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豆蔻
白豆蔻為薑科植物白豆蔻的乾燥成熟果實。主產於越南、泰國等地,我國廣東、廣西、雲南等地亦有栽培。原植物生於氣候溫暖、潮濕、富含腐殖質的林下。味辛,性溫。歸肺、脾、胃經。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臨床用名白豆蔻。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多骨(《開寶本草》),殼蔻(《本經逢原》),白蔻(《本草經解》),豆蔻(《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釋名】
本品花果色白,形與草豆蔻相似,故名白豆蔻。《綱目》:“按揚雄《方言》雲:凡物盛多曰蔻。豆蔻之名,或取此義。豆,象形也。”
【基原】
為薑科植物白豆蔻和爪哇白豆蔻成熟去殼的果實。
【植物】
1.白豆蔻 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原產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國。我國廣東、雲南有栽培。
2.爪哇白豆蔻 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原分佈於印尼(爪哇)。我國海南、雲南有栽培。
【採集】
當果實成熟時,剪下果穗,曬乾或烤幹。
【化學成分】
白豆蔻:種子含揮發油,其成分含量最高的為1,8-桉葉素(1,8-cineole)66.87%;較高的有β-蒎烯(β-pinene)10.93%,α-蒎烯(α-pinene)3.71%,丁香烯(caryophellene)3.01%,龍腦乙酸酯(bornyl acetate)2.04%,α-松油醇(α-terpineol)2.03%,芳樟醇(linalool)1.39%等。此外還含4-松油烯醇(terpinene-4-ol),香橙烯(aromadendrene),γ-廣藿香烯(γ-patchoulene),γ-蓽澄茄油烯(γ-cubebene),α-欖香烯(α-elemene),水化香檜烯(sabinene hydrate),橙花叔醇(nerolidol),甜沒藥烯(bisabolene),樟烯(camphene)及葛縷酮(carvone)等。
爪哇白豆蔻:種子含揮發油,其成分含量最高的為1,8-桉葉素68.56%;相對較高的有葛縷酮14.67%,α-松油醇10.82%,β-蒎烯10.39%,金合歡醇(farnesol)6.80%,α-蒎烯1.63%,芳樟醇1.41%,對-聚傘花素(p-cymene)1.11%等。此外還含1,4-桉葉素(1,4-cineole),香檜烯(sabinene),月桂烯(myrcene),月桂烯醇(myrcenol),檸檬烯,3-蒈烯(3-carene),β-松油醇,樟腦(camphor),龍腦(borneol)等。
【藥理】
1.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白豆蔻煎劑可增加動物胃粘膜血流量,提高血清胃泌素水準,還能使胃粘膜組織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低濃度時對豚鼠離體腸管有興奮作用,高濃度時則呈抑制作用。白豆蔻揮發油有健胃驅風作用,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抑制胃腸內容物異常發酵,驅除胃腸道積氣,並有止嘔作用。
