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驗方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目录

集驗方

作者
洪遵
朝代
年份
公元1170年
底本
《士禮居黃氏叢書》(掃描本

卷第一

治傷寒時氣、溫疫初起方

治傷寒時氣、溫疫,頭痛、壯熱、脈盛,始得一、二日者方。

真丹砂(一兩末)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之,取一升頓服之,覆取汗,忌生冷物。(《外臺》卷一)

治疫氣傷寒,三日以後不解者方

好豉(一升綿裹) 蔥白(切一升)

上二味,童子小便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覆取汗,神效。(《外臺》卷一)

治傷寒中風方

治太陽中風,陽浮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方。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切姜擘棗,次切余藥,以水七升,煮棗令爛,去滓,乃內諸藥,水少者益之,煮令微微沸,得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兒以意減之。初一服便得汗出者,後服小小闊其間,如不得汗者,小小促之,今其藥勢相及,汗出自獲,如服六物青散法。若病重者晝夜服,特須避風。若服一劑晬時不解,病證不變者,當更服之,至有不肯汗出者,服二、三劑乃愈,服此藥食頃,亦當飲熱粥以助藥力。若初得病甚,便以火發汗,火氣太過,汗出不解,煩躁不得寐,因此湯加龍骨牡蠣各三兩,減桂心、生薑各一兩,不用芍藥。若虛勞裡急,腹中痛者,取前桂枝湯二升,加膠飴一升,適寒溫分再服。若得大汗出者,只用桂枝二兩。發汗後重發汗,亡陽譫語,其脈反和者不死。發汗已解,半日許重發煩,其脈浮數,可復發汗,宜桂枝湯方。忌海藻、生蔥、菘菜等。(《外臺》卷二)

桂枝湯方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吃稀粥一升助藥力,覆取微汗,忌生蔥、海藻、菘菜。(《外臺》卷一)

神朮散,治傷寒、傷風,頭痛、體疼、惡寒、無汗方。

蒼朮(二錢) 荊芥 藁本 乾葛 麻黃 甘草(炙各一錢)

上銼作一貼,入姜三片、蔥白二莖,水煎服。(《東醫寶鑑.雜病篇》卷二)

治傷寒汗出不解如瘧方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一日再發者,汗出便解,屬桂枝二麻黃一湯主之方。

桂心(一兩十七銖) 杏仁(十六枚去尖皮) 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一十六銖去節) 生薑(一兩六銖切) 甘草(炙一兩二銖) 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兩沸,掠去沫,乃內諸藥,煮得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本云: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忌海藻、菘菜、生蔥。(《外臺》卷一)

治傷寒胸悶、腹滿方

治傷寒、溫病等三日以上,胸中滿,陶氏云:若傷寒、溫病已三、四日,胸中惡,欲令吐者,服酒膽方。

苦酒(半升) 豬膽(一枚)

上二味,和,盡服之,吐則愈,神驗。支云:去毒氣妙。(《外臺》卷一)

治傷寒七、八日不解,默默煩悶,腹中有糞,譫語,大柴胡湯方。

柴胡 半夏(湯洗各八兩) 生薑(四兩) 知母 芍藥 大黃 葳蕤 黃芩(各二兩)甘草(一兩炙) 一方加枳實(四兩)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外臺》卷一)

生地黃湯:治傷寒有熱,虛羸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生地黃(三斤) 大黃(四兩) 大棗(二十枚擘) 甘草(一兩炙) 芒硝(二合)上五味,合搗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絞取汁,分再服,忌海藻、菘菜。(《外臺》卷二)

治傷寒後嘔惡不食虛羸方

治傷寒虛羸少氣,氣逆苦嘔吐方。

石膏(一斤碎,綿裹) 竹葉(一把) 麥門冬(一升去心) 人參(二兩) 半夏(一升洗) 生薑(四兩)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一升,米熟去米,飲一升,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外臺》卷二)

治傷寒後,乾嘔不食,蘆根飲方。

生蘆根(切一升) 青竹茹(一升) 粳米(三合) 生薑(二兩切)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隨便飲,不瘥重作。(《醫心方》卷十四)

梔子豉湯,治吐下後,虛羸欲死方。

梔子(十四枚) 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內豉又煮三、四沸,去滓,分再服。(《外臺》卷二)

治傷寒吐,虛羸欲死方。

雞子十四枚,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乃內豉四合,復煮兩、三沸,去豉,分再服。(《醫心方》卷十四)

治傷寒後煩渴及口乾方

治傷寒後,結熱在內,煩渴,青葙子丸方。

青葙子(五兩) 龍膽(三兩) 黃芩(一兩) 梔子仁(一兩) 苦參(一兩) 黃柏(二兩) 栝蔞(一兩) 黃連(二兩)

上八味,搗篩為末,蜜丸,先食服如梧子七丸,飲下日三,不知稍增,忌豬肉、冷水。(《外臺》卷二)

治傷寒熱病,口乾喜唾方。

干棗(二十枚擘) 烏梅(十枚碎)

二物合搗,蜜和,含如杏核大,咽其汁。(《醫心方》卷十四)

治傷寒後下利膿血及發斑方

治傷寒後,下利膿血,柏皮湯方。

黃柏(二兩) 黃連(四兩) 梔子仁(十四枚擘) 阿膠(一兩炙)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內膠令烊,溫分再服。忌豬肉、冷水。(《外臺》卷二)

治傷寒熱病十日以上,發汗不解,及吐下後諸熱不除,及下利不止斑出方。

大青(四兩) 甘草(炙二兩) 阿膠(炙珠二兩) 豉(一升綿裹)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二味,取三升半,去滓,乃內膠令溶,分溫三服,欲盡更作,當使有餘,渴者當飲,但除熱,止吐下,無毒,忌海藻、菘菜。(《外臺》卷一)

治傷寒五、六日,斑出以後湯方。

豬膽(三合) 雞子(一枚) 苦酒(三合)

上三物,合和,煎令三沸,強人盡服之,羸人煎六、七沸,分為兩服,取汁出為效。(《外臺》卷一)

治傷寒鼻衄、喉痛、䘌瘡方

傷寒鼻衄,肺間有餘熱故也,熱因衄自止,不止者方。

牡蠣(十分左顧者) 石膏(五分)

上二味,酒服方寸匕,先食,日三、四,凡衄亦可用。一方以漿服之。(《外臺》卷二)

治傷寒熱病,喉中痛,閉塞不通,烏扇膏方。

生烏扇(一斤切) 豬脂(一斤)

上二味,合煎,藥成去滓,取如半雞子,薄綿裹之,內口中,稍稍咽之,取瘥,忌酒,蒜等物。(《外臺》卷二)

又升麻湯方

升麻(三兩) 通草(四兩) 射干(二兩) 羚羊角(三兩屑) 芍藥(二兩) 生蘆根(切一升)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為三服,徐徐服。(《外臺》卷二)

治傷寒兼䘌瘡,王叔和云:其候口唇皆生瘡,唾血,上唇內有瘡如粟者,則心中懊憹痛,如此則此蟲在上,乃食五臟,若下唇內生瘡,其人喜眠者,此蟲在下,食下部方。

取雞子一枚,扣頭出白,與漆一合熟和,令調如漆,還內殼中,仰吞之。食頃或半日,或下蟲,或吐蟲,劇者再服乃盡,熱除病愈。凡得熱病,腹內熱,食少,三蟲行作求食,食入五臟及下部,人不能知,可服此藥,不爾䘌蟲殺人。(《外臺》卷二)

治傷寒陰陽毒方

陰毒者,或傷寒初病一、二日便成陰毒,或服湯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喉咽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此陰毒候,身如被打,五日可治,七日不治,宜服甘草湯方。

甘草(二分炙) 升麻(二分) 當歸(一分) 蜀椒(一分) 鱉甲(四分)

凡五物,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行五里復服,溫覆,中毒當汗,汗則愈。若不汗,病不除,重服。(《醫心方》卷十四)

陽毒者,或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之後變成陽毒,身重腰背痛,煩悶不安,面赤狂言,或走、或見鬼、或吐血下利,其脈浮大數,面斑斑如錦,喉咽痛,下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治,宜服升麻湯方。

升麻(二分) 甘草(二分炙) 當歸(一分) 蜀椒(一分去目) 雄黃(二分) 桂心(一分)

凡六物,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行五里頃復服,溫覆手足,中毒則汗,汗則解,不解重作。今世有此病,此二方實未經用。(《醫心方》卷十四)

治傷寒手足疼痛欲脫方

治毒熱攻手足,腫疼欲脫方。

濃煮虎杖根,適寒溫以漬手足,入至踝上一尺。(《外臺》卷二)

又方

酒煮苦參以漬之。(《外臺》卷二)

又方

取常思草絞取汁,以漬之,一名蒼耳。(《外臺》卷二)

治熱病手足腫欲脫者方。兼治天行。

以稻穰灰汁漬之佳。(《外臺》卷二)

治毒熱病攻手足腫,疼痛欲脫方。

煮馬糞若羊糞汁漬之。(《外臺》卷二)

又方

豬膏和羊糞塗之,亦佳。(《外臺》卷二)

治傷寒手足熱疼欲脫方

取羊屎煮汁以淋之,瘥止,亦治時疾陰囊及莖腫,亦可煮黃柏洗之。(《外臺》卷二)

治天行諸病方

治天行病,上氣咳嗽,多唾黏涎,日夜不定,生薑煎方。

生薑(三兩,去皮切如豆粒大)

上一味,以餳半斤和,微煎令爛,每日無問早晚,少少含,仍嚼姜滓一時咽之。(《外臺》卷三)

治天行後,氣膈,嘔逆不下食,生蘆根湯方。

燈心(一分) 生麥門冬(十二分去心) 人參(四分切) 生蘆根(一大握切)

上四味,以水一大升,煎取八合,去滓,分溫三服。(《外臺》卷三)

治天行熱病口瘡,升麻湯方。

升麻(二兩) 通草(四兩) 射干(二兩) 羚羊角(三兩屑) 芍藥(三兩) 生蘆根(切一升)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如人行五里更服。(《外臺》卷三)

治天行熱病,口苦,下氣除熱,喉中鳴,石膏蜜煎方。

石膏(半斤碎) 蜜(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石膏取二升,乃內蜜復煎取一升,去滓,含如棗核許,盡更含(《外臺》卷三)

治天行病,腹脹滿,大小便不通,滑石湯方。

滑石(十四分研) 葶藶子(一合,紙上熬令紫色搗) 大黃(二分切)

上三味,以水一大升,煎取四合,頓服,兼搗蔥敷小腹,干即易之,效。(《外臺》卷三)

治天行病䘌,下部生瘡方

濃煮桃皮,煎如糖,以綿導下部中。若口中生瘡含之。(《外臺》卷三)

治天行䘌瘡方。

燒(馬)蹄灰,以豬脂和敷,日五、六用。(《證類本草》卷十七)

治傷寒、溫病勞復食複方

治大病已瘥,勞復者,枳實梔子湯方。

枳實(三枚,炙) 梔子(十四枚 擘)

上二味,以酢漿一斗,先煎取六升,煮藥取三升,內豉一升,煎五、六沸,去滓,分再服,覆取汗。如有宿食者,內大黃如棋子一枚。(《外臺》卷二)

治勞復大青湯方。

大青(四兩) 甘草(二兩,炙) 阿膠(二兩,炙) 香豉(二兩)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五、六,欲盡復作,常使有湯,渴便飲,無毒,除熱止吐下。傷寒一、二日,上至十數日困篤,發汗熱不解,吐下後熱不除,止下痢甚良。先煮大青、甘草,取四升,去滓,內膠豉,膠消盡便漉去,勿令豉壞,當預漬膠令釋也,忌菘菜、海藻。(《外臺》卷二)

治傷寒大病瘥後,小勞便鼻衄,牡蠣散及丸方。

左顧牡蠣(十分,熬) 石膏(五分)

上二味,搗末,酒服方寸匕,日二、四,亦可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五丸。(《外臺》卷二)

治重病新瘥早起勞,及飲食多,致復欲死方。

燒鱉甲末,服方寸匕,忌莧菜。(《外臺》卷四)

治傷寒瘥後,更頭痛、壯熱、煩悶方。

服黃龍湯五合,日三。(《醫心方》卷十四)

傷寒、溫病瘥後禁忌

凡熱病新瘥,及大病之後,食豬肉及腸血肥魚油膩等,必大下痢,醫不能治也,必至於死。若食餅餌粢黍飴脯鱠炙棗慄諸果,及堅實難消之物,胃氣尚虛弱,不能消化,必更結熱,適以藥下之,則胃中虛冷,大利難禁,不下必死,下之復危,皆難救也。熱病之後,多坐此死,不可不慎也。

病新瘥,但得食糜粥,寧可少食令飢,慎勿飽,不得他有所食,雖思之勿與,引日轉久可漸食羊肉糜若兔雉鹿肉,慎不可食豬犬肉也。

新瘥後,當靜臥,慎勿令人梳頭洗面,非但體勞,亦不可多言語用心使意勞,凡此皆令勞復。故督郵顧子獻得病已瘥未健,詣華旉視脈,旉曰:雖瘥尚虛未復,陽氣不足,勿為勞事,余勞尚可,御內即死,臨死當吐舌數寸。其妻聞其夫病除,從百餘里來省之,止宿交接,中間三日發病,舌出數寸而死。病新瘥未經百日,氣未平復,而以房室者,略無不死也。蓋正疾愈後六十日,己能行射獵,以房事則吐涎而死。及熱病房室,名為陰陽易之病,皆難治,多死。近者有一士大夫,小得傷寒,發汗已十餘日,能乘馬行來,自謂平復,故以房室,則小腹急痛,手足拘攣而死。(《外臺》卷三)

傷寒、溫病用藥大體及闢溫方

凡除熱解毒,無過苦醋之物,故多用苦參、青葙、艾、葶藶、苦酒、烏梅之屬,此其要也。夫熱盛非苦醋之物則不能愈。熱在身中,既不時治,治之又不用苦酢之藥,如救火不以水,必不可得脫免也。

又曰:今諸治多用辛甜、薑、桂、人參之屬,此皆貴价難得常有,比行求之,轉以失時。而苦參、青葙、葶藶子、艾之屬,所在盡有,除熱解毒最良,勝於向貴价藥也。前後數參並用之,得病內熱者,不必按常藥次也。便以青葙、苦參、艾、苦酒治之,但稍與促其間耳,無不解。(《外臺》卷三)

斷溫方。

二月旦取東行桑根,大如指,懸門戶上。又人人帶之。(《醫心方》卷十四)

斷溫病,令不相染著法。

斷汲水綆,長七寸,盜著病人臥席下。(《醫心方》卷十四)

闢溫病粉身方。

芎藭、白芷、藁本,三物等分,下篩,內粉中,以塗粉於身,大良。(《肘後方》卷八)

疾疫流行預備之,名為柏枝散方:

南向社中柏,東向枝,取曝干,末,服方寸匕,神驗(《肘後方》卷八)

卷第二

治卒死方

黃帝問於岐伯:有卒死者,何邪使然?答曰:得三虛者,暴疾而死。得三實者,邪不能傷也。黃帝曰:願聞三虛。答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賊風所傷也。願聞三實。答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傷也。有卒死不知人,有復生,何氣使然?陰氣先竭,陽氣未入,故卒死而不知人,氣復則生。(《外臺》卷二十八)

治卒死,或先有病痛,或居常倒撲,奄忽而絕,皆是中惡之類治方。

取蔥刺鼻,令入數寸,須使目中血出乃佳。一云耳中血出佳。此扁鵲法同,後云吹耳中,葛氏吹鼻,別為一法。(《外臺》卷二十八)

又方

以蔥刺耳,耳中、鼻中血出者勿怪,無血難治之,有血者,是活候也,其欲蘇時,當捧兩手莫放之,須臾死人自當舉手撈人,言痛乃止。男刺左鼻,女刺右鼻孔,令入七寸余,無苦,立效。亦治自縊死,此扁鵲法。(《外臺》卷二十八)

又方

以小便灌其面,數過即能活。扁鵲法也。(《外臺》卷二十八)

治卒死方

濕牛、馬糞絞取汁,以灌其口中,令入喉,若口已噤者,以物強發,若不可強發者,扣折齒下之。若無新者,以水若人尿和干者,絞取汁。扁鵲法。(《外臺》卷二十八)

又方

揭薤若韭取汁,以灌口、鼻中。(《外臺》卷二十八)

又方

豬膏如雞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外臺》卷二十八)

治卒死而目閉者方。

騎牛臨其面,搗薤汁灌耳中,末皂莢,吹鼻中。(《外臺》卷二十八)

治卒死無脈,無他形候,陰陽俱竭故也方。

牽牛臨鼻上二百息。又炙熨斗以熨兩脅下。針兩間使各百餘息。灸人中。(《外傳》卷二十八)

治卒死而有脈形候,陰氣先盡,陽氣後竭故也方。

嚼薤哺灌之。(《外臺》卷二十八)

治卒死方。

取灶中墨如彈丸,漿水和飲之,須臾三、四服之。(《醫心方》卷十四)

又方

取梁上塵如大豆粒著竹筒中,吹鼻中,與俱一時吹之。(《醫心方》卷十四)

又方

灸膻中穴。(《醫心方》卷十四)

又方

取竹筒吹兩耳,不過三。(《醫心方》卷十四)

治屍厥方

治厥死如屍,不知人,心下餘氣。扁鵲灸法。

以繩圍病人臂腕,男左女右,申繩從大椎上度下之,灸繩下頭脊上五十壯。(《醫心方》卷十四)

又方

灸陰囊下去大孔一寸百壯。若婦人者,灸兩乳之中間。(《醫心方》卷十四)

又方

以昌蒲屑著鼻孔中吹之令入以桂屑著舌下。云:扁鵲治楚王法也。(《醫心方》卷十四)

治卒魘方

治卒魘寐不寤方。

以筆毛刺兩鼻孔,男左女右,展轉進之,取起也。(《外臺》卷二十八)

又方

搗薤取汁,吹兩鼻孔。冬日取韭,絞汁灌口。(《外臺》卷二十八)

治卒魘方。

以鹽湯飲之,多少在意。並齧其足大趾爪際,痛齧之即起也。(《外臺》卷二十八)

又方

以其人置地,取利刀畫從肩起,男左女右,畫地令周遍訖,以刀鋒刺病人鼻下人中,令入一分,急持勿動,其人當鬼語求去,乃具問阿誰,以何故來,自當乞去,乃以指滅向所畫地當肩頭數寸,令得去。(《外臺》卷二十八)

又方

取雄黃如棗核,系左腋下,令人終身不願也。(《外臺》卷二十八)

又方

雄黃細篩,管吹兩鼻孔中佳。(《外臺》卷二十八)

治卒魘欲死方。

搗生韭汁灌鼻孔中,劇者並灌兩耳。(《醫心方》卷十四)

治中屍方

治飛屍,瓜蒂散方。

瓜蒂 赤小豆(各一分) 雄黃(二分研)

上三味,搗下細篩,一服五分匕,稍增至半錢匕,以酪服藥。(《外臺》卷十三)

治遁屍,心腹刺痛不可忍方。

桂心(一尺准一兩) 乾薑(三分)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上三味,合搗下篩,以好苦酒和之如泥,以塗痛處,燥即易之。忌野豬肉、蘆、筍。(《外臺》卷十三)

治屍疰方

燒發灰 杏仁(熬令紫色等分)

上二味,搗如脂,以豬膏和,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神良。(《外臺》卷十三)

治中屍方

治飛屍,瓜蒂散方。

瓜蒂 赤小豆(各一分) 雄黃(二分研)

上三味,搗下細篩,一服五分匕,稍增至半錢匕,以酪服藥。(《外臺》卷十三)

治遁屍,心腹刺痛不可忍方。

桂心(一尺准一兩) 乾薑(三分)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上三味,合搗下篩,以好苦酒和之如泥,以塗痛處,燥即易之。忌野豬肉、蘆、筍。(《外臺》卷十三)

治屍疰方

燒發灰 杏仁(熬令紫色等分)

上二味,搗如脂,以豬膏和,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神良。(《外臺》卷十三)

治中屍方

治飛屍,瓜蒂散方。

瓜蒂 赤小豆(各一分) 雄黃(二分研)

上三味,搗下細篩,一服五分匕,稍增至半錢匕,以酪服藥。(《外臺》卷十三)

治遁屍,心腹刺痛不可忍方。

桂心(一尺准一兩) 乾薑(三分)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上三味,合搗下篩,以好苦酒和之如泥,以塗痛處,燥即易之。忌野豬肉、蘆、筍。(《外臺》卷十三)

治屍疰方

燒發灰 杏仁(熬令紫色等分)

上二味,搗如脂,以豬膏和,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神良。(《外臺》卷十三)

治中屍方

治飛屍,瓜蒂散方。

瓜蒂 赤小豆(各一分) 雄黃(二分研)

上三味,搗下細篩,一服五分匕,稍增至半錢匕,以酪服藥。(《外臺》卷十三)

治遁屍,心腹刺痛不可忍方。

桂心(一尺准一兩) 乾薑(三分)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上三味,合搗下篩,以好苦酒和之如泥,以塗痛處,燥即易之。忌野豬肉、蘆、筍。(《外臺》卷十三)

治屍疰方

燒發灰 杏仁(熬令紫色等分)

上二味,搗如脂,以豬膏和,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神良。(《外臺》卷十三)

治中屍方

治飛屍,瓜蒂散方。

瓜蒂 赤小豆(各一分) 雄黃(二分研)

上三味,搗下細篩,一服五分匕,稍增至半錢匕,以酪服藥。(《外臺》卷十三)

治遁屍,心腹刺痛不可忍方。

桂心(一尺准一兩) 乾薑(三分)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上三味,合搗下篩,以好苦酒和之如泥,以塗痛處,燥即易之。忌野豬肉、蘆、筍。(《外臺》卷十三)

治屍疰方

燒發灰 杏仁(熬令紫色等分)

上二味,搗如脂,以豬膏和,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神良。(《外臺》卷十三)

治屍疰鬼疰方

屍疰鬼疰者,葛氏云:即是五屍之中,屍疰又挾諸鬼邪為害也。其病變動,乃有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大略使人寒熱,沉沉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沉頓滯,以至於此,後復注易旁人,乃至滅門,覺如此候者,宜急療之方。

獺肝(一具)

上一味,陰乾搗末,水服一方寸匕,日三。如一具不瘥,更作。神良。(《外臺》卷十三)

治江南疰病,凡有九十九種,寒熱屍疰,此病隨月盛衰,人有三百六十脈,走入皮中,或左或右,或里或表,如刀錐所刺,乍寒乍熱,喉咽如鯁,食如噎,胸中痛,繞臍苦痛,食不知味,腰中難以俯仰,兩膝屈伸,面或黃、或青、或白、或黑,至死更相注易方。

取桑根白皮切三升,曝燥燒作灰,湯淋取汁,浸小豆二升,如此取汁盡,蒸豆熟,作羊鹿肉羹,啖此豆。(《外臺》卷十三)

金牙散,主邪魅,心腹刺痛,病狀與前方同。

金牙(別研) 雄黃(研) 丹砂(研) 礬石(泥裹燒半日) 寒水石 蕪青(熬) 巴豆(去心皮熬) 朴硝 桔梗 茯苓 人參 貫眾 附子(炮) 蜀椒(去汗目) 露蜂房(炙) 龍骨 乾薑 牡桂 烏頭(炮) 石膏(研) 莽草(炙) 蓯蓉 大戟 芫花(熬) 防風 貍骨(炙) 商陸根 大黃 細辛 蛇蛻(炙) 玉支(一作玉泉) 貝母(一作牙子,即狼牙也)

上三十二味,等分,下篩,酒服五分匕,日三。忌豬肉、冷水、生菜、生血肉、大醋、蘆筍。(《外臺》卷十三)

治鬼魅邪魅方

治男子得鬼魅欲死,所見驚怖欲走,時有休止,皆邪氣所為,不能自飽,九物牛黃丸方。

荊實(人精也) 曾青(蒼龍精也,研) 玉屑(白虎精也,研) 牛黃(土精也,研) 雄黃(地精也,研) 空青(天精也,研) 赤石脂(朱雀精也) 玄參(真武精也) 龍骨(水精也,各一兩)

凡九物,名曰九精,上通九天,下通九地。

上搗下篩,蜜和丸如小豆,先食吞一丸,日三。稍加,以知為度。忌羊血。(《外臺》卷十三)

治卒中邪魅,恍惚振噤之方。

灸鼻下人中,及兩手足大指爪甲本,令艾丸半在爪上,半在肉上,各七壯,不止至十四壯便愈。(《外臺》卷十三)

治卒中邪魔方

雄黃末吹鼻中。(《本草綱目》卷九)

治中惡方

華佗治中惡,短氣欲絕方。

灸兩足大拇趾上甲後聚毛中,各灸二七壯,即愈。又法三七壯。(《外臺》卷二十八)

取艾葉按碎著痛上厚寸余,鐺中煮湯和灰作泥,令熱薄艾上,冷輒易之,不過再著則愈。(《外臺》卷二十八)

治中惡,心痛胸肋㽲痛,喘急湯方。

桃東行枝白皮(一握) 真珠(一兩) 梔子仁(十四枚) 生薑(二兩) 當歸 桂心(各三兩) 附子(一兩 炮) 香豉(五合) 吳茱萸(五合)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內真珠,分二服。忌如常法。(《外臺》卷二十八)

又方

仰臥以物塞兩耳,以兩個竹筒內死人鼻中,使兩人痛吹之,塞口傍無令氣得出,半日所死人即噫噫,勿復吹也。(《外臺》卷二十八)

又方

搗皂莢,細辛屑,吹兩鼻孔中。單用皂莢末亦佳。(《外臺》卷二十八)

治中惡方。

大豆(二七枚) 以雞子中黃,白酒半升合和,頓服之。(《醫心方》卷十四)

又方

用釜底墨、鹽三指撮和,水服之。(《醫心方》卷十四)

又方

以度度其兩乳中央屈之,從乳頭向後肋間灸度頭,隨年壯。(《醫心方》卷十四)

又方

灸胃管五十壯。(《醫心方》卷十四)

治心痛方

治心痛方。

桂心,末,溫酒服方寸匕,須臾六、七服,乾薑依上法服之亦佳,忌生蔥。(《外臺》卷七)

卒心痛,桂心湯方。

桂心(八兩)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忌生蔥。(《外臺》卷七)

