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及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白及為蘭科植物白及的乾燥塊莖。野生或栽培。主產於貴州、四川、浙江、湖南等地。原植物生於山野、山谷較潮濕處。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較為陰濕的砂壤土、夾沙土、腐殖土最宜生長。味苦、甘、澀,性微寒。入肺、肝、胃經。功效收斂止血、消腫生肌。臨床用名白及。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甘根、連及草(《本經》),臼根(《吳普本草》),白給(《別錄》)。

釋名

《綱目》雲:“其根白色,連及而生,故曰白及。其味苦,而曰甘根,反言也。吳普作臼根,其根有臼,亦通。”

基原

為蘭科植物白及的塊莖。

植物

白及 Bletilla stiata (Thunb.) Reichb. f.[Limodorum striata Thunb.]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臺灣等地。

採集

栽種3~4年後的9~10月采挖,將塊莖浸水中約1小時左右,洗淨泥土,除去鬚根,經蒸煮至內面無白心時取出,曬或炕至表面幹硬不粘結時,用硫黃熏一夜後,曬乾或炕幹,然後撞去殘須,使表面光潔,篩去雜質。

化學成分

塊莖含聯苄類化合物,如3,3'-二羥基-2',6'-雙(對-羥苄基)-5-甲氧基聯苄[3,3'-dihydroxy-2',6'-bis(p-hydroxybenzyl)-5-methoxy bibenzyl],2,6-雙(對-羥苄基)-3',5-二甲氧基-3-羥基聯苄[2,6-bis(p-hydroxybenzyl)-3',5-dimethoxy-3-hydroxybibenzyl]等;二氫菲類化合物,如4,7-二羥基-2-甲氧基-9,10-二氫菲(4,7-dihydroxy-2-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1,6-雙(對-羥苄基)-4-甲氧基-9,10-二氫菲-2,7-二醇[1,6-bis(p-hydroxybenzyl)-4-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2,7-diol],2,4,7-三甲氧基-9,10-二氫菲(2,4,7-tri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等;聯菲類化合物,如白及聯菲(blestriarene)A、B、C,白及聯菲醇(blestrianol)A、B、C等;雙菲醚類化合物,如白及雙菲醚(blestrin)A、B、C、D等;二氫菲並吡喃類化合物,如白及二氫菲並吡喃酚(bletlol)A、B、C等;具螺內酯的菲類衍生物,如白及菲螺醇(blespirol)等;菲類糖苷化合物,如2,7-二羥基-4-甲氧基菲-2-O-葡萄糖苷(2,7-dihydroxy-4-methoxyphenanthrene-2-O-glucoside),2,7-二羥基-4-甲氧基菲-2,7-O-二葡萄糖苷(2,7-dihydroxy-4-methoxyphenanthrene-2,7-O-diglucoside)等;其他菲類化合物,如1-對-羥苄基-4-甲氧基菲-2,7-二醇(1-p-hydroxybenzyl-4-methoxyphenanthrene-2,7-diol),1,8-雙(對-羥苄基)-4-甲氧基菲-2,7-二醇[1,8-bis(p-hydroxybenzyl)-4-methoxyphenanthrene-2,7-diol],2,4,7-三甲氧基菲(2,4,7-trimethoxyphenanthrene),2,3,4,7-四甲氧基菲(2,3,4,7-tetramethoxyphenanthrene);苄類化合物,如山藥素(batatasin)Ⅲ,3'-O-甲基山藥素(3'-O-methylbatatasin)Ⅲ;蒽類化合物,如大黃素甲醚(physcion)等。又含酸類成分,如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桂皮酸(cinnamic acid);醛類成分,如對-羥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新鮮塊莖中含白及甘露聚糖(bletilla-mannan)等。

藥理

1.止血作用 白及粉、白及甘露聚糖對犬實驗性肝損傷有明顯的止血作用。白及對健康人血也有劑量依賴性的促凝作用。動物實驗和臨床實驗表明白及還是一種較好的血管栓塞劑。

2.對消化系統的的作用 白及對鹽酸引起的大鼠胃粘膜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但預先給予消炎痛,則不再表現此作用。白及對多種潰瘍病動物模型有顯著的抗潰瘍作用,能增強粘膜防禦因數的活性。白及對甲基叔丁醚溶石時所造成的膽囊粘膜直接接觸性損害有保護作用。白及還有預防兔腸粘連的作用。

