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
石菖蒲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乾燥根莖。多係野生。主產於四川、浙江、江蘇等地,長江流域以南各省亦均有分佈。原植物生於湖泊1800米以下的水旁濕地或石上。喜冷涼濕潤氣候及陰濕環境,耐寒,忌乾旱,以沼澤濕地或灌水方方便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辛,苦,性溫。歸心、胃經。功效開竅豁痰、醒神益智、化濕開胃。臨床用名石菖蒲。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辛,溫。主治風寒濕痺,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
《名醫別錄》
無毒。主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四肢濕痺,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久服聰耳明目,益心智。
《藥性論》
君,味苦,辛,無毒。治風濕痺,耳鳴,頭風,淚下,鬼氣。殺諸蟲,治惡瘡疥瘙。
《日華子本草》
除風下氣,丈夫水藏,女人血海冷敗,多忘,長智,除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筋,治客風瘡疥,澀小便,殺腹藏蟲及蚤虱。
《開寶本草》
味辛,溫,無毒。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四肢濕痺,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聰耳目,益心智,高志不老。
《本草圖經》
蜀人治心腹冷氣掐痛者,取一二寸捶碎,同吳茱萸煎湯飲之。亦將隨行,卒患心痛,嚼一二寸,熱湯或酒送下,亦效。
《本草衍義》
有人患遍身生熱毒瘡,痛而不癢,手足尤甚,然至頸而止,粘著衣被,曉夕不得睡,痛不可任。有下俚教以菖蒲三斗,銼,日乾之,樁羅為末,布席上,使病瘡人恣臥其間,仍以被衣覆之。既不粘著衣被,又復得睡,不五七日之間,其瘡如失。後自患此瘡,亦如此用,應手神驗。
《本草綱目》
氣溫味辛,乃手少陰、足厥陰經藥。心氣不足者用之,虛則補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是類。
治中惡卒死,客忤癲癇,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癰腫。搗汁服,解巴豆,大戟毒。
《本草經疏》
菖蒲君,正稟孟夏六陽之氣,而合金之辛味以生者也。其味苦辛,其氣大溫。陽精芳草故無毒。陽氣開發,外充百骸,辛能四達以散邪結,此通利心脾二經之要藥也。蓋苦可燥濕,溫能辟寒,辛可散結,風寒濕三者合而成痺,去此三邪痺自愈矣。陽氣開發,芬芳輕揚,氣重於味,辛兼橫走,故能下氣開心。咳逆者,氣逆之候也,下氣則咳逆上氣可去。王臟之壅遏既徹,則九竅應之而通,故聰明耳目,出音聲,主耳聾。辛以散之,故治癰瘡。氣味辛溫,氣厚發熱,故溫腸胃。膀胱虛寒則小便不禁,腸胃既溫則膀胱興焉,故止小便。脾主四肢,脾濕既祛,則四肢濕痺不得屈伸自利。山嵐瘴氣最能使小兒發瘧,寒濕之甚莫過山嵐,既散其邪則病本已拔,瘧焉得而不已焉?作浴湯,及久服輕身者,除濕之驗也。不迷惑,益心智,高志者,心竅開利也。