冶卒暴心痛,或中惡氣毒痛,不可忍方。

大黃(四兩) 芍藥(四兩) 升麻(三兩) 黃芩(三兩) 鬼箭(三兩) 鬼臼(二兩) 桂心(二兩) 桔梗(三兩) 柴胡(四兩) 硃砂(二兩別研) 朴硝(二兩)

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先分硃砂作三分,一服內一分,攪硃砂調服之,此湯快利,若痛不止,宜服後方。忌豬肉、生蔥、生血物。(《外臺》卷七)

治卒暴心痛,或中惡氣毒痛方。

大黃湯亦用鬼箭,皆大方也。(《證類本草》卷十三)

又方

赤芍藥(六兩) 桔梗(五兩) 杏仁(五兩去皮尖)

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三。忌豬肉。(《外臺》卷七)

治心痛,唾多似蟲者方。

取六畜心,隨得生切作四臠,刀縱橫各割破之,內少真硃砂著中,平旦吞之,蟲死愈矣。無真硃砂,可用雄黃、麝香也。(《外臺》卷七)

治胸腹脹滿方

治胸滿有氣,心腹脹,中冷,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 桂心(四兩) 生薑(八兩切)

上三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絞去滓,適寒溫,飲七合。忌羊肉、餳,生蔥等。(《外臺》卷七)

治久寒胸脅逆滿不能食,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一兩) 生薑(八兩) 小麥(一升) 甘草(一兩) 桂心(一兩) 半夏(一升) 大棗(二十枚)

凡八物,㕮咀,以清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絞去滓,適寒溫飲一升,日三。(《醫心方》卷九)

治腹中寒氣脹,雷鳴切痛,胸脅逆滿,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一兩炙)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 乾薑(二兩)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米取熟,去米內藥,煮取三升,絞去滓,適寒溫,飲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豬、羊肉、餳。(《外臺》卷七)

半夏茯苓湯,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皆胃氣弱,受冷故也。其脈喜沉弦細遲,悉主之方。

半夏(五兩洗) 生薑(五兩) 茯苓(三兩) 旋覆花(一兩) 陳橘皮 人參 桔梗 芍藥 甘草(炙各二兩) 桂心(一兩)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欲得利者加大黃;須微調者用乾地黃;病有先時喜水下者加白朮三兩,除旋覆花;若大便不調,宜加大黃及乾地黃,並用三兩。忌羊肉、餳、酢物、生蔥、豬肉、海藻、菘菜。(《外臺》卷七)

治腹疼、寒疝諸方

治卒腹痛,葛氏方。

桂末三匕,酒服,人參上好,乾薑亦佳。忌生蔥。(《外臺》卷七)

又方

食鹽一大把,多飲水送,取吐。(《外臺》卷七)

治寒疝,氣來往沖,心腹痛,桂心湯方。

桂心(四兩) 生薑(三兩) 吳茱萸(二兩)

上三味,切,以酒一大升,煎至三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六、七里一服。忌生蔥。(《外臺》卷七)

治寒疝,下牽少腹痛,附子丸方。

附子(二兩炮) 桃仁(三兩去皮尖) 蒺藜子(一升去角尖熬)

上三味,搗篩末,蜜和丸梧子大,空腹酒下十丸,漸加至十五丸,及二十丸,日再服。忌生菜、熱面、炙肉、筍、蒜、豬、魚。(《外臺》卷七)

治積年腹內宿結疝冷氣,及諸癖症等,香豉丸方。

香美爛豉(曝干微令香即止) 小芥子(去土石微熬令赤即止各一升)

上二味,搗篩,蜜和丸梧子大,空腹酒服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日二服,被服半劑以來,腹中微絞痛,勿怪之。是此藥攻痛之候。(《外臺》卷七)

治疝瘕冷氣方。

採鼠李子日干,九蒸九曝,酒浸服三合,日兩服,漸加至三服,能下血及碎肉積滯物。(《外臺》卷七)

治疝氣,桃仁湯方。

桃仁(去皮尖) 吳茱萸 橘皮 海藻(各三兩) 生薑 茯苓 羌活 蒺藜子(去角各三兩)

上八味,切,以水三大升,煮取九合,分為三服,空心服。忌酢物。(《外臺》卷七)

治寒疝不能食方。

取馬藺子一升,每日取胡桃許,以面拌,熟煮吞之,然後依常飯,日再服,服盡必愈。亦除腹內一切諸疾,消食肥肌。仍時燒磚熱,以羖羊毛作氈裹,卻氈上熨之,日一度尤佳。(《外臺》卷七)

治腎冷及疼疝氣滯後灌方。

鹽花(一大合) 漿水(半大升)

上二味,和暖灌下部,少間即下膿,日一度,再灌之,即止。(《外臺》卷七)

治卒疝暴痛方。

灸大敦,男左女右,三壯立已。穴在灸經圖上。(《外臺》卷七)

治中風諸急及風熱方

治中風口喎噼不正方。

取空青如棗者,著口中含咽之,即愈。(《醫心方》卷三)

治卒不得語方。

煮大豆取汁,稍含咽之。(《醫心方》卷三)

又方

取桂一尺,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醫心方》卷三)

治卒暴風,口面僻,半身不隨不轉,竹瀝湯方。

竹瀝(三升) 防風 防己 升麻 桂心 芎藭 羚羊角(屑 各二兩) 麻黃(四兩去節)

上八味,切,以水四升,合竹瀝,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三日服一劑,常用。忌生蔥。(《外臺》卷十四)

西州續命湯,治中風痱,身體不自收,口不能語,冒昧不識人,不知痛處,但拘急,中外皆痛,不得轉側,悉主之方。

麻黃(六兩,去節) 石膏(四兩,碎,綿裹) 桂心 當歸 甘草(炙 各二兩) 芎藭 乾薑 黃芩(各一兩)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兩仁)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九升,先煮麻黃再沸,吹去沫,後下諸藥,煮取四升,初服一升,稍能自覺者,勿熟眠也,可臥厚覆,小小汗出已,漸漸減衣,勿復大覆,不可復服,瘥。前服不汗者,更服一升,汗出即愈。汗後稍稍五合一服,飲食如常,唯忌生蔥、海藻、菘菜。(《外臺》卷十四)

治與前大續命湯同,兼治產婦大去血者,及老人小兒方。

甘草(炙) 桂心 當歸 人參 石膏(碎,綿裹) 乾薑(各二兩) 麻黃(三兩,去節) 芎藭(一兩)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兩仁)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几坐,汗出則愈。不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洪腫。忌海藻、菘菜、生蔥。範汪方主病及用水升數煮取多少並同。汪云:是仲景方,本欠兩味。(《外臺》卷十四)

小黃耆灑,大治風虛痰澼,四肢偏枯,兩腳弱,手不能上頭,或小腹縮痛,脅下攣急,心下有伏水,脅下有積飲,夜喜夢,悲愁不樂,恍惚善忘,此由風虛,五臟受邪所致。或久坐腰痛,耳聾卒起,眼眩頭重,或舉體流腫疼痹,飲食惡冷,澀澀惡寒,胸中痰滿,心下寒疝,藥皆主之。及婦人產後余疾,風虛積冷不除者方。

黃耆 附子 蜀椒 防風 牛膝 細辛 桂心 獨活 白朮 芎藭 甘草 薯蕷(各三兩)秦艽 大黃 葛根 乾薑 山茱萸(各二兩) 當歸(二兩半)

上十八味,㕮咀,少壯人無所熬煉,虛老人微熬之,以絹袋中盛,清酒二斗漬之,春夏五日,秋冬七日,可先食服一合,不知可至四、五合,日三服,此藥攻痹甚佳,亦不令人吐悶,小熱宜冷飲食也。大虛加蓯蓉二兩;下痢加女葳三兩;多志加石斛、菖蒲、紫石各二兩;心下多水者,加茯苓、人參各二兩,薯蕷三兩。酒儘可更以酒二斗重漬滓,服之不爾,可曝滓搗,下酒服方寸匕,不知稍增之,服一劑得力,令人耐寒冷,補虛,治諸風冷神良。(《千金方》卷七)

風癲論曰:風癲病發則仆地,吐涎沫無知,若強掠如狂及遺糞者難治,無方。(《外臺》卷十五)

治風熱心躁,口乾狂言,渾身壯熱,及中諸毒,龍腦甘露丸。

寒水石半斤,燒半日,淨地坑內盆合,四面濕土擁起,候經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黃各二兩、龍腦二分,糯米膏丸彈子大,蜜水磨下。(《證類本草》卷四)

治頭風、頭痛及風癢諸方

治風,頭眩欲倒,眼旋屋轉,頭腦痛,防風枳實湯方。

防風(三兩) 枳實(三兩,炙) 茯神(四兩) 麻黃(四兩,去節) 細辛(二兩) 芎藭(三兩) 前胡(四兩) 生薑(四兩) 半夏(四兩 洗) 杏仁(三兩) 竹瀝(三升)

上十一物,切,以水六升,合竹瀝,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頻服兩三劑尤良。(《醫心方》卷三)

治頭風頭痛方。

取荊瀝不限多少。(《證類本草》卷十二)

治偏正頭痛,穀精草一兩,為末,用白麵調攤紙花子上,貼痛處,干又換。(《證類本草》卷十一)

治頭風方。

甘菊花 獨活 茵芋 防風 細辛 蜀椒 皂夾 桂心 杜蘅 莽草

上十味,分等,水煮以沐頭,必效。(《外臺》卷三十二)

主風頭沐湯方。

豬椒根(三兩) 麻黃根 茵芋 防風(各一兩) 細辛(一兩)

上五味,切,以水二斗,煮取一斗,以沐頭,甚妙。(《外臺》卷三十二)

主頭風,搔之白屑起,雞子沐湯方。

新生烏雞子(三枚)

上一味,以五升沸湯揚之,使溫溫,破雞子內中,攪令勻。分為三度沐,令發生去白屑,風癢瘥。(《外臺》卷三十二)

治頭風癢,多白屑方。

大麻子仁(三升,研) 秦艽(二升)

上並置於泔汁中一宿,明旦溫之,去滓,用已沐發。(《醫心方》卷四)

冶頭風癢白屑,風頭長髮膏方。

蔓荊子 附子(炮) 細辛 石南草 續斷 皂莢 澤蘭 防風 杏仁(去皮) 白芷 零陵香藿香 馬鬐 膏 熊脂 豬脂(各二兩) 松葉(切半升) 莽草(一兩)

上十七味,㕮咀,以苦酒漬一宿,明旦以豬膏等煎,微微火,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黃膏成,用以塗頭中,甚妙。(《外臺》卷三十二)

治頭風癢,白屑,生髮膏方。

鳥喙 莽草 石南草 細辛 皂莢 續斷 澤蘭 白朮 辛夷 白芷 防風(各二兩) 柏葉(切,二升) 松葉(切,二升) 豬脂(四升)

上十四味,以苦酒浸一宿,以脂煎三上三下,膏成去滓,濾收,沐發了以塗之,妙。(《外臺》卷三十二)

治風氣客於皮膚,瘙癢不已。

蜂房炙過,蟬蛻等分為末,酒調一錢匕,日二、三服。(《證類本草》卷二十一)

又方

蟬蛻、薄荷葉等分為末,酒調一錢匕,日三服。(《證類本草》卷二十一)

卷第三

治膈噎諸方

凡憂膈、氣隔、食膈、寒膈、飲膈,五病同藥,常以憂愁思慮食飲而得之。若寒食、食生菜便發。其病苦心滿不得氣息,引脊痛如刺之狀,食則心下堅,大如粉絮,大痛欲吐,吐則瘥。飲食不得下,甚者乃手足冷,上氣咳逆,喘息氣短,治以九物五膈丸方。

麥門冬(志心) 蜀椒(汗各三兩) 遠志(三兩去心) 甘草(五兩炙) 附子(一兩炮) 乾薑(三兩) 人參(四兩) 桂心(三兩) 細辛(三兩)

上藥搗篩,蜜和,微使淖,置有蓋器中,先食服大如彈子丸一丸,置喉中稍咽之,喉中、胸中當熱,藥力稍盡,復含一丸,日三、四,夜一、二服,服藥七日愈,二十日平復。若不能含者,可一大丸作二小丸盡服之。唯夏月合乃益麥門冬、甘草、人參耳,其餘不異,神良。椒當以銅器熬於火上,使極熱,下置地,內椒器中熟攪之,須臾汗出,便搗合同處,椒力有熱,亦去其毒,非令有熱也。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生菜。(《外臺》卷八)

治噎塞不通方。

營實根(十二分)

上一味,搗為散,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外臺》卷八)

治諸噎方。

炭末細羅,蜜丸如彈子大,含少細細嚥津即下。(《外臺》卷八)

治噎方

取頭垢如棗大,以粥若漿水和服之。(《外臺》卷八)

治氣噎煎方。

蜜 酥 薑汁(各一升)

上三味,合和,微火煎五、六大沸,取如大棗二枚,內酒中飲之,直炒服之亦好。(《外臺》卷八)

通氣噎湯方。

半夏(三兩洗) 桂心(三兩) 生薑(八兩) 羚羊角(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半升,日再服,忌羊肉、生蔥、餳。(《外臺》卷八)

治氣噎不下食,兼嘔吐方。

半夏(四兩洗) 生薑(三兩切)

上二味,以東流水二大升,煎取一升,去滓,溫服三合,日三服。忌羊肉、餳。(《外臺》卷八)

治卒食噎方。

舂杵頭糠置手巾角以拭齒,立下。(《外臺》卷八)

治卒食噎不下方。

取蜜含之則下。(《外臺》卷八)

半夏湯,主飲食輒噎方。

乾薑 石膏(各四兩) 桔梗 人參 桂心(各二兩) 半夏(一升) 吳茱萸(二升) 小麥(一升) 甘草(一兩) 赤小豆(三十粒) 

上十味,㕮咀,以酒五升,水一斗,煮棗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卷十六)

治醋噎方。

羌活五兩,搗,用水一升,浸三宿,每日溫服五合,瘥。(《外臺》卷八)

治胃反方

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嘔吐,大半夏湯方。

半夏(三升) 人參(二兩) 白蜜(一升) 白朮(一升) 生薑(三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五升和蜜,揚之二、三百下,煎取一升半,分三服。(《外臺》卷八)

治胃虛反,食下喉便吐方。

人參(一兩) 茯苓(四兩) 青竹茹(五兩) 大黃(六兩) 橘皮 乾薑(各三兩) 澤瀉 甘草(炙) 桂心(各二兩)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去大黃。用泉水、東流水尤佳。忌海藻、菘菜、生蔥、大酢。(《外臺》卷八)

治胃反,吐而渴者,茯苓小澤瀉湯方。

茯苓 澤瀉 半夏(各四兩)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服八合,日三。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酢物等。(《外臺》卷八)

橘皮(一兩) 白朮 人參(各二兩) 蜀椒(一百二十粒汗) 桂心(一兩) 薤白(一握去青)

上六味,切,以水二升漬一宿,內豬肚中縫合,三升水煮,水令出之,決破去滓,分三服。忌桃李、雀肉、蔥。(《外臺》卷八)

治胃反大驗方。

前胡 生薑(各四兩) 阿膠(一兩) 大麻子仁(熬) 吳茱萸(各五合) 桂心(三寸) 甘草(五寸炙) 大棗(十枚)

上八物,切,以酒二升,水三升,煮取一升七合,分再服。忌生蔥、海藻、菘菜等物。(《外臺》卷八)

治胃反吐食者方。

搗粟米作粉,水和作丸,如楮子大七枚,爛煮內酢中,細細吞之,得下便已,面亦得用之(《外臺》卷八)

又方

好曲十斤,粗地黃二斤,二味搗,日干,酒服,若飲三方寸匕,日三服。(《外臺》卷八)

治胃反,食則吐出,上氣者方。

灸兩乳下各一寸,以瘥為度。(《外臺》卷八)

又方

灸臍上一寸二十壯。(《外臺》卷八)

又方

灸內踝下三指稍斜向前有穴三壯,即瘥。(《外臺》卷八)

又方

蘆根 茅根(各二兩)

上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頓服得下食。(《外臺》卷八)

華佗治胃反。胃反為病,朝食夜吐,心下堅如杯,往來寒熱,吐逆不下食,此為寒癖所作,治之神效方。

真珠 雄黃 丹砂(以上研各一兩) 朴硝(二兩) 乾薑(十累)

上五味,搗篩蜜丸,先食服如梧子二丸,小煩者飲水則解之。忌生血物。(《外臺》卷八)

治嘔噦吐逆及噫醋方

治病人乾嘔方。

取羊乳汁飲一杯。(《外臺》卷六)

治乾嘔,或噦,手足逆冷方。

橘皮(四兩) 生薑(六兩切)

上二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服一升。(《醫心方》卷九)

治吐逆乾嘔,生薑湯方。

生薑(四兩) 澤瀉(三兩) 桂心(二兩) 橘皮(三兩) 甘草(二兩) 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大黃(四兩)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五合,日三。忌海藻,菘菜、醋物、生蔥。(《外臺》卷六)

治食後喜嘔吐者方。

燒鹿角灰二兩,人參一兩,搗末,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後方》卷四)

治卒噦方。

枳實三枚炙,去核,㕮咀之,以三家乳一升,以羊脂五兩,煎枳實令沸,復內乳令沸,去滓,含咽之。(《外臺》卷六)

治吐逆不止,碧霞丹方。

用北黃丹四兩,米醋半升,煎乾,炭火三秤,就銚內煅紅,冷定為末,粟米飯丸梧子大,每服七丸,醋湯下。(《本草綱目》卷八)

治食訖醋咽多噫,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五合) 生薑(三兩) 人參(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取二升,絞去滓,分為三服,每服相去十里久。(《外臺》卷六)

治赤白膿血痢及冷痢方

治下赤痢方。

秫米(一把) 鯽魚鮓(二臠細切) 薤白(一虎口細切)

上三味,合煮,如作粥法,啖之。(《外臺》卷二十五)

治暴下赤白方。

香豉(一升) 薤白(一把)

凡二物,以水三升,煮取二升,頓服之。(《醫心方》卷十一)

治下赤白痢,五、六年者方。

燒大荊如臂,取瀝服五、六合,即得瘥。(《證類本草》卷十二)

治赤白痢方。

鼠尾草濃煮汁如薄飴,飲五合,日三。赤下用赤花,白下用白花,瘥。(《證類本草》卷十一)

治血痢神妙方。

乾薑急於火內燒黑,令成灰,瓷碗合放冷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證類本草》卷八)

治若挾熱者,多下赤膿雜血方。

黃連 灶突中塵(各半兩)

上二味,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外臺》卷二十五)

凡病下,應先下白後下赤,若先下赤後下白,為腸蠱方。

牛膝三兩,搗碎,以酒一升漬經宿,每服一兩杯,日二、三服(《外臺》卷二十五)

治卒注下,並痢血,一日夕數十行方。

黃連(末) 蠟 阿膠(各一兩)

上三味,先以酒半升令沸,下膠、蠟合烊,乃內黃連末,頓服之。(《外臺》卷二十五)

烏梅(三百六十枚去核熟令可搗) 附子(四兩炮) 黃連(十二兩) 乾薑(四兩)

凡四物,搗下篩,蜜丸,飲服如梧子十丸,日再。(《醫心方》卷十一)

治水穀痢及雜痢方

黃帝問曰:人若溏泄下利者何也?對曰:春傷於風,夏生溏泄,腸澼久風,亦為溏泄也。(《外臺》卷二十五)

治熱水穀下痢,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 阿膠(炙各二兩) 梔子(三十枚) 烏梅(二十枚) 黃柏(一兩)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再服,神良。(《外臺》卷二十五)

又方

黃連(一升金色者) 陳米(五合)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外臺》卷二十五)

蜀沙門傳水痢方。

以訶黎勒三顆,麵裹炮赤去面,取訶黎勒皮搗末,飯和為丸,米飯空腹下三七丸、已百人見效。(《證類本草》卷十四)

治雜下,烏梅丸方。第一下赤,二下白,三下黃,四下青,五下黑,六固病下,下如瘀赤血,七久下,八下不可止,九連年下,十卒下,十一下少血數,十二霍亂而下,十三如舍水,十四下已則煩,十五息下,一作一止,十六下而不欲食,十七食無數,但下去,十八下但欲飲水,十九重下,二十下雜,錯不可銘字。合二十種下,江夏下太守以此法治是下盡愈方。

黃連(一兩) 黃柏(一兩) 熟艾(一兩) 附子(一兩炮) 甘草(一兩) 乾薑(二兩) 烏梅(二十枚去核取肉熬之)

凡七物,合搗,下篩蜜和丸,如大豆飲服十丸,漸至二十丸,日三。(《醫心方》卷十一)

治泄痢不禁及痢後穀道疼方

結腸丸,治熱毒下不斷,不問久新,悉治之方。

苦參 橘皮 獨活 阿膠(炙) 芍藥 乾薑 黃柏 甘草(炙) 鬼臼(各四分)

上九味,搗篩,蜜與膠共烊以和丸,並手捻作丸如梧子,曝燥,以飲服十丸,日三,不知稍加。此方亦治諸疰下,及卒下悉效。(《外臺》卷二十五)

裨脾丸,治脾滑胃虛弱,泄下不禁,飲食不消,雷鳴絞痛方。

附子(炮一兩) 蜀椒(汗一兩) 桂心(二兩) 赤石脂 黃連 人參 乾薑 茯苓 大麥櫱 陳面(炒) 石斛 當歸(各二兩) 鍾乳(三兩研)

上十三味,搗篩蜜和,以酒服十丸如梧子,日三。稍稍加之。(《外臺》卷二十五)

治下痢腸滑,飲食及服藥皆完出,豬肝丸方。

豬肝(一斤煮焙乾) 黃連 阿膠(炙) 烏梅肉(各二兩) 胡粉(七棋子)

上五味,搗下篩,蜜和,酒服十五丸如梧子,日三,稍加。亦可散服。(《外臺》卷二十五)

治赤白帶下久不斷,穀道疼痛不可忍,宜服溫藥,熬鹽熨之。(《醫心方》卷十一)

治霍亂吐利上築腹疼諸方

嘔而吐利,此為霍亂也。(《醫心方》卷十一)

治霍亂而渴者,理中湯主之。(《醫心方》卷十一)

理中湯,治霍亂吐下,脹滿食不消,心腹痛方

人參(三兩) 白朮(三兩) 甘草(三兩炙) 乾薑(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絞去滓,溫分三服,不瘥頻進兩、三劑。遠行防霍亂,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散服方寸匕,酒亦得,若轉筋者加石膏三兩。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外臺》卷六)

霍亂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先治氣,理中湯去朮加桂。凡方加朮者,以內虛也,加桂者,恐作奔豚也,理中湯方。

人參(二兩) 甘草(三兩炙) 白朮(三兩) 乾薑(三兩 炮)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夜一。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心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若下多者,復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若先時渴,喜得水者,加朮,合前成四兩半;若腹中痛者,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若惡寒者,加乾薑,合前成四兩半;若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六片,服湯後一食頃,飲熱粥一升許,汗微出自溫,勿發揭衣被也。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外臺》卷六)

治霍亂蠱毒,宿食,心腹痛,冷氣鬼氣方。

極鹹鹽湯三升,一味,霍亂心腹暴痛。宿食不消,積冷煩滿者,熱飲一升,以指刺口,令吐宿食使盡,不盡更刺,吐訖復飲,三吐住靜止。此法大勝諸藥,俗人以為田舍淺近法,鄙而不用,守死而已。凡有此疾,即先用之。(《外臺》卷六)

治霍亂轉筋及雜治方

治兩臂,腳及胸脅轉筋者方。

煮苦酒三沸,浸氈裹轉筋上,合少粉尤佳。又以綿纏膝下至足。(《外臺》卷六)

若轉筋入腹中轉者方。

取雞屎白一方寸匕,水六合,煮三沸,溫頓服,勿令病者知。(《外臺》卷六)

霍亂轉筋入腹,不可奈何方。

極咸作鹽湯,於槽中暖漬之,則瘥。(《外臺》卷六)

又方

以醋煮青布㩉腳膝,冷復易之。(《外臺》卷六)

治卒道中得霍亂,無有方藥,氣息危急,醫視捨去,皆云必死,治之方。

蘆蓬蕽一大把,煮令味濃,頓服二升則瘥,已用有效。食中魚蟹毒者,服之尤良。(《外臺》卷六)

治黃疸、黑疸、谷疸諸方

治天行毒熱,通貫臟腑,沉鼓骨髓之間,或為黃疸、黑疸、赤疸、白疸、谷疸、馬黃等疾,喘息須臾而絕,瓜蒂散方。

瓜蒂(二七枚) 赤小豆(三七枚) 秫米(二七粒)

上三味,搗篩為散,取如大豆粒,吹於兩鼻之中,甚良,不瘥間日復服之。(《外臺》卷四)

治黃疸百藥不瘥者方。

驢頭一枚煮熟,以姜齏啖之,並隨多少飲汁。(《外臺》卷四)

治黃疸方。

取生小麥苗搗,絞取汁,飲六、七合,晝夜三、四飲,三、四日便愈。無小麥苗,穬麥苗亦得。範汪云:用小麥勝也。(《外臺》卷四)

治黃疸,身體面目皆黃,大黃散方。

大黃(四兩) 黃連(四兩) 黃芩(四兩)

上三味,搗篩為散,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亦可為丸服。(《外臺》卷四)

治黃疸變成黑疸者多死,急治之方。

取土瓜根汁服一小升,平旦服,至食時,病從小便去則愈,不忌。先須量病人氣力,不得多服,力衰則起不得。(《外臺》卷四)

治勞疸、谷疸丸方。

苦參(三兩) 龍膽草(一兩)

上二味,下篩,牛膽汁和丸,先食以麥粥飲服如梧子大五丸,日三,不知稍增。(《外臺》卷四)

卷第四

治痰飲久癖方

治卒頭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風,其病是胸膈中痰,厥氣上衝所致,名為厥頭痛,吐之則瘥方。

但單煮茗作飲二、三升許,適冷暖飲三升,須臾適吐,適吐畢又飲,能如此數過,劇者須吐膽汁乃止,不損人,渴而則瘥。(《外臺》卷八)

治胸中淡飲,腹中鳴,食不消,嘔吐水湯方。

大檳榔(三十口全子碎) 半夏(八兩洗) 生薑(四兩) 杏仁(四兩) 白朮(四兩) 茯苓(五兩) 橘皮(三兩)

上七味,切,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醫心方》卷九)

茱萸湯,治胸中積冷,心下淡水煩滿汪汪,不下飲食,心胸應背痛方。

生薑(五兩) 半夏(三兩洗) 桂心(三兩) 吳茱萸(三兩) 人參(一兩) 大棗(三十枚) 甘草(一兩炙)