3.抗腫瘤作用 白及對小鼠艾氏腹水癌、子宮頸癌、肉瘤S180和大鼠瓦克氏癌、肝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抗癌的活性成分為塊莖中的粘液汁。

4抗菌作用 白及甲醇提取物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鬚髮癬菌有抑制作用。白及水浸劑體外對奧杜盎氏小芽孢癬菌有抑制作用。白及對人型結核桿菌有顯著抑制作用。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分檔,洗淨,悶潤至透,切薄片,乾燥。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藥性

味苦、甘、澀,性微寒。歸肺、胃經。質粘斂澀,可散可收。

1.《本經》:“味苦,平。”

2.《別錄》:“味辛,微寒。”

3.《醫學啟源》:“苦、甘,陽中之陰。”

4.《醫林纂要·藥性》:“苦、澀、辛,寒。”

5.《本草再新》:“入肺、腎二經。”

功效主治

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主治肺癆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外傷出血,癰瘡腫毒,瘰鬁,痔漏,燒燙傷,手足皸裂,肛裂。

1.《本經》:“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痱緩不收。”

2.《別錄》:“除白癬疥蟲。”

3.《藥性論》:“治結熱不消,主陰下痿,治面上皯皰,令人肌滑。”

4.《新修本草》:“手足皸拆,嚼以塗之。”

5.《日華子》:“止驚邪,血邪,癇疾,赤眼,癥結,發背,瘰鬁,腸風,痔瘺,刀箭瘡,撲損,溫熱瘧疾,血痢,湯火瘡,生肌止痛,風痹。”

6.《滇南本草》:“治癆傷肺氣,補肺虛,止咳嗽,消肺癆咳血,收斂肺氣。”

7.《本草匯言》:“治刀斧損傷肌肉,出血不止。”

8.《醫林纂要·藥性》:“斂肺散瘀,降逆氣。”

9.《中國藥用植物圖鑒》:“治矽肺。”

10.《福建藥物志》:“補肺生肌,化瘀止血。主治咳血,支氣管擴張咯血,肺膿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吐血,便血,燒傷,乳頭及手足皸裂,癰、疔、雞眼。”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2g;研末,每次1.5~3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塗。

使用注意

外感及內熱壅盛者禁服。反烏頭。

1.《蜀本草》:“反烏頭。”

2.《本草經疏》:“癰疽已潰,不宜同苦寒藥服。”

應用配伍

收斂止血 本品質粘性澀,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因其兼有補肺及收斂生肌之功,尤宜於肺、胃出血,且能促進病灶癒合。凡多年咳嗽,肺痿咯血者,可單用,如《醫說》用白及為面,糯米飲調服;近用治肺結核有空洞者,單用即有止血及促使空洞癒合之效。但臨證多配伍應用,如治肺癆咯血,可與三七配伍,一斂一散,既可增強止血作用,又無留瘀之弊;若治肺陰不足之乾咳、咯血,可與枇杷葉、藕節、阿膠同用,如《證治準繩》白及枇杷丸;若治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出血,可與烏賊骨相伍,如經驗方烏及散;若為外傷出血,《衛生易簡方》則配煆石膏研末敷患處,以收斂止血;若出血不止,亦可伍白蘞、烏賊骨、黃芩研末外敷,如《普濟方》白及散。

消腫生肌 本品寒涼苦泄,又有收斂作用,能消腫生肌,用於癰腫瘡瘍,未成膿者能使之消散,已潰者可使之肌生。凡瘡瘍初起未潰者,可單用本品研末外敷;或與金銀花、皂刺、乳香同用,如《外科正宗》內消散;若癰腫瘡癤熱毒熾盛者,可與大黃、黃柏合用搽患處,如《證治準繩》鐵箍散;若瘡瘍已潰,久不收口者,可用本品研粉外敷,或與貝母、輕粉伍用,以祛腐生肌,斂瘡收口。凡治湯火灼傷、手足皸裂、肛裂等證,均可用本品研粉與麻油調敷。

1.《本草經集注》:“紫石英為之使。”

2.《得宜本草》:“得黃絹、丹皮能補胞損。”

3.《得配本草》:“得羊肝蘸末,治肝血吐逆;得酒調服,治跌打骨折;配米飲,止肺傷吐血;得榴皮、艾、醋治心痛。”

附方

1.治肺嗽喘息有音,及熱搏上焦,血溢妄行,咳唾血出,咽嗌疼痛,煩渴嘔吐,寒熱體歇,減食羸瘦 白及、青黛各等分。上為末。每服半錢,糯米飲調下。(《幼幼新書》引《王氏手集》青金散)

