蓋舉膀胱以該胞也。若曰胞下無空處,則人溺急時,至廁焉能即出乎。 夫惟積滿胞下空處而不可再容,故急,急則至廁即出矣。或言胞有上口而無下口, 或言胞上下皆有口,或言胞有小竅而為注泄之路,不亦妄歟。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 目大角為內眥,髮際前為額,腦上為巔,巔,頂也。足太陽之脈,起目內眥睛明穴, 上額循攢竹,過神庭,歷曲差,五處,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 左右相交於頂上百會也。 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 支別者,從巔至百會,抵耳上角,過率谷,浮白,竅陰穴,所以散養於經脈也。 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 腦,頭髓也。頸上為腦,腦後為項,此直行者,由通天穴循絡卻,玉枕,入絡腦, 復出下項,抵天柱也。 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肩後之下為肩膊,椎骨為脊,尻上橫骨為腰,挾脊為膂,自天柱而下,過大椎,陶道, 卻循肩膊內,挾脊兩傍下行,歷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鬲俞,肝俞, 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內俞,白環俞, 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絡腎,下屬膀胱也。 其支別者,從腰中下貫臀,入膕中。 臀,尻也。挾腰臗骨兩傍為機,機後為臀,腓腸上,膝後曲處為膕,其支別者, 從腰中,循腰髁下挾脊,歷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按腰髁即腰監骨, 人脊椎骨有二十一節,自十六椎節而下為腰監骨挾脊附著之處,其十七至二十, 凡四椎為腰監骨所掩附,而八窌穴則挾脊第一二空云云也。會陽在尾骶骨兩傍, 則廿一椎乃復見而終焉。又按督脈當脊中起於長強,在廿一椎下, 推而上之至第十六椎下為陽關穴,其二十椎至十七椎皆無穴, 乃知為腰監骨所掩明矣。)會陽,下貫臀,至承扶,殷門,浮郄,委陽, 入膕中之委中穴也。 其支別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胂,挾脊內,過髀樞。 膂肉曰胂,挾脊肉也。其支別者,為挾脊兩傍第三行相去各三寸之諸穴,自天柱而下, 從膊內左右別行,下貫胛膂,歷附分,魄戶,膏肓,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 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下歷尻臀過髀樞也。股外為髀。 楗骨之下為髀樞。 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髁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端。 腨,腓腸也。循髀外後廉,髀樞之裏,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間而下。 與前之入膕中者相合,下行循合陽穴,下貫腨內,歷承筋,承山,飛揚,附陽, 出外踝後之崑崙,僕參,申脈,金門,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指外側端之至陰穴, 以交於足少陰也。 此經多血少氣。 申時氣血注此。 受手太陽之交。 凡六十三穴, 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 刺深五分,留六呼。 睛明(一名淚空) 目內眥,明堂云,內眥頭外一分宛宛中,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蹻, 陽蹻五脈之會。 銅人,鍼一寸半,留三呼,雀目者,可久留鍼,然後速出鍼,禁灸, 明堂,鍼一分半,資生云,面部所鍼,淺者一分,深者四分,素註亦云一分, 是銅人誤以一分為一寸也。素註,鍼一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目遠視不明, 惡風淚出,憎寒頭痛,目眩,內眥赤痛,䀮䀮無見,眥癢,浮膚白翳, 大眥攀睛胬肉侵睛,雀目,瞳子生障,小兒疳眼。 按東垣曰:刺太陽,陽明出血,則目愈明,蓋此經多血少氣。 故目翳與赤痛從內眥起者,刺睛明,攢竹,以宣泄太陽之熱,然睛明刺一分半, 攢竹刺一分三分,為適淺深之宜,今醫家刺攢竹,臥鍼直抵睛明,不補不瀉, 而又久留鍼,非古人意也。 攢竹(一名始光一名員柱一名光明) 兩眉頭少陷宛宛中。 素註,鍼三分,留六呼, 灸三壯。銅人,禁灸,鍼一分,留三呼,瀉三吸,徐徐出鍼,宜以細三稜鍼刺之, 宣泄熱氣,三度刺,目大明,明堂,宜細三稜鍼三分出血,灸一壯,主目䀮䀮, 視物不明,淚出目眩,瞳子癢,目瞢,眼中赤痛,及瞼瞤動不得臥,頰痛面痛, 尸厥癲邪,神狂鬼魅,風眩,嚏。 曲差 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銅人,鍼三分,灸三壯。 主目不明,鼽衂鼻塞, 鼻瘡,心煩滿,汗不出,頭頂痛,項腫,身體煩熱。 五處 夾上星旁一寸五分。 銅人,鍼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堂,灸五壯, 主脊強反折,瘈瘲癲疾,頭風熱,目眩,目不明,目上戴不識人。 承光 五處後一寸五分,又云一寸。 銅人,鍼三分,禁灸。 主風眩頭風, 嘔吐心煩,鼻塞不利,目生白翳。 通天 承光後一寸半。 銅人,鍼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癭氣,鼻衂鼻瘡, 鼻窒,鼻多清涕,頭旋,尸厥,口喎,喘息,項痛重,暫起僵仆,癭瘤。 絡卻(一名強陽一名腦蓋)通天後一寸五分,素註,刺三分,留五呼。銅人,灸三壯, 主頭旋耳鳴,狂走瘈瘲,恍惚不樂,腹脹,青盲內障,目無所見。 玉枕 絡卻後一寸五分,又云七分,俠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二寸。 銅人,灸三壯,鍼三分,留三呼。 主目痛如脫,不能遠視,內連系急,失枕, 頭項痛,風眩,頭寒多汗,鼻窒不聞。 天柱 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 銅人,鍼五分,得氣即瀉,明堂,鍼二分, 留三呼,瀉五吸,灸不及鍼,日七壯至百壯,下經,三壯。素註,鍼二分,留六呼, 主頭旋腦痛頭風,鼻不知香臭,腦重如脫,項如拔,項強不可回顧。 大杼 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陷中,正坐取之,督脈別絡, 手足太陽,少陽之會,難經曰:骨會大杼,疏曰:骨病治此,袁氏曰:肩能負重, 以骨會大杼也。 銅人,鍼五分,灸七壯,明堂,禁灸,下經。素註,鍼三分, 留七呼,灸三壯。資生云,非大急不灸。 主膝痛不可屈伸,傷寒汗不出,腰脊痛, 胸中鬱鬱,熱甚不已,頭風振寒,項強不可俛仰,痎瘧頭旋,勞氣欬嗽,身熱目眩, 腹痛,僵仆不能久立,煩滿裏急,身不安,筋攣癲疾,身踡急。 東垣曰:五藏氣亂, 在於頭,取之天柱,大杼,不補不瀉,以導氣而已。 風門(一名熱府) 二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銅人,鍼五分。 素註,三分,留七呼,明堂,灸五壯,若頻刺,泄諸陽熱氣,背永不發癰疽,灸五壯, 主發背癰疽,身熱,上氣短氣,欬逆胸背痛,風勞嘔吐,傷寒頭項強,目瞑,胸中熱。 肺俞 第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千金,對乳引繩度之,甄權, 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正坐取之。 難經曰:陰病行陽, 故五藏俞皆在陽。滑氏曰:背為陽俞,史記扁鵲傳作輸,猶委輸經氣,由此而輸彼也。 甲乙,鍼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甄權,鍼五分,留七呼,灸百壯,明下,三壯, 素問,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欬,又曰:五日死。 主癭氣,黃疸,勞瘵,口舌乾, 勞熱上氣,腰脊強痛,寒熱喘滿,虛煩,傳尸骨蒸,肺痿欬嗽,肉痛皮癢,嘔吐, 支滿不嗜食,狂走欲自殺,背僂,肺中風,偃臥,胸滿短氣,瞀悶汗出,百毒病, 食後吐水,小兒龜背。 仲景曰:太陽與少陽併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 心下痞鞕者,當刺太陽肺腧,肝腧。 按素問云,刺胸腹者,必避五藏,中肺者,三日死云云,銅人乃於背部各俞穴言之, 則固矣。 厥陰俞(一名闕俞) 四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銅人,鍼三分, 灸七壯。 主欬逆,牙痛心痛,胸滿嘔吐,留結煩悶。 或曰:藏府皆有俞在背,獨心包絡無俞何也。曰:厥陰俞即心包絡俞也。 心俞 五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銅人,鍼三分,留七呼, 得氣即瀉,不可灸,明堂,灸三壯。資生云,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又曰: 環死,豈可妄鍼,千金言,中風心急,灸心俞百壯,當權其緩急可也。 主偏風半身不遂,心氣亂恍惚,心中風偃臥不得傾側,悶亂冒絕,汗出唇赤, 狂走發癎,語悲泣,胸悶亂,欬吐血,黃疸鼻衂,目瞤目昏,嘔吐不下食,丹毒, 遺精白濁,健忘,小兒心氣不足,數歲不語。 鬲俞 七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難經曰:血會鬲俞,疏曰: 血病治此,蓋上則心俞,心主血,下則肝俞,肝藏血,故鬲俞為血會,又足太陽多血, 血乃水之象也。銅人,鍼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素問,刺中鬲,皆為傷中, 其病難愈,不過一歲必死。 主心痛周痹,吐食飜胃,骨蒸,四支怠惰,嗜臥,⿸疒圡癖, 欬逆,嘔吐,鬲胃寒痰,食飲不下,熱病汗不出,身重常溫,不能食,食則心痛, 身痛臚脹,脇腹滿,自汗盜汗。 肝俞 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經曰:東風傷於春, 病在肝俞。 銅人,鍼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明堂,灸七壯,素問,刺中肝, 五日死,其動為欠。 主多怒,黃疸,鼻酸,熱病後目暗淚出,目眩,氣短欬血, 目上視,欬逆,口乾,寒疝,筋寒,熱痙,筋急相引,轉筋入腹將死。 千金云, 欬引兩脇急痛不得息,轉側難,橛肋下與脊相引而反折,目上視,目眩,眉頭痛, 驚狂,鼽衂,起則目䀮䀮,生白翳,欬引胸中痛,寒疝小腹痛,唾血短氣。 熱病差後食五辛,目暗,肝中風,踞坐不得低頭,繞兩目連額上色微青,積聚痞痛。 膽俞 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銅人,鍼五分,留七呼, 灸三壯,明堂,鍼三分,下經,灸五壯,素問,刺中膽,一日半死。 主頭痛, 振寒汗不出,腋下腫,心腹脹,口苦舌乾咽痛,乾嘔吐,骨蒸勞熱,食不下,目黃, 按資生經所載,崔知悌平取四花穴,上二穴是鬲俞,下二穴是膽俞,四穴主血, 故取此以治勞瘵,後世誤以四花為斜取,非也。 脾俞 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銅人,鍼三分,留七呼, 灸三壯,明堂,灸五壯。素問,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又曰:五日死, 主多食身疲瘦,吐鹹汁,⿸疒圡癖積聚,脇下滿,洩利,痰瘧寒熱,水腫氣脹引脊痛, 黃疸,善欠,不嗜食。 胃俞 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銅人,鍼三分,留七呼, 灸隨年為壯,明堂,灸三壯,下經七壯。 主霍亂,胃寒腹脹而鳴,飜胃嘔吐, 不嗜食,多食羸瘦,目不明,腹痛,胸脇支滿,脊痛筋攣,小兒羸瘦,不生肌膚, 東垣曰:中濕者,治在胃俞。 三焦俞 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銅人,鍼五分,留七呼, 灸三壯,明堂,鍼三分,灸五壯,主藏府積聚,脹滿,羸瘦,不能飲食,傷寒頭痛, 飲食吐逆,肩背急,腰脊強,不得俛仰,水穀不化,泄注下利,腹脹腸鳴,目眩頭痛。 腎俞 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與臍平,正坐取之,欲知背俞。 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 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復下一度,心之俞也。 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復下一度,腎之俞也。銅人,鍼三分, 留七呼,灸以年為壯,明堂,灸三壯。 素問,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又曰: 五日死。 主虛勞羸瘦,耳聾腎虛,水藏久冷,心腹䐜,滿脹急。 兩脇滿引小腹急痛,脹熱,小便淋,目視䀮䀮,少氣,溺血,小便濁,出精夢泄, 腎中風,踞坐而腰痛,消渴,五勞七傷,虛憊,腳膝拘急,腰寒如水,頭重身熱, 振慄,食多羸瘦,面黃黑,腸鳴,膝中四支淫濼,洞洩食不化,身腫如水。 女人積冷氣成勞,乘經交接羸瘦,寒熱往來。 大腸俞 十六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取之。 銅人,鍼三分,留六呼, 灸三壯。 主脊強不得俛仰,腰痛,腹中氣脹,繞臍切痛,腸鳴引脊痛,多食身瘦, 腹中雷鳴,大腸中風而鳴,大腸灌沸,腸癖,洩利白痢,食不化,小腹絞痛, 大小便難。 東垣云,中燥治在大腸俞。 小腸俞 十八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 銅人,鍼三分,留六呼, 灸三壯。 主膀胱,三焦津液少,大小腸寒熱,小便赤不利,淋瀝遺溺,小腹脹滿, 㽲痛,泄痢膿血,五色赤痢下重,腫痛,腳腫,五痔,頭痛,虛乏消渴,口乾不可忍, 婦人帶下。 東垣云,中暑治在小腸俞。 膀胱俞 十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取之。 銅人,鍼三分,留六呼, 灸三壯,明堂,灸七壯,主風勞脊急強,小便赤黃,遺溺,陰生瘡,少氣,脛寒拘急, 不得屈伸,腹滿,大便難,洩利腹痛,腳膝無力,女子瘕聚。 中膂內俞(一名脊內俞) 二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俠脊胂起肉,伏取之。 銅人,鍼三分,留十呼,灸三壯,明堂云,腰痛俠脊裏痛,上下按之應者, 從項至此穴痛,皆宜灸。主腎虛消渴,腰脊強不得俛仰,腸冷赤白痢,疝痛, 汗不出,腹脹脇痛。 白環俞 二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取之,一云,挺伏地, 端身兩手相重支額,縱息令皮膚俱緩,乃取其穴。 素註,鍼五分,得氣則先瀉, 瀉訖多補之,不宜灸,明堂云,灸三壯。 主手足不仁,腰脊痛,疝痛,大小便不利, 腰髖疼,腳膝不遂,溫瘧,腰脊冷疼,不得久臥,勞損虛風,腰背不便,筋攣痹縮, 虛熱閉塞。 上髎 第一空腰踝下一寸,俠脊陷中,足太陽,少陽之絡,銅人,鍼三分,灸七壯, 主大小便不利,嘔逆,膝冷痛,鼻衂,寒熱瘧,陰挺出,婦人白瀝絕嗣。 大理趙卿患偏風,不能起跪,甄權鍼上髎,環跳,陽陵泉,巨虛下廉,即能起跪,  八髎總治腰痛。 次髎 第二空俠脊陷中。 銅人,鍼三分,灸七壯, 主大小便不利,腰痛不得轉搖, 背腠寒,小便赤,心下堅脹,疝氣下墜,足清不仁,陰氣痛,腸鳴注泄,偏風, 婦人赤白淋。 中髎 三空俠脊陷中,足厥陰,少陽所結之會。 銅人,鍼二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大小便不利,腹脹下利,五勞七傷六極,大便難,小便淋瀝,飱泄,婦人帶下, 月事不調。 下髎 四空俠脊陷中,銅人,鍼二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大小便不利, 腸鳴注瀉,寒濕內傷,大便下血,腰不得轉,痛引卵,女子下蒼汁不禁, 中痛引小腸急痛。 會陽(一名利機) 陰尾尻骨兩旁。 銅人,鍼八分,灸五壯。 主腹寒,熱氣冷氣, 泄瀉,久痔,腸癖下血,陽氣虛乏,陰汗濕。 承扶(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 尻臀下,股陰上紋中,又云,尻臀下陷紋中。 銅人,鍼七分,灸三壯。 主腰脊相引如解,久痔,尻脽腫,大便難,陰胞有寒, 小便不利。 殷門 肉郄下六寸。 銅人,鍼七分。 主腰脊不可俛仰,舉重惡血泄注,外股腫, 浮郄 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 銅人,鍼五分,灸三壯。 主霍亂轉筋,小腸熱, 大腸結,脛外經筋急,髀樞不仁,小便熱,大便堅。 委陽 承扶下一尺六寸,屈身取之,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 三焦下輔俞,足太陽之別絡。 素註,鍼七分,留五呼,灸三壯,主腰脊痛不可俛仰, 引陰中不得小便,瘈瘲癲疾,小腹堅,傷寒熱甚。 委中(一名血郄) 膕中央約紋動脈陷中,令人面挺伏地,臥取之。 足太陽膀胱脈所入為合,土。 素註,鍼五分,留七呼,銅人,鍼八分,留三呼, 瀉七呼,甲乙,鍼五分,灸三壯。素問,刺郄中大脈,令人仆脫色。 主膝痛及拇指, 腰俠脊沉沉然,遺溺,腰重不能舉體,小腹堅滿,風痹,髀樞痛,可出血,痼𤺋皆愈, 傷寒四肢熱,熱病汗不出,取其經血立愈,委中者,血郄也。大風髮眉墮落, 刺之出血。 附分 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手足太陽之會。銅人, 鍼三分,素註,刺八分,灸五壯。 主肘不仁,肩背拘急,風冷客於腠理, 頸痛不得回顧。 魄戶 直附分下,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正坐取之。銅人,鍼五分, 得氣即瀉,又宜久留鍼,日灸七壯至百壯,素註,灸五壯。 主背膊痛,虛勞肺痿, 三尸走疰,項強急,不得回顧,喘息欬逆,嘔吐煩滿。 膏肓俞 四椎下,近五椎上,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 令端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毋令搖動取之。 銅人,灸百壯,多至五百壯, 當覺礱礱然似水流之狀,亦當有所下,若無停痰宿飲,則無所下也。如病人已困, 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又當灸臍下氣海,丹田,關元, 中極四穴中取一穴,又灸足三里以引火氣,實下。 主無所不療,羸瘦虛損, 傳尸骨蒸,夢中失精,上氣欬逆,發狂健忘,痰病。 左傳,成公十年,晉侯有疾, 求醫於秦,秦使醫緩(秦醫名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竪子曰:彼良醫也。 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 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 厚為之禮而歸之,孫思邈曰:時人拙,不能得此穴,所以宿疴難遣,若能用心方便, 求得灸之,無疾不愈矣。按先儒謂左氏失之誣,其所載固未足信,而思邈所譏, 恐未中理,何者。如使天下無不可醫之疾,則思邈所著千金,翼方二書具存, 其方其法,豈能百發百中哉,以是知鏡川上工十全之論有為而發也。又按肓,鬲也。 心下為膏,又曰:凝者為脂,釋者為膏。又曰:膏,連心脂膏也。楊文懿文集云, 周官論醫事,以十全為上,失一二三為次之。十失四為下,吾嘗疑之,夫疾有淺深, 則醫有難易,淺者,雖庸醫可十全也。使越人逢若齊侯者三四,使和。 緩逢若晉侯者三四,則皆失之矣。果孰為上下乎。 神堂 五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 銅人,鍼三分,灸五壯, 明堂,灸三壯,素註,鍼五分。 主腰背脊強急,不可俛仰,洒淅寒熱,胸腹滿, 氣逆上攻,時噎。 譩譆 肩膊內廉,俠六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以手重按病人, 言譩譆應手。 素註,留七呼,銅人,鍼六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二七壯止百壯, 明堂,灸五壯。主大風汗不出,勞損不得臥,溫瘧寒瘧,背悶氣滿,腹脹氣眩, 胸中痛引腰背,腋拘脇痛,目眩目痛,鼻衂喘逆,臂膊內廉痛,不得俛仰, 小兒食時頭痛,五心熱。 鬲關 七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正坐開肩取之。 銅人,鍼五分, 灸三壯。 主背痛惡寒,脊強俛仰難,食飲不下,嘔噦多涎唾,胸中噎悶,大便不節, 小便黃。 魂門 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外臺云十椎下。 銅人, 鍼五分,灸三壯。主尸厥走疰,胸背連心痛,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 小便赤黃。 陽綱 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正坐開肩取之,外臺云十一椎下。 銅人, 鍼五分,灸三壯,下經,灸七壯。 主腸鳴腹痛,飲食不下,小便赤澀,腹脹身熱, 大便不節,泄痢赤黃,不嗜食,怠惰。 意舍 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外臺云九椎下。 銅人,鍼五分, 灸五十壯至百壯,明堂,五十壯,下經,灸七壯,素註,二壯,甲乙,三壯,鍼五分, 主腹滿虛脹,大便滑泄,小便赤黃,背痛惡風寒,食飲不下,嘔吐,消渴,身熱目黃。 胃倉 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 銅人,鍼五分,灸五十壯, 甲乙,三壯。 主腹滿虛脹,水腫,食飲不下,惡寒,背脊痛,不得俛仰。 肓門 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叉肋間,與鳩尾相直,正坐取之。銅人, 灸三十壯,鍼五分,又云,灸二壯,主心下痛,大便堅,婦人乳疾。 志室 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 銅人,鍼五分,灸三壯, 明堂,灸七壯。 主陰腫陰痛,背痛腰脊強直,俛仰不得,飲食不消,腹強直, 夢遺失精,淋瀝,吐逆,兩脇急痛,霍亂。 胞肓 十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 銅人,鍼五分, 灸五七壯,明堂,五十壯,甲乙,三壯。 主腰脊急痛,食不消,腹堅急,腸鳴, 淋瀝,不得大小便,癃閉下腫。 秩邊 二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伏取之。 銅人,鍼五分,明堂, 灸三壯,鍼三分。 主五痔發腫,小便赤,腰痛。 或曰:太陽膀胱行背第二行,自大杼至白環俞十七穴,云第幾椎下。 兩旁相去各一寸半,第三行自附分至秩邊十四穴,云某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 當除去脊骨一寸外量取之,不然,不應,太近椎也。曰旁者,指第二第三行髎穴, 皆在脊之旁也。按滑氏云,自大杼至白環諸穴,並第二行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歌云, 自從大杼至白環,相去脊中三寸間,夫既曰脊中,則自脊骨中間量取, 而非骨外量取明矣。 又按背部穴共五行,督脈在中,太陽經四行在兩旁, 其穴又皆揣摩脊骨,各開取之,如瘦人骨露易取,肥人脊隱難摸,取穴多不得其真, 須先將瘦人量取定,將瘦人同身尺寸,自某處起至本處是穴。 然後將肥人同身尺寸若干,亦自某處起量至某處是穴,假如取膏肓穴,先將瘦人揣摸, 得四椎下五椎上,用墨點記,卻將稻稈心一條,自結喉下圍轉到墨點處。 截斷稻稈兩頭,用瘦人中指兩文角寸法,量得此稻稈二十一寸強,又別將稻稈一條, 量取肥人中指節兩文頭寸法,二十一寸強截斷,自肥人結喉下圍量至稻稈並頭盡處, 用墨點記,即是膏肓矣。餘倣此。 或曰:素問論五藏俞,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 故王燾亦以鍼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取灸而不取鍼,蓋亦有所據也。而銅人,明堂, 千金諸書,於五藏俞穴,鍼灸並載何如。曰:按素問血氣形志論及遺篇俱論藏俞刺法, 以是知素問非成於一人之手也。如背俞止鍼三四分,漢書所載魏,樊阿得鍼法於華佗, 其刺胸背,深入二三寸,巨闕,藏俞乃五寸,而病皆瘳,是又不以繩墨拘也。 合陽 膝約紋中央下三寸。 銅人,鍼六分,灸五壯。 主腰脊強引腹痛,陰股熱, 䯒痠腫,步履難,寒疝陰偏痛,女子崩中帶下。 承筋(一名腨腸一名直腸) 腨腸中央陷中,脛後從腳跟上七寸。 銅人,灸三壯, 禁鍼,明堂,鍼三分,千金,禁鍼,資生云,三說不同,不刺可也。 主腰背拘急, 大便祕,腋腫,痔瘡,脛痹不仁,腨痠,腳急跟痛,腰痛,鼻鼽衂,霍亂轉筋。 承山(一名魚腹一名肉柱一名傷山)兌腨腸下分肉間陷中,一云腿肚下分肉間。 鍼經云,取穴須用兩手高托按壁上,兩足指離地,用足大指尖竪起, 上看足兌腨腸下分肉間。 銅人,灸一壯,鍼七分,明堂,鍼八分,得氣即瀉, 速出鍼,灸不及鍼,止七七壯,下經,灸五壯。 主大便不通,轉筋,痔腫, 戰慄不能立,腳氣,膝腫,脛痠腳跟痛,筋急痛,腳氣膝下腫,霍亂,急食不通, 傷寒水結。 飛揚(一名厥陽) 外踝骨上七寸,足太陽絡脈,別走少陰。 銅人,鍼三分,灸三壯, 明堂,灸五壯, 主痔腫痛,體重,起坐不能,步履不收,腳腨痠腫,戰慄。 不能久立久坐,足指不能屈伸,目眩目痛,歷節風,逆氣,癲疾,寒瘧, 實則鼽窒, 頭背痛,瀉之,虛則鼽衂,補之。 附陽 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之間,陽蹻脈郄。 素註,鍼六分, 留七呼,灸三壯,明堂,灸五壯。主霍亂轉筋,腰痛不能久立,坐不能起, 髀樞股䯒痛,痿厥,風痹不仁,頭重䪼痛,時有寒熱,四肢不舉。 崑崙 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細脈動應手,足太陽膀胱脈所行為經,火。 素註, 鍼五分,留十呼。銅人,鍼三分,灸三壯,姙婦刺之落胎。 主腰尻腳氣, 足腨腫不得履地,鼽衂。 膕如結,踝如裂,頭痛肩背拘急,欬喘滿,腰脊內引痛, 傴僂,陰腫痛,目眩,目痛如脫,瘧多汗,心痛與背相接,婦人字難,包衣不出, 小兒發癎瘈瘲。 東垣曰:鍼經云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傾, 目為之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悗, 補足外踝,留之。 僕參(一名安邪) 足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陽蹻之本。 銅人,鍼三分,灸七壯, 明堂,三壯。 主足痿,失履不收,足跟痛,不得履地,霍亂轉筋,吐逆,尸厥, 癲癎,狂言見鬼,腳氣膝腫。 申脈(即陽蹻) 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際,陽蹻脈所出。 銅人,鍼三分, 素註,留七呼,灸三壯,甲乙,七呼,刺腰痛篇註,留七呼。 主風眩,腰腳痛, 䯒痠不能久立,如在舟中,勞極,冷氣逆氣,腰髖冷痹,腳膝屈伸難,婦人血氣痛, 潔古曰:癎病畫發,灸陽蹻。 金門(一名梁關) 外踝下,申脈下一寸,足太陽郄,陽維別屬。 銅人,鍼一分, 灸三壯。 主霍亂轉筋,尸厥癲癎,暴疝,膝䯒痠,身戰不能久立,小兒張口搖頭, 身反折。 京骨 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按而得之,小指本節後,大骨名京骨, 其穴在骨下,足太陽脈所過為原,膀胱虛實皆拔之。銅人,鍼三分,留七呼, 灸七壯,明堂,五壯,素註,三壯。 主頭痛如破,腰痛不可屈伸,身後痛身側痛, 目內眥赤爛,白翳俠內眥起,目反白,目眩,發瘧寒熱,喜驚,不欲食,筋攣, 足䯒痛,髀樞痛,頸項強,腰背不可俛仰,傴僂,鼻鼽不止,心痛。 束骨 足小指外側本節後,赤白肉際陷中,足太陽脈所注為俞,木,膀胱實,瀉之。 銅人,灸三壯,鍼三分,留三呼。 主腰脊痛如折,髀不可曲,膕如結,腨如裂, 耳聾,惡風寒,頭顖項痛,目眩身熱,目黃淚出,肌肉動,項強不可回顧, 目內眥赤爛,腸澼,泄,痔,瘧,癲狂,發背癰疽,背生疔瘡。 通谷 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足太陽脈所溜為滎,水。 銅人,鍼二分,留五呼, 灸三壯。 主頭重目眩,善驚,引鼽衂 項痛,目䀮䀮,留飲胸滿,食不化,失欠, 東垣曰:胃氣下溜,五藏氣亂,在於頭,取天柱,大杼,不知,深取通谷,束骨。 至陰 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陽脈所出為井,金,膀胱虛,補之。銅人, 鍼二分,灸三壯,素註,鍼一分,留五呼。 主目生翳,鼻塞頭重,風寒從足小指起, 脈痹上下帶胸脇痛無常處,轉筋,寒瘧,汗不出,煩心,足下熱,小便不利,失精, 目痛,大眥痛。 太陽根結篇云,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

卷一下

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狀如石,而附著於脊之十四椎,當胃下兩旁。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谿,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 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其液唾, 其色黑。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骨髓生肝,腎生耳,其在天為寒, 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藏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 在竅為耳,在味為鹹,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濕勝寒,鹹傷血, 甘勝鹹。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腎之合骨也。其榮髮也。其主脾也。〔內經〕 藏各有一,腎獨有兩者何也。然,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 謂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繫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故知腎有二也。 程可久曰:北方常配二物,故易惟坎加習,於物為龜為蛇,於方為朔為北, 於太玄為玄為冥。 滑氏曰:腎雖有左右命門之分,其氣相通,實皆腎也。合而觀之,謂之五藏五府可也。 六藏六府亦可也。 七節之旁,中有小心。 心為火,腎為相火,故曰小心,七節自尾骶數上,又心胞絡為腎之配。 腎氣通於耳,耳和則知五音矣。 腎氣虛,則夢見舟船溺人,得其時,則夢伏水中,若有所畏恐。 腎色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炭色。 腎氣絕,即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於骨髓,骨髓不溫,則肉不著骨, 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髮無潤澤,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 原病式曰:仙經云先生左腎則為男,先生右腎則為女,丹溪曰:錢仲陽云腎有補無瀉, 又曰:主閉藏者腎也。施疏泄者肝也。二藏皆有火,而其系上屬於心,心者君火也。 為物所感,則易動,心動則相火翕然而隨,雖不交會,亦暗流而疏泄矣。 又曰: 火有二,曰君火,曰相火,以名而言,形質相生,配於五藏。故謂之君,以位而言, 守位稟命,故謂之相,人有此生而恆於動者,以相火助之也。見於天者,出於龍雷, 則木之氣,出於海,則水之氣,具於人者,寄於肝腎,肝屬木而腎屬水。 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天之火出於木而本於地,故雷非蟄,海非附於地,則不能鳴, 不能飛,不能波也。鳴也。飛也。波也。動而主火者也。肝腎之陰,悉具相火, 人而同乎天也。 王節齋曰:古方滋補藥,皆兼補右尺命門相火,(如八味丸之類)不知左腎原虛, 右腎原王,若兩腎平補,依舊火勝於水,只補其左制其右,(錢氏六味地黃丸, 丹溪虎潛,補陰之類。)庶得水火相平也。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趨足心。 趨,向也。足少陰起小指之下,斜趨足心之湧泉。 出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上腨內,出膕內廉。 跟,足根也。由湧泉轉出足內踝然谷穴下,循內踝太谿穴,別入跟中之大鍾,照海, 水泉,乃折自大鍾之外,上循內踝,行厥陰,太陰之後,經復溜,交信。 過三陰交上腨內,循築賓出膕內廉,抵陰谷也。 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 由陰谷上股內後廉,貫脊,會於脊之長強穴,還出於前,循橫骨,大赫,氣穴,四滿, 中注,肓俞,當肓俞之所,臍之左右,屬腎,下臍過關元,中極而絡膀胱也。 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直行者,從肓俞屬腎處上行,循商曲,石關,陰都,通谷諸穴,貫肝上循幽門, 上膈歷步廊入肺,中循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而上循喉嚨,並人迎, 挾舌本而終也。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兩乳間為胸,支者,自神藏別出,繞心,注胸之膻中,以交於手厥陰也。 此經多血少氣。 酉時氣血注此。 受足太陽之交。 凡二十七穴,左右共五十四穴, 刺深二分,留二呼。 湧泉(一名地衡)足心陷中,屈足捲指宛宛中,跪取之,足少陰脈所出為井,木, 實則瀉之。 銅人,鍼五分,無令出血,灸三壯,明堂,灸不及鍼,素註,刺三分, 留三呼。 主尸厥,面黑如炭色,欬吐有血,喝而喘,坐欲起,目䀮䀮無所見,善恐, 惕惕如人將捕之,舌乾咽腫,上氣嗌乾,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股內後廉痛,痿厥, 嗜臥,善悲欠,小腹急痛,泄而下重,足脛寒而逆,腰痛,大便難,心中結熱,風𤺋, 風癎,心病飢不嗜食,欬嗽身熱,喉閉,舌急失音,卒心痛,喉痹,胸脇滿悶, 頭痛目眩,五指端盡痛,足不踐地,足下熱,男子如蠱,女子如娠,婦人無子, 轉胞不得尿。 千金翼云,主喜喘,脊脇相引,忽忽喜忘,陰痹,腹脹,腰痛不欲食, 喘逆,足下清至膝,咽中痛不可納食,瘖不能言,小便不利,小腹痛,風入腸中, 癲病,夾臍痛急,衂不止,五疝,熱病先腰痠,喜渴數引飲,身項痛而寒且痠, 足熱不欲言,頭痛癲癲然,少氣寒厥,霍亂轉筋,腎積賁豚。漢,濟北王阿母, 病患熱厥,足熱,淳于意刺足心立愈。 然谷(一名龍淵) 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一云內踝前直下一寸,足少陰脈所溜為滎, 火。 銅人,灸三壯,鍼三分,留三呼,不宜見血,令人立飢欲食,刺足下布絡, 中脈,血不出為腫。 主咽內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心恐懼,如人將捫。 涎出喘呼少氣,足跗腫,不得履地,寒疝,小腹脹,上搶胸脇,欬唾血,喉痹, 淋瀝白濁,䯒痠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熱,舌縱,煩滿消渴,自汗盜汗出,痿厥,洞泄, 心痛如錐刺墜墮,惡血留內腹中,男子精泄,婦人無子,陰挺出,月事不調,陰癢, 初生小兒,臍風口噤。 太谿(一名呂細)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男子婦人病,有此脈則生,無則死, 足少陰腎脈所注為俞,土。素註,鍼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久瘧欬逆, 心痛如錐刺心,脈沉,手足寒至節,喘息嘔吐,痰實,口中如膠,善噫,寒疝, 熱病汗不出,默默嗜臥,溺黃,消癉,大便難,咽腫唾血,痃癖寒熱,欬嗽不嗜食, 腹脇痛,瘦瘠,傷寒手足厥冷。 東垣曰:成痿者,以導濕熱引胃氣出行陽道, 不令濕土剋腎水,其穴在太谿。 大鍾 足跟後踵中,大骨上兩筋間,足少陰絡,別走太陽。 銅人,灸三壯,鍼二分, 留七呼,素註,留三呼。主嘔吐胸脹,喘息腹滿,便難,腰脊痛,少氣,淋瀝, 洒淅,腹脊強,嗜臥,口中熱,多寒,欲閉戶而處,少氣不足,舌乾。 咽中食饐不得下,善驚恐不樂,喉中鳴,欬唾氣逆煩悶, 實則閉癃,瀉之, 虛則腰痛,補之。 照海 足內踝下,陰蹻脈所生。 素註,鍼四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鍼三分, 灸七壯,明堂,灸三壯。 主咽乾,心悲不樂,四肢懈惰,久瘧,卒疝,嘔吐,嗜臥, 大風默默不知所痛,視如見星,小腹痛,婦女經逆,四肢淫濼,陰暴跳起或癢, 漉清汁,小腹偏痛,淋,陰莖挺出,月水不調。 潔古曰:癎病夜發,灸陰蹻, 照海穴也。 水泉 太谿下一寸,內踝下,少陰郄。 銅人,灸五壯,鍼四分。 主目䀮䀮不能遠視,女子月事不來,來即心下多悶痛,陰挺出,小便淋瀝,腹中痛。 復溜(一名昌陽一名伏白) 足內踝上二寸,筋骨陷中,前旁骨是復溜,後旁筋是交信, 二穴止隔一條筋,足少陰脈所行為經,金,腎虛補之。素註,鍼三分,留七呼, 灸五壯,明堂,七壯。 主腸澼,腰脊內引痛,不得俛仰起坐,目視䀮䀮,善怒, 多言,舌乾胃熱,蟲動涎出,足痿不收履,䯒寒不自溫,腹中雷鳴,腹脹如鼓, 四肢腫,五種水病青赤黃白黑,青取井,赤取滎,黃取俞,白取經,黑取合,血痔, 泄後重,五淋血淋,小便如散火,骨寒熱,盜汗汗注不止,齲齒,脈微細不見, 或時無脈。 交信 足內踝骨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陰蹻之郄。 銅人,鍼四分, 留十呼,灸三壯,素註,留五呼。 主氣淋㿉疝,陰急,陰汗,瀉痢赤白,氣熱癃, 股樞髆內痛,大小便難,淋,女子漏血不止,陰挺出,月水不來,小腹偏痛, 四肢淫濼,盜汗出。 築賓 內踝上五寸腨分中,陰維之郄。銅人,鍼四分,留五呼,灸三壯,素註, 刺三分,灸五壯。 主㿗疝,胎疝,癲疾狂易,妄言怒罵,吐舌,嘔吐涎沫,足腨痛, 陰谷 膝下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乃得之,足少陰脈所入為合, 水。 銅人,鍼四分,灸三壯。 主膝痛如錐,不得屈伸,舌縱涎下,煩逆,溺難, 小便急引陰痛,陰痿,股內廉痛,婦人漏下不止,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男子如蠱, 女子如娠。 橫骨 大赫下一寸,肓俞下五寸,陰上橫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腹中行各一寸半, 素註去中行一寸,足少陰,衝脈之會。 銅人,灸三壯,素註,鍼一寸,灸五壯, 主淋,小便不通,陰器下縱引痛,小腹滿,目赤痛從內眥始,五藏虛竭失精。 大赫(一名陰維一名陰關) 氣穴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素註一寸,足少陰, 衝脈之會。 銅人,灸五壯,鍼三分。素註,鍼一寸,灸三壯。 主虛勞失精, 陰痿精溢,陰上縮,莖中痛,目赤痛從內眥始,婦人赤沃。 氣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四滿下一寸,去腹中行兩旁各一寸半,足少陰, 衝脈之會。 銅人,灸五壯,鍼三分。素註,鍼一寸,灸五壯。 主賁豚氣上下引脊痛,洩利不止,目赤痛從內眥始,婦人月事不調。 四滿(一名髓中) 中注下一寸,氣穴上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足少陰脈, 衝脈之會。銅人,鍼三分,灸三壯,主積聚疝瘕,腸澼,大腸有水,臍下切痛, 振寒,目內眥赤痛,婦人月水不調,惡血㽲痛,奔豚上下,無子。 中注 肓俞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足少陰,衝脈之會。 銅人,鍼一分, 灸五壯。 主小腹有熱,大便堅燥不利,泄氣上下引腰脊痛,目內眥赤痛, 女子月事不調。 肓俞 商曲下一寸,去臍中五分,素註一寸,足少陰,衝脈之會。 銅人,鍼一寸, 灸五壯。主腹切痛寒疝,大便燥,腹滿響響然不便,心下有寒,目赤痛從內眥始, 按諸家俱以疝主於腎,故足少陰經窌穴多兼治疝,丹溪以疝本肝經,與腎絕無相干, 足以正千古之訛。 商曲 石關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五分,素註一寸,足少陰,衝脈之會。 銅人, 鍼一寸,灸五壯。 主腹痛,腹中積聚,時切痛,腸中痛,不嗜食,目赤痛從內眥始, 石關 陰都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五分,素註一寸,足少陰,衝脈之會。 銅人, 鍼一寸,灸三壯。 主噦噫嘔逆,腹痛,氣淋,小便黃,大便不通,心下堅滿, 脊強不利,多唾,目赤痛從內眥始,婦人子藏有惡血,血上衝腹,痛不可忍。 陰都(一名食宮)通谷下一寸,夾胃脘兩邊相去五分,素註一寸,足少陰,衝脈之會。 銅人,鍼三分,灸三壯,主心滿逆氣,腸鳴,肺脹氣搶,脇下熱痛, 目赤痛從內眥始。 通谷 幽門下一寸,夾上脘兩旁相去五分,素註一寸,十四經發揮云,自商曲至通谷, 去腹中行各五分,素註自肓俞至幽門,去中行各一寸,足少陰,衝脈之會。 銅人, 鍼五分,灸五壯,明堂,灸三壯。 主失欠口喎,食飲善嘔,暴瘖不能言,結積留飲, 痃癖胸滿,食不化,心恍惚,喜嘔,目赤痛從內眥始。 幽門 夾巨闕兩旁各五分陷中,明堂云巨闕旁一寸五分,千金云夾巨闕一寸, (按幽門當在足陽明胃經,任脈二脈之中。)衝脈所會。 銅人,鍼一寸,灸五壯, 主小腹脹滿,嘔吐涎沫,喜唾,煩悶胸痛,胸中滿,不嗜食,逆氣欬,健忘, 洩利膿血,目赤痛從內眥始,女子心腹逆氣。 步廊 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仰而取之。 素註,鍼四分。銅人, 鍼三分,灸五壯。 主胸脇支滿痛引胸,鼻塞不通不得息,呼吸少氣,欬逆,嘔吐, 不嗜食,不得舉臂。 神封 靈墟下一寸六分陷中,胸中行各開二寸。 素註,鍼四分。銅人,鍼三分, 灸五壯。 主胸滿不得息,欬逆,嘔吐,乳癰寒熱。 靈墟 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開二寸。 素註,鍼四分。銅人,鍼三分, 灸五壯。 主胸脇支滿痛引胸,不得息,欬逆,嘔吐,胸滿不嗜食。 神藏 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 銅人,灸五壯,鍼三分,素註,四分, 主嘔吐,欬逆,喘不得息,胸滿不嗜食。 彧中 俞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二寸,仰而取之。 銅人,鍼四分,灸五壯,明堂, 灸三壯, 主欬逆喘息不能食,胸脇支滿,涎出多唾。 俞府 巨骨下璇璣旁二寸陷中,仰而取之。 素註,鍼四分。銅人,鍼三分,灸五壯, 下經,灸三壯。 主欬逆上氣,嘔吐,喘嗽,腹脹不下食飲,胸中痛, 按錢氏於腎有補無瀉,故於藥亦止制補腎地黃丸,而無瀉腎藥也。 心包絡在心下橫膜之上,竪膜之下,與橫膜相粘,而黃脂裹者心也。其脂膜之外, 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 滑氏云,手厥陰心主又曰心包何也。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手厥陰代君火行事, 以用而言,故曰手厥陰心主,以經而言。曰心包絡,一經而二名,實相火也。

