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
吳茱萸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將成熟果實。多係栽培。主產於貴州、廣西、雲南、四川、浙江、湖南、陝西等地。原植物生於山坡草叢、低海拔向陽的疏林或林緣曠地。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冷和乾燥,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和腐殖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辛、苦,性熱。歸肝、脾、胃、腎經。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臨床用名有吳茱萸、製吳茱萸。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辛,溫。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痺,逐風邪,開腠理。
《名醫別錄》
大熱,有小毒。主去痰冷,腹內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臟。
《本草拾遺》
殺鬼魅及惡蟲毒,起陽,殺牙齒蟲痛。
《藥性論》
味甘,辛,大熱,有毒。能主心腹疾積冷,心下結氣,疰心痛。治霍亂轉筋,胃中冷氣,吐瀉腹痛,不可勝忍者可愈。療遍身疹痺,冷食不消,利大腸壅氣。削皮,能療漆瘡,主中惡,腹中刺痛,下痢不禁,治寸白蟲。
《日華子本草》
健脾,通關節,治霍亂瀉痢,消痰,破症癖,逐風,治腹痛,腎氣,腳氣,水腫,下產後餘血。
《開寶本草》
味辛,溫、大熱,有小毒。去痰冷,腹內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臟。
《本草圖經》
椒氣好下,茱萸氣好上,言其沖膈,不可為服食藥,故多食沖眼又脫髮也。
《本草衍義》
此物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
《藥類法象》
治寒在咽嗌,噎塞胸膈不利。經言:咽膈不通,食不下,食則嘔,令人口開目瞪。寒邪所隔,氣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滿膨脹。下利寒氣,用之如神,諸藥不可代也。
《藥性賦》
味苦、辛,氣熱,有小毒。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四:咽嗌氣噎塞而不通,胸中冷氣閉塞而不利,脾胃停冷腹痛而不任,心氣刺痛成陣而不止。
《湯液本草》
氣熱,味辛苦,氣味俱厚,陽中陰也。辛溫大熱,有小毒。
入足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
《象》云:食則令人口開目瞪,寒邪所隔,氣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滿膨脹,下利寒氣,諸藥不可代也。
《心》云:去胸中逆氣。不宜多用,辛熱恐損元氣。
《珍》云:溫中下氣,溫胃。
《本草》云: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痺,逐風邪,開腠理,去痰冷,腹內絞痛,諸冷實不消,中噁心腹痛逆氣,利五臟。入足太陰、少陰、厥陰,震坤合見,其色綠。
仲景云: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大溫脾湯,及脾胃藥皆用此也。
