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薑
生薑為薑科植物薑的新鮮根莖。均係栽培。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以四川、貴州、廣西、山東、陝西等地為多。原植物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嚴寒、怕潮濕、怕強光直射,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辛、性溫。歸肺、脾、胃經。功效解表散寒、溫中健胃止嘔、化痰止咳,還可解魚蟹及半夏、南星之毒。臨床用名有生薑、生薑汁、生薑皮、煨薑。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
味辛,微溫。主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又,生薑,微溫,辛,歸五藏。去淡,下氣,止嘔吐,除風邪寒熱。久服小志少智,傷心氣。
《本草拾遺》
本功外,汁解毒藥,自餘破血,調中,去冷,除痰,開胃。須熱即去皮,要冷即留皮。
《藥性論》
使。主痰水氣滿,下氣。生與乾并治嗽,療時疾,止嘔逆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熱不能食,搗汁合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結氣,實心胸擁隔冷熱氣,神效。
《開寶本草》
味辛,微溫。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
《本草圖經》
以生薑切細,和好茶一、兩碗,任意呷之,治痢大妙!熱痢留薑皮,冷痢去皮。
《本草衍義》
治暴逆氣。嚼三兩皂子大,下嚥定,屢服屢定。初得寒熱,痰嗽,燒一塊,含咬之終日間,嗽自愈。暴赤眼無瘡者,以古銅錢刮淨薑上取汁,於錢唇點目,熱淚出,今日點,來日愈。但小兒甚懼,不須疑,已試良驗。
《藥性賦》
味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四:製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棗有厚腸之說。溫經散表邪之風,益氣止胃翻之噦。
《湯液本草》
氣溫,味辛。辛而甘,微溫,氣味俱輕,陽也,無毒。
《象》云: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治痰嗽。生與乾同治。與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剪細用。
《心》云:能製半夏、厚朴之毒,發散風寒,益元氣,大棗同用。辛溫,與芍藥同用,溫經散寒,嘔家之聖藥也。辛以散之,嘔為氣不散也。此藥能行陽而散氣。
《珍》云:益脾胃,散風寒,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孫真人云:為嘔家之聖藥。