凡七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內白蜜五合,分三服。(《醫心方》卷九)

治痰澼心腹痛兼冷方。

鱉甲(炙) 柴胡 赤芍藥(各八分) 甘草(炙) 枳實(炙) 生薑 白朮(各六分) 檳榔(七個)

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七味,取二升半,去滓,內檳榔末,分服八合,當利。忌海藻、菘菜、莧菜、桃李、雀肉等。(《外臺》卷八)

治痰飲積聚,嘔逆,兼風、虛勞、陰疝方。

霜後蒺藜苗子,搗汁一石,先以武火煎減半,即以文火煎,攪勿停手,候可丸止,空腹酒下梧子大三十丸,煎服亦得。(《外臺》卷八)

治宿食結實,及痰澼癖實,瓜蒂散方。

瓜蒂(一兩) 赤小豆(四兩)

上二味,搗篩,溫湯三合,以散一錢匕投湯中,和服之。須臾當吐,不吐更服半錢,湯三合,令吐,如吐不止,飲冷水。(《外臺》卷八)

治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實白朮湯方。

枳實(七枚炙) 白朮(三兩)

上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腹中軟即散。忌桃李、雀肉等物。(《外臺》卷八)

治冷熱久癖,實不能下,虛滿如水狀方。

前胡(四兩) 生薑(四兩) 枳實(三兩炙) 半夏(四兩洗) 白朮(三兩) 茯苓(四兩) 甘草(二兩炙) 桂心(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外臺》卷十二)

治咳喘上氣方

治久患氣嗽,發時奔喘,坐臥不得,並喉里呀聲,氣欲絕方。

麻黃(去節三兩) 杏仁(去尖皮兩仁者碎三兩) 紫菀(三兩) 柴胡(四兩) 橘皮(四兩)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一劑不瘥,頻兩、三劑,從來用甚驗。(《外臺》卷九)

治寒冷咳嗽,上氣胸滿,唾腥膿血,四味石鐘乳散方。

鍾乳(碎研) 白礜石(煉) 款冬花 桂心(各一分)

上四味,搗合下篩,以筒吸之,如大豆許,一匕聚,先食,日三,不知稍增之,數試有驗。當作七聚遂吸之。忌生蔥。(《外臺》卷九)

補肺湯,治肺氣不足,咳逆短氣,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語無音聲而渴,舌本乾燥方。

五味子 白石英(研綿裹) 鍾乳(同上) 桂心 橘皮 桑根白皮(各三兩) 粳米(二合) 茯苓 竹葉 款冬花 紫菀(各二兩) 大棗(五十枚) 杏仁(五十枚去兩仁尖皮) 蘇子(一升)生薑(五兩) 麥門冬(四兩去心)

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三升,先煮桑白皮、棗、粳米熟,去滓,內諸藥,煮取四升,分三服,日再夜一。忌大酢、生蔥。(《外臺》卷十)

治肺脹,咳嗽上氣,咽燥,脈浮,心下有水,麻黃湯方。

麻黃 芍藥 生薑(五兩) 細辛 桂心(各三兩) 半夏(半升洗) 石膏(四兩) 五味子(半升)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生蔥、羊肉、餳、生菜。(《外臺》卷十)沃雪湯,治上氣不得息臥,喉中如水雞聲,氣欲絕方。

麻黃(四兩去節) 細辛(二兩) 五味子(半升) 桂心 乾薑(各一兩) 半夏(八枚洗去滑一方四兩)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絞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投杯則臥,一名投杯麻黃湯。令人汗出不得臥,勿怪。亦可從五合,不知稍增,日再,凡煮麻黃先煎二沸,去上沫,又內余藥。忌生蔥、生菜、羊肉、餳。(《外臺》卷十)

治大走馬奔走喘乏,便飲冷水冷飲,因得上氣發熱方。

竹葉(三兩) 橘皮(三兩切)

上二味,以水一斗半,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三日服一劑,良。(《外臺》卷十)

治咳嗽冷氣,結脹方。

乾薑為末,熱酒調半錢服。兼治頭旋眼眩,立效。(《證類本草》卷八)

肺熱悶不止,胸中喘急,悸,客熱往來,欲死,不堪服藥,泄胸中喘氣方。

用桃皮、芫花各一升,二物,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以故布手巾內汁中,薄胸,溫四肢,不盈數刻即歇。(《證類本草》卷二十三)

治肺痿、肺癰及腸癰方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方。

生薑(五兩)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忌海藻、菘菜。(《外臺》卷十)

治肺痿,咳嗽涎沫,心中溫溫,咽燥而渴方。

生薑(五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一方乾薑三兩代生薑。忌海藻、菘菜。(《外臺》卷十)

治肺痿,時時寒熱,兩頰赤氣急方。

童子小便,每日晚取之。去初末少許,小便可有五合,取上好甘草,量病人中指節,男左女右,長短截之,炙令熟,破作四片,內小便中,置於閒淨處露一宿,器上橫一小刀,明日平旦去甘草,頓服之,每日一劑。其童子勿令吃五辛。忌海藻、菘菜、熱面。(《外臺》卷十)

治肺痿咳嗽,鬼氣疰病方。

停久臭溺,日日溫服之。(《本草綱目》卷五十二)

桔梗(二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再服,朝暮吐膿血則瘥。(《外臺》卷十)

治腸癰湯方。

薏苡仁(一升) 牡丹皮(三兩) 桃仁(三兩) 冬瓜仁(一升)

凡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醫心方》卷十五)

治賁豚氣方

賁豚茯苓湯,治短氣,五臟不足,寒氣厥逆,腹脹滿,氣賁走沖胸膈,發作氣欲絕,不識人,氣力羸瘦,少腹起騰踴如豚子,走上走下,馳往馳來,寒熱,拘引陰器,手足逆冷,或煩熱者方。

茯苓(四兩) 生葛(八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五兩) 半夏(一升湯洗) 人參(三兩) 當歸(二兩) 芎藭(二兩) 李根白皮(切一升)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服一升,日三夜二服。忌羊肉、餳、海藻、菘菜、酢物等。(《外臺》卷十二)

治賁豚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賁豚湯方。

甘草(二兩炙) 芎藭(二兩) 當歸(二兩) 半夏(四兩湯洗) 黃芩(三兩) 生葛(五兩) 芍藥(三兩) 生薑(四兩) 甘李根白皮(切一升)

上九味,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夜二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等。(《外臺》卷十二)

治賁豚氣從下上者湯方。

生葛(五兩) 半夏(五兩洗) 黃芩(二兩) 桂心(二兩) 芍藥(三兩) 人參(二兩) 生薑(五兩) 甘李根白皮(五兩切)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去滓,溫分為五服,日三夜二服。忌羊肉、餳、生蔥。(《外臺》卷十二)

治症瘕積聚方

治凡所食不消方。

取其餘類燒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去宿食,即瘥。(《外臺》卷十二)

治宿食不消,大便難,練中丸方。

大黃(八兩) 葶藶 杏仁(去皮尖) 芒硝(各四兩)

上四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服七丸,日三。不知稍加至十丸。(《外臺》卷十二)

治症堅,心下大如杯,食則腹滿,心腹絞痛方。

葶藶(二兩) 大黃(二兩) 澤漆(四兩洗)

上三味,搗篩,蜜和,搗千杵,服如梧子二丸,日三。不知稍加。(《外臺》卷十二)

治心腹宿症,及卒得症方。

取雄雞一頭,飼之令肥,肥後餓二日,以好赤朱泄飯,極令朱多以飼雞,安雞著板上取糞燥末,溫清酒服五分匕,可至方寸匕,日三,若病困急者,晝夜可五、六服。一雞少,更飼余雞取足。(《外臺》卷十二)

治卒暴症,腹中有物堅如石,痛如刺,晝夜啼呼,不治之百日死方。

取牛膝根(二斤㕮咀曝令極干)

上一味,酒一斗浸之,密器中封口,舉著熱灰中溫之,令味出,先食服五、六合至一升,以意量多少。(《外臺》卷十二)

又方

用蒴藋根,亦准此大良。(《外臺》卷十二)

又方

商陸根搗蒸之,以新布籍腹上,以藥鋪布上,以衣覆,冷即易,取瘥止,數日之中,晨夕勿息。(《外臺》卷十二)

又方

牛膝酒神驗也。(《肘後方》卷四)

治鱉症,伏在心下,手揣見頭足,時時轉者,並心腹宿症及卒得症方。

白雌雞一雙,絕食一宿,明旦以膏熬飯飼之,取其屎,無問多少,以小便和之,於銅器中火上熬令燥,搗篩服方寸匕,日四、五服,消盡乃止。常飼雞取屎,瘥畢,殺雞單食之。(《外臺》卷十二)

熨症法。

茱萸三升碎之,以酒和煮熟,布裹熨症上,冷更炒,更番用之,症移走逐熨之,候消乃止也。(《證類本草》卷十三)

治諸水腫方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岐伯曰:水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也,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彭彭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腹陷而不起,腹色不變;鼓脹者,腹身皆腫大,大與膚脹擬也,其色蒼黃,腹脈起;腸覃者,寒氣客於少腹,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繫,瘦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始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也,若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月,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時下;石瘕者,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血不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醫心方》卷十)

治水腫方。

黃犍牛尿一飲三升,若不覺,更加服之,以得下為度,治老小者寧從少起,飲半,亦可用後方。(《外臺》卷二十)

又方

豬腎一枚,分為七臠,甘遂一分,末篩為散,以粉腎,微火炙令熟,食之,至三、四臠,乃可止,當覺腹中鳴,轉攻兩脅下,小便利,去水即愈。若三、四臠不覺,可食七臠令盡。(《外臺》卷二十)

治大水腫,腹如鼓,堅如石方。

葶藶(一升,熬) 椒目(一升) 芒硝(六兩) 水銀(十二兩)

上四味,以水煮練水銀三日三夜,數益水,要當令黃白以合,搗藥六萬杵,自令相合如梧子,先食服一丸,日三。日增一丸至十丸,不知,更從一丸始,病當從小便利,當飲好牛、羊肉羹,晝夜五飲,當令補養,禁豬肉、生魚、菜,勿忘飲漿水,渴飲羹汁。(《外臺》卷二十)

周大候正大將軍平公於禮患氣兼水,身面腫,垂死,長壽公姚僧垣處二方,應手即瘥,先服湯方。

桑根白皮(四兩) 橘皮(二兩) 海藻(三兩,洗去咸) 茯苓 郁李仁(碎,各四兩) 赤小豆(一升)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甚效。《古今錄驗》治氣水身腫脹滿。姚大夫治燕公雍州錄事於志光送云:從來知不能服湯,事較急,勿不努力服之。服此湯若微覺為益,頻服三、兩劑,勿不服。此藥甚易,必無逆忤,如不能服,可服後丸,丸遲不應急耳。(《外臺》卷二十)

又方

橘皮(五分) 郁李仁(十分) 茯苓(八分) 葶藶(六分,熬) 防己 桑根白皮(各五分)甘遂(四分,熬) 蘇子(四合)

上八味,搗下篩,蜜和丸,取榖白皮火炙焦黃煮飲,服十丸如梧子,日再服,若不得宣通,稍稍加,常以宣為度。渴者飲此方。老蔣公處與張大夫家效。忌酢物。(《外臺》卷二十)

治但兩足腫者方。

銼蔥葉煮令爛以漬之,日三、四度,良也。(《外臺》卷二十)

治膀胱石水,四肢瘦,腹腫方。

大豆(五升) 防己(四兩) 桑根白皮(切,三升) 白朮(四兩) 澤漆葉(切,三升) 射干(四兩) 榖白皮(四兩,一云切三升)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半,煮取六升,去滓,內好酒三升,更煎取五升,分五服,日再夜一。余煎明日服之。(《外臺》卷二十)

治石水,痛引脅下脹,頭眩痛,身盡熱,灸法。

灸關元。(《外臺》卷二十)

又灸石水法。

灸章門、然谷。(《外臺》卷二十)

治暴患遍身腫滿方。

大豆

上一味,搗篩為散,粥清服三方寸匕,日再,甚良驗。(《外臺》卷二十)

治身體暴腫如吹方。

巴豆(三十枚,合皮㕮咀)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綿內汁中以拭腫上,隨手減矣,日五、六拭,勿近目及陰。(《外臺》卷二十)

治男女心上脹滿,胸背痛,食進少,面微似腫,小便如澀方。

杏仁(八分,熬) 橘皮(五分) 蘇子(三合) 防己(五分) 葶藶(六分熬) 茯苓(八分)

上六味,搗篩,蜜和為丸,如小豆,細切桑根白皮煮為飲,用服此丸,初服十丸,日再,漸加至三十丸。(《外臺》卷二十)

治水腹大臍平者法。

灸臍中,腹無文理者不可治。(《外臺》卷二十)

治水腹脹皮腫法。

灸三里,風水灸解谿。(《外臺》卷二十)

治諸淋方

五淋者,石淋、氣淋、膏淋、勞淋、熱淋也。石淋之為病,小便莖中痛,尿不得卒出,時自出,痛引少腹,膀胱裡急。氣淋之為病,小便難,常有餘瀝。膏淋之為病,尿似膏白出,少腹膀胱裡急。勞淋之為病,倦即發,痛引氣衝,小便不利。熱淋之為病,熱即發,其尿血後如豆汁狀,蓄作有時。五淋各異,治方用雜,故不載也。(《外臺》卷二十七)

治淋方。

以比輪錢三百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飲之神效。(《外臺》卷二十七)

又方

取牛耳中毛燒灰,服半錢匕,立愈。(《外臺》卷二十七)

又方

取牛尾燒灰,水服半錢匕,瘥。(《證類本草》卷十七)

又方

燒頭髮灰服之良。(《外臺》卷二十七)

治五淋方。

苦杖不計多少,為末,每服二錢,用飯飲下,不拘時候。(《證類本草》卷十三)

治石淋方

鯉魚齒一升 貝齒一升,搗篩,以三歲苦酒和,分為三服,宿不食,旦服一分,日中服一分,暮服一分。(《外臺》卷二十七)

治腰痛方

腎主腰腳,腎經虛損,風冷乘之。故腰痛也。又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不可以仰息。診其尺脈沉,主腰背痛。寸口脈弱,腰背痛。尺寸俱浮直下,此為督脈腰疆痛。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陰,少陰腎也,十月萬物陽氣皆衰,是以腰痛。二曰風痹,風寒著腰,是以腰痛。三曰腎虛,役用傷腎,是以腰痛。四曰䐴腰,墜墮傷損腰,是以腰痛。五曰寢臥濕地,是以腰痛。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云:飲食了勿即臥,久作氣病,令人腰疼痛。又曰:大便勿疆努,令人腰疼日澀。又云:笑過多,即腎轉動,令人腰痛。又云:人汗出次,勿企床懸腳,久成血痹,兩足重,腰痛。《導引法》云:凡學將息人,先須正坐,並膝頭足,初坐先足趾相對,足跟外扒,坐上少欲安穩,須兩足跟向內相對,坐上足趾外扒覺悶痛,漸漸舉身似款便坐足上,待共內坐相似不痛,始雙豎足跟向上,坐上足趾並反向外,每坐常學,去膀胱內冷風,膝冷足疼,上氣腰疼,儘自消適。(《外臺》卷十七)

治風濕客於腰,令人腰痛,獨活湯方。

獨活(三兩) 生薑(六兩) 乾地黃(五兩) 芍藥(四兩) 防風(三兩) 桂心(三兩) 栝蔞(三兩) 甘草(二兩炙) 麻黃(二兩去節) 乾葛(三兩)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酒二升,煎取三升,分三服,不瘥重作。忌海藻、生蔥、菘菜、蕪荑。(《外臺》卷十七)

治腰痛熨法。

菊花(二升) 芫花(二升) 羊躑躅(二升)

上三味,以醋拌令濕潤,分為兩劑,內二布囊中蒸之,如炊一斗米許頃,適寒溫,隔衣熨之,冷即易熨,痛處定即瘥。(《外臺》卷十七)

治腰卒然痛,杜仲酒方。

杜仲(半斤) 丹參(半斤) 芎藭(五兩) 桂心(四兩) 細辛(二兩)

上五味,切,以酒一斗,浸五宿,隨多少飲之,延年。忌生蔥、生菜。(《外臺》卷十七)

秦艽散,治風冷虛勞,腰腳疼痛諸病,悉主之方。

秦艽(四分) 白朮(十四分) 桔梗(四分) 乾薑(五分) 附子(三分炮) 牡蠣(熬) 防風(六分) 人參(四分) 茯苓(四分) 椒子(二分汗) 黃芩(三分) 桂心(五分) 細辛(三分) 甘草(三分炙) 杜仲(三分)

上十五味,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再服,一方加鍾乳粉一兩,亦好。忌桃李、雀肉、生蔥、豬肉、冷水。(《外臺》卷十七)

腎著之為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所以如水洗狀,又不渴,小便自利,食飲如故,是其證也,作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之故得也。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腎著湯主之。

甘草(一兩) 乾薑(二兩) 茯苓(四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腰中即溫。(《醫心方》卷六)

治腰痛不可忍方。

橘子仁炒研為末,每服一錢,酒一盞,煎至七分,和滓空心服。(《證類本草》卷二十三)

治腎臟風壅積,腰膝沉重方。

威靈仙末,蜜和丸桐子大,初服溫酒下八十丸,平明微利惡物,如青濃膠,即是風毒積滯也。如未利,夜再服一百丸,取下後吃粥藥補之,一月仍常服溫補藥。(《證類本草》卷十一)

治老人風濕久痹,筋攣骨痛,服此壯腎,潤皮,益氣力方。

牛蒡子一升切,生地黃一升切,大豆二升炒,以絹袋盛,浸一斗酒中五、六日,任性空心服二、三盞,日二服。(《本草綱目》卷十五)

卷第五

治諸瘧疾方

黃帝曰:夫痎瘧皆生於風,夏傷於暑,秋為痎瘧。問曰:瘧先寒而後熱何也?對曰: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問曰:先熱而後寒者何?對曰: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名曰癉瘧。(《醫心方》卷十四)

治諸瘧方。

牛膝莖葉一把,切,以酒三升,漬一宿,分三服,令微有酒氣,不即斷,更作,不過三服止。(《外臺》卷五)

麻黃湯,治瘧鬚髮汗方。

麻黃(四兩去節) 大黃(四兩) 栝蔞(四兩) 甘草(一兩炙)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未發前食頃服,臨發更服,服後皆覆取汗,忌海藻、菘菜。(《外臺》卷五)

治瘧或間日發,或夜發者方。

秫米(百粒) 石膏(八兩碎) 恆山(三兩) 竹葉(三兩)

凡四物,切,以水六升,漬藥,覆一宿,明旦煮取二升,分三服,取未發前一食頃第一服,取臨欲發第二服,當一日勿洗手足及漱口,勿進食飲。取過時不發乃洗澡進食也。並用余藥汁塗五心及胸前頭面,藥滓置頭邊。此方從來舊用神驗。(《醫心方》卷十四)

夫瘧必從四肢始,治方。

先其時一食頃,用細左索繩緊束其手足十指,過發時乃解之。(《外臺》卷五)

又方

取大蜘蛛一枚,內蘆管中,密塞管口,繩系以綰頸,過發時乃解去。(《醫心方》卷十四)

又方

桃葉二七枚,安心上,艾灸葉上十四壯。(《醫心方》卷十四)

又方

先作羊肉臛餅,飽食之,其進少酒隨所能,令其欣欣有酒氣,入一密室,里燃炭火,厚覆,取大汗則瘥。燕國公說,此方常用有驗。(《外臺》卷五)

治一切瘧,勞瘧,無問年月深遠,阿魏散及丸方。

阿魏 安息香 蘿蔔子(各二兩) 蕪荑(一合)

上四味,搗篩為散,以暖水服半錢,如不能散服,蜜丸熟水下三十丸,須臾吐,忌冷水。如吐不止,吃蒜齏餺飥,仍以貼子盛散一錢,男左女右係臂上,立瘥。(《外臺》卷五)

治溫瘧、勞瘧、烏梅飲子方。

烏梅(七顆) 桃、柳心(各七莖) 蔥白(七莖) 豆豉(一合) 甘草(四分) 柴胡(四分) 知母(四分) 大黃(三分)

上八味,各細銼,以童子小便兩茶碗宿浸,明旦早煎三兩沸,去滓,頓服瘥,未瘥更作,服三服,永瘥。忌海藻、菘菜。(《外臺》卷五)

治溫瘧、痰瘧,久不瘥,黃連散方。

宣州黃連(二兩)

上一味,搗篩未,以濃酒一盞,調三錢,空心頓服,相次更服三錢,更飲三、兩盞酒,任意醉,卻睡,候過時方得食,如渴枳實煎湯,並三日服瘥。忌豬肉、冷水。(《外臺》卷五)治勞瘧,積時不斷,眾治無效,此方治之。

生長大牛膝一大虎口,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第一服取未發前一食頃,第二服取臨發。(《醫心方》卷十四)

蜀漆丸,主嶺南瘴氣發,乍熱乍寒,積勞似瘧,皆主之。

蜀漆 知母 升麻 白薇 地骨皮 麥門冬(各五分) 烏梅肉 鱉甲(炙) 葳蕤(各四分) 石膏(八分) 甘草(三分炙) 常山(六分) 豆豉(一合熬)

上十三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飲下十丸,日再服,加至二十丸。此方用無不瘥。加光明砂一兩,神良。忌海藻、菘菜、人莧、生蔥、生菜。(《外臺》卷五)

治消渴方

治腎消渴,小便數,宣補丸方。

黃耆(三兩) 栝蔞(三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茯神(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黃連(三兩) 知母(三兩) 乾地黃(六兩) 石膏(六兩研) 菟絲(三兩) 肉蓯蓉(四兩)

上十二味,末之,以牛膽汁三合,共蜜和丸梧子大,以茅根汁服三十丸,日漸加至五十丸,一名茯神丸。(《外臺》卷十一)

治腎氣不足,虛損消渴,小便數,腰痛,宜服腎瀝湯方。

羊腎一具(去脂膜切) 遠志(二兩去心) 人參(二兩) 澤瀉(二兩) 乾地黃(二兩) 桂心(二兩) 當歸(二兩) 龍骨(二兩) 甘草(二兩炙) 麥門冬(一升去心) 五味子(五合) 茯苓(一兩) 芎藭(二兩) 黃芩(一兩) 生薑(六兩) 大棗(二十枚)

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羊腎取一斗二升,內藥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酢物,蕪荑。(《外臺》卷十一)

黃連(一斤去毛) 生地黃(十斤)

上二味,搗絞地黃取汁漬黃連,出曝之燥,復內之,令汁盡,干搗之下篩,蜜和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三服。亦可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盡更令作,即瘥止。忌豬肉蕪荑。(《外臺》卷十一)

治渴日飲一斛者方。

入地三尺取桑根白皮,炙令黃黑,細切,以水令相淹煮之,以味濃為度,熱飲之,勿與鹽,與米非嫌,大驗。(《醫心方》卷十二)

治消渴引飲方。

用人參、栝蔞根等分,生研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前麥門冬湯下,日二服,以愈為度,名玉壺丸。忌酒面炙爆。(《本草綱目》卷十二)

治諸出血方

治卒下血不止方。

龍膽草(一握)

上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五服,如不瘥,更服。(《外臺》卷十五)治卒下血方。

小豆(二升)

上一味,搗碎,水三升和,絞取汁飲之,立止。(《外臺》卷二十五)

治下血如刺諸方。

灶中黃土(半升綿裹) 甘草(三兩炙) 乾薑(二兩) 阿膠(三兩炙) 芎藭(三兩) 熟艾(三兩)

凡六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醫心方》卷十二)

治吐血、下血、並婦人漏下方。

取雞蘇絞取汁,多少任意服之,愈。(《醫心方》卷十二)

治小便出血方。

末龍骨二方寸匕,水調溫服之,日二服,瘥。(《證類本草》卷十六)

人有九竅四肢指歧間出血,乃暴驚所為,治之方。

取新生犢子未食草者臍屎,日干燒末,水服方寸匕,日四、五頓,瘥。人云,口鼻出血亦良。(《證類本草》卷十七)

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者方。

燒亂髮灰:水服方寸匕,日三。亦治小便出血。(《千金方》卷十二)

治吐血不止方。

蠶蛻紙燒存性,蜜和丸如芡實大,含化咽津。(《本草綱目》卷三十九)

治卒嘔血,腹內絞急,胸中隱然而痛,面色紫黑,或從溺出方。

灸臍左右各五分四壯。(《醫心方》卷五)

治大便難及大小便並不通方

治脾胃不和,常患大便堅強難方。

大黃 芍藥 厚朴(炙各二兩) 枳實(六枚) 麻子(別研五合)

上五味,搗篩,入麻子,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稍稍增之,以通利為度,可常將之。(《外臺》卷二十七)

治不得大便十日,或一月,煩滿欲死方。

葵子二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醫心方》卷十二)

治大便牢難,腹熱連日,欲死方。

白蜜三升,於微火上煎之,使如強餔,以投冷水中,須臾當凝出丸,丸如手指大,長六寸、七寸,內穀道中,即得通。(《醫心方》卷十二)

治七、八日奔氣傷心欲死者,須臾便通方。

豬膽一枚,內下部中,良。(《外臺》卷二十七)

治大、小便不通,三陽實,大便不通方。

榆白皮(三兩) 桂心(二兩) 滑石(六兩) 甘草(三兩炙)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外臺》卷二十七)

治關格之病,腸中轉痛,不得大、小便,一日一夜不瘥欲死方。

芒硝三兩,紙三重裹,於炭火內燒令沸,安一升水中盡服之,當先飲溫湯一、二升以來,吐出,乃飲芒硝汁也。(《外臺》卷二十七)

風寒冷氣入腸,忽痛堅急如吹狀,大、小便不通,或小腸有氣結,如升大脹起,名為關格病。又治大、小便不利病。

苦參 滑石 貝齒(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為散,每服飲下一匕。(《外臺》卷二十七)

又方

煮葵根汁服之,彌佳。(《外臺》卷二十七)

治久不得大、小便方。

豬脂如雞子,著一杯酒中,煮之令沸,頓服。(《醫心方》卷十二)

治大、小便卒關格不通方。

吳茱萸南行枝,取之斷度如手第二指中節,含之立下。(《證類本草》卷十三)

治大小便閉方。

亂髮末三指撮,投半升水中,一服。(《證類本草》卷十五)