手厥陰心包絡經

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鬲,歷絡三焦。 手厥陰受足少陰之交,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由是下鬲,歷絡於三焦之上脘中脘, 及臍下一寸下焦之分也。 其支者,循胸出脇,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 脇上際為腋,自屬心包上循胸出脇,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 下循臑內之天泉穴以介手太陰,少陰兩經之中間,入肘中之曲澤也。 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由肘中下臂,行臂兩筋之間,循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入掌中勞宮穴, 循中指出其端之中衝云。 其支別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小指次指,無名指也。自小指而逆數之,則為次指,云其支別者,自掌中勞宮穴別行, 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陽也。 此經多血少氣。 戌時氣血注此。 受足少陰之交。 凡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 天池(一名天會) 腋下三寸,乳後一寸,著脇直腋橛肋間,手足厥陰,少陽之會。 銅人,灸三壯,鍼二分,甲乙,鍼七分。 主胸中有聲,胸膈煩滿,熱病汗不出, 頭痛,四肢不舉,腋下腫,上氣,寒熱痃瘧。 天泉(一名天濕) 曲腋下二寸,舉臂取之。 銅人,鍼六分,灸三壯。 主目䀮䀮不明,惡風寒,心病,胸脇支滿,欬逆,膺背胛臂內廉痛。 曲澤 肘內廉下陷中,屈肘得之,心包絡脈所入為合,水。 銅人,灸三壯,鍼三分, 留七呼。 主心痛善驚,身熱煩渴,口乾,逆氣嘔涎血,心下澹澹,身熱,風胗, 臂肘手腕善搖動,頭清汗出不過肩,傷寒逆氣嘔吐。 郄門 掌后去腕五寸,手厥陰心包絡脈郄。 銅人,鍼三分,灸五壯。 主嘔血衂血, 心痛嘔噦,驚恐畏人,神氣不足。 間使 掌后三寸兩筋間陷中,心包絡脈所行為經,金。 素註,鍼六分,留七呼。 銅人,鍼三分,灸五壯,明堂,七壯,甲乙,三壯。 主傷寒結胸,心懸如飢,卒狂, 胸中澹澹,惡風寒,嘔沫怵惕,寒中少氣,掌中熱,腋腫肘攣,卒心痛,多驚, 中風氣塞,涎上昏危,瘖不得語,咽中如梗,鬼邪,霍亂乾嘔,婦人月水不調, 血結成塊,小兒客忤。 內關 掌后去腕二寸兩筋間,與外關相對,手心主之絡,別走少陽。 銅人,鍼五分, 灸三壯。 主手中風熱,失志,心痛,目赤,支滿肘攣。 實則心暴痛,瀉之, 虛則頭強,補之。 大陵 掌后骨下兩筋間陷中,手厥陰心包絡脈所注為俞,土,心包絡實,瀉之。銅人, 鍼五分,素註,鍼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熱病汗不出,手心熱,肘臂攣痛腋腫, 善笑不休,煩心,心懸若飢,心痛掌熱,喜悲泣驚恐,目赤目黃,小便如血。 嘔啘無度,狂言不樂,喉痹口乾,身熱頭痛,短氣,胸脇痛,瘑瘡疥癬。東垣曰: 胃氣下溜,五藏氣亂,在於心者,取之心主之俞大陵,同精導氣,以復其本位。 勞宮(一名五里一名掌中) 掌中央動脈,銅人,屈無名指取之,資生,屈中指取之。 滑氏云,以今觀之,屈中指無名指兩者之間取之為允,心包絡脈所溜為滎,火。 素註,鍼三分,留六呼,銅人,灸三壯,明堂,鍼二分,得氣即瀉,只一度, 鍼過兩度,令人虛,禁灸,灸令人息肉日加。主中風,善悲笑不休,手痹, 熱病數日汗不出,怵惕,脇痛不可轉側,大小便血,衂血不止,氣逆嘔噦煩渴, 食飲不下,大小人口中腥臭,口瘡,胸脇支滿,黃疸目黃,小兒齦爛。 中衝 手中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陷中,心包絡脈所出為井,木,心包絡虛,補之。 銅人,鍼一分,留三呼,明堂,灸一壯。 主熱病煩悶汗不出,掌中熱,身如火, 心痛煩滿,舌強。 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 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兩乳間陷者中是也。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 主腐熟水穀,其治在臍旁,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內而出以傳道, 其治在臍下一寸,故名三焦。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滑氏曰:三焦,相火也。火能腐熟水穀,萬物焦從火,火亦腐物之氣,命名取義, 或有在於此歟,三焦有名無形。又曰:三焦者,於鬲腹脂膏之內,五藏五府之隙, 水穀流化之關,其氣融會於其間,薰蒸鬲膜,發達皮膚分肉,運行四旁上中下, 各隨其所屬部分而名之,實元氣之別使也。是故雖無其形,倚內外之形而得名, 雖無其實,合內外之實而為位者也。 三因方云,古人謂左為腎藏,其府膀胱,右為命門,其府三焦,三焦者。 有脂膜如手大,正與膀胱相對,有二白脈自中出,夾脊而上貫於腦。 所以經云男子藏精,女子繫胞,以此推之,三焦當如此說,有形可見為是,扁鵲乃云, 三焦有位無形,而叔和輩失其旨意,遽云無狀有名,俾後學承謬不已,且名以召實, 無實奚名,果無其形,尚何藏精繫胞為哉,其所謂三焦者何也。上焦在膻中,內應心, 中焦在中脘,內應脾,下焦在臍下,即腎間動氣,分布人身,有上中下之異, 方人湛寂,欲想不興,則精氣散在三焦,榮華百脈,及其想念一起,慾火熾然, 翕撮三焦精氣流溢,並于命門輸瀉而去,故號此府為三焦耳,世承叔和之弊而不悟。 可為長太息也。初甚異其說,及為齊從事。(以下醫說,載之龍川志,) 有一舉子徐遁者,石守道之婿也。少嘗醫療病,有精思,曰:齊嘗大飢。 群丐相臠而食,有一人皮肉盡而骨脈全者,視其五藏,見右腎之下,有脂膜如手大者, 正與膀胱相對,有二白脈,自其中出,夾脊而上貫腦,意此則導引家所謂夾脊雙關者, 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為三焦也。所見默合,可以證古人之謬。 丹溪朱氏曰:三焦以焦,而下焦司肝腎之分,皆陰而主乎下者也。 天非此火不能以生物,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 上貫肘。 臂骨盡處為腕,臑盡處為肘,手少陽起小指次指之端關沖穴,上出次指之間,歷液門, 中渚,循手表腕之陽池,出臂外兩骨之間,循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 乃上貫肘,抵天井穴也。 循臑外上肩,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交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 肩肘之間,髆下對腋處為臑,從天井上行,循臂臑之外,歷清冷淵,消濼。 行太陽之裏,陽明之外,上肩循臂臑會,肩髎,天髎,交出足少陽之後,過秉風, 肩井,下入缺盆,復由足陽明之外,而交會於膻中,散布絡繞於心包,乃下膈, 當胃上口以屬上焦,於中脘以屬中焦,於陰交以屬下焦也。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繫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 腦戶後為項,目下為䪼,其支者,從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項過大椎,循天牖, 上耳後,經翳風,瘈脈,顱顖,直上出耳上角,至角孫,過懸釐,頷厭,及過陽白, 睛明,屈曲下耳頰,至䪼,會顴髎之分也。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卻出,至目銳眥。 此支從耳後翳風穴入耳中,過聽宮,歷耳門,和髎,卻出至目銳眥,會童子髎, 循絲竹空而交於足少陽也。 此經多血少氣。 亥時氣血注此。 受手厥陰之交。 凡二十三穴,左右共四十六穴。 關衝 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陽三焦脈所出為井,金。 銅人, 鍼一分,留三呼,灸一壯,素註,三壯。 主喉痹喉閉,舌捲口乾,頭痛,霍亂, 胸中氣噎,不嗜食,臂肘痛不可舉,目生翳膜,視物不明。 液門 手小指次指間陷中,握拳取之,手少陽三焦脈所溜為滎,水。 素問,銅人, 鍼二分,留二呼,灸三壯。 主驚悸妄言,咽外腫,寒厥,手臂痛不能自上下, 痎瘧寒熱,目赤澀,頭痛,暴得耳聾,齒齦痛。 中渚 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在腋門下一寸,手少陽三焦脈所注為俞,木, 三焦虛,補之。 素註,鍼二分,留三呼,銅人,灸三壯,鍼三分,明堂,灸二壯, 主熱病汗不出,目眩頭痛,耳聾,目生翳膜,久瘧,咽腫,肘臂痛,手五指不得屈伸。 陽池(一名別陽) 手表腕上陷中,從指本節直摸下至腕中心,手少陽三焦脈所過為原, 三焦虛實皆拔之。素註,鍼二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禁灸,指微云。 鍼透抵大陵穴,不可破皮,不可搖手,恐傷鍼轉曲,主消渴,口乾煩悶,寒熱瘧, 或因折傷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不得舉。 外關 腕後二寸兩筋間,陽池上一寸,手少陽絡,別走心主。 銅人,鍼三分, 留七呼,灸二壯,明堂,三壯。主耳聾渾渾焞焞無聞,五指盡痛,不能握物, 實則肘攣,瀉之,虛則不收,補之。 支溝(一名飛虎) 腕後臂外三寸,兩骨間陷中,手少陽脈所行為經,火。 銅人, 鍼三分,灸二七壯,明堂,五壯,素註,鍼二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熱病汗不出, 肩臂痠重,脇腋痛,四肢不舉,霍亂嘔吐,口噤不開,暴瘖不能言,心悶不已, 卒心痛,鬼擊,傷寒結胸,瘑瘡疥癬,婦人姙脈不通,產後血暈,不省人事。 會宗 腕後三寸,空中一寸。 銅人,灸七壯,明堂,五壯,禁鍼。 主五癎, 肌膚痛,耳聾。 三陽絡(一名通門) 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 銅人,灸七壯,明堂,五壯,禁鍼, 主暴瘖瘂,耳聾,嗜臥,四肢不欲動搖。 四瀆 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銅人,鍼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暴氣耳聾, 下齒齲痛。 天井 肘外大骨後,肘上一寸,輔骨上兩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甄權云, 曲肘後一寸,叉手按膝頭,取之兩筋骨罅中,手少陽三焦脈所入為合,土,三焦實, 瀉之。 素註,鍼一寸,留七呼,銅人,灸三壯,明堂,五壯,鍼三分。主心胸痛, 欬嗽上氣,短氣不得語,唾膿,不嗜食,寒熱凄凄不得臥,驚悸,瘈瘲癲疾, 羊癎風痹,耳聾嗌腫,喉痹汗出,目銳眥痛,頰腫痛,耳後臑臂肘痛,捉物不得, 嗜臥,撲傷腰髖疼,振寒頸項痛,大風默默不知所痛,悲傷不樂,腳氣上攻, 清冷淵 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 銅人,鍼三分,灸三壯,主肩痹痛, 臂臑不能舉,不能帶衣。 消濼 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下。 銅人,鍼一分,灸三壯,明堂,鍼六分,素註, 鍼五分。 主風痹頸項強急,腫痛寒熱,頭痛癲疾。 臑會(一名臑交) 肩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手少陽,陽維之會。 素註,鍼五分, 灸五壯,銅人,鍼七分,留三呼,得氣即瀉,灸七壯。 臂痛痠無力,痛不能舉, 寒熱,肩腫引胛中痛,項癭氣瘤。 肩髎 肩端臑上陷中,斜舉臂取之。 銅人,鍼七分,灸三壯,明堂,五壯, 主臂痛肩重不能舉。 天髎 肩缺盆中,上毖骨際陷中央,須缺盆陷處,上有空,起肉上是穴,手足少陽, 陽維之會。 銅人,鍼八分,灸三壯,當缺盆陷上,突起肉上鍼之,若誤鍼陷處, 傷人五藏氣,令人卒死。 主胸中煩悶,肩臂痠疼,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煩滿, 頸項急,寒熱。 天牖 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 銅人,鍼一寸, 留七呼,不宜補,不宜灸,灸即令人面腫眼合,先取譩譆,後取天容,天池即差, 若不鍼譩譆即難療,明堂,鍼五分,得氣即瀉,瀉盡更留三呼,瀉三吸,不宜補, 素註,下經,灸三壯,資生云,宜灸一壯三壯。 主暴聾氣,目不明,耳不聰, 夜夢顛倒,面青黃無顏色,頭風面腫,項強不得回顧,目中痛。 翳風 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鍼經,先以銅錢二十文,令患人咬之, 尋取穴中,手足少陽之會。素註,鍼三分,銅人,鍼七分,灸七壯,明堂,三壯, 刺灸俱令人咬錢,令口開。 主耳鳴耳聾,口眼喎斜,脫頷頰腫,口噤不開,不能言, 口吃,牙車急,小兒喜欠。 瘈脈(一名資脈) 耳本後雞足青絡脈。 銅人,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多出,鍼一分, 灸三壯,主頭風耳鳴,小兒驚癎瘈瘲,嘔吐,泄利無時,驚恐,眵瞢目睛不明。 顱息 耳後間青絡脈中。 銅人,灸七壯,禁鍼,明堂,灸三壯,鍼一分。 不得多出血,多出血殺人, 主耳鳴痛,喘息,小兒嘔吐涎沫,瘈瘲發癎,胸脇相引, 身熱頭痛,不得臥。 角孫 耳廓中間上,髮際下,開口有空,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銅人,灸三壯, 明堂,鍼八分。 主目生翳膚,齒齦腫,唇吻強,齒牙不能嚼物,齲齒,頭項強。 耳門 耳前起肉,當耳缺者陷中。 銅人,鍼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下經,禁灸, 有病,灸不過三壯。 主耳鳴如蟬聲,聤耳膿汁出,耳生瘡,齒齲,唇吻強。 和髎 耳前銳髮下橫動脈,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 銅人,鍼七分,灸三壯, 主頭重痛,牙車引急,頸頷腫,耳中嘈嘈,鼻涕,面風寒,鼻準上腫,癰痛, 招搖視瞻,瘈瘲,口噼。 絲竹空(一名目髎) 眉後陷中,手足少陽脈氣所發。 素註,鍼三分,留六呼,銅人, 禁灸,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鍼三分,留三呼,宜瀉不宜補。 主目眩頭痛, 目赤,視物䀮䀮不明,惡風寒,風癎,目戴上,不識人,眼睫倒毛,發狂吐涎沫, 發即無時,偏正頭疼。 膽重三兩三銖,長三寸,在肝之短葉間,盛精汁三合。 膽者,中正之官,喜樂出焉。 膽為清淨之府, 諸府皆傳穢濁,獨膽無所傳道,故曰清淨,膽汁減,則目昏,又吐傷膽倒,則視倒植, 膽為青腸。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角,下耳後。 足少陽經起目銳眥之瞳子髎,於是循聽會,客主人,上抵頭角,循頷厭,下懸顱, 懸釐,由懸釐外循耳上髮際,至曲鬢,率谷,由率谷外折,下耳後,循天衝,浮白, 竅陰,完骨,又自完骨外折,循本神,過曲差,下至陽白,會睛明,復從睛明上行, 循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穴。 此經頭部自瞳子髎至風池,凡二十穴,作三折,向外而行,始瞳子髎至完骨是一折, 又自完骨外折上至陽白,會睛明是一折,又自睛明上行,循臨泣,風池是一折。 緣其穴曲折外多,難為科牽,故此作一至二十,次第該之,一瞳子髎,二聽會, 三客主人,四頷厭,五懸顱,六懸釐,七曲鬢,八率谷,九天沖,十浮白,十一竅陰, 十二完骨,十三本神,十四陽白,十五臨泣,十六目窗,十七正營,十八承靈, 十九腦空,二十風池。 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自風池循頸過天牖穴, 行手少陽脈之前,下至肩,上循肩井,卻左右交出手少陽之後,過大椎,大杼,秉風, 當秉風前,入缺盆之外。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走耳前,至目銳眥後,(此一節即手三焦,交經同。)其支者, 從耳後顳顬間過翳風之分,入耳中,過聽宮,出走耳前。 復自聽宮至目銳眥瞳子窌之分也。 窌,廣韻作力嘲切,深空之貌,即穴隙之謂也。江西席弘家鍼灸書中,諸窌字作髎, 豈窌髎聲相近而然,今悉改定,雖然所改有不盡者,亦不必苦求之也。(此本註) 其支者,別目銳眥下大迎,合于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 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 其支者,別自目外瞳子髎而下大迎,合手少陽於䪼,當顴髎之分,下臨頰車,下頸, 循本經之前,與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下胸中天池之外,貫膈,即期門之所絡肝, 下至日月之分,屬於膽也。 循脇裏,出氣衝,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脇,胠也。腋下為脇,曲骨之分為毛際,毛際兩旁動脈中為氣衝,楗骨之下為髀厭, 即髀樞也。自屬膽處,循脇內章門之裏,出氣衝,遶毛際,遂橫入髀厭中之環跳也。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脇,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 脇骨之下為季脇,此直者,從缺盆直下腋,循胸,歷淵液,輙筋,日月穴,過季脇, 循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入上髎,中髎,長強而下,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 乃下循髀外,行太陽,陽明之間,歷中瀆,陽關,出膝外廉,抵陽陵泉也。 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 䯒外為輔骨,外踝以上為絕骨,足面為跗,自陽陵泉下外輔骨前,歷陽交,外丘, 光明,直下抵絕骨之端,循陽輔,懸鍾而下,出外踝之前,至丘墟,循足面之臨泣, 五會,俠谿,乃上入小指次指之間,至竅陰而終也。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 足大指本節後為岐骨,大指爪甲後為三毛,其支者,自足跗上臨泣穴,別行入大指, 循岐骨內,出大指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交於足厥陰也。 是經多氣少血。 子時氣血注此。 受手少陽之交。 四十三穴,左右共八十六穴, 刺深四分,留五呼。 瞳子髎(一名太陽一名前關)目外去眥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 素註, 灸三壯,鍼三分,主目癢,翳膜白,青盲無見,遠視䀮䀮,赤痛淚出多眵䁾,內眥癢, 頭痛喉閉。 聽會 耳微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 銅人,鍼七分,留三呼, 得氣即瀉,不須補,日灸五壯止三七壯,十日後,依前報灸,明堂,鍼三分, 灸三壯。 主耳鳴耳聾,牙車脫臼,相離一二寸,牙車急不得嚼物,齒痛惡寒, 狂走瘈瘲,恍惚不樂,中風口喎斜,手足不隨。 客主人(一名上關) 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張口取之乃得,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銅人,灸七壯,禁鍼,明堂,鍼一分,留之,得氣即瀉,日灸七壯至二百,下經, 灸十壯,素註,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素問,禁深刺,深則交脈破,為內漏耳聾, 又欠而不得㰦。 主唇吻強,口眼偏邪,青盲,瞇目䀮䀮,惡風寒,牙齒齲,口噤, 嚼物鳴痛,耳鳴耳聾,瘈瘲沫出,寒熱,痙引骨痛。 頷厭 曲周下,顳顬上廉,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 銅人,灸三壯,鍼七分, 留七呼,深刺令人耳聾。 主偏頭痛,頭風目眩,驚癎,手拳,手腕痛,耳鳴, 目無見,目外眥急,好嚏,頸痛,歷節風汗出。 懸顱 曲周上,顳顬上廉,手足少陽,陽明三脈之會。 銅人,灸三壯,鍼三分, 留三呼,明堂,鍼二分,素註,鍼七分,留七呼,刺深,令人耳無所聞。 主頭痛, 牙齒痛,面膚赤腫,熱病煩滿,汗不出,頭偏痛引目外眥赤,身熱,鼻洞濁下不止, 傳為鼽,目昏瞢瞑目。 懸釐 曲周上,顳顬下廉,手足少陽,陽明四脈之會。 銅人,鍼三分,灸三壯, 素註,鍼三分,留七呼。 主面皮赤腫,頭偏痛,煩心不欲食,中焦客熱, 熱病汗不出,目銳眥赤痛。 曲鬢(一名曲髮) 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皷頷有空,足太陽,少陽之會。 銅人, 鍼三分,灸七壯,明下,灸三壯。主頷頰腫引牙車不得開,急痛,口噤不能言, 頸項不得顧,腦兩角痛為巔風,引目眇。 率谷 耳上入髮際寸半陷者宛宛中,嚼而取之,足太陽,少陽之會。 銅人,灸三壯, 鍼三分。 主痰氣鬲痛,腦兩角強痛,頭重,醉後酒風,皮膚腫,胃寒煩悶嘔吐。 天衝 耳後髮際二寸,耳上如前三分,足少陽,太陽二脈之會。 銅人,灸七壯, 素註,三壯,鍼三分。主癲疾風痓,牙齦腫,善驚恐,頭痛。 浮白 耳後入髮際一寸,足太陽,少陽之會。 銅人,鍼三分,灸七壯,明堂, 灸三壯,鍼三分。 主足不能行,耳聾耳鳴,齒痛,胸滿不得息,胸痛,頸項癭, 癰腫不能言,肩臂不舉,發寒熱,喉痹,欬逆痰沫,耳鳴嘈嘈無所聞。 竅陰(一名枕骨) 完骨上,枕骨下,動搖有空,足太陽,手足少陽之會。陳氏云, 髓會絕骨,髓屬腎,主骨,於足少陽無所關,腦為髓海,腦有枕骨穴,則當會枕骨, 絕骨誤也。髓病治此。 按竅陰正足少陽經,不知陳氏何以云此,豈素問云枕骨二穴者,指督脈後頂,腦戶, 而王註誤之歟。銅人,灸七壯,甲乙,灸五壯,鍼四分,素註,鍼三分,灸三壯, 主四肢轉筋,目痛,頭項頷痛引耳嘈嘈,耳鳴無所聞,舌本出血,骨勞,癰疽發厲, 手足煩熱,汗不出,舌強脇痛,欬逆喉痹,口中惡苦。 完骨 耳後入髮際四分,足太陽,少陽之會。 銅人,鍼三分,灸七壯,素註, 留七呼,灸三壯,明堂,鍼二分,灸依年為壯。 主足痿失履不收,牙車急,頰腫, 頭面腫,頸項痛,頭風,耳後痛,煩心,小便赤黃,喉痹齒齲,口眼喎斜,癲疾。 本神 曲差旁一寸五分,直耳上入髮際四分,陽維脈所止。 銅人,鍼三分,灸七壯, 主驚癎吐涎沫,頸項強急痛,目眩,胸相引不得轉側,癲疾,嘔吐涎沫,偏風。 陽白 眉上一寸,直瞳子,手足陽明,少陽,陽維五脈之會。 素註,鍼三分,銅人, 鍼二分,灸三壯。 主瞳子癢痛,目上視,遠視䀮䀮,昏夜無見,目痛目眵, 背腠寒慄,重衣不得溫。 臨泣 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令患人正睛取穴,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 主目眩,目生白翳,目淚,枕骨合顱痛,惡寒鼻塞,驚癎,反視,大風,目外眥痛, 卒中風不識人。 目窗 臨泣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 銅人,鍼三分,灸五壯,三度刺, 令人目大明。 主目赤痛,忽頭旋,目䀮䀮遠視不明,頭面浮腫,頭痛,寒熱汗不出, 惡寒。 正營 目窗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 銅人,灸五壯,鍼三分。 主目眩瞑, 頭項偏痛,牙齒痛,唇吻急強,齒齲痛。 承靈 正營後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 主腦風頭痛,惡風寒,鼽衂鼻窒, 喘息不利。 腦空(一名顳顬) 承靈後一寸五分,俠玉枕骨下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 素註, 鍼四分,銅人,鍼五分,得氣即瀉,灸三壯, 主勞疾羸瘦,體熱,頸項強不得回顧, 頭重痛不可忍,目瞑心悸,發即為癲風,引目眇,鼻痛。 曹操患頭風, 發即心亂目眩,華佗鍼腦空立愈。 按三國志,曹操患頭風,久不愈,後陳琳草檄,操見之喜,頓愈,蓋喜則氣舒, 故頭風解也。今醫家所載不同,豈佗愈後復發而然歟。 風池 耳後顳顬後,腦空下,髮際陷中,按之引於耳中,手足少陽,陽維之會。素註, 鍼四分,甲乙,鍼三分,銅人,鍼七分,留三呼,灸三壯,甲乙,鍼一寸二分, 患大風者,先補後瀉,少可患者,以經取之,留五呼,瀉七吸,灸不及鍼, 日七壯至百壯。 主洒淅寒熱,傷寒溫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頭痛,㾬瘧, 頸項如拔,痛不得回顧,目淚出,欠氣多,鼻鼽衂,目內眥赤痛,氣發耳塞,目不明, 腰背俱疼,腰傴僂引頸筋無力不收,大風中風,氣塞涎上不語,昏危,癭氣,東垣曰: 少陽頭痛,風寒傷上,邪從外入,令人振寒,頭痛身痛惡寒,治在風池,風府, 平安公患偏風,甄權鍼風池,肩髃,曲池,支溝,五樞,陽陵泉,巨虛下廉即差。 仲景曰: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癒。 肩井(一名膊井)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中指下陷中, 手足少陽,足陽明,陽維之會,連入五藏。 甲乙,灸五壯,素註,鍼五分,若刺深, 令人悶倒,如悶倒,速於三里下氣補之,須臾甦,凡鍼肩井,須補三里。 否則防後卒中之患,明堂,鍼四分,先補后瀉,不宜灸,婦人墮胎微損,手足弱者, 鍼肩井立差,日灸七壯止二百壯,素註,三壯, 主中風氣塞,涎上不語。 腎虛腰痛九漏,上氣短氣逆氣,風勞百病,撲傷腰髖疼,頭項痛,五勞七傷, 頸項不得回顧,臂痛,兩手不得向頭,婦人產難,墮胎後,手足厥逆。 淵液(一名泉液) 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得之。 銅人,禁灸,灸之令人生腫蝕馬瘍, 內潰者死,明堂,鍼三分。主寒熱馬瘍。 輙筋(一名神光一名膽募)期門下五分陷中,第三肋端,橫直蔽骨傍二寸五分, 上直兩乳,側臥屈上足取之,膽之募,足太陽,少陽之會。 銅人,灸五壯,鍼五分, 素註,七分。 主太息善悲,小腹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嘔吐宿汁, 吞酸。 京門(一名氣俞一名氣府)監骨下,腰中季肋本俠脊,腎之募。 銅人,灸三壯, 鍼三分,留七呼。主腸鳴,小腹痛,肩背寒,痙,肩胛內廉痛,腰痛不得俛仰久立。 帶脈 季脇下一寸八分陷中,足少陽,帶脈二脈之會。 銅人,鍼六分,灸五壯, 明堂,灸七壯。 主腰腹縱,溶溶如囊水之狀,婦人小腹痛,裏急後重,瘈瘲, 月事不調,赤白帶下。 五樞 帶脈下三寸,水道旁一寸半陷中,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 銅人,鍼一寸, 灸五壯,明下,三壯。主痃癖,小腸膀胱腎餘,小腹痛,陰疝,兩睾丸上入腹, 婦人赤白帶下,裏急瘈瘲。 維道 章門下五寸三分,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 銅人,鍼八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嘔吐不止,水腫,三焦不調,不嗜食。 居髎 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素註,章門下四寸三分,足少陽,陽維之會。 銅人,鍼八分,留六呼,灸三壯。主腰引小腹痛,肩引胸臂攣急, 手臂不得舉以至肩。 環跳 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以右手摸穴,左搖撼取之,足少陽, 太陽之會。 銅人,灸五十壯,素註,鍼一寸,留二呼,灸三壯,指微云, 已刺不可搖,恐傷鍼。 主冷風濕痹不仁,風𤺋遍身,半身不遂,腰胯痛蹇, 膝不得轉側伸縮。仁壽宮患腳氣偏風,甄權奉勅鍼環跳,陽陵泉,陽輔, 巨虛下廉而能起行。環跳穴痛,恐生附骨疽。 中瀆 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足少陽絡,別走厥陰。 銅人,灸五壯,鍼五分, 留七呼。 主寒氣客於分肉間,攻痛上下,筋痹不仁。 陽關(一名陽陵) 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 銅人,鍼五分,禁灸, 主風痹不仁,膝痛不可屈伸。 陽陵泉 膝下一寸,䯒外廉陷中,蹲坐取之,膽脈所入為合,土。 難經曰: 筋會陽陵泉,疏曰:筋病治此。 銅人,鍼六分,留十呼,得氣即瀉,又宜久留鍼, 灸七壯至七七壯,素註,三壯,明下,一壯。 主膝伸不得屈,髀樞膝骨冷痹,腳氣, 膝股內外廉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苦嗌中介然,頭面腫,足筋攣。 陽交(一名別陽一名足窌) 足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之間,陽維之郄。 銅人, 鍼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胸滿腫,膝痛足不收,寒厥,驚狂喉痹面腫。 外丘 外踝上七寸。 銅人,鍼三分,灸三壯, 主胸脹滿,膚痛痿痹,頸項痛, 惡風寒,猘犬傷,毒不出,發寒熱,癲疾,小兒龜胸。 光明 外踝上五寸,足少陽之絡,別走厥陰。 銅人,鍼六分,留七呼,灸五壯, 明下,七壯。 主淫濼,脛痠䯒疼,不能久立,熱病汗不出,卒狂,虛則痿痹, 坐不能起,補之,實則足䯒熱,膝痛,身體不仁,善嚙頰,瀉之。 陽輔(一名分肉) 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三分,去丘墟七寸。 足少陽膽脈所行為經,火,膽實瀉之。難經曰:髓會絕骨,疏云,髓病治此。 難經本義曰:絕骨一名陽輔。袁氏曰:足能健步,以髓會絕骨也。諸髓皆屬於腎, 故為髓會。素註,鍼三分,又曰:鍼七分,留十呼。銅人,灸三壯,鍼五分,留七呼。 主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膚腫,筋攣,百節痠疼,實無所知,諸節盡痛,痛無常處, 腋下腫痿,喉痹,馬刀挾癭,膝䯒痠,風痹不仁,厥逆,口苦太息,心脇痛,面塵, 頭角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汗出振寒,瘧。 胸中脇肋髀膝外至絕骨外踝前節痛,善潔面青。 懸鍾(一名絕骨) 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鍼灸經,尋摸尖骨者,乃是絕骨兩分開, 足三陽之大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前尋摸絕骨間尖如前離三分。 高一寸許是陽輔穴,後尋摸絕骨間尖筋骨縫中是懸鍾穴。 銅人,鍼六分,留七呼, 灸三壯,指微云,斜入鍼二寸許,灸七壯或三壯。 主心腹脹滿,胃中熱,不嗜食, 腳氣,膝䯒痛,筋骨攣痛,足不收,逆氣,虛勞寒損,憂恚,心中欬逆,泄注,喉痹, 頸項強,腸痔瘀血,陰急,鼻衂,腦疽,大小便澀,鼻中乾,煩滿狂易, 中風手足不遂。 丘墟 足外踝下如前陷中,骨縫中,去臨泣三寸,又俠谿穴中量上,外踝骨前五寸, 足少陽脈所過為原,膽虛實皆拔之。 銅人,灸三壯,素註,鍼五分,留七呼, 主胸脇滿痛不得息,久瘧振寒,腋下腫,痿厥,坐不能起,髀樞中痛,目生翳膜, 腿䯒痠,轉筋,卒疝,小腹堅,寒熱頸腫,腰胯疼,善太息。 臨泣 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去俠谿一寸五分,足少陽膽脈所注為俞,木, 甲乙,鍼二分,留五呼,灸三壯。 主胸中滿,缺盆中及腋下馬刀瘍瘻,善嚙頰, 天牖中腫,淫濼,䯒痠,目眩,枕骨合顱痛,洒淅振寒,心痛,周痹痛無常處, 厥逆氣喘,不能行,㾬瘧日發,婦人月事不利,季脇支滿,乳癰。 地五會 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俠谿一寸。銅人,鍼一分,禁灸,灸之令人羸瘦, 不出三年卒。 主腋痛,內損唾血,足外無膏澤,乳癰。 俠谿 足小指次指岐骨間,本節前陷中,足少陽膽脈所溜為滎,水,膽實則瀉之, 素註,鍼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胸脇支滿,寒熱傷寒,熱病汗不出,目外眥赤, 目眩,頰頷腫,耳聾,胸中痛不可轉側,痛無常處。 東垣曰:先師潔古病苦頭痛, 發時兩頰青黃,眩暈,目不欲開,懶言,身體沉重,兀兀欲吐,此厥陰,太陰合病, 名曰風痰,灸俠谿,服局方玉壼丸愈。 竅陰 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少陽膽脈所出為井,金。 素註, 鍼一分,留一呼,甲乙,留三呼,灸三壯。銅人,灸三壯,鍼二分。 主脇痛, 欬逆不得息,手足煩熱,汗不出,轉筋,癰疽,頭痛心煩,喉痹,舌強口乾, 肘不可舉,卒聾不聞人語,魘夢,目痛小眥痛。 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 窗籠者,耳中也。又曰:少陽為樞,樞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 視有餘不足骨繇者,節緩而不取也。所謂繇者,搖故也。當窮其本也。 今按病筋痿而顫掉者,當取竅陰,窗籠,但窗籠未有所攷,恐是太陽小腸聽宮是, 蓋手足太陽,少陽三脈之會,否則聽會未可知,俟當別攷。 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共七葉,附著於脊之第九椎,其治在左,其藏在右, 在腎之前,並胃。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 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 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其聲呼,其液泣,其色青。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主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 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知,玄生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 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 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肝者,將軍之官,決斷行焉。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此為陽中之少陽, 通於春氣。 肝之合筋也。其榮在爪,其主肺也。 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黑白矣(知當作見)。 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春三月。) 人臥則血歸於肝,目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肝色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巳上俱素問。) 肝青象木,木得水而浮,肝得水而沉何也。然,肝者,非為純木也。乙,角也。 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陽,而吸其微陰之氣,其意樂金,又行陰道多, 故令肝得水而沉,妻從夫也。肝熟而反浮者,乙當歸甲,極而反也。〔難經〕 肝有兩葉何也。然,肝者,東方木也。春也。萬物始生,其尚幼小,意無所親, 去太陰尚近,(冬)離太陽不遠,(夏)猶有兩葉,亦應木也。〔難經〕 肝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卷,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 故脈不榮,則筋縮急,筋縮急,則引卵與舌,故舌卷卵縮,此筋先死,庚日篤, 辛日死。

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聚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 足大指爪甲後為三毛,三毛後橫紋為聚毛,去,相去也。 足厥陰起於大指聚毛之大敦穴,循足跗上廉,歷行間,太衝,抵內踝一寸之中封也。 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 自中封上踝,過三陰交,歷蠡溝,中都,復上一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 至膝關,曲泉。 循股入陰中,環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 髀內為股,臍下為小腹,由曲泉上行,循股內之陰包,五里,陰廉,遂當沖門, 府舍之分,入陰毛中,左右相交,環遶陰器,抵小腹,而上會曲骨,中極,關元, 復循章門至期門之所,挾胃屬肝,下日月之分絡於膽也。 上貫膈,布脇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目內廉深處為目系,頏顙,咽顙也。自期門上貫膈,行食竇之外,大包之裏, 散布脇肋,上雲門,淵液之間,人迎之外,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行大迎。 地倉,四白,陽白之外,連目系,上出額,行臨泣之裏,與督脈相會於巔頂之百會也。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環唇內。 前此連目系上出額,此支從目系下行任脈之外,本經之裏,下頰裏,交環於唇口之內, 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此交經之支,從期門屬肝處別貫膈,行食竇之外,本經之裏,上注肺,下行至中焦, 挾中脘之分,以交於手太陰也。 是經多血少氣。 丑時氣血注此。 受足少陽之交。 凡一十三穴,左右共二十六穴, 刺深一分,留二呼。 大敦 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一云,內側為隱白,外側為大敦, 足厥陰肝脈所出為井,木。 銅人,鍼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五淋,卒疝七疝, 小便數遺不禁,陰頭中痛,汗出,陰上入小腹,陰偏大,腹臍中痛,悒悒不樂。 病左取右,病右取左,腹脹腫病,小腹痛,中熱喜寐,尸厥狀如死人,婦人血崩不止, 陰挺出,陰中痛。 行間 足大指縫間,動脈應手陷中,足厥陰肝脈所溜為滎,火。肝實則瀉之,素註, 鍼三分,銅人,灸三壯,鍼六分,留十呼。 主嘔逆洞泄,遺溺癃閉,消渴嗜飲, 善怒,四肢滿,轉筋,胸脇痛,小腹腫,欬逆嘔血,莖中痛,腰疼不可俛仰,腹中脹, 小腸氣,肝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息,癲疾短氣,便溺難,七疝寒疝,中風, 肝積肥氣,發痎瘧,婦人小腹腫,面塵脫色,經血過多不止,崩中,小兒急驚風。 東垣曰:前陰臊臭,前陰者,足厥陰脈絡循陰器,出挺末,凡臭,心之所主。 入肝為臊,於肝經瀉行間,是治本,後於心經瀉少衝,是治標。 按難經謂肝臭臊,心臭焦,脾臭香,肺臭腥,腎臭腐,五藏各有臭,而皆心主之故, 瀉行間,為治本,次瀉少衝,是治標,試效方序中治腋臭,亦同此法。 蓋腋下是極泉穴,心脈所發,腋臭亦屬臊,故治法與前陰臊臭不殊,藥用柴胡, 草龍膽,車前子,黃連,以瀉心肝二經也。 太衝 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云一寸半內間,動脈應手陷中,足厥陰肝脈所注為俞, 土。 素問,女子二七,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能有子,又診病人太衝脈有無, 可以訣死生。 銅人,鍼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心痛脈弦,馬黃,瘟疫, 肩腫吻傷,虛勞浮腫,腰引小腹痛,兩丸騫縮,溏泄遺溺,陰痛,面目蒼色, 胸脇支滿,足寒,肝心痛,蒼然如死狀,終日不得息,大便難,便血,小便淋, 小腸疝氣痛,㿉疝,小便不利,嘔血嘔逆,發寒,嗌乾善渴,肘腫,內踝前痛,淫濼, 䯒痠,腋下馬刀,瘍瘻唇腫,女子漏下不止,小兒卒疝。 中封(一名懸泉)足內踝骨前一寸,筋裏宛宛中,素註,一寸半,仰足取陷中, 伸足乃得之,足厥陰肝脈所行為經,金。 銅人,鍼四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㾬瘧,色蒼蒼,發振寒,小腹腫痛,食怏怏繞臍痛,五淋不得小便,足厥冷, 身黃有微熱,不嗜食,身體不仁,寒疝,腰中痛,或身微熱,痿厥失精,筋孿, 陰縮入腹相引痛。 蠡溝(一名交儀)內踝上五寸,足厥陰絡別走少陽。 銅人,鍼二分,留三呼, 灸三壯,下經,灸七壯。 主疝痛,小腹脹滿,暴痛如癃閉,數噫,恐悸,少氣不足, 悒悒不樂,咽中悶,如有息肉,背拘急不可俛仰,小便不利,臍下積氣如石。 足脛寒痠,屈伸難,女子赤白淫下,月水不調。 氣逆則睾丸卒痛,實則挺長,瀉之, 虛則暴癢,補之。 中都(一名中郄)內踝上七寸,骨中,與少陰相直。 銅人,鍼三分,灸五壯, 主腸澼,㿉疝,小腹痛,不能行立,脛寒,婦人崩中,產后惡露不絕。 膝關 犢鼻下二寸傍陷中。 銅人,鍼四分,灸五壯。 主風痹,膝內廉痛引臏, 不可屈伸,咽喉中痛。 曲泉 膝股上內側,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橫文頭取之。 足厥陰肝脈所入為合,水,肝虛則補之, 銅人,鍼六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㿉疝,陰股痛,小便難,腹脇支滿,癃閉,少氣,洩利,四肢不舉,實則身目眩痛, 汗不出,目䀮䀮,膝關痛,筋攣不可屈伸,發狂,衂血下血,喘呼,小腹痛引咽喉, 房勞失精,身體極痛,洩水下痢膿血,陰腫,陰莖痛,䯒腫,膝脛冷疼,女子血瘕, 按之如湯浸股內,小腹腫,陰挺出,陰癢。 陰包 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踡足取之,看膝內側必有槽中。 銅人,鍼六分, 灸三壯,下經,七分。主腰尻引小腹痛,小便難,遺溺,婦人月水不調。 五里 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 銅人,鍼六分,灸五壯, 主腹中滿, 熱閉不得溺,風勞嗜臥。 陰廉 羊矢下,去氣衝二寸動脈中。 銅人,鍼八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婦人絕產,若未經生產者,灸三壯,即有子。 章門(一名長平一名脇髎) 大橫外,直季脇肋端,當臍上二寸,兩旁九寸,側臥, 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又云肘尖盡處是穴,脾之募,足少陽,厥陰之會,難經, 藏會章門,疏曰:藏病治此。 銅人,鍼六分,灸百壯,明堂,日七壯止五百壯, 素註,鍼八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脇痛,不得臥, 煩熱口乾,不嗜食,胸脇痛支滿,喘息,心痛而嘔,吐逆,飲食卻出。 腰痛不得轉側,腰脊冷疼,溺多白濁,傷飽身黃瘦,賁豚積聚,腹腫如皷,脊強, 四支懈惰,善恐,少氣厥逆,肩臂不舉。 東垣曰:氣在於腸胃者,取之太陰,陽明, 不下取三里,章門,中脘。 魏士珪妻徐病疝,自臍下上至於心皆脹滿。 嘔吐煩悶,不進飲食,滑伯仁曰:此寒在下焦,為灸章門,氣海。 期門 直乳二肋端,不容傍一寸五分,又曰乳直下一寸半,肝之募,足厥陰, 太陰之會。 銅人,鍼四分,灸五壯。 主胸中煩熱,賁豚上下,目青而嘔, 霍亂洩利,腹堅硬,大喘不得安臥,脇下積氣,傷寒心切痛,喜嘔酸,食飲不下, 食後吐水,胸脇痛支滿,男子婦人血結胸滿,面赤火燥,口乾消渴,胸中痛不可忍, 傷寒過經不解,熱入血室,男子則由陽明而傷,下血譫語,婦人月水適來。 邪乘虛而入,及產後餘疾。 仲景曰:傷寒腹滿譫語,寸脈微而緊,此肝乘脾也, 名曰縱,刺期門,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 其病欲解,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又曰:太陽與少陽併病,頭項強痛。 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否鞕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 發汗則譫語,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又曰: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 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脇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 當刺期門,又曰:陽明病,下血譫語者,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 王叔和曰: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 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尸厥,當刺期門, 巨闕。 一婦人患熱入血室,醫者不識,許學士曰:小柴胡已遲,當刺期門, 予不能鍼,請善鍼者鍼之,如言而愈。 按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飲水腹滿,至於自汗出,則表已解,小便利, 則裏自和。故仲景曰:其病欲解,當俟其自愈,且肝乘肺,為侮所不勝,故曰橫, 今詳文義,刺期門三字疑衍,故丹溪謂羅成之曰:仲景書非全書,其間或文有不備, 或意有未盡,吾每思之,不能以無疑,此之謂歟。