《衍義》云:此物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蓼實為之使,惡丹參、硝石、白堊,畏紫石英。
《本草發揮》
成聊攝云: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吳茱萸、生薑之辛以溫胃。
潔古云:治寒在咽隘,寒胸中。經云:咽膈不通,食不可下,食則嘔,令人口閉目瞪,寒邪所結,氣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滿,膨脹下利。寒氣用之如神,諸藥不可代也。《主治秘訣》云:性熱味辛,氣味俱厚,氣浮而味降,陰中陽也。其用有四:去胸中滿,止心痛,治感寒腹痛,消宿酒。為白豆蔻之佐也。
《本草綱目》
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故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溫中,燥濕解鬱之功而已。
《朱氏驗方》
中丞常子正苦痰飲,每食飽或陰晴節變率同,十日一發,頭疼背寒,嘔吐酸汁,即數日伏枕不食,服藥罔效。宣和初為順昌司祿,於太守葵正道席上,得吳仙丹方服之,遂不再作。每遇飲食過多腹滿,服五、七十丸便已。少頃小便作茱萸氣,酒飲皆隨小水而去,前後痰藥甚亦,無及此者。用吳萸(湯泡七次),茯苓等分,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熟水下五十丸。
梅楊聊方:只用吳萸酒浸三宿,以茯苓末拌之,日乾。每吞百粒,溫酒下。又咽喉口舌生瘡者,以茱萸末醋調,貼兩足心,移夜便愈。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益亦從治之義,而謂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者,似不然也。有人治小兒痘疱口噤者,嚙茱萸一、二粒,抹之即開,亦取其辛散耳。
辛熱,充氣動火,昏目發瘡。
開鬱化滯,治吞酸,厥陰痰涎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舌口瘡。
《本草經疏》
吳茱萸稟火氣以生,故其味辛,氣溫,有小毒。甄權:辛苦大熱。氣味俱厚,陽也。入足陽明、太陰,兼入足少陰、厥陰經。凡脾胃之氣,喜溫而惡寒,寒則中氣不能運化,或為冷實不消,或為腹內絞痛,或寒痰停積,以致氣逆發咳,五臟不利,辛溫暖脾胃而散寒邪,則中自溫,氣自下,而諸證悉除。其主除濕血痺,逐風邪者,蓋以風寒濕之邪多從脾胃而入,脾胃主肌肉,為邪所侵則腠理閉密而寒熱諸痺所從來矣。辛溫走散開發,故能使風寒濕之邪從腠理而出,中惡腹痛,亦邪惡之氣干犯脾胃所致,入脾散則腹痛自止矣。
簡誤:陽厥似陰,手足雖逆冷,而口多渴,喜飲水,大小便秘結,小便或通亦赤澀短少,此火極似水,守真所謂禁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之謂耳。此與桂、附、乾薑之類同忌。嘔吐吞酸,屬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氣,非風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不宜用。腹痛屬血虛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病名摻,因暑邪入於腸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滯積垢者,不宜用。小腸疝氣,非驟感寒邪,及初發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亂轉筋,由於脾胃虛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濕生冷干犯腸胃者,不宜用。一切陰虛之證,及五臟六腑有熱無寒之人,法所咸忌。
