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
薄荷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乾燥地上部分。栽培或野生。南北均產,尤以江西、江蘇、浙江、廣西、廣東、湖南等地產量為多。原植物生於溪溝旁、路旁、山野濕地,海拔高達3500米。喜溫暖濕潤氣候,對環境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味辛,性涼。歸肺、肝經。功效疏散風熱、利咽透疹、疏肝解鬱、清利頭目。臨床一般生用,名稱薄荷、薄荷葉、薄荷梗。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蕃荷菜(《千金方》),菝𦽅、吳菝𦽅(《食性本草》),南薄荷(《本草衍義》),貓兒薄苛(《履巉岩本草》),野薄荷、升陽菜(《滇南本草》),薄苛(《品匯精要》),蔢荷(《本草蒙筌》)。
【釋名】
《綱目》:“薄荷,俗稱也。陳士良《食性本草》作菝𦽅,楊雄《甘泉賦》作茇𦽅,呂慎《字林》作茇䒷,則薄荷之為訛稱可知矣。孫思邈《千金方》作蕃荷,又方音之訛也。”然義仍未明。《千金》即稱蕃荷,或系外來語之音譯。
【基原】
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全草或葉。
【植物】
薄荷 Mentha canadaensis L.[M. haplocalyx Briq.; M. arvensis L. var. haplocalyx Briq.; M. arvensis auct. non L.]分佈於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各地。
此外,同屬植物供薄荷藥用的尚有:①興安薄荷 Mentha dahurica Fisch. ex Benth. 分佈於東北;②東北薄荷 M. sachalinensis (Briq.) Kudo 分佈於東北及內蒙古。
【採集】
江浙每年可採收2次,華北1~2次,四川2~4次。一般頭刀收割在7月,二刀在10月,晴天采割,攤曬2日,稍幹後紮成小把,再曬乾或陰乾。薄荷莖葉曬至半幹,可蒸餾得薄荷油。
【化學成分】
薄荷鮮葉含揮發油1%~1.46%,油中主要成分為:左旋薄荷醇(menthol),含量高達62.3%~87.2%;尚含左旋薄荷酮(menthone),異薄荷酮(isomenthone),胡薄荷酮(pulegone),乙酸癸酯(decyl acetate),乙酸薄荷酯(menthyl acetate),苯甲酸甲酯(methylbenzoate),α-及β-蒎烯(pinene),β-側柏烯(β-thujene),右旋月桂烯(myrcene),檸檬烯(limonene),桉葉素(cineole),α-松油醇(α-terpineol),3-戊醇(3-pentol),2-己醇(2-hexanol),3-辛醇(3-octanol)等。又含黃酮類成分:異瑞福靈(isoraifolin)。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luteolin-7-glucoside),薄荷異黃酮苷(menthoside)等。有機酸成分: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等。尚含多種氨基酸:如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甘氨酸(glycine),絲氨酸(serine),纈氨酸(val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等。近年又從葉中分得具有抗炎作用的以二羥基-1,2-二氫萘二羧酸為母核的多種成分。
【藥理】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少量薄荷內服有興奮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可擴張皮膚毛細血管,促進汗腺分泌,增加散熱,起到發汗解熱的作用。薄荷醇和左旋薄荷酮有較強的鎮痛作用,對小鼠醋酸扭體反應有抑制作用。
2.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麻醉兔吸入少量薄荷醇蒸氣,能促進呼吸道分泌,降低分泌物比重,增大劑量則可減少粘液排出量。薄荷醇尚能減少呼吸道的泡沫痰,增大有效通氣腔道。薄荷醇對豚鼠及人均有良好的止咳作用。