2.其他作用 白豆蔻中的α-萜品醇、α-松油醇對豚鼠有平喘作用。白豆蔻揮發油對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對豚鼠實驗性結核能增強小劑量雙氫鏈黴素的抑菌作用,但單獨使用時作用不明顯。
【炮製】
1.白豆蔻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2.豆蔻仁 取淨白豆蔻,除去雜質及果殼,取種仁。用時搗碎。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藥性】
味辛,性溫。歸肺、脾、胃經。芳香行散,升中有降。
1.《開寶本草》:“味辛,大溫。無毒。”
2.《補遺藥性賦》:“性溫,升也,陽也。”
3.《醫學入門·本草》:“入手太陰、太陽經。”
4.《雷公炮炙藥性解》:“入肺、脾、胃三經。”
5.《本草再新》:“入心、肝、脾三經。”
【功效主治】
行氣化濕,溫中止嘔。主治濕溫初起,胸悶不饑;寒濕阻中,脘腹脹痛,飲食不消,嘔吐呃逆,瘧疾,口臭。
1.《開寶本草》:“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穀下氣。”
2.《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其用有五:肺經本藥,一也;散胸中滯氣,二也;(治)感寒腹痛,三也;溫暖脾胃,四也;赤眼暴發,白睛紅者,五也。”
3.《珍珠囊》:“散肺中滯氣,消穀進食。”
4.《補遺藥性賦》:“其用有四:破肺中滯氣,退口中臭氣,散胸中冷氣,補上焦元氣。”
5.王好古:“補肺氣,益脾胃,理元氣,收脫氣。”(引自《綱目》)
6.楊士瀛:“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引自《綱目》)
7.《本草蒙筌》:“溫脾土卻疼,消積食膨。”
8.《綱目》:“治噎膈,除瘧疾寒熱,解酒毒。”
9.《藥性能毒》:“治小兒吐乳。”
10.《本草備要》:“除寒燥濕,化食寬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9g,宜後下;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陰虛血燥者禁服。
1.《本草經疏》:“凡火升作嘔,因熱腹痛,法鹹忌之。”
2.《本草匯言》:“凡喘嗽嘔吐,不因於寒而因於火者;瘧疾不因於瘴邪,而因於陰陽兩虛者;目中赤脈白翳,不因於暴病寒風,而因於久眼血虛血熱者,皆不可犯。”
3.《本草備要》:“肺胃火盛及氣虛者禁用。”
4.《本經逢原》:“忌見火。”
【應用配伍】
行氣化濕 本品味辛性溫,芳烈行散,能行滯氣,化濕濁,和脾胃,故常用於濕溫初起及濕阻中焦之證。凡濕溫初起,身熱不揚,胸悶不饑,濕重於熱者,可與杏仁、薏苡仁、滑石等配伍,如《溫病條辨》三仁湯;若身熱不解,苔黃尿赤,熱重於濕者,宜與黃芩、滑石等同用,如《溫病條辨》黃芩滑石湯。凡濕阻脾胃,胸脘痞悶,噁心欲嘔者,可與藿香、砂仁、陳皮等相合,以加強化濕行氣和胃之功;若濕邪困脾,泄瀉腹痛,飲食不化者,可與訶子、陳皮、炮薑同伍,如《聖濟總錄》白豆蔻湯;若氣滯脾胃,宿食不消,胸膈虛滿,心腹刺痛者,可與丁香、木香、砂仁同煎,如《局方》勻氣散。
溫中止嘔 本品味辛性溫,既能行氣化濕,又能溫中止嘔。凡脾胃寒濕嘔吐者,可與半夏、藿香、生薑等配伍,如《沈氏尊生書》白豆蔻湯;若胃痛嘔噦不止者,可與高良薑、白朮、厚樸等同用,如《聖惠方》白豆蔻散;若寒凝氣滯所致胸脅胃脘脹痛,嘔噦呃逆,甚則噎膈者,可與丁香相須為伍,如《成方切用》神香散;若妊娠惡阻,嘔惡不食者,可與竹茹、生薑相配,或與砂仁、紫蘇等同施,以行氣安胎止嘔。