2.治咯血 ①白及一兩,枇杷葉(去毛,蜜炙)、藕節各五錢。上為細末,另以阿膠五錢,銼如豆大,蛤粉炒成珠,生地黃自然汁調之,火上燉化,入前藥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噙化。(《證治準繩》白及枇杷丸) ②白及一兩,蓮花須、側柏葉、沙參各五錢。上為極細末,入藕節汁、地黃汁,磨京墨令黑,調藥二錢,如稀糊啜服。(《證治準繩》白及蓮須散) ③白及一兩,藕節五錢。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赤水玄珠》白及散)

3.治支氣管擴張咯血,肺結核咯血 白及、海螵蛸、三七各180g。共研細粉。每服9g,每日3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4.治肺葉痿敗,喘咳夾紅者 嫩白及四錢(研末),陳阿膠二錢。沖湯調服。(《醫醇剩義》白膠湯)

5.治多年咳嗽,肺痿咳唾膿血 款冬花、紫菀、白及、阿膠各等分。水煎服。(《醫學啟蒙》白及散)

6.治肺癆 白及、百合各60g,紅糖30g。藥先煎,加入紅糖熬成膏狀。每次服1茶匙。(《湖南藥物志》)

7.治矽肺,咳嗽少痰,胸痛 鮮白及根60g(幹品15~30g),加桔梗15~30g。水煎,沖白糖。早晚飯前各服1次。忌食酸辣、芥菜。(《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8.治鼻衄 白及不拘多少。為末。冷水調,用紙花貼鼻竅中。(《三因方》白及散)

9.治鼻淵 白及末,酒糊為丸。每服三錢,黃酒送下。半月愈。(《外科大成》白及丸)

10.治腸胃出血 白及、地榆各等量。炒焦,研末。每服3g,溫開水送服,每日2~3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11.治婦人子髒挺出 烏頭(炮)、白及各四分。上搗散。取方寸匕,以綿裹納陰中,令入三寸,腹內熱即止,日一度著,明晨仍須更著,以止為度。(《外臺》引《廣濟方》)

12.治產後傷脬,小便淋數不止 白及、鳳凰衣、桑螵蛸各等分。入豬脬內煮爛食之。(《胎產秘書》白及散)

13.治無名腫毒,黃水白皮瘡 生大黃、白及各等分。上為末。涼水調搽患處。(《良朋彙集》消毒散)

14.治瘰鬁膿汁不幹 白及、貝母、淨黃連各半兩,輕粉三十貼。前三味銼,焙,為末,仍以輕粉乳缽內同杵勻。抄一錢至二錢,清油調擦患處。用時先以槲皮散煮水,候溫,洗淨拭幹,方塗藥。(《活幼心書》白及散)

15.治臁瘡 白及、白蘞、黃柏、黃丹(另研)各等分。上為極細末,入輕粉些少研勻,以煉蜜和成劑,捏作餅子。貼瘡上,深者填滿,以帛片包紮,一日一換,瘡漸幹,或有裂處只須幹摻,以瘥為度。(《證治準繩》臁瘡方)

16.治發背、搭手 白及五錢(炙,為末),廣膠一兩(烊化)。和勻,敷患處,空一頭出氣,以海蜇皮貼之。數次即消。(《衛生鴻寶》白及膏)

17.治瘡口不斂 白及一錢,赤石脂一錢,當歸三錢,龍骨少許。上為細末,幹摻。(《百一選方》斂瘡口方)

18.治跌打骨折 酒調白及末二錢服。(《永類鈐方》)

19.治湯火傷灼 白及末,油調敷。(《濟急仙方》)

20.治冬月手足皸裂 白及末,水調搽之。忌三五日不犯水。(《古今醫統》引《經驗秘方》)

臨床報導

1.治療咯血 白及30g,五倍子5g,加水至200ml,煎煮至50ml左右,傾出藥液,二煎加水100ml。兩次煎液合煎至20ml,過濾後立即傾入霧化吸入器的藥杯內,霧化吸入,每日1次。治療咯血44例,顯效30例,占68.2%;有效12例,占22.7%;無效4例,總有效率90.9%。止血時間最短者為給藥後1小時,最長者為48小時。療效與患者病程長短及咯血量多少無關[1]。