3.對消化系統作用 薄荷注射液皮下注射對CCl4所致肝損傷有保護作用,能明顯降低ALT的活性。薄荷的丙酮幹浸膏或甲醇幹浸膏(主要為薄荷醇)十二指腸給藥,對麻醉大鼠有顯著的利膽作用。薄荷醇、薄荷酮對兔離體腸肌有抑制作用。薄荷油還有健胃作用。
4.對生殖系統作用 薄荷油對動物有劑量依賴性的抗著床及抗早孕作用,其作用機制主要是由於加強子宮收縮或對滋養葉的損害。薄荷熱水提取物對人子宮頸癌JTC-26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對皮膚的作用 薄荷腦可顯著促進撲熱息痛透皮吸收,其機制與改變皮膚表皮結構密切相關。薄荷醇也可使雙氯滅痛經皮透過量增加。薄荷醇與薄荷酮對皮膚有刺激作用,可引起皮膚長時間的充血,且後者的刺激性強於前者。薄荷醇有局麻和局部鎮痛作用,還可刺激神經末稍冷覺感受器產生冷覺反應。薄荷的多種有效成分均有抗炎作用。薄荷提取物對放射線所致皮膚損害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6.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薄荷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白色念珠菌、人型結核桿菌、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卡他球菌等多種菌屬有抗菌作用。薄荷油還能驅除犬及貓體內的蛔蟲。
7.毒性 薄荷醇天然品的LD50:小鼠皮下注射為5000~6000mg/kg;大鼠皮下注射為1000mg/kg;貓口服或腹腔注射其混懸液均為800~1000mg/kg。薄荷醇合成品LD50:小鼠皮下注射1400~1600mg/kg;貓口服或腹腔注射均為1500~1600mg/kg。
【炮製】
1.薄荷 取原藥材,除去老莖及雜質,略噴清水,稍潤,切短段,及時低溫乾燥。《湯液本草》:“去枝梗,搓碎用之。”
2.蜜薄荷 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後,加入淨薄荷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薄荷100kg,用煉蜜35kg。《本草蒙筌》:“和蜜炒。”
貯乾燥容器內,蜜薄荷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藥性】
味辛,性涼。歸肺、肝經。清香升散。
1.《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性涼,味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
2.《本草折衷》:“味辛、苦、小甘,平涼。”
3.《品匯精要》:“氣味俱薄,陽中之陰。臭香。”
4.《本草蒙筌》:“氣甚香竄。”
5.《綱目》:“入手大陰、足厥陰。”
【功效主治】
疏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透疹,解鬱。主治風熱表證,頭痛眩暈,目赤腫痛,咽痛聲啞,鼻淵,牙痛,麻疹不透,隱疹瘙癢,肝鬱脅痛脘脹,瘰鬁結核。
1.《藥性論》:“能去憤氣,發毒汗,破血,止痢,通利關節。”
2.《千金·食治》:“卻腎氣,令人口氣香潔。主辟邪毒,除勞弊。”
3.《新修本草》:“主賊風傷寒,發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飲汁發汗,大解勞乏。”
4.《食性本草》:“能引諸藥入營衛。療陰陽毒,傷寒頭痛。”
5.《日華子》:“治中風失音,吐痰。消宿食及頭風等。”
6.《本草衍義》:“小兒驚風、壯熱,須此引藥;治骨蒸勞熱,用其汁與眾藥熬為膏。”
7.李東垣:“清頭目,除風熱。”(引自《綱目》)
8.王好古:“能搜肝氣,又主肺盛有餘,肩背痛,及風寒汗出。”(引自《綱目》)
9.《滇南本草》:“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眩暈,發熱,祛風痰。治傷風咳嗽,腦漏鼻流臭涕,退男女虛勞發熱。”
10.《綱目》:“利咽喉、口齒諸病。治瘰鬁,瘡疥,風瘙癮疹。搗汁含漱,去舌胎語澀;挪葉塞鼻,止衄血;塗蜂螫蛇傷。”
11.《藥性切用》:“宣滯解鬱。”