或問東垣曰:生薑辛溫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為胃口者,非也。咽門之下,受有形之物,繫胃之系,便為胃口。與肺同處,故入肺而開胃口也。又問曰:人云夜間勿食生薑,食則令人閉氣,何也?曰:生薑辛溫,主開發,夜則氣本收斂,反食之開發其氣,則違天道,是以不宜食。此以平人論之可也。若有病則不然。薑屑比之乾薑不熱,比之生薑不潤,以乾生薑代乾薑者,以其不僭故也。
《本草》云:秦椒為之使。殺半夏、莨菪毒。惡黃芩、黃連。
《本草衍義補遺》
辛溫,俱輕,陽也。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之聖藥。治咳嗽痰涎多用者,此藥能行陽而散氣故也。又東垣曰:生薑辛溫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為胃口者,非也。咽門之下受有形之物,繫胃之系,便為胃口,與肺同處,故入肺而開胃口也。又問曰:人云夜間勿食生薑,食則令人閉氣,何也?曰:生薑辛溫主開發,夜則氣本收斂,反食之開發其氣,則違天道,是以不宜。若有病則不然,若破血、調中、去冷、除痰、開胃。須熱即去皮,若要冷即留皮用。
《本草發揮》
成聊攝云:薑、棗味辛、甘。固能發散,而又不特專於發散之用。以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薑、棗之用,專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者也。
潔古云:生薑,性溫,味辛、甘,氣味俱厚,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四:製厚朴、半夏毒一,發散風邪二,溫中去濕三,益脾胃藥之佐四。東垣云:生薑為嘔家之聖藥。辛以散之,嘔為氣不散也,此物能行陽而散氣。又云:生薑消痰下氣,益脾胃,散風寒。主傷寒頭痛,鼻塞,通四肢關節,開五臟六腑。又云:生薑與大棗同用,調和脾胃;辛溫與芍藥同用,溫經散寒。
《本草綱目》
生用發散,熟用和中。
早行山行,宜含一塊,不犯霧露清濕之氣及山嵐瘴氣。食久,積熱患目。痔人,癰瘡皆不宜多食。
薑皮消浮腫腹脹痞滿,去翳。
《本草經疏》
生薑所稟與乾薑性氣無殊。第消痰止嘔,出汗散風,祛寒止泄,疏肝導滯,則功優於乾者。
《本草蒙筌》
味辛,氣微溫。氣味俱輕,升也,陽也。無毒。入藥憑證,去皮熱,留皮涼。佐大棗益氣厚腸,兼竹溺豁痰利竅。殺半夏毒,不麻戟咽喉。潤地黃炒,免滯泥胸膈。同陳茯葉多年者佳煎汁,疫痢禁口者可蘇;拌生鹽炒泡湯,宿食裡痰者即吐。益脾開胃口,或問:生薑辛溫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東垣曰:俗皆以心下為胃口,非也。咽門之下受有形物者,謂之胃口,與肺同處,故入肺而開胃口也。止胃翻作嘔仙丹;溫經散寒邪,解頭疼發熱聖藥。霍亂轉筋欲死,醇酒攙汁飲佳。赤腫痛眼無瘡,銅錢刮汁點效。行津液調合榮衛,去狐臭通暢神明。宜啖春初,辟癘且助生發;勿食秋後,泄氣猶損壽元。夜氣斂收,尤全禁忌。去皮日曝,又名乾薑。乾則味辛,炮則味苦。氣溫大熱,氣味厚多。半浮半沉,陽中陰也。使惡并制,并與前同。乾辛專竄而不收,堪治表,解散風寒濕痺,鼻塞頭疼,發熱狂邪;炮苦能止而不移,可溫中,調理痼冷沉寒,霍亂腹痛,吐瀉之疾。表證肺寒咳嗽,仗五味子相助建功;裡證脈絕無陽,資黑附子為引取效。若療血虛寒熱,加入補陰藥煎;能引血藥上升,入於氣分生血。故產血去多,熱發驟盛者,倍用治之,而弗疑也。炒黑止唾血痢血良,煨研塞水瀉溏瀉妙。遇陰陽易證,用取汗立瘥。一云:瀉脾非瀉正氣。蓋脾中寒濕,須乾薑辛熱以燥之,故曰瀉耳。