2.治療鼻衄 ①白及研細末,過160目篩,撒布於凡士林紗條或紗球上,每次用白及粉4~5g,以之塞鼻,保留72小時。治療鼻衄30例。對照組亦30例,僅用凡士林紗條填塞。結果白及組第1次填塞後痊癒27例,對照組僅20例,兩者療效有顯著差異(P<0.01)[2]。②將無菌紗布做成小條,白及末調成膏狀,其中加入適量粘膜表面麻醉劑地卡因,均勻地塗在無菌紗布上。將白及膏條直接填敷於出血處。48小時更換1次,一般應用3~5次便可治癒。共治療48例,均收到滿意效果,最短時間48小時就使鼻出血停止,最長止血時間7天。其中高血壓性鼻出血往往需要同時應用降壓藥物[3]。

3.治療肺結核 白及研粉,每日吞服6g,用藥3個月。治療用抗癆藥無效或療效緩慢的各型肺結核60例。結果:臨床治癒42例,X線顯示病灶完全吸收或纖維化,空洞閉合,血沉正常,痰菌陰性,臨床症狀消失;顯著進步13例,其餘無改變[4]。

4.治療百日咳 ①白及、冬花、川貝各等份,研細末,1歲內每服1g,1歲以上酌情加量,每日服3次,溫開水送下。治療56例,結果:治癒51例,占91%;顯效4例,占7.1%;無效1例,占1.8%,總有效率為98.2%[5]。②白及、蜈蚣、甘草等分,為細末,每服2g,每日2~3次,蜜水調服,連服1~2周;痙咳緩解後再以白及、甘草等分為末,每日服2g,繼服2~3周,鞏固療效。共治療20例,服藥1周痙咳緩解者8例,服藥2周痙咳緩解者12例[6]。

5.治療氣胸 閉合性氣胸肺壓縮小於40%者,可單用白及粉,每次10~15g,每日3次沖服;如肺壓縮大於40%、小於60%者,可以生黃芪30g,升麻15g,桔梗10g,煎湯代茶沖服白及粉15~20g,每日3~4次,或白及30g與上藥同煎,每日2~3次口服;如肺壓縮60%以上,則應配合胸穿抽氣。對於張力性氣胸或慢性氣胸,則可在抽氣或引流的基礎上口服白及粉。共治療28例,治癒(氣胸完全吸收)21例,占75%;好轉(氣胸尚餘10%左右)7例,占25%[7]。

6.治療矽肺 用白及片(每片含生藥0.3g),每次服5片,每日3次。觀察治療矽肺44例(主要為單純矽肺患者),用藥3個月至1年後,症狀及肺功能多見改善,但X線改變不顯著[8]。

7.治療上消化道出血 ①白及粉口服每次5g,每日4次,3天後停藥。治療潰瘍病出血68例,其中38例Hb在60g/L以下者輔以常規補液、擴容和適當輸血,所有病例均未給其他止血劑。結果:除1例巨大潰瘍(2.5×3.5cm)伴小動脈活動性出血轉外科手術外,餘67例均臨床治癒,治癒率為98.5%。伴嘔血18例,嘔血均在24小時內停止。大便潛血轉陰時間2天者28例,3天者23例,4天者12例,4天以上者4例[9]。②白及粉組:取白及研細末,每服3g,日服3次,溫開水送下,治療上消化道出血42例。白及膠漿組:把白及配製成10%白及膠漿,每服20~30ml,日服3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38例。結果:白及粉組肉眼黑便消失時間平均4.9日,白及膠漿組平均5.3日;大便潛血陰轉時間,白及粉組平均8日,白及膠漿組平均8.1日。西藥治療組50例,平均肉眼黑便消失時間為8.5日,大便潛血陰轉時間為12.9日。其中白及組23例服藥前後3日作BPC、出凝血時間對照,結果顯示白及可以縮短出血、凝血時間,增高BPC數,有利於止血[10]。③每日以白及50~100g煎成膠凍狀溶液500~1000ml,頻服或分3次服,至大便潛血陰性後停藥。共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消化道出血70例,結果:除1例因頻繁嘔吐無法服藥,於入院後24小時死亡外,其餘均在1~3日停止嘔血。大便潛血轉陰則需3~5日[11]。④白及3份,大黃1份,三七粉2份。共研細末混勻備用。隨證加藥。共治療上消化道出血52例,其中單以中藥治療37例,治癒率94.6%,總有效率100%,配以西藥止血15例,治癒率84.68%,總有效率93.34%[12]。⑤白及、大黃按3:1比例研成細末,混勻備用。每日3~4次,每次6g,溫開水沖服,治療上消化道出血54例,總有效率為98.15%[13]。