12.《醫林纂要·藥性》:“愈牙痛,已熱嗽,和口氣,開聲音,解鬱暑,止煩渴,生津液,止血痢,通小便。”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宜後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汁塗敷。
【使用注意】
陰虛發熱、血虛眩暈者慎服;表虛自汗者禁服。不宜多服久服。
1.《藥性論》:“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虛汗不止。”
2.《千金·食治》:“形瘦疲倦者不可久食,動消渴病。”
3.《本經逢原》:“多服久服,令人虛冷;陰虛發熱,咳嗽自汗者勿施。”
4.《本草從新》:“辛香伐氣,多服損肺傷心,虛者遠之。”
【應用配伍】
疏散風熱 本品味辛性涼,清香走竄,善於疏散風熱,為辛涼解表之要藥,故常用於風熱表證。凡外感風熱,邪在衛分,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頭痛者,可與金銀花、連翹、荊芥或桑葉、菊花、桔梗等配伍,共奏辛涼解表之效,如《溫病條辨》銀翹散、桑菊飲。凡溫病初得,頭疼,周身骨節酸疼,肌膚壯熱,背微惡寒,無汗,脈浮滑者,可與蟬蛻、生石膏、甘草同用,以清解透熱,如《衷中參西錄》清解湯。凡冬溫初起,咳嗽,微熱微汗,脈大者,可與桔梗、杏仁、甘草相合,以清熱解表止咳,如《醫方簡義》薄荷甘桔杏子湯。
清頭目,利咽喉 本品辛涼清散,其性升浮,功能清頭目,利咽喉,故常用於風熱上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咽痛聲啞,鼻淵,牙痛等證。凡風熱頭痛眩暈,心胸煩悶者,可與菊花、白芷、石膏、川芎等配伍,以散風熱而清頭目,如《聖濟總錄》薄荷散;若風熱肝火上逆頭痛,及偏頭風痛者,可與菊花、石膏、黃芩等相合,以散風熱而清肝火,如《顧氏醫鏡》清上散。凡風熱攻目,昏澀疼痛,眩暈咽塞者,可與牛蒡子、菊花、甘草相配,以疏風清熱明目,如《聖濟總錄》薄荷散。凡風熱上壅,咽喉腫痛者,可與荊芥、僵蠶、桔梗、生甘草等同用,以散風清熱利咽,如《喉科指掌》六味湯;若咽喉腫痛,甚至化膿,則須加用板藍根、山豆根、金銀花等,以清熱解毒利咽。若風熱閉肺或痰火壅肺,聲音嘶啞者,可與連翹、桔梗、大黃並施,以清熱化痰利喉,如《醫學心悟》鐵笛丸。凡鼻淵初起,證屬風熱,鼻流濁涕不止者,可與蒼耳子、辛夷、白芷相佐,以散風熱而通鼻竅,如《濟生方》蒼耳散。凡風熱上攻,牙痛齦腫者,可與金銀花、連翹、知母等合用,以散風熱而解毒,如《中醫喉科學》薄荷連翹湯。
透疹 本品辛涼清散,內透筋骨,外達肌表,為透疹之良藥,故常用於麻疹、隱疹等證。凡風熱鬱閉,表裏俱熱,麻疹透發不暢者,可與石膏、蟬蛻、連翹等配伍,以疏風清熱透疹,如《衷中參西錄》清疹湯。凡風熱隱疹,皮膚瘙癢者,可與蟬蛻同用,以散風止癢,如《古今醫統》消風散;若血熱生風,瘙癢不止者,亦可與赤芍、丹皮、荊芥等相合,以涼血祛風止癢。
解鬱 本品辛香芳烈,善入肝經氣分,功能疏肝解鬱,散結消滯,故常用於肝鬱氣結所致的脅痛脘脹,瘰鬁結核等證。凡肝氣鬱結,兩脅脹痛,胃脘不舒,或乳房脹痛,月經不調者,可與柴胡、當歸、白芍等配伍,以助疏肝解鬱之力,如《局方》逍遙散。凡氣滯痰凝,瘰鬁結核者,可與皂莢相配,以解鬱化痰,如《聖惠方》薄荷丸;或與皂莢、連翹、三棱同用,以增活血解毒之力,如《仁齋直指方》薄荷丹。
1.《藥鑒》:“與地骨皮同用,能退骨蒸之熱;與桑白皮同用,能瀉肺經之邪;佐甘菊,並能清心明目。”
2.《藥品化義》:“同川芎達巔頂,以導壅滯之熱。”
3.《得配本草》:“配生地、春茶,治腦熱鼻淵;配花粉治熱痰;配蟬蛻、僵蠶,治風瘙隱疹;配生薑汁,治眼弦赤爛;配白蜜、白糖,化痰利膈。入逍遙散疏肝鬱。搗取自然汁,滴聤耳;搗取自然汁和薑汁、白蜜,擦舌苔語澀。”
4.《藥性集要便讀》:“同連翹能清心涼膈,同鉤藤去肝火驚風。”
【附方】
1.治溫病初得,頭疼,周身骨節酸疼,肌膚壯熱,背微惡寒,無汗,脈浮滑者 薄荷葉四錢,蟬退(去足)三錢,生石膏六錢,甘草一錢五分。水煎服。(《衷中參西錄》清解湯)
2.治冬溫初起,咳嗽,微熱微汗,脈浮大者 薄荷一錢,甘草五分,桔梗一錢五分,杏仁(去皮尖)三錢。水煎服。(《醫方簡義》薄荷甘桔杏子湯)
3.治男婦傷風咳嗽,鼻塞聲重 野薄荷二錢,陳皮二錢,杏仁二錢(去皮、尖)。引用竹葉十五片,水煎服。(《滇南本草》)
4.治中老年人風熱感冒,頭痛目赤,咽喉腫痛,並可作炎夏防暑飲料 新鮮薄荷30g(或幹薄荷15g)。煎湯候冷,以粳米30~60g煮粥,待粥將成時,加入冰糖適量及薄荷湯,再煮一二沸即可服。(《長壽藥粥譜》薄荷粥)