《藥性解》
生薑,味辛,性溫,無毒,入肺,心、脾、胃四經。主通神明,去穢惡,散風寒,止嘔吐,除泄瀉,散鬱結,暢脾胃,療痰嗽,製半夏,和百藥。要熱去皮,要冷留皮。惡黃芩。
按:生薑辛入肺,肺得所勝,則氣通宣暢。主宰能靈,故能通神明,神明通則一身之氣皆為我使,而亦勝矣。一身之氣勝,則中焦之元氣定,而脾胃出納之令行,邪氣不能容矣,故能去穢惡。經云秋不食薑者,羔以燥金主令,天道斂收,薑則味辛,善散肺氣,人肖天地以生,未有干天地之和而猶受其益者。諺所謂夜不食薑,亦以夜氣斂而薑性散耳。如療病則不可泥也。宜常用而不宜多用。
《藥鑒》
味辛性溫,無毒,氣味俱厚,升也,陽也。製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棗,有厚腸之益。溫經散表邪之風,益氣止翻胃之疾。古云通神明去穢惡者,何哉?蓋以本屬肺心之系也,心惟得其所勝,則氣通而宣暢,故能通神明。神明通,是心氣勝,而一身之氣皆為吾所使,而亦勝矣。一身之氣勝,則邪氣不能容,故能去穢惡。抑且辛甘發散,則能散在表在上之邪也,故生薑能治咳嗽痰涎,止嘔吐,開胃口,主傷寒傷風、頭疼發熱、鼻塞咳逆等症。又曰:欲熱即去皮,去皮則守中而熱存也。要冷即留皮,留皮則行表而熱散,非皮之性本冷也。
《本草備要》
宣,散寒發表,止嘔開痰。
辛溫。行陽分而祛寒發表,宣肺氣而解鬱調中,暢胃口而開痰下食。治傷寒頭痛,傷風鼻塞,辛能入肺,通氣散寒。咳逆嘔噦,有聲有物為嘔,有聲無物為噦,有物無聲為吐,其證或因寒、因熱、因食、因痰,氣逆上衝而然。生薑能散逆氣,嘔家聖藥。東垣曰:辛散生薑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這病。若胃虛穀氣不行,胸閉塞而嘔者,惟宜益胃推揚穀氣而已,勿作表實用辛藥瀉之。丹溪曰:陰分咳嗽者,多屬陰虛,宜用貝母,勿用生薑,以其辛散也。昂按:人特知陳皮、生薑能止嘔,不知亦有發嘔之時,以其性上升,如胃熱者非所宜也。藿香亦然。胸壅痰膈,寒痛濕瀉。消水氣,行血痺,產後血上衝心,及污穢不盡,煎服亦良。通神明,去穢惡,救暴卒,凡中風、中氣、中暑、中惡、暴卒等證,薑汁和童便飲效。薑汁開痰,童便降火也。療狐臭,薑汁頻塗。搽凍耳。熬膏塗。殺半夏、南星、菌蕈、野禽毒,野禽多食半夏,故有毒,生薑能解之。辟霧露山嵐瘴氣。早行含之。搗汁和黃明膠熬,貼風濕痺痛。久食兼酒,則患目發痔。積熱使然。瘡癰人忌食。
《本經逢原》
生薑辛溫而散,肺脾藥也。散風寒,止嘔吐,化痰涎,消脹滿,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嘔吐等病,辛以散之,即《本經》去臭氣通神明,不使邪穢之氣,傷犯正氣也。同大棗,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凡藥中用之,使津液不致沸騰,不獨專於發散也。煨熟則降而不升,止腹痛泄利,扶脾氣,散鬱結,故逍遙散用之。同蜂蜜熬熟,治風熱咳逆痰結,取蜜之潤,以和辛散之性也。生薑搗汁,則大走經絡。與竹瀝則去熱痰,同半夏則治寒痰。凡中風中暑,及犯山嵐霧露毒惡卒病,薑汁和童便灌之,立解。薑能開痰下氣,童便降火也。甄權云:搗汁和蜜食,治中熱嘔逆,不能下食,取薑以治嘔,蜜以和胃也。薑為嘔家聖藥,蓋辛以散之,嘔乃氣逆不散,以其能行陽散氣也。
