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柏葉
側柏葉為柏科植物側柏的乾燥嫩枝梢與葉。栽培或野生。全國大部分地區多有生產。原植物生於土壤肥沃地,或石灰岩山地。味苦、澀,性寒。入肺、肝、脾經。功效涼血止血、生發烏髮。臨床用名有側柏葉、側柏葉炭。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柏葉(《金匱》)。
【釋名】
《綱目》雲:“柏有數種,入藥惟取葉扁而側生者,故曰側柏。”
【基原】
為柏科植物側柏的枝梢及葉。
【植物】
側柏 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 [Thuja orientalis L.; Biota orientalis (L.) Endl.] 又名扁柏(《滇南本草》)。分佈於內蒙古南部,東北南部,經華北向南達廣東、廣西北部,西至陝西、甘肅,西南至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採集】
全年均可採收,以夏、秋季採收為佳。剪下大枝,乾燥後取其小枝葉,紮成小把,置通風處風乾。不宜曝曬。
【化學成分】
葉含揮發油0.26%,油中主成分為α-側柏酮(α-thujone),還含側柏烯(thujene),小茴香酮(fenchone),蒎烯(pinene),丁香烯(caryophyllene)等。脂類成分: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癸酸(capric acid)。黃酮類成分:柏木雙黃酮(cupressuflavone),芹菜素(apigenin),槲皮苷(quercitrin),山柰酚-7-O-葡萄糖苷(kaempferol-7-O-glucoside),槲皮素-7-O-鼠李糖苷(quercetin-7-O-rhamnoside),楊梅樹皮素-3-O-α-L-鼠李糖苷(myricetin-3-O-α-L-rhamnoside),楊梅樹皮素(myricetin),扁柏雙黃酮(hinokiflavone),穗花杉雙黃酮(amentoflavone)等。另含10-二十九烷醇(10-nonacosanol),β-穀甾醇(β-sitosterol),縮合鞣質(condensed tannin),去氧鬼臼毒素(deoxypodophyllotoxin),異海松酸(isopimaric acid)等。
【藥理】
1.止血作用 側柏葉煎劑可明顯縮短小鼠出血時間及兔凝血時間。其有效成分為槲皮苷和鞣質。側柏葉水煎液及60%醇提取物均有止血作用,能縮短小鼠的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醇提取物比水煎液作用好。炒側柏葉炭(炒炭)和燜煆側柏葉(燜煆炭)的止血作用較生側柏葉強,側柏葉燜煆炭可減少其揮發油的損失,增加鈣含量,加強止血作用。烘烤法炮製本品的作用優於蒸制法。
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側柏葉煎劑對卡他球菌、宋內氏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白喉桿菌、炭疽桿菌、乙型鏈球菌、肺炎雙球菌、流感病毒、皰疹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
3.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側柏及其所含黃酮類對小鼠有鎮咳、祛痰作用,能舒張支氣管平滑肌,緩解支氣管痙攣,且可部分阻斷Ach的作用。幹葉煎劑對小鼠有止咳作用。幹葉醇提取物對小鼠有祛痰作用。側柏葉煎劑醇沉部分對小鼠及豚鼠離體氣管平滑肌均有鬆弛作用,並可部分阻斷Ach的作用。其有效部分主要存在於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側柏葉有降低大鼠氣管-肺組織呼吸耗氧量的作用。