5.治小兒傷風傷寒,肢體壯熱,手足冷,呻吟驚悸,睡臥不安 薄荷葉一兩,蠍一分,天南星半兩(灰炒通黃赤色)。上為細末。周歲兒每服半錢,連根蔥白煎湯下,不拘時候。若只傷風,並進二服立愈。(《普濟方》薄荷散)
6.治心肺壅熱,頭目不清,咽喉不利,精神昏濁,小兒膈熱 真薄荷二兩,桔梗三兩,防風二兩,甘草一兩。為末。每服四錢,燈心煎湯下。(《扁鵲心書》薄荷散)
7.順風氣,清頭目 龍腦薄荷四兩,荊芥穗二兩,甘草一兩。上為細散。每服一錢,沸湯調下。(《醫方類聚》引《御醫撮要》薄荷湯)
8.治風熱上攻,頭目眩運,心膈煩悶 薄荷葉、幹菊花、甘草(炙)、白芷、石膏、芎䓖各等分。上為散。每服一錢匕,荊芥茶調下。(《聖濟總錄》薄荷散)
9.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風熱 薄荷末煉蜜丸,如芡子大。每噙一丸。白砂糖和之亦可。(《簡便單方》)
10.消風熱,化痰涎,利咽膈,清頭目,治遍身麻痹,百節酸疼,頭昏目眩,鼻塞腦痛,語言聲重,項背拘急,皮膚瘙癢,或生隱疹 龍腦薄荷(取葉)十斤,防風、川芎各三十兩,桔梗五十兩,縮砂仁五兩,甘草(炙)四十兩。上為末,煉蜜為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細嚼,茶酒任下。(《局方》薄荷煎丸)
11.治火刑金燥,熱極生風,痰凝喘嗽,口燥舌幹,咽喉腫痛,鼻息不利,上焦一切浮火之證 薄荷葉四兩,粉甘草一兩,官硼砂五錢,嫩桔梗一兩。為極細末,煉蜜和大丸,噙化口中。(《活人方》上清丸)
12.治風熱攻目,昏澀疼痛,旋眩,咽喉壅塞,語聲不出 薄荷葉、惡實(微炒)各一兩,甘菊花、甘草(炙)各半兩。上為散。每服一錢匕,生薑溫水調下,食後臨臥服。(《聖濟總錄》薄荷散)
13.治眼弦赤爛 薄荷,以生薑汁浸一宿,曬乾為末。每用一錢,沸湯泡洗。(《明目經驗方》)
14.治鼻淵,鼻流濁涕不止 辛夷仁半兩,蒼耳子二錢半,香白芷一兩,薄荷葉半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用蔥、茶清調下。(《濟生方》蒼耳散)
15.治一切牙痛,風熱腫痛 薄荷、樟腦、花椒各等分。上為細末,擦患處。(《醫學統旨》擦牙定痛散)
16.治口瘡 薄荷、黃柏等分。為末,入青黛少許,搽之。(《赤水玄珠》赴筵散)
17.治舌上生白苔幹澀,語話不真 薄荷自然汁、白蜜各等分。先以生薑片蘸水揩洗,後敷之良。(《三因方》薄荷蜜)
18.治瘰鬁結成顆塊,疼痛,穿潰,膿水不絕,不計遠近 薄荷一束如碗大,皂莢十梃(長一尺二寸不蛀者,去黑皮,塗醋,炙令焦黃)。搗碎,以酒一斛,浸經三宿,以燒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黃芪湯下二十丸,小兒減丸服之。(《聖惠方》薄荷丸)
19.治幹濕疥瘡,皆以濕熱而生,通身奇癢不休 薄荷一兩,百部一兩,地膚子一兩。每日煎水洗一二次。(《吉人集驗方》)
20.治皮風瘙癢 蘇州薄荷葉、蟬蛻(去頭足)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食遠溫酒調下。(《古今醫統》消風散)
21.治皮膚隱疹不透,瘙癢 薄荷葉10g,荊芥10g,防風10g,蟬蛻6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0年版)
22.治發背初覺小,後五七日赤熱腫高 乳香一兩,青薄荷四兩。上和研勻,厚罨患處。上以青生絹剪靨蓋之,覺幹,再以新水潤之。常令濕潤,三五度其熱毒自然消失。(《劉涓子鬼遺方》乳香膏)
23.治火斑瘡,因天氣嚴寒,向火烘手,炙傷皮膚,因而成斑,變成痛痙 薄荷二錢,荊芥二錢,苦參二錢。煎湯一碗洗之,即愈。(《洞天奧旨》薄芥湯)
【臨床報導】
1.治療慢性蕁麻疹 薄荷15g,桂圓幹6粒。水煎服,每日2次,按照發疹輕重情況,可連服2~4周。治療40例,顯效32例,好轉4例,無效4例[1]。
2.用於婦科手術後腸功能恢復 幹薄荷10g於500ml沸水中浸泡10分鐘(為1劑),於術後6~12小時開始溫服,每次服50ml左右,至恢復排氣為止。多數患者僅服1劑即恢復排氣、排便,未排氣者服第2劑。對照組不服薄荷飲及其他促腸功能恢復的藥物,讓其自然恢復。治療組360例,對照組120例。結果:術後排氣、排便時間:治療組為10~36小時,平均24小時;對照組為24~72小時,平均49小時;兩組比較,治療組術後排氣時間短於對照組(P<0.01)。治療組術後12小時進食後腹脹者9例(均為輕度腹脹,無嘔吐),無1例切口感染;隨訪半年無1例腸粘連發生。對照組術後12小時進食後腹脹57例,15例有不同程度噁心嘔吐,其中2例因嚴重腹脹致切口裂開;隨訪半年有3例發生腸粘連。治療組術後平均住院8天,對照組則為13天。薄荷能促進腸功能儘早恢復,患者早進食,減少輸液,有利於體質恢復,縮短住院時間[2]。