督脈

督脈者,起於下極之腧。 下極之腧,兩陰之間,屏翳處也。屏翳兩筋間為篡,篡內深處為下極,督脈之所始也。 並於脊裏,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也。 脊之為骨,凡二十一椎,通項骨三椎,共二十四椎,自屏翳而起,歷長強穴。 並脊裏而上行,循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 過風門,循陶道,大椎,瘂門,至風府入腦,循腦戶,強間,后頂上巔,至百會, 前頂,顖會,上星,神庭,循額至鼻柱,經素髎,水溝,兌端,至齦交而終焉, 云陽脈之海者,以人之脈絡,周流於諸陽之分,譬猶水也。而督脈則為之都綱, 故曰陽脈之海。 行背中一行,凡二十七穴。 長強〔一名氣之陰郄一名橛骨) 脊骶骨端下三分伏地取之乃得,足少陰,少陽結會, 督脈別走任脈。 銅人,鍼三分,轉鍼以大痛為度,灸不及鍼。 日灸三十壯止二百壯,甲乙,鍼二分,留七呼,明堂,灸五壯。主腸風下血, 久痔瘻,腰脊痛,狂病,大小便難,頭重,洞泄,五淋,疳蝕下部慝,小兒顖陷, 驚癎瘈瘲,嘔血,驚恐失精,瞻視不正。 實則脊強,瀉之,虛則頭重,補之。 腰俞(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戶) 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 以挺身伏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后乃取其穴。 銅人,鍼八分,留三呼, 瀉五吸,灸七壯至七七壯,甲乙,鍼二分,留七呼,灸七壯,忌房勞,舉重強力, 明堂,灸三壯,下經,灸五壯,素註,鍼一分,又云二寸。 主腰髖腰脊痛, 不得俛仰,溫瘧汗不出,足清不仁,傷寒四肢熱不已,婦人月水閉,溺赤。 宋, 徐秋夫聞鬼斛斯泣腰痛,縛草作人,令依之鍼腰俞,肩井,明日一人謝云,蒙君救濟, 忽不見。 按秋夫療鬼,事涉怪誕,然左氏記彭生,子產立伯有,理或有,姑錄以博聞見。 陽關 十六椎節下間,坐取之。 銅人,鍼五分,灸三壯, 主膝外不可屈伸, 風痹不仁,筋攣不行。 命門(一名屬累) 十四椎節下間,伏取之, 銅人,鍼五分,灸二壯。 主頭痛如破, 身熱如火,汗不出,寒熱痎瘧,腰腹相引痛,骨蒸五藏熱,小兒發癎,張口搖頭, 身反折,角弓。 懸樞 十三椎下,伏取之。 銅人,鍼三分,灸三壯。 主腰脊強不得屈伸, 積氣上下行,水穀不化,下痢,腹中留積。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十一椎節下間,俛取之。 銅人,鍼五分,得氣即瀉, 禁灸,灸之令人腰傴僂。 主風癎癲邪,黃疸腹滿,不嗜食,五痔,便血,溫病, 積聚,下利,小兒脫肛。 素問,刺中髓,為傴,行鍼宜慎之。 筋縮 九椎節下間,俛取之。 銅人,鍼五分,灸三壯,明下,灸七壯,主癲疾狂走, 脊急強,目轉反戴上視目瞪,癎病多言,心痛。 至陽 七椎節下間,俛取之。 銅人,鍼五分,灸三壯,明下,灸七壯。 主腰脊痛, 胃中寒氣,不能食,胸脇支滿,身羸瘦,背中氣上下行,腹中鳴,寒熱解㑊,淫濼, 脛痠,四肢重痛,少氣難言,卒疰忤,攻心胸。 靈臺 六椎節下間,俛取之, 銅人缺治病,見素問。 按靈臺一穴,諸書缺主治,資生經集銅人,千金,外臺,明堂亦無攷。惟曰見素問, 攷之素問,經文無所載,王冰注中惟言窌穴所在而已,主治亦未之見,竊意諸書, 豈因靈道靈墟名治相混,而泯沒歟,先儒謂心曰靈臺,經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豈主病同手少陰神門,而鍼刺淺深,艾壯多寡,同至陽,神道歟。或曰: 手少陰神門主心矣。於督脈何與,而六椎節下,又屬之心,心之所出何多邪。曰: 督為陽脈之都綱,猶五藏既有俞在背,而督又處太陽之中,故太陽有腎俞, 而督有命門,靈臺為心無疑,如紫微垣有天皇大帝矣。心中星又為帝星。 大微垣又有帝座,天市垣又有帝星,蓋心為一身之主,如帝王警蹕所至,曰行在所也。 曰:論語示闕文,春夏存夏,吾子何僭妄若此,曰:安國以郭公為虢公, 晦庵補格致於大學,將以明經也。 神道 五椎節下間,俛取之。 銅人,灸七七壯止百壯,明下,灸三壯,鍼五分, 千金,灸五壯。 主傷寒發熱,頭痛,進退往來,痎瘧,恍惚,悲愁健忘,驚悸, 失欠,牙車蹉,張口不合,小兒風癎。 身柱 三椎節骨下間,俛取之。 銅人,鍼五分,灸七七壯止百壯,明堂,灸五壯, 下經,三壯。 主腰脊痛,癲病狂走,瘈瘲,怒欲殺人,身熱妄言見鬼,小兒驚癎, 難知云,治洪長伏三脈,風癎驚癎發狂,惡人與火灸三椎,九椎。 陶道 大椎下間,俛取之,足太陽,督脈之會。 銅人,灸五壯,鍼五分, 主痎瘧寒熱,洒淅脊強,煩滿汗不出頭重目瞑,瘈瘲,恍惚不樂。 大椎 一椎上,陷者宛宛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 銅人,鍼五分,留三呼, 瀉五吸,灸以年為壯。 主肺脹脇滿,嘔吐上氣,五勞七傷,乏力,溫瘧痎瘧, 氣注背膊拘急,頸項強不得回顧,風勞食氣,骨熱,前板齒燥。 仲景曰: 太陽與少陽併病,頸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否⿰鼻翁者,當刺大椎第一間。 瘂門(一名舌厭一名舌橫一名瘖門)在項風府后一寸,入髮際五分,項中央宛宛中, 仰頭取之,督脈,陽維之會,入繫舌本,素註,鍼四分。銅人,鍼三分,可繞鍼八分, 留三呼,瀉五吸,瀉盡更留鍼取之,禁灸,灸之令人瘂。 主舌急不語,重舌, 諸陽熱氣盛,衂血不止,寒熱風瘂,脊強反折,瘈瘲癲疾,頭痛風汗不出, 風府(一名舌本)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 足太陽,督脈,陽維之會。 銅人,鍼三分,禁灸,灸之使人失音,明堂,鍼四分, 留三呼,素註,鍼四分。 主中風,舌緩不語,振寒汗出身重,惡寒頭痛, 項急不得回顧,偏風半身不遂,鼻衂,咽喉腫痛,傷寒狂走欲自殺,目妄視, 頭中百病,馬黃黃疸。 仲景曰: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 岐伯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府,故為諸陽主氣。 資生云,風府者, 傷寒所自起,北人以毛裹之(今之護風領)。南人怯弱者,亦以帛護其項, 今護項乃云蔽垢膩,實存名亡矣。瘧論曰:邪客於風府,循膂而下。 衛氣一日夜大會於風府,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晏,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 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 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故日作益晏也。 東垣曰:少陽頭痛, 治在風池,風府。 按風府禁灸矣。項疽發於腦之下,項之上,此正風府穴分也。東垣先用火攻之策, 以大炷艾如兩核許者,攻之至百壯,豈瘡家與諸病異治歟。 腦戶(一名合顱) 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足太陽,督脈之會。 銅人,禁灸, 灸之令人瘂,或灸七壯,妄灸令人瘖,明堂,鍼三分,素註,鍼四分,素問,刺腦戶, 入腦立死。 主面赤目黃,面痛,頭重腫痛,癭瘤。 按腦戶一穴,資生,明堂,素問所論深鍼妄灸,醫家當知所戒矣。 強間(一名大羽) 後頂後一寸半。 銅人,鍼二分,灸七壯,明堂,灸五壯, 主頭痛目眩腦旋,煩心嘔吐涎沫,項強,狂走不臥。 後頂(一名交衝)百會後一寸半,枕骨上。銅人,灸五壯,鍼二分,明堂,鍼四分, 素註,三分。 主頭項強急,惡風寒風眩,目䀮䀮,額顱上痛,歷節汗出, 狂走癲疾不臥,癎發瘈瘲,頭偏痛。 百會(一名三陽五會一名巔上一名天滿) 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 直兩耳尖,性理北溪陳氏曰:略退些子,猶天之極星居北,手足三陽,督脈之會。 素註,鍼二分,銅人,灸七壯止七七壯,凡灸頭頂,不得過七壯,緣頭頂皮薄, 灸不宜多,鍼二分,得氣即瀉,又素註刺四分。 主頭風中風,言語蹇澀,口噤不開, 偏風,半身不遂,心煩悶,驚悸健忘,忘前失後,心神恍惚,無心力,痎瘧,脫肛, 風癎,青風,心風,角弓反張,羊鳴,多哭,語言不擇,發時即死,吐沫,汗出而嘔, 飲酒面赤,腦重鼻塞,頭痛目眩,食無味,百病皆治。 虢太子尸厥, 扁鵲取三陽五會,有間太子甦。 唐,高宗頭痛,秦鳴鶴曰:宜刺百會出血, 武后曰:豈有至尊頭上出血之理,已而刺之,微出血,立愈。 前頂 顖會後一寸半,骨間陷中。 銅人,鍼一分,灸三壯止七七壯,素註,刺四分, 主頭風目眩,面赤腫,水腫,小兒驚癎,瘈瘲,腫痛。 顖會 上星後一寸陷中。 銅人,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不痛,病去即痛,痛止灸, 鍼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八歲已下不得鍼,緣顖門未合,刺之恐傷其骨,令人夭, 素註,鍼四分。 主腦虛冷,或飲酒過多,腦疼如破,衂血,面赤暴腫,頭皮腫, 生白屑風,頭眩,顏青目眩,鼻塞不聞香臭,驚悸,目戴上,不識人。 上星(一名神堂)神庭後,入髮際一寸陷中,容豆。 素問,鍼三分,留六呼, 灸五壯,銅人,鍼四分,以細三稜鍼,宜泄諸陽熱氣,無令上衝頭目, 主面赤腫, 頭風,頭皮腫,面虛,鼻中息肉,鼻塞頭痛,痎瘧振寒,熱病汗不出,目眩,目睛痛, 不能遠視,口鼻出血不止。 神庭 直鼻上入髮際五分,足太陽,督脈之會。 素註,灸三壯,銅人, 灸二七壯止七七壯,禁鍼,鍼則發狂,目失精。 主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角弓反張, 吐舌,癲疾風癎,戴目上視,不識人,頭風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淚出。 驚悸不得安寢,嘔吐煩滿,寒熱頭痛,喘渴。 張子和曰:目痛目腫目翳,鍼神庭, 上星,顖會,前頂,翳者可使立退,腫者可使立消。 素髎(一名面正)鼻柱上端準頭。 外臺,不宜灸,鍼一分,素註,三分, 主鼻中息肉不消,多涕生瘡,鼻窒,喘息不利,鼻喎噼,鼽衂。 水溝(一名人中)鼻柱下,人中近鼻孔陷中,督脈,手足陽明之會。 素註,鍼三分, 留六呼,灸三壯,銅人,鍼四分,留五呼,得氣即瀉,灸不及鍼,日灸三壯,明堂, 日灸三壯至二百壯,下經,灸五壯。 主消渴,飲水無度,水氣遍身腫,失笑無時, 癲癎,語不識尊卑,乍哭乍喜,中風口禁,牙關不開,面腫唇動,狀如虫行,卒中惡, 鬼擊,喘渴,目不可視,黃疸馬黃,瘟疫,通身黃,口喎噼。 兌端 唇上端。 銅人,鍼二分,灸三壯。 主癲疾吐沫,小便黃,舌乾消渴, 衂血不止,唇吻強,齒齦痛,鼻塞痰涎,口噤皷頷。 齦交 唇內齒上齦縫中,任,督,足陽明之會。 銅人,鍼三分,灸三壯, 主鼻中息肉,蝕瘡,鼻塞不利,額頞中痛,頸項強,目淚眵汁,內眥赤癢痛,生白翳, 面赤心煩,馬黃黃疸,寒暑溫疫。 二十九難曰:督之為病,脊強而厥,又曰: 其受邪氣,畜則腫熱,砭射之也。

任脈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喉嚨,屬陰脈之海也。 任之為言姙也。行腹部中行,為婦人生養之本,奇經之一脈也。任與督,一源而二岐。 督則由會陰而行背,任則由會陰而行腹,夫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也。 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 以見陰陽之不雜,合之,以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任脈起於中極之下,會陰之分也。由是循曲骨,上毛際,至中極,行腹裏,上循關元, 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 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上頤,循承漿,環唇上,至齦交分行, 繫兩目下之中央,會承泣而終也。云陰脈之海者,亦以人之脈絡,周流於諸陰之分, 譬猶水也。而任脈則為之總會焉,故曰陰脈之海。 行腹中一行,凡二十四穴。 會陰(一名屏翳) 兩陰間,任督衝三脈所起,督由會陰而行背,任由會陰而行腹, 衝由氣衝行足少陰。 銅人,灸三壯,指微,禁鍼。 主陰汗,陰頭疼,陰中諸病, 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陰端寒,衝心竅,中熱皮疼痛,穀道搔癢,久痔相通, 女子經水不通,陰門腫痛。 卒死者,鍼一寸,補之,溺死者,令人倒馱出水,鍼補, 尿屎出則活,餘不可鍼。 曲骨 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動脈應手,足厥陰,任脈之會。銅人, 灸七壯至七七壯,鍼二寸,素註,鍼六分,留七呼,又云鍼一寸。 主失精, 五藏虛弱,虛乏冷極,小腹脹滿,小便淋瀝不通,㿉疝,小腹痛,婦人赤白帶下。 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關元下一寸,臍下四寸,膀胱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 銅人,鍼八分,留十呼,得氣即瀉,灸百壯,明堂,灸不及鍼,日三七壯,下經, 灸五壯。 主冷氣積聚,時上衝心,腹中熱,臍下結塊,賁豚搶心,陰汗水腫, 陽氣虛憊,小便頻數,失精絕子,疝瘕,婦人產後惡露不行,胎衣不下,月事不調, 血結成塊,子門腫痛不端,小腹苦寒,陰癢而熱,陰痛,恍惚尸厥,飢不能食, 臨經行房,羸瘦寒熱,轉脬不得尿,婦人斷緒,四度鍼,即有子。 關元 臍下三寸,小腸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下紀者,關元也。 素註, 刺一寸二分,留七呼,灸七壯,又云鍼二寸,銅人,鍼八分,留三呼,瀉五吸, 灸百壯止三百壯,明堂,娠婦禁鍼,若鍼而落胎,胎多不出,鍼外崑崙立出。 主積冷虛乏,臍下絞痛,漸入陰中,發作無時,冷氣結塊痛,寒氣入腹痛,失精白濁, 溺血暴疝,風眩頭痛,轉胞閉塞,小便不通黃赤,勞熱,石淋五淋,洩利,奔豚搶心, 婦人帶下,月經不通,絕嗣不生,胞門閉塞,胎漏下血,產後惡露不止。 石門(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臍下二寸,三焦募也。 銅人, 灸二七壯止二百壯,甲乙,鍼八分,留三呼,得氣即瀉,千金,鍼五分,下經, 灸七壯,素註,刺六分,留七呼,婦人禁鍼禁灸,犯之終身絕子。 主傷寒小便不利, 泄利不禁,小腹絞痛,陰囊入小腹,賁豚搶心,腹痛堅硬,卒疝繞臍,氣淋血淋, 小便黃,嘔吐血,不食穀,穀不化,水腫,水氣行皮膚,小腹皮敦敦然,氣滿, 婦人因產惡露不止,結成塊,崩中漏下。 氣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肓) 臍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氣之海。 銅人,鍼八分, 得氣即瀉,瀉後宜補之,明下,灸七壯。 主傷寒飲水過多,腹腫脹,氣喘,心下痛, 冷病面赤,臟虛氣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差,肌體羸瘦,四支力弱,賁豚七疝, 小腸膀胱腎餘癥瘕結塊,狀如覆杯,腹暴脹,按之不下,臍下冷氣痛,中惡脫陽欲死, 大便不通,小便赤,卒心痛,婦人臨經行房羸瘦,崩中,赤白帶下,月事不調。 產後惡露不止,繞臍㽲痛,閃著腰疼,小兒遺尿,浦江鄭義宗患滯下昏仆,目上視, 溲注汗泄,脈大,此陰虛陽暴絕,得之病後酒色,丹溪為灸氣海漸甦, 服人參膏數斤愈。 陰交(一名橫戶) 臍下一寸,當膀胱上口,三焦之募,任脈,少陰,衝脈之會。銅人, 鍼八分,得氣即瀉,瀉後宜補,灸百壯,明堂,灸不及鍼,日三七壯止百壯, 主氣痛如刀攪,腹䐜堅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疝痛,陰汗濕癢, 腰膝拘攣,臍下熱,鬼擊,鼻出血,婦人血崩,月事不絕,帶下,產後惡露不止, 繞臍冷痛,絕子,陰癢,賁豚上䐜,小兒陷顖。 神闕(一名氣舍) 當臍中。 素註,禁鍼,鍼之使人臍中惡瘍潰,矢出者死不治, 灸三壯,銅人,灸百壯。 主中風不甦,久冷,傷敗臟府,洩利不止,水腫皷脹, 腸鳴,腹痛繞臍,小兒奶利不絕,脫肛,風癎,角弓反張,徐伻中風不甦, 桃源簿為灸臍中,百壯始甦,不起,再灸百壯。 水分 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 渣滓入大腸,故曰水分,素註,鍼一寸,銅人,鍼八分,留三呼,瀉五吸。 水病灸大良,又云禁鍼,鍼之水盡即死,明堂,水病灸七七壯止四百壯,鍼五分, 留三呼,資生云,不鍼為是。 主水病,腹堅腫如鼓,轉筋不嗜食,腸胃虛脹, 繞臍痛沖心,腰脊急強,腸鳴狀如雷聲,上沖心,鬼擊,鼻出血,小兒陷顖。 下脘 建里下一寸,臍上二寸,穴當胃下口,小腸上口,水穀於是入焉,足太陰, 任脈之會。 銅人,鍼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二七壯止二百壯。 主臍下厥氣動,腹堅硬,胃脹羸瘦,腹痛,六府氣寒,穀不轉化,不嗜食,小便赤, 癖塊連臍上,厥氣動,日漸瘦,脈厥動,翻胃。 建里 中脘下一寸,臍上三寸。 銅人,鍼五分,留十呼,灸五壯,明堂, 鍼一寸二分。 主腹脹,身腫,心痛,上氣,腸中疼,嘔逆,不嗜食。 中脘(一名太倉) 上脘下一寸,臍上四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胃之募,手太陽, 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上紀者,中脘也。胃之募也。 難經曰:腑會中脘, 腑病治此。 銅人,鍼八分,留七呼,瀉五吸,疾出鍼,灸二七壯止二百壯,明堂, 日灸二七壯止四百壯,素註,鍼一寸二分,灸七壯。 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脹, 中惡,脾疼,飲食不進,飜胃,赤白痢,寒癖,氣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脹, 面色痿黃,天行傷寒,熱不已,溫瘧,先腹痛先瀉,霍亂,洩出不知,食飲不化, 心痛,身寒,不可俛仰,氣發噎。 東垣曰: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 不下,取三里,章門,中脘,又曰:胃虛而致太陰無所稟者,於足陽明募穴中導引之。 上脘(一名胃脘) 巨闕下一寸,當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臍上五寸,上脘, 中脘屬胃絡脾,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 素註,銅人,鍼八分,先補後瀉, 風癎熱病,先瀉後補,立愈,日灸二七壯至百壯,未愈倍之,明下,三壯。 主腹中雷鳴相逐,食不化,腹㽲刺痛,霍亂吐利,腹痛身熱,汗不出,飜胃嘔吐, 食不下,腹脹氣滿,心忪驚悸,時嘔血,痰多吐涎,奔豚,伏梁,三虫,卒心痛, 風癎,熱病,馬黃黃疸,積聚堅大如盤,虛勞吐血,五毒疰不能食。 巨闕 鳩尾下一寸,心之募。 銅人,鍼六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灸七壯止七七壯, 主上氣欬逆,胸滿短氣,背痛胸痛,痞塞,數種心痛,冷痛,蛔虫痛,蠱毒貓鬼, 胸中痰飲,先心痛,先吐,霍亂不識人,驚悸,腹脹暴痛,恍惚不止,吐逆不食, 傷寒煩心,喜嘔發狂,少氣腹痛,黃疸,急疽,急疫,欬嗽,狐疝,小腹脹滿,煩熱, 鬲中不利,五藏氣相干,卒心痛,尸厥。 姙娠子上衝心,昏悶,刺巨闕。 下鍼令人立甦不悶,次補合谷,瀉三陰交,胎應鍼而落,如子手掬心,生下手有鍼痕, 頂母心向前,人中有鍼痕,向后,枕骨有鍼痕是驗。 按十四經發揮云,凡人心下有膈膜,前齊鳩尾,后齊十一椎,周圍著脊。 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薰心肺,是心在膈上也。難產之婦,若子上衝,至膈則止。 兒之在腹,指未能執物,尚堅握而不伸者,又有胞衣裹之,豈能破鬲掬心哉。 心為一身之主,神明出焉,不容小有所犯,豈有被衝掬而不死哉,蓋以其上衝近心, 故云爾,如胃脘痛,曰心痛之類是也。學者不可以辭害意。 鳩尾(一名尾翳一名𩩲𩨗)蔽骨之端,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人無蔽骨者, 從岐骨際下行一寸,曰鳩尾者,言其骨垂下如鳩尾形,任脈之別。 銅人禁灸, 灸之令人永世少心力,大妙手方可鍼,不然,鍼取氣多,令人夭,鍼三分,留三呼, 瀉五吸,肥人倍之,明堂,灸三壯,素註,不可刺灸。 主息賁,熱病, 偏頭痛引目外眥,噫喘,喉鳴,胸滿欬嘔,喉痹咽腫,水漿不下,癲癎狂走, 不擇言語,心中氣悶,不喜聞人語,欬唾血,心驚悸,精神耗散,少年房多, 短氣少氣。 又靈樞經云,膏之原,出於鳩尾。 中庭 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銅人,灸五壯,鍼三分,明堂,灸三壯, 主胸脇支滿,噎塞,食飲不下,嘔吐食出,小兒吐奶。 膻中(一名元兒) 玉堂下一寸六分,橫量兩乳間陷中,仰臥取之。 主氣, 以分布陰陽,故為臣使之官,難經曰:氣會三焦,陳氏曰:三焦當作上焦, 一筋直兩乳間,疏曰:氣病治此。 銅人,禁鍼,鍼之令人夭,明堂。 灸七壯止七七壯,氣府論註,鍼三分,灸五壯, 主上氣短氣,欬逆,噎氣鬲氣, 喉鳴喘嗽,不下食,胸中如塞,心胸痛,風痛欬嗽,肺癰唾膿,嘔吐涎沫, 婦人乳汁少。 玉堂(一名玉英)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 銅人,灸五壯,鍼三分, 主胸膺疼痛, 心煩欬逆,上氣胸滿不得息,喘急,嘔吐寒痰。 紫宮 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銅人,灸五壯,鍼三分,明下,灸七壯, 主胸脇支滿,胸膺骨痛,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欬逆,吐血,唾如白膠。 華蓋 璇璣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 銅人,鍼三分,灸五壯,明下,灸三壯, 主喘急上氣,欬逆哮嗽,喉痹咽腫,水漿不下,胸皮痛。 璇璣 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 銅人,灸五壯,鍼三分。 主胸脇支滿痛, 欬逆上氣,喉鳴喘不能言,喉痹咽癰,水漿不下,胃中有積。 天突(一名天瞿) 在頸結喉下四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 銅人,鍼五分, 留三呼,得氣即瀉,灸亦得,不及鍼,若下鍼當直下,不得低手即五藏之氣, 傷人短壽,明堂,灸五壯,鍼一分,素註,鍼一寸,留七呼,灸三壯。 主面皮熱, 上氣欬逆,氣暴喘,咽腫咽冷,聲破,喉中生瘡,喉猜猜,咯膿血,瘖不能言, 身寒熱,頸腫,哮喘,喉中鳴,翕翕如水雞聲,胸中氣梗梗,俠舌縫青脈,舌下急, 心與背相控而痛,五噎,黃疸,醋心,多唾,嘔吐,癭瘤。 許氏曰:此穴一鍼四效, 凡下鍼後良久,先脾磨食,覺鍼動為一效,次鍼破病根,腹中作聲為二效。 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然後覺氣流行入腰后腎堂間為四效矣。 廉泉(一名舌本) 頸下結喉上四寸中央,仰面取之,陰維,任脈之會。 素註, 低鍼取之,鍼一寸,留七呼,銅人,灸三壯,鍼三分,得氣即瀉,明堂,鍼二分, 主欬嗽上氣,喘息,嘔沫,舌下腫難言,舌根縮急不食,舌縱涎出,口瘡。 承漿(一名懸漿) 唇稜下陷中,開口取之,大腸脈,胃脈,督脈,任脈之會,素註, 鍼二分,留五呼,灸三壯,銅人,灸七壯止七七壯,明堂,鍼三分,得氣即瀉, 留三呼,徐徐引氣而出,日灸七壯,過七七停四五日後,灸七七壯,若一向灸, 恐足陽明脈斷,其病不愈,停息復灸,令血脈通宣,其病立愈。 主偏風,半身不遂, 口眼喎斜,面腫消渴,口齒疳蝕生瘡,暴瘖不能言,難經曰:任之為病,其內苦結, 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

陽蹻脈

陽蹻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其為病也。令人陰緩而陽急,兩足蹻脈, 本太陽之別,合於太陽,其氣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 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蹻脈長八尺,所發之穴, 生於申脈,以附陽為郄,本於僕參,與足少陽會於居髎。 又與手陽明會於肩髃及巨骨,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於臑俞,與手足陽明會於地倉, 又與手足陽明會於巨髎,又與任脈,足陽明會於承泣,凡二十穴。 申脈(外踝下,屬足太陽。,)  附陽(外踝上) 僕參(跟骨上) 居髎(章門下) 肩髃(肩端)巨骨(肩端) 臑俞(肩髎後,胛骨上廉。) 地倉(口吻旁) 巨髎(鼻兩旁)承泣(目下七分) 已上諸穴,陽蹻脈病者,宜刺之。

陰蹻脈

陰蹻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此為病者,令人陽緩而陰急, 故曰蹻脈者,少陰之別,別於然谷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陰,循陰股入陰。 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屬目內眥,合於太陽,女子以之為經, 男子以之為絡,兩足蹻脈,長八尺,而陰蹻之郄在交信,陰蹻病者取此。 照海(足內踝下)交信(內踝上) 陰蹻脈病,取之二穴刺之。

衝脈

衝脈者,與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脊裏,為經絡之海,其浮於外者,循腹上行, 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故曰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少陰之經,俠臍上行, 至胸中而散,此為病,令人逆氣而裏急,難經則曰:並足陽明之經,以穴攷之。 足陽明俠臍左右各二寸而上行,足少陰俠臍左右各五分而上行,鍼經所載。衝, 任與督脈,同起於會陰,其在腹也。行乎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俞, 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凡二十二穴,皆足少陰之分也。 然則衝脈並足少陰之經明矣。 幽門(巨闕旁) 通谷(上脘兩旁) 陰都(通谷下) 石關(陰都下) 商曲(石關下)  肓俞(商曲下)中注(肓俞下) 四滿(中注下) 氣穴(四滿下) 大赫(氣穴下)  橫骨(大赫下) 逆氣裏急者,取諸此。

陽維脈

陽維,維於陽,其脈起於諸陽之會,與陰維皆維絡於身,若陽不能維於陽。 則溶溶不能自收持,其脈氣所發,別於金門,以陽交為郄。 與手足太陽及蹻脈會於臑俞,與手足少陽會於天髎,又會於肩井,其在頭也。 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於本神 及臨泣,上至正營,循於腦空,下至風池,其與督脈會, 則在風府及瘂門,難經云,陽維為病,苦寒熱。 此陽維脈氣所發,凡二十四穴。 金門(足外踝下) 陽交(外踝上七寸) 臑俞(肩後胛上廉) 天髎(缺盆上) 肩井(肩頭上)陽白(眉上)本神(眉上) 臨泣(眉上) 正營(目窗後) 腦空(缺盆上) 風池(顳䪼後)風府(髮際)  瘂門(風府後) 已上穴,苦寒熱者刺之。

陰維脈

陰維,維於陰,其脈起於諸陰之交,若陰不能維於陰,則悵然失志,其脈氣所發者, 陰維之郄,名曰築賓,與足太陰會於腹哀,大橫,又與足太陰,厥陽會於府舍,期門, 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難經云,陰維為病,心痛,此陰維脈氣所發,凡十二穴。 築賓(內踝上) 腹哀(日月下) 大橫(腹哀下) 府舍(腹結下) 期門(乳下)  天突(結喉下)廉泉(結喉上) 已上穴,苦心痛者刺之。

帶脈

帶脈者,起於季脇,回身一周,其為病也。腰腹縱容,如囊水之狀,其脈氣所發, 在季脇下一寸八分,正名帶脈,以其回身一周如帶也。又與足少陽會於維道, 此帶脈所發凡四穴。 帶脈(在季脇下一寸八分) 維道 已上穴,病如上證者刺之。

十五絡脈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 實則手銳掌熱,瀉之,虛則欠㰦,小便遺數,補之。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 實則支滿,瀉之,虛則不能言,補之。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 實則心痛,瀉之,虛則頭強,補之。 足太陽之別,名曰支正。 實則節弛肘廢,瀉之,虛則生肬,小如指,痂疥,補之。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 實則齟聾,瀉之,虛則齒寒痹隔,補之。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 實則肘攣,瀉之,虛則不收,補之。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 實則鼽窒,頭背痛,瀉之,虛則鼽衂,補之。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 實則厥,瀉之,虛則痿躄,坐不能起,補之。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 氣逆則喉痹卒瘖,實則狂癲,瀉之,虛則足不收脛枯,補之。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 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瀉之,虛則鼓脹,補之。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鍾。 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瀉之,虛則腰痛,補之。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 其病氣逆則睾丸卒痛,實則挺長,瀉之,虛則暴癢,補之。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 實則腹皮痛,瀉之,虛則癢搔,補之。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 實則脊強,瀉之,虛則頭重,補之。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 實則身盡痛,瀉之,虛則百節盡皆縱,補之。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 絡脈異 所別也。 又按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其動應衣,脈宗氣也。而不係於補瀉之列。 蓋中焦之氣盛衰,而宗氣為之盈縮,取之三里以下其氣,而宗氣之盈者消, 調之三里以補其氣,而宗氣之耗者滋,則其氣未嘗不補瀉也。特以非別走他經, 故不在諸絡之例,此所以舉豐隆而不屬虛里也歟。

十二原穴

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俞曰原,又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原氣之別使也。 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號,故所至輙為原也。 太淵(肺) 大陵(心包) 太衝(肝) 太白(脾) 太谿(腎) 神門(心) 陽池(三焦)  京骨(膀胱)坵墟(膽) 衝陽(胃) 合谷(大腸) 腕骨(小腸) 按,難經云,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王海藏曰:假令補肝經。 於本經原穴補一鍼,太衝穴是如瀉肝經,於本經原穴亦瀉一鍼餘倣此, 自太淵至神門皆為俞,自陽池至腕骨為原,海藏皆為十二原者,豈五藏無原, 以俞為原,六府有原,取原而不取俞耶。

五藏募穴

中府(肺之募) 巨闕(心之募) 章門(脾之募)期門(肝之募)中脘(胃之募) 按難經云,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腹曰陰,募皆在腹。) 東垣曰:凡治腹之募, 皆為原氣不足,從陰引陽,勿悞也。又曰:六淫客邪,及上熱下寒, 筋骨皮肉血脈之病,錯取於胃之合,及諸脈之募者,必危。 五藏俞穴(俞猶委輸之輸,言經氣由此而輸於彼也。) 肺俞(三椎下各開寸半) 心俞(五椎下各開寸半) 肝俞(九椎下各開寸半)  脾俞(十一椎下各開寸半) 腎俞(十四椎下各開寸半) 按難經云,陰病行陽,(背為陽)故令俞在陽。(人之俞皆在背)東垣曰: 天外風寒之邪,乘中而入,在人之背上府俞,藏俞,是人之受天外風邪,亦有二說, 中於陽則流於經,此病始於外寒,終歸外熱,以故治風寒之邪,治其各藏之俞。

八會穴

府會中脘 藏會章門 筋會陽陵泉 髓會絕骨 血會鬲俞 骨會大杼 脈會太淵 氣會亶中 難經云,熱病在內者,取會之氣穴也。

五藏六府井滎俞原經合

肺 心 肝 脾 腎 心包絡 井(木)少商 少衝 大敦 隱白 湧泉 中衝(春刺) 滎(火)魚際 少府 行間 大都 然谷 勞宮(夏刺) 俞(土)太淵 神門 太衝 太白 太谿 大陵(季夏刺) 經(金)經渠 靈道 中封 商丘 復溜 間使(秋刺) 合(水)尺澤 少海 曲泉 陰陵泉 陰谷 曲澤(冬刺) 大腸 小腸 膽 胃 膀胱 三焦 井(金)商陽 少澤 竅陰 厲兌 至陰 關衝(所出) 滎(水)二間 前谷 俠谿 內庭 通谷 液門(所溜) 俞(木)三間 後谿 臨泣 陷谷 束骨 中渚(所注) 原 合谷 腕骨 坵墟 衝陽 京骨 陽池(所過) 經(火)陽谿 陽谷 陽輔 解谿 崑崙 支溝(所行) 合(土)曲池 少海 陽陵泉 三里 委中 天井(所入)

卷二

騎竹馬法

治癰疽惡瘡發背,男左女右,臂腕中橫紋起,用薄篾一條,量至中指齊肉盡處, 不量爪甲截斷,次用薄篾,取前同身寸一寸則可,卻令病人脫去上下衣服。 以大竹杠一條跨定,兩人隨徐扛起,足要離地五寸許,兩旁更以兩人扶定, 毌令動搖不穩,卻以前量長篾,貼定竹杠豎起,從尾骶骨,貼脊量至篾盡處, 以筆點記,此不是穴,卻用後取同身寸篾,取兩寸平摺,自中橫量兩頭各一寸, 方是灸穴,可灸三壯。 依法量穴,在督脈脊中至陽,筋束二穴中外,太陽行背二行鬲俞,肝俞之內, 正當穴也。疑必後人傳訛,以三寸為二寸耳,豈有不得正穴,徒破好肉而能愈病哉, 此不能無疑也。

四花穴法

崔知悌云,灸骨蒸勞熱,灸四花穴,以稻稈心量口縫如何闊,斷其多少,以如此長, 裁紙四方,當中剪小孔,別用長稻稈,踏腳下,前取腳大指為足。 後取腳曲瞅橫紋中為止,斷了,卻環在結喉下垂向背後,看稻稈止處, 即以前小孔紙當中安,分為四花灸紙角也。可灸七壯。 初疑四花穴,古人恐人不識點穴,故立此捷法,當必有合於五藏俞也。今依此法點穴, 果合太陽行背二行鬲俞,膽俞四穴,難經曰:血會鬲俞,疏曰:血病治此。 蓋骨蒸勞熱,血虛火王,故取此以補之,膽者肝之府,藏血,故亦取是俞也。 崔氏止言四花,而不言鬲俞,膽俞四穴者,為粗工告也。今只依揣摸脊骨鬲俞, 膽俞為正,然人口有大小,闊狹不同,故四花亦不準。

灸癆穴法

資生經云,久癆,其狀手足心熱,多盜汗,精神困頓,骨節疼寒,初發欬嗽, 漸吐膿血,肌瘦面黃,減食少力,令身正直,用草子,男左女右。 自腳中指尖量過腳心下,向上至曲瞅大紋處截斷,卻將此草自鼻尖量, 從頭正中分開頭心髮貼肉量至脊,以草盡處用墨點記,別用草一條, 令病人自然合口量闊狹截斷,卻將此草於墨點上平摺兩頭盡處量穴, 灸時隨年多灸一壯,如年三十,灸三十一,累效。 依此量之,其穴合五椎兩旁三寸,心俞二穴也。豈心主血,故灸之歟。

取腎俞法

千金註云,凡取腎俞者,在平處立,以杖子約量至臍,又以此杖子,當背脊骨上量之, 知是與臍平處也。然後相去各寸半取其穴,則腎俞也。 按此法以臍準腎俞雖似,然肥人腹垂則臍低,瘦人腹平則臍平,今不論肥瘦, 均以杖量之,未有準也。 竇氏八穴(或云,少室隱者之所傳。劉氏曰:八穴用為輔治,非拘於法取者也。) 公孫(足太陰脾,通衝脈,合於心胸,主治二十七證。) 九種心痛 心胃 痰鬲涎悶 心胸 臍腹痛脹 三焦胃 脇肋疼痛 心脾 產後血迷 心主 氣隔食不下 小腸胃 泄瀉不止 大腸胃 ⿸疒圡氣疼痛 心胃 裏急後重 大腸 傷寒結胸 小腸心 水隔酒痰 肝胃 中滿不快反胃嘔吐 胃 腹脇脹滿痛 脾胃 腸風下血 大腸包絡 脫肛不收大人小兒 大腸肺 氣隔 心肺 食隔不下 胃脾 食積疼痛 胃脾 癖氣小兒食癖 小腸心主 兒枕痛婦人血塊 小腸三焦 酒癖 胃三焦 腹鳴 小腸胃 血刺痛 肝脾 小兒脾瀉 脾腎 瀉腹痛 大腸胃 胸中刺痛 心 瘧疾心痛 心包絡 右病公孫悉主之,先取公孫,後取內關。

內關(手厥陰心包絡,通陰維,主治二十五證。) 中滿不快 心胃 傷寒 心主 心胸痞滿 肝胃 吐逆不定 脾胃 胸滿痰隔 肺心 腹痛 胃 泄瀉滑腸 大腸 酒痰隔痛 心主 米穀不化 胃 橫豎⿸疒圡氣 肝胃 小兒脫肛 大腸肺 九種心痛 心主胃 脇肋痛 肝膽 婦人血刺痛 心肝 腸鳴 大腸 積塊痛 肝 男子酒癖 脾肺 二膈并心下痞痛 心脾胃 氣膈食不下 胃心肺 腹肋脹痛 脾胃心主 腸風下血 大腸 傷寒結胸 胃 裏急後重 小腸 食膈不下食 心主胃 痎瘧寒熱新添有驗 右病證,內關悉主之。 臨泣(此足臨泣也。足少陽膽經,通帶脈,合於目,上走耳後頰頸缺盆胸鬲, 主治二十五證。) 足趺腫痛 胃 手足麻 小腸三焦 手指顫掉 肝心主 赤眼冷淚 膀胱 咽喉腫痛 三焦 手足攣急 肝腎 脇肋痛 膽 牙齒痛 胃大腸 手足發熱 胃心主 解利傷寒 膀胱 腿胯痛 膽 腳膝腫痛 胃肝 四肢不遂 膽 頭風腫 膀胱 頭頂腫 膀胱 浮風搔癢 肺 身體腫 腎胃 身體麻 肝脾 頭目眩 膀胱 筋攣骨痛 肝胃 頰顋痛 大腸 雷頭風 膽 眼目腫痛 肝心 中風手足不舉 腎 耳聾 腎膽 右列病證,臨泣悉主之,先取臨泣,後取外關。

外關(手少陽三焦經,通陽維,主治二十七證。) 肢節腫痛 腎 臂膊冷痛 三焦 鼻衂 肺 手足發熱 三焦 手指節痛不能屈伸 三焦 眉稜中痛 膀胱 手足疼痛 胃 產後惡風 腎胃 傷寒自汗 胃肺 頭風 膀胱 四肢不遂 膽胃 筋骨疼痛 肝腎 迎風淚出 肝 赤目疼痛 肝心 腰背腫痛 腎 手足麻痛并無力 胃 眼腫 心 頭風掉眩痛 膀胱 傷寒表熱 膀胱 破傷風 肝胃 手臂痛 大腸三焦 頭項痛 小腸 盜汗 心主 目翳或隱澁 肝 產後身腫 胃腎 腰胯痛 腎 雷頭風 膽 右病證,外關悉主之。

後谿(手太陽小腸經,通督脈,合於內眥,走頭項耳戶膊小腸膀胱,主治二十四證。) 手足攣急 肝 手足顫掉 肝三焦 頭風痛 三焦膀胱 傷寒不解 膀胱 盜汗不止 肺心 中風不語 經絡肝 牙齒痛 胃大腸 癲癎吐沫 胃 腰背強痛 腎 筋骨痛 肝胃 咽喉閉塞 腎肺胃 頰顋腫痛 胃小腸 傷寒項強或痛 膀胱 膝脛腫痛 腎 手足麻 胃 眼赤腫 肝心 傷寒頭痛 膀胱 表汗不出 肺胃 迎風淚下 肝膽 破傷風搐 肝 產後汗出惡風 肺 喉痹 肺肝 腳膝腿疼 胃 手麻痹 大腸 右病後谿穴主之,先取後谿,後取申脈。

申脈(足太陽膀胱經,通陽蹻,主治二十五證。) 腰背強痛 膀胱 肢節煩痛 腎肝 手足不遂 胃肺 傷寒頭痛 膀胱 身體腫滿 胃 頭面自汗 胃 癲癎 肝 目赤腫痛 膀胱 傷風自汗 胃 頭風癢痛 膽 眉稜痛 膀胱 雷頭風 膽 手臂痛 大腸 臂冷 三焦 產後自汗 腎 鼻衂 肺 破傷風 肝 肢節腫痛 腎肝 腿膝腫痛 胃 耳聾 腎 手足麻 膽 吹妳 胃 洗頭風 膀胱 手足攣 肝腎 產後惡風 腎 右病,申脈穴主之,先取申脈,後取後谿。

列缺(手太陰肺經,通任脈,合肺及肺系喉嚨胸鬲,主治三十一證。) 寒痛泄瀉 脾 婦人血積痛或敗血 肝 咽喉腫痛 胃 死胎不出及胎衣不下 肝 牙齒腫痛 胃大腸 小腸氣撮痛 小腸 脇癖痛 肝肺 吐唾膿血 肺 欬嗽寒痰 肺 痃氣 胃 食噎不下 胃 臍腹撮痛 脾 心腹痛 脾 腸鳴下痢 大腸 痔癢痛漏血 大腸 心痛溫痢 脾 產後腰痛 腎肝 產後發狂 心 產後不語 心包絡 米穀不化 脾 男子酒癖 胃肝 乳癰腫痛 胃 婦人血塊 肝腎 溫病不差 膽 吐逆不止 脾胃 小便下血 小腸 小便不通 膀胱 大便閉塞 大腸 大便下血 大腸 胃腸痛病 心胃 諸積 心胃 右病,列缺悉主之,先取列缺,後取照海。

照海(足少陰腎經,通陰蹻,主治二十七證。) 喉嚨閉塞 胃 小便冷痛 腎肝 小便淋澁不通 膀胱 婦人血暈 肝腎 膀胱氣痛 膀胱 胎衣不下 肝 臍腹痛 脾 小腹脹滿 小腸 腸澼下血 大腸 飲食不納反胃吐食 胃 男子癖并酒積 肺肝 腸鳴下痢腹痛 大腸 中滿不快 胃 食不化 胃 婦人血積 腎心 兒枕痛 胃肝 難產 腎肝 洩瀉 脾 嘔吐 胃 酒積 脾 痃氣 胃 氣塊 脾肝腎 酒痹 胃肝 氣膈 心主 大便不通 大腸 食勞黃 脾胃 足熱厥 心主 右病,照海悉主之,先取照海,後取列缺。 右法,先刺主證之穴,隨病左右上下所在取之,仍循捫道引,按法祛除,如病未已, 必求合穴,未已則求之,須要停針待氣,使上下相接,快然無其所苦,而後出鍼, 按此八穴,治法溥博,亦許學士所謂廣絡原野,冀獲一兔者也。