《本草蒙筌》
味辛、苦,氣溫。無毒。主手足濕痺,可使屈伸;貼發背癰疽,能消腫毒。下氣除煩悶,殺蟲愈疥瘡。消目翳,去頭風。開心洞達出音聲,益智慧通竅虛靈。劫耳聾耳鳴,禁尿遺尿數。腹痛或走者易效,胎動欲產者即安。鬼擊懵死難蘇,急灌生汁;溫瘧積熱不解,宜浴濃湯。單味入酒煎,療血海敗,并產後不血不止;細末鋪席臥,治遍身毒,及不癢發痛瘡瘍。
謨按:生石澗而葉細嫩者,名菖蒲,根小節稠,味甚辛烈,堪收入藥,通竅開心;種池塘而葉粗長者,名菖陽,根大節疏,味兼和淡,惟取作餞,饜酒點茶。故古方中但用此味,特加石字於上,示其所優,使人之不誤取也。匪特菖蒲為然,他如梔子、茨菇,每加山字,亦此意爾。藥必求真,服才獲效。《經藥》注下載:厚有服石菖蒲一十三年,身生長毛,冬袒不冷,日誦萬語,牢記常全。今讀書士,亦或取和遠志為丸,朝夕吞服。蓋因目擊其說,欲假以開聰明、益智慧之一助也。
《本草乘雅》
水土合和,抽為草木,唯菖蒲全得生陽之氣,吮拔水液,盤絡砂石,不假地土之力,昌美溪浦之間,故名菖蒲。以治病之用言,當號昌陽。以發生之體言,當號陽昌。痺者,閉塞不通,風寒濕三種,相合而成。咳逆上氣者,此毫竅固拒,肺氣壅遏,兩相搏擊,以致喘咳。菖蒲味辛氣溫,宣通開發,使一身之氣,起亟旋展,鬱痺喘咳,當自舒矣。痺證有五,菖蒲獨宜脈痺。取象形從治,則易於分解。又觀菖葉兩岐,菖莖盤絡,悉從中心透發,故能開人心孔,而心孔為諸脈絡之宗主,其攣結屈曲之狀儼似之。背陽喜陰,臭之爽朗,當補五藏之用,非補五藏之體,以用行則竅通也。明耳目者,通九竅之驗。出音聲,不忘,不迷惑者,開心孔之驗。
《藥性解》
味辛,性溫,無毒,入心、肺、膀胱三經。主風寒濕痺、咳逆上氣、鬼疰邪氣,通九竅,明耳目,堅齒牙,清聲音,益心智,除健忘,止霍亂,開煩悶,溫心腹,殺諸蟲,療惡瘡疥癬。勿犯鐵器,秦皮、秦艽為使,惡地膽、麻黃,忌羊肉、羊血、飴糖。生石上一寸九節者佳。
按:菖蒲通神明,宜入心經;祛風濕,宜入肺與膀胱。功驗雖宏,然主散而不主收,勿宜久用。
《藥鑒》
氣溫,味辛苦,無毒。主消目翳,去頭風。開心志,益智慧。清音聲,通靈竅。腹痛或走者立效,胎動欲產者即安。中惡懵死難醒,急灌生汁。溫瘧積熱不解,即浴濃湯。大都溫則驅手足溫痺,可使屈伸。辛則貼發背癰疽,能消腫毒。苦則除心熱煩悶,能下氣殺蟲。
《景岳全書》
味辛微苦,性溫。散風寒濕痺,除煩悶咳逆上氣,止心腹痛,霍亂轉筋,癲癇客忤,開心氣胃氣,行滯氣,通九竅,益心智,明耳目,去頭風淚下,出聲音,溫腸胃,暖丈夫水臟,婦人血海,禁止小便,辟邪逐鬼,及中惡卒死,殺蟲,療惡瘡瘙疥。欲散癰毒,宜搗汁服用,渣貼之;若治耳痛,宜作末炒熱絹裹音之。亦解巴豆、大戟等毒。
《本草備要》
宣通竅,補心。
辛苦而溫,芳香而散。補肝益心,開心孔,利九竅,明耳目,發音聲。去濕逐風,除痰消積,開胃寬中。療噤口毒痢,楊士瀛曰:噤口雖屬脾虛,亦熱閉胸膈所致。用木香尼溫,山藥尼閉,唯參苓白朮散加菖蒲米飲下,胸次一開,自然思食。菖蒲黍米酸酒,治一切風。風痺驚癇,崩帶胎漏。消腫止痛,解毒殺蟲。李士材曰:芳香利竅,心脾良藥,能佐地黃、天冬之屬,資其宣導,若多用、獨用,亦耗氣血而為殃。秦艽為使。惡麻黃。忌飴糖、羊肉、鐵器。