【文獻綜錄】
1.《綱目》:“薄荷,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於消風散熱,故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諸病、小兒驚熱,及瘰鬁、瘡疥為要藥。”
2.《本草經疏》:“薄荷,辛多於苦而無毒,辛合肺,肺主皮毛,苦合心而從火化,主血脈,主熱,皆陽髒也。賊風傷寒,其邪在表,故發汗則解。風藥性升,又兼辛溫,故能散邪辟惡。辛香通竅,故治腹脹滿、霍亂。《食療》以為能去心家熱,故為小兒驚風、風熱家引經要藥。辛香走散,以通關節,故逐賊風。發汗者,風從汗解也。本非脾胃家藥,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難主下氣;勞乏屬虛,非散可解。三療俱非,明者當自別之。”“病人新瘥勿服,以其發汗虛表氣也。咳嗽若因肺虛寒客之而無熱者勿服,以其當補而愈也。陰虛人發熱勿服,以出汗則愈竭其津液也。腳氣類傷寒勿服,以其病在下而屬脾故也。血虛頭痛,非同諸補血藥不可用。小兒身熱,由於傷食者不可用;小兒身熱,因於疳積者不可用。”
3.《藥品化義》:“薄荷,味辛能散,性涼而清,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取其性銳而輕清,善引頭面,用治失音,療口齒,清咽喉。同川芎達巔頂,以導壅滯之熱。取其氣香而利竅;善走肌表,用消浮腫,散肌熱,除背痛,引表藥入營衛以疏結滯之氣。”
4.《本草新編》:“薄荷,不特善解風邪,尤善解憂鬱,用香附以解鬱,不若用薄荷解鬱之更神。薄荷入肝膽之經,善解半表半裏之邪,較柴胡更為輕清。”
5.《本草求真》:“薄荷,氣味辛涼,功專入肝與肺,故書載辛能發散,而於頭痛、頭風、發熱惡寒則宜;辛能通氣,而於心腹惡氣、痰結則治;涼能清熱,而於咽喉、口齒、眼、耳、隱疹、瘡疥、驚熱、骨蒸、衄血則妙。是以古方逍遙,用此以為開鬱散氣之具;小兒驚癇,用此以為宣風向導之能;腸風血痢,用此以為疏氣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過二三分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6.《衷中參西錄》:“薄荷味辛,氣清鬱香竄,性平,少用則涼,多用則熱。其力能內透筋骨,外達肌表,宣通臟腑,貫串經絡,服之能透發涼汗,為溫病宜汗解者之要藥。若少用之,亦善調和內傷,治肝氣膽火鬱結作痛,或肝風內動,忽然癇痙瘈疭,頭疼、目疼,鼻淵、鼻塞,齒疼、咽喉腫疼,肢體拘攣作疼,一切風火鬱熱之疾,皆能治之。痢疾初起挾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腸中之熱,則其痢易愈。為其味辛而涼,善表癮疹,愈皮膚瘙癢,為兒科常用之品。溫病發汗用薄荷,猶傷寒發汗用麻黃也。”
7.《本草正義》:“孫星衍輯刻《本草經》,徑謂薄荷蘇類,確乎可信。《唐本草》謂為辛溫,亦以蘇類例之。然冷冽之氣能散風熱,決非溫藥,故潔古直謂之辛涼。其主治則《唐本》謂賊風傷寒,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又皆與紫蘇大略相近,惟辛而涼降,微與溫散者不同耳。”
【參考文獻】
[1]章杏仙.福建醫藥雜誌,1980,(5):6
[2]時學芳,等.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9,19(12):759
本草匯言
《藥性論》
使。能去憤氣,發毒汗,破血,止痢,通利關節。尤與薤作菹相宜。新病差人勿食,令人虛汗不止。
《日華子本草》
治中風失音,吐痰,除賊風,療心腹脹,下氣,消宿食。及頭風等。
《開寶本草》
味辛、苦,溫,無毒。主賊風傷寒發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
《本草圖經》
主傷風頭腦風,通關格,及小兒風涎,為要藥。
《本草衍義》
小兒驚風、壯熱,須此引藥。治骨蒸熱勞,用其汁與眾藥熬為膏。
《藥類法象》
氣溫,味苦辛。療賊風傷寒,發汗。主清利頭目。破血,利關節。治中風失音,小兒風痰。解勞乏,與薤相宜。新病瘥人不可多食,令人虛汗不止。
《藥性賦》