《本草蒙筌》
味辛、苦,氣溫、大熱。氣味俱厚,可升可降,陽中陰也。有小毒。所產吳地獨妙,故加吳字為名。惡丹參硝石。入肺脾腎經。主咽嗌寒氣,噎塞不通。散胸冷氣,窒塞不通。散胸冷氣,窒塞不利。驅脾胃停寒,臍腹成陳絞痛。逐膀胱受濕,陰囊作疝剜疼。開腠理,解風邪。止嘔逆,除霍亂。仍須折肝木之性,治吞吐酸水如神。厥陰頭疼,引經必用。氣猛不宜多食。令人目瞪口開。若久服之,亦損元氣。腸虛泄者,尤忌沾唇,為速下氣故爾。
《本草乘雅》
茱者,火胎於木;萸者,乙胎於甲;吳其產也。故主寒中,其進甚銳,除逐痺閉,其退甚速。開發上焦,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陽生氣分之良劑也。故氣下者自上,咳逆者自平,痺閉成蟲者自殺矣。設中熱人所當避忌,形寒飲冷者,為效頗捷。佐以黃連,用治淡陰,兩得之矣。
《藥性解》
吳茱萸,味苦辛,性熱有小毒,入肝、脾、胃、大腸、腎五經。主下氣消痰、寒氣噎塞、心腹刺痛、霍亂轉筋、腳氣攻心,止咳逆,逐風邪,消宿食,除血痺。惡丹參,硝石。按:吳茱萸辛熱之劑,宜入五經,以理寒證。多食大損元氣,腸虛者忌之。
《藥鑒》
氣熱,味苦辛,氣味俱厚,可升可降,陽也。主咽喉寒氣呃塞而不通,胸中冷氣閉塞而不利,脾胃停冷腹痛而不住,心氣刺痛苦悶而不仁。開腠理,消疝氣,止嘔逆,除霍亂。又能順折肝木之性,治吞吐酸水如神。厥陰頭痛,引經必用。更殺寸白三蟲,煎服即出。枝療二便關格,銜口立通,必取向陽者方驗。大哉!茱萸,乃驅陰之捷方,回陽之妙藥也。
《景岳全書》
吳茱萸,味辛苦,氣味俱厚,升少降有小毒。能助陽健脾,治胸膈停寒,脹滿痞塞,化滯消食,除吞酸嘔逆霍亂,心腹蓄冷,中惡絞痛,寒痰逆氣,殺諸蟲鬼魅邪疰,及下焦肝腎膀胱寒疝,陰毒疼痛,止痛瀉血痢,厚腸胃,去濕氣腸風痔漏,腳氣水腫。然其性苦善降,若氣陷而元氣虛者,當以甘補諸藥製而用之。
《本草備要》
燥,祛風寒濕,宣,下氣開鬱。
辛苦大熱,有小毒。入足太陰血分,脾。少陰、厥陰氣分。腎、肝。其氣燥,故專入肝而旁及脾腎。潤肝燥脾,溫中下氣,除濕解鬱,去痰殺蟲,開腠理,逐風寒。治厥陰頭痛,仲景用吳茱萸湯。陰毒腹痛,痛在小腹。嘔逆吞酸,俗名醋心。亦有吐酸者,宜降火清痰,用吳萸作嚮導。葵中丞苦痰飲,離十日一發,頭痛背寒,嘔酸不食。得一方,茯苓、吳茱湯泡七次,等分,蜜丸,名吳仙丹,前後痰方無及此者。痞滿噎膈,胃冷。食積瀉痢,血痺陰疝,痔疾腸風,腳氣水腫,口舌生瘡,為末,醋調貼足心,過夜便愈,能引熱下行。衝脈為病,氣逆裡急。宜此主之。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段成式言:椒性善下,吳茱性上,似不盡然。寇宗奭曰:此物下氣甚速。東垣曰:濁陰不降,厥氣上逆,膈塞脹滿,非吳茱不可治也。昂按:吳朱辛熱,故性上;氣味俱厚,故善降。利大腸壅氣,故治腸風痔痢。下產後餘血。故產後必用之。然走氣動火、昏目發瘡,血虛有火者禁用。陳者良。止嘔黃連水炒,治疝鹽水炒。治血醋炒。惡丹參、硝石。
《本經逢原》