子午流注髎穴開闔

膽甲日(甲與已合,膽引氣行,木,原在寅。)甲戌時竅陰,(井膽)丙子時前谷, (小腸滎)戊寅時陷谷,(胃俞)并過本原坵墟,庚辰時陽谿,(大腸經)壬午時委中, (膀胱合)甲申時氣納三焦。 肝乙日(乙與庚合,肝與血行。)乙酉時大敦,(井肝)丁亥時少府,(滎心)己丑時太白, (俞脾)辛卯時經渠,(經肺)癸巳時陰谷,(合腎)乙未時血納包絡。 小腸丙日(丙與辛合,小腸引氣出行,火,原在子,火入水鄉,)丙申時少澤, (井小腸)戊戌時內庭,(滎胃)庚子時三間,(俞大腸)過本原腕骨,(原,火,原在子。) 壬寅時崑崙,(經膀胱)甲辰時陽陵泉,(合膽)丙午時氣納三焦。 心丁日(丁與壬合,心引血行。)丁未時少沖,(井心)己酉時大都,(滎脾)辛亥時太淵, (俞肺)癸丑時復溜,(經腎)乙卯時曲泉,(合肝)丁巳時血納包絡。 胃戊日(戊與癸合,胃引氣出行,土,原在戌。)戊午時厲兌,(井胃)庚申時三間, (滎大腸)壬戌時束骨,(俞膀胱)過本原衝陽,(土,原在戊。)甲子時陽輔, (經膽)丙寅時少海,(合小腸)戊辰時氣納三焦。 脾己日(甲與己合,脾引血行。)己巳時隱白,(井脾)辛未時魚際,(滎肺)癸酉時太谿, (俞腎)乙亥時中封,(經肝)丁丑時少海,(合心)己卯時血納包絡。 大腸庚日(庚與乙合,大腸引氣出行,金,原在申。)庚辰時商陽, (井大腸)壬午時通谷,(滎膀胱)甲申時臨泣,(俞膽)過本原合谷,(金,原在申。) 丙戌時陽谷,(經小腸)戊子 時三里,(合胃)庚寅時氣納三焦,(支溝) 肺辛日(丙與辛合,肺引血出行,)辛卯時少商,(井肺)癸巳時然谷。 (滎腎)乙未時太沖,(俞肝)丁酉時靈道,(經心)己亥時陰陵泉, (合脾)辛丑時血納包絡。 膀胱壬日(丁與壬合,膀胱引氣出行,水,原在午,水入火鄉。)壬寅時至陰, (井膀胱)甲辰時俠谿,(滎膽)丙午時後谿,(俞小腸)過本原京骨,(水,原在午, 火入水鄉,故壬丙午,子午相交。)戊申時解谿,(經胃)庚戌時曲池, (合大腸)壬子時氣納三焦。(還原化本) 腎癸日(戊與癸合,腎引血行。)癸亥時湧泉,(井腎)乙丑時行間,(滎肝)丁卯時神門, (俞心)己已時商丘,(經脾)辛未時尺澤,(合肺)癸酉時血納包絡。 三焦(十二經之本,生氣之原,主通行榮衛,經歷五藏六府,)壬子時關冲,(井三焦) 甲寅時液門,(滎)丙辰時中渚,(俞)過本原陽池,(原)戊午時支溝,(經)庚申時天井, (合)壬戌時氣入行。 心包絡(心主與三焦為表裏)癸丑時中冲,(井)乙卯時勞宮,(滎)丁巳時大陵, (俞)己未時間使,(經)辛酉時曲澤,合癸亥血入行。 右子午流注開闔時,原有方圓二圖,今直錄之,以便記誦,舊方圖以甲己為九。 乙庚為八,丙辛為七,丁壬為六,戊癸為五,子午為九,丑未為八,寅申為七。 卯酉為六,辰戌為五,巳亥為四,圓圖無此,而缺三焦包絡,大抵書之有圖, 所以彰明其理耳,今反晦之,是以不錄。竇氏井滎俞經合應日開闔,有圖有說, 今人泥其圖而不詳其說,妄言今日某日,某時其穴開,凡百病皆鍼灸此開穴, 明日某日,某時其穴開,凡百病鍼灸明日開穴,誤人多矣。今去其圖,直錄其說, 使人知某病宜鍼灸某經某穴,當用某日某時開方鍼,如東垣治前陰臊臭,刺肝經行間, 用乙丑時矣。又刺少冲,則宜丁未日矣。 豈東垣治一病而有首尾越四十三日刺兩穴哉,此又不通之論也。大抵醫自素,難之下, 皆為旁谿曲徑,非周行也。

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

假令得弦脈,病人善潔,(膽為清淨之府故耳)面青善怒,此膽病也。 若心下滿當刺竅陰,(井)身熱當刺俠谿,(滎)體重節痛刺臨泣,(俞)喘欬寒熱刺陽輔, (經)逆氣而洩刺 陽陵泉,(合)又總取丘墟。(原) 假令得弦脈,病人淋溲難,轉筋,四肢滿閉,臍右有動氣,此肝病也。 若心下滿當刺大敦,(井)身熱刺行間,(滎)體重節痛刺太衝,(俞)喘嗽寒熱刺中封, (經)逆氣而泄 刺曲泉。(合) 假令得浮洪脈,病人面赤口乾喜笑,此小腸病也。若心下滿刺少澤,(井)身熱刺前谷, (滎)體重節痛刺後谿,(俞)喘嗽寒熱刺陽谷,(經)逆氣而泄刺小海,(合)又總刺腕骨。 (原) 假令得浮洪脈,病人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臍上有動氣,此心病也。 若心下滿刺少衝,(井)身熱刺少府,(滎)體重痛刺神門,(俞)喘嗽寒熱刺靈道, (經)逆氣而泄刺少海。(合) 假令得浮緩脈,病人面黃,善噫善思善沫,此胃病也。若心下滿刺厲兌。 (井)身熱刺內庭,(滎)體重節痛刺陷谷,(俞)喘嗽寒熱刺解谿,(經)逆氣而泄刺三里, (合)又總刺衝陽。(原) 假令得浮緩脈,病人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隋嗜臥,四肢不收,當臍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此脾病也。若心下滿刺隱白,(井)身熱刺大都,(滎)體重節痛刺太白, (俞)喘嗽寒熱刺商丘,(經)逆氣而泄刺陰陵泉。(合) 假令得浮脈,病人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此大腸病也。若心下滿刺商陽, (井)身熱刺二間,(滎)體重節痛刺三間,(俞)喘嗽寒熱刺陽谿,(經)逆氣而泄刺曲池, (合)又總刺合谷。(原) 假令得浮脈,病人喘嗽,洒淅寒熱,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此肺病也。 若心下滿刺少商,(井)身熱刺魚際,(滎)體重節痛刺太淵,(俞)喘嗽寒熱刺經渠, (經)逆氣而泄刺尺澤。(合) 假令得沉遲脈,病人面黑,善恐欠,此膀胱病也。若心下滿刺至陰,(井)身熱刺通谷, (滎)體重節痛刺束骨,(俞)喘嗽寒熱刺崑崙,(經)逆氣而泄刺委中,(合)又通刺京骨。 (原) 假令得沉遲脈,病人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此腎病也。 若心下滿刺湧泉,(井)身熱刺然谷,(滎)體重節痛刺太谿,(俞)喘嗽寒熱刺復溜, (經)逆氣而泄刺陰谷。(合) 此五臟六府井滎俞經合刺法,深得素,難之旨,學者不可不知。

十二經是動所生病補瀉迎隨

經曰:十二經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又曰:迎而奪之,隨而濟之,又曰: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難經曰。 經脈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平旦寅時)從中焦注手太陰(肺)陽明, (大腸卯)陽明注足陽明(胃辰)太陰,(脾巳)太陰注手少陰(心午)太陽。 (小腸未)太陽注足太陽(膀胱申)少陰,(腎酉)少陰注手心主(包絡戌)少陽, (三焦亥)少陽注足少陽(膽子)厥陰,(肝丑)厥陰復注於手太陰,如環無端,轉相灌溉, 又曰: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隨其順逆而取之,又曰:所出為井, 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又曰: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 故言井,合者北方冬,陽氣入藏,故言合,(舉始終而言,經俞在其中矣。)又曰: 諸井者,肌肉淺薄,不足為使也。刺井當刺滎,(滑氏曰:補井當補合。)又曰: 原者三焦之尊號,五藏六府有病,皆取其原,又曰:瀉南方,補北方,今本素, 難發揮於左,圓機之士,必以為贅,姑以私備忘爾。

十二經病井滎俞經合補虛瀉實

手太陰肺經屬辛金,起中府,終少商,多氣少血,寅時注此。 是動病(邪在氣,氣為是動病。) 肺脹滿,膨膨而喘欬,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 是謂臂厥。 所生病(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欬嗽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掌中熱, 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疑寒字衍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寸口大三倍於人迎, 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卒遺失無度,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補(虛則補之) 用卯時(隨而濟之) 太淵(穴在掌后陷中,為經,土,土生金為母, 經曰:虛則補其母。) 瀉(盛則瀉之) 用寅時(迎而奪之) 尺澤(為合,水,金生水,實則瀉其子, 穴在肘中約紋動脈中。) 手陽明大腸經為庚金,起商陽,終迎香,氣血俱多,卯時注此。 是動病 齒痛頰腫,是主津。 所生病 目黃口乾,鼽衂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氣有餘。 則當脈所過者熱腫,人迎大三倍於寸口, 虛則寒慄不復,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補 用辰時 曲池(穴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拱胸取之,為合,土,土生金, 虛則補其母。) 瀉 用卯時 二間(穴在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為滎,水,金生水,為子實則瀉其子。) 足陽明胃經屬戊土,起承泣,終厲兌,氣血俱多,辰時氣血注此。 是動病 洒洒然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 心動欲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謂骭厥,主血。 所生病 狂瘧溫淫,汗出鼽衂,口喎唇胗,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 循胸乳氣衝股伏兔䯒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 則消穀善飢,溺色黃,人迎大三倍於寸口。 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 胃中寒則脹滿,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補 用巳時 解谿(穴在沖陽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為經,火,火生土,經曰: 虛則補其母。) 瀉 用辰時 厲兌(穴在足大指次指去甲如韭葉,為金,井,土生金,經曰: 實則瀉其子。) 足太陰脾經屬己土,起隱白,終周榮,多氣少血,巳時氣血注此。 是動病 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出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是主脾。 所生病 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閉, 黃疸,不能臥,強立,膝股內腫厥,足大指不用。 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 寸口小三倍於人迎也。 補 用午時 大都(穴在足大指本節后陷中,為滎,火,火生土,為母,虛則補其母。) 瀉 用巳時 商丘(穴在足內桌下微前陷中,為經,金,土生金,實則瀉其子。) 手少陰心經屬丁火,起極泉,終少沖,多血少氣,午時注此。 是動病 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主心。 所生病 目黃脇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 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補 用未時 少沖(穴在手小指內廉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木,木生火,為母, 經曰:虛則補其母。) 瀉 用午時 靈道(穴在掌後一寸五分,為經,土,土生金,為子,實則瀉其子。) 手太陽小腸經屬丙火,起少澤,終聽宮,多血少氣,未時注此。 是動病 嗌痛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 所生病 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補 用申時 後谿(穴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后陷中,為俞,木,木生火,虛則補其母。) 瀉 用未時 小海(穴在肘內大骨外,肘端五分陷中,為合,土,火生土,為子, 實則瀉其子。) 足太陽膀胱經屬壬水,起睛明,終至陰,多血少氣,申時注此。 是動病 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似裂, 是為踝厥,是主筋。 所生病 痔瘧狂癲,頭顖項痛,目黃淚出,鼽衂,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 盛者,人迎大再倍於氣口,虛者,人迎反小於氣口也。 補 用酉時 至陰(穴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金,金生水,為母, 虛則補其母。) 瀉 用申時 束骨(穴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為俞,水,水生木,為子, 實則瀉其子。) 足少陰腎經屬癸水,起湧泉,終俞府,多血少氣,酉時注此。 是動病 飢不欲食,面黑如炭色,欬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 目䀮䀮然如無所見,心如懸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然,如人將捕之,是謂骨厥, 是主腎。 所生病 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 嗜臥,足下熱而痛。 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補 用戌時 復溜(穴在足內踝上二寸動脈陷中,為經,金,金生水,虛則補其母。) 瀉 用酉時 湧泉(穴在足心陷中,為井,木,水生木,木為水之子,實則瀉其子。) 手厥陰心包絡經 配腎,(相火)起天池,終中冲,多血少氣,戌時注此。 是動病 手心熱,臂肘攣痛,腋腫,甚則胸脇肢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 喜笑不休,是主心包絡。 所生病 煩心心痛,掌中熱。 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 補 用亥時 中冲(穴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木,木生火,為母, 虛則補其母,滑氏曰:井者,肌肉淺薄,不足為使也。補井者,當補合。) 瀉 用戌時 大陵(穴在掌后兩筋間陷中,為俞,土,火生土,為子,實則瀉其子。) 手少陽三焦經 (屬相火配心包)起關冲,終絲竹空,多氣少血,亥時注此。 是動病 耳聾,渾渾焞焞,咽腫喉痹,是主氣。 所生病 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盛者, 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氣口也。 補 用子時 中渚(穴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為俞,木,木生火,為母, 虛則補其母。) 瀉 用亥時 天井(穴在肘外大骨后上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得之,甄權云, 屈肘一寸,叉手按膝頭,取之兩筋骨罅,為合,土,火生土,為子,實則瀉其子。) 足少陽膽經 屬甲木,起瞳子窌,終竅陰,多氣少血,子時注此。 是動病 口苦善太息,心脇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 是為陽厥,是主骨。 所生病 頭角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 胸中䪼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 人迎大三倍於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補 用丑時 俠谿(穴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間,本節前陷中,為滎,水,水生木,為母, 虛則補其母。) 丘墟(穴在足外踝下,去臨泣三寸,為原,皆取之。) 瀉 用子時陽輔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去丘墟七寸,為經,火,木生火, 為子,實則瀉其子。 足厥陰肝經 屬乙木,起大敦,終期門,多血少氣,丑時注此。 是動病 腰痛不可俛仰,丈夫㿗疝,婦人小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主肝, 所生病 胸滿嘔逆,洞泄,狐疝,遺溺癃閉。 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 虛者, 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補 用寅時 曲泉(穴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得之,在膝橫文頭是, 為合,水,水生木,為母,虛則補其母。) 瀉 用丑時 行間(穴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為滎,火,木生火,為子, 實則瀉其子。) 右鍼法,井滎俞經合補瀉,皆本素,難也。

東垣鍼法

東垣鍼法,悉本素,難,近世醫者,止讀玉龍,金鍼,標幽等歌賤。 而於先生之所以垂教者,廢而不講,宜其鍼之不古若,而病之不易瘳也。 茲故表而出之,引伸觸類,應用不窮矣。 東垣曰:黃帝鍼經,胃病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脇,膈咽不通,飲食不下, 取三里以補之。 脾胃虛弱,感濕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氣衝以三稜鍼出血,若汗不減,不止者, 於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酒濕麵。 東垣曰:黃帝鍼經云,從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氣不足,推而揚之,蓋上氣者。 心肺上焦之氣,陽病在陰,從陰引陽,去其邪氣於腠理皮毛也。又云,視前痛者, 當先取之,是先以謬刺,瀉其經絡之壅者,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而治他病。 東垣曰:胃氣下溜,五藏氣皆亂,其為病互相出見。黃帝曰:五亂刺之有道乎, 岐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 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輸神門,大陵,同精導氣,以復其本位。 氣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滎足少陰輸魚際,太谿。成痿者,以導溫熱引胃氣出陽道, 不令濕土剋腎,其穴在太谿。 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門,中脘, 因足太陰虛者, 於募穴中導引之於血中,有一說,腑輸去腑病也。胃虛而致太陰無所稟者。 於足陽明之募穴中引導之,如氣逆為霍亂者,取三里,氣下乃止,不下復始。 氣在於頭,取之天柱,大杼,不足,取之足太陽滎輸通谷,束骨,先取天柱,大杼, 不補不瀉,以導氣而已,取足太陽膀胱經中,不補不瀉,深取通谷,束骨, 丁心火己脾土穴中以引導去之。 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少陰之滎輸二間,三間,深取之,內庭, 陷谷深取之。視其足臂之血絡盡取之,後治其痿厥,皆不補不瀉,從陰深取, 引而上之,上者出也。去也。皆陰火有餘,陽氣不足,伏匿於地中者,榮血也。 當從陰引陽,先於地中升奉陽氣,次瀉陰火,乃導氣同精之法。 帝曰:補瀉奈何,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 亂氣之相逆也。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問,請著之玉版,命曰治亂也。 東垣曰:陰病治陽,陽病治陰,陰陽應象論云,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 陰病治陽,定其血脈,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夫陰病在陽者, 是天外風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腧臟腧,是人之受天外客邪,亦有二說, 中於陽,則流於經,此病始於外寒,終歸外熱,故以治風寒之邪,治其各臟之俞, 非止風寒而已,六淫濕暑燥火,皆五臟所受,乃筋骨血脈受邪。 各有背上五臟腧以除之,傷寒一說,從仲景,中八風者,有風論,中暑者。 治在背上小腸俞,中濕者,治在胃俞,中燥者,治在大腸俞,此皆六淫客邪有餘之病, 皆瀉其背之腑俞,若病久傳變,有虛有實,各隨病之傳變,補瀉不定,只治在背腑俞, 別有上熱下寒。經曰:陰病在陽,當從陽引陰,必須先去絡脈經隧之血,若陰中火旺, 上騰於天,致六陽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藏之血絡,引而下行,天氣降下, 則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獨瀉其六陽,此病陽亢,乃陰火之邪滋之,只去陰火, 只損脈絡經隧之邪,勿悞也。陽病在陰者,病從陰引陽,是水穀之寒熱, 感則害人六腑。又曰:飲食失節,及勞役形質,陰火乘於坤土之中,致穀氣,營氣, 清氣,胃氣,元氣不得上升,滋於六腑之陽氣,是五陽之氣先絕於外,外者天也。 下流伏於坤土陰火之中,皆先由喜怒悲憂恐為五賊所傷,而後胃氣不行。 勞役飲食不節,繼之則元氣乃傷,當從胃俞合三里穴中,推而揚之,以伸元氣, 故曰從陰引陽,若元氣愈不足,治在腹上諸腑之募穴,若傳在五藏,為九竅不通, 隨各竅之病,治其各藏之募穴於腹。故曰五藏不平,乃六腑元氣閉塞之所生也。又曰: 五藏不和,九竅不通,皆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故曰:陽不勝其陰,凡治腹之募, 皆為元氣不足,從陰引陽,勿悞也。若錯補四末之腧,錯瀉四末之腧,皆非也。 錯瀉者,差尤甚矣。按岐伯所說,只取穴於天上,天上者,人之背上,五藏六腑之俞, 不當瀉而瀉,豈有生者乎,興言及此,寒心切骨,若六淫客邪,及上熱下寒, 筋骨皮肉血脈之病,苟錯取穴於胃之合,及諸腹之募者必危,亦岐伯之言, 下工豈可不慎哉。 東垣曰:三焦元氣衰王,黃帝鍼經云,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 頭為之傾,目為之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 則為痿厥心悗,補足外踝,留之。 東垣曰:一富者前陰臊臭,又因連日飲酒,腹中不和,求先師治之。曰: 夫前陰足厥陰之脈絡,循陰器出其挺末,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為五臭, 入肝為臊,此其一也。當於肝經中瀉行間,是治其本,後於心經中瀉少冲,乃治其標。 治例

傷寒

發熱 風寒客於皮膚,陽氣怫鬱所致,此表熱也。陽氣下陷入陰分蒸薰,此裏熱也。 汗不出,悽悽惡寒,取玉枕,大杼,肝俞,鬲俞,陶道。 身熱惡寒,後谿, 身熱汗出足厥冷,取大都。 身熱頭痛食不下,取三焦俞。 汗不出,取合谷,後谿, 陽池,厲兌,解谿,風池。 身熱而喘,取三間。 餘熱不盡,取曲池,煩滿汗不出, 取風池,命門。 汗出寒熱,取五處,攢竹,上脘。 煩心好嘔,取巨闕,商丘, 身熱頭痛汗不出,取曲泉。身熱進退頭痛,取神道,關元,懸顱,已上出鍼經 六脈沉細,一息二三至,灸氣海,關元。 少陰發熱,灸太谿。 惡寒 有熱惡寒者,發於陽,無熱惡寒者,發於陰。 背惡寒,口中和,灸關元。 惡風 有汗為中風衛病,無汗惡風為寒傷榮。 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葛根湯。 胸脇滿 邪氣自表侵裏,必先自胸脇,以次入心腹胃。 胸脇滿兼譫誥,刺期門。 結胸 藏氣閉而不流布也。按之痛為小結,不按自痛為大結。 刺期門,刺肺俞,嚴仁菴婦人因血結胸,熱人血室,刺期門, 又以黃連,巴豆七粒, 作餅子,置臍中,以火灸之,得利為度。 欬逆 胸中氣不交也。水火相搏而有聲,故欬逆也。

刺期門

小腹滿 物聚而滿,上為氣,下為溺與血,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證也。當出不出, 積而為滿,中痧腹虛脹,或腹中急痛,刺括委中,或奪命穴等處。 煩躁 邪氣在裏,煩為內不安,躁為外不安。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俞穴。 畜血 熱毒流於下而瘀血者。 少陰證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陽明病,下血譫語,必熱入血室,頭汗出者, 當刺期門。 嘔吐 表邪傳裏,裏氣上逆,則為嘔吐。 口中和,脈微澁弱,皆灸厥陰。 脈經,千金翼林氏本曰:灸厥陰五十壯。 戰慄 戰者正氣勝,慄者邪氣勝,邪與正爭,心戰而外慄,為病欲解也。 心氣內盛,正氣大虛,心慄而鼓頷,身不戰者,已而遂成寒逆者,宜灸之。 四逆 四肢逆冷而不溫,積涼成寒,六府氣絕於外,四肢手足寒冷,足脛寒逆,少陰也。 四肢厥冷,身寒者,厥陰也。 四逆灸氣海,腎俞,肝俞。 厥 手足逆冷,陽氣伏陷,熱氣逆伏而手足冷也。 刺內庭,大都。 龐氏曰:脈促而厥者,灸之。 鬱冒 鬱為氣不舒,冒為神昏不清,即昏迷是也。多虛極乘寒所致,或吐下使然。 鬱冒,刺太陽,少陽,并病頭痛,或冒悶,如結胸狀,當刺大椎第一間,及肺肝二俞, 慎不可汗。 自利 不經攻下自溏洩。 下利脈微澁,嘔而汗出,必更衣,反小者,當溫上,灸之,以消陰。 小便自利,手中不冷,反發熱,脈不至,灸少陰太谿穴。 少陰下利,便膿血者,可刺之,宜通用之。 熱入血室 男子由陽明而傷,下血譫語,婦人則隨經而入,月水適來,邪乘虛入。 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胸脇滿,如結胸狀,譫語,此熱入血室,刺期門,用甘草芍藥湯, 不已,刺隱白。 霍亂 上吐下利,揮霍撩亂,邪在中焦,胃氣不治,陰陽乖隔,遂上吐下利,躁擾煩亂也。 乾霍亂或腹中急痛絞刺,宜刺委中及奪命穴。 腹痛 有實有虛,寒熱燥屎舊積,按之不痛為虛,痛為實,合灸不灸,令病人冷結, 久而彌困,氣沖心而死,刺括委中穴。 陰毒陰證 陰病盛,則微陽消於上,故沈重,四肢逆冷,臍腹築痛,厥逆或冷,六脈沉細, 陰毒灸關元,氣海。 太陽少陽併病 刺肺俞肝俞 如頭痛刺大椎。 小便不利 邪畜於內,津液不行。 陰寒甚,下閉者,灸之。 陰證,小便不利,必陰囊縮入小腹,痛欲死者,灸石門。 不仁 不柔和,癢痛寒熱皆不知,正氣為邪氣閉伏,鬱而不散,血氣虛少故也。 若越人入診虢太子尸厥,以鬱冒不仁為可治,刺之而濟痊者,神醫之診也。 設脈浮洪,汗如油,喘不休,體不仁,越人其能治哉,已上見劉氏傷寒治例。

雜病

風 大率主血虛氣虛,火與濕,多痰。 中風神闕,風池,百會,曲池,翳風,風市,環跳,肩髃,皆可灸之,以鑿竅疏風, 又鍼以道氣。 寒 見傷寒 陰寒及陷下脈絕者,宜灸之。 發熱 有寒熱,潮熱,煩熱,往來熱。 熱病汗不出,商陽,合谷,陽谷,俠谿,厲兌,勞宮,腕骨以導氣。熱無度不止, 陷谷,血以洩熱。 腹痛 有實有虛,有寒氣,滯,死血,積熱,風濕,痰驚,痰食,瘡,痧,疝。 實痛宜刺瀉之,太衝,三陰交,太白,太淵,大陵,邪客經絡,藥不能及者, 宜灸氣海,關元,中脘。 頭痛 有風,風熱,痰濕,寒,真頭痛,手足青至節,死不治。 灸,疏散寒。 鍼,脈浮刺腕骨,京骨,脈長合骨,衝陽,脈弦陽池,風府,風池。 腰痛 氣虛,血虛,腎病,風濕,濕熱,瘀,寒氣,滯。 血滯於下,委中出血,灸腎俞,崑崙,又用附子尖,烏頭尖,南星,麝香,雄黃, 樟腦,丁香煉蜜丸,姜汁化開成膏,放手內,烘熱摩之。 脇痛 肝火盛,木氣實,有死血,痰注,肝急。 鍼丘墟,中瀆。 心痛 有風寒,氣血虛,食積熱。 鍼太谿,然谷,尺澤,行間,建里,大都,太白,中脘,神門,湧泉。 牙疼 主血熱,胃口有熱,風寒,濕熱,蟲蛀。 合谷,內庭,浮白,陽白,三間。 眼目 肝氣實,風熱,痰熱,血瘀熱,血實氣壅。 絲竹空,上星,百會,攢竹宣洩。痛者,風池,合谷,張子和治眼目,神庭, 上星,前頂。 灸大寒犯腦,連及目痛,或風濕相搏,風邪,皆可用,有翳,取二間,合谷, 小兒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壯。 瀉痢 氣虛兼寒熱,食積,風邪,驚邪,熱濕,陽氣下陷,痰積,當分治,瀉輕痢重, 陷下則灸之,脾俞,關元,腎俞,復溜,腹哀,長強,太谿,大腸俞,三里,氣舍, 中脘。白痢,大腸俞。赤,小腸俞。 瘧 有風暑,山嵐瘴氣,食老瘧,瘧母,寒濕痹,五藏瘧,五府瘧。 鍼合谷,曲池,公孫。 灸不拘男女,於大椎中第一節處,先鍼後灸三七壯,立效,或灸第三節亦可。 欬嗽 風,寒,火,勞,痰,肺脹,濕。 灸天突,肺俞,肩井,少商,然谷,肝俞,期門,行間,廉泉,扶突。 鍼曲澤,出血立已前谷。面赤熱欬,支溝。多唾,三里。 吐衂血 身熱是血虛,血溫身熱者,死不治。 鍼隱白,脾俞,上脘,肝俞。 下血 腸風多在胃與大腸。 鍼隱白。 灸三里。 諸氣 怒則氣上,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勞則氣散,悲則氣消,喜則氣緩,思則氣結, 鍼以導氣。 淋 屬熱熱結,痰氣不利,胞痹為寒,老人氣虛。 灸三陰交。 小水不禁 灸陰陵泉,陽陵泉。 喉痹 鍼合谷,湧泉,天突,豐隆。 灸初起傍灸之,蓋亦鑿竅使外洩也。頭腫鍼曲池穴。 諸瘡 瘰癧瘡,灸肩井,曲池,大迎。 鍼緣唇瘡,須去惡血。 疝 有因寒,因氣,因濕熱痰積流下。 灸大敦,三陰交,小腹下橫紋斜尖,灸一壯。 鍼太衝,大敦,絕骨。 腳氣 有濕熱,食積,流注,風濕,寒濕。 鍼公孫,衝陽。 灸三里。 痿 有濕熱,有痰,有無血而虛,有氣弱,有瘀血。 鍼中瀆,環跳,停針待氣,一二時方可。 灸三里,肺俞。 喘 有痰,氣虛,陰虛。 灸中府,雲門,天府,華蓋,肺俞。 惡心 因痰,熱,虛。 灸胃俞,幽門,商丘,中府,石門,鬲俞,陽關。 膈噎 因血虛,氣虛,熱,痰火,血積,癖積。 鍼天突,石門,三里,胃俞,胃脘,鬲俞,水分,氣海,胃倉。 水腫 皮水,正水,石水,風水,因氣濕食。 刺胃倉,合谷,石門,水溝,三里,復溜,曲泉,四滿。 鼓脹 氣脹,寒脹,脾虛中滿。 鍼上脘,三里,章門,陰谷,關元,期門,行間,脾俞,懸鍾,承滿。 頭眩 痰挾氣,虛火動其痰。 鍼上星,風池,天柱。 痛風 風熱,風濕,血虛有痰。 鍼百會,環跳。 肩臂痛 痰濕為主。 灸肩髃,曲池。 夢遺 專主濕熱相火。 灸中極,曲骨,膏肓,腎俞。 癎 俱是痰火,不必分牛馬六畜。 灸百會,鳩尾,上脘,神門,陽蹻。(畫發)陰蹻,(夜發) 癩 感天地間殺厲之氣,聲啞者難治。 鍼委中出血二三合。 黑紫疙瘩處亦去惡血。(已上見劉氏雜病治例) 瘡瘍 河間曰:凡瘡瘍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俞穴遠近,從背出者,當從太陽五穴, 選用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從鬢出者,當從少陽五穴,選用竅陰,夾谿, 臨泣,陽輔,陽陵泉,從髭出者,當從陽明五穴,選用厲兌,內庭,陷谷,衝陽, 解谿,從胸出者,則以絕骨一穴。 腸癰纂要云,千金灸法,曲兩肘,正肘頭銳骨灸百壯,下膿血而安,武按, 河間瘡瘍止論足三陽,而手足三陰三陽未備,學者當引伸而觸類。

玉機微義針灸證治

欬嗽 千金方曰:寒欬,肝欬,刺足太冲,心欬刺手神門,脾欬,刺足太白,肺欬, 刺手太淵,腎欬,刺足太谿,膽欬,刺足陽陵泉,厥陰欬,刺手大陵。 劉氏曰: 經有三焦而無心主,此有心主而無三焦,然已發其祕矣。惜乎胃,大小腸, 膀胱欬及鍼治,皆略之而不議。 千金云,欬者,灸兩乳下黑白際,各數十壯即差, 又以蒲當乳頭周匝圍身,令前後正中,當脊骨灸十壯。 上氣欬逆,嗽,短氣氣滿, 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壯。 上氣欬逆,短氣,風勞病,灸肩井二百壯。 上氣欬逆, 短氣胸滿,多唾,唾噁冷痰,灸肺俞五十壯。 便血 寶鑑曰:邪在五藏,則陰脈不和,不和則血留之,結陰之病,陰氣內結,不得外行, 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灸中脘,三里,氣海等穴。 便血不止,灸勞宮,太白, 會陽。 欬逆 丹溪曰:氣逆也。氣自臍下直冲,上出於口,而作聲也。人之陰氣,依胃為養, 胃土傷損,則木氣侮之,陰為火乘,不得內守,木挾相火乘之,故直冲清道而上出, 言胃弱者,陰弱也。 嚴氏曰:灸乳下一指,男左女右,與乳相直問陷中,灸三壯, 婦人屈乳頭向下盡處,寶鑑曰:病甚者,灸二七壯。 武按,此穴名乳根也。 癘風 丹溪曰:是人受得天地間殺厲之風,以其酷烈暴悍可畏也。不外乎陽明一經,病機云, 灸承漿七壯,灸瘡輕,再灸,瘡愈,三灸之,劉氏曰:陽明,任脈之會。 所以宣通血脈,以散風也。 內經云,數刺腫上出血。 子和曰:刺其面大脈, 出血如墨,刺三次,血色變,每刺自額至頤,鍼上下俱刺,每隔一日一刺, 刺至二十餘日方已,劉 氏曰:委中皆可出血,同汗也。 癎 劉氏曰:此疾與中風顛狂,小兒急慢驚相類,原其所由,或在母腹中受驚。 或因聞大驚而得,蓋小兒神氣尚弱,驚則神不守舍,舍空則涎歸之,或飲食失節, 脾胃有傷,積為痰飲,迷心竅,治法必當尋火尋痰而治。丹溪曰: 不必分六畜牛馬雞犬,大率主痰火,潔古云,畫發灸陽蹻,夜發灸陰蹻,各二七壯, 千金方,驚癎按圖灸之,一小兒四歲,與長老念咒摩頂受記發搐,后見皂衣人即發, 羅謙甫先與灸兩蹻各二七壯,次服沉香天麻湯。 傷寒 陰厥脈絕,氣海藏結,陰汗不止,腹脹腸鳴,面黑,指甲青,石關,關元,宜灸百壯, 陽陵泉,潔古曰:煩滿囊縮者灸此。 太谿灸七壯,治少陰皆利,手足不冷,反發熱, 脈不至者。 劉氏曰:大抵不可刺者,宜灸之,一則沉寒痼冷,二則無脈知陽絕也。 三則腹皮急而陽陷也。舍此三者,餘皆不可灸。 醫學發明云,陷下則灸之, 天地間陰陽二氣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陷下者,陽氣下陷入陰血之中, 是陰反居其上而覆其陽,脈證俱見寒在外者,則灸之,異法方宜論云,北方之人, 宜灸焫也。為冬寒火旺,伏陽在內,皆宜灸之,以至理論,則腎主藏,藏陽氣在內, 冬三月,主閉藏是也。若太過則病,固宜灸焫,此陽明陷入陰水之中是也。難經曰: 熱病在內,取會之氣穴,為陽陷入陰中,取陽氣通天之竅穴,以火引火而道之, 此宜灸焫也。若將有病,一概灸之,豈不悞哉,如仲景云,微數之脈,慎不可灸, 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 血難復也。又云,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 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脈浮熱甚而灸之,此為實實而虛虛治,因火而動, 必咽燥唾血,又云,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 并中髓也。此仲景傷寒例,按明堂鍼經條下,所說禁忌明矣oo內經云,脈之所見, 邪之所在,脈沉者,邪氣在內,脈浮者,邪氣在表,世醫只知脈之說。 而不知病證之禁忌,若表見寒證,身汗出常清,數慄而寒,不渴,欲覆厚衣,常惡寒, 手足厥,皮膚乾枯,其脈必沉細而遲,但有一二證,皆宜灸之,陽氣陷故也。 若身熱惡熱,時見躁作,或面赤黃,咽乾嗌乾口乾,舌上黃赤,時渴,咽嗌痛, 皆熱在外也。但有一二證,皆不宜灸,其脈必浮數,或但數亦不可灸,灸之災害立生, 若有鼻不聞香臭,鼻流清涕,或欠或啑,惡寒,其脈必沉,是脈證相應也。 或輕手得弦緊者,是陰伏其陽也。雖面赤宜灸之,不可拘於面赤色而禁之也。 瘡 元戎云,凡人初覺發背欲結未結,赤熱腫痛,先濕紙覆其上,立視候之。 其紙先乾處即是結,癰頭也。取大蒜切成片,如當三錢厚薄,安於頭上。 用大艾炷灸三壯,即換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時方佳。 最要早覺早灸為上,一日二日,十灸七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 過七日,則不可灸,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其上, 聚艾於蒜餅上燒之,亦能活也。若背上初發赤腫一片,中間有一片黃粟米頭子, 便用獨蒜切去兩頭,取中間半寸厚,正安於瘡上,著艾灸十四壯,多至四十九壯, 又曰:灸而不痛,痛而後止其灸,灸而不痛者,先及其㿉,所以不痛,而後及良肉, 所以痛也。灸而痛,不痛而後止其灸,灸而痛者,先及其未㿉,所以痛,次及將㿉, 所以不痛也。 劉氏曰:此謂癰疽初發,宜灸之也。然諸瘡患久成漏者, 常有膿水不絕,其膿不臭,內無歹肉,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大片,厚二三分, 於瘡上著艾灸之,仍服內托之藥,隔三二日再灸之,不五七次,自然肌肉長滿矣。 至有膿水惡物漸潰根深者,郭氏治用白麵,硫黃,大蒜,三物一處搗爛,著瘡大小, 捻作餅子,厚約三分,於瘡上用艾炷灸二十一壯,一灸一易,後隔四五日, 方用翠霞錠子并信效錠子,互相用之,絍入瘡內歹肉盡處,好肉長平。 然後外貼收歛之藥,內服應病之劑,調理即差矣。蓋不止宜灸於瘡之始發也。 大抵始發宜灸,要汗下補養之藥對證,至灸冷瘡,亦須內托之藥切當,設有反逆, 不唯不愈,恐致轉生他病也。元好問記云,素飲酒,於九月中,患腦之下,項之上, 出小瘡,後數日,腦項麻木,腫勢外掀,瘍醫遂取五香連翹,至八日不下。 而云不可速療,十八日得膿,俟膿出,用藥或砭刺,三月乃可平,四月如故, 予記醫經云,凡瘡見膿九死一生,果如其言,則有束手待斃之悔矣。乃請東垣診視, 且謂膏粱之變,不當投五香,五香已無及,當先用火攻之,然后用藥。 以大艾炷如兩核許者,攻之至百壯,乃覺痛,次為處方云,是足太陽膀胱之經其病逆, 當急治以黃連消毒丸。 身面疣瘤,寶鑑云,艾炷灸十壯,即用醋摩雄黃塗紙上, 剪如螺螄靨大,貼灸處,用膏藥重貼,二日一易,候癢折出,紙如荳粉愈。 水氣 內經謂經脈滿,則脈絡溢,絡脈溢,則謬刺之,以調其絡脈,使形容如舊而不腫, 故曰謬刺其處,以復其形,謹按,謬刺謂不分俞穴而刺之也。水熱穴論。 刺水穴分大法,水溢於表,或腹脹,或四肢雖腫,而氣稍實,脈浮洪者,宜行此, 至病氣孤危,脈微弱而四肢小,氣盛實者,今人往往謬刺之,禍不旋踵。 蓋不審經言脈滿絡溢謬刺之理也。 腳氣 孫真人云,古人無此疾,自永嘉南渡,衣冠之人多有之,濕流足脛,房事所致, 發明曰:北方人飲潼酪濕熱之物所致,有道以來,有道以去,治之以灸焫為佳, 以導引濕氣出外,又察足之三陰,三陽,是何經絡所起。 楊太受云,腳氣是為壅疾, 當治以宣通之劑,使氣不成壅,既成而盛者,砭惡血而去其腫勢經曰:畜則腫熱, 砭射之也。喉痹原病式曰:痹,不仁也。俗作閉,閉,壅也。火主腫脹。 故熱客上焦而咽嗌腫脹也。張戴人曰:手少陰,少陽二脈,并於喉,氣熱則內結腫脹, 痹而不通則死,後人強立八名,曰:單乳蛾,雙乳蛾,單閉喉,雙閉喉,子舌脹, 木舌脹,纏喉風,走馬喉閉,熱氣上行,故傳於喉之兩旁,近外腫作,以其形似, 是謂乳蛾,一為單,一為雙也。其比乳蛾差小者,名閉喉熱結,舌下復生一小舌, 名子舌脹,熱結於舌中為之腫,名木舌脹,木者,強而不柔和也。熱結於咽喉, 腫繞於外,且麻且癢,腫而大者,名曰纏喉風,暴發暴死者,名走馬喉痹,八名雖詳, 皆歸之火,微者醎軟之,大者下散之,至於走馬喉痹,生死人在反掌間,砭刺出血, 則病已,嘗治一婦人木舌脹,其舌滿口,令以䤵鍼銳而小者砭之五七度,三日方平, 計所出血幾盈斗。 劉氏曰:傷寒少陰病,咽痛及生瘡,不能言,聲不出者, 用甘苦辛溫制其標病,以通咽喉,至若傷寒伏氣內發,咽痛兼下利清穀,裏寒外熱, 面赤脈微弱者,用辛熱之藥攻其本病,以順陰陽,利止則水升火降而咽痛自無也。 此非雜病一陰一陽結為喉之比,不可妄施鍼砭,及寒涼之藥,右是火熱喉痹, 急用吹藥點,刺少商,合谷,豐隆,湧泉,關沖等穴。 淋閉 原病式曰:淋,小便澁痛也。熱客膀胱,鬱結不能滲泄故也。嚴氏曰:氣淋者, 小便澁,常有餘瀝,石淋者,莖中痛,尿不得卒出,膏淋,尿似膏出,勞淋者, 勞倦即發,痛引氣沖,血淋,過熱即發,甚則溺血。劉氏曰:大抵是膀胱畜熱而成, 灸法,炒鹽不拘多少,熱填滿病人臍中,卻用筋頭大艾炷七壯,或灸三陰交。 眼目 東垣曰:五藏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 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 目者五藏六府之精,榮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之所主也。子和曰:目之五輪, 乃五藏六府之精華,宗脈之所聚,其白屬肺金,肉屬脾土,赤屬心火。 黑水神光屬腎水,兼屬肝木,目不因火則不病,白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 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凡目暴赤腫起, 羞明隱澁,泪出不止,暴寒目匡匡,大熱之所為也。在鍼則神庭,上星,顖會,前頂, 百會,翳者可使立退,腫者可使立消,惟小兒不可刺顖會,肉分淺薄,恐傷其骨, 目之內眥,太陽膀胱之所過,血多氣少,目之銳眥,少陽膽經,血少氣多,目之上綱, 太陽經也。亦血多氣少,目之下綱,陽明胃經也。血氣俱多,然陽明經起於目兩旁, 交頞中,與太陽,少陽俱會於目,惟足厥陰肝經連於目系而已。故血太過者,太陽, 陽明之實也。血不及者,厥陰之虛也。故出血者,宜太陽,陽明,蓋此二經, 血多故也。少陽一經,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刺太陽,陽明出血,則目愈明, 刺少陽出血,則目愈昏,要知無使太過不及,以血養目而已,雀目不能夜視, 及內暴怒大憂所致,皆肝血少,禁出血,止宜補肝養胃。 劉氏曰:內障有因於痰熱, 氣鬱,血熱,陽陷,陰脫,脫營所致,種種病因,古人皆不議,況外障之翳, 有起於內眥,外眥,睛上,睛下,睛中,當視其翳色從何經而來。 如東垣治魏邦彥夫人目翳,綠色從下而上,病自陽明來也。綠非五色之正, 殆肺腎合而成病也。乃就畫家以墨調膩粉合成色,與翳同矣。如論治之,疾遂不作, 眼生倒睫拳毛者,兩目緊急,皮縮之所致也。蓋內復熱,陰氣外行。 當去其內熱并火邪,眼皮緩,則毛出,翳膜亦退,用手法攀出內瞼向外, 速以三稜鍼出血,以左手爪甲迎其鍼鋒立愈。 目眶久赤爛,俗呼為赤瞎, 當以三稜鍼刺目眶外,以瀉濕熱而愈。 劉氏曰:外治鍼也。以瀉瘀熱,內治服藥, 以杜其原可也。 偷鍼眼,視其背上有細紅點如瘡,以鍼刺破即差, 實解太陽之鬱熱也。 腰痛 東垣曰:經云,腰痛上寒不可顧,取足太陽,陽明,腰痛上熱,取足厥陰,不可俛仰, 取足少陽,蓋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入腹,經所過處,皆能為痛, 治之者,當審其何經所過分野,循其孔穴而刺之,審其寒熱而藥之,假令足太陽, 令人腰痛引項脊尻皆如重狀,刺其郄中太陽二經出血,餘皆倣此。 劉氏曰: 王註經中言灸疑誤,灸者宜腎俞,腰俞,寶鑑云,灸曲瞅下兩紋頭,左右腳四處, 各三壯,每灸一腳,二火齊下,午時著灸,人定以來,臟腑自動一兩行, 或轉動如雷聲,立愈。 損傷 內經云,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腹滿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 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下然骨之前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各一痏, 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其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 婦人 寶鑑曰:一婦病傷寒,遇夜則見鬼,許學士曰:得病之初,曾值月經來否,其家人曰: 經水方來而病作而遂止,曰:此熱入血室,小柴胡已遲,刺期門。 請善鍼者治之而愈。 乳癰腫痛,鍼三里穴五分,其痛立止,乳癰,喉痹,䯒腫, 足跗不收,灸下廉三壯。 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逆氣腹脹,其脈緩者,灸血海二穴三壯。 女子如姙娠,赤白帶下,婦人漏血不止,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如蠱, 及治腰痛如錐刺,不得屈伸,舌縱涎下,煩逆溺難,小腹急引陰痛,股內廉痛, 灸陰谷二穴,女子不月,灸會陰三壯。 婦人月水不利,難產,子上衝心,痛不得息, 灸氣衝七壯。 婦人月事不利,利即多,心下滿,目䀮䀮不能遠視,腹中痛, 灸水泉五壯。 婦人月事不調,帶下崩中,因產惡露不止,繞臍𤽉痛,灸氣海, 婦人不孕,月不調勻,赤白帶下,氣轉連背引痛不可忍,灸帶脈二穴。 產後惡露不止,及諸淋注,灸氣海。 產後兩脇急痛不可忍,灸石關五十壯, 女子月事不調,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灸陰交百壯。 帶下癥瘕,因產惡露不止, 斷產絕孕,經冷,灸關元百壯,婦人卒口噤,語音不出,風癎,灸承漿五壯, 婦人產後,血氣俱虛,灸血海百壯,婦人疝氣,臍腹冷疼,相引脇下痛不可忍, 先灸中庭三七壯。 小兒(小兒鍼毫鍼,艾炷如小麥,或雀糞大。) 寶鑑曰:急慢驚風,灸前頂,若不愈,灸攢竹,人中各三壯。 武疑急驚屬肝,慢驚屬脾,寶鑑不分,灸前頂,攢竹,二穴俱太陽,督脈,未詳其義, 小兒慢驚風,灸尺澤各七壯。 初生小兒,臍風撮口,灸然谷三壯,或鍼三分不見血, 立效。 小兒癲癎,癥瘕,脊強互相引,灸長強三十壯。 小兒癲癎,驚盡目眩, 灸神庭一穴七壯。 小兒風癎,先曲手指如數物乃發也。灸鼻柱直髮際宛宛中三壯, 小兒驚癎,先驚怖啼叫乃發,灸後頂上旋毛中三壯,及耳後青絡脈。 小兒癖氣久不消,灸章門各七壯,臍後脊中灸二七壯。 小兒脇下滿,瀉痢體重, 四肢不收,痃癖積聚,腹痛不嗜食,痰瘧寒熱,又治腹脹引背,食飲多,漸漸黃瘦, 灸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七壯,小兒黃疸,灸三壯。 小兒疳瘦脫肛, 體瘦渴飲,形容瘦瘁,諸方不差,灸尾翠骨上三寸陷中三壯,兼三伏內用楊湯水浴之, 正午時灸,自灸之後,用帛子拭,見有疳虫隨汗出,此法神效。 小兒身羸瘦, 賁豚腹脹,四肢懈惰,肩背不舉,灸章門。 小兒吐乳汁,灸中庭一壯, 小兒脫肛瀉血,秋深不效,灸龜尾一壯。 脫肛灸臍中三壯,千金云,隨年壯, 脫肛久不差,及風癎中風,角弓反張,多哭,語言不擇,發無時節,盛則吐涎沬, 灸百會七壯,戒逆鍼灸(無病而先鍼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 小兒新生無疾,不可逆鍼灸之,如逆鍼灸,則忍痛動其五臟,因喜成癎。 河洛關中土地多寒,兒喜病痓,其生兒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吳蜀地溫,無此疾也。 古方既傳之,今人不分南北灸之,多害小兒也。所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 得無夭橫也。秦承祖灸鬼法鬼哭穴以兩手大指相並縛,用艾炷騎縫灸之, 令兩甲角後肉四處著火,一處不著則不效。 按丹溪治一婦人久積怒與酒,病癎,目上視,揚手躑足,筋牽喉響流涎,定則昏日昧, 腹脹痛衝心,頭至胸大汗,癎與痛間作,此肝有怒邪,因血系而氣獨行,脾受刑, 脾胃間有酒疾,為肝氣所侮而為痛,酒性喜動,出入升降,入內則痛,出外則脇, 用竹瀝,薑汁,參枋膏等藥甚多,脇痛間作無度,乘痛時灸大敨,行間,中脘, 間以陳皮,芍藥,甘草,川芎湯調石膏與竹瀝服之,無數,又灸太沖,然谷,巨闕, 及大指甲肉,且言鬼怪怒罵巫者。丹溪曰:邪乘虛而入,理或有之,與前藥,佐以荊, 瀝防痰,又灸鬼哭穴,餘證調理而安。