治小便難及遺尿、尿頻方

治小便不通方。

豬膽大如雞子者,內熱酒中服。亦治大便不通。(《證類本草》卷十八)

治小便難,淋瀝湯方。

滑石(八兩) 石葦(三兩去毛) 榆皮(一升) 葵子(一升) 通草(四兩)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加黃芩三兩(《外臺》卷二十七)

治淋,小便不利,陰痛,石葦散方。

石葦(二兩去毛) 瞿麥(一兩) 滑石(五兩) 車前子(三兩) 葵子(二兩)

上五味,搗篩為散,服方寸匕,日三。(《外臺》卷二十七)

治遺尿方。

取雄雞腸,燒灰為末,用三指一撮服之,朝暮服當愈。(《外臺》卷二十七)

治尿床方。

用雞膍胵一具,並腸燒存性,服之,男雌女雄。(《證類本草》卷十九)

治小便數而多方。

羊肺羹內少許羊肉合作之,調和鹽,如常食之法,多少任意,不過三具效。(《外臺》卷二十七)

治虛勞裡急骨熱羸瘦諸不足方

治虛勞裡急諸不足,黃耆健中湯方。

黃耆(三兩) 桂心(三兩) 甘草(三兩炙) 芍藥(二兩) 生薑(四兩) 大棗(十二枚擘) 飴糖(一斤)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內飴糖,令消,適寒溫服一升,間日可作。嘔者倍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四兩。忌生蔥、海藻、菘菜。(《外臺》卷十七)

枸杞湯,治虛勞,口中苦渴,骨節煩熱或寒方。

枸杞根白皮(切五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 小麥(二升洗)

上三味,以水二斗,煮麥熟藥成,去滓,分服一升,瘥止。(《外臺》卷十七)

淮南五柔丸,治虛勞不足,飲食不生肌膚,三焦不調,大便秘澀,此藥和腸臟並治癖飲百病方。

大黃(一斤) 前胡(二兩) 茯苓(一兩) 細辛(一兩) 蓯蓉(一兩) 半夏(一兩湯洗) 當歸(一兩) 葶藶子(一兩熬) 芍藥(一兩)

上九味,搗篩蜜和,搗萬杵,丸如梧子,食前以湯飲下五丸,日再服,加至十丸。忌生菜、酢物、羊肉、餳等。(《外臺》卷十七)

凡男女因積勞虛損,或大病後不復常,若四體沉滯,骨肉疼酸,呼吸少氣,行動喘惙,或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乾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陰陽廢弱,悲憂慘慼,多臥少氣,久者積年,輕者才百日,漸至瘦削,五臟氣竭,則難可復振,治之湯方。

甘草(二兩) 桂(三兩) 芍藥(四兩) 生薑(五兩,無者亦可用乾薑) 大棗(二七枚) 飴(八兩)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分三服。間日復作一劑。復可將諸丸散耳。

黃耆加二兩、人參二兩為佳。若患痰滿及溏泄,可除飴耳。(《肘後方》卷四)

又方

烏雌雞一頭,治如食法,以生地黃一斤,切,飴糖二升,內腹內,急縛,銅器貯甑中蒸五升米久,須臾,取出食肉,飲汁,勿啖鹽。三月三度作之。神良。並止盜汗。(《肘後方》卷四)

治心虛驚悸不定,羸瘦方。

荊瀝二升,以火煎至一升六合,分服四合,日三夜一。(《證類本草》卷十二)

腎氣丸,治虛勞不足,大渴欲飲水,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方。

乾地黃(八兩) 山茱萸 薯蕷(各四兩) 澤瀉 牡丹皮 茯苓(各三兩) 桂心 附子(各二兩) 五味子(三兩) 肉蓯蓉(四兩)

上末之,蜜丸如梧子,酒下十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五丸。(《千金方》卷十九)

治虛煩不眠及汗出不止方

治虛煩悶不得眠,千里流水湯方。

半夏(三兩洗) 生薑(四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酸棗仁(二兩) 甘草(二兩炙) 桂心(三兩) 黃芩(二兩) 萆薢(二兩) 人參(二兩) 茯苓(四兩) 秫米(一升)

上十一味,切,以千里流水一斛,煮米令蟹目沸,揚之萬遍,澄清一斗,煮諸藥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酢、生蔥。(《外臺》卷十七)

治煩悶不得眠方。

生地黃(五兩) 香豉(五合綿裹) 人參(二兩) 粟米(三合) 茯苓(四兩) 知母(四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前胡(三兩) 甘草(二兩 炙) 枸杞根皮(五兩)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四服忌海藻、菘菜、蕪荑、酢物。(《外臺》卷十七)

溫膽湯,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此湯法。生薑(四兩) 半夏(二兩洗) 橘皮(三兩) 竹茹(二兩) 枳實(二枚炙) 甘草(一兩炙)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海藻、菘菜、餳。(《外臺》卷十七)

治止汗粉藥方。

牡蠣(二兩熬) 附子(半兩炮) 麻黃根(二兩)

上三味,搗篩,以白粉一升和合粉汗,汗止。忌豬肉。(《外臺》卷二十三)

汗後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方。

大棗(十三枚) 附子(一枚炮) 桂心(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炙)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外臺》卷二十三)

治虛勞遺精及益智方

治夢失精方。

韭子(一升熬)

上一物,搗篩,酒服方寸匕,日再。神效。(《醫心方》卷十三)

灸丈夫夢泄法。

灸足內踝上一寸,一名三陰交,二七壯,兩腳皆灸,內踝踝上大脈並四指是。(《外臺》卷十六)

治人心孔惛塞,多忘,喜誤方。

七月七日取蜘蛛網著領中,勿令人知,則永不忘也。(《肘後方》卷六

又方

丁酉日自至市買遠志,著巾角中還,末服之,勿令人知。(《肘後方》卷六)

孔子枕中神效方。

龜甲、龍骨、遠志、石上菖蒲分等,末,食後酒服方寸匕,日三。令人大聖。(《醫心方》卷二十六)

開心散,令人不忘方。

菖蒲 茯苓(各三兩) 人參(二兩) 遠志(四兩)

上四味,搗篩為散,食後水服方寸匕,日一服。恆服之佳。(《醫心方》卷二十六)

治人嗜眠喜睡方。

麻黃、術各五分、甘草三分,日中向南搗末,服一方寸匕,日三,令人不忘。(《肘後方》卷六)

治服石虛熱水腫方

蔥豆洗湯,治虛熱及服石熱,當風露臥,冷濕傷肌,熱阻在裡,變成熱風水病,心腹腫滿,氣急不得下頭,小便不利,大便難,四肢腫如皮囊盛水,晃晃如老蠶色,陰卵堅腫如升,莖腫生瘡,臭如死鼠,此皆虛損,腎中有熱,強取風冷,濕痹故也。內宜依方服諸利水藥,外宜以此湯洗四肢,訖,以蔥豆膏敷之。別以豬蹄湯洗瘡爛處及卵腫也方。

赤小豆(一升) 蔥(合青切一升) 蒺藜子(一升碎) 菘菜子(一升舂碎) 蒴藋(切五升) 巴豆(一百枚合心皮打破)

上六味,以水一石二斗,煮取四斗,以淋洗身腫處。(《外臺》卷二十)

豬蹄洗湯,治丈夫服石有虛,因勞損熱盛當風臥,傷於風濕,身變成熱,風水腫病,腹滿氣急,四肢欲腫,小便不利,陰卵堅腫,莖腫生瘡,赤爛臭如死鼠,名水疽,以湯洗之方。豬蹄(一雙) 黃柏(五兩銼) 蒴藋根(切三升) 葶藶子(五合) 蒺藜子(一升)

上五味,以水三斗,煮取二斗,冷以洗之,日三。(《外臺》卷二十)

蔥白膏方,治與前蔥豆湯同。

蔥青白(切半升) 菘菜子(半升) 葶藶子(半升破) 蒴藋(切半升) 青木香(二兩切) 莽草(一兩切) 丹參(切半升) 生蛇銜(半升) 蒺藜子(一升破)

上九味,以豬肪五升煎之三沸,令水氣竭,去滓,敷痛處。(《外臺》卷二十)

卷第六

治諸蟲方

夫九蟲者,一曰伏蟲,長四寸;二曰蛔蟲,長一尺;三曰白蟲,長一寸;四曰肉蟲,狀如爛杏;五曰肺蟲,狀如蠶形;六曰胃蟲,狀如蝦蟆;七曰弱蟲,狀如瓜瓣;八曰赤蟲,狀如生肉;九曰蟯蟲,至細微,形如菜蟲。伏蟲,群蟲之主也。蛔蟲貫心則殺人。白蟲相生,子孫轉大,長至四、五尺,亦能殺人。肉蟲令人煩滿。肺蟲令人咳嗽。胃蟲令人嘔吐,胃逆喜噦。弱蟲又名隔蟲,令人多唾。赤蟲令人腸鳴。蟯蟲居胴腸,多則為痔,劇則為癩,因人瘡處,以生諸癰疽、癬瘺、瘑疥。齲蟲無所不為,人亦不必盡有,有亦不必盡多,或偏有,或偏無者。此諸蟲依腸胃之間,若腑臟氣實,則不為害。若虛則能侵蝕,隨其蟲之動而變成諸患也。(《外臺》卷二十六)

貫眾丸,主治九蟲動作諸病方。

貫眾(熬) 石蠶(熬五分) 狼牙(四分) 雚蘆(二分) 蜀漆(六分炙) 殭蠶(三分熬) 雷丸(六分) 蕪荑(四分) 厚朴(三分) 檳榔(六分)

上十味,搗篩,蜜丸,空心暖漿水服三十丸,日三。不知稍加之。白蟲用榧子湯服。(《外臺》卷二十六)

治長蟲,雞子丸方。

雞子白(三枚) 乾漆(四兩熬一本無) 臘(三兩) 粳米粉(半斤)

上四味,內銅器中,於微火上煎,攪令調,內粉,令凝可丸,置土上溫,乃內雞子,攪令相得,又煎令可丸,宿勿食,以飲下小豆許大一百二十丸,小兒五十丸。效驗。(《外臺》卷二十六)

又方

取楝實,以淳苦酒中漬再宿,以綿裹,內下部中,令入三寸許,一日易之。(《外臺》卷二十六)

治蛔蟲攻心腹痛方。

取薏苡根二斤銼,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先食盡取之,蟲死盡出。(《外臺》卷二十六)

治蛔蟲,或攻心痛如刺,口中吐清水方。

以雞子一枚,開頭去黃,以好漆少許,內中相和,仰頭吞之,蟲悉出矣。(《外臺》卷二十六)

治蟯蟲在胃中,漸漸羸人方。

淳酒 白蜜 好漆(各一升)

上三味,合銅器中,微火上煎之,令可丸,丸如桃核大一枚,宿勿食,空腹溫酒下,蟲不下,再服之(《外臺》卷二十六)

治三蟲方。

真珠(一兩研) 亂髮(如雞子大燒末)

上二味,內苦酒中,旦空腹頓服之,令盡。(《外臺》卷二十六)

又方

搗桃葉,絞取汁,飲一升。(《外臺》卷二十六)

治寸白蟲方。

取茱萸根洗去土,切一升,漬一宿,平旦分再服。取樹北陰地根。(《醫心方》卷七)

又方

桑根白皮,切三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宿無食,一頓服之。(《醫心方》卷七)

治中蠱毒方

人有養畜,蠱毒以病人,凡診法:中蠱狀,令人心腹切痛,如有物齒,或吐下血,不即治之,食人五臟,盡即死矣。欲知是蠱與非,當令病人唾水,沉者是,浮者非也。(《外臺》卷二十八)

治中蠱方。

以豬膽導下部至良。(《外臺》卷二十八)

治中蠱毒,吐血或下血,皆如爛肝方。

茜草根 蘘荷根(各三兩)

上二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適寒溫頓服,即愈。又自當呼蠱主姓名。茜草即染絳草也。(《肘後方》卷七)

又方

巴豆(一枚去心皮熬) 豉(三粒) 釜底墨(方寸匕)

上三味,搗,分作三丸,飲下一丸,須臾當下蠱毒,不下,更服一丸。(《外臺》卷二十八)

治中蠱吐血方。

羖羊皮(方三寸敗鼓皮亦佳) 苦參(二兩) 蘘荷根(三兩) 黃連(二兩) 當歸(二兩)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煎取二升,分三服。(《外臺》卷二十八)

又方

羚羊皮(方寸匕) 蘘荷根(四兩) 苦參 黃連(各二兩) 當歸 犀角 升麻(各三兩)

上七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蠱即出。(《肘後方》卷七)

又方

取桑木心銼一斛,於釜中以水淹之,令上有三寸,煮取二斗,澄取清,又微火煎得五升,宿勿食,旦服五合,則吐蠱毒。(《外臺》卷二十八)

治飲食中蠱毒,令人腹內堅痛,面目青黃,淋露骨立,色變無常方。

雄黃 丹砂 藜蘆(各一分)

上三味,搗篩,旦以井華水服一刀圭,有蠱當吐,不吐非蠱。(《醫心方》卷十八)

治下部若蠱食入,從後孔見腸方。

蝦蟆青背長身者,烏雞骨各燒作屑,分等,令之以吹下部孔中,大良。(《醫心方》卷十八)

治卒中蠱,下血如雞肝者,晝夜去石余血,四臟悉壞,唯心未毀,或乃鼻破待死者方。

桔梗搗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醫心方》卷十八)

又方。

隱忍根搗汁二升,分三服。桔梗苗也。(《醫心方》卷十八)

治鬼泣、蠱泣、毒氣變化無常,鮫魚皮散方。

鮫魚皮(鵲魚斑皮是) 犀角 麝香(研) 龍骨 丹砂(研) 雄黃(研) 蘘荷葉 鹿角(炙各一分) 蜈蚣(一枚炙) 椒(一分汗) 乾薑(一分) 貝子(十枚) 雞舌香(一分)

上十三味,搗篩為散,空心酒服一錢匕,日三服。(《外臺》卷二十八)

治蠱似蛔方。

雄黃(研) 麝香(研)

上二味,各如大豆許,取生羊肺如指大,以刀開,取雄黃等末,以肺裹吞之。(《外臺》卷二十八)

治中射工毒方

治射工中人,瘡有三種。一種瘡正黑如黶子,皮周遍悉赤,或衣犯之如有刺痛;一種作瘡,瘡久則穿,或晡間寒熱;一種如火灼熛起,此者最急,數日殺人,此病令人寒熱方。

烏翣根(二兩) 升麻(二兩)

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適寒溫頓服之,滓薄瘡上。(《外臺》卷四十)

治射工毒中人,寒熱發瘡,偏在一處,有異於常方。

犀角 升麻 烏翣根(各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再服。相去一炊久,盡更作。(《外臺》卷四十)

又方

取赤莧合莖葉搗,絞取汁,服一升,日再、三服。(《外臺》卷四十)

又方

取生茱萸莖葉一虎口,斷去前後,取握中者,熟搗,以水二升,煎取八合,頓服之。(《外臺》卷四十)

治中水毒方

中水病,手足指冷即是,若暖非也。其冷或一寸,極或竟指。未過肘膝一寸淺,至於肘膝為劇。(《肘後方》卷七)

治中水毒秘方。

取水萍曝干,以酒服方寸匕,瘥止。(《肘後方》卷七)

又方

取梅若桃葉搗,絞取汁三升許,為二服,或干以水絞取汁極佳。小兒不能飲,以汁敷乳頭與之。(《外臺》卷四十)

治諸物哽咽喉方

治哽方。

凡書曰:天有門,地有根,諸家入口者,皆當得吞。(《外臺》卷八)

又方

取鹿筋漬之濡,索之大如彈丸,持筋端吞之,候至哽處,徐徐引之,哽著筋出。(《外臺》卷八)

又方

末虎骨若貍骨,服方寸匕。(《外臺》卷八)

又方

服瞿麥末方寸匕。(《外臺》卷八)

治諸哽方。

鸕鶿屎末,服方寸匕。(《外臺》卷八)

又方

傳呼:鸕鸕、鶿鶿即下。(《醫心方》卷二十九)

治食諸魚骨哽方。

小嚼薤白令柔,以繩系中央,持繩一端,吞薤到哽處引,哽當隨出。(《外臺》卷八)

治魚骨哽在喉中,眾法不能去者方。

取飴糖丸如雞子黃大吞之。不去又吞。此用得效也。(《外臺》卷八)

治食中吞發,哽不去,繞喉者方。

取梳頭髮燒灰,飲服一錢匕。(《外臺》卷八)

治誤吞錢方。

搗火炭末,服方寸匕,則出。(《外臺》卷八)

治誤吞銀環及釵者方。

取飴糖一斤,一頓漸漸食盡,多食之,環及釵更出。(《外臺》卷八)

治誤咽針方。

取真吸針磁石末,酒白飲服一方寸匕。解曰:磁石特能吸針。難云:今吞針哽在喉中,而服磁石未入腹耶,若含磁石口中者,或吸針出耳。二理詳取其義焉。(《外臺》卷八)

治縊死、溺死、中暍、凍死方

治自縊死方。

以罽衣若氍毹厚氈物,覆其口鼻抑之,令兩人極力吹其兩耳,一炊傾可活也。(《外臺》卷二十八)

治自經死方。

搗皂莢、細辛屑,取如胡豆,吹兩鼻孔中。單用皂莢亦好。(《醫心方》卷十四)

治溺死方。

屈死人兩腳著人肩上,以死人背向生人,揹負持走,吐出水便活。(《外臺》卷二十八)

又方

熬沙以覆死人,使上下有沙,但出鼻口,沙中溫,溫須易之。(《醫心方》卷十四)

治溺死一宿者尚可活方。

倒懸解衣,挑去臍中垢,極吹兩耳,即活。(《外臺》卷二十八)

夏月中熱暍死,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治之方。

以屈革帶繞暍人臍,使三、四人尿其中,令溫,亦可用泥土屈草;亦可扣瓦碗底若脫車釭,以著暍人臍上,取令尿不得流去而已。此謂道路窮急無湯,當令人尿其中。仲景云:欲使多人尿,取令溫。若有湯便可與之。仲景又云:不用泥及車釭,恐此物冷。暍即在夏月,得熱土泥暖車釭,亦可用也。(《外臺》卷二十八)

治冬天墮水凍,四肢直,口噤,裁有微氣出方。

以大器中多熬灰,使暖,囊盛,以薄其心上,冷即易。心暖氣通,目則得轉,口乃開,可溫尿粥清,稍稍含之,即活。若不先溫其心,便持火炙其身,冷氣與火相搏則死。(《外臺》卷二十八)

解中諸毒方

治中諸毒藥及葛未死,但聞腹中煩冤剝裂作聲,如腸胃破斷狀,目視一人成兩人,或五色光起,須臾不救方。

取新小便和清邊久屎一升,絞取汁一升頓服,氣已絕,但絞口與之,入腹便活也。已死萬一冀活,但數與屎汁也。(《外臺》卷三十一)

治中藥毒方。

取灶中當釜月下土末,服方寸匕。(《外臺》卷三十一)

治服藥過劑煩悶方。

研粳米取汁,五升服之。(《醫心方》卷一)

治食漏脯毒方。

搗生韭汁,服之多少以意,冬月無韭,搗根取汁。(《醫心方》卷二十九)

治食鬱肉漏脯,此並有毒方。

燒屎灰,酒服方寸匕。(《證類本草》卷十五)

治食諸餅臛百味毒,若急者方。

單飲土漿。(《醫心方》卷二十九)

又方

單服犀角末方寸匕。(《醫心方》卷二十九)

治食魚中毒方。

煮蘆根取汁飲之。(《醫心方》卷二十九)

治食蟹中毒方。

干蒜煮汁飲之。(《本草綱目》卷二十六)

治人大醉,欲死,恐爛腸胃方。

作溫湯著大器中漬之,冷則易。(《醫心方》卷二十九)

治服金屑,死未絕者,知是金毒方。

以水銀一兩,寫口中,搖動令下咽喉入腹,金則消滅成泥,即出,可三與服則活。(《外臺》卷三十一)

卷第七

治癰疽方

癰疽論: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岐伯答曰: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從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肌膚於骨髓,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黃帝曰:何謂疽?岐伯答曰:熱氣絕盛,下陷肌膚筋髓骨肉,內連五臟,血氣竭盡,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疽者其上皮夭瘀以堅,亦如牛領之皮。癰者其上皮簿以澤。此其候。帝曰:善。(《外臺》卷二十四)

治癰腫,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便痛者病淺,按之處陷不復者無膿,按之即復者有膿,若當上破者,膿出不盡,不盡稍深蝕骨,骨碎出,當以魚導側際,從下頭破令膿出盡,出盡則骨生愈矣。若惡肉不盡者,食惡肉藥去之,膏塗之即愈。食肉藥方。

取白荻灰水淋之,煎令如膏,此不宜預作,作之十日則歇。並可以去黑子,黑子藥注便即拭去,不時拭則傷膚。又一方以桑白灰亦妙。(《外臺》卷二十四)

凡破諸病肉厚處,當先廣封四面,不爾,瘡破裂氣泄便死,不可救也。有久癰余瘡為敗癰深疽,有脛間喜生瘡,中外惡瘡,霜寒凍不瘥經年,或骨疽亦名脛瘡,深爛青黑,四邊堅強,中央膿血惡汁出,百藥治不瘥,汁漬好肉處皆腫,亦有碎骨從中出者,可溫赤龍皮湯洗之,夏月日日洗之,冬月三日、四日一洗。潰肉多者,可時敷白䕡茹散食去之,可一日之中,三、四敷之,止後長敷家豬屎散得瘥也。

取豬矢燒作灰,下絹篩,以粉疽敗瘡中令滿,汁出脫去便敷之,長敷須瘥也。若更生青肉,復著白䕡茹微如前法也。(《外臺》卷十四)

治癰、一切腫,未成腫,拔毒方。

牡蠣白者為細末,水調塗,干更塗。(《證類本草》卷二十)

治癰疽不潰方。

薏苡仁一枚,吞之。(《本草綱目》卷二十二)

治癰已有膿,當使壞方。

取白雞兩翅羽肢各一枚,燒服之,即穿。(《肘後方》卷五)

治癰瘡,膿血不止,瘡中空虛,疼痛,排膿內補散方。

防風(一兩) 遠志(一兩) 當歸(二兩) 黃耆(一兩) 白芷(一兩) 甘草(一兩) 桔梗(一兩)通草(一兩) 厚朴(二兩) 人參(一兩) 桂心(一兩) 附子(一兩) 赤小豆(五合熬) 芎藭(一兩)

凡十五物,冶,合篩,未食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醫心方》卷十五)

治癰及癤如結實赤熱者方。

以水磨半夏塗之,燥復更塗,得流便消也。山草中,可自掘生半夏乃佳。此治神驗,勿不信也。(《外臺》卷二十四)

治瘭疽、緩疽及發背方

胸中痛,少氣,急入暗中,以手掩左眼,竟視右眼見光者,胸中結癰也。若不見光,瘭疽內發。若吐膿血,此不治之疾,宜以灰掩膿血上,不爾,著傍人也。又齒間臭,熱血出,是瘭疽也,七日死,治所不瘥,宜以灰掩地血。瘭疽喜著指,與代指相似,人不別者,亦呼作代指,不急治,其毒逐脈上,入臟殺人也。南方人得此疾,皆斬去指,恐其毒上攻臟。故瘭疽著指頭者;其先作黯疱,然後腫赤黑黯,瘮痛入心是也。(《外臺》卷二十四)

瘭疽者,肉中忽生一黤子,如豆粟,劇者如梅李大,或赤或黑或白或青,其黶有核,核有深根應心,少久四面悉腫,疱黯黕紫黑色,能爛壞筋骨,毒入臟腑殺人,南方人名㩉著毒。著厚肉處皆割之,亦燒鐵令赤烙疱上,令焦如炭,亦灸黯疱上百壯為佳,早春酸摹葉薄其四面,防其長也。飲葵根汁,犀角汁、升麻汁折其熱,內外治依丹毒法也。(《肘後方》卷五)

有緩疽者,初結腫形似癰,回回無頭尾,其色不異,但痛,深有根核,又與皮肉相親著外耳,一名內癰。其有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李狀,積日不消,喜變紫色黯黑,久即皮肉具爛,如牛領瘡狀,便通體遍青黯色,而不作頭穿潰出膿。

初作服五香連翹湯,鑱去血,以小豆薄塗之,其間數針鑱去血,又薄之,取消也;若不消,色未變青黯者,以煉石薄之;若失時不得治,已爛者,猶服五香連翹湯及漏蘆湯下之,隨熱多少投方也,外以升麻湯搨洗之,薄升麻膏;若生臭惡肉者,可單行一物白䕡茹散敷之,青肉去盡便停也,好肉即生,但敷升麻膏良,不生,單敷一物黃耆散也;若敷白䕡茹散,積日青惡肉不盡者,可以漆頭赤皮䕡茹取半錢匕,和三大錢匕白䕡茹散中,合和敷之,惡肉去盡,還以淳用白䕡茹散也,視好肉欲生,可敷黃耆散也。黃耆散方、白䕡茹散方、漆頭䕡茹散方,並一味單行,隨多少搗篩為散。(《外臺》卷二十四)

治發背方。

以蝸牛一百個活者,以一升淨瓶入蝸牛,用新汲水一盞浸瓶中封系,自晚至明取出蝸牛放之,其水如涎,將真蛤粉不以多少旋調敷,以雛翎掃之瘡上,日可十餘度,其熱痛止,瘡便愈。(《證類本草》卷二十一)

治石癰及疔瘡雜治方

治癰堅如石,覈覆大,色不變,或作石癰,治之煉石散方。

鹿角(八兩一作白灰) 白蘞(三兩) 粗理黃石(一斤,酢五升先燒石令赤內酢中復燒內之酢盡半止)

上三味,搗篩作細末,以余醋拌和如泥,厚塗之,干即塗,取消止,盡更合。諸漏瘰癘,其藥悉主之,並須火針瘡上,塗膏(《外臺》卷二十四)

又方

單磨鹿角、半夏塗,不如上方佳也(《外臺》卷二十四)

治若發腫至堅,而有根者,名曰石癰也方。

灸腫三百壯,當石子破碎出,如不出,益壯,乃出。其癰疽、石癰、結筋、瘰癘,皆不可針角,針角殺人。(《外臺》卷二十四)

又癰未潰方

𦬣草末和雞子白,塗紙令厚,貼上,燥復易,得痛自瘥。(《肘後方》卷五)