乾生薑溫中主嗽,治脹滿霍亂,嘔吐不止,腹痛者宜之。較生薑稍守,較乾薑稍緩。為屑酒服,治偏風頭痛。
薑皮辛涼,能消四肢浮腫,腹脹痞滿,五皮散用之。古云秋不食薑,令人瀉氣,而新薑尤當忌之,目疾痔瘡勿食。患癰疽人食之,則一惡肉。妊婦嗜食,令子餘指。
《本草求真》
﹝批﹞發表、除寒、止嘔。
生薑專入肺。氣味辛竄,走而不守。據書開載主治甚多,然總發表除寒,開鬱散氣,辟惡除邪數端而已。薑性意義,一索盡貫。其曰傷寒頭痛,傷風鼻塞可用者,以其主有宣散通肺之力也;辛主散。咳逆嘔噦而必用者,以其具有開提散鬱之義也;孫真人云:薑為嘔家聖藥。蓋辛以散之,嘔乃氣逆不散,此藥行陽而散氣也。或問生薑辛溫入肺,何以云入胃口,曰:俗以心下為胃口者非矣。咽門之下,受有形之物及胃之系,便是胃口,與肺系同行,故能入肺而開胃口也。水氣、濕瀉、血痺而必用者,以其具有逐陰行陽、除濕開導之力也。血痺沖心不下,生薑五兩,水八升,煮服。他如凍耳可擦,辛以散寒。狐臭可療,薑汁頻擦,力能祛寒辟穢。諸毒可解,凡半夏、南星、菌蕈、野禽諸毒可解。亦何莫不由宣發之力以為辟除。時珍曰:薑辛而不葷,去邪辟惡,生啖熟食,醋醬糟鹽,蜜煎調和,無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藥,其利博矣。夫辛入肺,肺旺則一身之氣皆為吾用,中焦之元氣充而足,脾胃出納之令壯而行,邪氣不能容矣。凡中風、中暑、中氣、中毒、中酒,食厥、痰厥、盦厥、冷厥,霍亂、昏暈,一切暴病,得之必救。暴病方宜,方廣心云:凡一切卒暴之症,用薑汁和童便服,立可解救,以薑能開痰下氣,童便降火也。早能含薑,不犯霧露之氣,薑能除濕,及山嵐不正之邪,皆能以正神明而辟穢惡,真藥中之神聖也。但積熱患目,及因熱成痔者切忌。時珍曰:食薑久,積熱患目,及病痔人多食兼酒,其發甚速,癰瘡人多食則生惡肉,此皆昔人所未言者也。至書有言夜主閣而薑不宜食,秋主收而薑不宜食,與孕婦食薑而令兒指象形,此雖就其時令及以物類相感立說,然亦未可盡拘。
薑皮辛涼,和脾利水消腫,取其皮以行皮之義。
《得配本草》
秦椒為之使。惡黃芩、黃連、殺半夏、南星。
辛,溫。入手太陰、足陽明經氣分。祛寒發表,解鬱調中。開寒痰,止嘔噦,薑為嘔家聖藥。去穢惡,通神明。
得梓皮,泄肌表濕熱。配大棗,和營衛。佐杏仁,下胸膈冷氣;佐半夏,治心痞嘔噦;和梨汁、竹瀝,能橫行散結;和雨茶,治下痢;入二陳、四君,止嘔吐水瀉;合蔥白,發表邪。搗汁和童便,治五中卒暴,乾霍亂。五中者:中風、中氣、中暑、中毒、中惡。
生薑、蔥頭、萊菔子,共研炒熱,絹包罨胸脹處,分兩包,冷則輪換罨,治虛人結胸,汗出而愈。
生用,發散;熟用,和中。搗汁,通竅、開隔、豁痰。救卒暴,治水腫,用皮;止嘔瀉,煨用;血症炒炭。
多食令人寒熱。
怪症:毛竅出血不止,皮脹如鼓,須臾目鼻口被氣脹合,此名脈溢。急飲生薑汁、井水,各二杯,自愈。不愈再服。
又產時用力太過,育膜受傷,出有肉線一條,長數尺,痛苦欲絕。先服失笑散,用生薑三斤,搗碎,拌麻油二斤,炒至油盡,用熟絹五尺,折作數層,將線輕輕盛起,屈曲一團,納入水道,再用絹袋兜薑,縛在肉線下熏之。薑冷,熨斗熨熱,使受薑氣。如薑氣已過,再用前法,再熨治之。四五日內線必然收入。若肉線一斷,無可救藥矣。
《本經疏證》