卷三

鐵鍼

本草云,馬啣鐵無毒,日華子云,古舊鋋者好,或作醫工鍼也。 武按本草柔鐵即熟鐵,有毒,故用馬啣則無毒,以馬屬午,屬火,火剋金,解鐵毒, 故用以作鍼,古曰:金鍼者,貴之也。又金為總名,銅鐵金銀之屬皆是也。

煮鍼

危氏書云,烏頭,巴荳各一兩,硫黃,麻黃各五錢,木鱉子十個。 用烏梅藥同入磁石器內,水煮一日,洗擇之,再用止痛沒藥,乳香,當歸, 花乳石各半兩,又如前水煮一日,取出,用皂角水洗,再於犬肉內煮一日, 仍用瓦屑打磨淨,端直,松子油塗,常近人氣為妙。 按煮鍼非素問意,今依法煮之,以解鐵毒,此有益無害也。

火鍼

經曰:焠鍼者,以麻油滿盞,燈草令多如大指許,叢其燈火燒鍼,頻以麻油蘸其鍼, 燒令通紅用方有功,若不紅者,反損於人,不能去病,燒時令鍼頭低下,恐油熱傷手, 先令他人燒鍼,醫者臨時用之,以免致手熱,纔覺鍼紅,醫即取鍼,先以鍼安穴上, 自然乾,鍼之亦佳,凡行鍼點灸相似,以墨記之,使鍼時無差,穴道差,則無功, 火鍼甚難,須有屠兒心,劊子手,方可行鍼,先以左手按定其穴,然后鍼之。 切忌太深,深則反傷經絡,不可太淺,淺則治病無功,但消息取中也。凡大醉之后, 不可行鍼,不適淺深,有害無利,凡行火鍼,必先安慰病人,令勿驚心。 較之火鍼及灸,灸則直守艾灼燒過,痛則久也。火鍼雖則視之畏人,其鍼下快疾, 一鍼便去,疼不久也。以此則知灸壯候數滿足,疼之久也。火鍼止是一鍼。 不再則痛過也。凡行火鍼,一鍼之后,疾速便去,不可久留,尋即以左手速按鍼孔上, 則疼止,不按則疼甚,凡下鍼,先以手按穴,令端正,頻以眼視無差,方可下鍼, 燒鍼之人,委令定心燒之,恐視他處,鍼冷治病無功,亦不入內也。 人身諸處皆可行鍼,面上忌之,凡季夏,大經血盛皆下流兩腳。 切忌妄行鍼於兩腳內及足,則潰膿腫疼難退,其如腳氣多發於夏,血氣濕氣, 皆聚兩腳,或誤行火鍼,則反加腫疼,不能行履也。當夏之時,腳氣若發,藥治無效, 不免灸之,每一穴上但可灸三壯,劫其病退,壯數之年亦不苦,潰腫膿瘡亦易平, 火鍼者,宜破癰毒發背,潰膿在內,外皮無頭者,但按腫軟不堅者以潰膿。 闊大者按頭尾及中,以點記,宜下三鍼,決破出膿,一鍼腫上,不可按之。 即以指從兩旁捺之,令膿隨手而出,或腫大膿多,鍼時須側身回避,恐膿射出污身, 孫氏曰:凡下火鍼,須隔一日報之,報之後,當膿水大出,疾則效矣。 凡癥塊結積之病,甚宜火鍼,此非萬效之功,火鍼甚妙,於結塊之上,須停鍼慢出, 仍轉動其鍼,以發出污滯,凡下火鍼,經一宿,身上發熱惡寒,此為中病,無害事也。 鍼亦行氣,火鍼惟假火力,無補瀉虛實之害,惟怕太深有害,餘則無妨,氣鍼者, 有淺有深,有補有瀉,候氣候邪之難,不可誤行,恐虛者反瀉,實日不宣,又以為害, 世之製火鍼者,皆用馬啣鐵,思之令喜意也。此鍼惟是要久受火氣,鐵熟不生為上, 莫如火爐中用廢筯製鍼為佳也。初製火鍼,必須一日一夜。 不住手以麻油燈火頻頻蘸燒,如是終一日一夜,方可施用,凡治癱瘓。 尤宜火鍼易獲功效,蓋火鍼大開其孔穴,不塞其門,風邪從此而出,若氣鍼微細, 一出其鍼,鍼孔即閉,風邪不出,故功不及火鍼,灸者,亦閉門趕賊,其門若閉, 邪無出處故也。若風濕寒三者,在於經絡不出者,宜用火鍼,以外發其邪,鍼假火力, 故功效勝氣鍼也。破癰堅積結瘤等,皆以火鍼猛熱可用,又如川僧多用煨鍼, 其鍼大於鞋鍼,火鍼,以火燒之可用,即九鍼之中之大鍼是也。其鍼大於氣鍼, 故曰大鍼者,其功能治風邪入舍於筋骨間不出者宜用之,火鍼之次也。 孫曰: 三鍼者,是鋒鍼,鈹針,火鍼也。火鍼即煨鍼也。按燒鍼法仲景以前多用之以致禍, 故傷寒書屢言之,如曰:用燒鍼必驚,燒鍼令汗,鍼處被寒,核起發奔豚, 加燒鍼因胸煩之類,今世或用以出癰膿為便。

溫鍼

王節齋曰:近有為溫鍼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鍼於穴,以香白芷作圓餅,套鍼上, 以艾蒸溫之,多以取效,然古者,鍼則不灸,灸則不鍼,未有鍼而加灸者。 此后人俗法,也此法行於山野貧賤之人,經絡受風寒致病者,或有效, 只是溫鍼通氣而已,於血宜衍,於疾無與也。古鍼法最妙,但今無傳, 恐不得精高之人,誤用之,則危拙出於頃刻,唯灸得穴,有益無害,日後宜行之。

折鍼

本草云,醫工鍼人,而鍼折在肉中不出,杵牡鼠肝及腦塗之。 又象牙主諸鍼及雜物入肉,刮取屑,細研入水和,傅上立出,肘后方,鍼折肉中, 象牙屑水和傅上立出,寶鑑湧鍼膏,取鍼刺入肉并箭頭,鼠糞頭十個,螻蛄四十九個, 土消虫十個,芫青,馬肉中蛆,醬內蛆俱焙,羗蜋,巴荳,信砒,磠砂,夏枯草, 磁石,黃丹,蘇木,地骨皮各一兩,石腦油三兩,蒿柴灰汁三升,右將灰汁, 石腦油以文武火熬成膏,次下諸藥令勻,磁器內收貯,臨用時,看創大小點藥, 良久自然湧出,萬聖神應丹,出鍼并箭頭,莨菪根今天仙子苗是也。於端午前一日, 尋上項科取酌中一科,要根枝葉實全,用柴灰自東南為頭圍了,用木篦撅取子根下土, 次日端午日未出,用鑵只一下取出,用淨水洗了,於靜室中石臼中搗如泥。 丸如彈子大,黃丹為衣,紙袋內封了,懸高處陰乾,鍼箭不出者,以緋絹袋盛一丸, 放在臍下,用綿裹肚繫了,先用象牙末屑於傷處貼了,後用此藥,若創口生合, 用刀子微割開,以象牙末貼之,神聖膏,取鍼入皮膚,車脂不拘多少,成膏子好, 攤紙上,如錢大,貼之,二日一換,三五次,鍼自出,大有神效。 烏翎散,取鍼鐵入皮膚,烏翎三五枝,火炙焦為末,好醋調成膏,塗創上,紙蓋, 一兩次其鍼自出。 按素問云,鍼耀而勻,示人臨病,當檢視其鍼,令光耀滑澤勻直而無曲損也。 能守此訓,自不致折矣。又磁石能引鍼出肉,古人療折鍼法雖多,今備錄於此, 宜隨輕重選用之。

暈鍼

濟生拔萃云,有隨鍼而暈者何。曰:一則不知刺禁,如刺中心一日死之類也。 二則不明脈候,如下利其脈忽大者死之類,凡鍼灸者,先須審詳脈候,觀察病證, 然後知其刺禁,其經絡穴道遠近氣候息數深淺分寸,金鍼賦云,其或暈鍼者, 神氣虛也。以鍼補之,以袖掩之,口鼻氣回,熱湯與之,略停少頃,依前再施, 按以鍼補之,以所內之鍼施補也。以袖掩之,掩其口毋令氣泄,掩其面毋令迎風也。 指微賦註云,醫人深明氣血往來,取穴部分不差,補瀉得宜,必無暈鍼昏倒之疾, 或忽忙之際,畏刺之人多感此,壯者氣行自己,怯者當速救療,假令鍼肝經,感氣暈, 以補肝經曲泉穴之絡,假令鍼肝絡血暈,以補本經曲泉穴之絡,鍼入復甦,效如起死, 餘皆倣此。劉宗厚曰:暈鍼者,奪命穴救之,男左女右取之,不回卻再取右,女亦然, 此穴正在手膊上側筋骨陷中蝦蟆兒上,自肩至肘正在當中,按暈鍼三法,指微賦有理, 劉氏止言奪命穴,而不言何經何絡,今按此穴分是肺大腸脈分, 而古亦無奪命穴之名也。

鍼灸傷

危氏書云,治鍼灸傷經絡,膿血不止,黃芪八兩,當歸三兩,肉桂,木香,乳香別研, 沉香各一兩為末,用菉豆粉四兩,薑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時候, 熟水下。

煖鍼

素問遺篇註云,用圓利鍼,長鍼,未刺時,先口溫鍼煖而用之。又曰: 先以口啣鍼令溫,又曰:毫鍼於人近體煖鍼至溫,又曰:著身溫之,按口體溫鍼, 欲鍼入經穴,氣得溫而易行也。今或投鍼於熱湯中,亦此意耳。 口溫與體溫微有不同,口溫者,鍼頭雖熱而柄尚寒,不若著身溫之,則鍼通身皆熱矣。

呼吸

素問註云,按經云,皆先補真氣,乃瀉其邪也。何以言之,補法呼盡內鍼,靜以久留, 此段瀉法,吸則內鍼,又靜以久留,然呼則次其吸,吸至則不兼呼,內鍼之候既同, 久留之理復一,則先補之義,昭然可知。 拔萃云,呼不過三,吸不過五。 明堂云, 當補之時,候氣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吸氣出,自覺熱矣。當瀉之時, 候氣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出氣,口中吸氣,按所病臟腑之數, 自覺清涼矣。

補瀉

素問遺篇補腎俞註曰:用圓利鍼,臨刺時咒曰:五帝上真,六甲玄靈,氣符至陰, 百邪閉理,念三遍,先刺二分,留六呼,次入鍼至三分,動氣至,而徐徐出鍼, 以手捫之,令受鍼人咽氣三次,又可定神魂者也。瀉脾俞註曰:欲下鍼時咒曰: 帝扶天形,護命成靈,誦之三遍,乃刺三分,留七呼,動氣至,而急出其鍼。 按咒法非素問意,補註又王氏輩為之,未足信,但鍼工念咒,則一心在鍼。故曰: 如待所貴,不知日暮也。 濟生技萃云,瀉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鍼於穴上,令病人欬嗽一聲, 撚鍼入腠理得穴,令病人吸氣一口,鍼至六分,覺鍼沉澁,復退至三四分,再覺沉澁, 更退鍼一豆許,仰手轉鍼頭向病所。以手循經絡捫循至病所,以合手以迴鍼, 引氣過鍼三寸,隨呼徐徐出鍼,勿閉其穴,命之曰瀉。 補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 以右手置鍼於穴上,令病人欬嗽一聲,撚鍼入腠理得穴,令病人呼氣一口, 將盡納鍼至八分,覺鍼沉緊,復退一分許,如更覺沉緊,仰手轉鍼頭向病所, 依前循捫其病所,氣至病已,隨吸而走出鍼,速按其穴,命之曰補。 又曰: 夫行鍼者,當刺之時,口溫鍼煖,先以左手揣按所鍼滎俞之處,彈而怒之,爪而下之, 捫而循之,通而取之,隨病人欬嗽一聲,右手持鍼而刺之,春夏二十四息, 秋冬三十六息,徐出徐入,氣來如動脈之狀,補者隨經脈推而內之,左手閉鍼孔, 徐出鍼而疾按之。 瀉者,迎經脈動而伸之,左手開鍼孔,疾出鍼而徐按之, 虛羸氣弱癢麻者補之,豐肥堅硬疼痛者瀉之。 按素問云,候呼內鍼,又曰:候呼引鍼,候,伺候也。言醫工持鍼, 等候病人之呼吸而用鍼也。今令病人呼吸,是以呼吸候鍼矣。又曰:令病人吹氣一口, 吸氣一口,又是非鼻中呼吸矣。謬之甚也。此補瀉尚得素難意。 明堂註云,寒熱補瀉,假令補冷,先令病人欬嗽一聲,得入腠理,復令吹氣一口, 隨吹下鍼至六七分,漸進腎肝之部,停鍼徐徐良久,復退鍼一豆許, 乃撚鍼問病人覺熱否,然后鍼至三四分及心肺之部,又令病人吸氣內鍼, 撚鍼使氣下行至病所,卻外撚鍼使氣上行,直過所鍼穴一二寸,乃吸而外撚, 鍼出以手速按其穴,此為補。 夫病熱者,治之以寒何如,須其寒者,先刺入陽之分, 候得氣,推內至陰之分,后令病人地氣入而天氣出,謹按生成之息數足, 其病人自覺清涼矣。夫病惡寒者,治之以熱也何如,須其熱者,先刺入陰之分, 候得氣,徐引鍼至陽之分,后令病人天氣入而地氣出,亦謹按生成之息數足, 其病自覺和煖矣。

十四法

動者,如氣不行,將鍼伸提而已。 退者,為補瀉欲出鍼時,各先退針一豆許, 然后卻留鍼,方可出之。 搓者,凡令病人覺熱,向外臥鍼似搓線之狀,勿轉不緊, 治寒而裏,臥鍼前轉法,以為搓也。 進者,凡不得氣,男外女內者,及春夏秋冬, 各有進退之理。 盤者,凡如鍼腹部,於穴內輕盤搖而已。 搖者,凡瀉時欲出鍼, 必須動搖而后出。 彈者,凡補時用指甲輕彈鍼,使氣疾行也。如瀉不可用。 撚者, 以手指撚鍼也。務要記夫左右,左為外,右為內。 循者,凡下鍼於部分經絡之處, 用手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經云,推之則行,引之則止。捫者,凡補者出鍼時, 用手捫閉其穴也。 攝者,下鍼時得氣澁滯,隨經絡上用大指甲上下切, 其氣血自得通行也。按者,以手按鍼,無得進退,如按切之狀。 爪者, 凡下鍼用手指作力,置鍼有準也。 切者,凡下鍼必先用大指甲左右於穴切之, 令氣血宣散,然后下鍼,是不使傷於榮衛也。 按此十四法,所謂進,退,動,搖,彈,捫,攝,循,切,按,爪皆素問鍼法;搓, 撚非素問法也。

八法

金鍼賦云,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後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 熱至緊閉,插鍼除寒之有準也。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 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寒則徐徐舉鍼,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 三曰陽中之陰,先寒後熱,淺而深,以九六之法,則先補後瀉也。四曰陰中之陽, 先熱後寒,深而淺,以九六之法,則先瀉後補也。補者,直須熱至,瀉者, 務待寒侵,猶如搓線,慢慢轉鍼,在淺則用淺法,在深則用深法。 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五曰子午搗臼,水蠱隔氣,落穴之後,調氣均勻,鍼行上下, 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千遭自平,六曰進氣之訣,腰背肘膝痛,渾身走注疼,刺九分, 行九補,臥鍼五七吸,待氣上行,亦可龍虎交戰,左撚九而右撚六,是亦住痛之鍼, 七曰留氣之訣,痃癖癥瘕,刺七分,用純陽,然後乃直插鍼,氣來深刺,提鍼再停, 八曰抽添之訣,癱瘓瘡癩,取其要穴,使九陽得氣,提按搜尋,要運氣週遍, 扶鍼直插,復向下納,回陽倒陰,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應,反復再施, 按此八法巧立名色,非素,難意也。

四法

金鍼賦云,過關過節,催運氣以飛經走氣,其法有四,一曰青龍擺尾,如扶船舵, 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二曰白虎搖頭,似手搖鈴,退方進圓,兼之左右, 搖而振之,三曰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進,鑽剔四方,四曰赤鳳迎源, 展翅之儀,入鍼至地,提鍼至天,候鍼自搖,復進其穴,上下左右,四圍飛旋, 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按此法亦巧立名色而已,逑之明,為鍼之晦。

下鍼法

金鍼賦云,先須爪按,重而切之,次令欬嗽一聲,隨欬下鍼,凡補先呼氣。 初鍼刺至皮肉,乃曰天才,少停進鍼,刺至肉內,是曰人才,又停進鍼。 刺至筋骨之間,名曰地才,此為極處,就當補之,再停良久,卻須退鍼至人之分, 待氣沉緊,倒鍼朝病,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在其中矣。凡瀉者吸氣,初鍼至天, 少停進鍼,直至於地,得氣瀉之,再停良久,卻須退鍼復至於人,待氣沉緊, 倒鍼朝病,法同前矣。及夫調氣之法,下鍼至地,之後,復人之分,欲氣上行, 將鍼右撚,欲氣下行,將鍼左撚,欲補先呼後吸,欲瀉先吸後呼,氣不至者, 以手循攝,以爪切掐,以鍼搖動,進撚搓彈,直待氣至,以龍虎升騰之法,按之在前, 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運氣走至疼痛之所,以納氣之法,扶鍼直插, 復向下納,使氣不回,若關節沮澁,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通經接氣,大段之法, 馳而運之,仍以循攝爪切,無不應矣。此通仙之妙。 按素問有淺深法,而止曰天地人三才者,是亦九鍼論意也。 醫經小學云,先說平鍼法,含鍼口內溫,按揉令氣散,掐穴放教深,持鍼安穴上, 令他嗽一聲,隨嗽歸天部,停鍼再至人,再停歸地部,待氣候鍼沉,氣若不來至, 指甲切其經,次提鍼向病,鍼退天地人。補必隨經刺,令他吹氣頻,隨吹隨左轉, 逐歸天地人,待氣停鍼久,三彈更熨溫,出鍼口吸氣,急急閉其門,瀉欲迎經取, 吸則納其鍼,吸則須右轉,他次進天人,轉鍼仍復吸,依法再停鍼,出鍼吹出氣, 搖動大其門。

出鍼法

金鍼賦云,病勢既退,鍼氣微鬆,病未退者,鍼氣始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 此為邪氣吸拔其鍼,乃真氣未至,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復,再須補瀉, 停以待之,直候微鬆,方可出鍼豆許,搖而停之,補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捫, 瀉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閉,欲令腠密,然後吸氣,故曰下鍼貴遲,太急傷血, 出鍼貴緩,太急傷氣,留宗厚曰:出鍼不可猛出,必須作三四次,徐徐轉而出之, 則無血,若猛出必見血也。

人身左右補瀉不同

神應經曰:人身左邊右手以大指進前撚鍼為補,大指退後撚鍼為瀉, 右邊以右手大指退後撚鍼為補,進前撚鍼為瀉。 撚鍼左右,已非素問意矣。而人身左右不同,謬之甚也。

男女氣血

金鍼賦云,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明其理,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 用之必識其時,午前為早屬陽,午後為晚屬陰,男女上下,平腰分之。 按鍼灸當隨經絡氣至十二時候,如寅肺卯大腸經之類,男女所同,男女氣血上下之分, 固非素,難意,亦不必然也。

古人不行鍼知鍼理

一婦人患熱入血室,醫者不識,用補血藥,數日成結胸證,許學士曰:小柴胡湯已遲, 不可行也。可刺期門,予不能鍼,請善鍼者鍼之,如言而愈,鍼灸藥,皆醫家分內事, 後世分門專科之醫出,而各有所長矣。

艾葉

本草云,艾,味苦,氣微溫,陰中之陽,無毒,主灸百病。三月三日,五月五日, 採曝乾,陳久者良。 又辟惡殺鬼,又採艾之法,取五月五日火旺之時,灼艾有效, 製艾先要知法,令乾燥,入臼搗之,以細篩去塵屑,每入石臼擣取,潔白為上, 須令焙太燥,則灸有力,火易燃,如潤無功。 證類本草云,出明州,圖經云,舊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在處有之, 以複道著為佳,初春布地生苗,莖類蒿而葉背白,以苗短者為佳。 或灸諸風冷痰, 入硫黃末亦可。 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丹溪云,艾性至熱, 入火灸則上行,入藥服則下行。

艾炷大小

千金云,黃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炷務大也。小弱乃小作之。 又曰: 小兒七日以上,周年以還,炷如雀糞。 明堂下經云,凡灸欲炷根下廣三分, 若不三分,即火氣不能達,病未能愈,則是艾炷欲其大,惟頭與四肢欲小耳, 明堂上經乃曰:艾炷依小筯頭作,其病脈粗細,狀如細線,但令當脈灸之, 雀糞大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中疝瘕痃癖伏梁氣等,惟須大艾炷,故小品曰: 腹背爛燒,四肢則但去風邪而已,不宜大熱,如巨闕,鳩尾,灸之不過四七炷, 只依竹筯頭大,但令正當脈灸之,艾炷若大,復灸多,其人永無心力,如頭上灸多, 令人失精神,背腳灸多,令人血脈枯竭,四肢細而無力,既失精神,又加細節, 令人短壽。 王節齋曰:面上艾炷須小,手足上則可粗。

點艾火

下經云,古來灸病,忌松,柏,枳,橘,榆,棗,桑,竹八木火,切宜避之。 有火珠曜日,以艾承之得火,次有火鏡曜日,亦以艾引得火,此火皆良,諸蕃部落, 用鑌鐵擊堦石得火,以艾引之,凡倉卒難備,即不如無木火。 清麻油點燈上燒艾莖點灸,兼滋潤灸瘡,至愈不疼,用蠟燭更佳。 良方云, 凡取火者,宜敲石取火,或水精鏡於日得太陽火為妙,天陰則以槐木取火, 今行舟人以鐵鈍刀擊石,以紙灰為丸,在下承之,亦得火。 按周禮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鄒子曰:春耶榆柳之火, 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饒氏曰: 此古贊化育之一事,艾灸點火,只依取五火而已,秦漢而下,醫家不識此意。

壯數多少

千金云,凡言壯數者,若丁壯病根深篤,可倍於方數,老少羸弱,可減半。又曰: 小兒七日以上,周年以下,不過七壯,扁鵲灸法,有至三五百壯,千壯,曹氏灸法, 有百壯,有五十壯,小品諸方亦然,惟明堂本經云,鍼入六分,灸三壯,更無餘治, 故後人不準,惟以病之輕重而增損之,凡灸頭項,止於七壯,積至七七壯止, (銅人)若治風則灸上星,前頂,百會至二百壯,腹背宜灸五百壯,若鳩尾, 巨闕亦不宜多灸,但去風邪,不宜多灸,灸多則四肢細而無力。 (明堂)千金方於足三里穴乃云,多至三二百壯,心俞禁灸,若中風,則急灸至百壯, 皆視其病之輕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說,而不知其又有一說也。下經只云,若是禁穴, 明堂亦許灸一壯至三壯,恐未盡也。

阿是穴

千金云,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 故吳蜀多行灸法,有阿是穴之法,言人有病,即令捏其上,若裏當其處,不問孔穴, 即得便快成痛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云阿是穴。

治灸瘡令發

資生云,凡著艾得瘡發,所患即差,不得發,其病不愈,甲乙經云,灸瘡不發者, 用故履底炙令熱,熨之,三日即發,今用赤皮葱三五莖去青,於煻灰中煨熟拍破, 熱熨瘡十餘遍,其瘡三日自發,予見人灸瘡不發者,頻用生麻油漬之而發。 亦有用皂角煎湯,候冷頻點之而發,亦有恐氣血衰不發,於灸前後煎四物湯服, 以此湯滋養氣血故也。不可一概論也。予常灸三里各七壯,數日過不發,再各灸二壯, 右足發,左足不發,更灸左足一壯遂發,亦在人以意取之,若順其自然,則終不發矣。 此人事所當盡也。按寶鑑云,氣不至而不效,灸之亦不發,蓋十二經應十二時, 其氣各以時而至,故不知經絡氣血多少,應至之候而灸之者,則瘡不發。 世醫莫之知也。惜哉,若壯實人,不候時而灸亦發。

洗灸瘡

凡著灸住火,便用赤皮葱薄荷湯溫洗瘡周圍約一二尺,令驅逐風氣於瘡口出, 更令經脈往來不滯,自然瘡疾愈,若灸瘡退痂後,用東南桃枝青嫩皮煎湯溫洗, 能護瘡中諸風,若瘡內黑爛,加胡荽煎,若瘡疼不可忍,多時不效,加黃連煎神效。

貼灸瘡

資生云,貼灸瘡,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綿,冬用兔腹上白細毛。 貓兒腹毛更佳,今人多以膏藥貼之,日三兩易,全不疼,但以膏藥貼,則易乾爾, 若要膿出多而疾除,不貼膏藥尤佳,按柳絮膜兔貓毛貼瘡,恐乾燥作疼,而太乙膏, 善應膏又有不對證藥,皆不宜,今只用白芷,乳香,當歸,川芎等。 香油另煎膏藥貼之為要。

小兒戒逆灸

千金云,小兒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鍼灸之,如逆鍼灸,則忍痛動其五臟,因喜成癎, 河洛關中土地多寒,兒喜病痓,其生兒三日,多逆灸以防之,灸頰以噤,有噤者, 舌下脈急,牙車筋急,其土地寒,皆決舌下去血,灸頰以防噤也。吳蜀地溫。 無此疾也。古方既傳之,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於小兒也。 所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皆得橫夭也。

相天時

千金云,正午以後,乃可灸,謂陰氣未至,灸無不著,午前平旦,穀氣虛,令人癲眩, 不可鍼灸,卒急者,不可用此例。下經云,灸時若遇陰霧,大風雪,猛雨,炎暑, 雷電,虹霓,停候晴明再灸,急難亦不拘此。 按日正午,氣注心經,未時注小腸經,止可灸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里,神門, 少府,少冲,少澤,前谷,後谿,腕骨等穴,其餘經絡,各有氣至之時,故寶鑑云, 氣不至,灸之發,千金所云午後灸之言,恐非孫真人口訣也。

忌食物房勞

資生云,既灸,忌食豬,魚,熱麵,生酒,動風冷物,雞肉最毒,而房勞尤忌, 按既灸之後,當茹淡,使胃氣和平,血氣流通,疾病隨艾氣驅出,若厚味醉酗, 則血氣亂,生痰涎,阻滯病氣而不得驅逐,房勞則損精神血脈,故當守禁忌, 丹溪有茹淡論,相火論,須熟讀,不獨鍼灸為然也。

避人神

千金云,欲行鍼灸,先知行年宜忌,及人神所在,不與禁忌相應即可,故男忌除, 女忌破,男忌戊,女忌巳,有日神忌,有每月忌,有十二時忌,有四季人神, 有十二部人神,有十二部年人神,有九部旁通人神,有雜忌旁通人神。 有血支血忌之類,凡醫者不能知此避忌,若逢病人厄會,男女氣怯,下手至困, 通人達士,豈拘此哉,若遇卒急暴患,不拘此法,許希亦云,卒暴之疾,須速灸療, 一日 之間,止忌一時是也。 千金云,癰疽疔腫喉痹客忤尤為急,凡作湯藥, 不可避凶日,覺病須臾,即宜便治,又曰:凡人卒暴得風,中時氣,凡百所苦, 須急救療,久後皆難愈,此論甚當,夫急難之際,命在須臾,必待吉日後治, 已淪於鬼錄,此所以不可拘忌也。惟平居治病於未形,選天德月德等日, 服藥鍼灸可也。

炷火

千金方云,凡點灸法,坐點穴則坐灸,臥點穴則臥灸,立點穴則立灸,須四體平直, 毋令傾側,若傾側穴不正,徒破好肉耳,明堂云,須得身體平直,毋令拳縮。 坐點毋令俯仰,立點毋令傾側。

炷火先後

資生云,千金方言,凡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血左而漸下,次從頭向右而漸下, 先上後下。 明堂云,先灸上,後灸下,先灸少,後灸多,皆宜審之。 王節齋曰: 灸火須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後灸上。

鍼灸避忌太乙圖序

鍼經曰:太乙日遊,以冬至之日,始居叶蟄之宮,從其宮數所在,日遊一處。 至九日復反于一,常如是無已,周而復始,此太乙日遊之法也。奈行鍼之士, 無所知者,遂將太乙所直之日,編次成圖,始自入節得主之日,從其宮至所在之處, 首一終九,日徙一宮,至九日復反于一,週而復始,如是次而行之,計每宮各得五日, 九之則一節之日悉備,今予一條次,備細開具於逐宮之內,使觀者臨圖。 即見逐節太乙所直之日在何宮內,乃知人之身體所忌之處,庶使行鍼之士,知回避之, 俾人無忤犯太乙之凶,乃僕之本意也。

冬至叶蟄宮說

冬至叶蟄宮圖周身之法,取九宮方位,離為上部,中五為中部,坎為下部, 巽坤為二肩臂,震兌為左右脇,乾艮為左右手足,太乙遊至處,禁忌鍼灸,若起叶蟄, 取冬至一日為首,他皆倣此。

太乙血忌之圖

忌戊申 忌戊戌 立秋 忌辛酉 秋分 立冬 己未 己亥 二 倉果宮 七 六 玄委宮 新洛宮

忌丙午 夏至 忌諸戊己 忌壬子 冬至 上天宮 九 招搖宮 叶蟄宮 一

忌戊辰 忌戊寅 立夏 忌乙卯 春分 立春 己巳 己丑 四 倉門宮 三 八 陰洛宮 天留宮

按冬至叶蟄宮圖,載於內經土,止言八方之氣,有應其時而生物,違其時而生病, 又刺癰曰:身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直之日潰之,今曰諸鍼灸皆忌之, 是與經旨不合。

月內人神所在

一日在足大指厥陰分,刺之跗腫。 二日在足外踝少陽分,刺之經筋緩。 三日在股內少陰分,刺之小腹痛。 四日在腰太陽分,刺之腰僂無力。 五日在口太陰分,刺灸之舌強。 六日在兩手陽明分,刺之咽喉不利,一云,在足小指。 七日在足內踝少陰分,刺灸之陰經筋急。 八日在手腕太陽分,刺灸之腕不收。 九日在尻厥陰分,刺灸之病結。 十日在腰背陽分,刺灸之腰背僂。 十一日在鼻柱陽明分,刺灸之齒面腫。 十二日在在髮際少陽分,刺之令人耳重聽。 十三日在牙齒少陰分,刺灸之氣寒。 十四日在胃脘陽明分,刺之氣腫。 十五日在遍身,不宜補瀉,鍼灸大忌。 十六日在胸太陽分,刺之逆息。 十七日在氣衝陽明分,刺之難息。 十八日在股內少陰分,刺之引陰氣痛。 十九日在足趺陽陽明分,刺灸之發腫。 二十日在內踝少陰分,刺之經筋攣。 二十一日在手小指太陽分,刺之經筋攣。 二十二日在足外踝少陽分,刺之不仁。 二十三日在肝及足厥陰分,刺之發轉筋。 二十四日在手陽明分,刺灸之咽喉中不利。 二十五日在足陽明分,刺灸之胃氣脹。 二十六日在胸太陰分,刺灸之令人喘嗽。 二十七日在膝陽明分,刺灸之足經厥逆, 二十八日在膝少陰分,刺之小腹急痛。 二十九日在膝脛厥陰分,刺之筋痿少力。 三十日在足趺,皆忌鍼灸。 按內經素問無此說。

每月血支

正月丑,二月寅,三月卯,四月辰,五月巳,六月午,七月未,八月申,九月酉, 十月戌,十一月亥,十二月子。

每月血忌

正月丑,二月未,三月寅,四月申,五月卯,六月酉,七月辰,八月戌,九月巳, 十月亥,十一月午,十二月子。

十二支人神

子目,丑耳,寅胸,卯齒,辰腰,巳手,午心,未足,申頭,酉膝,戌陰,亥脛。

十二部人神

建日在足,禁晡時。 除日在眼,禁日入。 滿日在腹,禁黃昏。 平日在背, 禁人定。 定日在心,禁夜半。執日在手,禁雞鳴。 破日在口,禁平旦。 危在鼻,禁日出。 成日在唇,禁食時。 收日在頭,禁寅中。開日在耳,禁午時。 閉日在目,禁日映。

十二時忌

子在踝 丑在頭 寅在耳 卯在面 午在胸 未在腹 申在心 酉在背 辰在項 巳在乳 亥在股 戌在腰

一歲  十三 廿五  三十七 四十九  六十一  七十三 八十五  人神在心 二歲  十四 廿六  三十八 五十   六十二  七十四 八十六  人神在喉 三歲  十五 廿七  三十九 五十一  六十三  七十五 八十七  人神在頭 四歲  十六 廿八  四十  五十二  六十四  七十六 八十八  人神在頸 五歲  十七 廿九  四十一 五十三  六十五  七十七 八十九  人神在背 六歲  十八 三十  四十二 五十四  六十六  七十八 九十   人神在腰 七歲  十九 三十一 四十三 五十五  六十七  七十九 九十一  人神在腹 八歲  二十 三十二 四十四 五十六  六十八  八十  九十二  人神在項 九歲  廿一 三十三 四十五 五十七  六十九  八十一 九十三  人神在足 十歲  廿二 三十四 四十六 五十八  七十   八十二 九十四  人神在腰 十一歲 廿三 三十五 四十七 五十九  七十一  八十三 九十五  人神在陰 十二歲 廿四 三十六 四十八 六十   七十二  八十四 九十六  人神在股

九部傍通人神

臍 心 肘 咽 口 頭 脊 脈 足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廿一 廿二 廿三 廿四 廿五 廿六 廿七 廿八 廿九 三十 卅一 卅二 卅三 卅四 卅五 卅六 卅七 卅八 卅九 四十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十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十 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十 七一 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 七八 七九 八十 八一 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十

新忌傍通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月厭戌 酉 申 未 午 巳 辰 卯 寅 丑 子 亥 月忌戌 戌 戌 丑 丑 丑 辰 辰 辰 未 未 未 月殺丑 戌 未 辰 丑 戌 未 辰 丑 戌 未 辰 月刑己 子 辰 申 午 丑 寅 酉 未 亥 卯 戌 月害己 辰 卯 寅 丑 子 亥 戌 酉 申 未 午

四季人神

春在左脇 秋在右脇 夏在臍 冬在腰 男忌除 女忌破

天醫取師療病吉日

正月卯日 二月寅日 三月丑日 四月子日 五月亥日 六月戌日 七月酉日 八月申日 九月未日 十月午日 十一月巳日 十二月辰日

胡侍郎奏過尻神指訣

一歲 十 歲 十九 廿八 卅七 四六 五五 六四 七三 八二 坤管叉踝 二歲 十一歲 二十 廿九 卅八 四七 五六 六五 七四 八三 震管牙腨 三歲 十二歲 廿一 三十 卅九 四八 五七 六六 七五 八四 巽管頭口乳 四歲 十三歲 廿二 卅一 四十 四九 五八 六七 七六 八五 中宮管肩及尾窮骨 五歲 十四歲 廿三 卅二 四一 五十 五九 六八 七七 八六 乾管背面耳 六歲 十五歲 廿四 卅三 四二 五一 六十 六九 七八 八七 兌管手膊 七歲 十六歲 廿五 卅四 四三 五二 六一 七十 七九 八八 艮管腰項 八歲 十七歲 廿六 卅五 四四 五三 六二 七一 八十 八九 離管胸肋 九歲 十八歲 廿七 卅六 四五 五四 六三 七二 八一 九十 坎管腳肘肚 一歲十歲起二宮順行日逐人神,就甲子內檢尻神者,神農之所制也。 凡人年命巡行九宮,值此尻神所在,不可鍼灸,犯者必至喪命,或生癰疽。 宜速急醫治,急病不拘此例。又曰:凡醫者不知此諸般避忌,趨吉避凶,妄亂鍼灸, 非惟不能愈疾,甚者或至傷生喪命,為害非輕,若逢病人年命厄會處,男女氣怯, 下手至難,通人達人若遇卒急暴患,何暇選擇避忌,即不可拘此,按以止諸禁忌, 惟四季所忌,似合素問,其餘不知何時何人所起,如所謂尻神,人神者,果有之, 則不分病輕重,犯之當有禍。今又曰:卒急何暇選擇,此時人神。 尻神亦憫病危而不禍乎,又按,尻尾底骨即臀尖,曰尻神,則是臀尖神矣。 何人之一身獨臀尖為神乎,是皆不可曉者也。以俟能知者。

卷四上

十四經穴歌

手太陰十一穴,中府雲門天府列,俠白尺澤孔最存,列缺經渠太淵涉, 魚際少商如韭葉。 手陽明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陽谿偏歷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長, 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當,天鼎扶突禾髎接,終以迎香二十穴。 四十五穴足陽明,承泣四白巨髎經,地倉大迎頰車峙,下關頭維人迎對, 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屯,膺牕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滿梁門起, 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存,水道歸來氣衝次,髀關伏兔走陰市, 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連條口位,下巨虛位及豐隆,解谿衝陽陷谷中, 內庭厲兌經穴終。 二十一穴太陰脾,隱白大都太白隨,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坳, 血海箕門衝門開,府舍腹結大橫排,腹哀食竇連天谿,胸鄉周榮大包隨。 九穴手少陰極泉青靈少海深,靈道通里陰郄邃,神門少府少冲尋。 手太陽穴一十九,少澤前谷後谿隅,腕骨陽谷可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走, 臑俞天宗及秉風,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天容上顴髎,卻入耳中循聽宮。 足太陽六十三,睛明攢竹曲差參,五處承光上通天,終卻玉枕天柱嶄, 大杼風門引肺俞,厥陰心俞鬲俞注,肝俞膽俞脾俞合,胃俞三焦腎俞中, 大腸小腸膀胱俞,中膂白環兩俞輸,自從大杼至白環,相去脊中三寸間, 上髎次髎中復下,會陽承扶殷門亞,浮郄委陽委中罅,髆內夾脊附分當, 太陽行背第三行,魄戶膏肓與神堂,譩譆鬲關魂門旁,陽綱意舍仍胃, 倉肓門志室胞之肓,二十椎下秩邊藏,合膕以下合陽是,承筋承山居其次, 飛揚附陽泊崑崙,僕參申脈連金門,京骨束骨又通谷,小指外側至陰續, 足少陰穴二十七,湧泉然谷太谿溢,大鍾照海通水泉,復溜交信築賓連, 陰谷橫骨大赫聯,氣穴四滿中注立,肓俞商曲石關蹲,陰都通谷幽門僻, 步廊神封靈墟位,神藏彧中俞府既。 九穴手厥陰,天池天泉曲澤深,郄門間使內關對,大陵勞宮中衝備。 二十三穴手少陽,關衝液門中渚旁,陽池外關支溝會,會宗三陽四瀆配, 天井上合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偏,天髎天牖同翳風,瘈脈顱息角孫通, 耳門和髎絲竹空。 少陽足經童子髎,四十三穴行迢迢,聽會客主頷厭集,懸顱懸釐曲鬚翹, 率谷天衝浮白次,竅陰完骨本神企,陽白臨泣開目窗,正營承靈及腦空, 風池肩井淵液長,輙筋日月京門當,帶脈五樞維道續,居窌環跳下中瀆, 陽關陽陵復陽交,外丘光明陽輔高,懸鍾丘墟足臨泣,地五俠谿竅陰畢。 足肝經十三穴,大敦行間太冲列,中封蠡溝及中都,膝關曲泉膝內徹, 陰包五里上陰廉,章門期門貫上鬲。 督脈背中行,二十七穴始長強,腰俞陽關命門當,懸樞脊中走筋縮,至陽靈臺神道長, 身柱陶道大椎俞,瘂門風府腦戶俱,強間後頂百會前,前頂顖會上星圓, 神庭素髎水溝裏,兌端齦交斯已矣。 任脈分三八,起於會陰上曲骨,中極關元到石門,氣海陰交神闕立,水分下脘循建里, 中脘上脘巨闕起,鳩尾中庭亶中萃,玉堂紫宮樹華蓋,璇璣天突廉泉清, 上頤還以承漿承。 右十四經穴歌,順經編叶,有起止次序,滑氏所撰者,比之徐廷瑞周身經穴賦, 過之遠矣。