8.治療結腸炎 ①白及1000g,放入水中浸泡2~3小時,洗淨瀝幹,潤透後切成薄片,加20倍水煎煮2次,濃縮至9000ml左右,緩緩加入已研細的兒茶300g,攪拌溶解後再加入苯甲酸鈉50g,睡前取此藥液100~500ml加熱至39~40℃,保留灌腸,每日1次,10~15日為1療程,每療程間歇3~5日。一般需2~4個療程。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38例,痊癒18例,好轉1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6.8%[14]。②白及合壁虎研面煎成粘性湯液保留灌腸,3日1次,5次為1療程。治療期間停用一切中西藥物。另將壁虎、白及研面裝入膠囊,在灌腸間歇期間服用,1療程結束再服膠囊2周。治療非特異性結腸炎89例,臨床治癒72例,好轉15例,無效2例[15]。

9.治療急性胰腺炎 白及100g,大黃25g,共碾粗末,加水1000ml煎至300ml,入冰箱冷卻至6~10℃,4~6小時服100ml,西醫用支持療法。治療145例,治癒136例,占93.8%;轉手術6例,占4.1%;死亡3例,占2.1%[16]。

10.治療外傷創面潰瘍感染 ①白及、白茅根各10g,苦參15g,用40%乙醇浸泡72小時後過濾裝瓶備用。視傷口大小將藥浸泡在紗布上,敷於患處,用膠布固定。治療外傷1035例,外傷感染289例,各種原因所致的慢性皮膚潰瘍和壞死34例,經換藥1~15次後,全部治癒。無副作用和不良反應[17]。②白及1份,小飛蓬5份,若為鮮藥,與白及共搗爛外敷,若為幹藥,研細過100目篩,用溫開水調成膏狀,視其紅腫面積貼敷,每日換藥1次。治療皮膚化膿性感染300例,治癒295例,好轉5例,治癒率為98.3%[18]。

11.治療手足皸裂 將白及粉與凡土林調成10%或20%軟膏外用,早晚各塗藥1次。治療手足皸裂285例,其中84人用10%軟膏,結果:顯效67人,占79.76%,總有效率98.81%;201人用20%軟膏,顯效率僅為36.31%,總有效率99%。推測後者顯效率顯著低於前者,可能與20%濃度的粉質過多有關[19]。

12.治療肛裂 ①白及粉加凡士林調成40%~50%軟膏,便後用生理鹽水或1:1000高錳酸鉀液清洗肛門,拭幹,將裂口輕輕牽開,取少量白及軟膏塗於裂口上,外加消毒敷料膠布固定,每日1次。治療肛裂100例,結果:全部治癒。療程最短3天,最長15天。適用於早期肛裂,陳舊性者療效不佳[20]。②白及200g,置鍋內,放入適量清水(約藥物體積的3倍),煮沸,待藥汁粘稠狀時,將白及濾出,用文火將藥汁濃縮至糊狀,再與煮沸去沫的蜂蜜50g一起攪拌均勻。每日大便後溫水坐浴,用1%新潔爾滅溶液清洗肛門及裂口處,將白及膏塗在患處,每日換藥1次,治療肛裂50例,結果一般在塗用5~10次後肛裂全部癒合。其中初期肛裂27例,二期肛裂23例,用藥後疼痛逐漸減輕[21]。

13.治療口腔粘膜病 以40%白及粉加60%白糖混勻,先用3%雙氧水洗,再用鹽水洗淨患處,然後取適量配好之白及粉塗患處,並以棉球壓迫15~30分鐘。共治復發性口瘡、慢性唇炎、過敏性口腔炎60例,結果痊癒(唇及口腔粘膜恢復正常1年以上未復發)10例,顯效(唇及口腔粘膜恢復正常半年不復發)49例,無效1例[22]。

14.治療幹槽症 白及98g,冰片2g,分別研細末後混勻。取適量用蒸餾水調成麵團。先用刮匙把拔牙窩內異物刮淨,再用3%過氧化氫(雙氧水)棉球反復擦洗,吸淨水分,立即把白及糊送填拔牙窩裏,使糊劑充滿根窩,最後用糊劑將牙窩上部填滿。治療幹槽症100例,結果1次痊癒者89例,2次者7例,3次者4例。一般很快止痛,4小時後即可見新生島狀肉芽組織,3日後拔牙窩表面充滿新生的牙齦粘膜[23]。

