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桐皮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海桐皮為豆科植物刺桐的乾燥樹皮。主產於廣西、雲南、福建、湖北等地。味苦、辛,性平。歸肝經。功效祛風濕、通經絡。臨床用名海桐皮。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刺桐皮(《綱目》),釘桐皮、鼓桐皮、丁皮(《藥材資料彙編》)。

釋名

本品生南海山谷,葉似梧桐,入藥用皮,故名海桐皮。《海藥本草》引《廣志》雲:“生南海山谷中,似桐,皮黃白色,故以名之。”《綱目》雲:“海桐皮有巨刺,如黿甲之刺,或雲即刺桐皮也。”

基原

為豆科植物刺桐或喬木刺桐的幹皮或根皮。

植物

1.刺桐 Erythrina variegata L.[E. indica Lam.] 又名山芙蓉、空桐樹、泡龍桐樹、刺通樹(《全國中草藥彙編》)。

分佈於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2.喬木刺桐 Erythrina arborescens Roxb.[E. tienensis Wang et Tang] 又名刺木通(《中藥鑒定學》)。

分佈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採集

栽後8年左右即可剝取樹皮,通常於夏、秋季採收。有剝取幹皮、砍取枝皮和挖取根皮等方法。剝後刮去灰垢,曬乾。

化學成分

樹皮含生物鹼:刺桐文堿(erysovine),水蘇堿(stachydrine),刺桐特堿(erysotrine),刺桐定堿(erysodine),刺桐靈堿(erythraline),刺桐平堿(erysopine),刺桐匹亭堿(erysopitine),刺桐二烯酮堿(erysodienone),刺桐寧堿(erysonine),下箴刺桐堿(hypophorine),下箴刺桐堿甲酯(hypaporine methyl ester),N,N-二甲基色氨酸甲酯(N,N-dimethyltryptophan methyl ester),刺桐亭堿(erysotine),刺桐替定堿(erythratidine),異刺桐替定堿(epierythratidine),11-羥基表刺桐替定堿(11-hydroxy epierythratidine)。還含攀登魚藤異黃酮(warangalone scandenone),海雞冠刺桐素(erycrisfagallin),阿比西尼亞刺桐素-Ⅱ(erythrabyssin-Ⅱ),菜豆素(phaseollin),菜豆素定(phaseollidine),豆甾醇(stigmasterol),β-穀甾醇(β-sitosterol),油菜甾醇(campesterol),刺桐苯乙烯(eryvariestyrene),異補骨脂雙氫黃酮(isobavachin)。並含氨基酸和有機酸等。

藥理

1.抗炎、鎮靜、鎮痛作用 海桐皮對非感染性、非粘膜性的炎症有顯著療效。其抗炎作用主要與抗增生作用有關。海桐皮莖皮煎劑灌服,可減少小鼠自發活動,明顯延長戊巴比妥鈉所致小鼠睡眠時間。用煎劑灌服小鼠,也可抑制醋酸所致的扭體反應。

2.其他作用 海桐皮能增強心肌收縮力,並具有降壓作用。海桐皮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對堇色毛癬菌、許蘭黃癬菌、鐵銹色小芽胞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毒性 刺桐莖皮煎劑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40.5±4.4g/kg;喬木刺桐為26.9±2.8g/kg。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清水浸泡至6~7成透,洗淨,悶潤至透,切絲,乾燥。《局方》:“去粗皮。”

2.炒海桐皮 取適量滑石粉,置鍋內,用中火炒熱,加入淨海桐皮絲,拌炒至透為度,取出,篩去滑石粉,放涼。《奇效良方》:“炒。”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藥性

味苦、辛,性平。歸肝、脾經。

1.《海藥本草》:“味苦,溫,無毒。”

2.《開寶本草》:“味苦,平。”

3.《品匯精要》:“味厚於氣,陰中之陽。”

4.《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經。”

5.《貴州草藥》:“性寒,味苦、酸。”

功效主治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殺蟲止癢。主治風濕痹痛,四肢拘攣,腰膝痿弱,目赤翳膜,蟲牙疼痛,腹瀉痢疾,跌打骨折,濕疹疥癬。

1.《海藥本草》:“主腰腳不遂,頑痹,腿膝疼痛,霍亂,赤白瀉痢,血痢,疥癬。”

2.《日華子》:“治血脈麻痹疼痛,及煎洗目赤。”

3.《開寶本草》:“主霍亂中惡,赤白久痢,除甘䘌、疥癬。牙齒蟲痛,並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膚赤。”

4.《品匯精要》:“利腰膝,祛濕痹。”

5.《綱目》:“能行經絡,達病所,又入血分及去風殺蟲。”