4.其他作用 側柏葉煎劑能顯著減少小鼠自發性活動和延長戊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側柏酮具有興奮作用,大劑量可致癲癇樣驚厥。側柏葉煎劑醇沉澱物灌胃或靜脈注射對麻醉貓有輕度降壓作用,並對離體兔耳血管有擴張作用。還可舒張離體腸段平滑肌,解除組織胺與Ach所致腸痙攣。
5.毒性 側柏葉煎劑小鼠灌胃的LD50為15.2g/kg。水煎劑經醇沉後,毒性明顯降低。側柏葉石油醚提取物小鼠灌胃的LD50為2.96g/kg。
【炮製】
1.側柏葉 取原藥材,除去雜、粗梗及果實,篩去灰屑。《世醫得效方》:“去粗梗。”生品長於清熱涼血,止咳祛痰。
2.側柏葉炭 取淨側柏葉置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內部焦黃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涼透。《十藥神書》:“燒存性,研極細末,用紙包,碗蓋於地上一夕,出火毒。”《本草匯纂》:“炒黑。”炒炭後偏於收斂止血。
3.炒側柏葉 取淨側柏葉,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黃色,取出放涼。《校注婦人良方》:“炒黃。”
4.焦側柏葉 取淨側柏葉置鍋內,用微火炒至焦黃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放涼。
5.醋側柏葉 取淨側柏葉,用武火邊炒邊灑醋,炒至呈黑色或黑褐色,取出,晾涼。每側柏葉100kg,用醋5kg。
6.鹽側柏葉 取淨側柏葉,用文火炒至熱透,顏色變深,將鹽水噴入,再炒至全黑,取出放涼。《壽世保元》:“鹽水炒,焙幹。”
7.蒸側柏葉 取側柏葉,蒸約3小時,呈油光熒綠色,取出,曬乾。《聖惠方》:“九蒸九曝,搗羅為末。”
側柏葉制炭後,揮發油含量明顯降低,鈣含量明顯增加,止血作用增強。側柏葉烘烤溫度在100~200℃時,止血作用非常顯著,焦側柏葉與200℃烘烤品止血作用相近。烘制側柏葉溫度易控制,成品得率高,成分損失少,止血效果好,優於傳統的炒炭法,該烘制法的工藝參數為160~180℃,時間20分鐘。體外抑菌實驗表明,側柏葉炒炭後抑菌作用減弱。
貯乾燥容器內,炮製品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藥性】
味苦、澀,性微寒。歸肺、肝、大腸經。體輕氣香,可升可降。
1.《別錄》:“味苦,微溫,無毒。”
2.《藥性論》:“味苦、辛,性澀。”
3.《本草匯言》:“味苦、澀,氣微寒。”
4.《藥品化義》:“屬陰,體潤,氣清香。入肝、心、脾、肺四經。”
5.《要藥分劑》:“可升可降,陰也。入肝、腎二經。”
【功效主治】
涼血止血,祛風除濕,化痰止咳,消腫散毒。主治咯血,吐血,衄血,尿血,血痢,腸風下血,崩漏,風濕痹痛,咳嗽痰多,丹毒,痄腮,燙傷。
1.《別錄》:“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痹,生肌。”
2.《藥性論》:“治冷風曆節疼痛。”
3.《日華子》:“炙罨凍瘡。燒取汁,塗頭,黑潤鬢髮。”
4.《本草正》:“善清血涼血,去濕熱濕痹,骨節疼痛。搗爛可敷火丹,散痄腮腫痛熱毒。”
5.《生草藥性備要》:“散血敷瘡,同片糖捶敷。亦治跌打。”
6.《醫林纂要·藥性》:“泄肺逆,瀉心火,平肝熱,清血分之熱。”
7.《嶺南采藥錄》:“涼血行氣,祛風,利小便,散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搗敷或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多服、久服,易致胃脘不適及食欲減退。
1.《本草匯言》:“性味苦寒多燥,如血病,系熱極妄行者可用,如陰虛肺燥,因咳動血者,勿用也;如痹病,系風濕閉滯者可用,如肝腎兩虧、血枯髓敗者,勿用也。”
2.《本草述》:“多食亦能倒胃。”
3.《本草求真》:“惡菊花。”
【應用配伍】