1.《得宜本草》:“得砂仁、甘草,治小兒吐乳;得砂仁、丁香、陳皮,治胃反。”
2.沈文彬《藥論》:“嘔噦添乎薑、藿;痰飲加之二陳。”
【附方】
1.治濕溫初起,邪在氣分,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後身熱,舌白不渴 杏仁五錢,飛滑石六錢,白通草二錢,白蔻仁二錢,竹葉二錢,厚樸二錢,生薏苡仁六錢,半夏五錢。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溫病條辨》三仁湯)
2.治氣膈脾胃,全不進食 白豆蔻仁、縮砂各二兩,陳米一升(淘洗,略蒸過,銚內炒),丁香半兩(不見火)。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小赤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飲下。(《魏氏家藏方》太倉丸)
3.治脾氣不和,不思飲食 白豆蔻一兩(去皮),白朮三分,幹薑三分(炮)。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煎生薑、大棗湯送下。(《醫方類聚》引《簡要濟眾方》白豆蔻丸)
4.治胸膈胃脘逆氣難解,疼痛,嘔噦脹滿,痰飲,膈噎,諸藥不效者 白豆蔻仁、丁香等分。為末。清湯調下七分,甚者一錢,日數服不拘。若寒氣作痛者,薑湯送下。(《成方切用》神香散)
5.治胃腹脹滿,嘔吐 (白)豆蔻3g,藿香6g,半夏、陳皮各4.5g,生薑6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6.治胃口冷,作吐及作痛者 白豆蔻仁三錢。上為末,酒送下。(《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7.治脾胃氣不和,止脾泄瀉痢 白豆蔻二兩(一半生一半熟),枳殼半斤(去瓤,以漿水煮軟,麩炒令香),肉桂二兩(去皮),橘皮二兩(炒),訶子二兩(去核,半生半熟),當歸二兩。上杵為末。每服一錢,水一中盞,薑、棗同煎至七分,稍溫服。如要丸,用好棗,漿水煮,去皮核,研細為丸,如桐子大。以薑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湯,下十五丸。(《博濟方》白豆蔻散)
8.治小兒吐乳胃寒者 白豆蔻仁十四個,生甘草二錢,炙甘草二錢,砂仁十四個。為末。常摻入兒口中。(《世醫得效方》)
9.治產後呃逆 白豆蔻、丁香各半兩。研細。桃仁湯服一錢,少頃再服。(《乾坤秘韞》)
【文獻綜錄】
1.《本草經疏》:“白豆蔻,暖能消物,故又主消穀;溫能通行,故主下氣。東垣用以散肺中滯氣,寬膈進食,去白睛翳膜,散滯之功也。”
2.《本草通玄》:“白豆蔻,其功在芳香之氣,一經火炒,便減功力,即入湯液,但當研細,乘沸點服尤妙。”
3.《玉楸藥解》:“白豆蔻,清降肺胃,最驅膈上鬱濁,極療噁心嘔噦,嚼之辛涼,清肅肺腑,鬱煩應時開爽。古方謂其大熱,甚不然也。”
4.《醫林纂要》:“白豆蔻辛熱,溫養命火,達中州而上浮膻中,瀉肺散寒潤燥。”
5.《本草求真》:“白豆蔻,本與縮砂蜜一類,氣味既同,功亦莫別。然此另有一種清爽妙氣,上入肺經氣分,而為肺家散氣要藥。且其辛溫香竄,流行三焦,溫暖脾胃,而使寒濕膨脹,虛瘧,吐逆,反胃,腹痛,並翳膜、目眥紅筋等證悉除。不似縮砂蜜辛溫香竄兼苦,功專和胃醒脾調中,而於肺腎他部則止兼而及之也。”