用生薑最重,莫如生薑半夏湯,及當歸生薑羊肉湯之寒多者,皆至一斤。夫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係寒邪挾飲,逼迫氣分;或寒疝腹痛,或脅痛裡急,或產後腹中絞痛,係寒邪乘虛逼迫血分。氣分者心肺為主,故病在上;血分者肝脾為主,故病在下。飲為有形,故絞取有形之汁,少煎而使其銳,虛乃無形,故連質合煎,多煮而欲其緩,是又一用藥法例,可概眾藥,不特施之生薑者也。其次莫如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皆至八兩。夫發汗後,腹脹滿,是脾家津氣不宣;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內有久寒,是肝家陰欲逆。蓋既因發汗而增病矣,乃復重用生薑,生薑非散劑耶,陰邪橫及四肢,於理宜行薑附,乃僅用生薑吳茱萸,生薑吳茱萸,豈能代乾薑附子耶?原人身不外陰陽,邪氣亦不外陰陽。病發於陽者,必客於胸中,胸中以肺為都會,肺者體陽用陰,故受寒發熱,仍不能不畏寒,麻黃湯宣達肺氣,邪既得行,設肺氣宣達,脾不與之灌輸相績,肺遂不能節宣諸氣,脾家津液橫溢不升,用生薑者,豈非令繼參甘之益氣,厚朴之下氣,就其橫以連津液盡餘邪耶?病發於陰者,必客於腹中,腹中以肝為都會,肝者體陰用陽,故雖因內有久寒,至手足厥逆,脈細欲絕,仍不能無消渴與心中疼熱,吳茱萸降在上之熱以就下,生薑散在下之寒而使之橫達,不然,熱就上為咳吐膿血,寒就下為下利厥寒,豈四逆輩啟生陽於腎中可比耶!是生薑在上可以止逆,在下可以挽溜,在中又可以定傾頹,行津液,一皆取其橫散之功。
於吳茱萸湯重用生薑,可以知生薑能治肝病;於桂枝黃耆五物湯重用生薑,可以知生薑又能治腎病,何者?吳茱萸湯證,陽在上而陰在下,食穀欲嘔,吐利乾嘔,吐涎沫,頭痛,嘔而胸滿,則陽盡在中,不能安於中,且欲上出矣。手足厥逆,煩躁欲死,則僅能擾於中,不得達於外矣。所以致此者,非在下陰邪摶之而何?然據於中而不越於上泄於外,可知其陰自肝而不自腎矣。吳茱萸湯首吳茱萸,是導陽下達,然僅導陽下達,而不剿撫其陰,則陽雖下,陰仍得與之敵,是故參棗所以撫定其陰,生薑則能使陰邪橫散,不與陽為敵者也。然則生薑非治肝,乃散自肝上引之陰邪耶。桂枝黃耆五物湯證,則為陰外裡而在內之陽不振。身體不仁,如風痺狀,陰邪也,寸口關上微,陽不振也,惟尺中小緊,方知受邪之所,在下而不在上中,桂枝黃耆五物湯,即和營衛驅風寒之桂枝湯,以受邪不在中,而在中氣之衛於外者,故易甘草以黃耆,以不頭項強痛,身體不仁,則邪非上人而為橫束,故倍生薑,倍生薑是不欲其上行下達,欲其橫散也。然則生薑非治腎,乃逐在外之陰邪束縛,使腎陽外布耳。於此見凡係陰邪摶陽,當使陰橫散,陽乃通暢者,生薑皆能生之,無論在下在上,但在上則任之輕,在下則用之重,遂可辟某藥入某經之不廣矣。
金匱附方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若無生薑,以乾薑代之,是生薑乾薑,可混用也;千金治心實熱半夏瀉心湯,客熱以生薑代乾薑,治小兒利生金牛黃湯,嫌兒熱者,用生薑代乾薑,是生薑乾薑,不可混用也。由諸條核之,則調中可混用,解外不可混用。傷寒論小柴胡湯,咳者去生薑,加乾薑,生薑瀉心湯,乾薑生薑并用,真武湯,下利者加乾薑;金匱要略以薑夏為劑,用生薑者,名小半夏湯,生薑半夏湯,用乾薑者,名半夏乾薑散,是乾薑生薑之條理明晰者也。