疔毒為瘡,肉中突起如魚眼狀,赤黑瘮痛,是寒毒之結,變作此疾,始作服湯,及如治丹法便瘥。(《外臺》卷三十)

治毒氣攻疰足脛,久瘡不瘥方。

白朮為細末,鹽漿水洗瘡干貼,二日一換,可以負重涉險,凶年與老小休糧人不能別之,謂之米脯。(《證類本草》卷六)

治腳痛方。

以水蓼煮湯,令溫熱得所,頻頻淋洗瘡,干自安。(《證類本草》卷十一)

治惡氣腫痛諸方

有氣腫病,其狀如癰,無頭虛腫,色不變,皮上急痛,手才著便覺痛,此由體熱當風,覆被暴冷涼折之,結成氣腫也。宜服五香連翹湯,白針氣瀉之,敷蒺藜薄,亦用小豆薄,並得消也。

蒺藜薄方:蒺藜子二升,下篩,以麻油和如泥,熬令焦黑,以塗細故熟布上,剪如腫大,勿開頭,潝之,

小豆薄方:無蒺藜可舂小豆下篩,雞子白和,塗腫上,干復塗之,並得消也。(《醫心方》卷十六)

有氣痛病,身中忽有一處,痛如打棵之狀,不可堪耐,亦左右走身中,發作有時,痛發時則小熱,痛靜時便覺其處如冷水霜雪所加,此皆由冬時受溫風,至春夏暴寒涼來折之,不成溫病,乃變作氣痛也。

宜先服五香連翹湯數劑及竹瀝湯,摩丹參膏,又以白酒煮楊柳樹皮暖熨之,有赤氣點點見處,宜鑱去血也,其間將白薇散。(《醫心方》卷十六)

小竹瀝湯,治氣痛方。

淡竹瀝(二升) 夜干(二兩) 杏仁(二兩) 茵芋(半兩) 黃芩(半兩) 白朮(二兩) 木防己(二兩) 防風(二兩) 秦艽(二兩) 茯苓(三兩) 麻黃(一兩) 獨活(二兩) 枳實(二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凡十五物,㕮咀,以水九升,煮藥折半,乃可內竹瀝,煮取三升,分四服,少嫩人分作五服。(《醫心方》卷十六)

白薇散,治風熱相搏結氣痛,左右走身中,或有惡核起者,積服湯,餘熱未平復,宜此白薇散,以消餘熱方。

白薇(六分) 葳蕤(四分) 當歸(四分) 麻黃(三分) 秦艽(五分) 天門冬(四分) 蜀椒(二分) 木防己(四分) 紫胡(三分) 𦬣草(二分) 獨活(四分) 枳實(四分) 烏頭(二分) 術(六分) 人參(四分) 夜干(六分) 山茱萸(四分) 青木香(四分) 防風(六分) 白芷(三分)

凡二十物,搗下絹篩,以酢漿服方寸匕,漸至二匕,日三。少嫩人隨長少減服之,毒微者可用酒也。(《醫心方》卷十六)

治風熱毒腫結赤,夜干膏方。

夜干(二兩) 常陸(切一升) 防己(四兩) 升麻(三兩) 

上四物,切,以豬膏三升。微火煎常陸小焦黃,絞去滓,以摩病上。(《醫心方》卷十六)

五香湯,主惡氣毒腫方。

沉香 青木香 薰陸香 雞舌香(各一兩) 麝香(半兩)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外臺》卷二十四)

大潝漬腫毒,升麻湯方。

升麻(一兩) 黃芩(三兩) 梔子(二十枚) 漏蘆(二兩) 蒴藋根(五兩) 芒硝(二兩)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候冷。分用漬潝腫,常令濕潤即消。(《外臺》卷三十)

治腫方。

柳枝如腳趾大,長三尺,二十枚,水煮令極熱,以故布裹腫處,取湯熱洗之,即瘥。(《證類本草》卷十四)

治惡脈、惡核、惡肉諸病方

惡脈病,身中忽有赤絡脈起如蚓狀,此由春冬惡風入絡脈之中,其血瘀所作。

宜服五香連翹湯,鑱去血,敷丹參膏,積日乃瘥。余度山嶺即患,常服五香湯,敷小豆得消。(《肘後方》卷五)

惡核病者,肉中忽有核如梅李,小者如豆粒,皮中慘痛,左右走身中,壯熱𤻎惡寒是也。此病卒然而起,有毒入腹殺人。南方多有此患。

宜服五香連翹湯,以小豆敷之,立消。若余核,亦得服丹參膏。(《肘後方》卷五)

惡肉病者,身中忽有肉如赤小豆粒,突出便長,如牛馬乳,亦如雞冠狀。

宜服漏蘆湯,外可以燒鐵烙之,日三烙,令稍焦,以升麻膏敷之。(《肘後方》卷五)

五香連翹湯,治惡肉、惡脈、惡核、瘰癧、風結腫氣痛方。

木香 沉香 雞舌香(各二兩) 麝香(半兩) 薰陸香(一兩) 夜干 紫葛 升麻 獨活 寄生 甘草(炙) 連翹(各二兩) 大黃(三兩) 淡竹瀝(三升)

上十四物,以水九升,煮減半,內竹瀝,取三升,分三服,大良。(《肘後方》卷五)

漏蘆湯,治癰疽、丹疹、毒腫、惡肉方。

漏蘆 白蘞 黃芩 白薇 枳實(炙) 升麻 甘草(炙) 芍藥 麻黃(去節各二兩) 大黃(三兩)

上十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若無藥用大黃下之佳。其丹毒須針鑱去血。(《肘後方》卷五)

丹參膏,治惡肉、惡核、瘰癧、風結、諸脈腫方。

丹參 蒴藋(各二兩) 秦艽 獨活 烏頭 白芨 牛膝 菊花 防風(各一兩) 莽草葉 躑躅花 蜀椒(各半兩)

上十二物,切,以苦酒二升漬之一宿,豬膏四斤俱煎之,令酒竭,勿過焦,去滓,以塗諸疾上,日五度,塗故布上貼之,此膏亦可服,得大行即須少少服。(《肘後方》卷五)

治丹毒及赤白疹方

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塗,大者如手掌,甚者竟身癢,微腫。

有白丹者,肉中起癢痛,微虛腫如吹癮疹起者,治之亦如赤丹法;有雞冠丹者,赤色丹起,大者如連錢,小者如麻麥豆粒,肉上粟粟如雞冠肌理也,方說一名為茱萸火丹,治之如天火法;有水丹,由體熱過水濕搏之結丹,晃晃黃赤色,如有水在其中,喜著腹及陰處,治之亦如火丹法。其水丹著人足趺及踹脛間者,作黃色如火丹狀,經久變紫色,不治皆成骨瘡也,無毒,非殺人疾,若成骨瘡,即難瘥也。經言:風邪客於肌中,則肌虛,真氣發散,又被寒氣搏皮膚,外發腠理,開毫毛,淫淫氣妄行之,則為癢也。所以有風疹風瘙疾,皆由於此。

有赤疹者,忽起如蚊蚤吮,煩癢,劇者連連重沓壟腫起,搔之逐手起。有白疹者亦如此證也,治之皆如治丹法也。(《外臺》卷三十)

升麻膏,治丹毒腫熱瘡方。

升麻 白蘞 漏蘆 芒硝(各二兩) 黃芩 枳實 連翹 蛇銜(各三兩) 梔子(二十枚) 蒴藋根(四兩)

上十物,切,舂令細,納器中,以水三升漬半日,以豬脂五升,煎令水竭,去滓敷之,日五度。若急合即水煎,極驗方。(《肘後方》卷五)

夫丹者,惡毒之氣,五色無常,無即治之,痛不可堪,又待壞則去膿血數升,或發於節解,多斷人四肢,蓋疽之類,治之方。

煮粟脥有刺者洗之。(《外臺》卷三十)

治丹發足踝方。

搗蒜如泥,以厚塗,干即易之。(《外臺》卷三十一)

治人面目身體卒赤黑丹起如疥狀,不治日劇,遍身即殺人也。

煎羊脂以摩之,青羊脂最良(《外臺》卷三十)

又方

以豬槽下土泥塗之。(《外臺》卷三十)

治丹若走皮中,侵廣者名為火丹,入腹殺人,治之方。

取蠐螬末以塗之。(《醫心方》卷十七)

治若通身赤者方。

取婦人月布薄之,又取汁以浴小兒。(《醫心方》卷十七)

又方

搗大黃水和塗之。(《醫心方》卷十七)

又方

搗梔子水解塗之。(《醫心方》卷十七)

又方

水和芒硝塗之。(《醫心方》卷十七)

治丹毒,單用一物舂以薄之方。

生蛇銜 生地黃 生蒴藋葉 生慎火葉 生菘菜葉 生五葉藤 豆豉 浮萍

上八物,一一別搗,別塗之。

大黃 黃芩 梔子 芒硝

上四物,各舂水和,各塗之。(《醫心方》卷十七)

治白丹方。

搗白瓷器屑,豬膏和塗之。(《外臺》卷三十)

又方

燒豬矢灰,和雞子白塗之。(《外臺》卷三十)

凡赤疹,熱時發,冷即止,白疹天陰冷即發方。

白疹以水煮白礬汁拭之;又煮蒴藋著少酒以浴;又以酒煮石南拭之;又以水煮雞屎汁拭之;又枳實汁拭之。所治一如治丹法。(《外臺》卷三十)

赤疹者,由令濕折於肌中,甚即為熱,熱成赤疹也。得天熱則劇,取冷則減,治之方。

取生蛇銜草搗極爛,以塗之,最驗。(《外臺》卷三十)

白疹者,由風氣折於肌中之熱,熱與風搏,遂為白疹也。得天陰雨冷則劇出,風中亦劇,得暖晴則減,著衣身暖亦瘥,治之方。

水煮枳實拭之佳,又搗末熬之,青布裹熨之。(《外臺》卷三十)

治一切疹方。

用煮蒴藋湯和少酒塗,無不瘥。(《證類本草》卷十一)

治瘑疥及癘瘍風方

治瘑瘡方

苦酒一升,溫令沸,以生韭一把內中,以薄瘡上,即瘥。(《外臺》卷三十)

又方

雄黃(一兩) 黃芩(二兩) 松脂(二兩) 發灰(如彈丸大)

上四味,以白膏與松脂合搗,以敷瘡上。(《外臺》卷三十)

又方

亂髮、頭垢等分,螺殼二十枚,燒,以臘月豬脂和如泥,以敷之。(《外臺》卷三十)

又方

單躑蠍花三升,以水漬之半月,去滓,汁洗瘡。一方炙鮓以瘡敷上,蟲當出也。(《外臺》卷三十)

又方

桃花、鹽等分,熟搗,以醋和敷之。(《外臺》卷三十)

又方

皂莢十枚,苦酒四升煮之,去滓,煎如飴,以敷瘡上。(《外臺》卷三十)

又方

新瓦罐一口,安雞屎一合,酒煎成膏塗之。(《外臺》卷三十)

又方

榖木白汁(一合) 苦酒(二合) 小蒜(半合) 釜月下土(一合)

上四味,和如泥塗之,干復塗。(《外臺》卷三十)

治諸瘑瘡經年,依手拂疽,癢引日生不瘥,瘡久則有疽蟲,藜蘆膏方。

藜蘆(六分) 黃連(八分) 礬石(熬汁盡) 松脂 雄黃(研各八分) 苦參(六分)

上六味,搗,以厚絹篩之,用豬脂二升煎之,候膏成去滓,入雄黃、礬石末,攪令和調,待凝以敷之。諸瘡經年,或搔之汁出不生痂,百藥治不瘥,悉主之。瘑疥癢頭瘡亦效。熱瘡者,起瘡便生白膿是也。黃爛瘡者,起瘡淺,但出黃汁若肥瘡是也。侵淫瘡者,淺瘡黃汁出,兼搔之,漫延長不止是也。瘑瘡者,喜著手足相對,痛癢折裂,春夏隨瘥。(《外臺》卷三十)

治疥方。

搗羊蹄根,和豬脂塗上,或著少鹽佳。(《外臺》卷三十)

治疥及風瘙瘡,苦癢方。

丹參(四兩) 苦參(四兩) 蛇床子(一升)

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煎之,以洗疥瘡,以粉粉身,日再為之,即瘥。(《外臺》卷三十)

治疥湯方。

蜀椒四合,以水一斗,煮三沸,去滓,令溫冼疥。(《醫心方》卷十七)

又方

大麻子一升,搗令破,煮如粥,以曲一斤著中,塗之。治馬疥最良。(《醫心方》卷十七)

治癘瘍方。

苦酒於瓦甌底磨硫黃,令如泥,又取附子截一頭,又磨硫黃上使熱,將臥先以布拭瘍上數過,乃以藥敷之,即愈。(《外臺》卷十五)

又方

硫黃(研) 礬石(研) 水銀(別研入) 灶墨

上四味,等分,搗下篩,內碗子中以蔥葉中涕和研之,臨臥以敷病上。(《外臺》卷十五)

治諸癩、惡瘡及侵淫瘡方

治癩方。

取葎草一擔,以水二石,煮取一石,以漬洗瘡,不過三、五度瘥。(《外臺》卷三十)

治烏癩、白癩方。

蝟皮(炙) 魁蛤 蝮蛇頭(炙) 木虻(四枚去翅足熬) 虻蟲(去翅足熬) 蠐螬(各一枚炙) 陵鯉甲(去頭足炙) 葛上亭長(七枚炙) 斑貓(去翅足七枚炙) 蜈蚣(去頭足炙) 附子(各三枚炮去皮) 蜘蛛(五枚炙) 水蛭(一枚) 雷丸(三十枚) 巴豆(十五枚去皮心熬) 水銀(研) 大黃 真丹 桂心 射罔(各一兩) 黃連(一分) 石膏(研二兩) 蜀椒(汗三分) 芒硝(一分研) 龍骨(三分) 甘遂(熬) 礜石(燒) 滑石(各一分)

上二十八味,搗篩,蜜和丸如胡豆,服二丸,日三,加之,以知為度。忌豬肉、冷水、生蔥。此方分量多不同,為是古方傳寫瘥錯,若臨用時,即以意量之,(《外臺》卷三十)

治白癩釀酒方。

苦參(二斤) 露蜂房(五兩炙)

上二味,切,以水三斗,法曲二斤,和藥漬,經三宿,絞去滓,炊黍米二斗,釀准常法作酒,候酒熟壓取,先食一飲一雞子,日三,稍稍增之,以瘥為度。(《外臺》卷三十)

治白癩方。

干艾葉濃煮,以漬曲作酒如常法,飲之令醺醺。(《外臺》卷三十)

又方

大蝮蛇一枚,勿令傷,以酒漬之,大者一斗,小者五升,以煻火溫令酒盡,取蛇一寸許,以臘月豬膏和,敷瘡,瘥。亦治鼠瘺諸惡瘡。(《肘後方》卷五)

治惡瘡身體面目皆爛有汁方。

取生魚三寸者,並少豉合搗,令熟,以塗之,燥復塗之。(《醫心方》卷十七)

治惡瘡方。

楝子(一升) 地榆(五兩) 桃仁(五兩) 苦參(五兩)

上四味,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洗之。(《醫心方》卷十七)

治惡瘡人不能名者方。

取頭垢、豬脂和塗瘡中。(《醫心方》卷十七)

治惡瘡粉方。

水銀 黃連 胡粉(熬令黃,各二兩)

上三味,下篩,粉瘡。瘡無汁者,唾和之。(《肘後方》卷五)

治卒毒氣攻身,或腫、或赤痛、或癢,並分散上下同匝,煩毒欲死方。

取生鯽魚切之如鱠,以鹽和搗,遍塗瘡上,干復易之,此為侵淫瘡也。(《外臺》卷二十九)

治諸瘡中風寒水露方

治因瘡腫,劇者數日死,或中風寒,或中水,或中狐尿棘刺方。

燒穰草及牛馬屎、生桑條,取得多煙者熏之,令汁出則愈。(《醫心方》卷十七)

又方

以桑灰汁溫之,以漬瘡大良、神驗。(《外臺》卷二十九)

卷第八

治癭病方

癭病者,始作與癭核相似,其癭病喜當頸下,當中央不偏兩邊也,乃不急膇然,則是癭也。中國人息氣結癭者,但垂膇膇無核也。長安及襄陽蠻人其飲沙水喜癭,有核瘰瘰耳,無根,浮動在皮中,其地婦人患之,腎氣實,沙石性合於腎,則令腎實,故病癭也。北方婦人飲沙水者,產乳其於難,非針不出,是以比家有不救者,良由此也。

小麥一升醇苦酒一升,漬小麥令釋,漉出曝燥,復漬,使苦酒盡,曝麥燥搗篩,以海藻三兩別搗,以和麥末令調,酒服方寸匕,日三。禁鹽、生魚、生菜、豬肉。(《外臺》卷二十三)

又方

小麥(三升)

上以三年米酢三升,漬麥曝干,干更浸,使酢盡,又曝干,搗篩為散,別搗昆布為散,每服取麥散二匕,昆布散一匕,旦飽食訖,清酒和服之,若不能飲酒者,以水和服亦得,服盡即瘥,多服彌善,無所禁,但不用舉重及悲啼、煩惱等事。(《外臺》卷二十三)

治癭酒方。

是水雨經露出柳根(三十斤)

上以水一斛,煮得五斗,同米三斗釀之,酒成,先食服一升,日三。(《外臺》卷二十三)

楊樹酒,治瘤癭方。

河邊水所注楊樹根三十斤,熟洗細銼,以水一石,煮取五斗,用米三斗,面三斤,釀之,酒成服一升。(《醫心方》卷十六)

治瘰癧方

治寒熱瘰癧散方。

白曾青(半兩) 當歸 防風 栝蔞根 芎藭 黃耆 貍骨(炙) 甘草(炙,各二兩) 細辛 乾薑 露蜂房(各一兩,炙) 礜石(燒半日) 大附子(炮) 荏子(各半兩) 斑蝥(去首足羽,熬) 芫青(去首足羽,各五枚,熬)

上十六味,搗下篩為散,以酒服一錢匕,日再,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外臺》卷二十三)

又方

連翹 土瓜根 龍膽草 苦參 黃連 栝蔞 芍藥 常山皮(各一兩) 貍頭骨(一枚,炙) 

上九味,搗下篩,酒服五分匕,日三。忌豬肉、冷水。(《外臺》卷二十三)

又方

連翹(六分) 土瓜根(四分) 龍膽草(五分) 黃連(四分) 苦參(六分) 栝蔞(四分) 芍藥(五分)

上七味,為散,食後溫酒下五分匕,日三。(《外臺》卷二十三)

又方

鯪鯉甲二十一枚,燒搗末,敷瘡上,效。(《外臺》卷二十三)

治諸瘺方

凡有九種瘺,一曰狼瘺,始發於頸,頭腫有根,起於缺盆,上轉連耳本腫大,此得之因憂恚氣上不得下,其根在肺,空青主之,商陸為佐;二曰鼠瘺,始發於頸,無頭尾,如鼷鼠瘺核,時上時下,使人寒熱脫肉,此得之由食大鼠餘毒不去,其根在胃,貍骨主之,知母為佐;三曰螻蛄瘺,始發於頸項,狀如螻蛄,腫潰連生瘡,其汁赤黃,得之食瓜螻蛄餘毒及果實不去核,其根在大腸,荏子主之,桔梗為佐;四曰蜂瘺,始發於頸,瘰癧三、四處,俱腫起,相連潰潰移,此得之多飲流水,水有蜂餘毒不去,其根在脾,雄黃主之,黃芩為佐;五曰蚍蜉瘺,始發於頸,初得之如傷寒,此得之因飲食中有蚍蜉毒不去,其根在腎,礜石主之,防風為佐;六曰蠐螬瘺,始發於頸,上下無頭尾,如棗核塊塊,多在皮中,使人寒熱心痛滿,此因喜怒哭泣得之,其根在心,礜石主之,白朮為佐;七曰浮疽癭,始發於頸,如兩指,使人寒熱欲臥,此得之因思慮憂憶,其根在膽,地膽主之,甘草為佐;八曰瘰癧瘺,始發於頸,有根,初苦痛,瘰癧覺之使人寒熱,得之新沐頭濕結髮,汗流入於頸所致,其根在腎,雌黃主之,芍藥為佐;九曰轉脈瘺,始發於頸,如大豆浮在脈中,濯濯脈轉,苦驚惕,身如振寒熱,始得之時,驚臥失枕,其根在小腸,斑蝥主之,白芷為佐。

治瘺九種方:

空青(研,煉之) 商陸根 貍骨(炙) 知母 荏子 桔梗 雄黃 黃芩 礜石(燒) 防風 礬石(燒汁盡) 地膽(熬) 白朮 甘草(炙) 雌黃 芍藥 斑蝥(去足羽,熬) 白芷(各二分)

上十八味,搗,其論病者特加其分,餘種令分等,細篩末,空青最在後內之,苦酒服一刀圭,日三服,三十日知,五十日愈,七十日平復,病者百日禁食魚、肉。忌生菜、桃、李、雀肉、海藻、菘菜、犬肉、生血物。餘二大豆為一刀圭,小兒服之半,大人全服,八歲以下,寧從少起,過度令人淋,淋即減之。(《外臺》卷二十三)

治鼠瘺及瘰癧膏方。

白馬、牛、羊、豬、雞等矢屑(各一斤) 漏蘆 藁本(各一斤)

上七味,並於石上燒作灰研,絹篩之,以豬脂一升三合,煎亂髮一兩半,令沸,發盡乃內諸藥屑,微火上煎五、六沸,藥成,先去瘡上痂,以鹽湯洗,新綿拭瘡令燥,然後敷膏,若無痂猶須湯洗,日再,若著膏,當以帛覆,無令風冷,神驗。瘰癧以膏敷上,亦日再。(《外臺》卷二十三)

治鼠瘺方。

死鼠(一枚中形者) 亂髮(如雞子一枚)

上二物,以臘月豬膏令淹鼠、發煎之,令其鼠、發都盡消,膏成分作二分,一分稍稍塗瘡,一分以酒服之,即愈矣。鼠子當從瘡出,神良,秘不傳。(《外臺》卷二十三)

又方

蛇腹中鼠、蝦蟆燒末,酒服方寸匕,甚效。(《外臺》卷二十三)

又方

以槲葉搗末,敷腫上,熱炒鹽熨之,即消,良效。(《外臺》卷二十三)

凡有腫,皆有相主,患者宜檢本方,多發頭兩邊,累累有核。

鼠瘺腫核痛未成膿方。

以柏葉敷著腫上,熬鹽著葉上,熨令熱氣下即消。(《肘後方》卷五)

治螻蛄瘺方。

取螻蛄脂二七枚,酒和敷瘡上。(《醫心方》卷十六)

治蟻瘺方。

半夏一果,搗作屑,以鴨膏和,敷瘡上。(《醫心方》卷十六)

治瘺有頭出,膿水不止方。

以啄木一隻燒灰,酒下二錢匕。(《證類本草》卷十九)

治痔瘡及穀道癢痛方

凡治病有五,若肛邊生肉如鼠乳出孔外,時時膿血出者,名牡痔也;若肛邊腫痛生瘡者,名酒痔也;若肛邊有核痛及寒熱者,名腸痔也;若大便輒清血出者,名血痔也;若大便難,肛良久不肯入者,名氣痔也。此皆坐中寒濕,或房室失節,或醉飽過度所得,當時不為患,久久不瘥,終能困人,別有大方,今單行亦要便宜,依按用之。(《外臺》卷二十六)

治五痔,有氣痔,溫寒濕勞即發,蛇蛻皮主之;牡痔,生肉如鼠乳在孔中頗見外,妨於更衣,鱉甲主之;牝痔,從孔中起外腫,五、六日自潰出膿血,蝟皮主之;腸痔,更衣挺出,久乃縮,牡豬左懸蹄主之;脈痔,更衣出清血,蜂房主之方。

上所主藥,皆下篩,等分,隨病倍其所主藥為三分,旦早以井華水服方寸匕,病甚者旦暮服之,亦可至四、五服。唯得食乾白肉,病瘥之後,百日乃近房室。又用藥內下部,有瘡內中,無瘡內孔中。(《外臺》卷二十六)

又方

野葛(末)

上一味,以刀圭內藥中服,五日知,二十日若三十日愈。(《外臺》卷二十六)

又方

煮槐根洗之。(《外臺》卷二十六)

又方

煮桃根洗之。(《外臺》卷二十六)

治五痔不以年月日久新方。

枳實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飲下二十丸。(《證類本草》卷十三)

五痔散,主酒客勞及損傷,治下部中傍孔,起居血縱橫出方。

赤小豆(四分熬) 黃耆(三分) 附子(包) 白蘞 桂心(各一分) 芍藥 黃芩(各二分)

上七味,搗分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止血大驗。(《外臺》卷二十六)

治五痔,大便肛邊清血出,紫參丸,治不瘥,服之無不瘥方。

紫參 秦艽 亂髮灰 紫菀 厚朴(炙以上各一兩) 藁本(二兩) 雷丸(半升) 白芷(一兩) 䗪蟲(半兩熬) 貫眾(三兩去毛) 豬後懸蹄甲(十四枚炙) 虻蟲(半兩去翅足熬) 石南(半兩炙)

上十三味搗篩,以羊脊骨中髓合豬脂各半升煎,和丸如梧子,未食酒服十五丸,日再,亦可飲下,劇者夜一服。四日肛邊癢止,八日膿血盡,鼠乳悉愈,滿六十日,終身不復發,久服益善。有痔病十八年,肛出長三寸,服此方即愈,亦治脫肛。有人熱可除羊髓,以赤蜜代。(《外臺》卷二十六)

治痔,蝟皮丸方。

槐子(三兩) 附子(炮二兩) 當歸(二兩) 連翹(二兩) 乾地黃(五兩) 乾薑(二兩) 礬石(二兩燒令汁盡) 續斷 黃耆(各一兩) 蝟皮(一具,細切,熬令焦)

上十味,搗篩,蜜丸,飲服十五丸如梧子,日再,加至三十丸,亦可主痔。常用大驗。 (《外臺》卷二十六)

又方

以生槐皮十兩削去黑皮,熟搗,丸如彈子,綿裹內下部中,大效。(《外臺》卷二十六)

又方

以槐赤雞一斤為散,飲服方寸匕。(《外臺》卷二十六)

治痔疾下血,疼痛不止方。

以玩月砂不限多少,慢火熬,令黃色為末,每二錢入乳香半錢,空心溫酒調下,日三、四服瘥。砂即兔子糞是也。(《證類本草》卷十七)