6.《藥義明辨》:“白豆蔻,味辛,氣大溫,肺之藥也。益上焦而通三焦,凡因寒而滯其氣者,固宜於此味之溫散;即陽之過盛,用寒涼以降之,少佐此味以掣行周身,則寒涼之氣不滯於中,而邪氣自退,正氣不損矣。”
7.《本草求原》:“此味辛溫而又涼,能和寒熱之氣,故升陽劑中,降收劑中,與寒熱互用之劑,皆可用之。佐入血藥又能通潤二腸,使氣行血自潤。不論血寒血熱,俱可於寒熱方中少佐之,以行其升降。”
8.《本草正義》:“白豆蔻,《開寶本草》謂辛而溫,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食下氣。蓋溫胃醒脾,固亦與草豆蔻、肉豆蔻異曲同工。其同得豆蔻之名,固亦以此。惟白豆蔻其氣清芬,辛熱視彼為尤,而無澀滯之味,則芳香之氣尤善上行,開泄上焦氣滯,已與草果、肉果之專治中下者不同。東垣謂散肺中滯氣,海藏謂補肺氣,皆以其氣獨勝,辛升作用,功效必在上部,所以寬胸利膈,尤其獨擅勝場。而蘇恭竟謂氣味俱薄,專入肺經,得毋誤會?況乎此物氣味皆極濃厚,必不可妄謂其薄。而咀嚼久之,又有一種清澈冷冽之氣,隱隱然沁入心脾,則先升後降,所以又能下氣,亦與其他辛升者絕不相同。瀕湖《綱目》謂之大溫,頗嫌未允,此固蔻仁、砂仁二者之特異性情,升降陰陽,各臻其妙。所以通治肺脾肝腎諸氣,而為吹噓鼓動之無上妙品,寒熱虛實,無往不宜。楊仁齋謂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仍不外燥濕開痰,溫煦以助脾家健運之義。”
本草匯言
《本草圖經》
古方治胃,冷吃食即欲吐及嘔吐,六物湯皆用白蔻,大抵胃主冷,即相宜也。
《藥類法象》
氣熱,味大辛。
蕩散肺中滯氣。主積冷氣,寬膈,止反胃吐逆,消穀,下氣,進食。
《藥性賦》
味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四:破肺中滯氣,退目中云氣,散胸中冷氣,補上焦元氣。
《湯液本草》
氣熱,味大辛,味薄氣厚,陽也。辛大溫,無毒。
入手太陰經。
《珍》云:主積冷氣,散肺中滯氣,寬膈,止吐逆,治反胃,消穀下氣進食。
《心》云:專入肺經,去白睛翳膜,紅者不宜多用。
《本草》云:主積聚冷氣,止吐逆反胃。消穀下氣。
《液》云:入手太陰,別有清高之氣,上焦元氣不足,以此補之。
《本草發揮》
潔古云:蕩散肺中滯氣,寬膈,進飲食。《主治秘訣》云:性熱味辛,氣味俱薄,輕清而升,陽也。其用有五:肺經本經一也,散胸中滯氣二也,感寒腹痛三也,溫暖脾胃四也,赤眼暴發,白睛紅者,用之少許五也。
《本草經疏》
白豆蔻感秋燥之令,而得乎地之火金,故其味辛,其氣大溫,其性無毒。好古大辛熱,味薄氣厚,輕清而升,陽也,浮也。入手太陰,亦入足陽明經。味大辛也,氣大溫也,宜其主積冷氣,及傷冷吐逆,因寒反胃也。暖能消物,故又主消穀,溫能通行,故主下氣。東垣用以散肺中滯氣,寬膈進食,去白睛翳膜,散漣功也。
簡誤:白豆蔻辛溫,其治在因寒嘔吐反胃,其不因於寒及陽虛者,皆不得入。故凡火升作嘔,因熱腹痛,法咸忌之。
《本草蒙筌》
味辛,氣大溫。味薄氣厚,陽也。無毒。入手太陰肺經,別有清高之氣。散胸中冷滯,益膈上元陽。溫脾土卻疼,退目云去障。止翻胃嘔,消積食膨。
《本草乘雅》
草實之中,名豆蔻者凡三,形色功能,各有同異。入足太陽、陽明府藏,手少陽三焦則一也。氣味辛大溫,充腎間生陽,鼓肺氣呼吸,宣五穀味,主納主出者,白豆蔻也。氣味辛溫,秉剛燖之用,溫中化食,宣五欲五畜味,為養為充者,肉豆蔻也。氣味辛澀溫,宣攝中氣,溫中,益上焦,受納水穀,治心腹痛,嘔吐,去臭氣,宣五穀五果五菜味,為養為為益者,豆蔻也。