吳茱萸,氣味俱厚,陽中之陰。其性好上者,以其辛也。又善降逆氣者,以味厚也。辛散燥熱而臊,入肝行脾。《本經》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專取辛溫散邪之力;又言除濕血痺,逐風邪,開腠理者,以風寒濕痺,靡不由脾胃而入,辛溫開發,表裡宣通,而無拒閉之患矣。至於定吐止瀉,理關格中滿,腳氣疝瘕,制肝燥脾風,厥氣上逆,陰寒膈塞,氣不得上下,腹脹下痢,及衝脈為病,逆氣裡急,并宜苦熱以泄之。東垣云:濁陰不降,厥氣上逆,甚而脹滿者,非吳茱萸不可治。仲景吳茱萸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治厥陰病及溫脾皆用之。寇氏言其下氣最速,陽虛人服之愈甚。凡病非寒滯者勿服。按:椒性善下,茱萸善上,故服茱萸者,有沖膈沖眼,脫髮咽痛,動火發瘡之害。其治暴注下重,嘔逆吐酸,肝脾火逆之證,必兼苦寒以降之,如佐金丸治肝火痰運嘈雜最效。小兒痘瘡口噤,嚼吳茱萸,抹之即開,亦取辛散之意。
《本草崇原》
山茱萸、吳茱萸咸稟木火之氣。稟火氣,故主溫中。稟木氣,故主下氣。中焦溫而逆氣下,則痛自止矣。濕血痺者,濕傷肌腠,致充膚熱肉之血凝泣為痺。少陽炎熱之氣,行於肌腠,肝主衝任之血,淡滲皮膚,則濕血痺可除矣。又曰逐風邪者,言濕痺可除,而風邪亦可逐也。氣味辛溫,故開腠理,腠理開,則肺病之咳逆,皮膚之寒熱皆治矣。
《本草求真》
﹝批﹞逐肝寒氣上逆。
吳茱萸專入肝,兼入脾、胃、腎、膀胱。辛苦燥熱,微毒。專入厥陰肝、氣分,散寒除脹。東垣云:濁陰不降,厥氣上逆,甚而脹滿,非吳茱萸不可治也。多用損人元氣,故吞酸吐酸等症俱用。繡按:吞吐酸水,河間、丹溪單指屬熱,景岳專指屬寒,斯症寒熱俱有,在醫當依所見,兼症與脈,及平昔臟氣偏純,審實明辨可耳,不可專祖一家治法。至如咽喉口舌生瘡,以茱萸末醋調貼兩足心,一夜便愈者,以熱下行也。兼入脾胃以除胸中寒冷,又脾經血分濕痺,令其表裡宣通,而無拒閉之患矣。又兼入腎而治膀胱受濕,陰囊作疝,久滑冷瀉,陰寒小腹作疼,暨腳氣水腫,并口舌生瘡,除蠱殺蟲,諸症皆作陰寒論。要皆氣味辛燥所致。但走氣動火,久服令人目昏發瘡,以溫肝經燥血故。血虛有火者尤忌。
《本草經解》
吳茱萸氣溫,秉天春和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有小毒,得地西方燥烈之金味,入手太陰肺金。氣味俱升,陽也。
中者脾也,太陰經也;肺主氣,亦太陰也,氣溫則肺氣下行,而太陰亦暖,所以溫中下氣也。
寒邪客於胸腹,則真氣不通而痛矣,辛溫則流行和散,所以止痛也。辛溫暖肺,肺氣通氣,則水道通調,故又除溫。血泣則成痺,肝藏血,血溫則活,故主血痺。辛溫為陽,則能發散,故逐風邪。肺主皮毛,而司腠理,辛溫疏散,腠理自開。形寒飲冷則傷肺,肺傷則氣不下降,而火反上炎,咳逆寒熱之症生焉,吳茱萸辛溫暖肺,肺氣下降,而寒熱咳逆之症自平也。
《神農本草經讀》
吳茱萸氣溫,秉春氣而入肝;味辛有小毒,得金味而入肺。
氣溫能驅寒,而大辛之味,又能裨肺,令之獨行而無所旁掣,故中寒可溫,氣逆可下,胸腹諸痛可止,皆肺令下行,坐鎮而無餘事。
仲景取治陽明,食穀欲嘔症,及乾嘔吐涎沫症,從《本經》而會悟於言外之旨也。
肺喜溫而惡寒,一得茱萸之大溫大辛,則水道通調而濕去;肝藏血,血寒則泣而成痺,一得吳茱萸之大溫大辛,則血活而痺除。
風邪傷人,則腠理閉而為寒熱咳逆諸症,吳茱萸大辛大溫,開而逐之,則咳逆寒熱諸症俱平矣。然猶有疑者,仲景用藥,悉遵《本經》,而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燥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二十字與《本經》不符,而不知少陰之臟,皆本陽明水穀以資生,而復交會於中土,若陰陽這氣,不歸中土,則下燥而上煩,中土之內氣絕,則四肝逆冷而過肘膝,法在不治,仲景取吳茱萸大辛大溫之威烈,佐人參之沖和,以安中氣,薑棗之和胃,以行四末,專求陽明,是得絕處逢生之妙,張隱庵、葉天士之解俱淺。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味辛,溫。主溫中下氣,風寒上逆。止痛,散寒濕之痛。咳逆寒熱,寒邪入肺。除濕血痺,辛能燥濕,溫能行血也。逐風邪,開腠理,辛香散風通竅。