味辛,性涼,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二:清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
《湯液本草》
手太陰經、厥陰經藥。
《象》云:能發汗,通骨節,解勞乏。與薤相宜。新病瘥人勿多食,令虛汗出不止。去枝梗,搓碎用。
《心》云:上行之藥。
陳士良云:能引諸藥入榮衛,又主風氣壅并。
《本草發揮》
潔古云:薄荷能發汗,通關節,解勞乏。與薤相宜。新病瘥人不可多服,令人虛汗不止。《主治秘訣》云:性涼味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去高巔及皮膚風熱。
《本草綱目》
利咽喉,口齒諸病,治瘰癘疥,風瘙癮疹。揉葉塞鼻,止衄血。
薄荷入手太陰,足厥陰,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於消風散熱,故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諸病,小兒驚熱及瘰癘疥為要藥。戴元禮治貓咬,取其汁塗之有效,蓋取其相制也。
《本草經疏》
薄荷感杪春初夏之氣,而得乎火金之味,金勝火劣,故辛多於苦而無毒。潔古:辛涼,浮而升,陽也。入手太陰、少陰經。辛合肺,肺主皮毛,苦合心而從火化,主血脈,主熱,皆陽臟也。賊風傷寒,其邪在表,故發汗則解風。藥性升又兼辛溫,故能散邪辟惡。辛香通竅,故治腹脹滿霍亂。《食療》以為能去心家熱,故為小兒驚風,風熱家引經要藥。辛香走散以通關節,故逐賊風。發汗者,風從汗解也。本非脾胃家藥,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難主下氣。勞乏屬虛,非散可解。三療俱非,明者當自別之。
簡誤:病人新瘥勿服,以其發汗虛表氣也。咳嗽若因肺虛,寒客之而無熱證者勿服,以其當補而愈也。陰虛人發熱勿服,以出汗則愈竭其津液也。腳氣類傷寒勿服,以其病在下而屬脾故也。血虛頭痛,非同諸補血藥不可用。小兒身熱,由於傷食者不可用。小兒身熱,因於疳積者不可用。小兒痘瘡,診得氣虛者,雖身熱初起,亦不可用。
《本草蒙筌》
味辛、苦,氣溫,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無毒。入手厥陰包絡,及手太陰肺經。下氣令脹滿消彌,發汗俾關節通利。清六陽會首,驅諸熱生風。退骨蒸解勞乏,善引藥入榮衛。乃因性喜上升,小兒風涎尤為要藥。新病瘥者忌服,恐致虛汗亡陽。貓誤食之,即時昏醉,蓋亦物相感爾。
《本草乘雅》
氣溫性涼,具轉夏成秋,為高爽清明之象,則氣有餘,自與薄弱虛寒,陰營不足者不相類也。第氣象燥金,倘陽明之上為病,並在所忌。
木曰林,草曰薄。薄者疾驅,荷者負荷而驅也。詩言載驅薄薄,顧名思義。方之奇方急方也,味辛氣溫,稟辛金用,驅賊風,表汗出,開上焦,宣穀味,於是宿食消,脹滿解,霍亂定,煩勞之張精續,劑之宣劑輕劑也。通并格,歷關節,去憤氣,卻腎氣,徹風涎,療陰陽毒,破血止利,利咽喉口齒頭目,治瘰癧癮疹瘡瘍,皆生於風者,取效甚捷,更詳奇急宣輕之義,靡投不善矣。
《藥性解》
薄荷,味辛,性微寒,無毒,入肺經。主中風失音,下脹氣,去頭風,通利關節,破血止痢,清風消腫,引諸藥入榮衛,能發毒汗,清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
按:薄荷有走表之功,宜職太陽之部。中風諸患,固其專也,而血痢之證,病在凝滯,今得辛以暢氣,而結適為之自釋矣。
《藥鑒》
氣溫,味辛,氣味俱輕,升也,陽也。惟其性辛涼而輕浮,故能散在上之風熱,除氣逆之脹滿,清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經之領頭。與地骨皮同用,能退骨蒸之熱。與桑白皮同用,能瀉肺經之邪。佐甘菊,並能清心明目。臣四物,更兼調經順氣。表虛者禁用。
《景岳全書》
味辛微苦,氣微涼。氣味俱輕,升也,陽也。其性涼散,通關節,利九竅,乃手厥陰、太陰經藥。清六陽會首,散一切毒風,治寒頭痛寒熱,發毒汗,療頭風腦痛,清頭目咽喉口齒風熱諸病,除心腹惡氣脹滿霍亂,下氣消食痰,辟邪氣穢惡,引諸藥入營衛,開小兒之風涎,亦治瘰癧、癰腫、瘡疥、風瘙、癮疹。作菜食之除口氣,搗汁含漱,去舌胎語澀,揉葉塞鼻止衄血。亦治蜂螫蛇傷。病新痊者忌用,恐其泄汗亡陽。
《本草備要》
輕宣,散風熱。
辛能散,涼能清,《本經》
溫,蓋體溫而用涼也。升浮能發汗。搜肝氣而抑肺盛,消散風熱,清利頭目。治頭痛頭風,中風失音,痰嗽,口氣、語澀、舌胎、含漱。眼、耳、咽喉、口齒諸病,辛香通竅而散風熱。皮膚癮疹,瘰癧瘡疥,驚熱凡小兒治驚藥,俱宜薄荷湯調。骨蒸。破血止痢,能治血痢。血痢病在凝滯,辛能散,涼能清。虛人不宜多服。能發汗疏表,夏月多服,泄人元氣。