當歸四逆湯證,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加生薑理中丸,寒者更加乾薑;厚朴七物湯,寒多者加生薑;當歸生薑羊肉湯,若寒多者,更加生薑;千金治婦人虛損甘草丸,胸中冷者增乾薑,治諸風金芽酒,冷加乾薑,肝臟門巴戟天酒,腹中冷加乾薑,先患冷者亦加乾薑,腎臟門五補丸,冷加乾薑,是乾薑生薑之不明晰者也。由諸條核之,曰寒者多用生薑,曰冷者多用乾薑,寒與冷古今無異詁,以愚意度之,則散者曰寒,著物者曰冷。總而繹之,則乾薑可代生薑,生薑不可代乾薑,其故何也?夫調可常也,守可常也,散不可常也,走不可常也,嘔者多用生薑,間亦用乾薑,咳則必用乾薑,竟不得用生薑,蓋咳為肺腑病,肺主斂不主散也。
《本草新編》
生薑,味辛、辣,大熱。通暢神明,辟疫癧,且助生發之氣,能祛風邪。薑通神明,古志之矣。然徒用一二片,欲遽通神明,亦必不得之數。或用人參,或用白朮,或用石菖蒲,或用丹砂,彼此相濟,而後神明可通,邪氣可辟也。
生薑性散,能散風邪,傷風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薑三錢,搗碎,加薄荷二錢,滾水沖服,邪即時解散,真神妙方也。
或問生薑發汗,不宜常服,有之乎?曰:生薑四時皆可服,但不宜多服,多服散氣,豈特發汗哉。
或問生薑辛散,既能散氣,似不宜常服,然而多服則正氣受傷,少服則正氣無害,又不可過於避忌,坐視而不收其功也。至於偶受陰寒,如手足厥逆,腹痛繞腹而不可止不妨多用生薑,搗碎炒熱,嫻心腹之外,以祛其內寒也。
《本草分經》
辛,溫。行陽分,宣肺氣,暢胃口,散寒發表,解鬱調中,開痰下食,能散逆氣,為嘔家聖藥。又能消水氣,行血痺,辟瘴氣。薑皮,辛,涼。和脾行水。煨薑辛,溫。和中止嘔,不散不燥,與大棗并用以行脾胃之津液,而和營衛最為平妥。
《本草思辨錄》
生薑是老薑所生之子薑,乾薑則老薑造成者。故乾薑得秋氣多,功兼收斂。生薑得夏氣多,功主橫散。乾薑溫太陰之陰,生薑宣陽明之陽。一臟一腑,亦治分母子。
生薑氣薄發泄,能由胃通肺以散邪。凡外感鼻塞與噫氣嘔吐胸痺喉間凝痰結氣皆主之。惟不能治咳。小柴胡湯咳去生薑,痰飲門凡言咳者,亦皆無生薑。以生薑純乎辛散,適以傷肺,不能止咳。太陽病表不解而有咳,如小青龍湯尚不用生薑,何論他經?乃肺痿門之咳有用之者,肺家邪實,非太陽之表病比,正不妨與麻黃同泄肺邪。厚朴麻黃湯有麻黃而不用生薑者,以脈浮則外達自易,已有麻黃散表,石膏清熱,便當以乾薑溫而斂之。澤漆湯無麻黃而即用生薑者,脈沉則有伏飲在裡,澤漆紫參輩之苦寒,所以驅之於下,生薑桂枝等之辛甘,所以和之於上,用麻黃則尼上散,用乾薑則嫌於中守也。
或曰: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真武湯,皆有水飲而咳,而一用乾薑,一用生薑,一生薑乾薑并用,何治之不侔若是耶?曰:此正方義當尋究者矣。小青龍湯外寒與內飲相搏,麻黃桂枝所以散外寒,細辛半夏所以蠲內飲,以芍藥輔辛夏,則水氣必由小便而去,此內外分解之法,不宜重擾其肺,使內外連橫,故溫肺之乾薑,斂肺之五味則進之,而劫肺之生薑則退之也。射干麻黃湯喉中水雞聲,乃火吸其痰,痰不得下而作聲,其始必有風寒外邪,襲入於肺,故咳而上氣,與小青龍相似而實不同。彼用麻黃但搜肺家之伏邪,不必有桂。彼以辛夏蠲飲,法當溫肺,溫肺故用乾薑;此以辛夏蠲飲,法當清肺,清肺故用射干。彼導心下之水走小便,故加芍藥;此散上逆之痰在喉中,故加生薑。蓋乾薑不獨增肺熱,而亦非肺家散劑也。真武湯因發汗太過,引動腎水上泛,為悸、為眩、為身瞤,非真陽本虛,不至於是。為名真武,是表熱不足慮,而寒水必當亟鎮。附子補陽,白朮崇土,所以鎮寒水者至矣。驅已泛之水以歸於壑,則苓見可無。散逆氣、逐陰邪,以旋轉其病機,則生薑尤不可缺。若寒水射肺而有咳,亦即治以肺咳之藥加細辛乾薑五味。咳非主病,與小青龍有間,故小青龍細辛乾薑各三兩,而此只各一兩。生薑乃證中要藥,不以有乾薑而去之也。