涼血止血 本品苦澀微寒,芳香性燥,功擅涼血泄熱,又有收斂止血之功,故為治療各種出血證的常用藥物,尤以血熱所致者多用,常配其他涼血止血藥以增強止血作用。凡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者,可與鮮生地、鮮荷葉、鮮艾葉配伍,如《婦人良方》四生丸;若尿血、血淋者,可與生地、黃芩、阿膠配用,如《十便良方》柏葉湯;或與藕節、車前草同用,如《醫學正傳》治血淋方;若腸風、痔血者,可與槐花相伍,如《普濟方》側柏散;若血痢腹痛者,可與黃連、地榆、阿膠、當歸合用,如《聖濟總錄》柏葉丸;若崩漏下血者,可與白芍相合,以固經止血,如《聖濟總錄》柏葉湯。本品亦可用於虛寒性出血,常配伍溫裏祛寒止血之劑,如中氣虛寒,吐血不止者,可與幹薑、艾葉相配,如《金匱》柏葉湯;下焦虛寒,便血不止者,宜與川斷、鹿茸、阿膠等伍用,如《張氏醫通》斷紅丸。
化痰止咳 本品既能清肺泄熱,又可化痰止咳,故常用於肺熱咳喘、痰黃稠難咯者,可與黃芩、沙參等配伍,以清肺化痰止咳;若治百日咳,則可與百部、沙參同用,如《福建藥物志》治百日咳方。
祛風除濕 本品能祛除風濕,可用於風濕痹痛,因其能清血中濕熱,對風濕熱痹、曆節風痛尤為適宜。可單用浸酒飲,如《綱目》柏葉酒;或配伍木通、防己、豨薟草等以清熱祛風除濕。
此外,本品有消腫散毒之功,可用於丹毒、痄腮、燙傷等外科疾患,可單味搗爛外敷。
1.《藥性論》:“與酒相宜。”
2.《藥品化義》:“遺精、白濁、尿管澀痛屬陰脫者,同牛膝治之甚效。”
3.《得配本草》:“佐槐花,治下血;得榴花研末,吹鼻,治鼻衄不止;得幹薑、阿膠、馬通汁,治吐血不止。”
4.《本草求真》:“桂、牡蠣為使。”
【附方】
1.治血熱妄行,吐咯不止 生柏葉、生荷葉、生地黃、生艾葉各等分。爛研,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水煎,去滓溫服,無時候。(《婦人良方》四生丸)
2.治吐血不止 ①柏葉、幹薑各三兩,艾三把。上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金匱》柏葉湯) ②傷寒吐血不止:青柏葉一兩,生幹地黃一兩,阿膠一分(搗碎炒令黃)。上為末。以水一大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別攪馬通汁一合相合,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分溫三服。(《聖惠方》柏葉散)
3.治鼻衄出血數升,不知人事 石榴花、柏葉等分。為末,吹鼻中。(《普濟方》)
4.治腎盂腎炎,血尿 側柏葉9g,薺菜24g,仙鶴草15g,淡竹葉9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5.治血淋 側柏葉、藕節、車前草各等分。上同搗取其汁,調益元散,神效。(《醫學正傳》)
6.治小便下血 生地黃三兩,柏葉小半握,黃芩一兩,阿膠三升。上前三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七合,去滓,入阿膠,分作五六服。(《普濟方》引《十便良方》柏葉湯)
7.治吐血下血,其證因內損,或因酒食勞損,或心肺脈破,血氣妄行,血如湧泉,口鼻俱出,須臾不救 側柏葉(蒸幹)、人參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飛羅面二錢,新汲水調如稀糊,啜服。(《普濟方》引《澹寮方》柏葉散)
8.治久血痢,小腸結痛不可忍 柏葉二兩,地榆一兩。上為散。每服三錢,水煎去滓,不計時候溫服。(《普濟方》柏葉散)
9.治膿血久痢,腹內疼痛 柏葉、黃連、阿膠(炙令燥)、地榆、當歸各半兩。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米飲送下,不拘時候。(《聖濟總錄》柏葉丸)
10.治大腸風毒,瀉血不止 側柏葉一斤,洗淨曝幹,炙微黃。上為細散。每於食前以枳殼湯調下二錢。(《聖惠方》)
11.治腸風,髒毒,酒痢,下血不止 嫩柏葉(九蒸九曬)二兩,陳槐花一兩(炒半黑色)。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溫酒下。(《普濟方》側柏散)