15.治療痤瘡 白及、白芷各等分,研為極細粉末,用開水按1:6比例沖調成稀糊狀備用。用上藥做面部皮膚及穴位按摩,按摩完畢,再塗一層藥,紗布遮蓋眉、眼、口,將石膏粉400g用溫水攪拌成糊狀,均勻地覆蓋於整個面部,20分鐘後揭去。隔日1次,5次為1療程。治療痤瘡50例,總有效率為98%[24]。

16.治療放射性食道炎 白及粉5~7g,日服3次。治療128例,結果治癒97例,好轉1例,全部有效,平均服用13劑[25]。

文獻綜錄

1.《綱目》:“白及,性澀而收,得秋令之氣,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瘡也。”

2.《本草經疏》:“白及,苦能泄熱,辛能散結,癰疽皆由榮氣不從,逆於肉裏所生;敗疽傷陰死肌,皆熱壅血瘀所致,故悉主之。胃中邪氣者,即邪熱也;賊風痱緩不收,皆血分有熱,濕熱傷陰之所生也,入血分以泄熱,散結逐腐,則諸證靡不瘳也。”“白及性澀,破散中有收斂,蓋去腐逐瘀以生新之藥也。”

3.《本草匯言》:“白及,斂氣、滲痰、止血、消癰之藥也。此藥質極粘膩,性極收澀,味苦氣寒,善入肺經。凡肺葉破損,因熱壅血瘀而成疾者,以此研末日服,能堅斂肺臟,封填破損,癰腫可消,潰敗可托,死肌可去,膿血可潔,有托舊生新之妙用也。如肺氣鬱逆,有痰有火有血迷聚於肺竅氣管之中,此屬統體一身氣逆之故,理宜清肺之原,降氣之逆,痰血清而火自退矣,若徒用此藥粘膩封塞,無益也。”

4.《本草求真》:“白及,方書既載功能入肺止血,又載能治跌撲折骨,湯火灼傷,惡瘡癰腫,敗疽死肌,得非似收不收,似澀不澀,似止不止乎?不知書言功能止血者,是因性澀之謂也;書言能治癰疽損傷者,是因味辛能散之謂也。此藥澀中有散,補中有破,故書又載去腐,逐瘀,生新。”

5.《重慶堂隨筆》:“白及最粘,大能補肺,可為上損善後之藥。如火熱未清者不可早用,以其性澀,恐留邪也。惟味太苦,宜用甘味為佐,甘則能戀膈。又宜噙化,使其徐徐潤入喉下,則功效更敏。”

6.張秉成《本草便讀》:“白及,必虛而有熱者,乃為相宜耳。雖稟收斂之性,而仍具苦泄辛散之意,與白蘞相近,故每相須而用。”

7.《本草正義》:“白及,味苦氣寒,能內清肺胃邪熱,而外以涼血止痛。且粘膩之質,脂液富有,既可敷癰瘍之未成,而消熱退腫,亦可摻既潰而去腐生肌。兼治金瘡、湯火灼傷,皆《本經》之義也。後人以其清熱補傷,而治肺癰頗有捷效。惟邪勢方熾之時,烈焰囂張,咳嗆膿血,則宜大劑清降化痰,而白及粘膩,猶嫌力薄,不勝重任。迨火焰少殺,即可與清泄化痰之品相輔成功。惟猶有稱其治跌打骨折,則未免譽之過甚,恐非實也。白及治肺癰,世每畏其膩滯,而不敢用,然苦寒本清肺胃,又能補傷,苟非火焰極盛之時,而臭痰腥穢之氣已漸退舍,即可用以兼補兼清,不致助痰留患,與二冬、玉竹等比也。”