生薑瀉心湯,有生薑又用乾薑,以生薑治乾噫、食臭,乾薑治腹鳴下利也。通脈四逆湯,有乾薑又加生薑,以乾薑止利通脈,生薑散寒治嘔也。
生薑去臭氣,通神明,其用全在於肺胃,而胃與脾以膜相連,故脾家氣分有治之者,如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治腹脹是也。血分亦有治者,如當歸生薑羊肉湯治腹痛是也。驅使之妙,不在一物而在全方,是故製方尤難於識藥。
薑棗調營衛與薑多於棗之義,詳見大棗。其有生薑無大棗者,仲聖每與桂枝半夏橘紅等物并用,重在鬯陽,故不取大棗之甘壅。
《醫學衷中參西錄》
將鮮薑種於地中,秋後剖出去皮曬乾為乾薑;將薑上所生之芽種於地中,秋後剖出其當年所生之薑為生薑。是以乾薑以母薑,生薑為子薑,乾薑老而生薑嫩也。為生薑係嫩薑,其味之辛、性之溫,皆亞於乾薑,而所具生發之氣則優於乾薑,故能透表發汗。與大棗同用,善和營衛,蓋借大棗之甘緩,不使透表為汗,惟旋轉於營衛之間,而營衛遂因之調和也。其辛散之力,善開痰理氣,止嘔吐,逐除一切外感不正之氣。若但用其皮,其溫性稍減,又善通利小便。能解半夏毒及菌蕈諸物毒。食料中少少加之,可為健胃進食之品。瘡家食之,致生惡肉,不可不知。
【現代藥理研究】
生薑有鎮靜、催眠、抗驚厥作用。
生薑有解熱、鎮痛作用。
生薑對消化系統的作用:生薑有抗潰瘍作用,其所含薑烯具有保護胃粘膜細胞的作用。‚生薑對胃腸運動有作用。其所含薑油酮可使腸管鬆弛,蠕動減少。另一方面,生薑對消化道有輕度刺激作用,可使腸張力、節律及蠕動增加。ƒ生薑對消化酶有影響,可使胃蛋白酶作用減弱,脂肪分解酶作用增強;對胰酶有顯著抑制作用,對植物和微生物來源的澱粉酶和唾液酶也有抑制作用。
生薑有保肝利膽作用。生薑丙醇提取物具有利膽作用。薑酚、薑醇等對四氯化碳所致肝細胞損害呈劑量依賴性抑制作用。
生薑有興奮循環和呼吸系統的作用。生薑醇提取物可興奮麻醉貓的血管運動中樞及呼吸中樞,并直接興奮心臟。生薑醇可增加心臟收縮力和延長心臟收縮的持續時間。
生薑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其對各種球菌、桿菌有抑制作用,體外試驗水浸劑對毛癬菌有抑制作用,對陰道滴蟲有殺滅作用,薑根莖中薑酸和薑酚具有殺滅軟體動物和殺滅血吸蟲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血吸蟲病。
生薑有降血脂作用。
生薑有抗氧化作用。
生薑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提取液對花生四烯酸、腎上腺素、二磷酸腺苷和膠原誘發的血小板聚集有顯著抑制作用。
生薑可影響花生四烯酸代謝,其有效成分對環氧合酶及脂氧合酶均有抑制作用。
生薑影響血壓,6-薑烯酮可使大鼠產生一過性降壓、明顯升壓和持續性降壓的三相性作用,并呈量效關係。
生薑還有抗5-羥色胺,抑制亞硝酸胺合成、抗腫瘤、抗過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