洗痔方

以連翹煎湯洗,訖,刀上飛綠礬入麝香貼之。(《證類本草》卷十一)

治穀道中癢痛、痔瘡,槐皮膏方。

槐皮(五兩) 甘草 當歸 白芷(各二兩) 陳豉 桃仁(各五十粒去皮) 赤小豆(二合)

上七味,銼,以豬脂二升煎,候白芷黃膏成,去滓,以塗之,日三度。(《外臺》卷二十六)

治穀道赤痛方。

菟絲子熬令黃黑,和以雞子黃,以塗之,日三。(《醫心方》卷七)

又方

取杏仁熬令黃,搗作脂塗之。(《醫心方》卷七)

治蟲食下部方。

胡粉、雄黃分等,末,著穀道中。(《醫心方》卷七)

治䘌蟲杏仁湯方。

杏仁五十枚,苦酒三升,鹽一合,煮取五合,頓服之。(《醫心方》卷七)

治脫肛方

治脫肛熏方。

以女萎一升,以器中燒,坐上熏肛門即愈。(《外臺》卷二十六)

治卒大便脫肛方。

灸鳩尾骨上七壯。(《外臺》卷二十六)

治脫肛歷年不愈方。

以生鐵三斤,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以洗之,日再。(《外臺》卷二十六)

治陰腫痛、陰瘡、陰癢方

治男子陰腫大如斗,核痛,人所不能治者方。

以雄黃一兩研碎綿裹,甘草一尺,生用切,水一斗,煮取二升以洗之。忌海藻、菘菜。(《外臺》卷二十六)

又方

取莧菜根搗薄之。(《外臺》卷二十六)

又方

取蔓荊根搗薄之。(《外臺》卷二十六)

又方

搗馬鞭草薄之。(《外臺》卷二十六)

治男子陰卒腫痛方。

灸足大趾本三炷。(《外臺》卷二十六)

又方

雞翮(六枚燒) 蛇床子(等分)

上二味,為末,以飲服少許,隨卵左右取雞羽。(《外臺》卷二十六)

又方

桃核中仁熬,末,酒服如彈丸,不過三。(《肘後方》卷五)

治卒陰痛如刺,汗如雨出方。

小蒜(一斤) 韭根(一斤一方無) 楊柳根(一斤)

上三味,合燒,以酒灌之,及熱氣熏之,即愈。(《外臺》卷二十六)

治陰惡瘡方。

以蜜煎甘草末塗之,良。(《醫心方》卷七)

治陰頭生瘡如安石榴花,大者如卷方。

虎牙、犀角,刀刮末,以豬膏煎令變色,去滓,日三塗。(《醫心方》卷七)

又方

以烏賊魚骨末粉之,良。(《醫心方》卷七)

又方

鱉甲燒末,以雞子白和敷之。(《醫心方》卷七)

治陰癢生瘡方。

嚼胡麻塗之。(《肘後方》卷五)

治大人小兒陰莖癢汁出方。

取生大豆刮去皮,熟嚼塗之。(《醫心方》卷七)

治㿗病方

治㿗方。

取楊柳如腳大趾,長三尺,二十枚,以水煮令極熟,以故布干掩腫處,取柳枝更互拄之,如此取瘥止。(《外臺》卷二十六)

又方

以桃仁搗敷之,亦治婦人陰腫,干即易。(《外臺》卷二十六)

灸卒㿗方。

以蒲橫度口折之一倍增之,以布著小腹大橫理,令度中央上當臍,勿使偏僻,灸度頭及中央合二處,隨年壯,好自養,勿舉重、大語怒言、大笑呼喚。(《外臺》卷二十六)

又方

牽陰頭正上向,灸莖頭所極;又牽下向穀道,又灸所極;又牽向左右髀直下行,灸所極。皆使正直勿偏,四處炷,隨年壯佳。(《外臺》卷二十六)

又法

灸足厥陰,左右各三壯,穴在足大趾間是也。(《外臺》卷二十六)

治月蝕瘡方

治大人小兒,卒得月蝕瘡方。

五月五日蝦蟆灰,以豬膏和塗之,瘥止。(《外臺》卷二十九)

又方

於月望夕取兔矢,仍內蝦蟆腹中,合燒為灰末,以敷瘡上,瘥止。(《外臺》卷二十九)

治月飴瘡方。

救月蝕鼓皮如手許大一片,以苦酒三升漬一宿,以塗瘡上。或云燒作灰,脂和敷之。(《外臺》卷二十九)

又方

虎頭骨(二兩碎) 浮萍(屑一兩)

上二味,以豬脂一斤煎,取骨黃成膏,以塗瘡上。(《外臺》卷二十九)

又方

茱萸根 地榆根 薔薇根

上三味,各等分,為散,作湯洗瘡,取藥塗瘡上,日三。(《外臺》卷二十九)

又方

燃燭照瘡,使燭熱氣相及瘡,即愈。(《外臺》卷二十九)

又方

煮枯鮑魚以灑之。(《醫心方》卷十七)

治手足皸裂及代指方

治手足皸裂血出痛,若涉冰霜凍面及手足皸裂瘃壞方。

取麥窠濃煮汁,及熱以浸洗之,即瘥。(《外臺》卷二十九)

又方

取蔥葉萎黃及籜煮,以漬洗之。(《外臺》卷二十九)

治人腳無冬夏常拆裂,名曰屍腳,此因履踏洗屍水及惡物故也,方。

取雞屎一升,以水二升,煮數沸,待小冷,以漬腳半日,不過三、四度瘥。(《外臺》卷二十九)

治手足皴裂,血出疼痛方。

豬𠬍著熱酒中,以洗之,即瘥。無酒用湯亦佳。(《外臺》卷二十九)

治手足瘃壞方。

蜀椒四合,以水一斗,煮三沸,去滓,以洗漬之。(《醫心方》卷八)

治凍瘡方。

以蠟洋灌之。(《醫心方》卷八)

治代指方。

單煮甘草漬之。(《醫心方》卷八)

又方

以指刺炊上熱飯中七遍。(《外臺》卷二十九)

又方

用芒硝汗漬之。(《醫心方》卷八)

卷第九

治跌打損傷方

治忽落馬墮車,及墜屋坑崖腕傷,身體頭面四肢內外切痛,煩躁叫喚不得臥方。

急覓鼠矢,無問多少,燒搗末,以豬膏和,塗封痛處,急裹之。仍取好大黃如雞子大,以亂髮裹上,如鴨子大,以人所裁白越布衫領巾間余布以裹發外,乃令火燒,煙斷搗末,屑薄,以酒服,日再三。無越布,余布可強用,常當預備此物為要。(《外臺》卷二十九)

治從高墮下,若為重物所頓笮得瘀血方。

豆豉三升,沸湯二升漬之,食頃,絞去滓,內蒲黃三合,攪調,頓服之,不過三、四服,神良。(《外臺》卷二十九)

打傷腫痛,無名異為末,酒服,趕下四肢之末,血皆散矣。(《本草綱目》卷九)

治刀箭金瘡方

毒箭有三種,交、廣夷州用焦銅作箭鏃,嶺北諸處以蛇毒螫物汁著筒中漬箭鏃,此二種才傷皮便洪膿沸爛而死。

若中之,便飲屎汁並以敷之亦可治,惟此最妙。又一種用射罔以塗箭鏃,人中之亦困,若著實處不死,近腹亦宜急治之。今葛氏方是射罔者耳。(《證類本草》卷十五)

治卒被毒箭方。

但多食生葛根自愈,或搗生葛絞取汁飲之,干者,煮飲之。(《外臺》卷二十九)

治被毒箭傷方。

雄黃末敷之愈。(《外臺》卷二十九)

治毒箭方。

以鹽滿瘡中,灸鹽上三十壯。(《外臺》卷二十九)

又方

煮蘆根汁,飲一、二升。(《外臺》卷二十九)

治刀箭瘡,有血不止方。

以小兒矢塗封之,三日即瘥,並不傷人。(《外臺》卷二十九)

治兵創,醫不能治方。

剝桑白皮,去上黑者,以裹之,桑白汁入創,冬月用桑根皮汁。(《醫心方》卷十八)

治箭金在喉咽胸背膈中,及在諸處不出方。

取婦人月經衣已汙者,燒末,酒服方寸匕,日三、立出。(《醫心方》卷十八)

金創腸胃脫出,欲令入法。

取人糞干末,以粉腸上即入。(《醫心方》卷十八)

治湯煎火燒及灸瘡方

凡被火燒者,初慎勿以冷水冷物並井下泥,火瘡得冷,即熱氣更深轉入至骨,爛壞人筋攣縮者,良由此也。(《外臺》卷二十九)

治卒被火燒,苦劇悶絕不識人方。

取新熱小便飲一升,及冷水和蜜飲之,口噤不開者,可拗開灌之,其悶瘥,然後治外乃善。(《外臺》卷二十九)

治火爛瘡膏方。

柏白皮 生地黃(研各四兩) 苦竹葉 甘草(各四兩)

上四味,切,以豬脂一斤煎,三上三下藥成濾去滓,以摩瘡上,日再摩。

被湯火熱膏所燒,不問大小、梔子膏方。

梔子(三十枚) 白蘞 黃芩(各五兩)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麻油一升煎,令水氣竭,去滓冷之,以淋瘡令溜去火熱毒,肌乃得完也。作二日,任用膏塗湯散治之。(《外臺》卷二十九)

治為沸湯煎膏所燒,火爛瘡方。

丹參細切,以羊脂煎成膏,敷瘡上。(《外臺》卷二十九)

治湯火燒瘡方。

熟雞子一十個,取黃炒取油,入十文膩粉,攪勻,用雞翎掃瘡上,永除瘢痕。(《證類本草》卷十九)

治湯火燒灼瘡方。

單敷濕屎,立痛止,常日用良。(《證類本草》卷十七)

治湯火傷神妙方。

蛤蜊殼灰,火燒,研為末,油調塗之。(《證類本草》卷二十二)

治灸瘡、痛腫急方。

搗灶中黃土末之,以水和煮令熱,以漬之。(《外臺》卷二十九)

治灸瘡薤白膏,生肌肉止痛方。

薤白 當歸(各二兩) 白芷(一兩) 羊髓(一斤)

上四味,㕮咀,以羊髓煎,白芷色黃藥成,去滓,以敷瘡上,日二。(《外臺》卷二十九)

治漆瘡方

治卒得漆瘡方。

煮柳葉湯,適寒溫洗之,柳皮尤妙。(《外臺》卷二十九)

又方

濃煮鼠查莖葉洗之,亦可搗取汁以塗之。(《外臺》卷二十九)

又方

貫眾搗末以塗之良,干以油和塗之。(《外臺》卷二十九)

又方

宜啖肥肉。(《外臺》卷二十九)

治漆瘡洗湯方。

蓮葉燥者一斤,以水一斗,煮得五升,洗漆上,日二。(《醫心方》卷十七)

又方

取豬膏塗之。(《醫心方》卷十七)

治竹木刺不出方

治竹木刺不出方。

鹿角燒灰末,以水和塗之,立出。久者不過一夕。(《外臺》卷二十九)

治竹木刺不出方。

取羊糞燥者燒灰,和脂塗之。刺若未出,重敷之。(《外臺》卷二十九)

治諸竹木刺在肉中不出方。

搗白梅水和塗上,立出。(《醫心方》卷十八

又方

王不留行末服之,並敷上,即出。(《外臺》卷二十九)

治刺藏在肉中不出方。

用牛膝根莖合搗以敷之,即出。縱瘡合,其刺猶自出。(《外臺》卷二十九)

治狐刺方。

熱魚汁灌瘡中。(《外臺》卷二十九)

治熊虎傷人瘡方

治熊虎爪牙所傷毒痛方。

燒青布以熏瘡口,毒即出。仍煮葛根汁令濃,以洗瘡,日十度。並搗葛根為散,煮葛汁以服方寸匕,日五,甚者夜二。(《外臺》卷四十)

又方

嚼粟塗之。(《外臺》卷四十)

又方

煮生鐵令有味,以洗瘡。(《外臺》卷四十)

治熊虎傷人瘡方。

取蒴藋一大把,銼碎,以水一升漬,須臾,取汁飲之,余濘以敷瘡上。(《外臺》卷四十)

入山闢虎法。

燒牛角、羊角,虎不敢近人。(《外臺》卷四十)

治眾蛇螫人方

蛇螫人,瘡已合,而餘毒在肉中,淫淫痛癢方。

取大、小蒜各一升,合搗,以熱湯淋取汁,灌瘡中。(《外臺》卷四十)

治眾蛇螫人方。

取紫莧菜搗,飲汁一升,滓以少水和塗瘡上。又搗冬瓜根以敷之。(《外臺》卷四十)

又方

取常思葉搗取汁,飲一升,以滓敷瘡上。又以鬼目葉薄之,止痛。(《外臺》卷四十)

治眾蛇螫方。

嚼乾薑薄瘡上,不過三、四瘥。(《外臺》卷四十)

又方

煮吳茱萸湯以漬瘡上,立瘥。(《外臺》卷四十)

又方

搗大蒜塗之,以少鹽、豉合搗尤佳。(《外臺》卷四十)

治毒蛇螫人方。

牛耳垢敷之佳。(《證類本草》卷十七)

治蝮蛇螫人方。

令婦人溺所螫上。(《醫心方》卷十八)

又方

令婦人坐上。(《醫心方》卷十八)

治蛇虺諸毒螫方。

火消蠟以著瘡中。(《醫心方》卷十八)

治蛇骨刺人毒痛方。

以鐵精如大豆者,以管吹瘡內。(《肘後方》卷七)

治蛇繞人不解方。

以熱湯淋之,即解。若無湯者,令人就溺之亦解。(《醫心方》卷十八)

入山草闢眾蛇方。

乾薑 生麝香 雄黃

上三味,等分,搗,以小絳囊盛,男左女右帶佩,則蛇逆者闢。人為蛇所中,便以治之,如無麝香,以射罔和帶之,治諸毒良。(《外臺》卷四十)

仙人入山草法。

闢蛇之藥雖多,唯以武都雄黃為上,帶一塊,古稱五兩於肘間,則諸蛇毒物莫之敢犯,他人中者,便摩以治之。又帶五蛄黃丸良,以丸有蜈蚣故也。人入山伐船,有大赤足蜈蚣置管中繫腰。又有𪚻龜啖蛇,帶其尾亦好。䲰日喙彌佳。禁法中亦有單行輕易者,今疏其數條,然皆須受而後行。不爾,到山東口住立,存五蛇,一頭乃閉氣以物屈刺之,因左回兩步,思作蜈蚣數千以衣身,便行無所畏也。(《外臺》卷四十)

治蠍螫人方

治蠍蟲螫人方。

余身經遭此毒,手指痛苦不可忍,諸法治皆無效,有人見令以冷水漬指,亦漬手,即不痛。水微暖便痛,即以冷水漬,小暖即易之。余處冷水浸故布以拓之,此實大驗。(《外臺》卷四十)

又方

蠍有雄雌,雄者止痛在一處,雌者痛牽諸處。若是雄者,用井底泥敷之,溫則易。雌者用當屋及溝下泥塗之。若不值天雨,可用新汲水從屋上淋下,於下取泥敷之。(《外臺》卷四十)

又方

畫地作十字,取上土,水服五分匕。(《外臺》卷四十)

治蠼螋尿瘡方

治蠼螋尿瘡方。

燒鹿角搗末,以苦酒和敷之。已有汁者,燒道邊弊蒲席灰以敷之。(《外臺》卷四十)

又方

槐白皮(半斤,切) 苦酒(二升)

上二味,漬半日,刮去瘡處以洗,日五、六遍,末赤小豆和苦酒敷之,燥即易之。小兒以水和敷之,甚良。(《外臺》卷四十)

又方

嚼大麥以敷之,日三。(《外臺》卷四十)

又方

以豬脂、燕巢中土,苦酒和以敷之。(《醫心方》卷十七)

治狂犬咬人方

治凡犬咬人方。

以苦酒和灰塗之,良。(《外臺》卷四十)

又方

以火炙臘灌創中。(《醫心方》卷十八)

又方

取灶中熱灰粉創中,裹敷立愈。(《醫心方》卷十八)

以頭垢少少內瘡中,以熱牛屎塗之佳。(《肘後方》卷七)

治猘犬咬人方。

先嗍卻惡血,灸瘡中十壯,明日以去,日灸一壯,滿百乃止。忌酒。(《肘後方》卷七)

又方

刮虎牙若虎骨,服一匕。已發如猘犬者,服此藥即瘥。(《肘後方》卷七)

又方

頭髮、蝟皮。

上二物,燒末,等分,水和飲一杯。若或已目赤口噤者,折齒下之。(《肘後方》卷七)

眾治不瘥,毒攻人煩亂,㖦已作犬聲者方。

髑髏骨燒灰末,以東流水和服方寸匕,以活止。

凡狂犬咋人,七日輒應一發,過三七日不發則免也。要過百日,乃為大免。每至七日,輒當搗薤汁飲二、三升。又當終身禁食犬肉蠶蛹,若食此,發則不可救之。瘡未瘥之間,亦忌食生魚,諸肥膩肉及諸冷食,但於飯下蒸生魚,及就膩器中食便發,不宜飲酒,能過一年乃佳。若重發者治之方。

生食蟾蜍膾絕良。亦可燒炙食之。不必令其人知,初得齧便為此,則不發。(《外臺》卷四十

治馬咋踏及諸馬物傷人方

治馬咋及踏人,作瘡有毒,腫熱疼痛方。

割雞冠血點所齧瘡中,日三。若父馬用雌雞,母馬用雄雞。(《外臺》卷四十)

又方

取婦人月經敷之,最良。(《外臺》卷四十)

又方

取馬鞭稍三尺,鼠屎二七枚,燒末,以豬膏和塗之,立愈。(《外臺》卷四十)

治剝死馬,馬骨傷人手,毒攻欲死方。

取死馬腹中屎以塗之,即瘥。(《外臺》卷四十)

又方

絞飲其矢汁,燒末服方寸匕。(《外臺》卷四十)

治馬骨所刺,及馬血入舊瘡中,毒痛欲死方。

以熱桑灰汁,更番漬之,常日為之。冷即易,數日乃愈。若痛止而腫不消,煮炙石令熱,以熨之。炙瘡上亦佳。(《外臺》卷四十)

治馬血入人瘡中方。

以人糞敷瘡中。(《醫心方》卷十八)

治馬汗、馬毛入人瘡中,腫痛欲死方。

以水漬瘡,數易水便愈。(《醫心方》卷十八)

治人先有瘡而乘馬,馬汗若馬毛入瘡,及拂略著致令腫痛方。

大飲醇酒,取醉即愈。(《外臺》卷四十)

治馬汗入人瘡方。

燒雞毛末,以酒服方寸匕。(《外臺》卷四十)

治人體上先有瘡而乘馬、馬汗及馬毛入瘡中,或但為馬氣所蒸,皆致腫痛煩熱,入腹則殺人方。

燒馬鞭皮,以豬膏和敷之。(《外臺》卷四十)

治馬齧人陰卵脫出方。

推內之,以桑皮細作線縫之,取烏雞肝細銼塗之,且忍勿即小便,便愈。(《醫心方》卷十八)

卷第十

妊娠隨月養胎及服藥方

妊娠一月,名始胚,飲食精熟,酸美受御,宜食大麥,無食腥辛,是謂才正。

妊娠一月,足厥陰脈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厥陰內屬於肝,肝主筋及血,一月之時,血行痞澀,不為力事,寢必安靜,無令恐畏。

妊娠一月,陰陽新合為胎,寒多為痛,熱多卒驚,舉重腰痛腹滿胞急,卒有所下,當預安之,宜服烏雌雞湯方。

烏雌雞一隻(治如食法) 茯苓(一兩) 吳茱萸(一升) 芍藥 白朮(各三兩) 麥門冬(五合去心) 人參(三兩) 阿膠(二兩)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一兩切)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雞,取汁六升,去雞下藥,煮取三升,內酒三升,並膠烊盡,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若曾傷一月胎者,當預服補胎湯方。

細辛(一兩) 防風(二兩) 烏梅(一升) 吳茱萸(五合) 乾地黃 白朮(各一兩) 大麥(五合) 生薑(四兩)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溫三服。若寒多者,倍細辛、茱萸;若熱多渴者,去細辛、茱萸,加栝蔞根二兩;若有所思,去大麥加柏子仁三合。忌生菜、蕪荑、桃李、雀肉等物。一方有人參一兩。(《外臺》卷三十三)

妊娠二月,名始膏,無食辛臊,居必靜處,男子勿勞,百節皆痛,是謂胎始結。

妊娠二月,足少陽脈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少陽內屬於膽,膽主精,二月之時,兒精成於胞里,當慎獲驚動。

妊娠二月,始陰陽踞經,有寒多壞不成,有熱即萎,辛中風寒,有所動搖,心滿臍下懸急,腰背強痛,卒有所下,乍寒乍熱,艾湯主之方。

丹參(三兩) 當歸 人參 麻黃(去節) 艾葉 阿膠(炙各二兩) 甘草(一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一兩)

上九味,切,以酒三升,水一斗,內藥煮減半,去滓內膠,煎取三升,分溫三服。忌海藻、菘菜。

若傷二月胎者,當預服黃連湯方。

黃連 人參(各一兩) 吳茱萸(五合) 生地黃(五兩) 生薑(三兩)

上五味,切,以醋漿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每十日一作。若頗覺不安,加烏梅一升,加烏梅者不用漿,直用水耳。忌豬肉、冷水、蕪荑。一方用當歸半兩。(《外臺》卷三十三)

妊娠三月,名始胎,當此之時,未有定儀,見物而化,欲生男者操弓矢,欲生女者弄珠璣,欲子美好,數視璧玉,欲子賢良,端坐清虛,是謂外象而內感者也。

妊娠三月,手心主脈養,不可針灸其經,手心主內屬於心,無悲哀無思慮驚動。

妊娠三月,為定形,有寒大便青,有熱小便難,不赤即黃,卒驚恐憂愁嗔恚喜頓僕,動於經脈,腹滿繞臍苦痛,腰背痛,卒有所下,雄雞湯方。

雄雞(一隻治如法食) 甘草(炙) 人參 茯苓 阿膠 (各二兩) 黃芩 白朮(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五合) 芍藥(四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一兩切)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雞減半,內藥煮取半,內清酒三升並膠再煎,取三升分三服。一日盡之,當溫臥。忌海藻、菘菜、酢物、桃李、雀肉等。一方用當歸、芎藭二兩,不用黃芩、生薑。

若曾傷三月胎者,當預服茯神湯方。

茯神 丹參 龍骨(各一兩) 阿膠 當歸 甘草(炙) 人參(各二兩) 赤小豆(二十一粒) 大棗(十三枚擘)

上九味,切,酢漿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七日後服一劑,腰痛者加桑寄生二兩。忌海藻、菘菜。(《外臺》卷三十三)

妊娠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脈,宜食稻粳,羹宜魚雁,是謂成血氣,以通耳目,而行經絡。

妊娠四月,手少陽脈養,不可針灸其經,手少陽內輸三焦,四月之時,兒六腑順成,當靜形體,和心志,節飲食。

妊娠四月,為離經。有寒心下溫溫欲嘔,胸膈滿,不欲食。有熱小便難數,數如淋狀,臍下苦急。卒風寒,頸項強痛,寒熱。或驚動身軀,腰背腹痛,往來有時,胎上迫胸,心煩不得安,卒有所下,菊花湯方。

菊花(如雞子大一枚) 麥門冬(去心一升) 麻黃(三兩去節) 阿膠(三兩炙) 甘草(二兩炙) 當歸(二兩) 人參(一兩半) 生薑(五兩) 半夏(二兩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減半,內清酒三升,並阿膠煎,取三升,分三服,溫臥,當汗以粉粉之,獲風寒四、五日。忌羊肉、海藻、菘菜、餳等。

若曾傷四月胎者,當預服調中湯方。

芍藥(四兩) 甘草(炙) 芎藭 續斷(各一兩) 生李根白皮 柴胡 白朮(各三兩) 烏梅(一升) 當歸(一兩半) 生薑(四兩) 厚朴(炙) 枳實(炙各二兩)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八日復服一劑。一方用半夏二兩。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物。(《外臺》卷三十三)

妊娠五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氣,臥必晏起,沐浴浣衣,深其居處,厚其衣裳,朝吸天光,以避寒殃,其食稻麥,其羹牛羊,和以茱萸,調以五味,是謂養氣,以定五臟。

妊娠五月,足太陰脈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太陰內輸於脾,五月之時,兒四肢成,無大飢,無甚飽,無食乾燥,無自炙熱,無大勞倦。

妊娠五月,毛髮初生,有熱苦頭眩,心亂嘔吐,有寒苦腹滿痛,小便數,卒有恐怖,四肢疼痛,寒熱,胎動無常處,腹痛悶頓欲僕,卒有所下,阿膠湯方。

阿膠(四兩炙) 人參(一兩) 麥門冬(一升去心) 生薑(六兩) 吳茱萸 旋覆花 當歸 芍藥 甘草(炙) 黃芩(各一兩)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減半,內清酒三升並膠,微火煎,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服夜一,先食。再服便愈,不瘥更服,忌海藻、菘菜。

若曾傷五月胎者,當預服安中湯方。

甘草(炙) 芍藥(各二兩) 當歸 人參 乾地黃 芎藭(各二兩) 五味子(五合) 麥門冬(去心一升) 大麻仁(五合) 生薑(六兩) 大棗(三十五枚擘) 黃芩(一兩)

上十二味,切,以水七升,清酒五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七日復服一劑。忌菘菜、海藻、蕪荑。(《外臺》卷三十三)

妊娠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身欲微勞,無得靜處,出遊於野,數觀走犬、馬,食宜鷙鳥、猛獸之肉,是謂變腠理紉筋,以養其力,以堅背膂。

妊娠六月,足陽明脈養,不可針灸其經,足陽明內屬於胃,主其口目,六月之時,兒口目皆成,調五味,食甘美,無大飽。

妊娠六月,卒有所動不安,寒熱往來,腹內脹滿,身體腫,驚怖,忽有所下,腹痛如欲產,手足煩疼,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去心一升) 甘草(炙) 人參(各一兩) 乾地黃(三兩) 黃芩(二兩) 阿膠(四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五枚擘)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減半,內清酒二升並膠,煎取三升,分三服,每服如人行三、四里,中間進糜粥。忌海藻、菘菜、蕪荑。