十四經步穴歌

太陰肺兮出中府,雲門之下一寸許,雲門氣戶旁二寸,人迎之下二骨數, 天府腋下三寸求,俠白肘上五寸主,尺澤肘中約紋論,孔最腕中七寸取, 列缺腕側一寸半,經渠寸口陷中是,太淵掌後橫紋頭,魚際節後(大指本節後)散脈舉, 少商大指內側端,此穴若鍼疾減愈。 手陽明經屬大腸,食指內側起商陽,本節前取二間定,本節後取三間強, 岐骨陷中尋合谷,陽谿腕中上側詳,腕後三寸是偏歷,五寸之中溫溜當, 下廉上廉各一寸,上廉此下一寸方,屈肘曲中曲池得,池下二寸三里場, 肘窌大骨外廉陷,五里肘上三寸量,臂臑髃下一寸取,肩髃肩端兩骨當, 巨骨肩端叉骨內,天鼎缺盆之上鍼,扶突曲頰下一寸,禾髎五分水溝旁, 鼻孔兩旁各五分,左右二穴皆迎香。 胃之經兮足陽明,承泣目下七分尋,四白一寸不可深,巨髎鼻孔傍八分, 地倉夾吻四分近,大迎曲頰前寸三,頰車耳下八分鍼,下關耳前動脈者, 頭維本神寸五取,人迎喉傍大脈真,水突在頸大筋下,直至氣舍上人迎, 氣舍迎下挾天突,缺盆橫骨陷中親,氣戶俞府傍二寸,至乳六寸又四分, 庫房屋翳膺窗近,乳中正在乳頭心,次有乳根出乳下,各一寸六不相侵, 穴夾幽門一寸五,是穴不容依法數,其下承滿至梁門,關門太乙從頭舉, 節次續排滑肉門,各各一寸為君數,天樞穴在夾臍傍,外陵樞下一寸當, 二寸大巨五水道,歸來七寸以尋將,氣冲曲骨傍三寸,來下氣衝脈中央, 髀關兔後六寸分,伏兔市上三寸強,陰市膝上三寸許,梁丘二寸得共場, 膝臏䯒上尋犢鼻,膝下三寸求三里,里下三寸上廉地,條口上廉下一寸, 下廉條下一寸係,豐隆下廉外一寸,上踝八寸分明記,解谿衝陽後寸半, 冲陽陷上二寸係,陷谷內庭後二寸,內庭次指外間是,厲兌大指次指端, 去爪如韭胃所起。 拇指內側隱白位,大都節後陷中起,太白核骨下陷中,公孫節後一寸至, 商丘有穴屬經金,踝下微前陷中是,內踝三寸三陰交,漏谷一寸有次第, 膝下五寸為地機,陰陵內側膝輔際,血海分明膝臏上,內廉內際二寸地, 箕門血海上六寸,筋間動脈須詳諦,冲門五寸大橫下,三寸三分尋府舍, 腹結橫下寸三分,大橫挾臍非比假,腹哀寸半去日月,直與食竇相連亞, 食竇天谿及胸鄉,周榮各一寸六者,大包淵腋下三寸,出九肋間當記也。 少陰心起極泉中,腋下筋間脈入胸,青靈肘節上三寸,少海肘內節後容, 靈道掌後一寸半,通理腕後一寸同,陰郄五分取動脈,神門掌後兌骨隆, 少府節後勞宮直,小指內側取少冲。 手小指端為少澤,前谷外側節前索,節後陷中尋後谿,腕骨陷前看外側, 腕中骨下陽谷討,腕上一寸名養老,支正腕後量五寸,小海肘端五分好, 肩貞胛下兩骨解,臑俞大骨之下保,天宗骨下有陷中,秉風髎後舉有空, 曲垣肩中曲胛陷,外俞胛後一寸從,肩中二寸大杼傍,天窗頰下動脈詳, 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髎面頄兌端量,聽宮耳端大如菽,此為小腸手太陽。 足太陽兮膀胱經,目眥內角始睛明,眉頭陷中攢竹名,曲差二穴神庭伴, 五處挨排夾上星,承光五處後寸半,通天絡卻亦停勻,玉枕橫夾於腦戶, 尺寸當准銅人經,天柱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是,夾脊相去寸五分, 大杼大椎二風門,肺俞三椎厥陰四,心俞五椎之下論,更有膈俞相梯級, 第七椎下隱然立,第八椎下穴無有,肝俞數椎當第九,十椎膽俞脾十一, 十二椎下胃俞取,三焦腎俞次第下,十三十四兩椎主,大腸俞在十六椎, 小腸十八椎下止,十九椎下尋膀胱,中膂內俞椎二十,白環二十一椎當, 上髎次髎中與下,一空二空夾腰胯,並同夾脊四箇髎,載在千金君勿訝, 會陽陰尾兩旁分,尺寸須看督脈分,第二椎下外附分,夾脊相去古法云, 先從脊後量三寸,不是灸狹能傷筋,魄戶三椎膏肓四,四五三分分明是, 第五椎下索神堂,第六譩譆兩穴出,膈關第七魂門九,陽綱意舍十十一, 胃倉肓門屈指彈,椎看十二與十三,志室次之為十四,包肓十九合詳參, 秩邊二十椎下詳,承扶臀陰紋中央,殷門承扶六寸直,浮郄一寸上委陽, 委陽卻與殷門並,膕中外廉兩筋鄉,委中膝膕約紋裏,此下三寸尋合陽, 承筋腨腸中央是,承山腨下分肉傍,飛陽外踝上七寸,附陽踝上三寸量, 金門正在外踝下,崑崙踝後跟骨中,僕參跟骨下陷是,申脈分明踝下容, 京骨外側大骨下,束骨本節後陷中,通谷本節前陷是,至陰小指外側逢。 腎經起處有其所,湧泉屈足捲指取,然谷踝前大骨下,踝後跟上太谿府, 谿下五分尋大鍾,照海踝下陰蹻生,踝上二寸復溜名,溜前筋骨取交信, 亦曰踝上二寸行,築賓六寸腨分處,陰谷膝內著骨輔,橫骨有陷如仰月, 大赫氣穴四滿據,中注肓俞正夾臍,六穴五寸各一數,商曲石關上陰都, 通谷幽門一寸居,幽門半寸挾巨闕,步廊神封過靈墟,神藏彧中至俞府, 各一寸六不差殊,欲知俞府居何分,璇璣之傍各二寸。 厥陰心包何處得,乳後一寸天池索,天泉腋下二寸求,曲澤內紋尋動脈, 郄門去腕五寸通,間使腕後三寸逢,內關去腕才二寸,大陵掌後兩筋中, 勞宮屈中名指取,中指之末取中衝。 三焦名指外關冲,小次指間名液門,中渚次指本節後,陽池表腕上陷存, 腕上二寸外關絡,支溝腕上三寸約,會宗腕後三寸空,須詳一寸毋令錯, 肘前五寸臂大脈,外廉陷中三陽絡,四瀆骨外並三陽,天井肘上一肘側, 寸上二寸清冷淵,消濼臂外肘分索,臑會肩頭三寸中,肩髃肩端臑上通, 天髎盆上毖骨際,天牖傍頸後天容,翳風耳後當骨陷,瘈脈耳後雞足逢, 顱顖耳後青絡脈,角孫其廓開有空,絲竹眉後陷中看,和窌耳前兌髮同, 耳門耳珠當耳缺,此穴禁灸分明說。 少陽膽經髎起外,耳前陷中尋聽會,上關耳前開口空,懸釐懸顱下廉揣, 懸顱正在曲角端,頷厭懸顱上廉看,曲鬢偃正尖上邊,率谷曲鬢半寸安, 本神耳上入髮際,四分平橫向前是,曲鬢之旁各一寸,陽白眉上一寸記, 臨泣有穴當兩目,直入髮際五分屬,目窗正營各一寸,承靈營後寸五錄, 天冲耳上二寸居,浮白髮際一寸符,竅陰枕下動有穴,完骨耳後四分通, 腦空正夾玉枕骨,風池後髮際陷中,肩井大骨前寸半,淵液腋下三寸按, 輙筋平前卻一寸,期門在肋第二端,日月期下五分斷,京門監骨腰間看, 帶脈季肋寸八分,五樞帶下三寸間,維道五寸三分得,居窌八寸三分尋, 環跳髀樞宛宛論,膝上五寸中瀆搜,陽關陽陵上三寸,陽陵膝下一寸求, 陽交外踝鍼七寸,踝上七寸尋外丘,光明除踝上五寸,陽輔髁上四寸收, 懸鍾三寸即絕骨,丘墟踝前陷中出,臨泣寸半後夾谿,地五會穴一寸求, 夾谿小次岐骨間,竅陰足小次指端。 大敦拇指看毛聚,行間縫尖動脈處,節後有絡亙五會,太衝之脈堪承據, 中封正在內踝前,蠡溝踝上五寸注,中都正在復溜宮,陰陵膝尖兩折中, 內踝之上七寸詳,少陰相直䯒骨中,膝關犢鼻下二寸,曲泉紋頭兩筋逢, 陰包四寸膝臏上,內廉筋間索其當,五里氣衝內寸半,直下三寸陰股向, 陰廉穴在橫紋胯,章門臍上二寸量,橫取八寸看兩傍,期門乳旁各一寸, 直下二寸二肋詳,此足厥陰肝經鄉。 督脈齦交唇上鄉,兌端正在唇中央,水溝鼻下溝中索,素髎宜向鼻端詳, 頭形北高面南下,先以前後髮際量,分為一尺有二寸,髮上五分神庭當, 庭上五分上星位,顖會星上一寸強,上至前頂上寸半,寸半百會頂中央, 後頂強間腦戶三,相去各是一寸五,後髮五分定瘂門,門上五分是風府, 上有大椎下尾骶,分為二十有一椎,古來自有折量法,靈樞分明不可欺, 九寸八分分之七,二之七節如是推,大椎第一節上是,二椎節下陶道知, 身柱第三椎節下,神道第五不須疑,靈臺第六至陽七,筋縮第九椎下思, 脊中懸樞命門穴,十一十三十四節,陽關鎮住十六椎,二十一下腰俞窺, 其下長強伏地取,此穴鍼之痔根愈。 任脈會陰兩陰間,曲骨臍下毛際安,中極臍下四寸取,三寸關元二石門, 氣海臍下一寸半,陰交臍下一寸論,分明臍內號神闕,水分一寸復上列, 下脘建里中上脘,各各一寸為君說,巨闕上脘上寸半,鳩尾蔽骨五分按, 中庭膻中寸六分,膻中兩乳中間看,玉堂紫宮及華蓋,相去各寸六分算, 華蓋璇璣一寸量,璇璣突下一寸當,天突結下宛宛取,廉泉頷下骨尖傍, 承漿頤前唇稜下,任脈之部宜審詳。 右十四經步穴歌,原用銅人穴編叶,今以十四經發揮為主,有繁多者皆去之,如督俞, 風市,羊矢之類是也。

十二經脈歌

手太陰肺中焦生,下絡大腸出賁門,上鬲屬肺從肺系,系橫出腋臑中行, 肘臂寸口生魚際,大指內側爪甲根,支絡還從腕內出,接次指屬陽明經。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則病欬與嗽,肺脹膨膨缺盆痛,兩手交瞀為臂厥, 所生病者為氣嗽,喘欬煩心胸滿結,臑臂之外前廉痛,小便頻數掌中熱, 氣虛肩背痛而寒,氣盛亦疼風汗出,欠伸少氣不足息,遺失無度溺色赤。 陽明之脈手大腸,次指內側起商陽,循指上連出合谷,兩筋岐骨循臂肪, 入肘外廉循臑外,肩端前廉柱骨旁,從肩下入缺盆內,絡肺下鬲屬大腸, 支從缺盆直上頸,斜貫頰前下齒當,環出人中交左右,上夾鼻孔注迎香。 此經氣盛血亦盛,是動䪼腫并齒痛,所生病者為鼽衂,目黃口乾喉痹生, 大指次指難為用,肩前臑外痛相仍,氣有餘兮脈熱腫,虛則寒慄病偏增。 胃足陽明交鼻起,下循鼻外下入齒,還出夾口繞承漿,頤後大迎頰車裏, 耳前髮際至額顱,支下人迎缺盆底,下鬲入胃絡脾宮,直者缺盆下乳內, 一支幽門循腹中,下行直合氣衝逢,遂由髀關抵膝臏,䯒跗中指內關同, 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指外關通,一支別走足跗指,大指之端經盡矣。 此經多氣復多血,是動欠伸面顏黑,凄凄惡寒畏見人,忽聞木音心驚惕, 登高而歌棄衣走,甚則腹脹乃賁響,凡此諸疾皆骭厥,所生病者為狂瘧, 溫淫汗出鼻流血,口喎唇裂又喉痹,膝臏疼痛腹脹結,氣膺伏兔䯒外廉, 足跗中指俱痛徹,有餘消穀溺色黃,不足身前寒振慄,胃房脹滿食不消, 氣盛身前皆有熱。 太陰脾起足大指,上循內側白肉際,核骨之後內髁前,上腨循䯒脛膝裏, 股內前廉入腹中,屬脾絡胃與鬲通,俠喉連舌散舌下,支絡從胃注心宮。 此經氣盛而血衰,是動其病氣所為,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體痛難移, 腹脹善噫舌本強,得後與氣快然衰,所生病者舌亦痛,體重不食亦如之, 煩心心下仍急痛,泄水溏瘕寒瘧隨,不臥強立股膝腫,疸發身黃大指痿。 手少陰脈起心中,下鬲直與小腸通,支者還從肺系走,直上喉嚨繫目瞳, 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後肘內少海從,臂內後廉抵掌中,兌骨之端注少冲。 多氣少血屬此經,是動心脾痛難任,渴欲飲水咽乾燥,所生脇痛目如金, 脇臂之內後廉痛,掌中有熱向經尋。 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之端起少澤,循手外廉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內側, 上循肘外出後廉,直過肩解繞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內,向腋絡心循咽嗌, 下鬲抵胃屬小腸,一支缺盆貫頸頰,至目兌眥卻入耳,復從耳前仍上頰, 抵鼻外至目內眥,斜絡於顴別絡接。 此經少氣還多血,是動則病痛咽嗌, 頷下腫兮不可顧,肩如拔兮臑似折,所生病兮主肩臑,耳聾目黃腫腮頰, 肘臂之外後廉痛,部分猶當細分別。 足太陽經膀胱脈,目內眥上起額尖,支者巔上至耳角,直者從巔腦後懸, 絡腦還出別下項,仍循肩膊俠脊邊,抵腰膂腎膀胱內,一支下與後陰連, 貫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內左右別,貫胛夾脊過髀樞,臀內後廉膕中合, 下貫腨內外踝後,京骨之下指外側。是經血多氣少也。是動頭疼不可當, 項如拔兮腰似折,髀樞痛徹脊中央,膕如結兮腨如裂,是為髁厥筋乃傷, 所生瘧痔小指廢,頭顖項痛目色黃,腰尻膕腳疼連背,淚流鼻衂及癲狂。

足經腎脈屬少陰,小指斜趨湧泉心,然谷之下內踝後,別入跟中腨內侵, 出膕內廉上股內,貫脊屬腎膀胱臨,直者屬腎貫肝鬲,入肺循喉舌本尋, 支者從肺絡心內,仍至胸中部分深。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病飢不欲食, 喘嗽唾血喉中鳴,坐而欲起面如垢,目視䀮䀮氣不足,心懸如饑常惕惕, 所生病者為舌乾,口熱咽痛氣賁逼,股內後廉並脊疼,心胸煩痛疸而澼, 痿厥嗜臥體怠惰,足下熱痛皆腎厥。 手厥陰心主起胸,屬包下鬲三焦宮,支者循胸出脇下,脇下連腋三寸同, 仍上抵腋循臑內,太陰少陰兩經中,指透中冲支者別,小指次指絡相通。 是經少氣原多血,是動則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下腫,其則胸脇支滿結, 心中澹澹或大動,善笑目黃面赤色,所生病者為心煩, 心痛掌熱病之則。 手經少陽三焦脈,起自小指次指端,兩指岐骨手腕表,上出臂外兩骨間, 肘後臑外循肩上,少陽之後交別傳,下入缺盆膻中分,散絡心包膈裏穿, 支者膻中缺盆上,上項耳後耳角旋,屈下至頤仍注頰,一支出耳入耳前, 卻從上關交曲頰,至目外眥乃盡焉。 斯經少血還多氣,是動耳鳴喉腫痹, 所生病者汗自出,耳後痛兼目銳眥,肩臑肘臂外皆疼,小指次指亦如廢。 足脈少陽膽之經,始從兩目銳眥生,抵頭循角下耳後,腦空風池次第行, 手少陽前至肩上,交少陽右上缺盆,支者耳後貫耳內,出走耳前銳眥循, 一支銳眥大迎下,合手少陽抵項根,下加頰車缺盆合,入胸貫膈絡肝經, 屬膽仍從脇裏過,下入氣衝毛際榮,橫入髀厭環跳內,直者缺盆下腋膺, 過季脇下髀厭內,出膝外廉是陽陵,外輔絕骨踝前過,足跗小指次指分, 一支別從大指去,三毛之際接肝經。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口苦善太息, 心脇疼痛難轉移,面塵足熱體無澤,所生頭痛連銳眥,缺盆腫痛并兩腋, 馬刀挾癭生兩傍,汗出振寒㾬瘧疾,胸脇髀膝 至䯒骨,絕骨踝痛及諸節。 厥陰足脈肝所終,大指之端毛際叢,足跗上廉太衝分,踝前一寸入中封, 上踝交出太陰後,循膕內廉陰股衝,環繞陰器抵小腹,夾胃屬肝絡膽逢, 上貫膈裏布脇肋,俠喉頏顙目系同,脈上巔會督脈出,支者還生目系中, 下絡頰裏還唇內,支者便從膈肺通。 是經血多氣少焉,是動腰疼俛仰難, 男疝女人小腹腫,面塵脫色及咽乾,所生病者為胸滿,嘔吐洞泄小便難, 或時遺溺并狐疝,臨證還須仔細看。

奇經八脈歌

督脈起自下極俞,并於脊裏上風府,過腦額鼻入齦交,為陽脈海都綱要, 任脈起於中極底,上腹循喉承漿裏,陰脈之海任所謂,冲脈出包循脊中, 從腹會咽絡口唇,女人成經為血室,脈并少陰之腎經,與任督本於陰會, 三脈并起而異行,陽蹻起足之跟裏,循外踝上入風池,陰蹻內踝循喉嗌, 本足陽陰脈別支,諸陰交起陰維脈,發足少陰築賓郄,諸陽會起陽維脈, 太陽之郄金門是,帶脈周回季脇間,會於維道足少陽,所謂奇經之八脈, 維繫諸經乃順常。

流注指微賦

疾居榮衛,扶救者鍼,觀虛實與肥瘦,辨四時之淺深,取穴之法,但分陰陽而谿谷, 迎隨逆順,須曉血氣而升沈,原夫指微論中,賾義成賦,知本時之氣開。 說經絡之流注,每披文而參其法,篇篇之旨審尋,復按經而察其言,字字之功明諭, 疑隱皆知,實虛總附,移疼住痛之有神,鍼下獲安,暴疾沈疴至危篤,刺之勿誤, 詳夫陰日血引,值陽氣留口溫鍼,陽日氣引,逢陰血煖牢寒濡,深求諸經十二作數, 絡脈十五為周,陰俞六十藏主,陽穴七二府收,刺陽經者,可臥鍼而取,奪血絡者, 先俾指而柔,逆為迎而順為隨,呼則瀉而吸則補,淺恙新疴,用鍼之因,淹疾延患, 著灸之由,躁煩藥餌而難拯,必取八會,癰腫奇經而畜邪,殲馘砭瘳,況乎甲膽乙肝, 丁火壬水,生我者號母,我生者名子,春井夏滎乃邪在,秋經冬合方刺矣。 犯禁忌而病復,用日衰而難已,孫絡在於肉分,血行出於支裏,悶昏鍼運, 經虛補絡須然,疼實癢虛,瀉子隨母要指,想夫先賢迅效無出於鍼。 今人愈疾豈難於醫,徐文伯瀉孕於苑內。斯由甚速,范九思療咽於江夏,聞見言希, 大抵古今遺跡,後世皆師,王纂鍼魅而立康,獺從彼出,秋夫療鬼而獲效,魂免傷悲, 既而感指幽微,用鍼真訣,孔竅詳於筋骨肉分,刺要察於久新府藏寒熱,接氣通經, 短長依法,裏外之絕,羸盈必別,忽刺大勞,使人氣亂而神隳,慎妄呼吸。 防他鍼昏而閉血,又以常尋古義,由有臧機,遇高賢真趣,則超然得悟,逢達人示教, 則表我扶危,男女氣脈,行分時合,度養子時刻注,穴須依今,詳定療病之宜, 神鍼法式,廣搜難素之祕密文辭,深考諸家之肘函妙臆,故稱廬江流注之指微, 以為後學之模規。 右流注指微賦,竇桂芳撰次,今自子午流注鍼經輯錄於此。

標幽賦

拯救之法,妙用者鍼,察歲時於天道,定形氣於予心,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 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 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餘支, 正側仰伏,氣血有六百餘候,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 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識迎隨,須明逆順,況乎陰陽,氣血多少為最,厥陰太陽, 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 陽明之位,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輕滑慢而未來,沈濇緊而已至,既至也。 量寒熱而留疾,未至也。據虛實而候氣,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浮沉,氣未至也。 如閑處幽堂之深邃,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觀夫九鍼之法,毫鍼最微, 七星上應,眾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滯之機, 定刺象木,或邪或正,口藏比火,進陽補嬴,循機捫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雖細楨於毫髮,同貫多岐,可平五藏之寒熱。 能調六腑之虛實,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熱痛痹,開四關而已之,凡刺者, 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腳處, 取氣血為主意,下手處,認水木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璇璣百會, 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陽蹻陽維并督帶,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陰蹻陰維任衝脈,主心腹脇肋在裏之疑,二陵二蹻二交,似續而交五大。 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別兩支,足見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自意,次觀肉分, 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郄膕之間, 動脈相應,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頭部與肩部詳分。 督脈與任脈異(一作易)定,明標與本,論刺深刺淺之經,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逕, 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更窮四根三結, 依標本而刺無不痊,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鍼無不效,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 十二經絡十二原,是謂樞要,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一時取一十二經之原, 始知要妙,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交經繆刺, 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鍼,頭有病而腳上鍼,巨刺與繆刺各異,微鍼與妙刺相通, 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視浮沈而辨臟腑之寒溫,且夫先令鍼耀而慮鍼損。 次藏口內而欲鍼溫,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左手重而多按, 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背目沉掐, 坐臥平而沒昏,推於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察時日之旺衰, 伏如橫弩,應苦發機,陰交陽別而定血暈,陰蹻陽維而下胎衣,痹厥偏枯, 迎隨俾經絡接續,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靜以久留,停鍼待之,必准者, 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鍾治心內之呆癡,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 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心脹咽痛,鍼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 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脇疼肋痛鍼飛虎,筋攣骨痛而補魂門, 體熱勞嗽而瀉魄戶,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眼痒眼疼,瀉光明於地五, 瀉陰郄止盜汗,治小兒骨蒸,刺偏歷利小便,醫大小水蠱,中風環跳而宜刺, 虛損天樞而可取,由是午前卯後,太陰生而疾溫,離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 循捫彈怒,留吸母而堅長,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噓短,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 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煖,慎之,大患危疾,色脈不順而莫鍼,寒熱風陰, 飢飽醉勞而切忌,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精其心而窮其法。 無灸艾而壞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鍼而失其位,避灸處而加四肢,四十有九, 禁刺處而除六腧,二十有二,抑又聞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闕而復甦, 太子暴死為厥,越人鍼維會而復醒,肩井曲池,甄權刺臂痛而復射,懸鍾環跳, 華佗刺躄足而立行,秋夫鍼腰俞而鬼免沉疴,王纂鍼交俞而妖精立出,取肝俞與命門, 使瞽士視秋毫之末,刺少陽與交,俾聾夫聽夏蚋之聲。嗟夫!去聖愈遠,此道漸墜, 或不得意而散其學,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智淺,難契於玄言,至道淵深, 得之者有幾,偶述斯言,不敢示諸明達者焉!庶幾乎童蒙之心啟,右標幽賦, 竇漢卿所撰,今自鍼經指南表錄於此。

通玄指要賦

欲治病,莫如用鍼,巧運神機之妙,工開聖理之深,外取砭鍼,能蠲邪而輔正, 中含水火,善回陽而倒陰。原夫絡別支殊,經交錯綜,或溝渠谿谷以岐異, 或山海丘陵而隙共,斯流派以難揆,在條綱而有統,理繁而昧,縱補瀉以何功? 法捷而明,自迎隨而得用,且如行步難移,太衝最奇,人中除脊膂之強痛, 神門去心性之呆癡,風傷項急,始求於風府,頭暈目眩,要覓於風池。 耳閉須聽會而治也。眼痛則合谷以推之,胸結身黃,取湧泉而即可,腦昏目赤, 瀉攢竹以便宜,但見兩肘之拘攣,仗曲池而平掃,四肢之懈惰,憑照海以消除, 牙齒痛,呂細堪治,頸項強,承漿可保,太白宣導於氣衝,陰陵開通於水道, 腹䐜而脹,奪內庭以休遲,筋轉而疼,瀉承山而在早,大抵腳腕痛,崑崙解愈, 股膝痛,陰市能醫,癎發癲狂兮,憑後谿而療理,瘧生寒熱兮,仗間使以扶持, 期門罷胸滿血膨而可已,勞宮退胃翻心痛以何疑?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墜,王公謂此, 三里卻五勞羸瘦,華佗言斯,固知腕骨祛黃,然谷瀉腎,行間治膝腫腰疼。 尺澤去肘疼筋緊,目昏不見,二間宜取,鼻窒無聞,迎香可引,肩井除兩胛難任, 絲竹空療偏頭疼不忍,欬嗽寒痰,列缺堪憑,眵䁾冷淚,臨泣尤准。 髖骨將腿疼以祛殘,腎俞把腰疼而瀉盡,以見越人治尸厥於維會,隨手而甦, 文伯瀉死胎於三陰,應鍼而隕,所謂諸痛為實,但麻曰虛,實則自外而入也。 虛則自內而出歟?是故濟母而裨其不足,奪子而平其有餘,觀二十七之經絡, 一一明辨,據四百四之疾證,件件皆除,故得夭枉都無,躋斯民於壽域,幾微以判, 彰往古之玄書,抑又聞心胸病,求掌後之大陵,肩背疼,責肘前之三里,冷痹腎敗, 取足陽明之土,連臍腹痛,瀉足少陰之水,脊間心後者,鍼中渚而立痊,脇下肋邊者, 刺陽陵而即止,頭項痛,擬後谿以安然,腰腳疼,在委中而已矣。夫用鍼之士, 於此理苟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撚指。 右流注指要賦,羅謙甫謂竇子聲裁就,今自衛生寶鑑表錄於此,所可疑者,舊註, 牙齒痛。呂細堪治云,呂細,膀胱經,一名太谿,今按資生經,千金, 銅人俱無太谿為呂細別名,而太谿為足少陰腎經,非膀胱經也。

靈光賦

黃帝岐伯鍼灸訣,依他經裏分明說,三陰三陽十二經,更有兩經分八脈, 靈光典註極幽深,偏正頭疼瀉列缺,睛明治眼努肉攀,耳聾氣否聽會間, 兩鼻⿰鼻翁衂鍼禾窌,鼻窒不聞迎香間,治氣上壅足三里,天突宛中治喘痰。 心疼手顫鍼少海,少澤應除心下寒,兩足拘攣覓陰市,五般腰痛委中安, 脾俞不動瀉丘墟,復溜治腫如神醫,犢鼻治療風邪疼,住喘腳痛崑崙愈, 後跟痛在僕參求,承山筋轉並久痔,足掌下去尋湧泉,此法千金莫妄傳。 此穴多治婦人疾,男蠱女孕兩病痊,百會鳩尾治痢疾,大小腸俞大小便, 氣海血海療五淋,中脘下脘治腹堅,傷寒過經期門愈,氣刺兩乳求太淵, 大敦二穴主偏墜,水溝間使治邪癲,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兩流涎。 勞宮醫得身勞倦,水腫水分灸即安,五指不伸中渚取,頰車可鍼牙齒愈, 陰蹻陽蹻兩踝邊,腳氣四穴先尋取,陰陽陵泉亦主之,陰蹻陽蹻與三里。 諸穴一般治腳氣,在腰玄機宜正取,膏肓豈止治百病,灸則玄切病須愈, 鍼灸一穴數病除,學者尤宜加仔細,悟得明師流注法,頭目有病鍼四肢, 鍼有補瀉明呼吸,穴應五行順四時,悟得人身中造化,此歌依舊是筌蹄。 右靈光賦,總靈光典註而成,不知誰氏所作,今自鍼灸大全表錄於此。

席弘賦

凡欲行鍼須審穴,要明補瀉迎隨訣,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陰陽男女別, 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瀉列缺,列缺頭疼及偏正,重瀉太淵無不應, 耳聾氣否聽會鍼,迎香穴瀉功如神,誰知天突治喉風,虛喘須尋三里中。 手連肩脊痛難忍,合谷鍼時要太衝,曲池兩手不如意,谷谷下鍼宜仔細, 心疼手顫少海間,若要除根覓陰市,但患傷寒兩耳聾,金門聽會疾如風, 五般肘痛尋尺澤,太淵鍼後卻收功,手足上下鍼三里,食癖氣塊憑此取。 鳩尾能治五般癎,若下湧泉人不死,胃中有積刺璇璣,三里功多人不知, 陰陵泉治心胸滿,鍼到承山飲食思,大杼若連長強尋,小腸氣痛即行鍼, 委中專治腰間痛,腳膝腫時尋至陰,氣滯腰疼不能立,橫骨大都宜救急。 氣海專能治五淋,更鍼三里隨呼吸,期門穴主傷寒患,六日過經猶未汗, 但血乳根二肋間,又治婦人生產難,耳內蟬鳴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 若能補瀉五會間,且莫向人容易說,睛明治眼未效時,合谷光明安可缺。 人中治癲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須饒,水腫水分兼氣海,皮內隨鍼氣自消, 冷嗽先宜補合谷,卻須鍼瀉三陰交,牙疼腰痛並咽痹,二間陽谿疾怎逃, 更有三間腎俞妙,善除肩背浮風勞,若鍼肩井須三里,不刺之時氣未調。 最是陽陵泉一穴,膝間疼痛用鍼燒,委中腰痛腳攣急,取得其經血自調, 腳痛膝腫鍼三里,懸鍾二陵三陰交,更血太衝須引氣,指頭麻木自輕飄, 轉筋目眩鍼魚腹,承山崑崙立便消,肚疼須是公孫妙,內關相應必然瘳。 冷風冷痹疾難愈,環跳腰俞鍼與燒,風府風池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 陽明二日尋風府,嘔吐還須上脘療,婦人心痛心俞穴,男子痃癖三里高, 小便不禁關元好,大便閉澁大敦燒,腕骨腿疼三里瀉,復溜氣滯便離腰。 從來風府最難鍼,卻用工夫度淺深,倘若膀胱氣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尋, 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陰交曲泉鍼,又不應時求氣海,關元同瀉效如神, 小腸氣撮痛連臍,速瀉陰交莫在遲,良久湧泉鍼取氣,此中玄妙少人知。 小兒脫肛患多時,先灸百會次鳩尾,久患傷寒肩背痛,但鍼中渚得其宜, 肩上痛連臍不休,手中三里便須求,下鍼麻重即須瀉,得氣之時不用留, 腰連胯痛急必大,便於三里攻其隘,下鍼一瀉三補之,氣上攻噎只管住。 噎不住時氣海灸,定瀉一時立便瘥,補自卯南轉鍼高,瀉從卯北莫辭勞, 逼鍼瀉氣令須吸,若補隨呼氣自調,左右撚鍼尋子午,抽鍼行氣自迢迢, 用鍼補瀉分明說,更用搜窮本與標,咽喉最急先百會,太衝照海及陰交。 學者潛心宜熟讀,席弘治病最名高,右席弘賦,自鍼灸大全中表錄於此。 按席弘江西人,家世以鍼灸相傳者。

玉龍賦

夫參博以為要,輯簡而舍煩,總玉龍以成賦,信金鍼以獲安,原夫卒暴中風, 頂門百會,腳氣連延,里絕三交,頭風鼻淵,上星可用,耳聾腮腫,聽會偏高, 攢竹頭維,治目疼頭痛,乳根腧府,療氣嗽痰哮,風市陰市,驅腿腳之乏力。 陰陵陽陵,除膝腫之難熬,二白醫痔漏,間使勦瘧疾,大敦去疝氣,膏肓補虛勞, 天井治瘰癧癮𤺋,神門治呆癡笑咷,欬嗽風痰,太淵列缺宜刺,尪羸喘促, 璇璣氣海當知,期門大敦,能治堅痃疝氣,勞宮大陵,可療心悶瘡痍。 心悸虛煩刺三里,時疫㾬瘧尋後谿,絕骨三里陰交,腳氣宜此,睛明太陽魚尾, 目證憑茲,老者便多,命門兼腎俞而著艾,婦人乳腫,少澤與太陽之可推,身柱蠲嗽, 能除膂痛,至陽卻疸,善治神疲,長強承山,灸痔最妙,豐隆肺腧,痰嗽稱奇, 風門主傷冒寒邪之嗽,天樞理感患脾泄之危,風池絕骨,而療乎傴僂,人中曲池, 可治其痿傴,期門刺傷寒未解,經不再傳,鳩尾鍼癎癲已發,慎其妄施。 陰交水分三里,蠱脹宜刺,商丘解谿坵墟,腳痛堪追,尺澤理筋急之不用, 腕骨療手腕之難移,肩脊痛兮,五樞兼於背縫,肘攣疼兮,尺澤合於曲池, 風濕搏於兩肩,肩髃可療,壅熱盛乎三焦,關沖最宜,手臂紅腫,中渚液門要辨, 脾虛黃疸,腕骨中脘何疑,傷寒無汗,攻復溜宜瀉,傷寒有汗,取合谷當隨。 欲調飽滿之氣逆,三里可勝,要起六脈之沉匿,復溜稱神,照海支溝,通大便之祕, 內庭臨泣,理小腹之䐜,天突膻中醫喘嗽,地倉頰車療口喎,迎香攻鼻窒為最, 肩井除臂痛如拏,二間治牙疼,中魁理翻胃而即差,百勞止虛汗,通里療心驚而即差, 大小骨空,治眼爛能止冷淚,左右太陽,醫目疼善除血翳,心俞腎俞。 治腰腎虛乏之夢遺,人中委中,除腰脊痛閃之難制,太谿崑崙申脈,最療足腫之迍, 湧泉關元豐隆,為治屍勞之例,印堂治其驚搐,神庭理乎頭風,大陵人中頻瀉, 口氣全除,帶脈關元多灸,腎敗堪攻,腿腳重疼,鍼髖骨膝關膝眼,行步艱楚, 刺三里中封太冲,取內關於照海,醫腹疾之塊,搐迎香於鼻內,消眼熱之紅, 肚痛祕結,大陵合外關於支溝,腿風濕痛,居窌兼環跳於委中,上脘中脘, 治九種之心痛,赤帶白帶,求中極之異同,又若心虛熱壅,少冲明於濟奪,目昏血溢, 肝俞辨其實虛,當心傳之玄要,究手法之疾徐,或值挫閃疼痛之不定。 此為難擬定穴之可祛,輯管見 以便誦讀,幸高明而無哂諸。俗以玉龍歌扁鵲所撰, 蓋後人依托為之者,玉龍賦又總輯其要旨爾。

攔江賦

擔截之中法數何?有擔有截起沉疴,我今作此攔江賦,何用三車五輻歌, 先將八法為定例,流注之中分次第,心胸之病內關擔,臍下公孫用法攔, 頭部須還尋列缺,痰涎壅塞及咽乾,噤口喉風鍼照海,三稜出血刻時安。 傷寒在表並頭痛,外關瀉動自然安,眼目之證諸疾苦,更用臨泣使鍼擔, 後谿專治督脈病,癲狂此穴治還輕,申脈能除寒與熱,頭風偏正及心驚, 耳鳴鼻衂胸中滿,好用金鍼此穴尋,但遇癢麻虛即補,如逢疼痛瀉而迎。 更有傷寒真妙訣,三陰須要刺陽經,無汗更將合谷補,復溜穴瀉好用鍼, 倘若汗多流不絕,合谷補收效如神,四日太陰宜細辨,公孫照海一般行, 再用內關施截法,七日期門可用鍼,但治傷寒皆用瀉,要知素問坦然明。 流注之中分造化,常將木火土金平,水數虧兮宜補肺,水之泛濫土能平, 春夏井滎宜刺淺,秋冬經合更宜深,天地四時同此數,三才常用記心胸, 天地人部次第入,仍調各部一般勻。夫弱婦強亦有剋,婦弱夫強亦有刑, 皆在本經擔與截,瀉南補北亦須明,經絡明時知造化,不得師傅枉用心, 不遇至人應不授,天寶豈可付非人,按定氣血病人呼,重搓數十把鍼扶, 戰提搖起向上使,氣自流行病自無。 右攔江賦不知誰氏所作,今自凌氏所編集寫本鍼書表錄於此。

肘後歌

頭面之疾鍼至陰,腿腳有疾風府尋,心胸有病少府瀉,臍腹有病曲泉鍼, 肩背諸疾中渚下,腰膝強痛交信憑,脇肋腿痛後谿妙,股膝腫起瀉太衝, 陰核發來如升大,百會妙穴真可駭,頂心頭痛眼不開,湧泉下鍼定安泰。 鶴膝腫勞難移步,尺澤能舒筋骨疼,更有一穴曲池妙,根尋源流可調停, 其患若要便安愈,加以風府可用鍼,更有手臂拘攣急,尺澤刺深去不仁, 腰背若患攣急風,曲池一寸五分攻,五痔原因熱血作,承山須下病無蹤。 哮喘發來寢不得,豐隆刺入三分深,狂言盜汗如見鬼,惺惺間使便下鍼, 骨寒髓冷火來燒,靈道妙穴分明記,瘧疾寒熱真可畏,須知虛實可用意, 間使宜透支溝中,大椎七壯合聖治,連日頻頻發不休,金門刺深七分是。 瘧疾三日得一發,先寒後熱無他語,寒多熱少取復溜,熱多寒少用間使, 或患傷寒熱未休,牙關風壅藥難投,項強反張目直視,金鍼用意列缺求, 傷寒四肢厥逆冷,脈氣無時仔細看,神奇妙穴真有二,復溜半寸順骨行。 四肢回還脈氣浮,須曉陰陽倒換求,寒則須補絕骨是,熱則絕骨瀉無憂, 脈若浮洪當瀉解,沉細之時補便瘳,百合傷寒最難醫,妙法神鍼用意推, 口噤眼合藥不下,合谷一鍼效甚奇,狐惑傷寒滿口瘡,須下黃連犀角湯。 虫在臟腑食肌肉,須要神鍼刺地倉,傷寒腹痛虫尋食,吐蚘烏梅可難攻, 十日九日必定死,中脘回還胃氣通,傷寒痞氣結胸中,兩目昏黃汗不通, 湧泉妙穴三分許,速使周身汗自通,傷寒痞結脇積痛,宜用期門見深功。 當汗不汗合谷瀉,自汗發黃復溜憑,飛虎一穴通痞氣,祛風引氣使安寧, 剛柔二痓最乖張,口噤眼合面紅妝,熱血流入心肺腑,須要金鍼刺少商, 中滿如何去得根,陰包如刺效如神,不論老幼依法用,須教患者便抬身。 打撲傷損破傷風,先於痛處下鍼攻,後向承山立作效,甄權留下意無窮, 腰腿疼痛十年春,應鍼不了便惺惺,大都引氣探根本,服藥尋方枉費金, 腳膝經年痛不休,內外踝邊用意求,穴號崑崙並呂細,應時消散即時瘳。 風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兩足兩脇滿難伸,飛虎神鍼七分到, 腰軟如何去得根,神委中立見效。

百證賦

百證俞穴,再三用心,顖會連於玉枕,頭風療以金鍼,懸顱頷厭之中,偏頭痛止, 強間豐隆之際,頭痛難禁,原夫面腫虛浮,須仗水溝前頂,耳聾氣閉; 全憑聽會翳風,面上虫行有驗,迎香可取,耳中蟬噪有聲,聽會堪攻,目眩兮, 支正飛揚,目黃兮,陽綱膽俞,攀睛攻少澤肝俞之所,淚出刺臨泣頭維之處, 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目覺䀮䀮,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肝氣。 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之,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 天府合谷,鼻中衂血宜追,耳門絲竹空,住牙疼於頃刻,頰車地倉穴,正口喎於片時, 喉痛兮,液門魚際云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陽谷俠谿,頷腫口噤並治; 少商曲澤,血虛口渴同施,通天去鼻內無聞之苦,復溜祛舌乾口燥之悲,瘂門關冲, 舌緩不語而要緊,天鼎間使,失音囁嚅而休遲,太衝瀉唇喎以速愈。 承漿瀉牙疼而即移,項強多惡風,束骨相連於天柱,熱病汗不出,大都更接於經渠, 且如兩臂頑麻,少海就傍於三里,半身不遂,陽陵遠達於曲池,建里內關, 掃盡胸中之苦悶,聽宮脾俞,祛殘心下之悲凄,久知脇肋疼痛,氣戶華蓋有靈, 腹內腸鳴,下脘陷谷能平,胸脇支滿何療,章門不容細尋,膈疼飲蓄難禁, 亶中巨闕便鍼,胸滿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胸膈停留瘀血,腎俞巨髎宜徵, 胸滿項強,神藏璇璣已試,背連腰痛,白環委中曾經,脊強兮水道筋縮。 目瞤兮顴窌大迎,痓病非顱顖而不愈,臍風須然谷而易醒,委陽天池,腋腫鍼而速散, 後谿環跳,腿疼刺而即輕,夢魘不寧,厲兌相諧於隱白,發狂奔走,上脘同起於神門, 驚悸怔忡,取陽交解谿勿悞,反張悲哭,仗天冲大橫須精,癲疾心身柱本神之令, 發熱仗少冲曲池之津,歲熱時行,陶道復求肺俞理,風癎常發,神道還須心俞寧, 濕寒濕熱下髎定,厥寒厥熱湧泉清,寒慄惡寒,二間疏通陰郄暗,煩心嘔吐; 幽門開徹玉堂明,行間湧泉,主消渴之腎竭,陰陵水分,去水腫之臍盈,癆瘵傳尸, 趨魄戶膏肓之路,中邪霍亂,尋陰谷三里之程,治疸消黃,諧後谿勞宮而看, 倦言嗜臥,往通里大鍾而明,欬嗽連聲,肺俞須迎天突穴,小便赤澁。 兌端獨瀉太陽經,刺長強於承山,善主腸風新下血,鍼三陰於氣海,專司白濁久遺精, 且如肓俞橫骨,瀉五淋之久積,陰郄後谿,治盜汗之多出,脾虛穀以不消。 脾俞膀胱俞覓,胃冷食而難化,魂門胃俞堪責,鼻痔必取齦交,癭氣須求浮白, 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五里臂臑,生癧瘡而能治,至陰屏翳,療癢疾之疼多, 肩髃陽谿,消癮風之熱極,抑又論婦人經事改常,自有地機血海,女子少氣漏血, 不無交信合陽,帶下產崩,冲門氣沖宜審,月潮違限,天樞水泉細詳。 肩井乳癰而極效,商丘痔瘤而最良,脫肛趨百會尾翠之所,無子搜陰交石關之鄉, 中脘主乎積痢,外丘收乎大腸,寒瘧兮,商陽太谿驗,痃癖兮,冲門血海強, 夫醫乃人之司命,非志士而莫為,鍼乃理之淵微,須至人之指教,先究其病源, 後攻其穴道,隨手見功,應鍼取效,方知玄裏之玄,始達妙中之妙,此篇不盡, 略舉其要。 右肘後,百證二賦,不知誰氏所作,辭頗不及於指微。標幽,曰百證者, 宜其曲盡百般病證鍼刺也。而病名至多,亦有所遺焉!