12.治腸痔腫痛,時有膿血 柏葉、烏梅肉各一兩,皂莢一挺(去皮並子,水浸透,搗研,取汁)。上除皂莢外,搗為末,將皂莢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溫熟水下,食前服之。(《聖濟總錄》柏葉丸)
13.治婦人下血不止,臍下㽲痛 柏葉二兩,芍藥三分。上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入酒半盞,再煎至一盞,去滓,溫服。(《聖濟總錄》柏葉湯)
14.治產後血不止,兼漏下 柏葉二兩,當歸、禹餘糧(燒,醋淬七遍)各一兩半。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薤白二寸(細切),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三。(《聖濟總錄》柏葉湯)
15.治風痹曆節作痛 側柏葉取汁,同曲米釀酒飲。(《綱目》柏葉酒)
16.治曆節風痛,痛如虎咬,走注周身,不能轉動,動即痛極,晝夜不寧 側柏葉五錢,木通、當歸、紅花、羌活、防風各二錢。水煎服。(《本草切要》)
17.治百日咳 側柏葉15~21g,百部、沙參各9g。冰糖燉服。(《福建藥物志》)
18.治乳癰 用側柏葉同糖糟,捶爛敷,勝過蒲公英。(《生草藥性備要》)
19.治流行性腮腺炎 扁柏葉適量,洗淨搗爛,加雞蛋白調成泥狀外敷,每日換藥2次。(《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彙編》)
20.治深部膿腫 側柏葉30g,白礬15g,酒30g。先將側柏葉搗碎,又將白礬細粉置酒中溶化,再將側柏葉倒入酒內和勻,調敷患處,每日換藥2次。(《江蘇省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資料彙編》)
21.治湯火傷 柏葉、梔子仁各一兩,胡粉半兩。上為末,以羊髓五六合,火溶消,和藥,以木椎研三五百遍。塗患處,一日三次。(《聖濟總錄》柏葉膏)
22.治鵝掌風 鮮側柏葉250g。放鍋內水煮二三沸,先熏後洗,每日2~3次。(《河北中醫藥集錦》)
23.治皸裂 側柏葉不拘多少,以鐵管等盛之,黃泥固濟,入火內,煆鐵略似紅,取出。上為極細末,以桐油調搽,入皸裂內,不犯水,一二日自安。(《澹寮集驗方》腳皸方)
24.治漆瘡、皮炎 側柏葉、杉皮(均鮮用)各適量。水煎外洗。(南藥《中草藥學》)
25.治髭、鬢、發黃赤 生柏葉(切)一升,豬膏一斤。上搗柏葉為末,以豬膏和為二十丸。用布裹一丸,納柑汁中化破沐之,日一用,一月後漸黑光潤。(《普濟方》)
26.治發墮落 生柏葉一升,附子(炮)四枚,豬膏三斤。上末,以膏三斤,和為三十丸。用布裹一丸,納煎沐頭汁中,令發長不復落也。(《外臺》)
27.治青盲,明目 柏葉一兩(微炙),夜明砂一兩(以糯米炒令黃)。上為末。用牛膽汁拌和,丸如梧桐子大。每夜臨臥時以竹葉湯下二十丸,至五更初,以粥飲下二十丸。(《聖惠方》柏葉丸)
【臨床報導】
1.治療潰瘍病合併出血 用煎劑和粉劑二種。煎劑:側柏葉15g,加水300ml,煎成150ml,為1次量。每日3次,多服亦可。粉劑:以側柏葉研末焙制而成。每日9g,分3次服。共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50例,結果大便潛血平均3.5日轉陰。對照組(採用胃病飲食、輸血、鎮靜及凝血劑等)大便潛血轉陰時間平均4.5日。觀察表明,側柏葉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止血快,且對合併動脈硬化或高血壓的患者,止血亦較迅速。除個別服藥後有噁心外,一般無不良反應[1]。
2.治療出血症 鮮側柏葉1000g,鮮荸薺1500g,蜂蜜200g。將前3味藥洗淨切碎,共搗爛擠汁約400~500ml,加入蜂蜜攪勻燉熱,分4次飲服,每日2次。治療鼻出血369例,牙齦出血428例,功能子宮出血216例,均獲血止病癒之效[2]。
3.治療百日咳 新鮮側柏葉煎服,1歲以下每日20g,1~5歲30~50g,6~10歲60~100g,加水200~400ml,煎至90~300ml。每日6次,每次15~50ml,7日為1療程。共治92例,觀察1~2個療程。結果:臨床症狀消失、白細胞及淋巴細胞恢復正常者80例,陣發性痙咳明顯減少或轉為單聲輕咳、白細胞及淋巴細胞接近正常者10例,臨床症狀及血象檢查無好轉者2例[3]。