《本經逢原》
薄荷辛涼上升,入肝、肺二經,辛能發散,專於消風散熱,涼能清利,故治咳嗽失音,頭痛頭風,眼目口齒諸病,利咽喉,去舌苔。小兒驚熱,及瘰癧瘡疥為要藥。其性浮而上升,為藥中春升之令,能開鬱散氣,故逍遙散用之。然所用不過二三分,以其辛香伐氣,多服久服,令人虛冷。瘦弱人多服,動消渴病。陰虛發熱,咳嗽自汗者勿施。
《本草求真》
薄荷專入肝,兼入肺。氣味辛涼,功專入肝與肺,故書皆載辛能發散,而於頭痛頭風,發熱惡寒則宜;辛能通氣,而於心腹惡氣痰結則治;涼能清熱,而於咽喉口齒眼耳、癮疹、瘡疥、涼熱、骨蒸、衄血則妙。是以古方逍遙,用此以為開鬱散氣之具;小兒驚癇,用此以為宣風嚮導之能;腸風、血痢,用此以為疏氣清利之法。辛能散,涼能清。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過二三分而止,恐其有泄真元耳。氣虛食之,令人虛汗不止;陰虛火甚食之,令人動消渴病。
《得配本草》
辛、微苦,微涼。入手太陰、足厥陰經氣分。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口齒耳鼻諸病。治心腹惡氣,脹滿霍亂,小兒驚熱,風痰血痢,瘰癧瘡疥,風瘙癮疹,亦治蜂蠆蛇蠍貓傷。薄荷,貓之酒也。
配生地、春茶,治腦熱鼻淵;配花粉,治熱痰;配蟬蛻、殭蠶,治風瘙癮疹;配生薑汁,治眼弦赤爛;配白蜜、白糖,化痰利咽膈。入消遙散,疏肝鬱;搗取自然汁,滴耳;搗取自然汁,和薑汁、白蜜,擦舌苔語澀;揉葉塞鼻,止衄血。取汁滴鼻中即止。
新病瘥人,服之令虛汗不止。瘦弱人,久服動消渴病。肺虛咳嗽,客寒無熱,陰虛發熱,痘後吐瀉者,皆禁用。
《本經疏證》
吐下則脹滿應減,下氣則宿食應行,即不減不行,亦宜以寬中理氣消導順降為治,何取於薄荷?不知薄荷之涼,大有似乎豆蔻輩,原能寬中理氣消導順降者也。特其芳烈外發,不似豆蔻輩內藏,所以重在散發,而治內不專耳。設使惡氣宿食既已內擾,仍復托根於表,則非薄荷之內解其結,外劇其根,何以使表裡盡除,略無遺患耶?傷寒發汗自有專劑,又何取於薄荷?不知寒之來係賊風所引,則與凡傷寒異,曰賊風者,冬之南夏之北春之西秋之東風也,曰賊風傷寒,則定是夏令傷北風之寒,其乘虛也甚,其入人也深,非麻黃、桂枝、葛根、青龍調解營衛者所能治。薄荷之辛溫芳烈,足與假蘇香薷等,原能開散風寒者也。況其轉味之涼,又能和中調氣。假使賊風傷寒雖從外入,內已成窟,則非薄荷之外剿其從,內覆其穴,何以能一舉兩得耶?所以然者,此物產於南,不產於北。莖方赤色,葉相對生,中春而發,秋盡乃萎,原具夏氣之全,足發冱寒之覆,是以於滯氣之外有所連,客感之內有所據者,均能使拔茅連茹,不勞再舉。但驗其根不畏寒,苗不畏暑,則可以得其消息之所在矣。
《本草新編》
薄荷,味辛、苦,氣溫,浮而升,陽也,無毒。入肺與包絡二經,又能入肝、膽。下氣冷脹滿,解風邪鬱結,善引藥入營衛,又能退熱,但散邪而耗氣,與柴胡同有解紛之妙。然世人止知用柴胡,不知薄荷者,以其入糕餅之中,輕其非藥中所需也。不知古人用入糕餅中,正取其益肝而平胃,況薄荷功用又實奇乎。惟前人稱其退骨蒸之熱,解勞乏之困,乃未免虛張其辭。余嘗遇人感傷外邪,又帶氣鬱者,不肯服藥,勸服薄橘茶立效。方用薄荷一錢、茶一錢、橘皮一錢,滾茶沖一大碗服。存之,以見薄荷之奇驗也。
或問薄荷實覺尋常,子譽之如此,未必其功之果效也?曰:余通薄荷之實耳。薄荷不特善解風邪,尤善解憂鬱。用香附以解鬱,不若用薄荷解鬱更神也。
或問薄荷解風邪鬱結,古人之有用之否?昔仲景張夫子嘗用之,以解熱入血室之病,又用以治胸腹脹滿之症,子未知之耳。夫薄荷入肝、膽之經,善解半表半裡之邪,較柴胡更為輕清。木得風乃條達,薄荷散風,性屬風,乃春日之和風也。和風,為木之所喜,故得其氣,肝中之熱不知其何以消,膽中之氣不知其何以化。世人輕薄荷,不識其功用,為可慨也。
《本草分經》
辛散升浮,體溫用涼。發汗,能搜肝氣而抑肺盛,宣滯解鬱,散風熱,通關竅。
《本草思辨錄》
薄荷,《唐本草》治賊風傷寒發汗,《食性本草》治陰陽毒、傷寒頭痛,蘇頒、王好古亦皆謂治風寒,外此諸家則皆謂治風熱,究將何從?考古方多用於風熱,鮮用於風寒,煮汁飲之,則潔古所謂去高巔及皮膚風熱者甚驗。氣味辛涼而不似荊芥之溫,終當以治風熱為斷。
鄒氏解賊風傷寒,謂夏之賊風乃北風,定是夏令傷北風之寒,此於薄荷之治,亦尚有合。但鄒氏專主此說而於風熱不推及之,且以薄荷根不畏寒,苗不畏暑,為消息之所在,則泥之至矣。惟其根不畏寒,所以苗不畏暑。不畏暑,正辛涼之金氣足以當日,與麻黃所產之地,冬不積雪,可對觀而明。鄒氏又謂薄荷發寒沍之覆,與荊芥香薷等,試思香薷何物而可與之等量耶?