參考文獻

[1]柴良田,等.中國農村醫學,1989,(11):32

[2]鄧文成.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1,(8):487

[3]康健,等.中醫雜誌,1997,38(5):263

[4]錦州市結核病防治院.中國防癆,1960,(2):75

[5]任曉春,等.中醫藥學報,1988,(6):23

[6]周鳳林.中醫雜誌,1997,38(6):325

[7]潘建華.中醫雜誌,1997,38(6):327

[8]西華山鎢礦職工醫院.中國結核病科雜誌,1959,(2):149

[9]顧明羽.江蘇中醫,1995,(6):8

[10]孔照遐,等.安徽醫科大學學報,1987,(4):319

[11]熊楚蘅.臨床內科雜誌,1988,(1):39

[12]肖芳,等.山西中醫,1994,10(3):14

[13]田俊,等.河北中醫,1992,14(6):17

[14]肖作楣.中國醫院藥學雜誌,1989,(4):183

[15]張秀英,等.中醫研究,1994,7(2):29

[16]張凡鮮.實用中醫藥雜誌,1993,(3):7

[17]車興明.臨床醫學,1988,(5):207

[18]黨學德,等.陝西中醫,1988,(4):154

[19]上海縣華漕公社皸裂防治領導小組.皮膚病防治研究通訊,1977,(3):37

[20]龍宜戰,等.中國肛腸病雜誌,1989,(4):38

[21]錢淑娟.江蘇中醫,1980,(6):41

[22]吳中慧.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86,(4):25

[23]穀松年.天津醫藥,1983,(4):219

[24]許大湖,等.中國皮膚病性病學雜誌,1993,(3):189

[25]羅文高,等.河北中醫,1998,20(4):232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苦,平。主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

名醫別錄

味辛,微寒,無毒。除白癬疥蟲。

藥性論

使。能治結熱不消,主陰下痿,治面上疱,令人肌骨。

日華子本草

味甘,辛。止驚邪,白邪,癇疾,赤眼,癥結髮背,瘰癧,腸風,痔瘻,刀箭瘡,扑損,溫熱瘧疾,白痢,滿火瘡,生肌止痛,風瘴。

開寶本草

味苦、辛,平、微寒,無毒。除白癬、疥蟲。

本草圖經

今醫家治金瘡不瘥及癰疽方多用之。

本草衍義

白蘞、白及,多見於斂瘡方中。二物多相須而行。

湯液本草

苦甘,陽中之陰。味辛苦,平,微寒,無毒。

》云:止肺澀,白蘞治證同。

本草》云: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白癬疥蟲。

藥性論》云:使。治熱結不消,主陰下痿,治面上。

本草發揮

白及與白蘞同。潔古云:白及苦甘,陽中陰也。止肺血,澀與白蘞同。

本草綱目

白及性澀而收,得秋舍之令,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瘡也。宋洪邁《夷堅志》記之,邁赴任洋州,一卒忽苦咯血,甚危,用此救之,一日即止也。

本草經疏

白及,《本經》味苦平。《別錄》加辛,微寒。李當之大寒。日華子加甘。東垣亦微寒,謂其性澀。陽中之陰,收也。辛為金味,收為金氣,其為得季秋之氣,而兼金水這性者哉,宜乎入肺理傷有奇效矣。苦能泄熱,辛能散結,癰疽皆由榮氣不從,逆於肉裡所生,敗疽傷陰死肌皆熱壅血瘀所致,故悉主之也。胃中邪氣者,即邪熱也。賊風鬼擊,痱緩不收,皆血分有熱,濕熱傷陰之所生也。入血分以泄熱散結逐腐,則諸證靡不瘳矣。

簡誤:癰疽已潰,不宜同苦寒藥服。

本草蒙筌

味苦、辛、氣平、微寒。陽中之陰。無毒。畏杏仁。名擅外科,功專收斂。不煎湯服,惟熬膏敷。除賊風鬼擊,痱緩不收;去潰瘍敗疽,死肌腐肉。敷山根額之下,鼻之上。止衄,塗疥癬殺蟲。

本草乘雅

白及,白,金;及,至也。金至斯堅,故主癰腫瘡疽,死肌痱緩,不但堅形,亦可堅藏。填肺生葉,填脈生血,堅固歸金,金歸地大故也。

景岳全書

味苦澀,性收斂,微寒。反烏頭。能入肺止血,療肺癰肺痿。治癰疽敗爛惡瘡,刀箭湯火損傷,生肌止痛,俱可為末敷之。凡吐血不能止者,用白及為末,米飲調服即效。

本草備要

澀,補肺,逐瘀生新。

味苦而辛,性澀而收。得秋金之令,入肺止吐血,《摘玄》云:試血法,吐水內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沉者心血也。各隨所見,以羊肺、肝、心蘸白及末,日日服之佳。肺損者能復生之。以有形生有形也。人之五臟,惟肺葉損壞者可以復生。台州獄吏憫一重囚,囚感之云:吾七犯死罪,遭刑拷,肺皆損傷,得一方用白及末米飲日服,其效如神。後囚凌遲剖開胸,見肺間竅穴數十,皆白及填補,色猶不變也。治跌打折骨,酒服二錢。湯火久傷,油調末敷。惡瘡癰腫,敗疽死肌。去腐逐瘀生新,除面上疱,音干,去聲,面黑氣。疱音炮,面瘡也。塗手足皴裂,令人肌滑。紫石英為使。畏杏仁。反烏頭。