豆蔻,輔中益上,以宣為體,以攝為用。綴實在莖下,亦具有密義,雖與縮砂密同歸於退藏,至體用則迥別矣。縮砂密,以攝為體,以宣為用,順時序之升沉,故用舍自徭。豆蔻,效降肅之聚斂,終屬勉強,設久服盡劑,恐反亟奪其生陽,有餘於用,不足於體。故爾,唯白豆蔻三緣合和,體用平均,堪為匹配。但縮砂密專司於下,遍及上中;白豆蔻專司於中,遍及上下。
白豆蔻,穀府之受盛水穀,以成醞釀,若釜中之糜爛有形也。其所以成醞釀者,藉腎間動氣曰先天。又若釜底之灼然薪炭耳。更藉肺氣吸呼曰後天。又若釜底薪炭,輪機動扇,乃得灼然薪央耳。白者肺色,潔白以成休德也。豆者腎穀,受盛膹肉之釜也,味大辛,氣大溫,寧非火然泉達之機乎。蔻者,寇也,當其完聚而即寇之也。是以醞釀成精氣,當其完聚。肺即冠之轉灌溉,朝百脈,留四藏,歸權衡,成休德矣。主治證名,能以此反覆推度,便可迎刃而解。
《藥性解》
白豆蔻,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脾、胃三經。主消寒痰,下滯氣,退目中翳,止嘔吐,開胃進食,除冷瀉痢及腹痛心疼。白而圓滿者佳。
按:白豆蔻辛宜入肺,溫為脾胃所喜,故并入之。大抵辛散之劑,不能補益,《藥性》稱其補上焦元氣,恐無是理,但不甚刻削耳。世俗不察而信之,誤人不少。治寒氣神效。肺胃中有火及虛者忌之。
《藥鑒》
氣熱味辛,輕清而升,氣味俱薄,無毒,陽也。其用有五:肺經本藥,一也。散胸中滯氣,二也。除感寒腹痛,三也。溫暖脾胃,四也。赤眼暴發,白睛紅,用少許即愈,五也。
《景岳全書》
味辛,氣溫,味薄氣厚,陽也。入脾肺兩經,別有清爽之氣。散胸中冷滯,溫胃口止疼,除嘔逆翻胃,消宿食膨脹,治噎膈,除瘧疾,解酒毒,祛穢惡,能退翳膜,亦消痰氣。欲其速效,嚼咽甚良,或為散亦妙。
《本草備要》
宣,行氣暖胃。
辛熱。流行三焦,溫暖脾胃,三焦利,脾胃運,則諸證自平矣。而為肺家本藥。肺主氣。散滯氣,消酒積,除寒燥濕,化食寬膨。治脾虛瘧疾,感寒腹痛,吐逆反胃,肺胃火盛及氣虛者禁用。白睛翳膜,白睛屬肺,能散肺滯。太陽經目眥紅筋。太陽脈起目眥。
《本經逢原》
白豆蔻辛香上升,入脾、肺二經。散肺中滯氣,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營衛一轉,諸證自平。古方治胃冷積氣,嘔逆反胃,消穀下氣,寬膈進食,解酒毒,皆相宜也。若火升作嘔,蘊熱作痛者勿服。
《本草求真》
﹝批﹞宣散肺分寒滯,溫暖脾胃。
白豆蔻專入肺、脾、胃,兼入大腸。本與縮砂密一類,氣味既同,功亦莫別。然此另有一種清爽妙氣,上入肺經氣分,而為肺家散氣要藥。且其辛溫香竄,流行三焦,溫暖脾胃,而使寒濕膨脹,虛瘧吐逆,反胃腹痛,并翳膜必白睛見有白翳方用。目眥紅筋等症悉除。不似縮砂密辛溫香竄兼苦,功專和胃醒脾調中,而於肺腎他部則止兼而及之也。是以肺胃有火,及肺胃氣薄切忌。故凡用藥治病,最宜審諒氣味,分別形質,以為考求,不可一毫忽略,竟無分別於其間耳。
《得配本草》
辛,大溫。味薄氣厚,輕清而升,陽也、浮也。入手太陰經。散胸中滯氣,去感寒腹痛,溫脾暖胃。治赤眼暴發。去太陽經目內大眥紅筋。楊士瀛云:白豆蔻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營衛一轉,諸證自平。
火升作嘔,因熱腹痛,氣虛諸症,皆禁用。
《本草分經》辛,熱。肺經本藥,流行三焦,溫暖脾胃,散滯氣,消酒積,除寒濕,化食寬膨。
【現代藥理研究】
白豆蔻的揮發油有健胃、驅風、止吐等作用。
白豆蔻的水煎劑低濃度對平滑肌有興奮作用,而揮發油飽和水溶液呈抑制作用。
白豆蔻還具有芳香健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