6.《本草再新》:“祛風利濕,通經絡。”

7.《嶺南采藥錄》:“生肌,止痛,散血,涼皮膚,敷跌打。”

8.《貴州草藥》:“解熱祛瘀,解毒生肌。治乳癰,骨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浸酒搽;或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血虛生風者慎服。

1.《本草經疏》:“腰痛非風濕者不宜用。”

2.《本草匯言》:“痢疾、赤眼、痹躄諸證非關風濕者不宜用。”

3.《得配本草》:“血少火熾者禁用。”

應用配伍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本品苦燥辛散,主入肝經,功能祛風濕,通經絡,行血脈,止疼痛,故常用於風濕痹痛,四肢拘攣,腰膝痿弱等證。凡濕痹,手足弱,筋脈攣,肢節疼痹無力,不能行履者,可與獨活、五加皮、薏苡仁等配伍浸酒,以增除濕止痛之功,如《風科集驗方》海桐皮酒;治腰膝疼痛劇烈者,《續傳信方》乃以本品與牛膝、川芎、羌活、五加皮等配伍浸酒服;治腳攣不能伸舉者,可與當歸、牡丹皮、山茱萸、熟地黃、牛膝等同用,以滋陰養血舒筋,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海桐皮散。若為風濕熱痹者,則當與石膏、萆薢、薏苡仁、黃柏等相合,以清熱祛濕除痹。

殺蟲止癢 本品苦燥之性又能殺蟲止癢,凡濕疹疥癬,瘙癢不止者,常與黃柏、蛇床子、土槿皮、苦參、土茯苓等配伍,內服或外用,以增燥濕殺蟲止癢功效。如治風癬有蟲,《如宜方》乃與蛇床子等分為末,以臘豬脂調搽。

附方

1.治濕痹,手足弱,筋脈攣,肢節疼痹無力,不能行履 海桐皮、牛膝(酒浸)、枳殼(麩炒)、杜仲(去皮絲,銼,炒)、防風、獨活、五加皮各二兩,生地黃二兩半,白朮半兩,薏苡仁一兩。上為粗末,以生絹袋二個兩停盛藥,以好酒一鬥五升,亦合兩瓷器內浸酒。每服一盞,日三夜二。服之常使酒力熏熏,百日行履如故。(《永樂大典》引《風科集驗方》海桐皮酒)

2.治婦人腰腳風冷疼痛,行立無力 海桐皮一兩,桂心一兩,牛膝一兩,杜仲一兩(炙微黃),石斛一兩,熟幹地黃一兩。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聖惠方》海桐皮丸)

3.治小兒腳攣不能伸舉 海桐皮、當歸、牡丹皮、熟幹地黃、牛膝(酒浸,焙幹)各一兩,山茱萸、補骨脂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蔥白二寸,煎至五分,去滓溫服。(《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海桐皮散)

4.治濕腳氣,及腎臟風下注,滿腳生瘡癢痛,膿水出 海桐皮、草烏頭(鹽炒)、地龍(炒)、蒺藜子(炒)各一兩。上為散。每服二錢匕,冷酒調下,空心夜臥服。(《聖濟總錄》海桐皮散)

5.治中惡霍亂 海桐皮煮汁服之。(《聖濟總錄》)

6.治時行赤毒眼疾 海桐皮一兩。切碎,鹽水洗,微炒,用滾湯泡,待溫洗眼。(《本草匯言》)

7.治風蟲牙痛 海桐皮煎水漱之。(《聖惠方》)

8.治大風疾 知母、貝母、烏梅肉、海桐皮、金毛狗脊(去毛)各等分。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日中、臨睡各服三十丸;又每夜第一次睡覺(醒)時,急於頭邊取三十丸便服,並用羊蹄根自然汁下。大忌酒及房事、一切發風之物,只吃淡粥一百日,皮肉自漸皆複。(《百一選方》神仙退風丹)

9.治風癬有蟲 海桐皮、蛇床子等分。為末,以臘豬脂調搽之。(《如宜方》)

10.治傷折,辟外風,止疼痛 海桐皮一兩,防風二兩,黑豆一兩(炒熟),附子一兩(炮)。上為細散。每服以溫酒下二錢,日三四服。(《聖惠方》海桐皮散)

11.治肝硬化腹水 鮮海桐皮30g,燉豬骨服。(《廣西本草選編》)