薄荷於頭目肌表之風熱鬱而不散者,最能效力。若配合得宜,亦可治上中焦之裡熱。涼膈散、龍腦雞蘇丸,以除胃熱、膽熱、腎熱,可謂用逾其分矣。逍遙散合煨薑,又能變涼風為溫風而治骨蒸勞熱,彼存膠柱之見者,得毋聞而驚怖耶?
《醫學衷中參西錄》
味辛,氣清鬱香竄,性平,少用則涼,多用則熱(如以鮮薄荷汁外擦皮膚少用殊覺清涼,多用即覺灼熱)。其力能內透筋骨,外達肌表,宣通臟腑,貫串經絡,服之能透發涼汗,為溫病宜汗解者之要藥。若少用之,亦善調和內傷,治肝氣膽火鬱結作疼,或肝風內動,忽然癇痙瘈瘲,頭疼目疼,鼻淵鼻塞,齒疼咽喉腫疼,肢體拘攣作疼,一切風火鬱熱之疾,皆能治之。痢疾初起挾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腸中之熱,則其痢易愈。又善消毒菌(薄荷冰善消霍亂毒菌薄荷亦善消毒菌可知),逐除惡氣,一切霍亂痧證,亦為要藥。為其味辛而涼,又善表疹癮,愈皮膚瘙癢,為兒科常用之品。
溫病發汗用薄荷,猶傷寒發汗用麻黃也。麻黃服後出熱汗,熱汁能解寒,是以宜於傷寒;薄荷服後出涼汗,涼汗能清溫,是以宜於溫病。若以麻黃發溫病之汗,薄荷發傷寒之汗,大抵皆不能出汗,即出汗亦必不能愈病也。
薄荷古原名荷,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藥,《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皆未載之,至唐時始列於藥品,是以《傷寒論》諸方未有用薄荷者。然細審《傷寒論》之方,確有方中當用薄荷,因當時猶未列入藥品,即當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轉用他藥者。試取傷寒之方論之,如麻杏甘石湯中之麻黃,宜用薄荷代之,蓋麻杏甘石湯,原治汗出而喘無大熱,既云無大熱,其仍有熱可知,有熱而猶用麻黃者,取其瀉肺定喘也。然麻黃能瀉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氣之盛,又善搜肺風),薄荷亦能瀉肺定喘,用麻黃以熱治熱,何如用薄荷以涼治熱乎?又如凡有葛根諸湯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代之,蓋葛根原所以發表陽明在經之熱,葛根之涼不如薄荷,而其發表之力又遠不如薄荷,則用葛根又何如用薄荷乎?斯非背古訓也,古人當藥物未備之時,所製之方原有不能盡善盡美之處,無他,時勢限之也。吾人當藥物既備之時,而不能隨時化裁與古為新,是仍未會古人製方之意也。醫界之研究傷寒者,尚其深思愚言哉。
【現代藥理研究】
薄荷有興奮和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雙重作用,一方面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促進汗腺分泌,增加散熱而起到解熱作用;另一方面,圓葉薄荷和歐薄荷精油均能明顯延長戊巴比妥鈉誘導的睡眠時間,兩者還能降低小鼠的自發性活動。
薄荷有抗刺激、祛痰、止咳作用。薄荷腦抗刺激作用可導致氣管分泌,使粘稠的粘液易於排出而有祛痰作用,該成分對人和豚鼠還有止咳作用。
薄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薄荷煎劑體外實驗對各種球菌均有抑制作用,薄荷腦亦有很強的殺菌作用,薄荷水煎劑1:20濃度可抑制ECHO11株病毒。
薄荷有抗著床、抗早孕作用。
薄荷對消化系統有作用。薄荷油、薄荷腦、薄荷酮對小鼠或兔離體腸管有抑制作用。對小鼠離體小腸,薄荷油有解痙(抗乙酰膽鹼)作用。薄荷油有健胃作用,給大鼠口服薄荷腦有利膽作用。
薄荷有局部刺激作用。薄荷腦可刺激皮膚末梢感受器,首先產生冷感,繼則有輕微灼熱感,并可慢慢地滲入皮膚內,引起長時間充血,同時也反射性地引起深部組織的血管變化,調整血管功能,從而達到治療作用。