吳茱萸味極辛,辛屬金,金平木,故為驅逐肝風之要藥。但肝風有二,一為挾寒之風,一為挾火之風。吳茱萸性溫,於挾寒之風為宜,此又不可不審也。
《本經疏證》
一歲氣候從溫而熱,從涼而寒,如晷斯移,以漸而進,不容駐足,此其常也。獨可異者,芒種以後,屆乎小暑,自溫轉熱之際,氣候反寒,或者以為由於濕也。然濕亦何事獨盛於是時哉?殊不知寒與熱由日道之發斂,從前歲冬至日自南陸以漸北移,其氣發揚昌明,遞至夏至,行北陸已極,西轉就斂而南。斯時也,氣之發揚於外者,將收而不及驟就軌範,由是天地屢交,霪霖作焉。霪霖已後,氣才就範,但爾時陽氣盡浮於地,不得上升,又不能下降,以是酷熱之時,氣多瀰漫不暢,記曰土潤溽暑,大雨時行,正紀此也。人氣應此,由腎而肝,由肝而脾。脾為水穀之會,氣至於是,必偕其精微以上行,苟有所阻,則非特上者不能上,并下者亦不能下矣。是其所由阻者,水穀之陰,阻而不得遂其升降,則陽氣也。吳茱萸柔條緣樹,開花暮春,儼然木火通明之秀質。乃花後直至七八月間已過濕熱氣交之候,始結實焉,又必至季秋收斂已甚才熟。是其質稟於木火,用宣於燥金,偏於陰陽濕熱交阻難分難解之處,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猶之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若有餘地,故能使水升火降,以復其連用之常。蓋痛者阻而不動也;咳逆者因阻而上搏也;寒熱者因阻而相爭也。內阻則外閉,故腠理不開,風邪得客也。則吳茱萸主治所謂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逐風邪開腠理者,一由溫中之功,以是而巍然冠於前也。雖然,除濕血痺者,亦豈由溫中之力耶?夫血之所由生,非中焦受氣變化而赤者乎?以濕困脾,遂無可取,氣以變化血痺而不化脾,乃轉受其困,則非溫中孰能治之?然濕血痺之證云何?大凡脾榕中,斯食積痰飲,無不由此而阻,阻則氣不行而血隨之,故中焦有物,始無形而繼有形者皆是也。雖然,味辛氣溫之物,於理固升,茲何以獨謂其升陰而降陽?夫吳茱萸之辛,其中有苦,且以苦始,又以苦終,惟其苦轉為辛,而知其能升陰,辛歸於苦,而知其能降陽,原係理之常無足怪也。
據仲景之用吳茱萸,外則上至顛頂,下徹四支,內則上治嘔,下治痢,其功幾優於附子矣。不知附子吳茱萸,功力各有所在,焉得并論附子之用以氣,故能不假系屬,於無陽處生陽,吳茱萸之用以味,故僅能撥開陰霾,使陽自伸陰自戢耳。歷觀吳茱萸所治之證,皆以陰壅陽為患,其所壅之處,又皆在中宮,是故乾嘔吐涎沫頭痛食穀欲嘔,陰壅陽於上,不得下達也;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陰壅陽於中,不得上下,并不得外達也。傷寒論中但言其所以,而未及抉其奧,金匱要略則以一語點明之,曰嘔而胸滿。夫不壅何以滿,謂之胸滿,則與不滿有間,可知不在他所矣。然則溫經湯獨不以吳茱萸為主歟,何以其滿在腹,且云少腹裡急也?此蓋有在氣在血之不同,故所處之地亦不同,然其系於壅一也。夫手掌煩熱,非太陰證所謂四肢煩疼乎;即其主證唇口乾燥,核之六節藏象論,所謂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為倉稟之本營之居而其華在唇四白者,亦豈能外於中土乎?惟其在血,則不得不在下,是即本經所謂濕血痺者也。或曰古之人皆以吳茱萸為肝藥,今若子言,則似脾藥矣,不既顯相背耶?予謂中品之藥,以疏通氣血而治病,烏得以五臟六腑印定之?且土壅則木不伸而為病,土氣疏通,則木伸而病已。蓋其施力之所在脾,所愈者實肝病也。謂之為肝藥,又何不可之有與?