4.治療肺結核 側柏浸膏片及注射液治療浸潤性肺結核153例,每日劑量為生藥120g,療程為3~5個月。結果單用側柏葉組119例,病灶吸收率為73.95%,空洞閉合率為23.33%,痰菌轉陰率為58.14%。大多數病例咳嗽、咯痰、盜汗、咯血、疲乏等症狀消失或改善[4]。
5.治療腮腺炎 鮮側柏葉200~300g,洗淨搗爛,將粗木質纖維揀出,只用綠葉泥漿,加雞蛋清適量和勻,攤布上,敷患處。每日換藥7~8次。治療50例,除2例合併感染同時使用抗生素外,48例均未用任何西藥,多在1日左右消腫止痛,1~2日痊癒[5]。
6.治療燒傷 鮮側柏葉300~500g(視燒面積大小而定),洗淨,搗爛如泥,加75%乙醇少許調成糊狀。經清洗創面後,將鮮側柏葉膏敷於燒傷部位,以無菌紗布覆蓋,每日換藥3次。共治61例,其中Ⅰ度燒傷6例,淺Ⅱ度燒傷52例,深Ⅱ度燒傷3例。結果除3例大面積深Ⅱ度燒傷轉其他治療外,58例均痊癒(創面癒合,不留疤痕,極少色素沉著)。3~7日治癒31例,7~10日治癒27例[6]。
【文獻綜錄】
1.《本草衍義補遺》:“柏葉,補陰之要藥,其性多燥,久得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
2.《本草匯言》:“側柏葉,止流血、祛風濕之藥也。凡吐血、衄血、崩漏、便血,血熱流溢於經絡者,搗汁服之立止。凡曆節風痱,周身走注,痛極不能轉動者,煮汁飲之即定。惟熱傷血分與風濕傷筋脈者,兩病專司其用。”
3.《藥品化義》:“側柏葉,味苦滋陰,帶澀斂血,專清上部逆血。”
4.《本經逢原》:“柏葉,性寒而燥,大能伐胃;雖有止衄之功,而無陽生之力,故亡血虛家不宜擅服。然配合之力,功過懸殊,如《金匱》柏葉湯,同薑、艾止吐血不止,當無此慮矣。若《濟急方》同黃連治小便血;《聖濟總錄》同芍藥治月水不斷,縱借酒之辛溫,以行苦寒之勢,但酒力易過,苦寒長留,每致減食作瀉,瘀積不散,是豈柏葉之過歟?”
5.《本草求真》:“側柏葉,《別錄》稱為補益,似屬未是。但塗湯火傷損,生肌殺蟲,炙罨凍瘡,汁染鬚髮,最佳。”
【參考文獻】
[1]倪達人,等.中華內科,1960,8(3):249
[2]周冠藝.實用中醫內科雜誌,1993,7(3):9
[3]方雲琪.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88,7(1):34
[4]解放軍309醫院結核科.人民軍醫,1976,(7):57
[5]臧明仁.河北中醫,1985,(4):31
[6]榮金玉,等.中西醫結合雜誌,1989,9(10):630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
味苦,微溫,無毒。主治吐血,衄血,利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風寒,去濕痺。
《藥性論》
君,與酒相宜。止尿血,味苦,辛,性澀,能治冷風歷節疼痛。
《日華子本草》
炙,署凍瘡。燒取汁,塗頭,黑潤鬢髮。
《開寶本草》
味苦,微溫,無毒。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風寒,去濕痺,止飢。
《本草圖經》
傅湯火傷,止痛滅瘢。服之,療蠱痢。
《湯液本草》
氣微溫,味苦,無毒。
《本草》云:主吐血、衄血及痢血。崩中赤白。
《藥性論》云:側柏葉苦辛,性澀。治冷風歷節疼痛,止尿血,與酒相宜。
生用涼,炙用溫。
《本草衍義補遺》
屬陰與金,性善守,故採其葉隨月建,方以取得月令氣也。此補陰之要藥。其性多燥,久得之大益脾土,以澀其肺。
《本草綱目》
柏性後凋而耐久,稟堅勁之質。乃多壽之木,道家以之點湯常飲,元旦以之浸酒辟邪,皆有取此。
或生或炒,各以本方。
《本草蒙筌》
即止吐衄崩痢,重生髮鬢鬚眉。為燥濕仙丹,係補陰要藥。若合黃連煎服,小兒蟲痢立痊。
《本草乘雅》
木諧白者柏,向本承製,以全木德,肝藏體用備矣。葉側曰孫,曰絡,曰經,曰脈,克肖乎形。蓋肝藏血,失所藏,血吐不止。守所藏,何吐之有。時珍廣之洗療漆瘡,金形人,膚受其眚,名曰橫漆克承製,又何橫之有。