文獻綜錄

1.《本草經疏》:“海桐皮稟木中之氣以生,《本經》味苦,氣平,無毒。然詳其用,味應帶辛,氣薄味厚,陰中陽也。入足太陰、陽明經。二經虛則外邪易入,為霍亂、中惡,辛以散之;濕熱內侵,為疳䘌、久痢,苦以泄之;又脾胃主肌肉,濕熱浸淫,則生蟲而為疥癬,苦能殺蟲,平即微寒,濕熱去而疥癬除矣。其主漱齒、洗目赤者,亦取其苦寒殺蟲、辛平散風熱之意耳。李珣以之治腰腳不遂,血脈頑痹,腿膝疼痛之證,其為辛苦之劑無疑矣。”

2.《本經逢原》:“海桐皮能行經絡,達病所,治風濕腰腳不遂,血脈頑痹,腿膝疼痛,赤白瀉痢,及去風殺蟲,蟲牙風痛,疳蝕疥癬,目赤膚翳。此藥專去風濕,無風濕者勿用。”

3.《本草求真》:“海桐皮,能入肝經血分,祛風除濕,及行經絡,以達病所。用者須審病自外至則可。若風自內成,未可妄用,須隨症酌治可耳。”

本草匯言

海藥本草

味苦,溫,無毒。主腰腳不遂,頑痺,腿膝疼痛,霍亂,赤白瀉痢,血痢,疥癬。

日華子本草

溫,治血脈麻痺疼痛,及赤目,煎洗。

本草圖經

古方多用浸酒,治風蹶。南唐筠州刺史王紹顏《續傳信方》云:頃年予在姑孰,得腰膝痛不可忍,醫以腎臟風毒攻刺諸藥莫療。因覽劉禹錫《傳信方》備有此驗。修服一劑,便減五分。其方用海桐皮二兩,牛膝、川芎、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兩,甘草五錢,薏苡仁二兩,生地十兩,并淨洗,焙乾、銼,以綿裹,入無灰酒二斗浸之,冬二七,夏一七。空心飲一盞,早、午、晚各一次,能令醺醺。此方不得添減。

本草綱目

海桐皮能行經絡,達病所。又入血分,及去風殺蟲。

苦平無毒。去風殺蟲。煎湯,洗赤目。

本草經疏

海桐皮稟木中之陰氣以生,《本經》味苦氣平無毒。然詳其用,味應帶辛。氣薄味厚,陰中陽也。入足太陰、陽明經。二經虛則外邪易入,為霍亂中惡,辛以散之。濕熱內侵為疳匿,久痢,苦以泄之。又脾胃主肌肉,濕熱浸淫則生蟲而為疥癬,苦能殺蟲,平即微寒,濕熱去而疥癬除矣。其主漱齒洗目者,亦取其苦寒殺蟲,辛平散風熱之意耳,李珣以之治腰腳不遂,血脈頑痺,腿膝疼痛之證,其為辛苦之劑無疑矣。

簡誤:腰痛,非風濕者不宜用。

本草蒙筌

味苦、氣平。無毒。主霍亂赤白久痢,除疳疥癬牙蟲。漬酒治風蹶殊功,漬水洗赤眼神效。

本草備要

宣,祛風濕。

苦溫,《經疏》云:應兼辛。入血分。祛風去濕殺蟲,能行經絡達病所。治風蹶頑痺。腰膝疼痛,《傳信方

海桐、薏苡各二兩,川芎、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二兩,甘草五錢,生地七兩,酒二斗浸。此方不得增減,早、中、晚飲,常令醺醺。疳蛪疥癬,目赤煎洗。牙蟲。煎服或含嗽。

本經逢原

海桐皮能行經絡達病所,治風濕腰腳不遂,血脈頑痺,腿膝疼痛,赤白瀉痢,及去風殺蟲。蟲牙風痛,煎湯漱之。疳蝕疥癬,磨汁塗之。目赤膚翳,浸水洗之。此藥專去風濕,隨證入藥服之,無風濕者勿用。

本草求真

海桐皮專入肝。辛苦而溫,能入肝經血分,祛風除濕及行經絡直達病所。是以腰膝腳痛能療,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俯,筋將憊矣。腳氣不腫者為乾腳氣,腫者為濕腳氣。赤白瀉痢能止;蟲牙風痛,煎湯漱之能愈;疳蝕疥瘡,磨汁塗之能消;目赤膚翳,浸水洗之能退。一皆風祛濕散之力。用者須審病自外至則可,若風自內成,未可妄用,須隨症酌治可耳。

得配本草

苦,平。入血分,行經絡,達病所,去風濕,殺諸蟲。

得蛇床子,擦癬蟲。

血少火熾者禁用。

本草分經

苦,平。入血分,祛風去濕,殺蟲,能行經絡達病所,治牙蟲癬疥。

【現代藥理研究】

海桐皮具有鎮痛、鎮靜作用。

海桐皮水浸劑(1:3)對多種致病癬菌及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海桐皮煎劑能顯著拮抗Ach所致收縮腸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