天元太乙歌

先師祕傳神應經,太乙通玄法最靈,句句言辭多典妙,萬兩黃金學也輕, 每每不忘多效驗,治病如神記在心,口內將鍼多溫煖,便觀患者審浮沉, 陰病用陽陽用陰,分明便取陰陽神,虛則宜補實宜瀉,氣應真時病絕根。 氣至如擺獨龍尾,未至停鍼宜待氣,凡用行鍼先得訣,席弘玄妙分明說, 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列缺鍼,列缺頭疼及偏正,重瀉太淵無不應, 耳聾氣閉翳風穴,喘綿綿尋三里中,手攣腳背疼難忍,合骨仍須瀉太衝。 曲池主手不如意,合谷鍼時宜仔細,心疼手顫少海間,欲要除根鍼陰市, 若是傷寒兩耳聾,耳門聽會疾如風,五般肘疼鍼尺澤,冷淵一刺有神功, 手三里兮足三里,食痞氣塊兼能治,鳩尾獨治五般癎,若刺湧泉人不死。 大凡痃痞最宜鍼,穴法從來著意尋,以手按痃無轉動,隨深隨淺向中心, 胃中有積取璇璣,三里功深人不知,陰陵泉主胸中滿,若刺承山飲食宜, 大權若連長強取,小腸氣疼立可愈,氣冲妙手要推尋,管取神鍼人見許。 委中穴主腰疼痛,足膝腫時尋至陰,乾濕風毒並滯氣,玄機如此更尤深, 氣攻腰痛不能立,橫骨大都宜救急,流血攻注解若遲,變為風證從此得, 氣海偏能治五淋,若補三里效如神,冷熱兩般皆治得,便濁痼疾可除根。 期門穴主傷寒患,七日過經尤未汗,但於乳下雙肋間,刺入四分人力健, 耳內蟬鳴腰欲折,膝下分明三里穴,若能補瀉五會中,切莫逢人容易說, 牙風頭痛孰能調,二間妙穴莫能逃,更有三間神妙穴,若治肩背感風勞。 合谷下鍼順流注,脾內隨鍼使氣朝,冷病還須鍼合谷,只宜腳下瀉陰交, 背脊俱疼鍼肩井,不瀉三里令人悶,兩臂并胛俱疼痛,金鍼一刺如聖神, 腳膝疼痛委中宜,更兼攣急鋒鍼施,陰陵泉穴如尋得,輕行健步疾如飛。 腰腹脹滿治何難,三里腨肚鍼承山,更向太衝行補瀉,指頭麻木一時安, 頭痛轉筋魚腹肚,又治背疽及便毒,再有妙穴陽陵泉,腿轉筋急如神取, 腸中疼痛陰陵沃,耳內蟬鳴聽會招,更尋妙穴太谿是,醫門行瀉實為高。 浮沉腹脹水分瀉,氣喘息粗瀉三里,更於膝中陰谷鍼,小便淋漓皆消盡, 環跳能除腿股風,冷風膝痹瘧疾同,最好風池尋的穴,間使雙刺有神功, 傷寒一日調風府,少陽二穴風池取,三五七日病過經,依此鍼之無不應。 心疼嘔吐上脘宜,豐隆兩穴更無疑,蚘虫併出傷寒病,金鍼宜刺顯明醫, 男子痃癖取少商,女人血氣陰交當,虛盜二汗須宜補,委中妙穴可傳揚, 項強腫痛屈伸難,更兼體重腰背癱,宜向束骨三里取,教君頃刻便開顏。 閃挫脊膂腰難轉,舉步多難行重蹇,徧體遊氣生虛浮,復溜一刺人健羡, 久患腰痛背胛勞,但尋中注穴中調,行鍼用心須尋覓,管取從今見識高, 腰背連臍痛不休,手中三里穴堪求,神鍼未出急須瀉,得氣之時不用留。 小腹便澼最難醫,氣海中極間使宜,三里更須明補瀉,下鍼斷不失毫釐。 右天元太乙歌,臞仙所撰,今自神應經表錄於此。

銅人指要賦

行鍼之士,要辨浮沉,脈明虛實,鍼別淺深,經脈絡脈之別,巨刺繆刺之分。 經絡閉塞,須用砭鍼,疏導藏府,寒溫必明,淺深補瀉,經氣之正,自有常數, 漏水百刻,五十度周,經絡流注,各應其時,先脈訣病,次穴蠲疴,左手掐穴, 右手置鍼,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氣悍則鍼小而入淺,氣濇則鍼大而入深, 氣滑出疾,氣澁出遲,深則欲留,淺則欲疾,候其氣至,必辨於鍼,徐而疾者實; 實而遲者虛,虛則實之,滿則泄之,菀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刺虛者須其實, 刺實者須其虛,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謹守其法,勿更變也。賊邪新客,未有定處, 推之則前,引之則止,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損其有餘,補其不足,先去血脈。 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若有若無,若得若失,五藏以定,九候以備, 診脈病明,行鍼病愈,眾脈不見,眾凶不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 乃施於人,手動若務,鍼耀而勻,伏如橫弩,起如發機,見其鳥鳥,見其稷稷。 從見其飛,不知其誰,靜意是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如臨深淵, 手如握虎,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已至,適而自護,五虛勿近,五實不遠, 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陰募在腹, 陽俞在背,藏病取原,府病取合,藏俞治藏病,府募治府病,出入導氣,補瀉同精, 善行水者,不能注水,善穿水者,不能鑿凍,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肺,五勞五痹, 九氣七情,六淫六府,九竅九州,四氣三因,傷風傷寒,雜病奇病,婦人小兒,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右銅人指要賦,多取內經詞語,末後權衡以平,文不相屬。

禁鍼穴歌

禁鍼穴道要先明,腦戶顖會及神庭,絡卻玉枕角孫穴,顱顖承泣隨承靈, 神道靈台膻中忌,水分神闕并會陰,橫骨氣冲手五里,箕門承筋并青靈, 更加臂上三陽絡,二十二穴不可鍼,孕婦不宜鍼合谷,三陰交內亦通論, 石門鍼灸應須忌,女子終身無姙娠,外有雲門并鳩尾,缺盆客主人莫深, 肩井深時人悶倒,三里急補人還平。

禁灸穴歌

禁灸之穴四十五,承光瘂門及風府,天柱素窌臨泣上,睛明攢竹迎香數, 和髎顴窌絲竹空,頭維下關與脊中,肩貞心俞白環俞,天牖人迎共乳中, 周榮淵液并鳩尾,腹哀少商角際位,經渠天府及中冲,陽關陽池地五會, 隱白漏谷陰陵泉,伏兔髀關委中穴,殷門申脈承扶忌。

行鍼指要歌

或鍼風,先向風門氣海中,或鍼水,水分夾臍臍邊取,或鍼結,鍼著大腸瀉水穴, 或鍼勞,須向風門及膏肓,或鍼虛,氣海丹田委中奇,或鍼氣,亶中一穴分明記, 或鍼嗽,肺俞風門須用灸,或鍼痰,先鍼中脘三里間,或鍼吐,中脘氣海膻中補。 翻胃吐食一般鍼,鍼中有妙少人知。

補瀉雪心歌

行鍼補瀉分寒熱,瀉寒補熱須分別,撚鍼向外瀉之方,撚鍼向內補之訣。 瀉左須將大指前,瀉右大指當後拽,補左大指向前搓,補右大指往下搣, 如何補瀉有兩般,蓋是經絡兩邊發,補瀉又要識迎隨,隨則為補迎為泄, 古人補瀉左右分,今人乃為男女別,男女經脈一般生,晝夜循環無暫歇。 兩手陽經上走頭,陰經胸走手指輟,兩足陽經頭走足,陰經足走腹中結, 隨則鍼頭隨經行,迎則鍼頭迎經奪,更有補瀉定呼吸,吸瀉呼補真奇絕, 補則呼出卻入鍼,要知鍼用三飛法,氣至出鍼吸氣入,疾而一退急捫穴, 瀉則吸氣方入鍼,要知阻氣通身達,氣至出鍼呼氣出,徐而三退穴開禁, 莫向人前容易說。

經脈交會八穴歌

公孫冲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後谿督內連眥頸,申脈蹻絡亦相通,列缺肺任行肺系,陰蹻照海膈喉嚨。

十五絡穴歌

人身絡穴一十五,我今逐一從頭舉,手太陰絡為列缺,手少陰絡即通里, 手厥陰絡為內關,手太陽絡支正是,手陽明絡偏歷當,手少陽絡外關位, 足太陽絡號飛陽,足陽明絡豐隆記,足少陽絡為光明,足太陰絡公孫寄。 足少陰絡名大鍾,足厥陰絡蠡溝配,陽督之絡號長強,陰任之絡號尾翳, 脾之大絡為大包,十五絡脈君須記。

十二經脈晝夜流注歌

肺寅大卯胃辰經,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腎心包戌,亥三子膽丑肝通。

十二原穴歌

甲出丘墟乙太冲,丙歸腕骨是原中,丁出神門原內過,戊胃冲陽氣可通, 己出太白庚合谷,辛緣本出太淵同,壬歸京骨期中過,癸出太谿原穴逢, 三焦壬是陽池穴,包絡大陵癸又重。

八會穴歌

府會中脘藏章門,筋會陽陵髓絕骨,骨會大杼氣膻中,血會膈俞太淵脈。

臟腑七募穴歌

肝募期門脾章門,腎募京門心巨闕,天樞關元大小腸,膽募當記在日月。

薛真人天星十二穴歌(馬丹陽厥)

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截,委中配承山,太冲崑崙穴,環跳及陽陵,通里並列缺, 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擔截常記取,非人莫浪說,三百六十五,不出十二穴, 此法少人知,金鎖都開徹,治病顯奇功,有如湯潑雪,學者細推尋,神功無盡竭。 三里在膝下,三寸兩筋間,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并泄瀉,腿脛膝腫痠, 傷寒羸瘦損,氣蠱及諸般,年過三旬後,鍼灸眼有光,內庭次指外,本屬足陽明, 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癮疹咽喉痛,數欠及牙疼,氣虛不能食,鍼著便惺惺。 曲池拱手取,屈肘骨邊求,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挽弓開不得,筋緩莫梳頭, 喉痹從欲死,發熱更無休,遍身風癬癩,鍼著即時瘳,合谷在虎口,兩指岐骨間, 骨痛并面腫,瘧病熱還寒,齒齟鼻衂血,口禁不開言,鍼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委中曲瞅裏,橫紋脈中央,腰痛不能舉,沉沉引脊梁,痠疼筋莫展,風痹發無常, 膝頭難伸屈,鍼入即安康,承山名魚腹,腨腿分肉間,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難, 腳氣并膝腫,展轉戰疼酸,霍亂及轉筋,穴中刺便安,太冲足大指,節後二寸中。 動脈知生死,能醫驚癎風,咽喉腹心脹,兩足不能動,七疝偏墜腫,眼目似雲蒙, 亦能療腰痛,鍼下有神功,崑崙足外踝,跟骨上邊尋,轉筋腰尻痛,暴喘滿冲心, 舉步行不得,一動即呻吟,若欲求安穩,須於此穴鍼。 環跳在髀樞,側臥屈足取, 腰折莫能顧,冷風并濕痹,腿胯連腨痛,轉則重嗟吁!若人鍼灸後,頃刻痛消除。 陽陵歸膝下,外廉一寸中,膝重井麻木,冷痹及偏風,風舉足不能起,坐臥似衰翁, 鍼入六分止,醫功妙不窮,通里腕骨後,一寸五分中,欲言聲不出,懊憹及怔忡, 實則四肢重,頭腮面頰紅,虛則不能食,暴瘖面無容,毫鍼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列缺腕側上,次指手交叉,善療偏頭患,遍身風痹麻,痰涎頻擁口,口禁不開牙, 若能明補瀉,應手速如拏。 右十二穴,薛氏以為扁鵲所傳,按司馬子長為扁鵲作傳,不言其有鍼書傳世, 蓋薛氏之依托也。十二穴取以治病捷要是矣。必曰上應天十二列宿則鑿矣。 天有二十八宿,而曰十二宿,則謬矣。

卷四下

八法八穴歌(西江月調)

九種心疼涎悶,結胸翻胃難停,酒食積聚胃腸鳴,水食氣疾膈病,臍痛腹疼脇脹, 腸風瘧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瀉公孫立應。 中滿心胸痞脹,腸鳴泄瀉脫肛, 食難下隔酒來傷,積塊堅橫脇搶,婦女血痛心疼,結胸裏急難當,傷寒不解結胸堂, 瘧疾內關獨當。 手足中風不舉,痛麻發熱拘攣,頭風痛腫項腮連,眼腫赤痛頭旋, 齒痛耳聾咽腫,浮風搔癢筋牽,腿疼脇脹肋肢偏,臨泣鍼時有驗。 肢節腫痛臂冷, 四肢不遂頭風,背胯內外骨筋攻,頭項眉稜皆痛,手足熱麻盜汗,破傷眼腫睛紅, 傷寒自汗表烘烘,獨會外關為重。 手足急攣戰掉,中風不語癎癲,頭疼眼腫淚漣漣, 腿膝背腰痛遍,項強傷寒不解,牙齒腮腫喉咽,手麻足麻破傷牽,盜汗後谿先砭, 腰背強痛腿腫,惡風自汗頭疼,雷頭赤目痛眉稜,手足麻孿臂冷,吹乳耳聾鼻衂, 癎癲肢節煩憎,遍身腫滿汗頭淋,申脈先鍼有應。 痔瘧便腫泄利,唾紅溺血欬痰, 牙痛喉腫小便難,心胸腹疼飲噎,產後發強不語,腰痛血疾臍寒,死胎不下膈中寒, 列缺乳癰多散。 喉塞小便淋澁,膀胱氣痛腸鳴,食黃酒積腹臍并,嘔瀉胃翻便緊, 難產昏迷積塊,腸風下血常頻,膈中決氣氣痃侵,照海有功必定。

宋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

人中神庭風府始,舌縫承漿頰車次,少商大陵間使連,乳中陽陵泉有據, 隱白行間不可差,十三穴是秋夫置。

回陽九鍼歌

瘂門勞宮三陰交,湧泉太谿中脘接,環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陽九鍼穴。

四總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六十六穴陰陽二經相合相生養子流注歌

甲時竅陰前陷谷,坵虛陽谿委中續,己合隱白魚際連,太溪中封少海屬。 甲與己合 己合甲 甲膽竅陰(井金)欬逆弗能息。轉筋耳不聞,心煩并舌強, 穴在竅陰分。 小腸前谷滎火熱病汗不出,痰瘧及強癲,白翳生於目,刺其前谷痊, 胃陷谷(俞土)面目浮虛腫,身心怯振寒,須鍼陷谷穴,休作等閑看; 坵虛(原)痿厥身難轉,髀樞痛不甦,䯒痠并腳痹,當下刺坵墟; 大腸陽谿(經火)狂言如見鬼,熱病厥煩心,齒痛并瘡疥,陽谿可下鍼; 膀胱委中(合水)腰腫不能舉,髀樞腳痹風,委中神應穴,鍼下便亨通。 乙時大敦少府始,太白經渠陰谷止,庚合商陽與通谷,臨泣合陽合三里。 乙與庚合 庚合乙 乙肝大敦(井木)卒疝小便數,亡陽汗似淋,血崩臍腹痛, 須向大敦鍼。 心少府(滎火)水氣胸中滿,多驚恐懼人,肘攣并掌熱,少府效如神。 脾太白(俞土)煩心連臍脹,嘔吐及便膿,霍亂臍中痛,神鍼太白攻; 肺經渠(經金)膨膨而喘嗽,胸中痛急攣,暴痹足心熱,經渠刺得安; 腎陰谷(合水)臍腹連陰痛,崩中漏下深,連鍼陰谷穴,一訣值千金。 丙時少澤內庭三,腕骨崑崙陽陵泉,辛合少商然谷穴,太衝靈道陰陵泉。 丙與辛合 辛合丙 丙小腸少澤(井金)雲翳覆瞳子,口乾舌強時,寒瘧汗不出, 少澤莫遲疑。 胃內庭(滎水)四肢厥逆冷,胸煩肚腹䐜,齒齟咽中痛,當鍼足內庭; 大腸三間(俞木)腸鳴并洞泄,寒瘧及唇焦,三間鍼入後,沉疴立便消; 腕骨(原)迎風流冷淚,癱瘓及黃軀,腕骨神鍼刺,千金價不如; 膀胱崑崙(經火)腳腕痛如裂,腰尻疼莫任,崑崙如刺畢,即便免呻吟; 膽陽陵泉(合土)冷痹身麻木,循身筋骨疼,陽陵神妙穴,隨手便安寧。 丁時少冲大都先,太淵復溜并曲泉,壬合至陰夾後谿,京骨解谿曲池邊。 丁與壬合 壬合丁 丁心少沖(井木)少陰多恐驚,冷痰潮腹心,乍寒並乍熱, 宜向少沖鍼。 脾大都(滎火)傷寒汗不出,手足厥而虛,腫滿并煩嘔,大都鍼便除; 肺太 淵(俞土)缺盆中引痛,喘息病難蠲,心痛掌中熱,須當鍼太淵; 腎復溜(經金)五淋下水氣,赤白黑黃青,腹脹腫水蠱,宜於復溜鍼; 肝曲泉(合水)血瘕并癃閉,筋 攣痛日深,咽喉臍腹脹,應驗曲泉鍼。 戊時厲兌二束骨,沖陽陽輔小海入,癸合湧泉行間濱,神門商丘兼尺澤。 戊與癸合 癸合戊 戊胃厲兌(井金)寒熱無心食,惡風多恐驚,胃家諸孔穴, 厲兌最精英。 大腸二間(滎水)喉閉牙齒痛,心驚鼻衂腥,口喎連頷腫,二間刺安寧。 膀胱束骨(俞木)腰背腨如結,風寒目眩矓,要痊如此疾,束骨穴中窮; 衝陽(原)腹臍如結硬,口眼忽喎斜,狂病棄衣走,冲陽穴內佳; 膽陽輔(經火)節痛無常處,諸風痹莫伸,膽經雖六穴,陽輔效如神; 小腸小海(合土)頭項痛難忍,腹臍疼莫禁,若還逢此疾,小海便宜鍼。 己合甲 己隱白(井木)足寒并暴泄,月事過其時,隱白脾家井,詳經可刺之。 肺魚際(經火)衂血喉中燥,頭疼舌上黃,傷寒汗不出,魚際一鍼康; 腎太谿(俞土)溺黃并尿血,欬嗽齒牙難,痃癖諸濕痹,太谿鍼便安; 肝中封(經金)繞臍腹走疼,身體及頑麻,疝引腰間痛,中封刺可差。 心少海(合水)目眩連頭痛,發強嘔吐涎,四肢不能舉,少海刺安然。庚合乙 庚大腸商陽(井金)耳聾并齒痛,寒熱往來攻,痰瘧及中滿,商陽刺便通; 膀胱通谷(滎水)積結留諸飲,䀮䀮目不明,頭風并項痛,通谷可回生; 膽臨泣(俞木)婦人月事閉,氣喘不能行,衂骨合巔痛,須鍼臨泣安; 合谷(原)熱病連牙痛,傷寒汗過期,目疼風口噤,合谷穴中推; 小腸陽谷(經火)耳鳴頰頷腫,脇痛發在陽,陽谷迎經刺,如神助吉神; 胃三里(合土)四體諸虛損,五勞共七傷,䯒痠連 膝腫,三里刺安康。 辛合丙 辛肺少商(井木)膨膨腹脹滿,欬逆共喉風,五臟諸家熱,少商鍼有功。 腎然谷(滎火)婦人長不孕,男子久遺精,洞泄并消渴,連鍼然谷滎。  肝太沖(俞土)小便淋瀝數,心脹步難行,女子崩中漏,太沖須細看;  心靈道(經金)卒中不能語,心疼及恐悲,問云何所治,靈道穴偏奇;  脾陰陵泉(合水)腹中寒積冷,膈下滿吞酸,疝癖多寒熱,陰陵刺即安。 壬合丁 壬膀胱至陰(井金)心煩足下熱,小便更遺精,誰知至陰穴,能教死復生; 膽俠溪(滎水)耳聾頰頷腫,走注痛無常,胸脇連肢滿,俠溪可料量;  小腸後溪(俞木)癲癎并項強,目赤翳還生,一刺後溪穴,神功妙不輕。 京骨(原)髀樞足䯒痛,腰背苦難禁,只可刺京骨,休於別處尋; 胃解溪(經火)膝旁連䯒骨,霍亂共頭風。一刺解溪穴,狂癲亦有功, 大腸曲池(合土)半身麻不遂,兩臂痛難支,汗後多餘熱,宜鍼手曲池。癸合戊 癸腎湧泉(井木)胸中藏結熱,遍體復黃痿,諸厥并無子,湧泉當奪魁; 肝行間(滎火)厥逆四肢冷,膝頭腫莫當,遺尿并目疾,行間要消詳; 心神門(俞土)咽乾不嗜食,心痛及狂悲,痴呆兼嘔血,神門刺莫違; 脾商丘(經金)身寒苦太息,痔病共脾虛,但見如斯證,商丘刺便除; 肺尺澤(合水)手臂拘攣急,四肢暴腫 時,口乾勞欬嗽,尺澤善扶持。每遇陽干合, 刺三焦,遇陰干合,刺心包絡,陽干關沖液門靜,中渚陽池支溝并,陰干中沖勞宮前, 大陵間使曲澤并。 陽干 三焦關冲(井金)目中生翳膜,舌上發焦乾,霍亂心胸噎, 關沖刺即安。 液門(滎水)手臂痛寒厥,妄言驚悸昏,偏頭疼目眩,當以液門論; 中渚(俞木)熱病時無汗,咽喉腫有瘡,如逢肩背重,中渚刺安康。 陽池(原)手腕難持物,如因打損傷,陽池鍼刺後,疼痛應時康; 支溝(經火)脇疼牽筋痛,傷風啞痹喉,明醫須識此,疾早刺支溝; 天井(合土)瘰癧并風疹,上氣痛沖心,瘈瘲兼驚悸,當於天井尋。 陰干 包絡中冲(井木)一身如火熱,滿腹痛連心,醫法當遵治,中沖急下鍼; 勞宮(滎火)衂血并黃疸,胃翻心痛攻,大便兼尿血,急急刺勞宮; 大陵(俞土)善笑還悲泣,狂言病莫禁,心胸如熱悶,當下大陵鍼; 間使(經金)嘔吐卒心痛,心懸懸若飢,失心語不出,間使實能醫; 曲澤(合水)逆氣身潮熱,煩心唇口乾,問君何以治,曲澤下鍼安,右六十六穴歌, 竇桂芳原有七言叶句,今錄五言者,便於記誦也。其治證相同耳。

十干相生流注歌

甲丙戊庚壬,乙丁己辛癸,丙戊庚壬甲,丁己辛癸乙,戊庚壬甲丙,己辛癸乙丁, 庚壬甲丙戊,辛癸乙丁己,壬甲丙戊庚,癸乙丁己辛。

十二經納天干歌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胃藏, 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

五子元建歌(加天干於寅上)

甲己之日丙作首,乙庚之日戊為頭,丙辛之日庚上起,丁壬壬寅順行求, 戊癸甲寅定時候,六十首法助醫流。

周身血氣歌

人身氣血無暫息,動靜周流在呼吸,呼行三寸吸亦然,一息定行六寸脈, 二百七十息數來,脈行六十丈二尺,積此周身一度過,補瀉分明知滑澁, 試問一時吸幾多,千一百二十五的,脈行六十七丈五,四度周身尚餘刻。 更將餘刻為君明,四十五息二丈七,晝夜循還息幾何,一萬三千兼五百, 脈行八百一十丈,度行五十周身畢,此是平人脈氣歌,遲寒數熱難同則。

腳不過膝手不過肘歌

陽日陽時氣在前,血在後兮脈在邊,陰日陰時血在前,氣在後兮脈歸原, 陽日陽時鍼左轉,先取陽經府病看,陰日陰時鍼右轉,行屬陰經藏病痊。

生成數歌(陰不過腸陽不過陰)

天一生水地六成,地二生火天七成,天三生木地八成,地四生金天九成; 天五生土地十成,此是河圖五行生成之數,一三五七九者奇也。屬之天。 二四六八十者偶也。屬之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者數,何以能生出五行來, 蓋自天開地闢之後,落下便有水,此天一地六所生成也。如父母生子。 頭生男女第行曰一,故曰一六也。第二胎生男女第行曰二,是二七生火,餘皆如此, 曰生者,生如父之資始,曰成者,如母之胎育也。

刺法啟玄歌

十二陰陽氣血,凝滯全憑鍼焫,細推十干五行,謹按四時八節,出入要知先後, 開闔慎毋妄別,左手按穴分明,右手持鍼親刺,刺榮無傷衛氣,刺衛毋傷榮血, 循捫引道之因,呼吸調和寒熱,補即慢慢出鍼。瀉即徐徐閉穴,發明難素玄微, 俯仰岐黃祕訣,若能勞心勞力,必定愈明愈哲,譬如閉戶造車,端正出門合轍, 倘逢志士細推,不是知音莫說,了卻個人規模,便是醫中俊傑。

提氣法歌

提氣臨時最有功,祛除頑痹與諸風,分明漏泄神仙訣,留此玄微在世中,又曰: 轉鍼千遭,其病自清。

過關歌

蒼龍先擺尾,赤鳳後搖頭,上下伸提切,關節至交流。

流氣歌

痃癖氣塊病初遭,時時發熱病煎熬,手中在為流注法,腹間氣塊漸漸消。

納氣歌

納氣還與進氣同,一般造化兩般工,手中用氣丁寧死,妙理玄玄在手中。

提鍼歌

提鍼之時最有功,祛除頑痹與諸風,尋思得遇真仙訣,行鍼妙訣在其中。

進鍼歌

進鍼八法可用心,卻能除病與通靈,此法祕傳休妄說,論價還當抵萬金。

龍虎交戰歌

天降真龍從此起,剋木白虎真全體,反覆離宮向北飛,消息陰陽九六裏。

龍虎飛騰歌

龍虎飛騰撚妙玄,氣通上下似連山,得師口訣分明說,目下教君病自痊。

陽鍼男歌

午前要知寒與熱,左撚為補右為瀉,提鍼為熱插為寒,此是神仙真妙訣。

陰鍼女歌

午後要知寒與熱,右撚為補左為瀉,插鍼為熱提為寒,女人反此須分別。

繞山火歌

四肢逆冷最難禁,憎寒不住病非輕,撥忙運起燒山火,患人時下得安寧。

透天涼歌

渾身卻似火來燒,不住時時熱上焦,若還依法行鍼刺,搜除熱毒病能消。

蒼龍擺尾歌

蒼龍擺尾氣交流,血氣奮飛遍體周,任君疼痛諸般疾,一插須臾萬病休。

赤鳳搖頭歌

下水船中一舵遊,猶如赤鳳上搖頭,迎隨順逆須明辨,休得勞心苦外求。

子午搗臼歌

子午搗臼達者稀,九入七出莫更移,萬病自然合天數,故教病者笑微微。

梓岐風谷飛經走氣撮要金鍼賦

觀夫鍼道,捷法最奇,須要明於補瀉,方可起於傾危,先分病之上下。 次定穴之高低,頭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 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識其時,午前為早屬陽, 午後為晚屬陰,男女上下,憑腰分之,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 足走腹而胸走手,陰升陽降,出入之機,逆之者為瀉為迎,順之者為補為隨, 春夏刺淺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更觀原氣厚薄,淺深之刺尤宜。 原夫補瀉之法, 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瀉,提鍼為熱, 插鍼為寒,女子者,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進前左轉,呼之為瀉;插鍼為熱, 提鍼為寒;左與右有異,胸與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後者反之。是故爪而切之, 下鍼之法,搖而退之,出鍼之法,動而進之,催鍼之法,循而攝之,行氣之法, 搓則去病,彈則補虛,肚腹盤旋,捫為穴閉,重沈豆許曰按,輕浮豆許曰提。 一十四法,鍼要所備,補者一退三飛,真氣自歸,瀉者一飛三退,邪氣自避, 補則補其不足,瀉則瀉其有餘,有餘者,為腫為痛,曰實;不足者,為癢為麻,曰虛; 氣速效速,氣遲效遲,死生貴賤,鍼下皆知,賤者硬而貴者脆,生者澁而死者虛, 候之不至,必死無疑。 且夫下鍼之法,先須爪按重而切之,次令欬嗽一聲, 隨欬下鍼,凡補先呼氣,初鍼至皮內,乃曰天才,少停進鍼至肉內,是曰人才, 又停進鍼至於筋骨之間,名曰地才,此為極處,就當補之,再停良久, 卻須退鍼至人之分,待氣沉緊,倒鍼朝病,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在其中矣。 凡瀉者吸氣,初鍼至天,少停進鍼直至於地,得氣瀉之,再停良久,卻須退鍼, 復至於人,得氣沈緊,倒鍼朝病,法同前矣。 其或暈鍼者,神氣虛也。以鍼補之, 以袖掩之,口鼻氣回,熱湯與之,略停少頃,依前再施。 及夫調氣之法, 下鍼至地之後,復人之分,欲氣上行,將鍼右撚,欲氣下行,將鍼左撚, 欲補先呼後吸,欲瀉先吸後呼,氣不至者,以手循攝,以爪切掐,以鍼搖動, 進撚搓彈,直待氣至,以龍虎升騰之法,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 運氣走至疼痛之所,以納氣之法,扶鍼直插,復向下納,使氣不回,若關節阻澁, 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通經接氣,大段之法,驅而運之,仍以循攝爪切,無不應矣。 此通仙之妙。 況夫出鍼之法,病勢既退,鍼氣微鬆,病未退者,鍼氣始根, 推之不動,轉之不移,此為邪氣吸拔其鍼,乃真氣未至,不可出之,出之者, 其病即復,再須補瀉,停以待之,直待微鬆,方可出鍼豆許,搖而停之。 補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捫,瀉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閉,欲令腠密,然後吸氣, 故曰下鍼貴遲,大急傷血,出鍼貴緩,大急傷氣,已上總要,於斯盡矣。 方夫治病, 其法有八: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後深,用九陽三進三退,慢提緊按, 熱至,緊閉,插鍼,除寒之有準;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 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寒至,徐徐舉鍼,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 退熱準繩;三曰陽中引陰,先寒後熱,自淺而深,以九六之法,先補後瀉也; 四曰陰中引陽,先熱後寒,自深而淺,以九六之方,則先瀉後補也。補者直須熱至, 瀉者務待寒侵,猶如搓線,慢慢轉鍼,法在淺則用淺,法在深則用深, 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五曰子午搗臼,水蠱鬲氣,落穴之後,調氣均勻,鍼行上下, 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十遭自平;六曰進氣之訣,腰背肘膝痛,渾身走注疼, 刺九分,行九補,臥鍼五七吸,待氣上下,亦可龍虎交戰,左撚九而右撚六, 是亦住痛之鍼;七曰留氣之訣,痃癖癥瘕,刺七分,用純陽,然後乃直插鍼, 氣來深刺,提鍼再停;八曰抽添之訣,癱瘓瘡癩,取其要穴,使九陽得氣, 提按搜尋,大要運氣周遍,扶鍼直插,復向下納,回陽倒陰,指下亦微,胸中活法, 一有未應,反復再施。 若夫過關過節催運氣,以飛經走氣,其法有四: 一曰青龍擺尾,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二曰白虎搖頭, 似手搖鈴,退方進圓,兼之左右搖而振之。三曰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進, 鑽剔四方;四曰赤鳳迎源,展翅之儀,入鍼至地,提鍼至天,候鍼自搖, 復進其原,上下左右,四圍飛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 至夫久患偏枯,通經接氣之法,已有定息寸數,手足三陽,上九而下十四,過經四寸, 手足三陰,上七而下十二,過經五寸,在乎搖動出納,呼吸同法,驅運氣血, 頃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煖而熱者涼,痛者止而脹者消,若開渠之決水, 立時見功,何傾危之不起哉。雖然,病有三因,皆從氣血,鍼分八法,不離陰陽, 蓋經脈晝夜之循環,呼吸往來之不息,和則身體康健,否則疾病競生。 譬天下國家地方,山海田園,江河谿谷,值歲時風雨均調,則水道疏利,民安物阜, 其或一方一所,風雨不均,遭以旱潦,使水道湧竭不通,災傷遂至,人之氣血, 病三因,亦猶方所之於旱潦,蓋鍼砭所以通經脈,均血氣,蠲邪扶正, 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歌

甲日戌時膽竅陰,丙子時中前谷滎,戊寅陷谷陽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經注陽谿穴,壬午膀胱委中尋,甲申時納三焦水,滎合天干取液門, 乙日酉時肝大敦,丁亥時滎少府心,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經渠是肺經, 癸巳腎宮陰谷合,乙未勞宮水穴滎。 丙日申時少澤當,戊戌內庭治脹康, 庚子時在三間俞,本原腕骨可祛黃,壬寅經水崑崙上,甲辰陽陵泉合長, 丙午時受三焦火,中渚之中仔細詳。丁日未時心少冲,己酉大都脾土逢, 辛亥太淵神門穴,癸丑復溜腎水通,乙卯肝經曲泉合,丁巳包絡大陵中。  戊日午時厲兌先,庚申滎穴二間遷,壬戌膀胱尋束骨,冲陽土穴必還原, 甲子膽經陽輔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氣納三焦脈,經火支溝刺必痊。  己日巳時隱白始,辛未時中魚際取,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內踝比, 丁丑時合少海心,己卯間使包絡止。庚日辰時商陽居,壬午膀胱通谷之, 甲申臨泣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歸,丙戌小腸陽谷穴,戊子時居三里宜, 庚寅氣納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辛日卯時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須忖, 乙未太衝原太淵,丁酉心經靈道引,己亥脾合陰陵泉,辛丑曲澤包絡準。  壬日寅時起至陰,甲辰膽脈俠溪滎,丙午小腸後谿俞,返求京骨本原尋, 三焦寄在陽池穴,反本還原是的親,戊申時注解谿胃,大腸庚戌曲池真, 壬子氣納三焦寄,井穴關冲一片金,關冲屬金壬屬水,子母相生恩義深。  癸日亥時井湧泉,乙丑行間穴必然,丁卯俞穴神門是,本尋腎水太谿原, 包絡大陵原並過,己巳商丘內踝邊,辛未肺經合尺澤,癸酉中衝包絡連, 子午截時安定穴,留傳後學莫忘言。 右流注歌,徐氏所撰,還原化本之理,血氣所納之穴,期昭昭矣。

孫真人十三鬼穴歌

百邪癲狂所為病,鍼有十三穴須認,凡鍼之體先鬼宮,次鍼鬼信無不應, 一一從頭逐一求,男從左起女從右,一鍼人中鬼宮停,左邊下鍼右出鍼,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三鍼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壘入二分。 四鍼掌後大陵穴,入寸五分為鬼心,五鍼申脈名鬼路,火鍼三下七鋥鋥, 第六卻尋大杼上,入髮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床鍼要溫, 八鍼承漿名鬼市,從左出右君須記,九鍼間使鬼營上,十鍼上星名鬼堂。 十一陰下縫三壯,女玉門頭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鍼仍要七鋥鋥, 十三舌頭當舌中,此穴須名是鬼封,手足兩邊相對刺,若逢孤穴只單通, 此是先師真妙訣,狂狚惡鬼走無蹤。

八法手訣歌

春夏先深而後淺,秋冬先淺而後深,隨處按之呼吸輕,迎而吸之尋內關, 補虛瀉實公孫是,列缺次當照海深,臨泣外關和上下,後谿申脈用金鍼, 先深後淺行陰數,前三後二卻是陰,先淺後深陽數法,前二後三陽數定。 臨泣公孫腸中病,脊頭腰背申脈攻,照海咽喉并小腹,內關行處治心疼, 後谿前上外肩背,列缺鍼時脈氣通,急按慢提陰氣升,急提慢按陽氣降, 取陽取陰皆六數,達人刺處有奇效。

八法飛騰定十干八卦歌

壬甲之日公孫乾,乙癸坤宮申脈連,庚日外關屬震卦,丙從艮位內關便, 戊日臨泣坎象卦,後谿辛日巽宮遷,丁日兌宮鍼照海,己應列缺與離前。

三陰三陽歌

丙手太陽壬足陽,庚手陽明戊足鄉,焦手少陽甲足類,辛手太陰己足詳, 丁手少陰癸足論,心包厥陰乙足量。 一論甲竅陰,膽足少陽經,乙木是大敦,肝經足厥陰,丙少澤小腸,名為手太陽, 丁心少衝穴,少陰手中央,戊厲兌胃穴,足上陽明訣,己隱白脾鄉,太陰足中絕, 庚商陽大腸,陽明在手鄉,辛少商為肺,太陰掌上詳,壬至陰膀胱,原是足太陽, 湧泉腎經穴,足上少陰鄉,三焦為父手少陽,包絡足上厥陰母。 甲膽原來屬竅陰,三焦足是少陽經,乙木屬肝名大敦,包絡同歸踝厥陰, 丙似少陽少澤鄉,壬屬膀胱足太陽辛屬肺經少商穴,己隱脾足太陰詳, 丁少冲來卻屬心,湧泉腎足少陰精,庚似商陽大腸絡,戊屬厲胃足陽明。

血忌歌

行鍼須要明血忌,正丑二寅三之未,四申五卯六酉宮,七辰八戌九居巳, 十亥十一月午當,臘子更加逢日閉。

逐日人神歌

初一十一廿一起,足拇鼻柱手小指,初二十二廿二日,外踝髮際外踝位。 初三十三二十三,股內牙齒足及肝,初四十四廿四右,腰間胃脘陽明手。 初五十五廿五并,口內遍身足陽明,初六十六廿六同,手掌胸前又在胸。 初七十七二十七,內踝氣衝及在膝,初八十八廿八辰,腕內股內又在陰。 初九十九二十九,在尻在膝足脛後,初十二十三十日,腰背內踝足趺覓。

九宮尻神歌

尻神所在足跟由,坤內外踝聖人留,震宮牙腨分明記,巽位還居乳口頭, 中宮肩骨連尻骨,面目背從乾上遊,手膊兌宮難砭灸,艮宮腰項也須休, 離宮膝肋鍼難下,坎肘還連肚腳求,為醫精曉尻神法,萬病無干禁忌憂。

太乙人神歌

立春艮上起天留,戊寅己丑右足求,春分左脇倉門震,乙卯日見定為仇, 立夏戊辰己巳巽,陰洛宮中左手愁,夏至上天丙午日,正值應喉離首頭, 立秋玄委宮右手,戊申己未坤上遊,秋分倉果西方兌,辛酉還從右脇謀。 立冬左足加新洛,戊戌己亥乾位收,冬至坎方臨叶蟄,壬子腰尻下竅流, 五臟六腑并臍腹,招搖諸戊己中州,潰治癰疽當須避,犯其天忌疾難瘳。

雜病十一穴歌

攢竹絲空主頭疼,偏正皆宜向此鍼,更去大都除瀉動,風池鍼刺三分深, 曲池合谷先鍼瀉,永與除疴病不侵,依此下鍼無不應,管教隨手便安寧, 頭風頭痛與牙疼,合谷三間兩穴尋,更向大都鍼眼痛,太淵穴內用鍼行。 牙疼三分鍼呂細,齒疼依前指上明,更推大都左之右,交互相迎仔細迎, 聽會兼之與聽宮,七分鍼瀉耳中聾,耳門又瀉三分許,更加七壯灸聽宮, 大腸經內將鍼瀉,曲池合谷七分中,醫者若能明此理,鍼下之時便見功。 肩背并和肩膊疼,曲池合谷七分深,未愈尺澤加一寸,更於三間次第行, 各入七分於穴內,少風二府刺心經,穴內淺深依法用,當時蠲疾兩之經, 咽喉以下至於臍,胃脘之中百病危,心氣痛時胸結硬,傷寒嘔噦悶涎隨。 列缺下鍼三分許,三分鍼瀉到風池,二指三間并三里,中沖還刺五分依, 汗出難來刺腕骨,五分鍼瀉要君知,魚際經渠并通里,一分鍼瀉汗淋漓, 二指三間及三里,大指各刺五分宜,汗至如若通遍體,有人明此是良醫。 四肢無力中邪風,眼澁難開百病攻,精神昏倦多不語,風池合谷用鍼通, 兩手三間隨後瀉,三里兼之與太冲,各入五分於穴內,迎隨得法有神功, 風池手足指諸間,右瘓偏風左曰癱,各刺五分隨後瀉,更灸七壯便身安。 三里陰交行氣瀉,一寸三分量病看,每穴又加三七壯,自然癱瘓即時安, 肘痛將鍼刺曲池,經渠合谷共相宜,五分鍼刺於二穴,瘧病纏身便得離, 未愈更加三間刺,五分深刺莫憂疑,又兼氣痛憎寒熱,間使行鍼莫用遲。 腿胯腰疼痞氣攻,髖骨穴內七分窮,更鍼風市兼三里,一寸三分補瀉同, 又去陰交瀉一寸,行間仍刺五分中,剛柔進退隨呼吸,去疾除疴撚指工, 肘膝疼時刺曲池,進鍼一寸是相宜,左病鍼右右鍼左,依此三分瀉氣奇。 膝痛三寸鍼犢鼻,三里陰交要七次,但能仔細尋其理,劫病之功在片時。

雜病歌

半身不遂患偏風,肩髃曲池列缺同,陽陵泉兮手三里,合谷絕骨丘墟中, 環跳崑崙照海穴,風市三里委中攻,足無膏澤治上廉,左癱右瘓曲池先, 陽谷合谷及中渚,三里陽輔崑崙痊,肘不能屈治腕骨,偏風卻治沖陽窟。 身體反折肝俞中,中風肘攣內關突,目戴上治絲竹空,吐涎百會絲竹同, 不識人治水溝穴,臨泣合谷三穴攻,脊反折兮治風府,并治瘂門真有補, 風痹天井曲澤中,少海委中兼陽輔,驚癎神庭與百會,前頂湧泉絲竹類。 神闕一壯鳩尾三,七穴治之斯為貴,風勞曲泉膀胱俞,只有膀胱七壯宜, 風疰腎俞膀胱穴,三壯百會肝與脾,風眩臨泣與陽谷。 再有申脈同腕骨, 風痛臨泣百會攻,肩井肩髃曲池窟,兼治天井并內間,通前七穴不可忽, 口眼喎斜治太淵,列缺申脈與二間,內庭行間地五等,水溝頰車合谷連, 復有通谷不可失,十一穴治病即痊,瘖瘂間使與支溝,合谷魚際并復溜, 靈道陰谷然谷穴,兼治通谷疾即瘳,凡人口噤不可開,頰車承漿合谷該, 風癎疾發僵仆地,風池百會灸無災。又曰:半身不遂云中風,七處各灸三壯同, 如風在左灸在右,患右灸左艾氣通,尋穴須從百會起,次及耳前之髮際, 第三肩井四風市,六是絕骨五三里,乃若曲池居第七,灸之神效無可比, 二椎五椎各七壯,狀如半棗核大炷,以此同灸二椎上,中風目戴不能語。

傷寒

身熱頭疼攢竹穴,大陵神門與少澤,合谷魚際中渚間,液門委中與太白, 洒淅惡寒慄鼓頷,治之宜在魚際端,身熱陷谷鍼呂細,三里復溜兼湧泉, 公孫太白委中穴,兼治俠谿病自安,寒熱風池與少海,魚際少冲合谷在。 復溜太白臨泣中,八穴治之病自差,傷寒汗不出風池,魚際二間兼經渠, 過經不解期門上,餘熱不盡先曲池,次及三里與合谷,二穴治之餘熱除, 腹脹三里內庭中,陰證傷寒神闕攻,灸壯須及二三百,庶幾能保命不終。 大熱曲池及三里,復溜不失患者起,嘔噦百會曲池中,間使勞宮商丘底, 腹寒熱氣少沖中,商丘太冲行間同,三陰交兮與隱白,陰陵三壯炷火紅。 發狂間吏與百勞,合谷復溜四穴焦,不省人事中渚穴,三里大敦二穴燒, 秘寒照海與章門,小便不通陰谷焚,更兼陰陵通二穴,治之患者效自臻。