《藥鑒》
氣微寒,味微苦。主吐血、衄血、痢血、崩血、尿血。久服輕身益氣,令人能耐寒暑,更治冷風歷節疼痛,此補陰之要藥也。其性善守。凡採,必須擇月建方向採之,為其得月令之氣也。但性多燥,須用蜜水浸之,飯上蒸熟,陰乾,服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也。
《景岳全書》
味苦,氣辛,性寒。善清血涼血,止吐血衄血,痢血尿血,崩中赤白,去濕熱濕痺,骨節疼痛。搗爛可傅火丹,散痄腮腫痛熱毒及湯火傷,止痛滅瘢。炙搗可敷凍瘡。燒汁塗發,可潤而使黑。
《本草備要》
補陰涼血。
苦澀微寒。《本草》微溫。養陰滋肺而燥土,最清血分,為補陰要藥。止吐衄崩淋,腸風尿血痢,血一切血證。去冷風濕痺,歷節風痛,肢節大痛,晝靜夜劇,名白虎歷節風,亦風寒濕所致。塗湯火傷,搗爛水調塗。生肌殺蟲,炙罨凍瘡,汁烏髭髮。取側者。丹溪曰:多得月令之氣,隨月建方取。或炒或生用。桂、牡蠣為使。惡菊花,宜酒。萬木皆向陽,柏獨四指,受金之正氣,堅勁不凋,多壽之木,故元旦飲椒柏酒以辟邪。
《本經逢原》
柏葉性寒而燥,大能伐胃,雖有止衄之功,而無陽生之力,故亡血虛家,不宜擅服。然配合之力,功過懸殊,如《金匱》柏葉湯,同薑、艾治血不止,當無上慮矣。若《濟急方》同黃連治小便血,《聖濟總錄》同芍藥治月水不斷,縱藉酒之辛溫,以行苦寒之勢。但酒力易過,苦寒長留,每致減食作瀉,瘀積不散,是豈柏葉之過歟?
《本草崇原》
凡草木耐歲寒,冬不落葉者,陰中有陽也。冬令主太陽寒水,而水府屬太陽,水臟屬少陰,柏葉稟寒水之氣,而太陽為標,稟少陰之氣而君火為本,故氣味苦,微溫。主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者,得水陰之氣而資養其血液也。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痺,生肌者,得太陽之標,少陰之本,而補益其陽氣也。柏子仁氣味甘平,故稟太陽寒水而兼得太陰之土氣。側柏葉氣味苦微溫,故稟太陽寒水而兼得少陰之君火。葉實之所以不同者如此。
《本草求真》
﹝批﹞涼血止血。
側柏葉專入肺、肝。苦澀微寒。書言養陰滋肺燥土,然稟受西金,堅勁不凋。魏子才《六書精蘊》云:萬木皆向陽,而柏獨西指,故字從白。白者,西方也。陸佃《埤雅》云:柏之指西,猶針之指南也。柏有數種,入藥惟取葉扁而側生者,故曰側柏。寇宗奭曰:予官陝西,登高望柏千萬樹皆──西指。蓋此木至堅,不畏霜雪,得木之正氣,他木不及,所以受金之正氣所制,──西指也。服此大能伐胃。雖有止血涼血之功,而氣味與血分無情,不過仗金氣以制木,借炒黑以止血耳。汪昂曰:肢節大痛,晝靜夜劇,名白虎歷節風。亦風寒濕所致。《別錄》稱為補益,似屬未是,但塗湯火傷損,生肌殺蟲,炙罨凍瘡。汁染鬚髮最佳。﹝批﹞側柏汁。酒浸或炒或生用。桂、牡蠣為使。惡菊花。宜酒。元旦飲椒柏酒以辟邪。
《得配本草》
苦,澀,微溫。入手太陰經血分,養陰清肺,止血和陽,生肌殺蟲。瀉嘔逆火,塗湯火傷。
得川連,治尿血。佐槐花,治下血。得榴花,研末吹鼻,治鼻衄不止;得乾薑、阿膠、馬通汁,治吐血不止。配白芍,治月水不斷。
生用涼,炙用溫。
《本草新編》
柏葉苦澀,止能斂肺,遏吐血、衄血,亦生鬚髮。但非補陽要藥,不可與柏子仁同類而並稱也。
《本草分經》
苦,寒,燥澀,最清血分濕熱。治一切血症,風濕諸痺,歷節風痛。
【現代藥理研究】
側柏葉體外實驗對部分球菌及桿菌有抑制作用。
側柏及其所含黃酮類對小鼠有鎮咳祛痰作用,有舒張支氣管平滑肌、緩解支氣管痙攣作用,且可部分阻斷乙酰膽鹼作用。
側柏葉煎劑能顯著減少小白鼠自發性活動和延長戊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但對咖啡因所致驚厥無拮抗作用。
側柏葉煎劑能明顯縮短動物出血及凝血時間,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側柏葉煎劑醇沉澱物給麻醉貓靜注或灌胃,均可使血壓輕度下降,并對離體兔耳血管有擴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