《本草新編》
吳茱萸,味辛、苦,氣溫,大熱,可升可降,陽中陰也,有小毒。入肝、脾、腎之經。主咽塞氣不通,散氣膈冷氣窒塞,驅脾胃停寒,臍腹成陣絞痛,逐膀胱受濕,陰囊作疝剜痛,開腠理,解風邪,止嘔逆,除霍亂。因順折肝木之性,治吞吐酸水如神。厥陰頭疼,引經必用。氣猛,不宜多食,令人目瞪口開。久服亦損元氣,腸虛泄者尤忌。可逆用之以祛寒,復可順用之以解熱。大約祛寒可以多用,而解熱難以多投也。
按:吳萸入四神丸中,以治腎泄,非用之以祛寒耶。然而,四神丸中用吳茱萸者,非盡去寒也,亦借其性燥以去濕耳。夫腎惡燥,而瀉久則腎正苦濕也。吳茱萸正喜其燥,以投腎之歡,入諸腎臟之逐其水而外走於膀胱,不走於大腸也。
或疑吳茱萸性熱祛寒,恐不可用之以解熱。不知從治之道,宜順而不宜逆。逆其性,致有相格之憂;順其性,始有相投之慶也。
《本草分經》
辛、苦,大熱。疏肝燥脾,溫中下氣,除濕去痰,解鬱殺蟲,開腠理,逐風寒,治衝脈為病,氣逆裡急。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利大腸壅氣,下產後餘血。湯泡去苦汁用。
《本草思辨錄》
吳茱萸樹高丈餘,皮青綠色,實結梢頭,其氣臊,故得木氣多而用在於肝。葉紫、花紫、實紫,紫乃水火相亂之色。實熟於秋季,氣味苦辛而溫,性且烈,是於水火相亂之中,操轉旋拔反之權,故能入肝伸陽戢陰而辟寒邪。味辛則升,苦則降;辛能散,苦能堅;亦升亦降,亦散亦堅;故上不至極上,下不至極下,第為辟肝中寒邪而已。
嘔吐有寒有熱,不因少陽干胃,即屬厥陰乾胃。少陽干胃,則如心煩喜嘔與哎而發熱皆是;厥陰乾胃,則如嘔而胸滿、與乾嘔、吐涎沫、頭痛皆是。仲聖小柴胡湯、吳茱萸湯分主甚明。雖然有嘔吐主以吳茱萸湯,而曰陽明病少陰病者,人必謂於厥陰無與矣,而不知實厥陰病之見於陽明少陰也。何以言之?食穀欲嘔者,肝受寒邪,上攻其胃。不食穀則肝氣猶舒,食穀則肝不能容而欲嘔。與胃虛之有胃反迥殊,故非吳茱萸湯不治。夫肝邪上攻則胃病,為木乘土。下迫則腎病,為子傳母。迨子傳母,則吐利交作而不止一吐矣。少陰自病,下利已耳,則吐利交作而不止一吐矣。少陰自病,下利已耳,未必兼吐;吐而利矣,未必兼逆冷煩躁;吐利而且手足逆冷萸湯亦無別法也(吳茱萸湯方義詳大棗)。
愚既以吳茱萸為肝藥。夫血藏於肝,溫肝自當溫血;而不知吳茱萸能散血中之氣寒,非能溫血中之血寒也。厥陰病至於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若是血病,何得無當歸?當歸四逆湯脈細欲絕,血寒之證也,何以反無吳茱萸?及知有久寒而後加之。即其非胃藥腎藥亦有可證者,在陽明乃兩陽合明,寒不易受,仲聖言胃中虛冷者不一,無用吳茱萸之方。縱云吳茱萸兼治胃寒,無豈不聞乾嘔、吐涎沫、頭痛之厥陰病非吳茱萸不治乎?