痰喘欬嗽

欬嗽列缺與經渠,須用百壯灸肺俞,尺澤魚際少澤穴,前谷解谿崑崙隈, 亶中七壯不可少,再兼三里實相宜,欬嗽飲水治太淵,引兩脇痛肩俞間, 引尻痛兮魚際上,欬血列缺三里灣,肺俞百勞乳根穴,風門肺俞欬血關。 唾血內損治勞宮,間使神門太淵同,魚際瀉兮尺澤補,曲泉太谿只在中, 肝脾三壯肺俞兮,終及然谷與太冲,唾血振寒治太谿,三里列缺太淵宜, 嘔血曲池神門穴,魚際通前三穴醫,吐膿不愈治亶中,吐濁尺澤間使攻。 列缺少商與前穴,此患治之四穴同,嘔食不化治太白,嘔吐通里與曲澤, 勞宮陰陵太谿中,照海太冲大都穴,通谷胃俞與肺俞,再兼一穴是隱白, 患者嘔逆治大陵,嘔噦太淵治之寧,喘嘔欠伸經渠上,治之無恙樂昇平。 上喘曲澤大陵中,神門魚際三間攻,商陽解谿崑崙穴,亶中肺俞十穴同, 喘嗽隔食治膈俞,喘滿三間商陽宜,肺脹氣搶脇下痛,陰都太淵肺俞除, 喘息難行治中脘,期門上廉三穴善,諸虛百損等極病,五勞七傷失精證。 大椎膏肓脾胃肺,下脘三里首肩井,傳屍骨蒸肺痿法,膏肓肺俞四花穴, 乾嘔間使三十壯,膽俞通谷及隱白,亂下寸半要識真,灸之神效勝服藥, 噫氣勞宮與大敦,少商太淵與神門,太谿陷谷與太白,八穴治之神效臻。 痰涎陰谷與前谷,復溜三穴不可忽,結積留飲病不瘳,膈俞五壯通谷灸, 數嗽而喘治太淵,一穴治之病自痊。

諸積聚

氣塊冷氣一切氣,氣海鍼灸病可愈,心氣連脇里大陵,支溝上脘兼百會, 結氣上喘及伏梁,中脘治之病自愈,更有心下如杯形,須治中脘及百會, 脇下積氣治期門,章期中脘療賁豚,氣海百壯不可少,巨關五穴通前論。 氣逆商丘與尺澤,三陰交兮與太白,喘逆神門足臨泣,陰陵崑崙不可失, 太冲神門二穴中,噫氣下逆病可攻,支溝前谷攻欬逆,大陵曲泉三里同, 陷谷前谷行間穴,臨泣肺俞十穴通,患者欬逆無所出,三里取之為第一。 後取太白與太淵,魚際太淵不可失,竅陰之穴及肝俞,通前七穴斯為畢, 欬逆振寒治少商,更兼天突灸三壯,久病欬兮少商穴,天柱三壯病即康, 厥冲沖腹及解谿,天突通前二穴宜,短氣大陵尺澤上,少氣間使神門醫。 大陵少冲三里穴,下廉行間兼肺俞,然谷至陰與氣海,十一穴治病自除, 欠氣通里及內庭,諸積三里治之寧,陰谷解谿通谷穴,上脘肺俞膈俞應, 脾俞三焦俞上治,九穴治之命不傾,腹中氣塊穴頭鍼,二寸半兮二七焚。 塊中一穴鍼三寸,灸之二七塊猶存,塊尾一穴鍼三寸,灸至七壯塊漸分, 胸中膨脹氣又喘,合谷期門乳根善。

醫者若欲灸人哮,天突尾窮骨尖高,又法背上有一穴,量穴須用線一條, 環頸垂下至鳩尾,尖上截斷牽脊背,線頭盡處是穴端,灸至七壯真為貴。

腹痛脹滿

腹痛三里與內關,陰陵復溜太谿連,崑崙陰谷陷谷穴,太白中脘與行間, 氣海膈俞脾俞穴,兼治腎俞病即痊,食不下兮治內關,魚際三里三穴間, 小腹急痛不可忍,兼治小腸氣腎吊,疝痛心痛諸氣痛,足之大指次指下。 中節橫紋灸五壯,男左女右無虛假,兩足並灸無所分,細按神經亦云可, 小腹脹痛氣海焚,繞臍痛兮治水分,小腹痛兮治陰市,承山下廉及中封, 復溜小海關元穴,肩俞隨年壯大敦,夾臍痛兮治上廉,臍痛中封與曲泉。 再兼水分通三穴,太冲太白引腰痊,少商陰市腹滿祛,三里曲泉崑崙穴, 隱白大都陷谷中,商丘通谷與太白,行間一穴不可遺,十二穴治勝服藥, 腹肋滿兮治陽陵,三里上廉三穴精,心腹脹滿絕骨上,更兼一穴是內庭。 小腹脹滿痛中封,然谷內庭大敦中,腹脹陰市與尺澤,三里曲泉陰谷穴, 陰陵商丘公孫中,內庭太谿與太白,厲兌膈俞及腎俞,中脘大腸俞太白, 脹而胃滿治膈俞,腹堅大兮治丘墟,三里陰陵解谿上,冲陽期門水分宜。 此病治之通九穴,更有神闕膀胱俞,寒熱堅大冲陽焚,鼓脹復溜與公孫, 中封太白三陰交,更兼一穴是水分,腹寒不食陰陵燒,痰癖腹寒三陰交, 腹鳴寒熱復溜上,一穴治之命堅牢,胸腹膨脹氣鳴疾,合谷三里期門高。

心脾胃

心痛間使與曲池,內關大陵神門醫,太淵太谿通谷穴,巨闕百壯通心俞, 心痛食不化中脘,胃脘痛兮治太淵,魚際三里兩乳下,一寸三十壯為便, 膈俞肺俞獨腎俞,隨年壯兮病即痊,心煩陽谿與神門,魚際腕骨少商焚。 解谿穴與太白穴,更兼至陰與公孫,煩渴心熱與曲澤,心煩怔忡魚際穴, 卒心疼兮不可忍,吐冷酸水難服藥,此患灸足最為良,得效最速不虛謔, 大指次指內紋中,各一壯炷如小麥,思慮過多無心緒,少力忘前失後起。 尋穴須從百會中,患者灸之病自除,心風灸心俞中脘,患者煩悶腕骨觀, 虛煩口乾肺俞攻,煩悶不臥治太淵,公孫隱白陰陵泉,肺俞三陰交六穴, 治之何患病不痊,煩心喜噫治少商,再兼太谿陷谷康,心痹悲恐神門穴。 大陵魚際定吉昌,懈惰須治照海中,心驚恐兮曲澤攻,天井靈道神門穴, 大陵魚際二間同,液門百會厲兌上,通谷巨闕與少冲,章門通前十四穴, 治之立見有神功,嗜臥百會與天井,二間三間太谿頂,照海厲兌及肝俞。 嗜臥不言膈俞應,不得臥兮治太淵,公孫隱白陰陵泉,并治三陰交穴上, 通宵得寢期安然,支滿不食治肺俞,振寒不食沖陽宜,胃熱不食下廉穴, 胃脹不食水分宜,心中恍惚天井上,再兼巨闕與心俞,心喜笑兮陽谿中。 陽谷神門大陵同,列缺魚際復溜上,再兼肺俞與勞宮,胃痛太淵與魚際, 三里腎俞肺俞治,胃俞再兼兩乳下,一寸廿一壯病愈,翻胃下脘取之先, 後取三里瀉宜然,胃俞脾俞及中脘,膈俞百壯患者安,噎食不下治勞宮。 少商太白公孫同,三里中脘中魁穴,膈俞心俞胃俞中,三焦俞兮大腸俞, 食兮下咽有神功,不能食兮治胃俞,少商三里然谷宜,再及大腸膈俞穴, 通前六穴皆常醫,若不嗜食治中封,然谷內庭厲兌中,隱白陰陵泉上穴。 脾俞胃俞小腸同,食多身疲脾胃俞,脾寒二間與中渚,液門合谷商丘中, 中封照海陷谷裏,太谿至陰腰俞端,兼治三陰交乃止,乃若胃熱治懸鍾, 胃寒有痰膈俞攻,脾虛腹脹穀不消,只治三里最為高,脾病溏泄若不愈。 此病須治三陰交,脾虛不便治商丘,三陰交灸三十休,膽虛嘔逆兼帶熱, 若治氣海病即瘳。

心邪癲狂

心邪癲狂攢竹穴,陽谿間使與尺澤,癲狂肺俞至百壯,曲池一七理所當, 小海少海間使穴,陽谿陽谷大陵方,京骨合谷與魚際,腕骨神門與冲陽, 液門穴與行間穴,十六穴灸斯為臧,癲癎攢竹神門中,天井小海金門同。 商丘行間與通谷,心俞後谿鬼眼攻,通前總計十一穴,心俞百壯有神功, 鬼擊間使與支溝,癲疾上星百會頭,風池曲池與尺澤,陽谿脘骨與商丘, 解谿後谿及申脈,崑崙然谷通谷求,承山鍼三分速出,灸至百壯疾即瘳。 狂言陽谿與太淵,并及崑崙與下廉,狂言不樂太陽穴,多言用治百會尖, 癎狂言語無尊卑,唇裏中央肉縫宜,灸上一壯如小麥,又用鋼刀割斷奇, 患者狂言數回顧,宜治陽谷液門穴,喜笑陽谿及大陵,并及水溝與列缺。 喜哭百會水溝中,目妄視兮風府攻,鬼邪須治間使穴,仍鍼後谿起鬼宮, 試問鬼宮何所在,要識此穴即人中,二鬼信兮手大指,甲下入肉三分是, 三鬼壘兮足大指,甲下入肉二分是,四鬼心兮即太淵,治之須至入寸半。 男從左兮女從右,起鍼之法依此等,五鬼路兮即申脈,火鍼七鋥三分下, 六鬼枕兮大杼上,入髮一寸非虛假,耳前髮際七鬼床,八鬼市穴即承漿, 九鬼營即勞宮穴,上星穴是入鬼堂,火鍼七鋥鬼堂用,鬼藏陰下縫三壯。 十二鬼臣即曲池,火鍼亦與曲池宜,十三輪該是鬼封,即是舌下一寸縫, 依次而行鍼灸備,二者兼到有神功,假如見鬼治陽谿,凡人魘夢商丘宜, 中惡不省水溝穴,中脘氣海當兼醫,不省人事用三里,大敦一穴相兼治。 發狂少海間使中,合谷後谿絲竹空,并兼復溜穴在內,治之立待有神功, 狂走風府陽谷安,狐魅神邪狂與癎,兩手兩足手拇指,用繩縛定灸四尖, 要識此穴名鬼眼,灸至三壯病必痊,小兒奶癎驚癎證,亦依此法一壯燃。 卒狂間使合谷中,并及後谿三穴攻,瘈瘲指掣啞門穴,陽谷脘骨與勞宮, 帶脈一穴并四穴,通前五穴收全功,呆癡神門少商宜,湧泉一穴與心俞, 鈃高而歌攝衣走,久狂神門及後谿,并及冲陽共三穴,等閑感應似神祇。 瘈驚百會解谿頭,暴驚下廉一穴求,癲疾前谷後谿穴,解谿金門及水溝, 再兼一穴是申脈,按穴治之此疾瘳。

霍亂

霍亂陰陵承山穴,次及解谿與太白,霍亂吐瀉治關冲,支溝三里與尺澤, 再及太白一穴內,三穴治之勝服藥,霍亂嘔吐支溝中,霍亂轉筋支溝同, 逆數大都太白穴,公孫丘墟解谿攻,再及中封承山穴,陰陵陽輔與關冲。

瘧疾

瘧疾百會與經渠,前谷三穴實相宜,溫瘧中脘大椎穴,乃若痎瘧治腰俞, 假如瘧疾發寒熱,合谷液門商陽別,痰瘧寒熱後谿穴,兼治合谷隨即歇, 瘧疾振寒治上星,丘墟陷谷得安寧,頭痛脘骨神效得,寒瘧三門治之精。 假如心煩治神門,寒瘧不食治公孫,內庭厲兌共三穴,久瘧中渚商陽焚, 此疾兼治丘墟穴,叮嚀醫者識此文,熱多寒少間使中,再兼三里有神功, 脾寒發瘧大椎穴,間使乳根三穴同。

腫脹

渾身浮腫治曲池,合谷三里內庭醫,行間三陰交六穴,治之此病絕根株, 水腫列缺腕骨醫,合谷間使陽陵宜,陰谷三里曲泉穴,復溜陷谷與解谿, 公孫厲兌冲陽穴,陰陵水分并胃俞,再兼神闕十八穴,速除此疾無毫釐。 四肢浮腫曲池中,通里合谷中渚同,液門三里三陰交,風腫身浮解谿攻, 水腫氣脹滿復溜,并兼神闕功效收,水脹脇滿陰陵泉,遍身腫滿疾久纏, 更兼飲食又不化,腎俞百壯病即痊,凡人消痹治太谿,傷飽身黃章門醫。 紅癉合谷與百會,委中三里與曲池,黃癉百勞腕骨中,三里湧泉中脘同, 然谷太冲復溜穴,膏肓大陵與勞宮,還有脾俞兼在內,太谿一穴在中封。

多汗合谷補之先,次瀉復溜汗即乾,少汗先瀉合谷穴,次補復溜病即痊, 有汗列缺與曲池,少商崑崙冲陽宜,然谷大敦湧泉穴,無汗上星啞門醫, 中沖陽谷腕骨穴,然谷風府與風池,中渚液門及魚際,合谷支溝與經渠。 大陵少商商陽等,大都委中與俠谿,陷谷厲兌廿二穴,仔細治之病自除, 汗不出兮曲澤燒,魚際少澤上星高,曲泉復溜崑崙穴,俠谿竅陰九穴焦。

痹厥

風痹尺澤陽輔區,積癖痰痹治膈俞,寒厥太淵液門穴,假如痿厥治丘墟, 尸厥如死不知事,須灸三壯於厲兌,身寒痹治曲池穴,列缺環跳與風市, 委中商丘及中封,再兼臨泣八穴攻,厥逆列缺與中冲,金門大都內庭中。 厲兌隱白大敦穴,須治八穴為有功,曲泉尺澤與支溝,少海前谷三里頭, 三陰交與曲泉穴,照海內庭太谿丘,行間大都十二穴,次第詳治病即瘳。

腸痔大便

腸鳴三里陷谷焚,公孫太白與章門,神闕胃俞三焦俞,三陰交兮與水分, 腸鳴而泄神闕穴,并治三間與水分,食泄上廉與下廉,暴泄須治隱白痊, 洞泄宜治腎俞穴,溏泄太冲與神闕,并治一穴三陰交,泄不止兮亦神闕。 泄不覺兮治中脘,痢疾曲泉太谿便,太冲丹田與脾俞,兼治小腸俞最善, 便血承山并復溜,太冲太白四穴求,大便不禁丹田穴,兼治大腸俞即瘳, 大便不通治太谿,承山照海太冲宜,小腸俞穴與太白,章門穴與膀胱俞。 大便下重治承山,解谿太白帶脈間,閉塞照海與太白,兼治章門如神丹, 瀉泄曲泉隱白宜,陰陵然谷三焦俞,京骨中脘脾俞穴,肩俞大腸俞天樞, 五痔承山與委中,飛揚陽輔復溜同,俠谿氣海會陰穴,長強之穴與太冲。 腸風百壯灸尾窮,假如大小便不通,三百壯灸胃脘穴,功效最速如神通, 腸癰痛治太白中,陷谷大腸俞與同,乃若脫肛治百會,灸至七壯是尾窮, 此疾須用治三穴,隨年壯兮灸臍中,患者血痔泄腹痛,承山復溜二穴攻, 若是痔疾骨疽蝕,承山商丘收神功,久痔宜治二白間,須兼長強與承山。

寒疝腹痛陰市宜,并及太谿與肝俞,疝瘕須治陰蹻穴,卒疝大敦與丘墟, 兼治陰市與照海,四穴不失大效隨,㿗疝曲泉與中封,再兼商丘與太冲, 小腹下痛目痃癖,太谿三里脾俞同,三陰交穴曲泉穴,宜兼陰陵六穴攻。 腹中之病云疝瘕,陰陵太谿丘墟佳,更兼照海通四穴,從此治之無所差, 腸癖㿉疝小腸痛,灸至百壯通谷用,京骨穴與大腸俞,三穴治之有神應, 偏墜木腎治歸來,大敦三陰交穴該,陰疝太冲大敦穴,三穴治之絕無災。 痃癖膀胱小腸事,醫家宜把燔鍼刺,五樞氣海及三里,氣門百壯三交俞, 陰腫大小便數兮,或陰入腹大敦宜,陰腫曲泉太谿穴,大敦三陰交腎俞, 陰莖腫痛治曲泉,陰陵陰谷與行間,太冲大敦太谿穴,腎俞中極三陰痊。 陰莖痛兮陰汗出,太谿魚際與中極,更治一穴三陰交,四穴治之多有力, 轉胞不溺只淋瀝,關元療病真可必,腎藏虛冷日漸羸,陰疼少氣遺精疲, 不須別求療此病,只治一穴是腎俞,遺精白濁腎俞燒,關元穴與三陰交。 夢泄百壯曲泉穴,中封太冲至陰高,膈俞脾俞腎俞準,關元三焦三陰交, 寒熱氣淋陰陵宜,林漓曲泉然谷醫,陰陵行間大敦穴,湧泉氣門小腸俞, 小便黃赤陰谷中,太谿腎俞氣海同,膀胱俞穴宜兼治,五穴無缺有神功。 小便五色治委中,須把前谷第二攻,小便不禁上承漿,陰陵委中太冲間, 膀胱俞穴大敦穴,通治六穴患者安,小便赤如血大陵,兼治關元病始輕, 婦人胞轉小便艱,二七壯兮治關元,遺溺神門魚際穴,太沖大敦及關元。 陰痿丸騫陰谷中,然谷三陰交中封,兼治大敦通五穴,此病立待有神功, 陰挺出兮治太冲,少府照海曲泉同,疝氣偏墜用小繩,患者口角量一形, 分作三摺成三角,如△樣為權衡,一角安在臍心上,兩角安在臍下平。 兩角盡處是灸穴,患左患右灸反更,各三七壯病立愈,二穴俱灸亦安寧, 膀胱氣攻脇臍下,陰腎入腹病染增,自臍量下至六寸,兩旁各寸是穴中, 患左患右灸反覆,炷如小麥大相應。

頭面

頭痛百會上星中,風府攢竹小海攻,陽谿後谿合谷穴,腕骨中渚絲竹空, 風池崑崙陽陵等,再兼一穴是中冲,頭強痛兮治頰車,并治肩井及風池, 少海穴兮兼在內,通計五穴至後谿,頭偏痛者鍼頭維,腦瀉顖會通谷醫。 頭風上星前頂穴,百會陽谷合谷宜,通前通後共八穴,崑崙關元與俠谿, 腦痛上星風池中,腦空天柱少海攻,頭風面目赤何治,通里解谿真有功, 頭風牽引腦項痛,上星百會合谷同,偏正頭風百會穴,前頂神庭上星通。 風池合谷頭維等,攢竹穴與絲竹空,醉後頭風治印堂,攢竹三里三穴當, 頭風眩暈治合谷,次及豐隆解谿方,再兼風池通四穴,垂手著膝著腿雙, 兩般皆灸虎口內,更詳此處宜灸壯,面腫水溝與上星,攢竹支溝間使應。 中渚液門解谿穴,行間厲兌噫嘻靈,再兼天牖風池等,十三穴內治之精, 面癢腫兮治迎香,再兼合谷治之良,患者頭面項俱痛,百會項後合谷強, 假如頭風冷淚出,攢竹合谷治無失,腦昏目赤攢竹中,頭旋目窗百會同。 申脈至陰絡卻穴,通前五穴治有功,至若面腫與項強,鼻生息肉治承漿, 頭腫上星前頂穴,大陵出血公孫央,若人頰腫治頰車,頤頷腫者陽谷宜, 腕骨前谷商陽等,俠谿手三里丘墟,風動如蟲行迎香,頸項強急風府央。 若人頭面目浮腫,宜治陷谷與目窗,眼瞼瞤動治頭維,再兼一穴攢竹醫, 腦風而疼治少海,頭腫身熱是腎俞,眉稜痛兮肝俞穴,毛髮焦燥治下廉, 面浮腫兮厲兌穴,面腫若灸水分痊,頭目眩疼反腫者,兼生白屑灸顖會。

咽喉

凡人喉痹治頰車,合谷少商與經渠,大陵二間與尺澤,再兼前谷與陽谿, 假如鼓頷治少商,咽中如鯁間使當,再兼一穴三間穴,咽腫中渚太谿央, 咽外腫兮液門攻,嚥食不下灸亶中,咽中閉者治合谷,再有曲池二穴同, 咽喉腫痛又閉塞,水粒不下合谷得,少商兼以三稜鍼,刺手大指背頭吉。 節上甲根不可差,排刺三鍼斯為畢,雙蛾玉液與金津,又兼少商三穴焚, 單蛾少商合谷等,并治廉泉病絕根,復有咽喉腫閉甚,治之以細三稜鍼, 把鍼藏在筆端內,以藥點腫給患人,卻將筆端點腫處,刺之立愈病除根, 續添一證是咽痛,若治風府效如神。

耳目

耳鳴百會與聽宮,聽會耳門絡卻中,陽谿陽谷前谷穴,後谿腕骨中渚同, 液門商陽腎俞頂,總算十四穴裏攻,聤耳生瘡有膿汁,耳門翳風合谷窟, 重聽無所聞耳門,翳風風池俠谿焚,聽會聽宮通六穴,治之此患定不存。 凡人目赤目窗鍼,大陵合谷液門臨,上星絲竹空攢竹,七穴治之病絕根, 目風赤爛陽谷燒,赤翳攢竹後谿高,再兼液門通三穴,斯病可待無根苗, 目赤膚翳治太淵,俠谿攢竹風池前,目翳膜者治合谷,臨泣角孫液門巔。 後谿中渚睛明穴,白翳臨泣肝俞痊,睛痛內庭與上星,假如冷淚治睛明, 臨泣風池脘骨穴,四穴不失醫者精,迎風有淚治頭維,睛明臨泣與風池, 眼淚出治臨泣穴,百會液門與後谿,通前通後共八穴,必是前谷與肝俞。 風生卒生翳膜引,兩目痛兮不可忍,睛明穴及手中指,本節間尖三壯準, 眼睫毛倒絲竹空,青盲無見肝俞中,并及商陽通二穴,患左患右左右攻, 眼眥急痛三間醫,假如目昏治頭維,攢竹睛明目窗穴,百會風府與風池。 合谷肝俞絲竹空,再兼一穴是腎俞,目眩臨泣風府中,風池陽谷中渚同, 通前通後共八穴,液門魚際絲竹空,目痛陽谿二間精,次及三間與大陵, 前後總算六穴治,須兼前谷與上星,目眶爛見風泪流,宜治頭維顴髎頭。 眼癢眼痛光明瀉,兼治五會癢痛休,目生翳者治肝俞,命門童子窌穴宜, 外眥五分得氣瀉,再兼合谷商陽醫,小兒雀目不見物,手拇指甲後一寸, 宜在內廉外紋頭,白肉際各一壯穩。

鼻口

鼻有息肉治迎香,衂血風府風池良,合谷二間三間穴,後谿前谷委中強, 申脈崑崙并厲兌,兼治上星隱白長,鼽衂風府與二間,再兼一穴是迎香, 鼻塞上星臨泣燒,百會前谷厲兌高,通前通後共七穴,兼治合谷迎香焦。 鼻流清涕治人中,上星風府三穴攻,腦瀉鼻中臭涕出,曲差上星治有功, 鼻衂上星二七壯,兼治絕骨顖會康,又法灸項後髮際,兩肋中間宛宛央, 久病流涕出不禁,百會灸之病絕根,口乾尺澤與曲澤,大陵二間少商穴。 再兼一穴是商陽,仔細治之效自獲,咽乾太淵魚際中,消渴水溝承漿通, 金津玉液曲池穴,太冲行間與勞宮,商丘然谷隱白穴,百日已上不可攻, 唇乾有涎治下廉,舌乾涎出復溜尖,唇乾飲食又不下,三間少商治之痊。 假如唇動如虫行,水溝一穴治之寧,唇腫宜治迎香穴,口喎眼斜頰車精, 水溝列缺太淵穴,合谷二間絲竹空,兼治地倉極有效,感應最速如神靈, 口噤頰車與支溝,外關列缺內庭頭,再兼厲兌通六穴,次第治之病自瘳。 失口不語治間使,支溝靈道兼魚際,合谷陰谷復溜穴,再治然谷病即愈, 舌緩太淵合谷中,冲陽內庭風府同,通前通後共七穴,三陰交穴崑崙攻, 舌強啞門少商穴,魚際二間與中冲,再兼陰谷然谷等,七穴治之為有功。 假如舌黃治魚際,齒寒少海實為貴,齒痛商陽一穴醫,齒齟惡風合谷利, 再兼厲兌二穴攻,醫者尋趁須仔細,齒齟厲兌少海宜,小海陽谷合谷奇, 液門二間內庭等,斷痛角孫少海居,舌齒腐兮承漿穴,須兼勞宮二穴醫。 牙疼少海與曲池,陽谷二間與陽谿,更兼內庭與呂細,并及液門與頰車, 上牙疼兮治人中,太淵呂細三穴通,臂上起肉中五炷,灸之立待有神功, 下牙疼者龍玄穴,側腕交叉脈是斯,并及承漿合谷穴,腕上五寸兩筋間。 灸至五壯病必痊,不能嚼物角孫強,牙疳蝕爛至生瘡,炷如小筯頭樣大, 七壯須灸在承漿。

胸背脇

胸滿經渠與陽谿,後谿三間間使宜,陽陵三里曲泉穴,足臨泣等九穴醫, 假如胸痹治太淵,胸膊悶兮肩井痊,胸脇痛者天井穴,支溝間使太白連, 三里大陵丘墟等,陽輔八穴實為便,胸中淡者間使宜,胸滿支腫治膈俞, 再兼內關通二穴,得效最速定不遲,胸脇引滿腹下廉,丘墟俠谿腎俞連。 假如胸煩期門穴,胸中煩者亶中安,肩背痠疼治風門,肩井中渚支溝焚, 後谿腕骨委中穴,次第治之病不存,心胸痛者治尺澤,內關大陵三穴著, 胸滿血膨有積塊,霍亂腸鳴喜噫帶,三里期門向外鍼,二寸不補亦不瀉, 假如脇滿章門奇,脇痛陽谷腕骨宜,支溝膈俞及申脈,缺盆腫足臨泣醫。 脇與脊引肝俞燒,背膊項急大椎焦,腰背強直難轉側,腰俞肺俞二穴高, 腰脊痛楚委中頭,再兼一穴是復溜,腰背傴僂風池穴,并治肺俞病即瘳, 背拘急者治經渠,肩背相引二間宜,商陽委中崑崙穴,假如偏脇背痹痛, 須治魚際委中穴,可保此病無根株,背痛魚際與經渠,崑崙京骨及丘墟。 脊膂強痛委中穴,腰背俱疼治風池,天牖合谷崑崙等,四穴善治身不疲, 脊肉牽疼難屈伸,合谷復溜崑崙真,胸連脇痛期門穴,宜於此處先入鍼, 章門穴與丘墟穴,行間湧泉須細尋,肩痹痛者治肩澁,宜兼天井與曲池, 并治關冲與陽谷,五穴仔細疾不居。

手足腰腋女人

手臂痛難舉曲池,須兼尺澤與肩澁,三里少海太淵等,陽池陽谷與陽谿, 前谷合谷液門穴,外關腕骨次第醫,臂寒曲澤與神門,臂內廉痛太淵焚, 臂腕側痛治陽谷,手腕搖動曲澤存,腋痛少海間使宜,少府陽輔與丘墟, 須兼申脈足臨泣,腕勞天井治曲澤,間使中渚與陽谿,陽谷太淵腕骨等。 列缺液門十穴醫,手腕無力列缺中,肘臂痛者肩澁攻,曲池通里手三里, 四穴能除肘臂疼,肘攣曲澤及肩澁,少海間使與後谿,復兼大陵魚際等; 七穴馴治病自除,肩背痠重治支溝,肘臂手指難屈憂,曲池三里外關等; 兼治中渚病即瘳,手臂麻木天井宜,外關支溝與曲池,陽陵腕骨上廉等。 再兼合谷與經渠,手臂冷痛肩井中,曲池下廉三穴攻,手指拘攣并筋緊, 曲池陽谷合谷同,手熱曲池與內關,曲澤列缺經渠間,太淵中冲少冲等, 勞宮九穴病必安,臂腫經渠曲池中,通里中渚合谷同,并兼液門手三里, 治之立待有神功,風痹手攣不舉證,尺澤曲池合谷應,差點拘攣皆不安。 偏風癮疹喉痹等,胸脇䐜滿及筋緩,無力皮膚枯燥病,曲池先瀉後補宜, 肩髃手三里為證,肩膊煩疼治肩髃,兼帶肩井與曲池,五指皆疼外關穴, 手攣皆疼少商醫,掌中熱者列缺巔,宜兼經渠與太淵,腋肘腫兮治曲澤, 小海間使大陵痊,腋下腫者陽輔宜,足臨泣兮與丘墟,腰痛肩井環跳穴。 陰市三里委中煨,承山陽輔崑崙穴,復兼腰俞與腎俞,兩腿如水陰市中, 挫閃腰疼脇肋疼,尺澤曲池合谷穴,三陰交穴與陰陵,行間三里手三里, 腰疼難動風市攻,再兼委中行間穴,三穴治之誠有功,腰脊強痛治腰俞, 委中湧泉小腸俞,膀胱俞穴宜兼治,腰腳痛者環跳宜,風市陰市委中等。 承山崑崙申脈醫,腰膝內痛治委中,三里三陰交穴同,腿膝痠疼環跳穴, 陽陵丘墟三穴攻,腳膝痛者委中燒,三里曲泉陽陵焦,風市崑崙解谿等; 已上七穴最為高,膝胻股腫治委中,三里陽輔解谿同,再及承山通五穴, 腰如坐水陽輔攻,足痿不收治復溜,風痹腳胻麻木憂,宜治環跳風市攻。 足麻痹等環跳丘,陰陵陽輔太谿穴,兼治至陰五穴廖,腳氣肩井膝眼中, 風市三里承山同,太冲丘墟行間穴,髀樞痛者環跳攻,陽陵丘墟共三穴, 病者治此為有功,足寒熱兮治三里,委中陽陵復溜底,然谷委中寘骨焦, 下廉風市共七穴,足寒如水腎俞高,渾身戰慄及䯒疼,承山金門二穴觀。 足胻寒者復溜穴,兼治申脈厲兌端,足攣腎俞陽陵燒,陽輔絕骨皆宜焦, 月事不利治中極,再兼一穴三陰交,過時不止隱白巔,下經冷來治關元, 假如女人漏不止,太冲三陰交為便,血崩氣海與大敦,陰谷太冲然谷焚, 三陰交穴與中極,七穴治之病不存,瘕聚關元病必除,赤白帶治白環俞。 帶脈關元氣海等,間使三陰交為宜,小腹堅治帶脈中,絕子商丘中極攻, 因產惡露或不止,氣海關元必有功,產後諸病期門宜,乳癰下廉三里醫, 魚際少澤委中穴,足臨泣兮與俠谿,乳腫痛治足臨泣,難產合谷補無失, 再瀉一穴三陰交,兼治太冲期為畢,橫生死胎治太冲,合谷三陰交穴同。 假如橫生手先出,右足小指尖上攻,三壯五壯為灸數,炷如小麥大有功, 子上逼心氣欲絕,這難須當攻巨闕,三陰交瀉合谷補,產婦端的無險跌, 假如子手掬母心,生下男女左右痕,或在手心或腦後,不在腦後人中尋, 產後血暈不識人,支溝三里三陰交,墮胎手足如冰厥,肩井五分鍼病消。 覺悶急鍼三里穴,胎衣不下中極高,兼治一穴是肩井,陰挺出者曲泉焦, 照海大敦共三穴,無乳亶中少澤燒,血塊曲泉復溜中,三里氣海丹田同, 復帶三陰交一穴,醫人須當仔細攻,婦人經事若正行,與夫交感瘦漸形, 寒熱往來精血競,此病若把虛勞名,宜治百勞腎俞等,風門中極氣海并。 再兼三陰交在內,如此治之功必成,諸節皆疼治陽輔,假如婦人腨腓病, 承山崑崙穴相應,足緩陽陵冲陽中,絕骨丘墟四穴定,乃若腳弱治委中, 三里承山三穴同,兩腳紅腫更疼痛,膝關委中三里攻,再兼陰市通四穴, 次第治之極有功,若患穿跟草鞋風,崑崙丘墟商丘紅,并及照海通四穴。 如此妙術醫者通,足不能行治曲泉,三里委中陽輔巔,復溜冲陽然谷等, 申脈行間脾俞連,三陰交穴帶在內,十一治之病即痊,腳腕痠者委中臨, 再兼一穴是崑崙,足心疼痛取崑崙,腳筋短急足重沉,鶴膝歷節風腫侵, 惡發不能起床枕,此等宜於風市尋。假如腰重不可忍,轉側起臥不便窘, 冷痹腳筋又攣急,如此復兼難屈伸,兩腳曲瞅兩紋頭,四處三壯一同灸, 兩人兩邊用同次,待至火滅效可候,午時若灸挨至曉,聽得藏府或鳴吼, 不鳴或行一二次,此病痊愈時可守,腰痛不能舉僕參,二穴跟骨下陷尋, 拱足取之三壯灸,指日可保病不侵,膝以上病灸環跳,再兼一穴風市療。 膝下病者灸犢鼻,膝關三里陽陵效,足踝上灸三陰交,絕骨崑崙三穴高, 足踝以下灸照海,再兼申脈病絕苗。假如腿痛寘骨康,腳氣風市或五壯, 或五十壯百壯灸,次及伏兔鍼為藏,鍼止三分切忌灸,三四犢鼻膝眼當, 地五三里百壯灸,數至第六上廉央,惟有第七今已闕,終至第八絕骨良。 腳筋轉時不可忍,宜於腳踝灸為準,內筋急兮灸在內,外筋急兮灸外穩, 腳筋多年不愈者,如此灸之病即泯。

婦人

月脈不調氣海中,三陰交穴中極攻,帶脈一壯不可過,再及肩俞斯有功, 女子月事若不來,面黃嘔吐身無胎,三陰交兮曲池穴,支溝三里治無災, 經脈過多通里高,行間穴與三陰交,欲斷產兮治合谷,右足內踝上寸燒。 臍下二寸三分灸,灸至三壯陽氣消,復有肩井帶在內,從此姙孕絕根苗, 一切冷憊灸關元,不時漏下三陰交,月水不調結成塊,用鍼關元水自調。

小兒

大小五癎水溝存,百會神門與金門,須帶崑崙及巨闕,驚風腕骨最為真, 瘈瘲五指掣陽谷,兼治腕骨與崑崙,風癎目戴上百會,復兼崑崙絲竹空, 脫肛百會長強穴,假如卒病治太冲,角弓反張百會穴,大凡瀉痢神闕攻, 赤遊風者治百會,兼治委中誠有功,秋深冷痢灸臍穴,二寸三寸動脈中。 假如吐乳灸中庭,一寸六分下亶中,羊癎豬癎灸巨闕,灸至三壯收全功, 假如口有瘡蝕齗,穢臭冲人難看管,勞宮二穴各一壯,用心仔細須尋篡, 卒患肚痛皮青黑,肚臍四邊各半寸,各灸三壯皆安全,鳩尾一寸三壯益, 驚癎頂上旋毛中,須於此處三壯攻,耳後青絡三壯灸,炷如小麥大有功。 風癎屈指如數物,鼻上髮際治之不,一二歲者目赤眥,大指小指間後尋, 一寸半灸三壯沒,夜啼百會灸三壯,顖門不合各有方,臍上臍下各五分, 三穴各灸止三壯,灸瘡未發顖門合,患者誠之必然康,肩腫偏墜是關元, 灸止三壯誠宜然,大敦七壯真果便。若此治之病即痊,豬癎如尸厥吐沬, 巨闕三壯不可忽,寒熱洒淅食癎發,鳩尾上至五分突,宜灸三壯身即安, 不灸三壯病不痊,羊癎九椎下節間,灸至三壯如服丹。又法大椎上三壯, 可保小兒無災難,中間三壯鳩尾穴,大椎三壯透過間,馬癎治之自有方, 僕參二穴各三壯,風府臍中各三灸,依此妙法得安康。假如犬癎兩手心, 足太陽與肋戶尋,各灸一壯病必愈,雞癎足諸陽三壯,牙疳舌爛治之強, 或鍼或灸須承漿,遍身生瘡曲池穴,合谷三里絕骨良,通前通後共五穴, 須兼膝眼二七壯。假如腋腫馬刀瘍,要知此是頭中瘡,宜治陽輔太冲穴, 熱風癮疹肩髃臧,曲池曲澤環跳等,須帶合谷湧泉康,瘍腫振寒少海中。 疥癬瘡兮曲池攻,支溝陽谿陽谷等,大陵合谷後谿同,委中三里陽輔穴, 崑崙穴與行間通,三陰交穴百虫窠,十四穴治為有功。

疔瘡 溺死 犬傷 蛇傷 脈絕 癰疽

疔生面上與口角,須灸合谷瘡即落,若生手上灸曲池,若生背上肩井索, 二里委中臨泣中,八穴灸之不可錯,行間通里少海兼,復帶太冲無病惡, 假如瘰癧少海尋,此穴皮上宜先鍼,三十六息椎鍼入,入內須當定淺深。 追核大小勿出核,三上三下乃出鍼,天池章門臨泣等,支溝陽輔百壯真, 復兼肩井手三里,肩井隨年壯為吟,癰疽發背肩井攻,再兼一穴是委中, 以蒜片貼瘡上灸,如不疼兮灸至疼,愈多愈好是此病,若疼宜灸至不疼, 溺水死者雖經宿,細按神經亦可救,即解死人衣帶開,速急把他臍中灸, 假如人被狂太傷,當時須灸咬處瘡。 凡人若是蛇傷者,亦把咬處灸三壯, 仍以蒜片貼咬處,灸在蒜上即安康。 人脈微細不見臨,或時無有不可尋, 少陰經兮復溜穴,此穴宜刺圓利鍼,鍼至骨處順鍼去,下刺候回陽脈臨, 陽脈生時方穩當,方乘此際可出鍼。癰疽瘡毒實難醫,患人須將竹馬騎, 薄篾用量患人手,尺澤頭紋橫比齊,起循手臂至中指,尖上截斷斯為宜, 竹杠兩頭置凳上,患人去衣方可騎,須當以足微點地,比篾頭安竹杠皮, 循內直上篾盡處,醫者須當墨點記,只是取中非灸區,更以薄篾量中指, 中節兩紋為一寸,將篾以墨點為主,點上兩傍各一寸,是穴各灸五七炷, 或五或七不可多,此法灸之無不愈。

附辨

或問睛明,迎香,承泣,絲竹空,皆禁灸何也?曰:四穴近目,目畏火,故禁灸也。 以是推之,則知睛明可灸,王註誤矣。或問迎而奪之,隨而濟之,此固言補瀉也。 然其義何如。曰:迎者逢其氣之方來,如寅時氣來注於肺,卯時氣來注大腸,此時肺, 大腸氣方盛而奪瀉之也。隨者隨其氣之方去,如卯時氣去注大腸,辰時氣去注於胃, 肺與大腸此時正虛而補濟之也。餘倣此。 或問窌穴鍼入幾分,留幾呼之說。曰:愚以為初不如是相拘,蓋肌肉有淺深, 病去有遲速,若肌肉厚實處則可深,淺薄處則宜淺,病去則速出鍼, 病滯則久留鍼為可耳!故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也。 或問孫氏以灸為閉門趕賊何如。曰:夫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則火氣與邪氣去矣。 此內經火瀉法也。又胡為而閉其門乎!至於氣鍼雖微,妄加無病,則氣之瀉, 若河決下流,不可以其微而輕之也。孫氏之云:特歸重於火鍼耳!要之,言不能無弊, 故曰立言難。 或問人神隨年歲巡歷於身,尻神逐日坐臨於人。若人死,此神與之俱死乎! 抑出於人之身,飄流於天地間而失所依乎!抑別求人而附之乎!若別欲依人, 則人人自有神矣。將飄流天地間,無人可依,神亦離散矣。既曰:神則靈變莫測者也。 何必求人而附之乎?人之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胡不驅此神, 使身安而不為鍼灸所犯乎。曰:人神尻神,後世術家之言,素難未有也。何足信哉? 或問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其動應衣,脈宗氣也。而不係於補瀉之列, 豈以偏穴而廢之歟!曰:此固氣之所聚,血之盛會,灸刺之禁地也。其過與不及, 自有其道焉,蓋中焦之氣盛衰,而宗氣為之盈縮,取之三里,以下其氣。 而宗氣之盈消,調之三里,以補其氣,而宗氣之耗者滋,則其氣未嘗不補瀉也。 特以非別走他經,故不在諸絡之例,此所以舉豐隆而不屬虛里也歟!或問素問, 難經論鍼之旨何如?曰:素問博而詳,難經精而約,其道則一而已,孟子謂, 博學詳說,將以反說約,二書不可偏廢也。 或問古人補瀉在井滎愈經合,然睛明,瞳子髎治目疼,聽宮,絲竹空,聽會治耳聾, 迎香治鼻,地倉治口喎,風池,頭維治頭項,不係井滎俞經合何也?曰: 以其病在上取之上,其高者因而越之之意也。 素問補遺註云,動氣至而即出鍼,今鍼入穴,邪氣吸拔,推之不前,引之不後, 轉之不移,必俟氣衰,然後退鍼豆許,如此者三而可出也。若僅能轉而遽出之, 則血隨鍼瀉,在于多氣少血之經,尤所當忌。吾嘗謂遺篇之補,出于後人之託, 其經註一律出于一人之手,由是觀之,豈特註說未當而已邪。 十二經絡窌穴,各有流注衰王之時,按時補瀉固是,今病在各經絡者, 或按時亦能去病,蓋病著于經,其經自有虛實,補虛瀉實,亦自中病也。 病有一鍼而愈,有數鍼始愈,蓋病有新故淺深,新且淺,一鍼可愈。若深痼者, 必數鍼可去,如服藥然,有一二劑病退,有多服至四五十劑,或累百而愈。 或問鍼形至微,何以能瀉有餘補不足。曰:如氣毬然,方其未有氣也。 則靨塌不堪蹴踼,及從竅吹之,則氣滿起胖,此虛則補之之義也。去其竅之所塞, 則氣從竅出,復靨塌矣。此實則瀉之之義也。 或問素,難,長沙,東垣,竇肥卿,竇桂芳鍼法何如?曰:素問猶五經之載道, 難經猶易之十翼,發明素問,長沙,東垣則如濂洛關閩之精思力踐。 二竇猶老列荀揚文,雖曰體道,不能無偏倚駁雜,要之素問,長沙,東垣如美玉, 而二竇誠為有瑕之璧也。 或問醫經小學云,出鍼不可猛出,必須作三四次,徐徐轉而出之,則無血, 若猛出必見血也。素問補遺篇註云,動氣至而即出鍼,此猛出也。二說將孰從哉。曰: 經絡有凝血,與欲大瀉者,當猛出,若尋常補瀉,必當從醫經小學也。 或問銅人,千金等書空穴多,十四經發揮所載空穴少,如風市,督俞,金津,玉液等, 彼有此無,不同何也?曰:十四經發揮,據素問骨空篇論及王註,若銅人,千金纂, 皆偏書,非岐黃正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