若曾傷六月胎,當預服柴胡湯方。

柴胡(四兩) 芍藥(一方作紫葳) 白朮 甘草(炙各二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蓯蓉(一兩) 芎藭(二兩) 乾地黃(五兩) 生薑(六兩) 大棗(三十枚擘)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中間進糜粥,勿食生冷及堅強之物,七日更服一劑。忌海藻、菘菜、蕪荑、桃李,雀肉等。一方有黃芩二兩。

妊娠七月,始受木精,以成骨,勞身搖肢,無使定止,動作屈伸,以運血氣,自此後居處必燥,飲食避寒,常食粳稻,以密腠理,是謂養骨而堅齒。

妊娠七月,手太陰脈養,不可針灸其經,手太陰內屬於肺,肺主皮毛,七月之時,兒皮毛已成,無大言,無號哭,無薄衣,無洗浴,無寒飲。

妊娠七月,忽驚恐,搖動,腹痛,卒有所下,手足厥冷,脈若傷寒,煩熱腹滿,短氣,常苦頸項腰背強,蔥白湯方。

蔥白(長三四寸十四枚) 半夏(洗) 麥門冬(去心各一升) 生薑(八兩) 甘草(炙) 當歸 黃耆(各三兩) 阿膠(四兩) 人參(一兩半) 黃芩(一兩) 旋覆花(一把)

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減半,內清酒三升並膠,煎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溫臥當汗出,若不出者加麻黃二兩煮,服如前法,若秋後勿強責汗。忌羊肉、餳、海藻、菘菜等。

若曾傷七月胎者,當預服杏仁湯方。杏仁(去雙仁皮尖) 甘草(炙) 鍾乳(研各二兩) 麥門冬(去心) 吳茱萸(各一兩) 乾薑(二兩) 五味子 粳米(各五合) 紫菀(一兩)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中間進食,七日服一劑,忌海藻、菘菜。(《外臺》卷三十三)

妊娠八月,始常土精,以成膚革,和心靜息,無使氣極,是謂密腠理,光澤顏色。

妊娠八月,手陽明脈養,不可針灸其經,手陽明內屬於大腸,大腸主九竅,八月之時,兒九竅皆成,無食燥物,無輒失食,無忍大起。

妊娠八月,中風寒有所犯觸,身體盡痛,乍寒乍熱,胎動不安,常苦頭眩痛,繞臍下寒,時時小便,白如米汁,或青或黃,或使寒慄,腰背苦冷痛,而目視茫茫,芍藥湯方。

芍藥(四分) 人參 當歸 甘草(炙各三兩) 白朮(一兩) 厚朴(二兩炙) 薤白(切一升) 生薑(四兩切)

上八味,切,以水五升,酒四升合煮,取三升,分三服,日再夜一,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若曾傷八月胎者,當預服葵子湯方。(《外臺》卷三十三)

甘草(炙三兩) 芍藥(二兩一方四兩) 柴胡(三兩) 葵子(一升) 白朮(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二十枚擘) 厚朴(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十日服一劑。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妊娠九月,始受石精,以成皮毛,六腑百節,莫不畢備,飲醲食甘,緩帶自持而待之,是謂養毛髮,多才力。

妊娠九月,足少陰脈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少陰內屬於腎,腎主續縷,九月之時,兒脈續縷皆成,無處濕冷,無著炙衣。

妊娠九月,若卒下痢,腹滿懸急,胎上衝心,腰背痛,不可轉側,短氣,半夏湯方。

半夏(洗) 麥門冬(去心各五合) 乾薑(一兩) 當歸 吳茱萸 阿膠(炙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內白蜜八合,微火上溫,分四服,痢即止。忌血物、餳等。

若曾傷九月胎者,當預服豬腎湯方。

豬腎(一具) 茯苓 桑寄生 乾薑 乾地黃 芎藭(各三兩) 白朮(四兩) 麥門冬(一升去心) 附子(中者一枚炮) 大豆(三合)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腎令熟,去腎內諸藥,煎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十日更一劑。忌豬肉、冷冰、蕪荑、桃李、雀肉、酢物等。(《外臺》卷三十三)

妊娠十月,五臟俱備,六腑齊通,納天地氣于丹田,故使關節人神皆備,但俟時而生.(《外臺》卷三十三)

變女為男法。

取弓弦一枚,絳囊盛,帶婦左臂。(《醫心方》卷二十四)

治妊娠胎動及胎不長方

治妊娠胎動不安,腹痛,蔥白湯方。

蔥白(切一升) 阿膠(炙) 當歸 續斷 芎藭(各三兩) 銀(隨多少)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銀,取七升去銀,內余藥煎,取二升半,內膠令烊,分三服,不瘥更作。(《外臺》卷三十三)

治任身胎動,晝夜叫呼,口噤唇寒,及下利不息方。

已治艾葉一筥,以好酒五升,煮取四升,去滓,更煎取一升一服,口閉者開口灌之,藥下即安。(《醫心方》卷二十二)

治妊娠二、三月,上至八、九月,胎動不安,腹痛已有所見方。

艾葉 阿膠(炙) 芎藭 當歸(各三兩) 甘草(一兩炙)

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烊,分三服,日三。(《外臺》卷三十三)

妊娠六、七月,胎不安常處,旋覆花湯方。

旋覆花(一兩) 厚朴(炙) 白朮 枳實(炙) 黃芩 茯苓(各三兩) 半夏(洗十遍) 芍藥 生薑(各二兩)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先食,分五服,日三夜二。忌羊肉、餳、醋、桃李、雀肉等。(《外臺》卷三十三)

治妊娠動胎去血,腰腹痛方。

芎藭 阿膠 當歸 青竹茹(各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半,煮銀二斤,取六升,去銀內藥煎,取二升半,分三服,日再夜一,不瘥更作一劑。(《卷三十三》)

治妊娠二、三月,上至七、八月,頓僕失踞,胎動不安,傷損腰腹,痛欲死,若有所見,及胎奔上搶心,短氣,膠艾湯方。

當歸 芎藭 甘草(炙) 阿膠(炙) 芍藥(各二兩) 艾葉(三兩) 乾地黃(四兩)

上七味,切,以水五升,好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膠,更上火令膠烊,分三服,日三,不瘥更作,忌海藻、菘菜、蕪荑。(《外臺》卷三十三)

治婦人懷孕,數傷胎方。

鯉魚(二斤) 粳米(一升)

上二味,如法作臛,少著鹽,勿著蔥、豉、醋,食之甚良。一月中頓三過作效,安穩無忌。(《外臺》卷三十三)

治卒腹疼安胎方。

烏雞肝(一具) 切過,酒五合,服令盡,肝勿令入水中(《證類本草》卷十九)

治婦人懷胎不長方。

鯉魚長一尺者,水漬沒,內鹽如棗,煮令熟,取汁稍稍飲之,當胎所腹上當汗如鼻狀。雖有所見,胎雖不安者,十餘日輒一作此,令胎長大,甚平安。(《外臺》卷三十三)

治妊娠惡阻及子煩方

治婦人妊娠,惡阻嘔吐,不下食湯方。

青竹茹 橘皮(各五兩) 生薑 茯苓(各四兩) 半夏(五兩湯洗)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頻作。忌羊肉、餳、酢物等。(《外臺》卷三十三)

治妊娠嘔吐,不下食,橘皮湯方。

橘皮 竹茹 人參 白朮(各三兩) 生薑(四兩) 厚朴(炙二兩)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重作。忌桃李、雀肉等。(《外臺》卷三十三)

任身恆苦煩悶者,此子煩也,治之方。

時時服竹瀝,隨多少良。(《醫心方》卷二十二)

治妊娠水腫、腹痛、下痢方

治婦人妊娠,手腳皆水腫攣急方。

赤豆(五升) 商陸根(一斤切) 一方加澤漆一斤。

上三味,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常稍稍飲之,盡更作。(《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小豆五升,好豉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二服。(《醫心方》卷二十二)

治妊娠體腫,有水氣,心腹急滿湯方。

茯苓 白朮(各四兩) 旋覆花(二兩) 杏仁(去皮尖) 黃芩(各三兩)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二服飲之。忌桃李、雀肉、酢物等。(《外臺》卷三十三)

治妊娠腹大,胎間有水氣,生魚湯方。

生鯉魚(二斤) 生薑(五兩) 白朮(三兩) 芍藥 當歸(各三兩) 茯苓(四兩)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魚熟,澄清,取八升,內藥取三升,分三服。忌桃李、雀肉、酢物等。(《外臺》卷三十三)

治孕婦腹疼方。

赤小豆,東向戶中,吞二七枚良。(《醫心方》卷二十二)

治妊娠注下,利不止,或水,或膿血方。

熟艾(二兩) 石榴皮 阿膠(炙各三兩)

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醫心方》卷二十二)

治妊娠傷寒及瘧疾方

治妊娠傷寒,頭痛壯熱,肢節煩疼方。

前胡 知母(各三兩) 石膏(五兩) 大青 黃芩 梔子(各一兩) 蔥白(切一升)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絞去滓,分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七、八里,再服不利,忌熱面、羊肉。(《外臺》卷三十三)

治妊娠患瘧湯方。

常山(二兩) 甘草(一兩炙) 黃芩(三兩) 烏梅(十四枚擘) 石膏(八兩)

上五味,切,以水一升半,合漬藥一宿,煮三、四沸,去滓,初服六合,次服四合,後服兩合,凡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常山 竹葉(各三兩) 石膏(八兩碎) 糯米(一百粒)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第一服未發前一食久服之,第二服取臨欲發,餘一服用塗頭額及胸前五心,藥滓置頭邊,當日勿進水及進食,發過後乃進飲粥。忌生蔥菜。(《外臺》卷三十三)

治妊娠漏胞及胎墮下血方

妊娠血下不止,名曰漏胞,血儘子死方。

雞子十四枚取黃,以好酒二升煮,使如餳,一服之。(《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生地黃汁一升,酒四合,合煮三、四沸,頓服之,不止頻服。(《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乾地黃搗末,以三指撮,酒服,不過再三服。(《醫心方》卷二十二)

又方

生地黃半斤,㕮咀,以清酒二升煮三沸,絞去滓,服之無時,能多服佳。又加黃雌雞一頭,治如食法。

治妊娠漏胞方。

乾地黃(四兩) 乾薑(二兩)

上二味,搗篩,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外臺》卷三十三)

治妊娠胎墮下血不止方。

丹參(十二兩)

上一味,切,以酒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外臺》卷三十三)

產難死生候及治產難方

產難死生候:若母面赤舌青者,兒死母活。唇口青,口兩邊沫出者,子母俱死。面赤舌青沫出者,母死兒活。(《醫心方》卷二十三)

治產難方。

令夫從外含水,著婦口中二七過,立出。(《醫心方》卷二十三)

治難產,二、三日不出方。

槐子十四枚,蒲黃一合,內酒中溫服,須臾不生,更服之。(《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吞生雞子黃三枚,並少苦酒。(《外臺》卷三十三)

治產難日久氣乏方。

用赤小豆一升,以水九升,煮取汁,入炙過黃明膠一兩,同煎少時,一服五合,不過三、四服,即產。(《本草綱目》卷二十四)

若日月未至而欲產者方。

末知母,蜜和兔屎大,服一丸,痛不止,更一丸。(《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取夫衣帶五寸燒作灰,酒服立下。(《外臺》卷三十三)

治產難,或半生,或胎不下,或子死腹中,或著脊及在草數日不產,血氣上蕩心,女面無色,氣欲絕方。

煎成豬膏(一升) 白蜜(一升) 淳酒(二升)

上三味,合煎,取三升,分五服,極驗。(《醫心方》卷二十三)

治橫產方

治橫生方。

取梁上塵三指撮,酒服之。(《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菟絲子,酒若米汁服方寸匕,即出。(《醫心方》卷二十三)

又方

車前子服之如上法。(《醫心方》卷二十三)

治橫產及側或手足先出方。

可持粗針刺兒手足,入二分許,兒得痛,驚轉即縮,自當回順。(《外臺》卷三十三)

治逆產方

治逆產方。

燒錢令赤,內酒中飲之。(《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夫陰毛二七枚燒,以豬膏和丸如大豆,吞,兒手持丸出,神驗。(《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生不出,手足先見,燒蛇脫皮末,服刀圭,亦云三指撮,面向東酒服,即順。(《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彈丸二枚,搗末三指撮,溫酒服。(《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以手中指取釜底黑煤,交畫兒足下,順出。(《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取車肚中膏,畫腋下及掌心。(《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朱書左足下作千字,右足下作黑字。(《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真丹刀圭塗兒腋下。(《外臺》卷三十三)

逆生、橫生不出,手足先見方。

其父名書兒足下,即順。(《醫心方》卷二十三)

又方

以鹽塗兒足底,又可急搔爪之。(《醫心方》卷二十三)

治胎死欲令出方

治子死腹中方。

真珠二兩,酒服盡,立出。(《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取灶下黃土三指撮,酒服之立出。當著兒頭上。(《外臺》卷三十三)

治胎死在腹方。

取三家雞卵各一枚,三家鹽各一撮,三家水各一升,合煮,令產婦面東飲之,立出。(《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取瞿麥一斤,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不出更服。(《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葵子一升,阿膠五兩,水五升,煮取二升,頓服出。間日又服。(《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服水銀三兩,立出。(《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取夫尿二升,煮令沸,飲之。(《外臺》卷三十三)

治子死母中不出方。

榆皮(切一兩) 珍珠(一兩)

上二味,以苦酒三升,煮取一升頓服,死兒立出。(《外臺》卷三十三)

治子胎在腹內已死方。

甘草(一尺炙) 蒲黃(一合) 筒桂(四寸) 香豉(二升) 雞子(一枚)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頓服,胎胞穢惡盡去,大良。(《外臺》卷三十三)

治子死腹中,又妊兩兒,一兒活,一兒死,令腹中死者出,生者安。此方神驗,萬不失一。

蟹爪(一升) 甘草(二尺炙切) 阿膠(三兩炙)

上三味,以東流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三升,去滓,內膠令烊,頓服。不能頓服,分再服。若人困,挍口下藥,入即活。煎藥宜東向灶,以茅葦薪煮之。(《外臺》卷三十三)

治胞衣不下方

治胞衣不出方。

取苦酒服赤米一兩。(《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雞子一枚,苦酒一合,和飲之,即出。(《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男吞小豆七枚,女吞十四枚。(《醫心方》卷十四)

又方

末灶突中土三指撮,以水服之。(《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取炊簞當戶前燒服之。(《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取夫單衣蓋井上,立出。(《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牛膝半斤、葵子三升,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醫心方》卷二十三)

治胞衣不出,令胞爛牛膝湯方。

牛膝(四兩) 滑石(八兩) 當歸(三兩) 通草(六兩) 葵子(一升) 瞿麥(四兩)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牛、狗肉。(《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服蒲黃如棗大,良。(《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澤蘭葉(三兩) 滑石(五兩屑) 生麻油(二合)

上三味,以水一升半煮澤蘭,取七合,去滓,內滑石,生麻油,頓服之。(《外臺》卷三十三)

又方

生地黃汁一升,苦酒三合,暖服之,不能頓服,再服之。(《外臺》卷三十三)

治胞衣不出,並兒橫倒死腹中,母氣欲絕方。

半夏(二兩洗) 白蘞(二兩)

上二味,搗篩,服方寸匕。小難一服,橫生二服,倒生三服,兒死四服。亦可加代赭、瞿麥各二兩。(《外臺》卷三十三)

卷第十一

治產後煩悶及渴方

治產後血氣煩悶方。

取生地黃汁一升,酒三合相和,微溫頓服之。(《外臺》卷三十四)

治產後心悶,眼不得開方。

即當頭頂上取發如兩指大,強人牽之,眼即開。(《醫心方》卷二十三)

治產後渴,栝蔞湯方。

栝蔞(四兩) 麥門冬(去心) 人參(各三兩) 乾地黃(三兩) 甘草(二兩炙) 干棗(二十枚)土瓜根(五兩)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良。(《外臺》卷三十四)

治產後咳嗽、中風及心腹痛方

治產後風,傷寒咳嗽,多疾唾黏。

甘草 桔梗(各六分) 款冬花(四分) 生麥門冬 生地黃(各十二分) 蔥白(一握) 豉(二合舊方不與蔥白與豉)

上水二升,煎取八合,食後良久,兩服。(《產寶》卷下)

治產後中風,眼反折,四肢搐搦,下藥可立待,應效如聖散。

荊芥穗子為末,酒服二錢,必效。(《證類本草》卷二十八)

大岩蜜湯,治產後心痛方。

乾地黃 當歸 獨活 甘草 芍藥 桂心 小草 細辛(各一兩) 吳茱萸(一升) 乾薑(三兩)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良。(《外臺》卷三十四)

治產後腹痛方。

當歸一斤切,酒一斗,煮取七升,以大豆四升熬,酒洗熱豆,去滓,隨多少服,日二。(《醫心方》卷二十三)

治產後二便不通及失禁方

治產後津液竭燥,大小便不通方。

芍藥 大黃 枳殼 麻仁(研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空心熟水下二十丸,漸加之,以利為度。(《產寶》卷下)

治產後秘塞,大小便不通方。

用桃花、葵子 滑石 檳榔等分,為末,每空心蔥白湯服二錢,即利。(《本草綱目》卷二十九)

治產後遺糞,不知出時方。

白蘞 芍藥(各二分)

上二味,搗為散,以酒服方寸匕。(《外臺》卷三十四)

治產後遺糞方。

取礬石燒,牡蠣熬,各等下篩,酒服方寸,日三。亦治男子。(《外臺》卷三十四)

治婦人遺尿方。

礬石二兩燒令沸汗盡,牡蠣肉二兩,下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醫心方》卷二十一)

治產後患淋及小便數方

治產後卒患淋,石葦湯方。

榆白皮(五兩) 石葦(去毛) 黃芩 通草(各三兩) 大棗(三十枚) 葵子(一升) 白朮(一兩)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四服。(《外臺》卷三十四)

治產後患淋,小便痛方。

石葦(炙去毛) 黃芩(各二兩) 通草 芍藥 甘草 冬葵子(各三兩) 榆白皮(五合)

上水二升,煎取一升,空心溫溫服。(《產寶》卷中)

治產後淋瀝不通方。

用葵子一合,朴硝八分,水二升,煎八合,下硝服之。(《本草綱目》卷十六)

治產後小便數兼渴,栝蔞湯方。

桑螵蛸(炙二兩) 甘草(炙二兩) 黃連(二兩) 生薑(二兩) 栝蔞(三兩) 人參(三兩) 干棗(五十枚)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外臺》卷三十四)

治產後無乳及陰道不閉方

治乳無汁方。

取栝蔞根切一升,酒四升,煮三沸,去滓,服半升,日三。(《醫心方》卷二十三)

下乳汁方。

栝蔞子淘洗控干,炒令香熟,瓦上㩉令白色,為末,酒調下一匕,合面臥少時。(《證類本草》卷八)

治婦人產後冷,玉門開不閉,硫黃洗方。

石硫黃(研) 蛇床子(各四分) 菟絲子(五分) 吳茱萸(六分)

上四味,搗散,以湯一升,投方寸匕,以洗玉門,瘥止。(《外臺》卷三十四)

治婦人帶下、漏下及症瘕方

治婦人帶下赤白色方。

益母草花開時採,搗為末,每服二錢,食前溫湯調下。(《證類本草》卷六)

治婦人女子忽暴崩中,血不斷,或如鵝鴨肝者方。

小薊根(六兩) 阿膠(炙) 當歸 芎藭 續斷 青竹茹(各三兩) 灶中黃土 地榆根(各四兩) 生地黃(八兩) 赤馬通(汁一升)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合馬通汁,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未全止,服三、四劑後,服此丸方。

續斷 甘草(炙) 鹿茸(炙) 小薊根 丹參(各五分) 乾地黃(十分) 芎藭 阿膠(炙) 赤石脂 當歸(各六分) 地榆(六分) 柏葉(四分熬) 秦牛角䚡(炙黃) 龜甲(各十二分炙令黑)

上十四味,搗篩,蜜丸如桐子,以酒服十丸,日再,加至三十丸。(《外臺》卷三十四)

治婦人漏下不止散方。

鹿茸(三兩) 當歸(二兩) 蒲黃(一兩) 阿膠(三兩) 烏賊骨(二兩去甲)

上五味,下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醫心方》卷二十一)

治婦人漏下病不斷,積年困篤方。

取鵲重巢柴合燒末,服方寸匕,日三。鵲重巢者,去年在巢中產,今歲更在其上覆作巢是也。(《醫心方》卷二十一)

治婦人臍下結堅,大如杯升,月經還通,寒熱往來,下痢羸瘦,此為症氣,不可治。未生症者可治方。

生地黃(三十斤取汁) 乾漆(一斤熬)

上二味,搗漆為散,內生地黃汁中微火煎,令可丸,酒服桐子大三丸,至七、八丸,即止。(《外臺》卷三十四)

治婦人陰脫及陰瘡、陰癢方

治婦人陰下脫散方。

當歸 黃芩 牡蠣(熬各二兩) 芍藥(一兩半) 蝟皮(一兩切熬)

上五味,搗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禁舉重,良。(《外臺》卷三十四)

治婦人產後陰下脫方。

取蛇床子一升,布裹炙熨之。亦治陰中痛。(《外臺》卷三十四)

治婦人陰下挺出方。

蜀椒 烏頭 白芨(各二分)

上三味,搗篩,以方寸匕綿裹內陰中,入三寸,腹中熱,明旦更著,瘥止。(《外臺》卷三十四)

治婦人陰中癢,脫下方。

取車釭膏敷之,即瘥。(《醫心方》卷二十一)

治婦人陰中痛生瘡方。

羊脂(一斤) 當歸 杏仁(去皮尖) 白芷 芎藭(各一兩)

上五味,細切,羊脂和,置甑中蒸之,藥成,取如大豆一枚,綿裹藥內陰中,日一度。(《外臺》卷三十四)

治女子陰瘡方。

末硫黃敷上。(《肘後方》卷五)

又方

末雄黃、礬石各二分,麝香半分,搗敷。(《肘後方》卷五)

治男女陰蝕略盡方。

蝦蟆 兔矢

上二味,分等,搗篩,以敷瘡上。(《醫心方》卷二十一)

治婦人陰中癢,如蟲行狀方。

礬石(三分熬) 芎藭(四分) 真丹砂(少許)

上三物,下篩,以綿裹,內陰中,蟲自死。(《醫心方》卷二十一)

治婦人妒乳瘡痛方

治婦人妒乳、乳癰。諸產生後,宜勤擠乳,不宜令汁蓄積,不去便不復出,惡汁於內引熱,溫壯結堅掣痛,大渴引飲,乳急痛,手不得近,成妒乳,非癰也方。

始妒乳,急灸兩手魚際各二七壯,斷癰脈也。便可令小兒手助捋之,則乳汁大出,皆如膿狀,內服連翹湯,汁自下,外以小豆散薄塗之癰處,當瘥。(《外臺》卷三十四)

治產後不自飲兒,及失兒無兒飲乳,乳蓄喜結癰。不飲兒令乳上腫者方。

以雞子白和小豆散敷乳房令消結也,若飲兒不泄者,數捻去之,亦可令大者子含水,使漱口中冷,為嗍取乳汁吐去之,不含水漱,令乳頭作瘡,乳孔寒也。(《外臺》卷三十四)

治妒乳、乳癰,連翹湯方。

連翹 升麻 杏仁 射干 防己 黃芩 大黃 芒硝 柴胡(各三兩) 芍藥 甘草(炙各四兩)

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服。忌海藻、菘菜。(《外臺》卷三十四)

又方

取葵莖燒灰搗散,服方寸匕,日三即愈。(《外臺》卷三十四)

治妒乳生瘡方。

蜂房 豬甲中土 車轍中土等分

上三味,末,苦酒和塗之,良。(《外臺》卷三十四)

治婦人女子乳頭生小熱瘡,搔之黃汁出,侵淫為長,百治不瘥者,動經年月,名為妒乳病。婦人飲兒者,乳皆欲斷,世論苟抄乳是也。宜以赤龍皮湯及天麻湯洗之,敷二物飛鳥膏及飛鳥散佳,始作者可敷以黃芩漏蘆散及黃連胡粉散並佳,方如下:

赤龍皮湯方

槲皮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夏冷用之,秋冬溫之,分以洗乳,亦洗諸深敗爛久瘡,洗畢敷膏散。(《外臺》卷三十四)

天麻草湯方

天麻草切五升,以水一斗半,煎取一斗,隨寒溫分洗乳,以殺癢也。此草葉如麻葉,冬生夏著花,赤如鼠尾花,亦以洗侵淫黃爛熱瘡、癢疽濕陰蝕瘡,小兒頭瘡,洗畢敷膏散。(《外臺》卷三十四)

飛鳥膏散方

用燒硃砂作水銀上黑煙(一名細粉者三兩) 礬石(三兩燒粉)

上二味,以絹篩了,以甲煎和之令如脂,以敷乳瘡,日三。作散者不須和,有汁自著可用散,亦敷諸熱瘡、黃爛侵淫瘡、蜜瘡、丈夫陰蝕癢濕、諸小兒頭瘡疳蝕、口邊肥瘡、蝸瘡等,並以此敷之。(《外臺》卷三十四)

黃連胡粉膏散方

黃連(二兩) 胡粉(十分) 水銀(一兩同研令消散)

上三味,搗黃連為末,三物相和,合皮裹熟挼之自和合也。縱不成一家,且得水銀細散入粉中也。以敷乳瘡,諸濕癢黃爛肥瘡,若著甲煎為膏。(《外臺》卷三十四)

治妒乳方。

黃芩 白蘞 夕藥

上三物,分等,下篩,以漿服一錢五匕日五服。(《醫心方》卷二十一)

又方

左乳結者去右乳汁,右乳結者可去左乳汁。(《醫心方》卷二十一)

又方

搗生地黃薄之,熱則易。(《醫心方》卷二十一)

治婦人乳癰方

治乳癰方。

大黃(二兩) 莽草(二分) 伏龍肝(十二分) 乾薑(二分) 

上四味,搗末,以酢和塗乳上,即效止。一方生薑極驗,可用也。(《外臺》卷三十四)

又方

取鹿角下篩散,以豬頷下清汁服方寸匕,不過再服,亦以醋漿服之良。(《外臺》卷三十四)

治乳癰,四物膠薄貼方。

膠(炙) 大黃 莽草 細辛

上各等分,搗末,以雞子白和塗紙上,貼腫,頻易,晝夜貼之,割紙穿如錢大,出腫頭。(《外臺》卷三十四)