吳茱萸既為肝寒要藥,以移治胃寒肝不寒之病,寧能無誤?故仲聖恐人誤用,又申之曰得湯反劇者屬上焦。然則治上焦之藥何在?半夏乾薑散,正治乾嘔、吐逆、吐涎沫之胃寒也。他如甘草瀉心湯、黃連湯,中有乾薑,亦所以治胃寒。愚於此又悟乾薑吳茱萸,與黃連黃芩為對待矣。《本經》黃連主腸澼腹痛,黃芩主腸澼不主腹痛。故小柴胡湯腹痛去黃芩,而黃連湯腹痛則用黃連,同一寒藥,不能通用如是。豈有同一熱藥,可漫無區別?愚不以吳茱萸為腎藥者,蓋亦以別有腎藥,與吳茱萸分疆而治者也。溫腎者為附子,溫脾者為乾薑。太陰臟寒曰宜四逆輩,以四逆湯非溫脾之正方也,溫脾正方為理中丸。理中丸固有乾薑無附子,而四逆湯治腎有附子又有乾薑,則又何也?蓋腎寒必上侮期俾,乾薑在脾為中權,在腎為前茅,故薑附不可缺一,吳茱萸豈其比乎?夫腎臟者真陽所寓,有扶陽以抑陰,無辟陰以傷陽。吳茱萸得廁名於少陰者,非能治腎寒也,治肝寒之流及於腎者也。就是數者反覆核之,尚何疑吳茱萸之非血藥、非胃藥、非腎藥哉?
溫經湯有瘀血在少腹,而以吳茱萸為君,非以其能行瘀也。婦人年五十所而病非新得,宜緩圖不宜峻攻。故不用下瘀血湯、抵當湯,而以桂枝芍藥丹皮三味行瘀。即以三味協參草芎歸膠麥薑夏,補中調氣,和血濡燥。為之綢繆者,已無微不至矣。更何需苦溫辛烈之吳茱萸哉?不知婦人之病,多因虛積冷結氣,瘀血在少腹不去,其為有久寒可知。衝任之血,肝實主之。肝中積結之氣,非吳茱萸詎能辟去?此實是證之樞紐,曰溫經者,紀其實也。
吳茱萸上不至極上,下不至極下。然吳茱萸湯之厥陰頭痛,溫經湯之瘀血在少腹,何非極上極下,要皆為辟肝寒之效所及,非能徑抵頭與少腹也。由是推之,吳茱萸之用,亦綦廣矣。胃主降,脾主升,脾之所以升,實得風木製化之益,故肝病者脾必病,吳茱萸能入肝驅邪,化陰凝為陽和,脾何能不溫,腹痛脹何能不治?其性苦過於辛,降多而升少,肝主疏泄,肝平則氣自下,此所以又利大腸壅氣治摻也。
抑有用之為反佐者,古方左金丸,治肝臟火實左脅作痛,似非吳茱萸熱藥所宜。顧其方黃連多於吳茱萸五倍,肝實非吳茱萸不泄,連多茱少,則不至助熱,且足以解鬱漣熱,肝脾兩獲其益。故腹痛用之,亦每有神驗。活法在人,未可為膠柱鼓瑟者道也。
【現代藥理研究】
吳茱萸有明顯的抗胃潰瘍、止吐、止瀉作用,小劑量對離體腸表現出興奮作用,大劑量表現出抑制作用,有較強的抗胃粘膜急性損傷的作用,並有一定的保肝作用。
吳茱萸有升高血壓、強心的作用,並有抗血栓的作用。
吳茱萸有較廣的抗菌、殺蟲作用。
吳茱萸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主要表現在鎮痛方面。
吳茱萸能增強免疫功能。
吳茱萸對子宮平滑肌能產生收縮作用。
吳茱萸有利尿、抗腫瘤毒素、抗缺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