本經逢原

苦,辛,平、微寒,無毒。反烏、附。

白及性澀而收,得秋金之氣,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瘡。《本經》主敗疽傷陰死肌,皆熱壅血傷,胃中邪氣,亦邪熱也。賊風痱緩,皆血分有熱,濕熱傷陰所致也。其治吐血咯血,為其性斂也。用此為末,米飲服之即止。試血法:吐水盆內,浮者肺血,沉者肝血,半浮半沉者心血。各隨所見,以羊肺、肝、心煮熟,蘸白及末,每日食之。其治金瘡及癰疽方多用之。

本草崇原

白及氣味苦平,花紅根白,得陽明少陰之氣化。少陰主藏精,而精汁生於陽明,故主治癰腫惡瘡,賊風痱緩諸證。

本草求真

﹝批﹞入肺澀血散瘀。

白及專入肺。味苦而辛,性澀而收,微寒無毒。方書既載功能入肺止血,又載能治跌扑折骨,湯火灼傷,惡瘡癰腫,敗疽死肌,得非似收不收,似澀不澀,似止不止乎。不知書言功能止血者,是因性澀之謂也。血出於鼻是由清道而至,血出於口是由濁道而來,嘔血出於肝,吐血出於胃,痰帶血出於脾,咯血出於心,唾血出於腎。《摘玄》云:試血法,吐水內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沉半浮者心血也。服白及須隨所見,以羊肺肝心同服者佳。書言能治癰腫損傷者,是因味辛能散之謂也。此藥澀中有散,補中有破,故書又載去腐逐瘀生新。至云重囚肺有白及一事,因剖而見,色猶不變。雖云肺葉損壞可以復生,然終涉於荒唐,未可盡信。台州獄吏憫一重囚,囚因感之云:吾七犯死罪,遭刑拷,肺皆損傷,得一方,用白及末米飲日服,其效如神。後囚凌遲,剖開胸,見肺間竅穴,皆白及填補,色猶不變也。手足皴裂,面上黑疱,即面瘡。并跌打損傷,酒調服。燙火灼傷,油調敷。用治亦效。

得配本草

反烏頭。

苦,澀,微寒。入手太陰經。治肺傷吐血,敷手足皸裂,湯火灼傷,金瘡疥癬,惡瘡癰毒,敗疽死肌,去腐生新。

得羊肝蘸末,治肝血吐逆;得酒調服,治跌打骨折。配米飲,止肺傷吐血;配榴皮、艾、醋,治心痛;配黃絹、丹皮,補脬破損,和津。敷山根上,止鼻衄。仍以水服一錢。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味苦,平,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解毒生肌。胃中邪氣,養血驅邪。賊風鬼擊,痱緩不收。和筋逐風。

此以質為治,白及氣味沖淡和平,而體質滑潤又極粘膩。入於筋骨之中。能和柔滋養,與正氣相調,則微邪自退也。

本草新編

白及,味苦、辛,氣平、微寒,陽中之陰也。入肺經。功專收斂,亦能止血。敗症潰瘍、死肌腐肉,皆能去之。敷山根,止衄血。塗疥癬,殺蟲。此物近人皆用之外治,殊不知其內治更神,用之以止血者,非外治也。將白及研末,調入於人參、歸、芎、黃耆之內,一同吞服,其止血實神。夫吐血未有不傷胃者也,胃傷則血不藏而上吐矣。然而胃中原無血也,血在胃之外,傷胃則胃不能障血,而血入於胃中,胃不藏而上吐。白及善能收斂,同參、芪、歸、芎直入胃中,將胃中之竅斂塞,竅閉則血從何來,此血之所以能止也。況白及又不止治胃中之血,凡有空隙,皆能補塞。烏可徒借外治,而不亟用以內治乎。

本草分經

苦、辛,平,性澀。入肺。止吐血,去瘀生新。肺損者能復生之。治跌打湯火傷及瘡癰。

【現代藥理研究】

白及有明顯的止血作用,起效快,療效可靠。

白及對實驗性胃、十二指腸穿孔具有治療作用。

白及在體外實驗中具有抗菌作用。

白及具有代血漿作用。

白及具有預防腸粘連作用。

白及塊莖含有粘液質多糖,具有抗癌作用。

白及膠可用作藥用輔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