治乳癰,三物桂心貼方。

桂心(三分) 烏頭(二分) 甘草(二分)

上搗散,以苦酒和,塗腫上,以小紙覆濡其上,將乳居其中,以乾布置乳下,須臾布當濡,有膿水也佳。(《外臺》卷三十四)

乳癰二、三百日,眾治不瘥,但堅紫色方。

柳根削上皮,搗熬令溫,盛囊熨乳上,一宿則愈。(《醫心方》卷二十一)

治乳癰方。

大黃 鼠糞(濕者) 黃連(各一分)

上二物,為末,鼠矢更搗,以黍米粥清和,敷乳四邊,痛即止愈。無黍米用粳米並得。(《肘後方》卷五)

又方

牛、馬矢敷,並佳,此並消去。(《肘後方》卷五)

治婦女乳癰妒腫方。

取研米槌煮令沸,絮中覆乳,以熨上,當用二枚,牙熨之,數十回止。(《肘後方》卷五)

治婦人傷於丈夫及交接出血方

治女人傷於丈夫,四體沉重,噓吸頭痛方。

生地黃(八兩) 芍藥(五兩) 香豉(一升) 蔥白(切一升) 生薑(四兩) 甘草(二兩炙)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得重作,慎房事。(《外臺》卷三十四)

治童女始交接陽道違理,及他物所傷犯,血出流離不止方。

取釜底墨,斷葫蘆以塗之。(《外臺》卷三十四)

又方

燒發並青布,末為粉,塗之。(《外臺》卷三十四)

又方

以麻油塗之。(《醫心方》卷二十八)

又方

割雞冠取血塗之。(《外臺》卷三十四)

治小兒夜啼、盜汗方

治小兒夜啼方。

取空井中草懸戶上,勿令母知。(《醫心方》卷二十五)

治小兒盜汗方。

麻黃根三分,故扇燒作屑一分,治,合乳汁飲三分匕,大人方寸匕,日三。(《醫心方》卷二十五)

治小兒驚風、疳氣及瘧疾方

治急驚風,靈神膏方。

赤茯神 硃砂(各一兩) 麥門冬(五錢) 麝香(二錢半)

上為末,蜜和作小餅子,每一餅臨睡以薄荷湯下,神效。一老醫乃三世小兒科家傳,只有四、五藥愈病無數。如小兒驚搐多是熱證,不宜便用驚風藥,只以導赤散加防風、竹葉同煎,用二、三帖,導去心驚邪熱,其搐便止,次服靈神膏。(《東醫寶鑑·雜病篇》卷十一)

治小兒疳氣不可治,神效丹。

綠礬用煅,通赤取出,用釅醋淬過,復煅,如此三度,細研,用棗肉和丸,如綠豆大,溫水下,日進兩三服。(《證類本草》卷三)

治小兒瘧病方。

桃葉二七枚,按心上,艾灸葉上十四壯。(《醫心方》卷二十五)

治小兒癬及惡瘡方

治小兒癬方。

以蛇床子末,以白膏和敷之。(《外臺》卷三十六)

又方

以水銀合胡粉敷之。(《醫心方》卷二十五)

治小兒惡瘡久不瘥方

浣其父褌取汁,以浴兒,勿令兒及父知,大良。(《醫心方》卷二十五)

治小兒頭面瘡及耳瘡方

治小兒頭瘡、月蝕、口邊肥瘡、蝸瘡悉瘥,黃連胡粉膏散方。

黃連(二兩) 胡粉 水銀(研入各一兩)

上三味,搗為散,相和水銀研令相得,以敷瘡上,縱黃汁引成瘡,亦以粉之,即瘥。一方有白礬一兩燒,蛇床子一兩末,入用亦甚妙,至耳邊到項上並用。(《外臺》卷三十六)

治小兒面瘡方。

丹茱萸葉,以東流水煮,以浴良。(《醫心方》卷二十五)

治小兒耳瘡方。

燒馬骨灰粉敷之。(《外臺》卷三十六)

又方

敷雞屎白佳。(《外臺》卷三十六)

治小兒聤耳方。

桃核中仁,熟治末,熱或以裹塞耳,常用良。(《醫心方》卷二十五)

卷第十二

治眼病方

治目赤痛方。

甘竹葉(二七片) 烏梅(四兩碎) 大錢(三文)

上三味,以水二升,洗漬藥半日,早向東灶煮之三沸,三上三下,取二合,臥以注目眥。(《外臺》卷二十一)

治目赤痛,洗眼方。

蕤核仁(二十枚,碎) 苦竹葉(一把) 細辛(半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半升,以洗眼,日三、五度,甚妙。(《外臺》卷二十一)

治目痛三十年方。

取蟲螺一枚,以水洗之,內燥杯中,使螺口開,以黃連一枚,內螺口中,螺飲黃連,黃連苦,螺吐汁,以綿注眥中。(《醫心方》卷五)

治目卒癢且痛方。

削乾薑令圓滑,內眥中,有汁,拭姜復內之,味盡易之。(《外臺》卷二十一)

治目中腫痛方。

搗枸杞汁洗之,日六、七度。(《外臺》卷二十一)

治目中風腫,弄眼方。

礬石(二錢,熬末)

上一味,以棗膏和如彈丸,以磨目上下,食頃止,日三。(《外臺》卷二十一)

補肝蕪菁子散,常服明目方。

蕪菁子一升,水三升,煮令熟,曝干末,下篩,以井花水和服方寸匕,日三。稍加至三匕。(《醫心方》卷五)

治目不明若淚出方。

用烏雞膽,臨眠敷之良。(《醫心方》卷五)

又方

摘小酸模莖,汁注四眥,數為之。(《醫心方》卷五)

明目,令發不落方。

十月上巳日,取槐子內新罌中,封口三十日,洗去皮。初服一枚,再服二枚,至十日服十枚,滿十日卻從一起。(《外臺》卷二十一)

治目中風寒,淚出,眥赤癢,乳汁煎方。

黃連(三分) 蕤仁(二分) 乾薑(四分)

上三味,搗篩,以乳汁一升,漬藥一宿,明旦於微火上煎得三合,綿絞去滓,取如米,內眥中。(《外臺》卷二十一)

治毒病後,目赤痛有翳方。

冷水漬青布,以掩目。(《醫心方》卷十四)

又若生翳者。

燒豉二七枚,末,內管中以吹之。(《醫心方》卷十四)

治白翳覆瞳子黑精,龍骨散方。

龍骨(一分) 貝齒(三枚燒) 礬石(一分燒)

凡三物,治下篩,著眥頭,日二。(《醫心方》卷五)

治眼暗,熱病後失明方。

以羊膽敷,旦暮各一。(《外臺》卷二十一)

治熱病後,百日食五辛者,必目暗方。

鯽魚作臛熏之。(《證類本草》卷二十)

治雀目如神,黃蠟不以多少,器內熔成汁,取出入蛤粉相和,得所成球,每用以刀子切下二錢,以豬肝二兩批開,摻藥在內,麻繩扎定,水一碗,同入銚子內煮熟,取出乘熱熏眼,至溫冷並肝食之,日二,以平安為度。(《證類本草》卷二十)

治風眼爛眥者方。

竹葉(四分) 柏白皮(六分) 黃連(四分)

上三味,切,以水二升,煎取五合,稍稍滴兩眥,日三度,忌豬肉。(《外臺》卷二十一)治目中眯方。

旦起封戶門,再拜已言:戶門狹小,不足宿客,便愈。(《醫心方》卷五)

治耳病方

治耳聾方。

杏仁(去皮尖熬) 葶藶子(熬) 鹽末(各等分)

上三味,搗研,以少許豬脂和合煎,以綿裹塞耳。(《外臺》卷二十二)

又方

附子(炮) 瓜子 杏仁(去皮熬各等分)

上三味,搗,以綿裹,塞耳中。(《外臺》卷二十二)

又方

巴豆十四枚,搗。鵝脂半兩,火熔,內巴豆和,取如小豆,綿裹內耳中,瘥,日一易。瘥三十年聾。(《肘後方》卷六)

治聤耳出膿水散方。

礬石(三兩) 烏賊魚骨(一兩) 黃連(一兩) 龍骨(一兩)

上四味,搗末,以棗核許綿裹,塞耳中,日再。(《外臺》卷二十二)

治耳痛有汁出方。

熬杏仁令赤黑,搗如膏,以綿裹塞耳,日三易,三日即愈。(《肘後方》卷六)

治蜈蚣入耳方。

炙豬肉掩耳,即出。(《外臺》卷二十二)

治鼻病方

治鼻中息肉,通草散方。

通草(半兩) 礬石(一兩熬) 真朱(一銖) 細辛(三分)

凡四物,合冶下篩,展綿如棗核,取藥如小豆,著綿頭,內鼻中,日再。(《醫心方》卷五)

治口舌病方

治口中臭散方。

甘草(五兩) 芎藭(四兩) 白芷(三兩)

凡三物,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醫心方》卷五)

治口瘡方。

升麻 黃柏 大青

上三味,以水煮含之,冷吐,瘥止。(《外臺》卷二十二)

又方

蘆根(四兩) 黃柏 升麻(各三兩) 生地黃(五兩)

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含,取瘥。含極冷吐,卻更含之。(《外臺》卷二十二)

治口中生瘡方。

取黃柏削去皮,作如鴨舌含之,咽汁彌好,蜜漬含亦佳。(《醫心方》卷五)

治重舌方。

以鈹針刺舌下腫者,令血出愈,勿刺大脈也。(《醫心方》卷五)

治唇病方

治沈唇緊唇方。

以青布卷燒炷著斧上,取汁塗之良。(《外臺》卷二十二)

又方

取亂髮、蜂房、六畜毛燒作灰,以豬脂和如膏,敷。(《外臺》卷二十二)

又方

鱉甲及頭垢,燒灰敷之。(《外臺》卷二十二)

又方

礬石燒末,和胡粉敷之,瘥。(《外臺》卷二十二)

治牙齒病方

治齒痛方。

雞屎白燒灰末,以綿裹,置齒痛上咬咋之,瘥。(《外臺》卷二十二)

又方

芎藭 細辛 防風 礬石(燒令汁盡) 附子(炮) 藜蘆 莽草

上七味,等分,搗篩為末,以綿裹彈丸大,酒漬燙所患處,含之勿咽汁。(《外臺》卷二十二)

又方

獨活(三分) 黃芩 芎藭 當歸 蓽茇(各二兩) 丁香(一兩)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微微含漱良久,吐卻更含。(《外臺》卷二十二)

又方

含白馬尿,隨左右含之,不三、五口瘥。(《外臺》卷二十二)

又方

胡麻五升,水一斗,煮取五升,含漱吐之。莖葉皆可用之,神良,不過二劑,腫痛即愈。(《證類本草》卷二十四)

治牙齒疼痛方。

取枯竹,燒竹一頭,以注錢上,得汁,多著齒上,即瘥。(《外臺》卷二十二)

治齲齒方。

取松脂銳如錐,注齲孔內,須臾齲蟲緣松脂出。(《外臺》卷二十二)

又方

煮雞舌香汁含之,瘥。(《外臺》卷二十二)

治風齒疼腫悶方。

莽草(二兩)

上一味,以水五升,煎取三升,含漱之,勿咽汁。(《外臺》卷二十二)

又方

椒(二十粒) 枳根皮 莽草 細辛 菖蒲 牛膝(各二兩)

上六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細細含之,以瘥為度,未瘥,更作取瘥。(《外臺》卷二十二)

治齒楚痛方。

生地黃 桂心

上二味合,以含嚼,咽汁無妨。(《外臺》卷二十二)

消齒壅法。

朴硝為末,敷之,消。(《東醫寶鑑·外形篇》卷二)

治喉病方

治喉痹方。

咬咀常陸根,苦酒熬令熱,以薄喉上,冷復易。(《醫心方》卷五)

治纏喉風及喉痹、牙宣、牙痛、口瘡,並小兒走馬疳方。

蠶蛻紙不計多少,燒成灰存性。

上煉蜜和丸如雞頭大,含化咽津。牙宣、牙痛,揩齦上。口瘡干敷患處。小兒走馬疳入麝香少許。貼患處佳。(《證類本草》卷二十一)

治面䵟、粉刺、面皰諸方

治面上暴生䵟方。

生杏仁去皮搗,以雞子白和,如煎餅面,入夜洗面,干塗之,經宿拭去,立愈。(《肘後方》卷六)

治䵟方。

茯芩末、白蜜,和塗上,滿七日即愈。(《肘後方》卷六)

治黑麵方。

牯羊膽、牛膽、淳酒三升,合煮三沸,以塗面,良。(《肘後方》卷六)

治人面體黎黑,膚色粗陋,皮厚狀醜方。

豬胰五具,淳酒和,夜敷之,寒月以為手面膏,神驗。(《肘後方》卷六)

服藥取白方。

取三樹桃花,陰乾末之,食前服方寸,日三。並細腰身。(《肘後方》卷六)

治卒病餘,面如米粉,敷者方。

熬礬石,酒和塗之,不過三度。(《肘後方》卷六)

治面胡粉刺方。

搗生菟絲,絞取汁,塗之。不過三、五上。(《肘後方》卷六)

治面上皻疱皯䵴方

蒺藜子 梔子仁 豉(各一升)

上三味,搗合如泥,以醶漿和如泥,臨臥以塗面上,日未出便洗,瘥。(《外臺》卷三十二)

木蘭散方

木蘭皮(一斤)

上一味,以三年酢漿漬之,百日出,於日中曝之,搗末,服方寸匕,日三。(《外臺》卷三十二)

治年少氣充面生疱瘡方。

胡粉半兩、水銀一兩、臘月豬脂和,熟研,令水銀消散,向暝以粉面,曉拭去,勿水洗,至暝又塗之,三度即瘥。(《肘後方》卷六)

治頸項頭面白駁及白禿方

治頸項及頭面上白駁,侵淫漸長似有癬,但無瘡,可治之方。

干鰻鱺魚脂以塗之,先洗拭駁上,外把刮之,使磣痛拭燥,然後以魚脂塗之,一塗便愈,難者不過三塗之。(《外臺》卷十五)

又方

取蛇脫皮熟摩之數百過,棄皮置草中。(《外臺》卷十五)

治身體白駁方。

取木空中水洗之,搗桂屑唾和敷駁上,日三。(《外臺》卷十五)

治白禿方。

以羊肉如作脯,炙令香,及熱以拓上,不過三、五度即瘥。(《外臺》卷三十二)

又方

先以皂莢湯熱洗,拭乾,以少油麻塗,再三,即瘥。(《肘後方》卷五)

又方

以大豆、髑髏骨二味,各燒末等分,以臘月豬脂和如泥塗之,立瘥。(《外臺》卷三十二)

治疣目及黑子方

治去疣目方。

七月七日以大豆一合,拭疣目上三過迄,使病疣目人種豆,著南向屋東頭第二霤中,豆生四葉,以熱湯沃殺,疣目便去矣。(《外臺》卷二十九)

又方

取松柏合和塗其上,一宿即不知處。(《外臺》卷二十九)

又方

作艾炷著疣目上灸之,三炷即除。(《外臺》卷二十九)

又方

以石硫黃突疣目六、七過,除。(《外臺》卷二十九)

去黑子及贅方。

生藜蘆灰(五升) 生薑灰(五升) 石灰(二升半)

上三味,合和令調,蒸令氣溜,取甑下湯一斗從上淋之,盡湯取汁,於鐵器中煎減半,更鬧火煎以雞羽搖中即然斷藥成,欲去黑子疣贅,先小傷其上皮令才破,以藥點之,此名三灰煎,秘方。(《外臺》卷二十九)

治漏液胡臭方

治人體及腋下狀如狐𤜦氣,世謂之胡臭方。

燒好礬石末,絹囊盛之,常以粉腋下,不過十度。(《外臺》卷二十三)治胡臭漏腋。有天生胡臭,有為人所染臭者,天生者難治,為人所染者易瘥,然須三年敷白礬散勿止,並服五香丸,乃可得瘥,勿言一度敷藥即瘥,止可敷藥時,暫得一度瘥耳。凡胡臭人,通忌食蕓薹、五辛,治之終身不瘥,胡臭方。

辛夷 芎藭 細辛 杜蘅 藁本(各三分)

上五味,㕮咀,以苦酒漬之一宿,煎三日,取汁敷之,以瘥為度。(《外臺》卷二十三)

治胡臭方。

牛脂和胡粉三合,煎令可丸,塗腋下,一宿即愈。(《外臺》卷二十三)

治漏腋,腋下及足心手掌陰下股里,常如汗濕致臭,六物胡粉敷方。

干枸杞根(半兩) 胡粉(一兩) 干商陸根(一兩) 滑石(一兩) 干薔薇根(半兩) 甘草(半兩炙)

上藥搗下篩,以苦酒和塗腋下,當微汗出,易衣復塗,著藥不過三敷便愈,或更發覆塗之,不可多敷,傷人腋,余處亦塗之。(《外臺》卷二十三)

治身體及腋下狐臭方。

正旦以小便洗腋下,即不臭,大神驗。(《肘後方》卷六)

又方

青木香(二兩) 附子(一兩) 石灰(一兩) 礬石(半兩燒)

上四味,細末,著粉腋中,汁出即粉之。(《肘後方》卷六)

治胡臭方。

辛夷 細辛 芎藭 青木香

上四物分等,搗篩為散粉之。(《醫心方》卷四)

又方

甘草 松樹根及皮 大棗 甜瓜子

上四物,分等,末,服方寸匕,日三。二十日覺,五十日身體並香,百日衣服床幃皆香。(《肘後方》卷六)

附:姚僧垣傳

姚僧垣字法衛,吳興武康人,吳太常信之八世孫也。曾祖郢,宋員外散騎常侍,五城侯。父菩提,梁高平令。嘗嬰疾歷年,乃留心醫藥。梁武帝性又好之,每召菩提討論方術,言多會意,由是頗禮之。

僧垣幼通洽,居喪盡禮。年二十四,即傳家業。梁武帝召入禁中,面加討試。僧垣酬對無滯。梁武帝甚奇之。大通六年,解褐臨川嗣王國左常侍。大同五年,除驃騎廬陵王府田曹參軍。九年,還領殿中醫師。時武陵王所生葛修華,宿患積時,方術莫效。梁武帝乃令僧垣視之。還,具說其狀,並記增損時候。梁武帝嘆曰:「卿用意綿密,乃至於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朕常以前代名人,多好此術,是以每恆留情,頗識治體。今聞卿說,益開人意。」十一年,轉領太醫正,加文德主帥、直閤將軍。梁武帝嘗因發熱,欲服大黃。僧垣曰:「大黃乃是快藥。然至尊年高,不宜輕用。」帝弗從,遂至危篤。梁簡文帝在東宮,甚禮之。四時伏臘,每有賞賜。太清元年,轉鎮西湘東王府中記室參軍。僧垣少好文史,不留意於章句。時商略今古,則為學者所稱。

及侯景圍建業,僧垣乃棄妻子赴難。梁武帝嘉之,授戎昭將軍、湘東王府記室參軍。及宮城陷,百官逃散。僧垣假道歸,至呈興,謁郡守張(嶸)〔嵊〕。嵊見僧垣流涕曰:「吾過荷朝恩,今報之以死。君是此邦大族,又朝廷舊臣。今日得君,吾事辨矣。」俄而景兵大至,攻戰累日,郡城遂陷。僧垣竄避久之,乃被拘執。景將候子鑑素聞其名,深相器遇,因此獲免。及梁簡文嗣位,僧垣還建業,以本官兼中書舍人。子鑑尋鎮廣陵,僧垣又隨至江北。

梁元帝平侯景,召僧垣赴荊州,改授晉安王府諮議。其時雖克平大亂,而任用非才,朝政混淆,無復綱紀。僧垣每深憂之。謂故人曰:「吾觀此形勢,禍敗不久。今時上策,莫若近關。」聞者皆掩口竊笑。梁元帝嘗有心腹疾,乃召諸醫議治療之方。咸謂至尊至貴,不可輕脫,宜用平藥,可漸宣通。僧垣曰:「脈洪而實,此有宿食。非用大黃,必無瘥理。」梁元帝從之,進湯訖,果下宿食,因而疾愈。梁元帝大喜。時初鑄錢,一當十,乃賜錢十萬,實百萬也。

及大軍克荊州,僧垣猶侍梁元帝,不離左右。為軍人所止。方泣涕而去。尋而中山公獲使人求僧垣。僧垣至其營。復為燕公於謹所召,大相禮接。太祖又遣使馳驛徵僧垣,謹(故)〔固〕留不遣。謂使人曰:「吾年時衰暮,疹疾嬰沉。今得此人,望與之偕老。」太祖以謹勳德隆重,乃止焉。明年,隨謹至長安。武成元年,授小畿伯下大夫。

金州刺史伊婁穆以疾還京,請僧垣省疾。乃云:「自腰至臍,似有三縛,兩腳緩縱,不復自持。」僧垣為診脈,處湯三劑。穆初服一劑,上縛即解;次服一劑,中縛復解;又服一劑,三縛悉除。而兩腳疼痹,猶自攣弱。更為合散一劑,稍得屈伸。僧垣曰:「終待霜降,此患當愈。」及至九月,遂能起行。

大將軍、襄樂公賀蘭隆先有氣疾,加以水腫,喘息奔急,坐臥不安。或有勸其服決命大散者,其家疑未能決,乃問僧垣。僧垣,曰:「意謂此患不與大散相當。若欲自服,不煩賜問。」因而委去。其子殷勤拜請曰:「多時抑屈,今日始來。竟不可治。意實未盡。」僧垣知其可瘥,即為處方,勸使急服。便即氣通,更服一劑,諸患悉愈。

天和元年,加授車騎大將軍、議同三司。大將軍、樂平公竇集暴感風疾,精神瞀亂,無所覺知。諸醫先視者,皆云已不可救。僧垣後至,曰:「困則困矣,終當不死。若專以見付,相為治之。」其家忻然,請受方術。僧垣為合湯散,所患即瘳。大將軍、永世公叱伏列椿苦利積時,而不廢朝謁。燕公謹嘗問僧垣曰:「樂平、永世俱有痼疾,若如僕意,永世瘥輕。」對曰:「夫患有深淺,時有克殺。樂平雖困,終當保全。永世雖輕,必不免死。」謹曰:「君言必死,當在何時?」對曰:「不出四月。」果如其言。謹嘆異之。六年。遷遂伯中大夫。

建德三年,文宣太后寢疾,醫巫雜說,各有異同。高祖御內殿,引僧垣同坐,曰:「太后患勢不輕,諸醫並云無慮。朕人子之情,可以意得。君臣之義,言在無隱。公為何如?」對曰:「臣無聽聲視色之妙,特以經事已多,准之常人,竊以憂懼。」帝泣曰「公既決之矣,知復何言!」尋而太后崩。其後復因召見。帝問僧垣曰:「姚公為儀同幾年?」對曰:「臣忝荷朝恩,於茲九載。」帝曰:「勤勞有日,朝命宜隆。」乃授騎驃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又敕曰:「公年過縣軍,可停朝謁。若非別敕,不勞入見。」

四年,高祖親戎東討,至河陰遇疾。口不能言;(臉)〔瞼〕垂覆目,不復瞻視;一足短縮,又不得行。僧垣以為諸臟俱病,不可並治。軍中之要,莫先於語。乃處方進藥,帝遂得言。次又治目,目疾便愈。末乃治足,足疾亦瘳。比至華州,帝已痊復。即除華州刺史,仍詔隨入京,不令在鎮。宣政元年,表情致仕,優詔許之。是歲,高祖行幸雲陽,遂寢疾。乃詔僧垣赴行在所。內史柳(昇)〔昂〕私問曰:「至尊貶膳日久,脈候如何?」對曰:「天子上應天心,或當非愚所及。若凡庶如此,萬無一全。」尋而帝崩。

宣帝初在東宮,常苦心痛。乃令僧垣治之,其疾即愈。帝甚悅。及即位,恩禮彌隆。常從容謂僧垣曰:「常聞先帝呼公為姚公,有之乎?」對曰:「臣曲荷殊私,實如聖旨。」帝曰:「此是尚齒之辭,非為貴爵之號。朕當為公建國開家,為子孫永業。」乃封長壽縣公,邑一千戶。冊命之日,又賜以金帶及衣服等。

大象二年,除太醫下大夫。帝尋有疾,至於大漸。僧垣宿直侍。帝謂隨公曰:「今日性命,唯委此人。」僧垣知帝診候危殆,必不全濟。乃對曰:「臣荷恩既重,思在效力。但恐庸短不逮,敢不盡心。」帝頷之。及靜帝嗣位,遷上開府儀同大將軍。隋開皇初,進爵北絳郡公。三年卒。時年八十五。遺誡衣白帢入棺,朝服勿斂。靈上唯置香奩,每日設清水而已。贈本官,加荊、湖二州刺史。

僧垣醫術高妙,為當世所推。前後效驗,不可勝記。聲譽既盛,遠聞邊服。至於諸藩外域,咸請託之。僧垣乃搜採奇異,參校徵效者,為《集驗方》十二卷,又撰《行記》三卷,行於世。

長子察在江南。(按:姚察《南史》有傳)

次子最,字士會,幼而聰敏,及長,博通經史,尤好著述。年十九,隨僧垣入關。世宗盛聚學徒,校書於麟趾殿,最亦預為學士。俄授齊王憲府水曹參軍,掌記室事。特為憲所禮接,賞賜隆厚。宣帝嗣位,憲以嫌疑被誅。隋文帝作相,追復官爵。最以陪遊積歲,恩顧過隆,乃錄憲功績為傳,送上史局。

最幼在江左,迄於入關,未習醫術。天和中,齊王憲奏高祖,遣最習之。憲又謂最曰:「爾博學高才,何如王褒、庾信。王、庾名重兩國,吾視之蔑如。接待資給,非爾家比也。爾宜深識此意,勿不存心。且天子有敕。彌須勉勵。」最於是始受家業。十許年中,略盡其妙。每有人造請,效驗甚多。隋文帝踐極,除太子門大夫。以父憂去官,哀毀骨立,既免喪,襲爵北絳郡公,復為太子門大夫。

俄轉蜀王秀友。秀鎮益州,遷秀府司馬。及平陳,察至。最自以非嫡,讓封於察,隋文帝許之。秀後陰有異謀,隋文帝令公卿窮治其事。開府慶整、郝偉等並推過於秀。最獨曰:「凡有不法,皆最所為,王實不知也。」榜訊數百,卒無異辭。最竟坐誅。時年六十七。論者義之。撰《梁後略》十卷,行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