《本經逢原》
菖蒲乃手少陰、厥陰之藥,心氣不足者宜之。《本經》言補五臟者,心為君主,五臟系焉。首言治風寒濕痺,是取其辛溫開發脾氣之力。治咳逆上氣者,痰濕壅漣喘咳,故宜搜滌。若肺胃虛燥之喘咳,非菖蒲可治也。其開心孔,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總取辛溫利竅之力。心孔開,九竅利,則癰瘡之毒可解。腸胃喜溫惡寒,腸胃既溫,則膀胱之虛寒,小便不禁自止。久服輕身者,除濕之驗也。不忘不惑,延年益智,高志不老,皆補五臟,通九竅之力也。又主肝虛心腹痛,霍亂轉筋,消伏梁癲癇,善通心脾痰濕可知,《千金》治胎動不安,半產漏下,或搶心下血,及產後崩中不止,并以菖蒲一味煎服。凡陽亢陰虛,嫠寡失合者禁用。以其性溫,善鼓心包之火,與遠志之助相火不殊。觀《本經》之止小便利,其助陽之力可知。
《本草崇原》
太陽之氣,生於水中,上與肺金相合而主表,與君火相合而主神。菖蒲生於水石之中,氣味辛溫,乃稟太陽寒水之氣,而上合於心肺之藥也。主治風寒濕痺,咳逆上氣者,太陽之氣,上與肺氣相合而出於肌表也。開心孔者,太陽之氣,上與心氣相合而運其神機也。五臟在內,九竅在外,肝開竅於二目,心開竅於二耳,肺開竅於二鼻,脾開竅於口,腎開竅於前後二陰。菖蒲稟寒水之精,能濡五臟之竅,故內補五臟,外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是通耳目口鼻之上竅也。又曰主耳聾、癰瘡者,言耳不能聽而為耳癰、耳瘡之症。菖蒲並能治之。溫腸胃,止小便利,是通前後二陰之下竅也。菖蒲氣味辛溫,性唯上行,故溫腸胃而止小便之過利。
《本草求真》
﹝批﹞入心宣氣通竅,醒脾逐痰。
石菖蒲專入心,兼入脾、胃、膀胱。辛苦而溫,香芳而散。諸書尚論未透,惟張璐發揮《本經》最明,指此實為心氣不足要劑。時珍云:高皇御制碑中載之。菖蒲氣溫味辛,乃手少陰、足厥陰之藥。心氣不足者用之,虛則補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是矣。其言能補五臟,以心為君主,五臟系焉。首言治寒濕痺,是取其辛溫開發脾氣之力;治咳逆上氣者,痰濕壅漣喘咳,故宜搜滌,若肺胃虛燥之喘咳,非菖蒲可治也。其開心孔九竅,明耳目,出聲音,總取辛溫利竅之力,心孔開,九竅利,則癰瘡之毒可解。腸胃喜溫惡寒,腸胃既溫,則膀胱之虛寒小便不禁自止。久服輕身者,除濕之驗也。不忘不惑,延年益智,高壽不老,皆補五臟通九竅氣之力也。其釋《本經》如此。又言能主肝虛心腹痛,霍亂轉筋,消伏梁癲癇,善通心脾痰濕可知。《千金》治胎動不安,半產漏下,或搶心下血,及產後崩中不止,并以菖蒲一味煎服,皆取辛能開竅,血氣安養之意。觀此,菖蒲實為宣氣通竅之劑,故在楊士瀛亦謂噤口下痢,可用石菖蒲加於參苓白朮散內以開其胸,則其義益著。楊士瀛曰:下痢噤口,雖是脾虛,亦熱氣閉隔心胸所致。俗用木香尼溫,用山藥尼閉,惟參苓白朮散加石菖蒲,粳米飲調下,或用參、苓、石蓮肉少入菖蒲服,胸次一開,自然思食。但陽亢陰虛、嫠寡失合者禁用,以其能動心包之火耳。
《得配本草》
秦皮、秦艽為之使。惡麻黃、地膽。忌飴糖、羊肉、鐵器。
辛、苦,溫。入手少陰、足厥陰經氣分。宣五臟。通九竅,溫腸胃,治霍亂,療濕痺,愈瘡疥,止心痛祛頭風,辟鬼殺蟲,皆其通氣之力也。灌生汁,蘇鬼擊;浴濃湯,治溫瘧。
配白面,治肺虛吐血;配破故紙,治赤白帶下;配蛇床,搽陰汗濕癢。佐四君,治下痢噤口;佐犀角、地黃,治神昏。熱邪去,則胞絡清。摻黑獖豬心蒸食,治癲癇。
治痢,米泔浸蒸熟用。治風,桑枝同蒸。通心氣,蜜炒搗汁服。解巴豆、大戟毒。
心喜散而惡塞,亦喜斂而畏散。石菖蒲實心臟所大忌也。苟非確見心氣之結,不宜輕用。用亦不過為諸藥之使,五六分而止。
《本草經解》
氣溫,秉天春和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俱升,陽也。
風寒濕三者,合而成痺,痺則氣血俱閉,菖蒲入肝,肝藏血;入肺,肺主氣,氣下能行,味辛能潤,所以主之也。
辛潤肺,潤則氣降,而咳逆上氣自平。
辛溫為陽,陽主開發,故開心竅。辛潤肺,肺主氣,溫和肝,肝藏血,血氣調和,五臟俱補矣。通九竅者,辛溫開發也。辛溫為陽,陽氣出上竅,故明耳目。肺主音聲,味辛潤肺,故出音聲。主耳聾,即明耳目之功也。治癰瘡者,辛能散結也。腸胃屬於手足陽明經,辛溫為陽,陽充則腸胃溫也。膀胱寒,則小便不禁,菖蒲辛溫溫肺,肺乃膀胱之上源,故止小便利也。
《神農本草經讀》
菖蒲性用略同遠志,但彼苦而此辛,且生於水石之中,得太陽寒水之氣。其味辛,合於肺金而主表;其氣溫,合於心包絡之經,通於君火而主神。
其主風寒濕痺,咳逆上氣者,從肺驅邪之解表也。開心竅至末句,皆言補心之效,其功同於遠志。聲音不出,此能入心,而轉舌入肺以開竅也。癰瘡為心火,而此能寧之。心火下濟而光明,故能溫腸胃而止小便利也。但菖蒲秉水精之氣,外通九竅,內濡五臟,其性自下以行於上,與遠志自上以行於下者有別。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味辛,溫。主風寒,辛能散風,溫能驅寒。濕痺,芳燥能除濕。咳逆上氣。開竅下逆。開心孔,香入心。補五臟,氣通和,則補益。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芳香清烈,故走達諸竅而和通之,耳目喉嚨皆竅也。久服輕身,氣不阻帶則身體通利。不忘,不迷惑,延年。氣通則津液得布,故不但能開竅順氣,且能益精養神也。
菖蒲能於水石中橫行四達,辛烈芳香,則其氣之盛可知,故入於人身,亦能不為濕滯痰涎所阻。凡物之生於天地間,氣性何如,則入於人身其奏效亦如之。蓋人者得天地之和氣以生,其氣血之性,肖乎天地,故以物性之偏者投之,而亦無不應也。餘可類推。
《本經疏證》
火媾於土,變而為金,其已超於金,未離於土者為石。石之異於金,以擊之能碎而有火也;石之異於土,以堅剛而不化於水也。惟然則設有石者,清於水而水不能出,陰與陽相拒而不相謀,水與火相守而不相化,下之氣不能交乎天,上之氣不能交乎地,又何自沾生趣而為物賴以發育耶?人身靈明,猶火蓄石中,人身軀體,猶石能蓄火,假使軀體為寒水所蒙,靈明為痰涎所壅,則運動不周,視聽不協,可謂非因內不能出而外遂不化乎?菖蒲者,不藉纖毫土氣,生於水底碎石之間,隔水能通,以無竅為有竅,自地接天,以不聯為聯,且其氣芳烈,味辛溫,有陽華達,有陰悉布,劉潛江所謂非至陰之貞,不能發至陽之光,發至陽之光,乃益暢至陰之用者信矣!否則外有風寒濕痺,內為咳逆上氣者,何以不治痺,亦不治咳,而用此,況補五臟者,非一開心孔可了事,而明耳目,出音聲又豈通九竅所堪致也。蓋視聽言動,皆靈明之用。然靈明猶燈,藉膏乃燃,火者氣之靈,氣者火之使,而氣拽水以行,水由氣而阻,行氣即所以行水,行水即所以瀘靈明,靈明暢而氣條達,氣條達而水流通,水流通而靈明遂有所依,曰開心孔,補五臟,利九竅,明耳目,出音聲,一而已,更何尤乎風寒濕痺中之咳逆上氣哉!至別錄所增主癰瘡,溫腸胃,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皆火為水遏,欲出不得,與前旨不異。惟於痺則專及四支不得屈伸,於九竅則偏止小便過利,又獨重耳聾,何也?夫固因其節數耳。津液之流,不為節礙,倘使無節,不將傾瀉淨盡乎,是故菖蒲需促節者,一有取於節宣,一有取於節制。宣則不壅,所以主四肢濕痺不得屈伸也。制則不濫,所以止小便利也。不壅則濁去,不濫則清澄,澄沏清瑩,映物所以能明,而耳遂不聾,要之菖蒲不可徒視為開邪,亦不可徒視為崇正,邪開而正自崇者有之,正崇而邪自開者有之,故凡水液渾濁,為神明之翳者,咸有取於是也。
《本草新編》
味辛而苦,氣溫,無毒。能開心竅,善通氣,止遺尿,安胎除煩悶,能治善忘。但必須石上生者良,否則無功。然止可為佐使,而不可為君藥。開心竅,必須君以人參,通氣,必須君以芪、朮。遺尿欲止,非多加參、芪不能取效。胎動欲安,非多加白朮不能成功。除煩悶,治善忘,非以人參為君,亦不能兩有奇驗也。
或問石菖蒲必得人參而始效,是石菖蒲亦可有可無之藥也。此吾子過輕石菖蒲矣。石菖蒲實有專功也。凡心竅之閉,非石菖蒲不能開,徒用人參,竟不能取效。是人參必得菖蒲以成功,非菖蒲必得人參而奏效。蓋兩相須而兩相成,實為藥中不可無之物也。
或問石菖蒲何故必取九節者良,市上易者,且不止九節,節之多寡,可不問乎?石上菖蒲,凡細小者俱可用,而前人取九節者,取九竅之俱可通也。其實菖蒲俱能通心竅,心竅通而九竅俱通矣。
或疑石菖蒲能治健忘,然善忘之症用之絕少效驗,何耶?善忘之症,因心竅之閉耳。心竅之閉者,由於心氣之虛,補心之虛,舍人參無他藥也。不用人參以補虛,惟恃菖蒲以開竅,竅開於一時而仍閉,又何益哉。夫開心竅尚君以人參,豈治善忘而反遺人參能取效乎。
《本草分經》
辛、苦,溫,香而散。開心孔,利九竅,去濕除風,消痰積,治驚癇,療熱閉胸膈,解毒殺蟲。多用獨用耗散氣血。
《本草思辨錄》
鄒氏云:人身靈明,猶火蓄石中;人身軀體,猶石能蓄火。假使軀體為寒水所蒙,靈明為痰涎所壅;則運動不周,視聽不協。外之不化,由於內之不出。惟菖蒲生水石間,而辛溫芳烈,有陽畢達,有陰悉布,故凡水液渾濁為神明之翳者悉主之。疏極精審,準是以用菖蒲,始克有當。菖蒲用以開心孔發音聲甚效,然須審定病之宜辛溫者。王孟英昌陽瀉心湯,以菖蒲偶竹茹枇杷葉等味亦妙。內用仲聖瀉心湯三物而以菖蒲代生薑,蓋義各有當也。
【現代藥理研究】
石菖蒲具有鎮靜及抗驚厥作用。
石菖蒲煎劑口服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胃腸異常發酵,且緩解平滑肌痙攣。
石菖蒲可增加冠脈血流量。
石菖蒲具有平喘、鎮咳作用。
α-細辛醚能對抗垂體後葉素導致的子宮收縮。體外實驗表明石菖蒲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并可使蛔蟲麻痺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